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內審人員面試應注意哪些
一般就問問你是否知道qs認證,iso9000叫什麼名字之類的,再問一些內審程序,不好意思啊,我說的是食品安全方面的內審,我面試過,她說就是幫他執行任務,他來安排,對不起,幫不上太多了
B. 去面試內審專員大概都會問到什麼問題,考題之類的
主要看你面試的單位是從事哪個行業的,從現階段企業內部審計來看,一般是強化企業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比較多一些,其他職能也有所屬成員單位的經濟效益內審,財務收支內審,工程造價內審,看你是從事哪方面的工作!一般面試不會問太多專業性問題,但是你也要把相關知識准備一下,掌握一下崗位職責要求的知識點,作為內審,一般跟單位內部各個職能部門打交道比較多,所以應具備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總之做好各項准備吧,內審還是經驗豐富優先,理論知識次之。
C. 上市公司的內審主管和非上市公司的財務核算經理,選哪個
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結合你的實際情況:
1、兩個崗位的性質不一樣,內審一般需要經常出差,還有跟各種人打交道比較多;財務核算經理應該更多都就是財務賬務方面,相對來說主要做辦公室和內部溝通協調。所以如果你很在意出差那就最好不選內審,如果你性格比較趨於外向可以傾向內審
2、你個人對未來工作的期望,如果想單純的財務一條路走到底,傾向於財務核算經理,如果想更全面的發展可以選內審,因為一般企業的內審會涉及對方方面面的審計
3、待遇問題,一般同樣級別內審待遇會比財務高,一樣是工作性質決定的。內審普遍工作量較多加班也較多,財務的話要看公司實際情況,畢竟薪資還是跟付出成正相關的
4、上市問題,個人對這個不是很感冒。上市上的主板還創業板?又或者中小企業板?是完全不一樣的;同樣不上市也不代表就一定怎麼樣,這個就看你面試了解的情況做判斷。一般來說上市公司管理相對規范,可能你進去之後工作相對容易開展,但可能個人能力就不怎麼好提現,而對不怎麼規范的企業可能上手會遇到更多的困難,但也正好你可能有更多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同樣的還沒上市也不代表就一定管理不規范。還有很多公司口口聲聲想上市但是具體到了那個階段也不好說,所以這方面只能你自己去了解和判斷
5、財務架構和崗位級別問題,按照你說的一個主管崗,一個經理崗,但是兩個公司這個不好單純從崗位名稱判斷級別,個人建議你從財務架構的角度對比一下,哪一個在公司可能更受領導重視,也才更有上升的機會
因為每個人對自己的定位不一樣,所以我只能按我的理解給你一些建議供參考。個人建議更傾向於從長遠發展去考慮
D. 如何准備內審職位的面試
一、對應聘單位和應聘職位有充分的了解
面試前對應聘單位和應聘職位進行調查研究,是獲取有用信息的必要和有效的手段。對應聘單位和應聘職位不了解,會造成你在面試過程中心裡沒底,處處被動。求職動機是面試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評價要素。主考官經常會問類似這樣的問題:你對我們單位了解嗎?你為什麼來應聘?你對你要應聘的職位了解嗎?你為什麼應聘這個職位?假如你被錄用後,你將如何開展你的工作?對於這樣的問題?回答絕不僅僅是個技巧問題,從來也沒有什麼標準的答案。如果你沒有進行過調查研究,你的回答很可能不著邊際,你可能自以為回答得很得體、很巧妙,而實際上犯了重大的忌諱。面試過程中,你回答每一個問題都要有根據,從客觀實際出發。這個客觀實際就是指應聘單位和應聘職位的實情,離開這一點,你的回答就失去了根基,你的成功也就失去了保障。
對所要應聘的單位和職位進行調查研究,會減少你應聘的盲目性,從而減少你被錄用以後可能產生的心理反差,也有利於今後順利開展工作和職業生涯的設計和開發。為了爭取面試成功,需要調查了解以下幾點具體問題:第一,要調查研究應聘單位的性質、主要職能、組織結構和規模。第二,要調查研究應聘單位的人員結構,如年齡結構、專業結構等以及人際關系狀況。第三,了解有關應聘職位盡可能全面真實的信息。如工作的性質、中心任務和責任,所需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以及對興趣愛好、個性特徵、技術特長等的專門要求。第四,了解單位主管、你所應聘職位的直接上司以及可能的面試考官的個人情況,如姓名、教育程度、專業、出生地、民族、信仰、家庭、興趣愛好等等。第五,面試的大約時間,面試場所的環境,面試可能採取的形式等。第六,有關單位的新聞報導,有關可能出現面試考官的新近情況。
二、為面試應做的准備
面試是錄用的關鍵環節,許多基本功相當扎實、筆試成績也不賴的考生卻出人意料地被排除在外,這樣的事情並不鮮見。其原因就在於在面試中發揮不佳,他們或事前准備不夠充分、或現場緊張、或不慎落入考官故意設置的陷阱……總之,他們沒有掌握一定的面試技巧。
1.心態准備
在面試的特定情景中,多數的面試者,是一半醒,一半醉。經常是面試遠未開始,多數的面試者就已進入這種沉悶的自我混亂狀態之中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於認知的偏差、焦慮、恐懼等莫名的情緒引起的。在面試之前,明智的考生就應該試著挖掘自己潛在的力量,用積極的心態來消除負面心理的影響,滿懷信心地在未來的面試中一展自己的風采。
面試者可以把面試官想像為你的上級,把競爭者設想為你的同事。這時,面試的場景將化為一種互動的人際情境,面試者就能夠在一種輕松的心理狀態下從容應對。
2.形象准備
在面試前,面試者應對自己進行全方位的包裝,以求以最佳的形象去面對考官。通常情況下,目標單位很難一開始就發現你的才能,但你的儀表卻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不僅是一種內在的情緒反映,更是一種直觀的現實。儀表形象是最先進入主考官評價范圍的測評要素,因此考生應當重視自己的儀表形象。
3.求職動機
弄清應試者的求職動機,是主考官的基本任務之一。通常考官會問:你為什麼來本單位應聘?你對應聘職位有哪些期望?如果你被錄用,你會如何發展自己?你在工作中追求什麼?你為什麼辭去原來的工作?由於中國公務員的待遇較低,生活比較清苦,因此強調公僕意識、奉獻精神、責任心等精神上的追求。因此在面試過程中,當談到自己的求職動機時,你要顯露自己崇高的精神境界,不能表現出過於崇拜物質利益,也不能表現得太過於自命清高,否則你很可能被淘汰。
4.工作經驗
用人單位一般堅持這樣一個用人原則,即在素質、能力相當的情況下,有一定工作經驗者優先。以下有關工作經驗的問題在面試中一般會被提及:你以前從事過哪些工作?你喜歡哪個工作,為什麼?你討厭哪個工作,為什麼?你在工作中曾取得了哪些值得自豪的成績?你在工作中曾犯過哪些錯誤,經受過什麼挫折?在回答這類問題時要考慮周全。
5.教育和培訓
主考官提問此類問題的目的,主要是驗證你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訓是否有利於完成你所應聘的工作。這類問題主要有:你畢業於哪個學校、哪個系、哪個專業?你接受的教育和培訓哪些方面會有助於你做好所應聘的工作?在回答此類問題時應本著如實與謙虛的態度。
6.未來的計劃和目標
用人單位都會時常關心新進員工的心態,都想知道他們能否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是否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考官通常會問:如果被錄用了你准備如何開展工作?進入我們單位後,你認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是什麼?你是否確定了在我們單位的奮斗目標?你准備何時去實現這個目標?如果有其他的工作機會,你會如何看待?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理清思路,在回答時要把握住這樣一個原則,及個人的計劃和目標要服從組織的計劃和目標。如果你提出的方案符合組織的利益和需要,你將成為優先錄取者。
E. 內部審計崗位應聘的面試的題目有什麼
財會知識、法規、會計制度、稅收方面的
F. 面試內審一般會問什麼問題
1、你對內部審計工作有什麼認識?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有什麼不同?
答:內部審計是公司內部的組織機構,具有監督檢查企業的財務管理方面的缺陷,更有效的幫助企業的各方面利益不受損失職能。我認為內部審計比外部審計的重點為1、本單位及下屬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管理控制)的完善程度評估與執行情況檢查;2、對公司預算執行情況進行檢查與監督;3、對各經濟實體開展經濟效益審計和經濟責任審計。
2、您作過內審工作嗎?如做過回答實踐中如何做好此項工作;未做過,您認為怎樣才能搞好內部審計工作?
答:由於我一直從事外部審計對內部審計涉足不深,只有今年協助XX公司進行了內部審計以及平時接觸的上市公司對內部審計工作有一點膚淺的認識。
作為內部審計工作首先和外部審計一樣保持良好的獨立性是其工作是是否有所成效的基本保障。它的組織機構應該脫離各個部門的管轄,直接受總經理的領導,向總經理、董事長和董事會負責!
其次作為內部審計的工作人員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及時更新法律法規政策,拓展知識面,不但財務、稅務、審計的知識、技能在全公司最優秀並且對相關法律知識經營管理知識等也應該有一定的了解。
最後審計人員應該熟悉、了解公司的各分公司、子公司的生產工藝、人員狀況、產品定位、主要客戶供應商、主要競爭對手,了解同行業的信息,為審計奠定基礎。
3、您能承受從事本公司內部審計工作(在總部工作時間年僅1/12)所帶來的長年累月在全國各地奔波、忙碌的辛苦及同家人離多聚少的苦惱嗎?
答:我已經在會計師事務所從事了幾年的上市公司的審計工作了,深深的體會到每當新年的鍾聲響起時,萬家團聚普天同慶,而我依然在燈光下埋頭奮戰的心情。但每當成功的完成一個審計項目,從審計項目發現問題,學到新知識的時候我認為我的付出是值得的。能夠從客戶的方面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讓他們認識到如果解決不好將給公司帶來的影響;得到客戶、領導、同行的肯定和認可---這就是我追求的成就感!!
目前我認為是我事業上發展最有利的時間,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相信我對工作執著的付出一定會取得成績的。
4、您能接受臨時要求增加工作、經常性的晚上加班加點卻沒有任何報酬嗎?
答:臨時性增加的工作當然是可以接受的,為了公司的發展多付出一些也是應該的.,畢竟公司強大了員工才會有更好的發展。但經常性的晚上加班加點卻沒有任何報酬我是這樣理解的:
公司應該合理安排員工8小時之內的工作量,盡可能的在此期間安排好工作,應該避免加班。如果超出8小時工作時間的工作量是應該按國家規定支付加班費或補休,這也是對員工工作能力的尊重。但員工工作在8小時內可以完成卻未做完,公司不但不應發給加班費還應對其進行處罰。因為該員工在下班時間耗用了公司的電費、空調費等資源。
當然審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於外勤時間多在外地,衣食住行拖一天公司的審計成本也會相應的增加,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在工作現場盡可能的加班,但我個人認為加班也應該有一個底線。保障員工的身心健康同時注重工作的質量對公司的長遠發展也很重要。另外審計人員加班除加班費外就加班為公司節省的審計成本公司也應考慮拿出一部分對審計人員進行獎勵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