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持倉收益 » 為什麼中國上市公司經常爆雷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為什麼中國上市公司經常爆雷

發布時間: 2021-06-11 17:52:28

股票上市公司暴雷太多了,什麼時候它突然爆出業績巨虧,我們又不是公司領導員工,怎麼會知道他

還是很有徵兆的,暴雷企業目前主要虧損來自於商譽減值,也就是曾經通過收購或並購企業使利潤增長的股票,其次沒有實業,純靠講故事的企業
另外投資者一般通過企業財務數據看上市企業是否虧損或接近虧損的股票爆雷的幾率是非常大的,其次看企業的新聞,一般還是可以看出一些蛛絲馬跡,再就是用技術分析,只要跌破平均線就不去碰,這樣就保證自己不虧大錢。

❷ 為什麼上市公司暴雷都要股民買單

上市公司暴雷,對於二級市場的股民來說基本都是突發的消息,不能提前預知,只要股票有買賣交易,必然會有一部分人踩雷。所以,以後一些垃圾公司的股票盡量少碰。

❸ 為什麼會出現商譽暴雷

「上市公司商譽爆雷,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和經濟學院教授韓乾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是前期企業並購中,可能對商譽評估有過高的水分;二是疫情影響或是經營原因,造成相關企業業績難以兌現;三是根據監管要求,年底上市公司需要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

從商譽爆雷的上市公司來看,多數都是屬於業績不達預期或者出現連續虧損,甚至在主營業務方面沒有明顯的核心競爭力,在經營過程中又沒有有效的管理。另外,有的上市公司過去有跨界的或溢價過高的資產重組,一旦營收沒有有效地達成對賭協議,或者業績不及預期,基本上就會出現商譽爆雷。

高溢價收購通常會給企業帶來巨額的商譽,但是,商譽虛高帶來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商譽爆雷會嚴重損害投資者的利益。所以,對投資者而言,如何「避雷」,是不得不關注的一個問題。

商譽屬於企業的無形資產,這部分資產的信息相對其他形式的資產不太透明,很難准確評估,尤其是輕資產的科技企業。廣大中小投資者由於時間精力以及專業知識方面的限制,通常無法有效識別商譽部分的潛在風險。這種情況下,應當盡量依靠專業的金融機構,「雖然後者也未必能准確判斷商譽的真正價值,但總體而言比中小投資者更專業、更可靠。」

對於中小投資者而言,避免踩雷很重要。中小投資者去識別上市公司的並購過程還是存在一些困難的,所以不管公司是否並購成功,直接看企業現階段運行的實力。

❹ 近200家上市公司業績爆雷,這究竟是誰的過錯

A股近200家上市企業業績暴跌,數十萬股民欲哭無淚,這其中增加了很多新公司面孔,論過錯方,還是我們國家整體經濟大趨勢。

近年春節,我們發生了多年不遇的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病,所以在國家的命令下,武漢封鎖,全國各地處於半停滯狀態。因為正處於春節期間,很多餐飲業,旅遊業,影視業等等損失慘重,因為人民只能守家在地,不得聚集出行,春節原本是很多企業賺錢的黃金世界,這次疫情,對很多中小型企業已經是致命的打擊,對上市企業更不用說,雖然他們資產雄厚,但是每日損失也很慘重。

總之,對於疫情情況,只能默默祈禱我們快速度過這次難關,希望國際友人也能增強重視程度,趁早採取隔離方式,早日恢復平穩,從而更專心的發展經濟,國內國際的公司才能繼續發展下去。

❺ 為什麼說上市公司連續幾個季度虧損,股票風險就很大。而連續幾個季度盈利風險就沒那麼大。是什麼原因呢

買股票是為了賺錢,而不是雪中送炭

所以肯定是買盈利的公司的股票,常年盈利,又有資金支持,對於公司本身的發展應該也有好處。

虧損企業必然有其自身的問題,投資風險當然會大。

❻ 為什麼會出現商譽暴雷的情況

商譽是一種潛在的經濟價值,他能夠幫助我們分析公司在未來是否能夠帶來超額的利潤,或者是公司預期的獲利能力是否能夠超過社會平均投資回報率的資本化價值。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商業信譽,它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指標,可以通過公司的經營效率、所處的位置、經營的歷史以及公司管理層的素質等等多方面來與同行企業相比較來進行分析。

為什麼會出現商譽暴雷?

當股市在經歷過長時間下跌之後的後期,這時候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那就是刻意尋找利空消息。比如說一家公司暴雷了,大家就會對其原因進行深入挖掘,如果得到的結果是因為高質押所導致的,那麼這個時候所有具備高質押的股票都會開始快速下跌,如果這類股票估值再高一些,那麼集體閃崩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現了。

當出現這種情況之後,那下一階段暴雷的股票可能就是商譽高的一些股票,我們從另一個方面來激烈,商譽其實就是社會大眾對於這家公司的好感度,或者是認可這家公司預期的能力。

比如說我們都是賣空調的,但是海爾和格力賣的最好,這就是因為大家對於它們的好感度很高。再比如大家都賣酒,但是茅台酒的銷量遙遙領先,也是一個道理,都是因為好感度,大眾認可。

但是,為了防止一些不良公司在做賬的時候對自己的商譽進行言過其實,有規定是不能自己確認內部產生的商譽的,除非是真的有人出資購買,這樣才能在報告中出現公司商譽,如果全市商譽佔比較高的公司要收購別的公司,那麼被收購的公司價值也會構成這家公司的商譽。:

❼ 2018年發生了什麼,為何上市公司都是巨虧

也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在虧,總體來說,賺很多的也有。

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4月27日,A股3609家上市公司已經有3235家披露了2018年年度報告,佔比約為89.64%;而在3235家已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中,有3066家公布投資收益,佔比約為94.78%。

更進一步分析,公布了投資收益的3066家上市公司,2018年的投資收益(合並報表)總額約為9910.72億元,其中,有2622家投資收益為正數,444家投資收益為負數。從利潤方面來看,這3066家上市公司2018年的凈利潤(合並報表)總額約為35602.24億元,其中,有2734家去年凈利潤為正數,有332家去年凈利潤為負數。

2622家公司投資收益為正,總額約萬億

❽ 深度分析:為什麼企業上市容易退市難

也就是說,中國股市退出機制即將啟動。但在現行制度環境下,中國股市退出機制要有效地實施還存在著種種障礙。 PT制啟退出機制 在中國現行的法律中,上市公司退出機制,早就有明確的規定,公司出現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決定終止其上市地位:一、公司最近三年連續虧損,在限期內未能消除的;二、公司股本總額、股權分布等發生變化,不具備上市條件,在限期內未能消除的;三、公司不按規定公開其財務狀況,或者對財務會計報告作虛假記載,經查實後果嚴重的;四、公司有重大違法行為,經查實後果嚴重的;五、公司決議解散的;六、公司被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責令關閉的;七、公司被宣告破產的。有關專家據此認為,退市的法律制度是基本建立起來了,已經實施的PT制度可視為退出機制的開端,關鍵就是怎麼執行,要有具體的退市標准和退市程序。 二零零一年二月二十四日,中國證監會正式對外發布《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就是針對連續虧損上市公司的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做出了具體規定。該辦法是迄今為止中國證券市場有關退市機制的首份具體操作性文件,今後連續虧損的上市公司將依照此辦法有關規定被淘汰出局。此《辦法》一公布,掌聲四起,好評如潮。反映到股市上,盡管PT族(連續虧損二年以上的上市公司)在《辦法》發布的那一個星期均大跌不止,PT紅光一下就跌去了近三成,但在三月二日,有些PT族上市公司,不跌反升,甚至走出了漲停板之勢。這樣的情況,看上去實在讓人詫異,百思不得其解。但實際上,只要對中國證券市場的特徵、性質及運作方式的特殊性有些了解,你就會豁然開朗了。也就是說,盡管中國證監會頒布了上市公司的退市辦法,但中國股市退出機制要真正的實施還存在著種種障礙。 猶抱琵琶半遮臉 首先,從中國股市的特徵來看,中國股市與歐美發達國家的股市不同,它完全是一個國有股市。這種國有股市有以下幾種特徵:一是基本不分紅,即投資者無法從上市公司的利潤中獲得其回報,投資者的收益只能來自對股票的炒作;二是國有上市公司資金的2/3是不流通的,只有1/3左右是流通的。這就使得市場上的股票價格與上市公司股票的真實價格相背離;三是股市上的股票價格變化的趨同性,即如果股價上漲,那麼九成以上的股票都是上漲的,而只有一成左右的股票是下降的;如果股價下跌,那麼九成以上的股票是下跌的,只有一成股票是上漲的。而在發達的股市中,股價的趨同性一般都很小;四是股市價格的回報率不能從上市公司本身的微觀績效來說明,而只是以股市的價格波動來表示。這樣,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根本無法反映本身的經營情況,上市公司也沒有動力改善自身的經營;五是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資產的價格變化並不反映資產重組之間的關系。 正是中國股市的國有性質,也就決定了它的運作機制。股市上市公司的進入或退出市場並非由市場來選擇,而是由政府行政來安排。政府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意願來決定上市公司的進出,公司上市具有壟斷性。在上市准入政府壟斷的前提下(現在的核准制與以往的審批制差別不大),任何一家上市公司,即使它的經營完全破產了,它的上市資格還是很值錢。大量的沒有上市的企業願意付出代價獲得這個上市資格,因為購買這個上市資格比自己申請上市更可行,成本更低。更何況只要擠入股票市場就有機會大量「圈錢」,因此,要讓一家企業上市後退出十分困難。其實,市場關於退出機制的討論已在幾年前農墾商社即將連續虧損三年的時候開始,但至今該問題仍然停留在討論與研究階段。按理說,《證券法》對上市公司退出機制有明確規定,但法律條文形同虛設,具體落實難上加難。 同時,股市由政府決定,而在中國科層制政府的體制下,中央政府有中央政府的利益及意圖,地方政府有地方政府的利益,它們之間的利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異之處。由於各上市公司都隸屬於各級政府,對於隸屬於哪個政府的上市公司退出,不僅對為政者的業績形象會有所損害,而且會將很大的一塊利益損失掉。為了保證上市公司本身的「殼」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如果一個地方的上市公司在股市上出了問題,這個地方的政府就會充分利用其職權把轄下的社會資源不斷地注入該公司。在地方政府的授意下,進行資產重組也就成了近幾年上市公司扭虧的慣用模式,即將屬於地方的好的企業去置換已瀕臨破產的上市公司。這樣做既可以保住本地企業的上市資格,又可以讓自己政績保住好的形象。 還有,在地方政府看來,其管轄下的每一家上市公司都有繼續存在下來的理由,而中央證券管理部門是沒有力量與地方政府抗衡的。因為,論級別,證監會至多是與地方政府平級,中央證券部門沒有權力來管理地方政府的事情;還有,證監會沒有司法權利,從而也就限制了證監會對一些違規行為的調整與處理。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正因為地方政府對隸屬於自己的上市公司極力保護,退出機制的實施一定會遇到各種障礙。 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其次,在正常的市場條件下,市場投資的收益與風險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說,你想獲得高收益,就應該具有承擔高風險的心理准備,這就是市場競爭的買者自負原則。在股票市場,如果法律監管體系嚴密,如果能夠保證中小投資者是在信息完整真實和沒有欺詐的市場下投資上市公司,那麼上市公司因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惡化退出市場而導致的投資者的損失,這當然應該由投資者自己來承擔。而且,在這樣的法律制度下,如果投資者由於非法行為而導致損失,受害者也可以通過法律的途徑獲得補償,違法侵害者也會受法律嚴厲制裁。如果情況不是這樣,要中小投資者來承擔其損失既不可能,也不公平。 但是,在國有股市中,實際上,有些上市公司的失敗並不是市場失敗使然,而主要是存在企業經營者腐敗、大股東違規行為等原因造成。如果這類上市公司破產或退市,而把股市的風險完全轉嫁給無辜的中小股東的話,即讓中小投資者來承擔並非真正由市場帶來的風險。這樣情況一旦出現,中小股民豈有不積極抗爭之理﹖這也就是千呼萬喚的退出機制抱著琵琶遮著面、只聞樓梯聲不見人下來之原因。為了社會的政治安定、減少社會的動盪不安,地方政府一定會千方百計地阻礙證券市場退出機制的實施。 還有,從上市公司來說,公司一旦上市,就形成了很多與上市公司有關的既得利益集團。如果上市公司要退出市場,必然關繫到這些人榮辱、經濟利益、日後安置等一系列敏感問題,因此,利用這種既得利益關系反對上市公司退出也就會十分頻繁,這自然會給退市機制的實施增加重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