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陳氏家族從江西分開以後何去何從
說起有點,我陳姓江西分開後,遷到貴州遵義安居,後來又遷居雲南昭通定居,起祖「現」字輩,「現思單天國」現在已有十三世代子孫。
B. 現今百家姓中,陳氏家族排名第幾
截止2019年1月,陳氏家族排名第5。
2019年1月,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為全國前20大姓氏,其中王姓達到1.015億人 。
陳氏是在周武王滅商之後,追封舜的後代媯滿於陳(河南淮陽)。據胙土命氏的之規定,稱陳氏,遂名陳滿,字少湯。
(2)將成陳氏家族旗下首家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百家姓》中所列姓氏可以分為16種,陳氏屬於第三種。
《百家姓》雖稱為」百家姓「,但並非只有一百個姓。《百家姓》文中的姓氏次序也不是按姓氏人口實際排列。根據淵源出處的不同或其特徵,《百家姓》中所列姓氏可以分為16種。
第一種,以祖先的圖騰崇拜物為姓氏。
第二種,以祖先名字中的字為姓氏。
第三種,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氏。
第四種,以職業或官職為姓氏。
第五種,以山名、河名為姓氏。
第六種,以住地的方位為姓氏。
第七種,以部落的名稱為姓氏。
第八種.以出生時的異象為姓氏。
第九種,以謚號為姓氏。
第十種,因避禍、避仇、避諱、避嫌所改的姓氏。
第十一種,帝王賜姓氏。
第十二種,以數量詞、排行次序及天乾地支為姓氏。
第十三種,少數民族文化上漢改姓氏。
第十四種,漢族人改為少數民族姓氏。
第十五種,部分少數民族的姓氏。
第十六種,容易讀錯的的姓氏。
如宋,是出自子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 公元前十世紀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亂之後,微子啟受封於宋國, 其子孫以原國名「宋「為氏。類似姓氏還有趙、吳、鄭、陳、衛、蔣、沈、韓、秦、許、呂、戚、謝、鄒、柏、章、蘇、潘、葛、范、彭、魯、韋、苗、任、柳等。
C. 陳氏家族的故事
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因娶陳氏之女為妻,有子便隨母姓,後成為海寧望族;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後,幾經陵谷變遷,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諒時,因窮困潦倒,入贅於陳氏之家,改為陳姓。
西晉末年陳元達,原姓高,占因卜者說他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為陳姓;隋朝時楊堅有一心腹幹事陳茂,本是河東猗姓人,冒姓陳氏。
(3)將成陳氏家族旗下首家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河南淮陽是陳姓的發源地,至今淮陽還有「老陳戶」之說。城南有陳姓始祖陳胡公鐵墓。陳國滅後的播遷,前文已述,不贅。
其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者是以陳軫為始祖的潁川陳姓,其子孫多顯軼,其後有裔孫陳伯珍於西晉末年渡江赴曲阿(今江蘇丹陽),伯珍孫徙居長城(今浙江長興)下若里,陳霸先便是其支傑出代表。
他建立陳國,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並封了許多陳姓王,使陳姓子孫遍布長江與粵江之間,其諸侯王宜都王陳叔明的十世孫陳環,為避難遷居今泉州仙游縣(今天莆田市仙游縣),其孫陳旺徙居江西德安縣太平鄉常樂里,為江州義門陳姓開基祖。
D. 關於陳氏家族排行
正 廷 其 嘉 家裡沒有族譜啊,四個字有兩個相同一個讀音相同
E. 遵義陳氏家族
陳姓族譜,也就是陳姓大家族裡的子孫人等的資料匯總,也是陳姓大家族著名人士的仕履生涯的簡括提要,同時也是陳姓大家族著名人生的翔實可靠而又豐富多彩的第一手史料。如同國人各大家族一樣,陳姓大家族固然也是講求等級觀念的,所以,家譜中往往會對對於那些曾任高官顯宦、封妻蔭子、榮宗耀祖者,往往會濃墨重彩。以往,陳姓視耕讀為正業,對其他職業採取鄙視態度,/p>
F. 陳氏家族的歷史
陳氏子孫後代 遍布在全省四千餘個村莊
自古以來,陳氏在中國百家姓中扮演著十分重要角色,人口繁盛,家族眾多。海南的陳氏從最早過瓊祖始陳彥在1078年渡瓊至今,經過900餘年的生息繁衍,陳氏子孫後代遍布在全省18個市縣的4000餘個村莊里。據有關數字顯示,在全國2萬余個姓氏中,陳姓為中國第五大姓,占總人口7%左右,約八千多萬人。在海南,陳姓為第二大姓,人口有80多萬人,占海南總人口的10%左右。海南陳氏源在哪裡?
據歷史學家考證,海南並沒有「土生土長」的居民。就是落籍海南最早的黎族也是從大陸沿海一帶遷移進來的,他們是古越(統稱百越)人的後裔。海南的陳氏,除少數民族的陳氏外,多數是宋朝以後從福建、廣東等地遷入海南的。
那麼海南陳氏的源在哪裡呢?一般了解陳姓氏歷史的人都說,海南的陳氏,源出潁川,潁川是陳姓氏望出所在。在陳姓氏世系中,各地陳姓氏譜均記最高祖先是少典。少典是什麼人?據載是黃帝的父親,少典的名字人們不太熟悉,黃帝的名字卻是如雷貫耳,所以陳姓氏把祖先追溯到少典。少典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人。黃帝跟陳姓氏有什麼關系呢?據《中華陳姓氏源流(二)》一書認為:「黃帝是陳姓的血緣初祖。黃帝是陳姓的血緣初祖的根據來自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昂日軒轅。舜是黃帝的第九世孫,是陳姓氏的血緣祖。黃帝是陳姓的血緣初祖,說明陳氏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致的。陳氏後裔,是地地道道的黃帝子孫,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敬祖愛國,是陳氏的優良傳統。
瓊島陳氏:江山代有才人出
海南陳氏的祖先從宋開始渡瓊,歷經元、明、清四個朝代,先後共有183人,為全省各姓之冠,以迄於今,閱年幾近千載,其世代蕃昌,成為盛族。且聯可甲第,官顯仕達,代有名人。此皆先祖積德之使然也。陳姓氏子孫後代,在求生存圖發展的環境中,歷盡千辛萬苦真真正正的立足於全中國和世界各地。翻開中國歷史,1840年,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救國,有一大批陳氏子孫成了英雄豪傑,仁人志士,不怕犧牲,前仆後繼,在為中華民族翻身解放的偉大事業中,做出了輝煌的業績。
記者從《海南陳氏譜》中查找發現,在183位渡瓊始祖中,就有17位進士,6位舉人。從宋朝到清朝,陳氏子孫後代到底有多少進士、舉人呢?《海南陳氏譜》沒有具體記載。記者還從《海南陳氏譜》中查找發現,從宋到清,單瓊山地區就有37名進士舉人。
歷史上出現的「六子五進士」說的就是渡瓊始祖陳甫的六兄弟,甫公是顯祖第六子,顯祖曾任戶部尚書、宣和殿大學士。顯祖六個兒子當中,除第五子陳東被蔡京所害外,其餘五個兒子都是進士。
據查證,在光緒元年(1875)年出生在海口市秀英村的陳起綱,29歲升任清朝秀英炮台炮長,管理五台大炮60名炮兵,保衛海南瓊州海峽的安全。1939年2月10日凌晨,日本海軍第五艦隊30餘艘艇,六千兵力和50多架飛機,進犯海口海域企圖登陸海口,陳炮長立即命令炮兵集中投入戰斗,激戰兩小時,發射百餘發炮彈,使敵艦喪膽向西撤回天尾港才登陸。根據在海口金牛嶺人工湖西側的荒草叢中,找到刻有當年秀英炮台抗擊日本侵略的參戰將士英名的石牌,記載40名。其中陳姓將士有15人。
民國時期的國民黨海軍上將陳策,1893年生,文昌人。
還有瓊山靈山東頭村陳發檀,光緒末秀才,國會議員,民主革命家,是海南留日學生第一人,民國元年(1912)任孫中山秘書。1924年9月11日下午,在廣東旅京同鄉在南橫街粵東新館舉行歡迎孫中山座談會上,陳發檀發言,提出海南改為一省的主張,孫中山立即表示贊許。這是海南設省的最早輿論。陳發檀後因不滿曹錕百法解散國會,被迫離京,南歸鄉里,讀書自娛以終。
瓊山人陳世慶,早期在中山大學附屬中學讀書,後當李濟深秘書。
到現代,海南陳氏名人更是倍出,青出於藍勝於藍,原海南省政協主席,現任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陳玉益,原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海南省政府副省長陳蘇厚,海南省人大副主任陳孫文,副省長陳成,原海南省政協副主席陳克功(已故),原海南省政協副主席陳家悅(已故),原海南省政協副主席陳宏(已故)。
陳序經博士,文昌人,留學美國,1928年獲得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出任昆明西南大學商學院院長,廣州嶺南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和天津南開大學副校長或校長。
陳氏渡瓊始祖今安在?
據《海南陳氏譜》記載,陳氏渡瓊始祖有183位之多,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衍接實公部分,另一部分未衍接實公部分。衍接實公的渡瓊始祖有92位,未衍接實公的渡瓊始祖有91位。這里簡單介紹幾位過瓊始祖。
G. 陳氏家族的資料
陳氏鼻祖陳捷揚 祖籍廣東省嘉應州興寧縣南廂鄭崗堡大南嶺現在這個地方還有嗎
H. 陳氏家族的祖先是誰
陳姓得姓始祖:陳胡公。 陳氏來源於媯姓,陳氏人是舜帝的後裔。在舜當天子之前,堯把他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並讓他們居住在媯 河邊。於是舜的後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後,他找到當時舜帝的後代媯滿,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盛了許多年。媯滿逝世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胡公滿。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並尊陳胡公為陳氏的得姓始祖。
I. 陳氏家族出幾個清華大學
每個家族都很興旺發達,人數也很多,具體這個數據只有在清華大學的學生檔案哪裡才有答案
J. 陳氏家族從有歷史記載至今的字輩稱號
姓氏: 陳 祖籍:潁川
祖宗:媯滿 郡望:潁川郡
分類:以國為氏
陳姓主要得姓於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相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後代。
舜幼年喪母,繼母不慈,常對他進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來順受,反而更加孝敬繼母。由於他好學孝友,聞名四海,至帝堯末年,不僅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他,還以自己的皇位相傳。所以舜當政時,天下大治,人民豐樂,加上他常「調於玉燭,息於永風,食於膏火,飲於醴泉」,與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更加獲得百姓的擁戴。至他去世後,約 33世傳至胡公滿,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建國第二年),被周武王分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建諸侯國,屏衛王室。封地在陳(伏羲在宛丘建都,炎帝繼而在其原址建都,故稱為陳,後稱陳州),建都宛丘(中間低,四周高的土丘今河南淮陽),國號陳。媯滿根據胙土命氏的慣例,遂以國為氏稱陳氏,號稱陳滿,為陳氏得氏始祖,陳氏從此開始。
陳滿(生於公元前1067年)在位60年,薨謚胡公,史稱陳胡公。王莽稱帝建新朝,追封為陳胡王。葬在今河南淮陽縣柳湖旁(現稱龍湖),因湖水侵蝕,以鐵錮之,故俗稱鐵墓。
大約在五千年前,陳部落隨黃帝族東遷於中原地帶肥沃的平原。陳豐氏部落開始由游牧生活轉向農業定居生活,他們定居的地方,就在河南宛丘 (今淮陽縣)。顓頊國有「陳州之山」(《山海經·大荒南經》),這「陳州之山」便是宛丘。宛丘名聲雖大,其實不過是一座高不過四五十米的小土丘,因為凸立在茫茫無垠的平原上,所以才格外引人注目。這個宛丘,經過數千年黃河與淮河的泛濫淤積,已被泥沙填埋了二三十米,現今殘存的宛丘,僅只剩下略高於地面的小土堆而已。
商朝末年,商均的後裔中一個叫遏父(也稱閼父)的人,前去投奔周國,擔任了陶正之官,因其制陶技藝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歡心。姬昌之子姬發(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追封先賢遺民,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國號陳,以取代虞遂之後的陳國,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胡公滿。今陳胡公媯滿的墓在河南淮陽縣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鐵錮之,俗稱鐵墓。
陳國的國都就是我們現在十分熟悉的宛丘。陳豐氏部落雖最早見於典籍記載,但這個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黃帝家族中,另一部份卻在史記典籍中銷聲。
《陳風》曾談到東門有榆樹,榆樹即白榆,至今仍為黃河流域及淮北一帶的重要樹種。車門池水清澈見底,池邊白榆成林,想來那景緻相當美麗。故《詩地理考》說:「毛氏曰:東門宛丘,國之交會。戴氏曰:陳詩多言東門,必陳人游息之地。范氏曰:擇高之地而荒樂焉。」宛丘東門應是城內一處風景幽雅的場地,陳國臣民游樂的場所。
宛丘曾是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太皋氏的故都,因而城北一里許有畫卦台。「相傳伏羲於蔡水得龜,始畫八卦之處。」城西北三里許有太皋氏陵即伏羲墓,佔地約五頃有餘,俗稱人主廟。墓周產蓍草,高至數尺,前有石碑。號「伏羲墓」。當然,這里有一些建 築是歷代加修的。但春秋以前太皋陵與畫卦台存在,且為陳國君民游樂之地。如在這里登高望遠,二十里內景色盡收眼底,真是心曠神怡的快事。近年在宛丘一帶挖掘出不少陶片、筒瓦、板瓦以及古城牆的夯土層。
虞舜子孫在舜時處於極盛時期後,夏朝一度衰落,商朝略有好轉,自周文王將長女嫁給媯滿並受封於陳後,地位開始顯赫起來。作為周王朝的血親、和封國的陳國,備受文王之子武王及以後的康王、昭王等君王尊寵。
東周初年,陳國原與蔡國、鄭國同為中原大國。陳國的國都宛丘,就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城東三里,城周圍繞以東蔡河。陳國全部領土位於豫東大平原上,:淮河支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濟河分布在東境,由北西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條大支流潁水,和潁水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賈魯河、沙河,則從西境由西北向東南注入淮河。當然這些河流的名稱,大多都是因歷史上滄海桑田的變遷,而形成的。不過潁水則是二三千年以來的老名稱,只是其支流沙河,古代叫濮水。陳國在周武王初封時不過周圍百餘里之地,但在周初封建諸侯中,有近八百個諸侯,據周朝封建制度規定:四海之內分為九州,州方圓千里。每州建有方圓百里的諸侯國三十個,方圓七十里的諸侯國六十個,方圓五十里的諸侯國一百二十個。九州總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國,還有這些諸侯的附庸國沒有計算在內。同時規定公爵和侯爵國家,方圓百里;伯爵國家方圓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國家,方圓五十里;不滿五十里的小國,則成為其鄰國的附庸。陳國既是侯國,方圓百餘里,而且位於川澤縱橫,平坦無垠的肥沃的中原地帶,是古代物產豐富,文化發達的優越地域,且相傳是伏羲太皋氏的都城,可見其地位形勢的重要了。
陳國的領土都在平原上,不但土地平坦肥沃,且溝渠縱橫,有灌溉之利,再加氣候溫和,適宜於農作物生長,是物產豐饒的富庶之區。因此,陳國靠著天時、地利發展很快,到了東周初年,同蔡國、鄭國等國都成了中原地區的大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由於後來的陳國國君不能勵精圖治,臣子也不能赤膽忠心匡扶社稷,君荒於上,臣嬉於下,政治腐敗,國勢很快便衰落下來。公元前479年,楚惠王以兵北伐,殺掉陳國最後一位國君陳閔公,陳國滅亡,在陳國故地置縣。
自媯滿封陳至陳閔公亡於楚,陳國共傳Z0世、26代君王,歷時568年。
二、出於陳國公族後裔。
媯滿根據胙土命氏的慣例,遂以國為氏稱陳氏,號稱陳滿,為陳氏得氏始祖,陳氏從此開始。陳國被楚並後,陳湣公之長子陳衍遷居陽武戶牖,其後裔再遷潁川。其二居固始者,出自陳湣公次子溫之後陳璉。
再有陳完奔齊國改稱田氏,建田氏齊國,齊末王田建之三子遷潁川,恢復陳姓。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後裔避居他鄉。據史料載:其一居陳留者,出自陳哀公之子留。
三、少數民族陳姓
北魏鮮卑族陳氏 據《魏書·官氏志》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定族姓時,於496年改為單姓陳氏。
女真族陳氏 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經形成。
蒙古族陳氏 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滿族陳氏 有兩種情況:一是後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
哈尼族陳氏 如國家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文興、第五屆政協委員陳批魯等即是哈尼族陳氏。
侗族陳氏 如廣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陳衣、《優秀的傳統建築藝術》一書作者陳璃春園等即是侗族陳氏。
土家族陳氏 如第六屆人民代表、湖 北人陳忠信即是土家族陳氏。
布依族陳氏 如貴州省民委副主任陳永康即是布依族陳氏。
瑤族陳氏 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麻雷洞瑤民、圳源洞瑤民及汝城縣瑤民個均有陳氏。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也有陳氏。
京族陳氏 為該族大姓,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廣西防城縣人陳潤芬(女)即是京族陳氏。
羌族陳氏 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四川茂汶縣人陳花花(女)即是羌族陳氏。
回族陳氏 明成祖時,山東歷城回民陳氏被指定為葬於德州北郊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墓供役。民國初年,由河南各地遷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帶的回民有陳氏。
苗族陳氏 如廣東省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斯德、城步縣政協主席陳加壽等即是苗族陳氏。此外,壯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數民族中也都有陳氏。
四、他姓改姓冒姓
曹姓改為陳姓: 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陳氏之女為妻,生了四個兒子,便銷聲匿跡了。
高姓改為陳姓:唐朝末年有個叫曹憲來的人,娶都姓母親陳氏之姓,這一支曹姓。
到了宋代,陳姓後裔中有一個叫陳文龍的,作了高官顯宦,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陳姓成了海寧望族。浙江海寧一姓高的人家,是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後,幾經陵谷變遷,他的後裔默默居住海寧,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高諒時,歷史已進入了元朝,他因窮困潦倒,衣食無著,只得入贅於陳氏之家,高姓也改為陳姓了。西晉末年的陳元達,原來姓高,曾在匈奴人劉聰建立的漢國任職,因為占卜者說他的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為陳姓。隋朝時楊堅有一心腹幹事陳茂,他本來是河東猗姓人,卻冒姓陳氏,並受封為伯爵。
白姓改為陳姓:隋朝還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泛指隴山以西地區,約相當於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地區的胡人,姓白,甚得楊堅寵信,官至柱國,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明朝統一全國後,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陳姓改為其他姓: 西魏時,賜許昌公陳忻姓尉遲,不過,時間很短,至隋初又恢復了陳姓;明朝末年,湖南湘潭陳氏,因遭家難,有一人冒姓郭,稱為郭金台。
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史稱萬年之陳氏。
唐朝初年,原丘茲王的後裔帛(白)永貴人仕內地,因姓氏罕見怕受歧視,也改姓漢族大姓陳,此後也以陳姓知名,史稱陳永貴。他有孫名令英,史書也稱陳令英。唐末,浙江寧海人曹憲來人贅陳家,生子4人,也冒姓陳。
元朝時,原北齊清河王高岳的14世孫高諒入贅陳家,子孫也改姓陳。明初,明太祖賜西域胡人某為陳姓,其孫陳友,後來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陳澄,仕明,官至工部尚書,子孫也以陳為姓。
廣陵陳氏:西漢置國,東漢改為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省揚州)。此支陳氏,出自漢武帝之子劉胥之後所改陳姓後裔。
五、陳姓疍民與墮民
疍民——陳姓水上居民。
「水上居民」舊稱疍民或者說疍戶,指在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港灣和內河上從事漁業或水上運輸的居民,多是以船為家。那麼,陳姓疍民是怎樣形成的呢?據《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說:」疍民常在水上,操舟為業,相傳乃陳友諒敗兵為明所驅迫者。」
關於墮民,白眉初《中國人文地理》解釋道:」起源又二說,一說明初俘陳友諒之部,編之為丐戶」;明太祖滅陳友諒,俘其子孫九族貶人墮民,賤樂戶,不與齊民齒」。陳友諒原本是漁家子,在元末農民大起義中參加紅巾軍,後成為長江中下游一帶勢力最大的一支武裝力量,和朱元璋分庭抗禮;1360年,他殺紅巾軍首領徐壽輝,自稱漢帝,更引起朱元璋的憤恨;1363年,他與朱元璋軍在鄱陽湖一帶決戰,大敗,八月,他從湖口突圍出長江,中箭身亡,全軍覆沒,其子孫及部下受到朱元璋的殘酷迫害。陳姓疍民雖然很苦,但畢竟保留了家族系統的稱號,仍然姓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