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市公司最大股東是上市公司老闆嗎
那可不一定,許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持有本公司的股份並不多,如萬科的王石就不持一股。
同時,大股東也不一定要對公司進行經營決策,這個雙方都要溝通好的。
㈡ 上市公司賬面虧損巨大老闆卻賺錢是怎麼回事
因為你們看到的虧損或盈利都是可以做出來的啊,這也沒有什麼難的事,有錢好辦事,雖然無法萬能但可以解決許多事情的。男,女都可以變來變去,做個假帳需要很高技術么?
㈢ 一個上市公司的老總,一年大概可以收入多少
上市公司的老總薪酬是有A股年報披露的,但是對於他們來說薪酬都不是收入的重點,目前已經披露高管薪酬的上市公司有3115家,其中有537家上市公司董事長年薪過百萬,占總數的17%。而這537位董事長的稅前薪酬總額為10.73億元,平均年薪達到399萬元。當然,對於上榜的絕大多數董事長而言,上市公司的股份才是其最大的財富來源。這里,我們只談年薪。方大化工前董事長閆奎興稅前年薪1056萬元,排在榜首;緊隨其後的是萬科王石,年薪999萬元;其次是中國平安馬明哲、復星醫葯陳啟宇以及伊利股份的潘剛分別位於第三、第四以及第五的位置,年薪分別為968萬元、890萬元以及826萬元。
㈣ 上市公司破產了就不用還股民的錢了嗎
你搞錯了吧你買入股票等於你入伙了你也是企業老闆之一了賠錢就是你的公司賠錢了你還找誰要錢呀?這不是債券必須還錢你是不是把債券和股權搞混了
㈤ 關於上市公司破產問題
不一定,因為上市公司是股份制公司,也就是有限責任制,你所說的老闆應該是大股東,如果破產,在償還公司所欠債務以後,如有剩餘,股東按比例分配,如資不抵債的話,股東也只是損失所持的股份,個人名下財產不受損失。這就是有限責任制。
㈥ 你見過哪些公司因為老闆作死導致倒閉的
我所在是一個大集團下的通訊企業的中國區。集團董事長是是國內知名的企業家。公司的手機業務在海外做的很好,巔峰時期出貨量在全球前五吧,現在也還行。唯一的遺憾是國內業務一直停留在與運營商合作的層面,雖然年出貨量也有幾百萬台,但都是低端機上不了檔次。
然後有次董事長在某場合就被其他大佬笑話了,說你國外做的那麼好,國內怎麼搞不起來呢?必須咽不下這口氣啊,於是他下定決心要好好做國內市場。經過漫長的比較和考量,後來他高薪聘請了一個從華為出來的高管作為CEO,全權給他重整中國區業務。
華為CEO進來以後NB哄哄啊,說當年華為轉型的mate7就是他做的推廣,話里話外就是他一己之力帶來了華為的春天。對於我們公司的原班人馬,他臉上就寫著一句話: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座各位都是辣雞。
CEO來了以後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一切向華為看齊。公司原先業務全部砍斷,原班人馬砍掉了90%。全部換成他的親信。新任命的部門老大個個也是像他一樣履歷個響當當。薪酬跟國際接軌自不必說,各種場面派頭都是給足了的。
沒多久CEO上任的第一款機器出來了,花了多少錢推廣就不說了,不能接近也要向著按著華為的檔次來。當時可能董事長覺得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吧,要火就要適應華為的脾性,花多少都支持!有沒有內幕不知道,反正CEO一把抓的市場推廣價格比常規的貴了一大截。
雖然花了錢,但是CEO在價格方面還自信滿滿,這款機器業內測評xxxx元的售價,他硬生生把零售價拔高了700元。大言不慚地說「我的名字就值這700元!」
結果不出所料,新機器銷量撲街了,大量的推廣費用打了水漂。機器生產出來就在庫里躺著貶值。消費者不是傻瓜,除了業內可能會認識,其他人誰知道他呢?在信息這么透明的今天,在產品沒有任何實質改變的情況下,誰能聽他幾句忽悠就掏出真金白銀呢?他在任一年虧了一個多億。集團董事長失望至極,一年後果斷開掉了他及他招來的其他眾多新高管們。
然鵝原先一年幾百萬台的業務已被他一刀砍斷,客戶和供應商關系惡化,原有架構及人員流失,而且市場環境瞬息即變,有些機會錯過了就很難回來了。由於巨額虧損,員工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業務基本停滯無法恢復,原公司後來基本上就是只留了個殼。曾經共同奮斗的戰友們各奔東西,很多基層員工不得不重新尋找工作。大起大落,很是唏噓。
他被開掉以後,後來還去禍害了另一個著名的手機企業,一樣的套路就不說了。我只是想說,華為的成功,是千千萬萬人持續不斷的努力帶來的成功。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以為很高大,殊不知離開了華為的平台他遠遠沒有像他想像的那麼厲害。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華為的成功經驗也不是搬到哪裡都適用。同時,那些迷信名企的老大們,招人也要花時間好好了解下,到底是不是盛名之下 其實難副
㈦ 如果一件上市公司破產,公司的董事長的所有私有財產也會被拍賣嗎
有限責任公司是指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的法人企業。 有限公司只是公司以資產對債務承擔關系,如果無法承擔債務,則申請破產,進入破產清算程序.而公司老闆的家屬不負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