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持倉收益 » 雪災最最益上市公司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雪災最最益上市公司

發布時間: 2021-06-12 03:56:11

A. 雪災的時候最需要什麼

肯定是保暖的東西,還有食物高熱量的東西,這些都是必備的,這個是不能保持體力的,最基本的東西。

B. 雪災最先漲的股票

雪災概念股一覽名單分別為中聯重科、常林股份、青島鹼業、海水淡化、五洲明珠、三友化工、南寧糖業、中糧屯河、北大荒。

C. 中國雪災最嚴重的省份是14個還是12個呢

14個
27日,中央氣象台發布了最高等級的暴雪預警:未來3天,南方大部地區仍將維持陰雨雪天氣。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雪災已波及包括四川在內的14個省份,約7786萬人口受災,因災死亡24人。

D. 中國雪災

交通不便,進而導致城市蔬菜水果供應量減少,物價上漲。。。
易發生交通事故,莊稼會被凍壞。。
電網被破壞,供電緊張。。

E. 外國媒體對中國雪災的看法

國際看點:一場大雪給中國帶來了災難?

2008年的這場大雪,將讓中國人迎來一個「最貴春節」。連續大范圍的雨雪災害嚴重影響了中國的交通網,也給食品和能源的運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著急返鄉過年的人們只能選擇「迂迴路線」輾轉回家,老百姓菜籃子里的食品也可能會漲價。外媒普遍預測,已經升至11年來最高水平的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很有可能在一月份再創新高。

「大雪讓百姓花費增加幾倍」

「原本只需600元就能回家的,現在我卻花了5000元,可還是沒有回到家。」——這是一位被稱為「最曲折返鄉經歷」的網友的自述。他稱自己為了趕回湖南老家辦婚禮而輾轉了多個城市,從汽車改票到火車再轉為飛機票,花費比平時多出了十倍,卻仍然沒能回家。

諸多國外媒體也紛紛把報道焦點集中在像這位網友一樣,付出了金錢和時間代價的中國「百萬返鄉人潮」。

大雪帶走了許多返鄉人的希望,也極有可能讓老百姓的菜籃子漲價。不少專家預測,隨著春節的日益臨近,市場對於農產品的需求將迎來一個高峰,再加之暴雪讓許多地區蔬菜供應緊張,1月份的CPI漲幅可能達到7%。一些國外媒體也認為,「大雪對中國經濟帶來的最重要影響,將很有可能是通貨膨脹率的進一步提高」。

美國《市場觀察報》網站分析認為,中國的天氣災害有可能加劇一月份的通貨膨脹程度。文章說,中國惡劣和致命的雪災和所引發的電力短缺問題不會對經濟增長造成重大影響,但很有可能加劇通貨膨脹,還會促使中國政府採取其他的貨幣政策緊縮政策。文章援引香港經濟學者保爾的話說:「中國農產品的價格已經在這幾天『飆升』。大雪對經濟的影響是可以渡過的,但令人擔憂地是,通貨膨脹水平已經很高了,但它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英國路透社則以《暴風雪沖擊中國》為題報道說,中國成千上萬的滿載著煤炭和食品的貨運已經陷入癱瘓。政府機構已經要求上海和周邊省市的居民盡量不要出門,「在上海,商場里的許多食品貨架已經被搶購一專家研判雪災經濟影響1月份CPI可能高達7%

1月中旬以來,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以及西北地區東部遭遇歷史上罕見的持續大范圍低溫、雨雪和冰凍天氣。受此惡劣天氣影響,國內多數地區交通受阻,農副產品等物資供應緊張。

對此,眾多分析師認為,惡劣雨雪冰凍天氣將加劇本已加速上漲的通脹壓力,1月份CPI可能高達7%。

中信證券陳濟軍:

春節臨近,居民集中采購本身加大了對糧食、食品的需求,客觀上會帶動物價上漲,預計1月份CPI會達到6.5%。然而,受天氣狀況影響,多數地區交通受阻,使農副產品等物資供應更為緊張,在這種情況的影響下,1月份CPI可能會高達7%。

除一季度物價水平可能受雪災影響外,受此次惡劣天氣影響,全年物價都將面臨較大上漲壓力。本次雨雪災害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4219.8千公頃,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夏糧收成,使糧食供應更為緊張,全年物價仍將呈現上漲態勢。

中金公司哈繼銘:

惡劣的天氣對生產活動、工業增加值及出口都會產生影響,從而使經濟增速放緩,通脹壓力加大,預計1月份的CPI達到7%以上的可能性很大。

申銀萬國李慧勇:

雨雪天氣造成運輸困難將使整體物價水平上漲,再加上春節因素,預計一季度CPI將達到6.5-7%,在2月份將接近7%。

德意志銀行馬駿:

從宏觀層面看,大雪將進一步推高食品價格,進而令已經加速升溫的通脹進一步惡化。隨著通脹壓力的上升,尤其還伴隨著通脹預期的升溫,政府可能將進一步收緊宏觀經濟政策,這將不利於經濟增長。

從行業角度看,短期內受大雪危害最嚴重的行業顯然是旅遊及交通運輸板塊,包括航空公司、機場、高速公路、鐵路、酒店及旅遊業。與此同時,部分行業則將因大雪災受益。煤炭行業將首先受益,因為電力短缺和供暖需求的增加都將令煤炭價格進一步上升。(本文來源:證券時報鄭曉波郭蕾)

大雪壓經濟經濟挺且直?中國經濟增長可能受損

德意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雪災將使得一二月份的食品價格進一步上漲,從而加劇通貨膨脹;通脹壓力加大,特別是通脹預期的提升,可能促使政府進一步採取宏觀緊縮政策,中國經濟增長可能受損

大雪阻礙了運輸,切斷了部分地區的電力供給。那麼,大雪將對企業生產和經濟產生多大程度的影響呢?

企業生產受阻

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劉鳳元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雪災導致受災地區工廠停工,而原材料無法運輸,使得其他地區的工廠也受到影響。很多企業還希望靠春節增加銷售量,雪災使得日常生產銷售企業利潤下降,從而影響上市公司第一季度財務報表。

一些上市公司已經披露了雪災對生產造成的影響。湖南N辰州礦股份有限公司1月29日發布公告稱,由於冰雪天氣影響了原材料、電力和水源的正常供應,其在湖南省的金礦已經完全停產,預計在春節假期前不會恢復生產,將待天氣明顯好轉後恢復生產,並預計第一季度業績將受到一定影響。

株洲冶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位管理人士同日表示,持續大量降雪導致的電力短缺對公司生產造成嚴重影響,如果惡劣天氣狀況進一步持續,生產可能受到限制,甚至可能完全停產。

眼觀八路、耳聽四方的股票價格和期貨價格對雪災的來臨已經有所反應。股票市場近日的低迷與暴雪脫不開干係,投資者對雪災給經濟帶來的影響明顯擔憂。由於雪災導致國內許多冶煉廠停產,1月29日上海期貨交易所金屬價格全線上漲,銅期貨價格再次站上6萬元大關。

德意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交通運輸、獨立發電廠、零售、建材、製造企業以及農業短線可能受損,但這種影響是短暫的。

是膝跳反應嗎?

從宏觀層面看,這場雪災對於中國經濟將產生轉瞬即逝的膝跳反應,還是將會產生持續的影響呢?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中心副教授談儒勇表示,雪災對經濟增長影響可能不會很大,災害帶來了損失,但是隨後的災後重建工作,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的配合,財政支出將會增加,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會加大。

根據民政部1月28日公布的數據,1月10日以來的雨雪天氣過程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4219.8千公頃;倒塌房屋10.7萬間,損壞房屋39.9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20.9億元。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李華芳表示,雪災對經濟的影響「測算不出來」。他認為,新增的財政支出原來可能是用在其他邊際效應更高的地方。

雪災「從天而降」打亂了春運的節拍,可能也將擾亂通脹的運行軌跡。劉鳳元認為,雪災會進一步惡化通貨膨脹的局勢。

馬駿也認為,雪災將加劇通脹,未來政府可能採取進一步的宏觀緊縮政策。他認為,雪災將使得一二月份的食品價格進一步上漲,從而加劇通貨膨脹;通脹壓力加大,特別是通脹預期的提升,可能促使政府進一步採取宏觀緊縮政策,中國經濟增長可能受損。

F. 這次雪災對那些上市公司2008年的業績有正面影響

當然有些影響不過影響 個人觀點不是很大,相反也是個機會。大雪帶來的重要損失都讓國家抗下來了。大雪帶來的蔬菜 糧油的短缺並非很嚴重。 交通壓力逐步被緩解的。價格完全是由於供求關系決定。價格決定了企業的生存。上市的公司的抗環境力很強 。2008年也應該算做中國的崛起年啦。畢竟世界性的運動會會有很強的經濟帶動作用。

所以 影響主要是 物流 和交通 和南方的一些酒廠一類的製造廠商 不過也都是細微的影響

G. 雪災帶來什麼樣的巨大經濟損失

雪災亦稱白災,是因長時間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圍積雪成災的自然現象。它是我國牧區常發生的一種畜牧氣象災害,主要是指依靠天然草場放牧的畜牧業地區,由於冬半年降雪量過多和積雪過厚,雪層維持時間長,影響畜牧正常放牧活動的一種災害。對畜牧業的危害,主要是積雪掩蓋草場,且超過一定深度,有的積雪雖不深,但密度較大,或者雪面覆冰形成冰殼,牲畜難以扒開雪層吃草,造成飢餓,有時冰殼還易劃破羊和馬的蹄腕,造成凍傷,致使牲畜瘦弱,常常造成牧畜流產,仔畜成活率低,老弱幼畜飢寒交迫,死亡增多。同時還嚴重影響甚至破壞交通、通訊、輸電線路等生命線工程,對牧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造成威脅。雪災主要發生在穩定積雪地區和不穩定積雪山區,偶爾出現在瞬時積雪地區。我國牧區的雪災主要發生在內蒙古草原、西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

根據我國雪災的形成條件、分布范圍和表現形式,可將雪災分為3種類型:雪崩、風吹雪災害(風雪流)和牧區雪災。

另外根據積雪穩定程度,將積雪又可分為5種類型:

1.永久積雪:在雪平衡線以上降雪積累量大於當年消融量,積雪終年不化。

2.穩定積雪(連續積雪):空間分布和積雪時間(60天以上)都比較連續的季節性積雪;3.不穩定積雪(不連續積雪):雖然每年都有降雪,而且氣溫較低,但在空間上積雪不連續,多呈斑狀分布,在時間上積雪日數10~60天,且時斷時續:雪災4.瞬間積雪:主要發生在華南、西南地區,這些地區平均氣溫較高,但在季風特別強盛的年份,因寒潮或強冷空氣侵襲,發生大范圍降雪,但很快消融,使地表出現短時(一般不超過10天)積雪;

5.無積雪:除個別海拔高的山嶺外,多年無降雪。

雪災主要發生在穩定積雪地區和不穩定積雪山區,偶爾出現在瞬時積雪地區。

積雪對牧草的越冬保溫可起到積極的防禦作用,旱季融雪可增加土壤水分,促進牧草返青生長。積雪又是缺水或無水冬春草場的主要水源,解決人畜的飲水問題。但是雪量過大,積雪過深,持續時間過長,則造成牲畜吃草困難,甚至無法放牧,而形成雪災。

雪災按其發生的氣候規律可分為兩類:猝發型和持續型。

猝發型雪災發生在暴風雪天氣過程中或以後,在幾天內保持較厚的積雪對牲畜構成威脅。本類型多見於深秋和氣候多變的春季,如青海省1982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和1985年10月中旬出現的罕見大雪災,便是近年來這類雪災最明顯的例子。持續型雪災是指達到危害牲畜的積雪厚度隨降雪天氣逐漸加厚,密度逐漸增加,穩定積雪時間長。此類型可從秋末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春季,如青海省1974年10月至1975年3月的特大雪災,持續積雪長達5個月之久,極端最低氣溫降至零下三四十度。

雪災壓塌的輸電設備人們通常用草場的積雪深度作為雪災的首要標志。由於各地草場差異、牧草生長高度不等,因此形成雪災的積雪深度是不一樣的。根據對內蒙古和新疆多年觀察調查資料分析,對歷年降雪量和雪災形成的關系進行比較,得出雪災的指標為:

輕雪災:冬春降雪量相當於常年同期降雪量的120%以上;中雪災:冬春降雪量相當於常年同期降雪量的140%以上;重雪災:冬春降雪量相當於常年同期降雪量的160%以上。

雪災的指標也可以用其他物理量來表示,諸如積雪深度、密度、溫度等,不過上述指標的最大優點是使用簡便,且資料易於獲得。

根據調查材料分析,我國草原牧區大雪災大致有十年一遇的規律。至於一般性的雪災,其出現次數就更為頻繁了。據統計,西藏牧區大致2~3年一次,青海牧區也大致如此。新疆牧區,因各地氣候、地理差異較大,雪災出現頻率差別也大,阿爾泰山區、准噶爾西部山區、北疆沿天山一帶和南疆西部山區的冬牧場和春秋牧場,雪災頻率達50%~70%,即在10年內有5~7年出現雪災。其他地區在30%以下。雪災高發區,也往往是雪災嚴重區,如阿勒泰和富蘊兩地區,雪災頻率高達70%,重雪災高達50%。反之,雪災頻率低的地區往往是雪災較輕的地區,如溫泉地區雪災出現頻率僅為5%,且屬輕度雪災。但不管哪個牧民大雪災都很少有連年發生的現象。

雪災發生的時段,冬雪一般始於10月,春雪一般終於4月。危害較重的,一般是秋末冬初大雪形成的所謂「坐冬雪」。隨後又不斷有降雪過程,使草原積雪越來越厚,以致危害牲畜的積雪持續整個冬天。

雪災發生的地區與降水分布有密切關系。如內蒙古牧區,雪災主要發生在內蒙古中部的巴盟、烏盟、錫林郭勒盟及昭盟和哲盟的北部一帶,發生頻率在30%以上,其中以陰山地區雪災最重最頻繁;西部因冬季異常乾燥,則幾乎沒有雪災發生。新疆牧區,雪災主要集中在北疆准噶爾盆地四周降水多的山區牧場;南疆除西部山區外,其餘地區雪災很少發生。青海牧區,雪災也主要集中在南部的海南、果洛、玉樹、黃南、海西5個冬季降水較多的州。西藏牧區,雪災主要集中在藏北唐古拉山附近的那曲地區和藏南日喀則地區。

據《資治通鑒》等書記載,我國最早的雪災發生在2000多年前,即公元前37年,西漢建昭二年,包括湖南長沙在內的楚地,降了一場深5尺的大雪。因為文獻失記,直到唐帝國以後的五代十國時期(950年),史書才第一次明確標記發生在長沙城的大雪,即:「潭州大雪,盈四尺。」潭州治地即今天的長沙。

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長沙、善化、益陽、瀏陽等地大冰雪,在善化(即今天的南長沙)大椿橋劉宅,「六人,一夜俱凍死」;康熙年間,湘江冰上「人馬可行」;清嘉慶五年(1800年),「長沙、善化、平江、湘鄉、晃州廳,九月大雪,深尺許」。

1954年的「大冰凍」起於1954年12月26日。當天晚上,「寒流開始第二次襲擾洞庭湖,洞庭湖全部堤壩很快就冰封雪蓋了,堤岸上的樹木被冰雪壓得弓變低垂,數十里電線被冰凌墜折。氣溫由20℃,驟然降到-8℃,風雪持續了11天,湖邊的老人們說:這是洞庭湖20多年沒見過的大嚴寒大冰凍。」

1961年,湖南歷史考古研究所編撰的《湖南自然災害年表》記載: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湖南地區,有40日未解凍的(平江),冰凍達3個月之久。在冰雪為災的日子裡,湖南的冰凍,時常有大雪或連續降雨,有降雪連續40餘日的(永州)、有積雪由小除日至次年2月始霽的(安化),有大雪深四五尺的(湘鄉、湘陰、平江、邵陽)。它不僅損害林木果蔬,冰斃人畜,而且阻礙交通。

2008年1月10日,雪災在南方爆發了。嚴重的受災地區有湖南、貴州、湖北、江西、廣西北部,廣東北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河南南部。截至2008年2月12日,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已造成21個省(區、市、兵團)不同程度受災,因災死亡107人,失蹤8人,緊急轉移安置151.2萬人,累計救助鐵路公路滯留人員192.7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77億畝,絕收2530畝;森林受損面積近2.6億畝;倒塌房屋35.4萬間;造成1111億元人民幣的直接經濟損失。

造成這次雪災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尤其是歐亞地區的大氣球流發生異常。

我們都知道,大氣環流有著自己的運行規律,在一定的時間內,維持一個穩定的環流狀態。在青藏高原西南側有一個低值系統,在西伯利亞地區維持一個比較高的高值系統,也就是氣象上說的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這兩個系統在這兩個地區長期存在,低壓系統給我國的南方地區,主要是南部海區和印度洋地區,帶來比較豐沛的降水。而來自西伯利亞的冷高壓,向南推進的是寒冷的空氣。很明顯,正常情況下,冬季控制我國的主要是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使得我國大部地區乾燥寒冷。

而在2008年1月,西南暖濕氣流北上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而北邊的高壓系統穩定存在,從西伯利亞地區不斷向南輸送冷空氣,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就形成了一個交匯,冷空氣密度比較大,暖空氣就會沿著冷空氣層向上滑升,這樣暖濕氣流所攜帶的豐富的水汽就會凝結,形成雨雪的天氣。由於這種冷暖空氣異常地在這一帶地區長時間交匯,導致中國南方大范圍的雨雪天氣持續時間就比較長。

實際上,我國南方地區這三次雨雪天氣過程,主要就是西南暖濕氣流的3次加強,相應地出現了3次比較大的雨雪天氣過程。

其中2008年1月26~28日的第三次大范圍持續性雨雪天氣過程強度強,再加上前兩次的影響,因而造成了最嚴重的損失。

H. 近二十年雪災事件最嚴重是什麼時候

在2008年 那一年全國各地支援雪災 各各地捐款

I. 中國最近有幾個省份受雪災最嚴重

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等14個省(區、市)7786.2萬人受災,因災死亡2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