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有企業是否可以作為私募基金的劣後
A、有可能,如果是國資背景的基金公司,那麼成立普通合夥,就需要國資做劣後
② 現在pre-ipo基金還能做有限劣後嗎
基金的申購費後端收費模式 這是全稱 對比後端模式,就是前端模式。 申購費前端模式就是在買基金的時候就收取申購費,這也是最常見最常用的。 而後端模式是指在買的時候不收取申購費,在賣的時候才收取申購費。而申購費的多少,取決於你這部分基金持有的時間。隨著持有時間增長,申購費減少。 後端申購費模式持有時間超過5年,就是0了。 所以長期持有適合這種模式。
③ 做上市公司有哪些弊處
一、企業上市的好處:
﹡取得固定的融資渠道
﹡得到更多的融資機會
﹡獲得創業資本或持續發展資本
﹡募集資金以解決發展資金短缺
﹡為了降低債務比例而採用的措施
﹡在行業內擴展或跨行業發展
﹡增加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持股人出售股票
﹡管理者收購企業股權
﹡對雇員的期權激勵
﹡取得更多的「政策」優惠和競爭地位
二、企業上市的「壞處」:
﹡信息披露使財務狀況公開化
﹡股權稀釋,減少控股權
﹡高級管理人員將承擔更多的責任
﹡公司面臨嚴格的審查
﹡上市的成本和費用較高
﹡經常會產生股東敗訴
④ 什麼是劣後股股票
後配股是在利益或利息分紅及剩餘財產分配時比普通股處於劣勢的股票普通股普通股公司盈利巨大,後配股的發行數量又很有限,則購買後配股的股東可以取得很高的收益。發行後配股,一般所籌措的資金不能立即產生收益,投資者的范圍又受限制,因此利用率不高。後配股一般在下列情況下發行:
⑤ 國有資金 是否可以擔任 劣後級lp
可以擔任劣後級lp
⑥ 如何把自己的公司做大,做強,最終做成上市公司
馬雲曾經在一個特定場合說,做企業不一定要做大做強,做得舒服更重要,這句話說得很好,舒服是最高境界。對於做強做大,很多成功企業家均用了自身說法來詮釋這個問題。
做大和做強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統一於企業發展全過程之中。並沒有嚴格的標准來界定企業做大到什麼規模才開始做強,也沒有嚴格的標准界定企業做強到什麼程度才開始做大。做大和做強可以相互促進、補充。一方面,做大為做強提供物質基礎和條件,一些社會資源也會向大企業傾斜,的如研發資金。並且一般來說,企業做大會相對增強抗風險能力。在短期內,當做大的機遇到來時,企業應抓住機遇擴張規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做大可以有效消滅競爭對手。另一方面,從中長期來說,只有競爭力強的企業才能生存和發展,才能做大,否則,在做大的過程中,會被累跨。
對於這個先有雞後有蛋還是先有蛋後有雞的問題,任何論證、爭論都毫無意義。企業經營的最終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和經濟效益(還有其他目的的企業,如一些公益性的企業組織等,不在論述之列),做大和做強都是手段。但競爭力強的公司往往盈利能力也較強,而企業單純規模膨脹不一定盈利能力就強。雖然企業短期內可以承受有較大的銷售收入而沒有銷售利潤,但長遠來說這樣肯定不能生存。企業關鍵是要把規模擴張轉化為經營效益,競爭力是決定企業經營成敗和命運的所有因果關系中最值得關注的因素。
筆者提倡一種做強做大,相機而動。先來說說中國的風電行業,中國風電,四處開發,只要有風的地方(還是要能發電),就有風電。早三年前,當時風電的上網電價還沒有敲定,搞風電,肯定是費力不討好,但是為什麼這么多企業都蜂擁而上,不為別的,先做大,佔了地盤,以後國家審批的時候,央企要並購重組的時候,木已成舟,生米已變成熟飯,不得不承認既成事實,不是干這行業的都成了這行業的。還有,溫總理多次關注的房地產,70%的中央企業均有地產,把其當作主營業務的不下三分之一。很典型的先做大,做大了資源來了,腰桿硬了,說話頂用了。筆者不完全統計,只要有新興的行業,如果被美化成未來發展趨勢與潮流,在沒有制定進入門坎前,只要有實力的企業均是打破頭顱都要往裡鑽。太陽能也是如此,前期的項目可行性報告均是以後利潤多的出油。
先做強後做大,很大情況有點類似中國的傳統經濟,就像滾雪球,靠自身的力量,慢慢積累,逐漸強大。當然,正是因為成長的慢,在2008年特定的金融危機,也就死的慢,或者還活著。帶有連鎖效應的企業,必須先做強,才有資格談做大。特別是想以此為題材進行股市編輯故事的企業,首先必須把樣板店做成很強,即盈利性很好。讓人看到很好的效應,看到未來,看高市盈率,才會營造一個個億萬富翁。如果旗艦店都要死不活,那麼只有一條路,低價轉讓,企業生命到此結束。所以很多中國的餐廳老闆從來沒有想過(可能想過我不知道)會身價數億,但由於奇特的資本效應,關注未來,成就諸多神話。如2007年11月20日在國內A股上市的「瘋狂鴨子」全聚德(002186)(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則創造了諸多紀錄;2008年6月12日,1999年才發展起來的小肥羊集團有限公司,也正式在香港交易所掛牌,成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中國內地餐飲企業,「小肥羊」這名字也一躍成為中國餐飲標志性品牌的代名詞。這些都是先做強的典型代表。
做大做強,做強做大,沒有絕對的真理,要根據自己情況,參考企業的自我個性,以及對於風險的要求,酌情選用。
⑦ 上市公司不能做類金融業務嗎
可以
上市公司里有很多證券、銀行、保險類的企業,他們做的不都是金融業務嗎
⑧ 上市公司是否可以投資私募基金的劣後資金
可以。但需要注意合規問題,如GP是否有管理人登記,所投項目是否會與上市公司產生關聯交易。最重要的是,如果未來被投資產要裝入上市公司,項目投資決策的獨立性要注意。
⑨ 上市公司如何利用上市股票賺錢
上市公司發行股票,投資者購買股票,融資就實現了,錢是投資者付的。而投資者之所以會購買股票,是因為要成為股東,能享有股東的權利——若公司經營得好,股東就能分享公司經營成果,得到分紅、或者股價會上漲,從而投資能得到補償。
發行股票是為了融資(籌資),而獲得發行股票資格需要辦理各種手續、聘請投資銀行承銷,所以需要拿一部分錢來辦理前期准備工作。不過這筆錢最終將記為公司的費用,由股東支付——羊毛出在羊身上。
股票市值的幾個億,是來自投資者對公司價值的評估。公司價值在扣除了屬於債權人的份額後,就全部屬於股東。公司的價值,就在於能通過持續的、良好的經營管理,從生產經營活動中賺取利潤,進而讓投資者不斷獲得回報(現金紅利、或資本利得)。所以,這幾個億說到底是對公司經營前景的預期,其源泉歸根結底來自公司未來的生產經營活動。
⑩ 上市公司是否允許使用劣後資金
不太明白您的意思。上司公司是可以動用自有資金,投資到私募基金的劣後的,一般劣後有6%的以上的預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