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多家上市公司被清退,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主要是因為這些公司出現財務造假,債務違約等違規違法行為。隨著這些年,資本市場改革的不斷推進,上市企業的退市步伐也越來越快,而且A股市場退市的制度也越來越完善了,很多企業在很短的時間里就完成了退市。而對於那些違規造假的企業,政府更是加大了處罰措施,例如早前的康得新造假事件,造假的細節已經全部被曝光,並且得到證實,所以很快康得新也開始了退市步伐,相信不久之後,A股市場上就看不到這家企業了。
B. 債券違約、評級下調 華晨集團正式破產重整 旗下上市公司火速回應
今日(11月20日),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的裁定書顯示,受理債權人對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晨集團)重整申請。這標志著這家車企正式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為何破產重整,將如何重整?北青-北京頭條撥打了相關負責人的電話,但截至發稿未能取得聯系。法院的裁定稱,華晨集團存在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的情形,具備企業破產法規定的破產原因。但同時集團具有挽救的價值和可能,具有重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此外,新華社的報道稱,華晨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本次重整隻涉及集團本部自主品牌板塊,不涉及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及與寶馬、雷諾等的合資公司。
2015年至2019年,華晨寶馬為華晨中國貢獻的凈利潤分別為38.23億元、39.93億元、52.33億元、62.44億元和76.26億元。5年間,華晨寶馬向華晨中國輸送了269.2億元,且利潤貢獻規模不斷擴大。與之對應,2015年至2019年,華晨中國自主板塊分別虧損3.3億元、3.1億元、8.6億元、4.2億元和8.6億元。5年間,自主品牌累計虧損近30億元。
到了2020年,華晨汽車隊華晨寶馬依賴依舊嚴重。華晨汽車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華晨中國今年上半年營收14.5億元,同比下降23.85%,凈利潤則為40.45億元,同比增長25.24%。在營業收入大幅下滑的情況下,凈利潤不降反升,甚至是營收的3倍,毫無意外,華晨寶馬依舊是利潤的主要貢獻者。
官方報告顯示,華晨寶馬上半年實現凈利潤高達43.8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4%。與之對應,去掉從華晨寶馬得到的利潤分成,華晨中國其他板塊總體虧損達到3.4億元。
過度依賴華晨寶馬,使得華晨自主品牌長期缺乏造血能力和盈利能力。而隨著股比調整時間(不遲於2022年)越來越近,即將失去華晨寶馬半數收益的華晨汽車,在自身股權轉讓、母公司及其他子公司持續虧損、負面輿情等行為的影響下,再融資能力受到沖擊。
汽車行業迎來增長天花板,市場轉入存量競爭時代,2020年更是進入加速洗牌階段,已有北汽銀翔、比速汽車、君馬汽車、華泰汽車和獵豹汽車等自主品牌丟失市場份額實際破產。曾經風光一時的華晨汽車也難逃厄運,進入破產重整程序,也給自主品牌敲響了警鍾。至於破產重整對華晨汽車的日常經營和發展計劃有什麼影響仍需觀望。
文/北青-北京頭條溫沖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C. 商業承兌匯票到期不兌付怎麼辦
如果商業承兌匯票到期不兌付,則根據《票據法》第61條,匯票到期被拒絕付款的,持票人可以對背書人、出票人以及匯票的其他債務人行使追索權。
《票據法》規定:出票人應按照票據所記載的事項承擔票據責任,其他債務人在票據上簽章的,按照票據的記載事項承擔票據責任,匯票的出票人、背書人、承兌人和保證人對持票人承擔連帶責任,持票人可以不按照匯票債務人的前後順序,對其中任何一人、數人或全體行使追索權。
也就是說,在持票人的債權不能實現時,所有在票據上簽名蓋章的人都要對持票人承擔連帶責任。
《票據法》規定,前手是指在票據簽章人或者持票人之前簽章的其他票據債務人。根據票據的文義性特徵,只有在票據上簽章的人方為票據當事人,承擔票據責任。
商業承兌匯票到期不兌付的違約成本
1、法律成本
根據《票據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票據的付款人對見票即付或者到期的票據,故意壓票,拖延支付的,由金融行政管理部門處以罰款,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
2、信用成本
央行建立相對應的違罰條例,建立商業承兌匯票業務的定期交流機制,橫向比較同行業間商業承兌匯票業務的統計數據,並對無理拒付、拖延支付商業承兌匯票的「黑名單」企業信息,則在長三角范圍內實現共享。
3、流動性成本
商業承兌匯票的「黑名單」企業信息不僅在銀行間信息共享,在企業間也會有所耳聞,這在根本上打擊了上市企業商票的價值基礎,無形中增加了票據違約的成本,畢竟違約不再是一錘子買賣。在信息共享「黑名單」以後主要用於企業生產經營用途的商票甚至會受到企業供應商的拒收。
4、影響股價和企業運營安全
上市企業之所以選擇上市,主要目的在於融資,而股價是建立在公司運營情況良好的基礎之上。如出現巨額票據違約,將會影響企業流動性和現金流,進而影響公司生產經營和營業利潤表現,最終會導致股價波動。
D. 陷入財務困境的上市公司怎麼找
陷入財務困境的上市公司很好找,簡單的方法有:
1、經常上門戶網站的股票頻道,比如sina\163等,經常會有爆出XX上市公司資金鏈斷裂,債券可能違約,YY上市公司貨款無法收回等消息;
2、向證券分析師或者熟悉股票基本面的人士詢問,一般現在哪些行業比較不行,資金鏈緊。一般競爭性行業,大多都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如果相應的上市公司又沒有國資背景的話,很容易陷入財務困境。比如光伏行業,非國有的鋼鐵、煤炭,還有小的房地產公司也是資金鏈很緊
3、通過財經媒體關注一些風格激進型的企業家,其所執掌的企業擴張非常迅速很容易產生財務困難。比如盧志強的泛海建設,常年處於高負債率之下;
4、從炒股軟體中搜索。比如查名字當中有*ST的,因為連續虧損,大多存在財務困難;
財務困境一般指企業資金流動性不足,難以支付到期債務。一 般陷於財務困境的公司,很容易從財務報表中識別。這些公司財務報表大多具有如下特徵中的一種或多種:
1、資產負債率逐期增加或居高不下
2、流動比率、速度比率偏低
3、應收賬款占總資產的比率偏高(意味著貨款回款低),應收賬款周轉率低
4、報表負債中,金融負債(即銀行借款)的比率較高
E. 上市公司債券違約是什麼意思
上市公司債券違約,就是上市公司公開發行債券到期之後,該還錢了沒錢,沒有錢還債,延期還或者資不抵債還不了,就是違約。
F. 上市公司債務違約會退市嗎
公司債務違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主權債務評級被下調,債券價格下降,收益率提高,也就是今後該國的融資成本會飛漲,最終政府無法從國際金融市場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以應對政府支出,可能會導致更加緊縮的財政政策,降低經濟增速和產出增長。
甚至主權評級的降低會連累該國的金融機構證券評級,使得該國金融行業整體蕭條,去杠桿化增加,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加劇,企業融資成本增加,減產裁員。
主權債務違約風險,即由於東道國政府停止支付或延期支付 , 致使外商無法按時、足額收回到期債權本息和投資利潤。
G. 上市公司企業債違約證券公司會牽聯嗎
你所說的是發行承銷的券商要不要擔責嗎?應該不用的,連評級機構都不用擔責,中國信用債市場就是這么搞亂的!周瑜打黃蓋!活該你買
H. 我要找陷入財務困境的上市公司,是不是ST只是其中一種,還有其他的
對於財務困境國內外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在國內財務困境又被稱為財務危機、財務困難。現在我國普遍接受概念的是:「企業處於經營性現金流量不足以補償現有到期債務,而被迫採取更正行動的境況。」具體來講財務困境是從企業現金流量而非盈利的角度來下定義的,企業財務困境是指企業現金流不足以履行償還義務或違約,企業承擔很大的違約風險。
簡單說,凡是出現資金鏈斷裂的上市公司,都是陷入了財務困境。
I. 民營上市公司債務違約頻現該怎麼解決
近一段時間以來,債券市場信用風險加速暴露,一些民營上市公司或持有上市公司的集團接連出現債券違約,引發了市場的擔憂。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債務違約,體現出金融與政府債務雙重監管大背景下,一些企業自身經營和財務控制能力出現了問題,債券市場的風險整體仍然可控。
而在稍早之前,則出現了企業發債10億元幾乎全部流標的情況。5月21日,東方園林發布公告稱,公司公開發行不超過15億元的債券已經獲批,原本計劃發行的10億元公司債券,實際發行規模僅0.5億元。業內人士認為,在信用收縮的大環境下,資質較差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和部分城投平台再融資壓力進一步加大,這可能將繼續加快相關信用風險的暴露。
WIND統計數據顯示,自2018年以來不到5個月的時間內,已經發生至少19起債券違約事件,涉及發行主體11家,合計債券余額為176.04億元。除此前的春和集團、大連機床、丹東港、億陽集團外,新增違約主體5家,分別為上海華信、富貴鳥、凱迪生態、神霧環保和中安消。與2016年不同的是,本輪違約多集中在民營上市公司、其中包括一些較知名的上市公司,因此引發了市場對風險蔓延的擔憂。
中金公司認為,本次「違約潮」並非事出偶然,本輪債務違約加速受去年底來融資環境收緊所驅動,尤其是資管新規出台後銀行非標資產快速回表為地方政府與民企的資金鏈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同時,多項去杠桿宏觀政策疊加,包括財政支出放緩、地方政府融資及基建投資監管趨嚴,表內信貸額度偏緊等,也加劇了企業融資的壓力。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對記者表示,這一情況的發生,主要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調整所致。由於中國經濟區域發展差異較大,違約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以及其他一些經濟形勢相對較差的地區。從行業來看,違約事件主要集中在一些面臨較大行業分化和環保壓力的傳統產業。
上市公司發債熱情高漲
Wind統計顯示,今年以來上市公司信用債發行規模已達4465.34億元,而去年同期僅為979.41億元,增幅高達355.92%。大幅攀升背後,上市公司償債壓力進一步提升。截至目前,A股上市公司存量信用債規模已達28188.96億元。其中,年內償債規模將達5436.61億元。即使扣除年內發行的短融,償債規模仍達3666.11億元。
從行業分布來看,按照細分行業分類,房地產發債規模最高,達到了864.9億元,緊隨其後的是電力能源行業,達到了831.9億元,采礦行業發債規模也達到了215億元。這三類行業發債規模占上市公司發債總量的比例達42.81%。Wind統計顯示,在年內上市公司債券到期情況方面,包含多個細分行業的製造業到期債券規模為1761億元,其次為電力能源行業,到期規模為822.6億元,房地產行業為717.86億元。
東方金誠評級公司首席分析師蘇莉認為,強監管下發生的信用收縮對債券發行人構成了一定的挑戰,融資成本和再融資難度有了較大的提升,尤其是對「借新還舊」過度依賴的企業沖擊較大。具體來說,部分負債高企、盈利能力出現顯著下降的民營企業或較為邊緣化的國企,尤其是處於產能過剩領域企業或成為信用風險暴露的集中區;部分面臨債券到期和回售壓力的房地產企業,在再融資難度明顯上升的情況下,也有可能出現新的違約主體。
另一方面,公開信息顯示,年報公布後,上市公司的償債能力正在受到交易所的高度關注。以飛樂音響為例,5月18日,上交所對其下發2017年年度報告的事後審核問詢函,問詢函要求該公司結合業務構成、資金使用安排、經營情況,說明報告期資產負債率大幅上升的原因,並要求上市公司結合短期借款規模、流動資金等,分析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是否存在短期償債風險以及應對措施。
債券市場信用風險整體可控
盡管債券違約事件時有發生,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債券市場的信用風險仍然整體可控。李迅雷強調,從違約金額來看,信用債違約金額比例還不到1%,大概只有0.4%、0.5%左右,遠遠低於目前銀行的壞賬水平,在一個正常的范圍內。李迅雷表示,從金融監管角度來講,要打破剛性兌付,所以不排除接下來還有不少公司出現違約。他指出,應當要有防範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意識,做好預期引導。
中信證券則認為,近期頻繁爆發的信用風險事件,各家主體違約的導火索和根源有所不同,其風險的積聚與爆發不在貨幣政策或流動性環境,而在於自身經營和財務控制能力。在穩杠桿和防風險目標下,預計原有風險處置將更加溫和,防範新風險積聚。未來信用風險總體會更為緩和,但結構上低評級主體仍然面臨一定風險。
中金公司建議,在政策層面,要遏制風險蔓延,短期內需要提供必要的流動性支持及較穩定的政策預期,保持社融增速環比在一個較合理的水平有助於穩定總體融資條件及總需求,同時盡快頒布資管新規的執行細則及過渡期的安排也有助於「非標」資產有序退出,降低「踩踏」風險。中長期制度建設方面,金融去杠桿不能「單兵突進」,平穩去杠桿需要財稅體制改革及低質量信用資產平穩退出機制等方面的配合。
蘇莉認為,近期及後續可能出現的違約案例是我國信用債市場去除剛性兌付面紗之後呈現的信用風險本來狀態,信用風險的還原和釋放將促使信用債市場回歸信用風險定價的本源,引導投資者理性平衡信用風險與收益,有助於消除系統性風險的隱患。不過,在相對集中暴露信用風險的階段,也需要避免金融機構集體非理性和踩踏效應導致風險傳染性加劇。建議債券市場投資者提升信用風險識別和組合管理能力,對債券風險的暴露制定應對預案,冷靜應對信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