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內地人去香港買保險利弊
保費便宜、保障全面、賠付方便、高回報率,形成香港保險產品的四大優勢,但其中潛藏的法律、匯率等風險亦不可忽視。
去一趟香港要帶些什麼回來,恐怕選購的單子要長長地拖到地上:化妝品、首飾、數碼產品、奶粉……現如今又有一樣東西需要記在購物單上了——保險。
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最新發布的數據,2012年內地投保人新契約保單保費為99億港幣,占個人業務總新契約保單保費的12.8%,而2008年這一比例只有5.4%。僅2013年一季度,香港向內地訪客所發保單中,新契約保單保費就達到28億港幣,較去年增長了10億港元。
為何香港保險產品深受內地顧客的青睞?實際上和其它商品一樣,相比於內地的同類保險,香港保險性價比更高,費用更便宜,因此,越來越多的內地遊客赴港旅遊歸來的時候,很願意將塞滿紀念品和商品的旅行包騰出一小片空地,放置一份厚厚的保單。
性價比是硬道理
理財師小何的客戶是一位戶外愛好者,經常參與高風險運動,因為國內的保險產品往往把這類運動計入免責條款,所以他一直都沒能在國內購買合適的保險產品。小何在為這位客戶進行財產規劃的時候幫他選擇了香港的一款醫療險,因為保險觀念不同,香港的很多保險並不視滑雪、沖浪等為危險運動,該客戶於是利用一次香港旅遊的機會購買了一份保險。
在一次滑雪過程中,小何的客戶摔傷了腿,小何幫助他整理了醫院的急診診斷書、化驗單和檢查憑證,以傳真的形式發送給保險公司,很快對方就實施了賠付,手續不僅不復雜,而且十分高效。
香港的保險產品不僅賠付方便,在保障內容上也具有優勢。以國內的重大疾病保險為例,普遍的保障種類在30-40種,而香港的重大疾病保障種類達到50種以上,雖然有些疾病是經過細分後單獨分立的,但是整體保障性上要優於國內產品。除了保障內容更多,保費相對便宜也是一個主要特徵。相同保障內容,香港保險的保費要比國內的保費低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尤其在重大疾病保險方面,香港保險的價位優勢更為明顯。保險的費率是按照當地的人口壽命、疾病發病率、死亡率等各種因素精算出來的,香港人口平均壽命85歲,內地人口則大約是75歲左右,由於內地人口發病率和死亡率的數值偏高,因此國內保險公司的費率要比香港保險公司高不少。
實際上,香港保險的優勢,不僅表現在其保障型保險產品的性價比更高,而且表現在其投資型保險產品的回報率更加誘人。內地的壽險預定利率被定為2.5%,演示利率普遍分為高中低三檔,最高檔收益不過7%;而香港的投資型壽險演示利率往往只有兩檔,收益水平為8%-12%,這種收益水平是國內保險公司無法企及的。
出於安全考慮,保監會限定了國內的壽險產品的最高利率,並且對保險公司的投資方向和領域進行了限制,因此保險公司的收益水平不高。香港、台灣地區的保險產品都是開放利率,根據公司盈利水平進行分紅;而且很多香港保險公司都是國際保險集團的香港分部,這些保險集團的總部都位於歐洲和美國等發達地區,可以將世界各地的投保資金匯集到總部進行整體投資運作,所投資的領域與范圍遠比國內保險公司廣闊,因此投資收益更高,這也使得香港投資型保險產品越發吸引國內投資者。
不可忽視的風險
保險規劃師張建斌具有十多年的保險從業經驗,近日,他的一位朋友從香港旅遊歸來,同時從香港購買了一款投資相連型保險產品,但是不確定是否符合自身的投資需求,想請張建斌做個分析。香港保險必須本人親自赴港簽字購買,如果退保也需要本人到香港親自辦理,幸好該保險的猶豫期是21天,有著充足的考慮時間。
張建斌通過閱讀該投資相連保險產品的條款發現,這是一款類似於國內投連險與基金定投結合的保險產品,按月繳費,每年繳費28.8萬港幣,連續繳費時間25年,每年分紅收益預計最高能夠達到12%。雖然該保險的收益水平不固定,而且繳費期限較長,但是從分散投資角度來看,這款保險產品要比國內的投資保險產品收益水平高。
但是通過與這位朋友溝通,張建斌先生發現了一個重大紕漏,原來這位朋友在購買這款保險產品的時候,銷售人員介紹該保險產品的繳費期限是三年,三年後就可以享受分紅,而由於整個保險產品由繁體字和英文組成,這位投保人並未看清具體投保時間是25年。最終這位投保人與保險公司聯系退保。
盡管香港保險產品有諸多優勢,但內地居民赴港投保時,可能會遇到法律、服務和匯率等方面的問題,由於內地法律對香港保險公司沒有約束力,投保人只能依照香港的法律制度請求司法援助。一旦發生保險糾紛問題,如保險營銷欺詐、條款內容不符等問題,投保人就需要與香港當地的法律機構接洽,處理相關法律糾紛,有時需要請當地律師代理訴訟,維權成本較高。
匯率風險也是不能迴避的風險之一。所有香港保險均不能以人民幣直接結算,需要兌換成港幣或者保險條款中允許的支付幣種,如果人民幣升值,這就意味著以港幣結算的保單年收益率會相應減少。
雖然香港保險公司的理賠速度快,一些額度較少的理賠申請往往不需要提供材料原件,但是由於投保人與保險公司相隔甚遠,如果發生理賠申請資料不齊或其它疑問的情況,解決問題的時間必然就會延長,不及親自去保險公司面對面交談來得迅速。
對國內投保人來說,最大的危險則是「地下保單」。所謂「地下保單」,是指非法在境內銷售的境外(主要是香港和澳門)保險公司保單。按照我國當前的法規,內地居民赴港期間向香港保險公司購買保險是符合法律規定的,但僅限在香港簽署保單;在內地投保,或在內地填寫投保書,繳納保費,再由推銷人員將投保單、保費帶到香港的保險公司簽發保單的行為都是違法的。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2. 到香港買保險與內地買保險的優缺點都有哪些
優點:香港的人壽保險全球費率最低,大病保險同理,所以香港保險的保費比內地大概便宜20%;
因為發展歷史較內地長大半個世紀,法律多保護客戶且制度相對完善,代理人員素質較內地高,購買放心,而理賠的條件相對寬松和人性化,;
分紅產品因環球投資渠道,較內地高而且穩定;
可以直接購買美元保單,屬於海外資產,滿足家庭的資產國際化要求且低成本。
醫療產品就全球保障包括內地的甲級醫院;
缺點:意外產品不對內地開放;
內地到香港需要付出路費,時間等固定成本;
香港的賠償支票需要在香港本地兌換,內地僅限特別銀行可以直接兌現;
既是優點也是缺點:難入易出,如果非健康客戶,需要體檢,或加保費,或不保指定疾病,但是理賠對比內地會方便快捷;
最近國內的外匯管理導致購買香港保險的難度增大,但就如內地樓市的限購政策,結果見仁見智。
3. 香港保險的優點和香港保險的缺點
內容作者:隨身保顧問-任海洋,更多保險問題可在線答疑一、香港保險的優勢
1-保費較低
保費較低,而近2年內地保險發展極其迅速,保費差距就不那麼明顯了。
從原理上來說,香港保險比內地保險保費略低的原因有三個:
2-分紅產品保障和收益都比較高
香港保險大多數都帶分紅,連重疾險也不例外;大陸的產品受預定利率及投資渠道的影響,整體收益較香港較低。
3-免體檢額度高
內地重疾險一般免體檢額最高也就70-80萬,而香港保險免體檢額度通常要高於內地保險,一般在35-65萬美金,甚至100萬美金,折算人民幣就是幾百萬了。
4-全球化服務更貼心
香港為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因此全球性的服務更加貼心
5-部分病種理賠條款更寬松
內地保險的重疾險,前28重高發重疾是由保險行業協會與醫師協會統一制定,各家保險公司的重疾險都要以此為標准。
二、香港保險的劣勢
1-理賠出問題會比較麻煩
國內是強監管,投訴能解決很多問題;香港保險雖然也有保險業監理局,及為消費者提供幫助的索償局,但是,這兩者與保監會相比權責差距很大。
2、有限告知與無限告知
不管是內地保險還是香港保險,發生拒賠最多的原因是沒有做好如實告知!
內地保險遵循有限告知,香港保險遵循無限告知,這個區別很大。
但實際情況也沒有想像的那麼恐怖,差別在縮小。
3-香港重疾險很多是共享保額
重疾,港險大多是輕症、中症、重疾是共用保額,國內是單獨的保額,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患了輕症、重疾,國內可以賠2+10=12萬,港險是2+(10-2)=10萬;
4-豁免條款不如內地險
豁免就是當投保人或被保人達到一定條件,保單後期保費就不用交了(視作已交)。
內地保險很多都可以做到被保險人輕症/中症/重疾豁免,投保人重疾/疾病終末期/全殘/身故豁免,甚至一部分產品可以做到投保人輕症豁免。而香港保險一般投保人全殘、身故才可豁免,且往往有很多限制。
4. 香港保險和大陸利與弊
很多利弊都是虛的,買保險還是要看你個人適不適合買以及適合買什麼樣的。就好比朋友說這條黑色的褲子版型好看、顯瘦,但它只有S碼,對於L碼的我來說,那就是不合適啊。
同樣的,香港保險常被人津津樂道的:
1、美金計價的保單
從高凈值人士的視角來看,資產的全球配置是為未來做打算、用以保全資產的手段之一,因為他們將來可能面臨移民/婚變/龐大的稅務/子孫揮霍等問題;從中產階級的視角來看,投資一部分海外資產是使資本積累更快、分散人民幣通脹壓力的方式之一,因為他們可能有子女海外留學/海外就醫/工作(工資)遭遇瓶頸/家庭責任重大等問題;而從普通工薪家庭的視角來看,是否擁有一份美金保單,我認為並不是要不要選擇港險的決定性因素。
從這個層面而言,很好理解為什麼高凈值在香港買傳承、中產在香港買儲蓄、重疾了。
2、重疾險中分紅的設置
很多朋友問過我這個問題,依據近幾年人民幣的通脹率以及醫療通脹,如果現在買50萬的保額,三十年後還有多大用處?
如果我們保守地認為人民幣的通脹率為6%的話,只需要12年的時間,50萬保額的購買力就會折半,而醫療的通脹率,更遠遠不止6%!也就是說,現在內地醫療資源的緊缺和浪費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單純定額的保險則是一種「不進則退」的態勢。香港保險的絕對優勢就在於保險金是隨著分紅而增加的,可以減輕通脹率對保額的「蠶食」。
分紅這個問題要說起來其實還有很多值得跟客戶交代清楚的地方,包括不同的重疾產品中分紅的模式不同、如何預期分紅的實現率,但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於內地居民而言,分紅的設置是為了抵抗通貨膨脹而存在的。
3、重疾險中,吸煙人群的區別對待
這一點對於廣大非吸煙人士來說,是相對公平的。因為如果將二者分開定價,在非吸煙群體中就是除外吸煙這個風險點的。大家可能知道,吸煙不僅有一定的導致肺癌的概率,還有引起中風、冠心病、胃病和肝病的可能性。因此,將兩組人群分在不同的風險池中定價,非吸煙人士無須為吸煙人士分攤那一部分的風險保費,故對於非吸煙者來說,香港購買重疾險費率優勢會明顯一些。
4、銷售團隊的高能
保險銷售一直以來被當做「門檻最低」的職業之一,而就拿我所在的團隊以及公司培訓中認識的銷售,包括我自己,都是一水的香港高等學府畢業的碩士,其中還不乏從其他行業跨界的優秀人才,不考慮其中原因,這樣相對優質的服務團隊,無論從個人素質、對保單的理解能力還是處理理賠、提取分紅、解決客戶的保單事項等等,效率都會更高一些。
就我個人而言,面向的客戶以陌生客戶為主。與買人情單不同,對待陌生客戶,在完全不了解彼此 的情況下,信任感的建立更多是靠專業的知識和能力。也更因為獲得陌生客戶的認可是一件極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在對待每一個客戶的保單上我都會盡可能做到消除信息的不對等和細致耐心的服務。
同樣從代理人的角度看,基於港險有一定的客戶篩選標准,我發現大多數前來咨詢和成交的客戶都是具有較超前的保險意識和膽大的,並且對於自身的主觀判斷能力和賺錢能力比較自信,是相對優質的客戶群體。
同樣的,香港保險在以下幾個方面也有改進的空間:
1、存在匯率風險
人民幣與美金的匯率差,因為大家都是掙人民幣的,我就從進出人民幣的角度來描述。美金漲、人民幣跌,則須繳納的保費升高;美金跌、人民幣漲,則如遇索賠,賠出的保險金降低。這其中,也存在兩個不確定項:第一是我們並不確定匯率的變化趨勢;第二是我們也不確定什麼時候會索賠。風險是一定存在的,就算是人民幣保單也同樣有通脹率的風險。
2、核保嚴格
與內地不同,香港遵循最高誠信原則。受保人需披露過往的健康問題和醫療記錄,以便代理人向保險公司做出詳細的申報。在投保的時候,香港的保險公司會無條件相信受保人所說的一切內容,並對客戶申報的內容給予相應的投保結果,如較常見的「加費」或者「部分除外」。這樣做雖然提高了投保的門檻,但是從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理賠的順利、快捷和高效。
3、早期危疾保費等比例豁免
有部分客戶比較糾結這一點,內地的重疾早期危疾可豁免後續保費,而香港的發生重疾後方可豁免後續保費,輕症則僅豁免20%左右。這個是一個很直觀的條款,帶給客戶體驗的優劣也很直觀,但事實上,並不是大家想像的全部豁免就一定好,部分豁免就一定不好。
之所以這么設置,其實是保險公司的一個策略問題罷了。如果設置了早期危疾全部豁免,意味著保險公司的理賠風險是提高了的,因為罹患輕症的概率一定比罹患重症更高嘛。這一部分風險保費自然從開始就要算在每一個客戶頭上,也就是風險均攤,用多數人的錢解決少數人的問題。對於等比例豁免來說,就不涉及這個問題了,自己的風險自己承擔,感覺這個設置跟陸港兩地的社會風氣也有點相似。
最後說到注意事項,其實這個問題不是很想說,因為只有在客戶和代理人雙方一來一往交流的過程中,才能讓思維充分和立體,平鋪直敘的地說很難詳盡。這里就說幾個常見的好了:
1、最好不要隨便把醫保卡借與他人使用,保險公司有一定可能性會因為誠信問題拒保;
2、簽單和見醫生一定要在香港境內完成,因此健康事項一定要提前告知您的代理人,以便提前安排預約醫生;
3、最好能開通一個香港銀行賬戶,方便續費和接收賠款;
4、確認代理人或第三方是否有權銷售香港保險:HKFI/PIBA可查。
注意事項這個太多了,很難一次性的寫清楚,關鍵是客戶需要找到合適自己的、氣味相投的代理人,畢竟保險動輒就是幾十年甚至終身,和其他產品不同,它不是一勞永逸的買賣,而是一份長期的承諾。同時這也是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只有雙方都能建立信任感,我想讓你來為我服務,你也願意為我服務,這才是一個健康長久的雙邊關系。
5. 香港保險有哪些利弊
利處如下:
(1)較低的保費及較高的保額
(2)保障范圍較廣泛
(3)分紅較高
弊處如下:
(1)理賠條款定義和大陸不同
(2)會受匯率波動風險
(3)內地法律不保護
6. 香港保險和大陸保險利與弊
本人是已經購買香港保險,
1,香港保險保障范圍比大陸保險要多,
范圍就是疾病的種類比大陸保險增加過百種,已經相當好了,可以降低風險。
2,香港保險帶有儲蓄功能
大陸保險就是保險,不會有儲蓄分紅,香港保險有分紅儲蓄,這個是我比較喜歡的。
3,香港保險賠付流程
親身體驗才感受到的,我會先通知我的代理人,然後香港代理人會幫我預約私家診所醫生,醫生會安排我填資料 報銷 看病,最後走人,剩下程序都是保險代理人的,直接銀行卡到賬,不用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