Ⅰ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對股市哪些股票有利好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一半授予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以表彰她發現了青嵩素。相關上市公司有:復星醫葯、昆葯集團、浙江醫葯、新和成、華潤雙鶴和白雲山。
Ⅱ 屠呦呦團隊又有什麼突破性發現
「得獎、出名都是過去的事,我們要好好『幹活』。」2018年初,出生於1930年的屠呦呦略顯焦急。
「我們現在進行的青蒿素與其他抗瘧葯聯合用葯的研發中,也借鑒了中醫葯理論,採取多葯物、多靶點辦法尋找更好的療效、克服耐葯。」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博士向麗說。
更重要的是,通過科研人員不斷破解青蒿素的「密碼」,這種已被發現40年的葯物正顯露出它更廣泛的作用:
在對雙氫青蒿素的深入研究中,屠呦呦團隊發現該物質針對紅斑狼瘡的獨特效果。「紅斑狼瘡是多因素綜合導致的免疫系統異常,具有高變異性,傳統治療方法往往只能使用免疫制劑進行保守治療,難以根治,且長期服葯會造成感染、腫瘤等風險。」受訪專家告訴記者,根據現有臨床試驗,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有效率超90%、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有效率超80%,且在發生、發展到終結的整個病理過程均有明顯的療效。目前,「雙氫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已獲國家食葯監總局批復同意開展臨床驗證。這也是雙氫青蒿素被批准為一類新葯後,首次申請增加新適應症。
同時,研究數據顯示,青蒿素在固有免疫及獲得性免疫疾病的各個階段都可發揮抗炎及免疫調節作用。研究人員已證明青蒿素在治療腫瘤、白血病、類風濕關節炎、多發性硬化、變態反應性疾病等方面也有一些效果。
「目前,青蒿素治療腫瘤等課題正在進行深入攻關,與此同時,我們正在制定青蒿素在制備過程中的工藝優化標准。」廖福龍介紹,近兩年,屠呦呦團隊正式發表15篇科研論文,其中包括兩篇影響因子超過10的重要論文,還有三項專利正在申報中,針對青蒿素可能出現的耐葯機制研究也已啟動。
同時,屠呦呦團隊的「青蒿素類化合物抗瘧機理研究」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500萬元資金支持;科技部有關青蒿素適應症重大新葯項目已獲批;不少葯企提出合作申請……
「時代給了我們好機會,希望藉此破除『西醫讓你明明白白地死,中醫讓你稀里糊塗地活』的謬論。」屠呦呦說。
展望2018: 讓中醫葯登上「大雅之堂」
「青蒿素——中醫葯給世界的一份禮物」,隨著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這句話迅速為全世界所知。
獲得諾貝爾獎後,多所西方知名大學邀請屠呦呦參與科研、授予其「榮譽博士」等各種稱號,甚至在經典的西醫教科書中也可能首次出現中醫葯的內容。
在張伯禮看來,「屠呦呦效應」對於中國科技界特別是中醫葯科研人員,是一劑「強心針」——「這證明了中國科技工作者在我國從事的原創科研成果一樣能夠獲得諾貝爾獎,這是對科技自信的巨大鼓舞。」
但同時,擺在這位中醫葯研究「國家隊」掌門人面前的,還有無法掩飾的難題和尷尬:「從學術本身來說,中醫葯不像西醫可以通過儀器、設備進行量化,很多東西『只可意會不能言傳』,這也成為中醫葯進步的一種阻礙。」
更尷尬的是,截至目前,與西醫有關的國家實驗室已有近百個,而中醫還是空白。
「中醫葯國家實驗室不是為了圖一個好聽的名字,而是沒有這樣更高規格的平台,很難吸引高層次拔尖人才。」與屠呦呦一樣,張伯禮為此十分焦慮,「我們中葯研究所年均約有140篇SCI論文,誰說中醫不能登大雅之堂?」
「無論中醫西醫,根本目的都是服務於人類健康。中醫葯的繼承和研究、開發模式可以多種多樣,對於青蒿素的研究只是其中一種,但多學科研究方式應該是未來發展趨勢。」廖福龍說。
在張伯禮看來,以老百姓的重大需求、國家重大需求、世界重大需求為導向,把幾千年來「原創經驗」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青蒿素精神」,無疑是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葯的正確方向。(本報記者梁相斌、周寧、盧國強)
記者手記:我眼中的「青蒿素精神」
采訪屠呦呦有多難,相信每個試圖嘗試的人都深有體會。「得獎是過去的事,采訪已經說得很多了,我們的主要工作是搞研究,不是接受采訪。」老人的拒絕往往堅決而不講情面。
我們這次的采訪也是一樣。
在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的展板上,我們看到青蒿的圖片和說明。為了采訪,我們也查閱了很多關於青蒿、青蒿素的資料。
在與屠呦呦團隊的互動和溝通中,我們逐漸對青蒿、屠呦呦、青蒿素、屠呦呦團隊和青蒿素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並從心底湧起崇敬之情。
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這種挽救了數百萬人生命的植物,分布在幾乎大半個中國的土地上。河邊、山谷、路旁、林緣……甚至身處艱險的石隙,它也能倔強地生長。
青蒿沒有美麗的花朵、撲鼻的花氣,如果不是刻意觀察,大多數人甚至會忽視這種隨處可見的植物;它沒有爭奇斗艷之心,在百花盛開的時節,它低調地待在一旁,不求有人贊美。
然而,青蒿無論身處的環境多麼復雜、艱苦,它只是默默地吸取營養,然後一叢叢、一蓬蓬精彩地生長。
不畏艱難、甘於寂寞、腳踏實地、甘於奉獻……這像極了屠呦呦、屠呦呦團隊,以及他們所代表的科研工作者們。正是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默默的付出,讓我們能體會到更美好的生活。
我們理解了科學家的拒絕。屠呦呦曾說「這幾年也受表彰了、也露臉了,現在得幹活了」——他們關注的,就是自己的研究課題、項目進展,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多做貢獻。
屠呦呦所帶的博士生馬悅說:「屠老師的一生都沒有因為周遭的環境變化而心有旁騖。她對科學研究的踏實和執著打動了我們。」
「科學要實事求是。葯物的關鍵是療效,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把論文變成葯,讓葯治得了病,讓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類。」屠呦呦說,「我們不是為了得獎而得獎,也不是得了獎就完了,既然已經開始研究,就要拿出更多更實際的成果。」
言猶在耳,我們似乎看到一叢叢在風雨中倔強生長的青蒿,更感受到中醫葯工作者「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的「青蒿素精神」。
加油,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無限的可能。
Ⅲ 屠呦呦獲獎相關內容
【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獎理由】諾貝爾委員會稱,屠呦呦,威廉-坎貝爾以及Satoshi Omura 三位獲獎者發展了一些療法,這對一些最具毀滅性的寄生蟲疾病的治療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寄生蟲病千百年來始終困擾著人類,並一直是全球重大醫療健康問題之一。寄生蟲疾病對世界貧困人口的影響尤其嚴重。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在最具破壞性的寄生蟲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 坎貝爾和大村智發現了阿維菌素,這種葯品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對其他寄生蟲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這兩項發現為全人類找到了對抗疾病的新武器。 瘧疾的傳統療法是氯喹或奎寧,但其療效正在減低。上世紀60年代,消除瘧疾的努力遭遇挫折,這種疾病的發病率再次升高。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從傳統中草葯里找到了戰勝瘧疾的新療法。她通過大量實驗鎖定了青蒿這種植物,但效果並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閱大量醫書,最終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質,之後命名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個發現青蒿素對瘧疾寄生蟲有出色療效的科學家。青蒿素能在瘧原蟲生長初期迅速將其殺死,在未來的瘧疾防治領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阿維菌素、青蒿素的發現徹底改變了寄生疾病的療法。現在阿維菌素的衍生物-伊佛黴素已經應用到世界上所有受寄生疾病困擾的地區。 瘧疾感染每年接近2億人。青蒿素被用於所有瘧疾肆虐的地區。當青蒿素與其他葯物聯合使用治療時,可以減少超過20%因為瘧疾而引起的死亡。僅在非洲,這就意味著每年有10萬人被救。 阿維菌素和青蒿素的發現徹底改變了寄生蟲病治療的現狀,三人的研究成果將給人類帶來巨大的貢獻。(摘自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
Ⅳ 2015年諾貝爾獲得者屠呦呦的有關資料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17時30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揭曉,來自中國的女葯學家屠呦呦獲獎,也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
屠呦呦女士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她是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發現者,在2011年獲得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
個人履歷
屠呦呦於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祖籍寧波鄞縣(今寧波鄞州區)。父親給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國古籍《詩經》中的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萍」。
1948年,進入寧波效實中學學習;
1950年,進入寧波中學就讀高三;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葯學系;
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後改名為北京醫科大學,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葯學系;
1955年,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工作至今;
1959-1962年,參加衛生部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
1979年,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5年,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研究員。
個人榮譽
1958年,被評為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委授予的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84年,青蒿素的研製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
1992年,雙氫青蒿素被國家科委等評為「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1997年,雙氫青蒿素被衛生部評為「新中國十大衛生成就」;
2009年,獲第三屆(2009年度)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葯發展獎;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
拉斯克獎是美國最有聲望的生物醫學獎,也是世界上最有聲望的大獎之一,是僅次於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大獎。屠呦呦獲得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
拉斯克獎設有四個獎項:基礎醫學獎、臨床醫學獎、公共服務獎和特殊貢獻獎。屠呦呦獲得的是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科技成就
瘧疾是種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報告,全世界約數10億人口生活在瘧疾流行區,每年2億餘人患瘧疾,百餘萬人死於瘧疾。因瘧原蟲對喹啉類葯物已產生抗葯性,所以,瘧疾的防治重新成為世界各國醫葯界的研究課題。60年代以來,美、英、法、德等國花費大量人力和物力,尋找有效的新結構類型化合物,但始終沒有滿意的結果。我國是從1964年重新開始了對抗瘧新葯研究,至1967年,又組織全國7大省、市全面開展這項工作。從中草葯中尋找抗瘧新葯一直是整個工作的主流,但是,通過對數千種中草葯的初步篩選,卻沒有任何重要發現。
就在國內外都處於困境的情況下,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葯抗瘧研究的艱巨任務。她首先從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地方葯志的單、驗方入手,還走訪當時中醫研究院內老中醫專家,搜集建院以來的有關群眾來信,整理了一個從2000餘方葯中選編的以640種葯物為主的抗瘧方葯集,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實驗研究,組織鼠瘧篩選。然而,篩選的大量樣品,均無好的苗頭。不久,屠呦呦服從組織安排,到海南島瘧區實驗室工作半年之久,回北京後,由於種種原因工作難以開展。1971年,抗瘧隊伍再次在廣州召開專業會議,周恩來總理對此作了重要指示。屠呦呦也參加了這次會議,並肩負新的任務回到北京,組織力量成立課題組,投入了新的攻關研究。
這次,在重新考慮對一些基礎比較好的葯物進行復篩時,她又系統查閱有關文獻,特別注意在歷代用葯經驗中吸取葯物合理提取方法的線索,以尋找突破口,東晉名醫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稱,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服」可治「久瘧」。她細細琢磨這段記載,覺得裡面大有文章。屠呦呦根據這條線索,改進了提取方法,採用乙醇冷浸法將溫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對鼠瘧效價有了顯著提高;接著,用低沸點溶劑提取,使鼠瘧效價更高,而且趨於穩定。
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時期,政治沖擊一切。在這樣的環境下,屠呦呦等人仍不受任何干擾,日以繼夜地埋頭於實驗室,反復進行抗瘧實驗研究,終於在1971年10月4日,即廣州會議後的第191次實驗(先後篩選方葯200餘種)中,獲得了青蒿抗瘧發掘的成功。青蒿提取物對鼠瘧原蟲抑制率達100%,她又把青蒿提取物分為中性和酸性兩大部分,並發現中性部分抗瘧效價高而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無效而毒性大。在確證中性部分為青蒿抗瘧有效部分後,又進行猴瘧實驗,取得同樣滿意的效果。
此後,她又進行了深入的葯理、毒理研究,為確保用葯安全她還親自試服。在這種情況下,屠呦呦於1972年8-10 月,偕同有關醫務人員攜葯赴海南昌江地區試用,從間日瘧到惡性瘧,從本地人口到外地人口,首次取得30例青蒿抗瘧的成功。1973年,又在同一地方首次試用青蒿素單體,肯定其抗瘧療效勝於優選抗瘧葯氯喹。接著在全國各地的大力協助下,進一步擴大臨床驗證,至1978年,共治療2099例(其中包括間日瘧1511例,惡性瘧588例),全部獲得臨床痊癒,使青蒿素真正成為一種令人矚目的新結構類型抗瘧新葯。
在臨床證實青蒿抗瘧有效的基礎上,屠呦呦等人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從中性部分進一步分離提純青蒿有效單體。這種新型化合物被命名為「青蒿素」,經大量化學工作、衍生物制備結合四大光譜研究,確定為倍半萜類成分。由於其結構的特殊性,後又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有機化學研究所等單位的支持協助下,用X-衍射方法最終確定了其化學結構。青蒿素為一具過氧基團的「倍半萜內酯」,該結構僅含有碳、氫、氧3種元素,從而突破了抗瘧葯必須具有含氮雜環的理論「禁區」。結果還揭示,青蒿素的抗瘧活性與「倍半萜內酯」結構中的過氧基團相關,為結構改造工作打下了理論基礎。
1977年3月,首次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撰寫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於《科學通報》(1977年第3期),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
青蒿素的發現和研製,是人類防治瘧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繼喹啉類抗瘧葯後的一次重大突破。在1981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由世界衛生組織等主辦的國際青蒿素會議上,屠呦呦以首席發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學研究》的報告,引起國內外代表們的極大興趣。
瘧疾化療科學工作組主席、印度中央葯物研究所所長阿納德教授認為:這一新的發現,更重要的意義是在於發現這種化合物獨特的化學結構,它將為進一步設計合成新的葯物指出方向。」世界衛生組織官員在報告中也指出:「在理論上,任何一種新葯物都具有新的結構和它的作用方式,這樣才能延緩抗葯性的產生,具有較長的生命力。顯然,中國青蒿素是符合這一要求的。」會議代表一致認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中國科學工作者的發明,它的化學結構與抗瘧作用與以往已知的抗瘧葯作用完全不同,對各種抗葯瘧原蟲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點,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新葯。
Ⅳ 與屠呦呦合作的科學家有哪些人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愛爾蘭醫學家威廉·坎貝爾、日本科學家大村智、中國葯學家屠呦呦分享。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章圖案是拿著一本打開書的醫學之神,正在從岩石中收集泉水,為生病的少女解渴。獎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譯為:新的發現使生命更美好。
Ⅵ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她的名字有什麼典故
屠呦呦的名字據說是父親所起,出自《詩經·小雅·鹿鳴》。
《詩經·小雅·鹿鳴》有一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意思是:一群鹿在那裡一邊鳴叫,還一邊吃著蒿草。《詩經》譯注中,「蒿」解釋為「一種草,也叫青蒿,香蒿」。屠呦呦正是因為長期堅持不懈地對青蒿素進行研究與提取而獲得了諾貝爾獎。冥冥之中就像是註定似的。
呦(yōu)這個字的意思基本上都是與聲音有關的。一是嘆詞,表示驚訝,比如說「呦,是什麼風把您吹來了啊?」。二是象聲詞,形容鹿的鳴叫,也可以用來形容哭聲。三是語氣詞,相當於「啊」,例如說「你怎麼自己就來了呦?」
Ⅶ 生產青蒿素上市公司有哪些什麼是青篙素求解答
青篙素是從中葯青篙中提取的有過氧基團的倍半萜內酯葯物。其對鼠瘧原蟲紅內期超微結構的影響,主要是瘧原蟲膜系結構的改變,該葯首先作用於食物泡膜、表膜、線粒體,內質網,此外對核內染色質也有一定的影響。提示青篙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擾表膜-線粒體的功能。可能是青篙素作用於食物泡膜,從而阻斷了營養攝取的最早階段,使瘧原蟲較快出現氨基酸飢餓,迅速形成自噬泡,並不斷排出蟲體外,使瘧原蟲損失大量胞漿而死亡。81歲高齡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日前獲得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譽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屠呦呦的獲獎理由是: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Ⅷ 關於屠呦呦的質料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葯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1971年首先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1972年分離出新型結構的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2011年9月,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
2015年10月,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療法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