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持倉收益 » 上市公司有哪些合理的避稅方法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上市公司有哪些合理的避稅方法

發布時間: 2021-06-11 13:31:28

㈠ 上市企業高管如何避稅的方法都有哪些

通過調整年薪和董事費比例避稅
目前,有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對公司的高管人員採用年薪制,其收入包括工資,獎金、福利費等。上市公司一般高級管理人員在擔任行政職務的同時往往兼任集團或下屬子公司的董事,相應也會獲得一筆董事費收入,董事從本質上說具有一種勞動服務性質,因此個人的董事費收入應作為勞務報酬所得繳納所得稅,運用20%-40%的比例稅率,個人的年薪收入則應按照工資薪金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運用5%-45%的超額累進稅率,利用這兩種稅目之間的稅率差異,可以通過工資獎金收入和董事費收入的合理分配與轉化,降低高管人員的整體稅負水平,從而增加實際稅後收益。

高管人員的年薪收入和董事費收入應分別按照工資薪金和勞務報酬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按照個人所得稅政策的規定,實行年薪制的企業,個人取得的年度工資薪金所得應實行按年計算、分月預算、年度終了再按全年的基本收入和效益收入分12個月平均計算實際應納的稅款。

㈡ 公司所得稅如何合理避稅方法有哪些

企業所得稅的避稅著眼點,一般在收入、成本、費用及損失的認定以及納稅人對於稅收優惠措施的運用方面。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
(1)刻意膨脹「成本、費用和損失」,利用各種虛假支出及列支項目,盡可能地擴大成本、費用以及損失,縮小凈收入,少納所得稅。
(2)膨脹「利息、工資和捐贈」,縮小計稅依據。由於新企業所得稅明確規范了准予扣除的項目及標准,在這一點上的避稅將會有所收斂。
(3)說服稅務人員,在工資標準的調整上施加有利於企業的影響。
(4)在聯營企業和關聯企業之間通過轉讓定價等方式,轉移利潤,使利潤在稅負最輕的地方沉澱起來。
(5)掛靠所得稅各種優惠等等。
由於所得稅是對企業的所得征稅,即純收入征稅,直接涉及各種企業自身的經濟利益,企業為自身的利潤必須要尋求各種減輕稅收負擔的途徑。其主要方法是少做收入,多列成本,縮小利潤總額,由於少做銷售收入的避稅方法已述,其內容基本相同。
(一)提高耗用材料單價避稅
實行實際價核算材料的企業,材料發出時,會計制度規定可採用先進先出方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個別計價法、後進先出法,計算其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材料的計價方法一經確定,不能隨意變更。但一些企業為了少納所得稅,有意加大材料耗用成本,要麼通過變換材料計價方法加大材料發生成本,要麼乾脆不按規定的計價方法計算材料發生成本,而隨意提高材料發出單價,多轉材料成本,造成當期利潤的減少,從而避交所得稅。
按計劃價核算材料成本的企業,根據會計制度的規定,在計算產品成本時,必須將材料的計劃成本通過「材料成本差異」的分配和結轉將其調整為實際成本。但一些企業為了減少本期利潤,減少所得稅應納稅額,在計算材料成本時,將材料成本差異賬戶作為企業調節利潤的「調節閥」,在差異額和差異率上做手腳。如在核算差異額時,將材料盤損、無主賬款等直接調增本期利潤的業務記人差異賬戶推遲實現利潤。在計算差異率時不按正確的差異率計算方法計算差異率,而是人為地確定一個差異率,超支差(藍字)按高於正常差異率的比例結轉差異,節約差(紅字)按低於正常差異率比例結轉差異。也有的企業當材料成本差異為節約差時,乾脆長期掛賬,不調整差異賬戶,從而擴大生產成本,擠占利潤,達到減少本期應納所得稅的目的。
(二)在工資問題上的避稅
1.做假工資表,虛報冒領工資,多提福利費個別企業為了加大成本,減少利潤,減少所得稅的繳納,同時建立自己的小金庫,多提福利費,弄虛作假以做工資表的手段,用空額工資加大成本,並使提取出來的空額工資形成小金庫,用於一些不合理開支,同時加大了計提福利費的基數,多提福利費進一步增加了成本,截留了利潤,逃避了一部分所得稅的繳納。 2.濫發加班津貼,加大成本費用開支按照現行制度規定,對節假日加班的人員,可按實際加班人數、天數及國家規定的標准發給職工加班津貼。津貼標準是:計時工人節日加班發給日標准工資20%,假日加班發100%;計件工人節日加班發給標准工資100%,假日加班不發津貼。沒有月標准工資的計件職工,按加班前12個月實際所得的平均日工資計算。一些企業在發放加班工資時,弄虛作假,不按實際加班人數、標准發放,擴大發放范圍、發放標准,甚至無加班也虛發加班津貼。這樣,加大了成本,相應沖減了利潤,減少了所得稅的繳納。 (三)人為縮短攤銷期限避稅
按照新會計制度的規定,待攤費用賬戶應核算企業已經支出應由本期和以後各期分別負擔的分攤期在一年以內的各項費用,如低值易耗品攤銷、出租出借包裝物攤銷、預付保險費、應由銷售產品分攤的中間產品稅金、固定資產修理費用,以及一次購買印花票和一次交納印花稅稅額較大需分攤的數額等。
然而,一些企業往往利用待攤費用賬戶,調節企業的產品成本高低,不按規定將攤銷期限、攤銷額轉入「製造費用」、「產品銷售費用」、「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等賬戶,而是根據產品成本的高低,人為地縮短攤銷期。特別是在年終月份,往往將應分期攤銷的費用,集中攤入產品成本、加大攤銷額,截留利潤。
(四)虛列預提費用避稅
按照新會計制度的規定,預提費用賬戶核算企業預提但尚未實際支出的各項費用,如預提的租金、保險費、借款利息、修理費用等。
由於預算費用是預先從各有關費用賬戶中提取但尚未支付的費用,提取時直接加大「製造費用」、「管理費用」等,卻不需以正式支付憑證為依據人賬,待實際支付費用後再從預提費用中列支。一些企業正是看中了這一點,為了減少本期應納的所得稅,在使用預提費用賬戶時,人為地擴大預提費用的計提范圍,提高計提標准,甚至有的企業巧立名目,如提取模具費等,虛列預提費用,實際上提而不用長期掛賬,或用於其他不合理的開支。其結果是企業利用預提費用提取,或通過加大「製造費用」,加大本期的產品成本;或通過加大「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直接截留利潤,總之直接減少本期應納的所得稅。
(五)高轉成本避稅
高轉成本避稅,指兩種情況:一是高轉完工產品成本;二是高轉產品銷售成本。
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所發生的全部生產費用,既包括完工產品成本,也包括在產品成本,企業應於月末將匯集到「生產成本——基本生產」中的總成本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在總成本一定的條件下,期末在產品成本保留的多與少,直接影響完工產品成本的高低,從而影響銷售成本的高低,影響企業計稅利潤的多少。
由於產品成本計算方法的技術性、專業性較強,一般不十分熟悉會計核算的人很難從中發現問題。因此,一些企業利用這一點,在期末在產品的計算中玩弄技巧,少留期末庫存產品成本,多轉完工產品成本,以隱蔽的方式截留利潤,減少應納所得稅。
在產品銷售收入、產品銷售費用、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諸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產品銷售成本的高低,直接影響產品銷售利潤的多少。
產成品採用實際成本核算的企業,產品銷售成本的計價一般採用加權平均法、先進先出法或移動加權平均法。會計制度規定,企業在一個會計年度內,只能選用一種計價方法,中途不能改變計價方法,也不能兼用幾種計價方法。然而,納稅人為加大產品銷售成本,減少本期已實現的利潤,要麼在同一納稅年度內,反復變換銷售成本的計價方法,要麼不按規定的計價方法計算產品銷售成本,以達到多轉產品銷售成本,減少實現利潤,少納所得稅的目的。 產成品採用計劃成本核算的企業,在結轉產品成本時,應同時結轉產品成本應負擔的產品成本差異。但企業會通過不轉或少轉成本差異的方法,隱匿應實現的利潤。

㈢ 企業實用的合理避稅方法有哪些

企業合理避稅的方法一、將自己的企業注冊到一些避稅綠洲當中去:國內以及國都是有一些避稅綠洲的,之所以被稱之為避稅綠洲是因為這些綠洲的稅率是很低的。在這些地方注冊的公司以及企業都是享受很低的稅率的。所以,企業合理避稅的方法就可以將自己的企業注冊到避稅綠洲當中去,這樣可以合法地去進行避稅,有非常好的避稅效果。但是,企業使用這種方法避稅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好合適的避稅綠洲,如果選擇的避稅綠洲不合適,是很難起到合適的避稅效果的。
方法二、設立一個個人獨資企業:個人獨資企業也是可以合理的避稅的,這種企業的避稅效果是相當好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實現企業的避稅。但是,企業在使用這種方法來合理地去進行避稅的話就一定要找到一個比較好的稅收窪地,然後直接在這個稅收窪地去設立個人獨資企業,這種情況下設立的個人獨資企業的避稅效果才是最好的,可以實現企業的利益最大化。
方法三、充分利用國家基本的稅收優惠政策:國家為了促進企業的發展,特地制定了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然後直接通過這些基本的稅收優惠政策來降低企業的基本收入,實現企業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企業在避稅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去享受國家基本的稅收優惠政策,然後通過國家基本的稅收優惠政策來合理地去進行避稅。

㈣ 企業如何合理避稅 5種企業合理避稅的方法

  • 換成「洋」企業

    我國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稅收傾斜政策,因此由內資企業向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等經營模式過渡,不失為一種獲取享受更多減稅、免稅或緩稅的好辦法。

  • 注冊到「避稅綠洲」

    凡是在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發區、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城市的老市區以及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產業區、保稅區設立的生產、經營、服務型企業和從事高新技術開發的企業,都可享受較大程度的稅收優惠。

  • 進入「特殊行業」

    比如:對服務業的免稅規定:托兒所、幼兒園、養老院、殘疾人福利機構提供的養育服務,免繳營業稅。婚姻介紹、殯葬服務,免繳營業稅。醫院、診所和其他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免繳營業稅。安置「四殘人員」占企業生產人員35%以上的民政福利企業,其經營屬於營業稅「服務業」稅目范圍內(廣告業除外)的業務,免繳營業稅。殘疾人員個人提供的勞務,免繳營業稅。對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的利息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90%計入收入總額。

  • 做「管理費用「的文章

    企業可提高壞賬准備的提取比率,壞賬准備金是要進管理費用的,這樣就減少了當年的利潤,就可以少交所得稅。

    企業可以盡量縮短折舊年限,這樣折舊金額增加,利潤減少,所得稅少交。另外,採用的折舊方法不同,計提的折舊額相差很大,最終也會影響到所得稅額。

  • 用而不「費」

    中小企業私營業主應考慮到如何對經營中所耗水、電、燃料費等進行分攤,家人生活費用、交通費用及各類雜支是否列入產品成本。

    當今的企業界,這一項被頻繁運用。他們將自己買房子、車子的支出,甚至子女入托上學的費用都列支在公司經營項目。這樣處理並不為國家政策所允許,雖然此方法在時下的企業界並不鮮見,但誠信互通在此並不提倡。

  • 合理提高職工福利

    中小企業私營業主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可考慮在不超過計稅工資的范疇內適當提高員工工資,為員工辦理醫療保險,建立職工養老基金、失業保險基金和職工教育基金等統籌基金,進行企業財產保險和運輸保險等等。這些費用可以在成本中列支,同時也能夠幫助私營業主調動員工積極性,減少稅負,降低經營風險和福利負擔。企業能以較低的成本支出贏得良好的綜合效益。

  • 做足「銷售結算「的文章

    選擇不同的銷售結算方式,推遲收入確認的時間。企業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延遲收入確認的時間。延遲納稅會給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節稅的效果。

    常用的避稅方法有很多,但一般不外乎:利用國家稅收優惠政策、轉移定價法、成本計演算法、融資法和租賃法。

  • 用足稅收優惠政策

    新稅法的頒布實施將減免稅的權力收歸國務院,避免了減免稅過多過亂的現象。同時,稅法又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各種稅收優惠政策,如: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所得稅;新辦的高新技術企業從投產年度起免徵所得稅2年;利用「三廢」作為主要原料的企業可在5年內減征或免徵所得稅;企事業單位進行技術轉讓以及與其有關的咨詢、服務、培訓等,年凈收入在30萬元以下的暫免徵所得稅等等。

    企業應該加強這方面優惠政策的研究,力爭經過收入調整使企業享受各種稅收優惠政策,最大限度避稅,壯大企業實力。同時,現在全國各地經濟開發區如雨後春筍,他們開出的招商引資條件十分誘人,大多均以減免若干年的企業所得稅、減免各種費用等等條件吸引資金、技術和人才。如果您的企業是高新技術產業或受鼓勵產業,如此優惠的條件當然成為企業規避稅收的優先考慮因素之一。

  • 定價轉移

    轉移定價法是企業避稅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指在經濟活動中有關聯的企業雙方為了分攤利潤或轉移利潤而在產品交換和買賣過程中,不是按照市場公平價格,而是根據企業間的共同利益而進行產品定價的方法。採用這種定價方法產品的轉讓價格可以高於或低於市場公平價格,以達到少納稅或不納稅的目的。

    轉移定價的避稅原則,一般適用於稅率有差異的相關聯企業。通過轉移定價,使稅率高的企業部分利潤轉移到稅率低的企業,最終減少兩家企業的納稅總額。

  • 分攤費用

    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要按一定的方法攤入成本。費用分攤就是指企業在保證費用必要支出的前提下,想方設法從賬目找到平衡,使費用攤入成本時盡可能地最大攤入,從而實現最大限度的避稅。

    常用的費用分攤原則一般包括實際費用分攤、平均攤銷和不規則攤銷等。只要仔細分析一下折舊計演算法,我們就可總結出普遍的規律:無論採用哪一種分攤,只要讓費用盡早地攤入成本,使早期攤入成本的費用越大,那麼就越能夠最大限度地達到避稅的目的。至於哪一種分攤方法最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最大限度地避稅目的,需要根據預期費用發生的時間及數額進行計算、分析和比較並最後確定。

  • 籌資避稅

    這一原則就是利用一定的籌資技術,使得企業達到最高的利潤水平和最輕低的稅負水平。一般說來,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資金主要有三個渠道:1、自我積累:2、借貸(金融機構貸款或發行債券);3、發行股票。自我積累的獎金是企業稅後分配的利潤,而股票發行應該支付的股利也是作為稅後利潤分配的一種方式,二者都不能抵減當期應交納的所得稅,因而達不到避稅的目的。

    借貸的利息支出從稅前利潤中扣減,可以沖減利潤而最終避稅。

  • 資產租賃

    租賃是指出租人以收取租金為條件,在契約或合同規定的期限內,將資產租借給承租人使用的一種經濟行為。從承租人來說,租賃可以避免企業購買機器設備的負擔和免遭設備陳舊過時的風險,由於租金從稅前利潤中扣減,可沖減利潤而達到避稅。

㈤ 企業合理避稅有哪些方法

合理的避稅和賬務處理是兩碼事,賬務的處理是嚴格的按照你企業實際發生的事實為依據,按照相關的會計准則或辦法據實記錄。
至於合理的避稅則比較復雜。
避稅要分不同的行業和具體企業的經營類型,大體上避稅主要通過「合理利用」:稅收優惠、關聯企業、稅收漏洞以及你們企業在當地的稅收「軟環境(稅企關系)」。
具體的你最好看看《2012合理避稅寶典》,我看了一次講的真全面,而且辦法絕對合法,稅務稽查專家介紹了好多案例從未公開過,很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