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安然事件引發的會計問題
社會缺乏行業的監督和管理人員,偷稅作假的普遍存在,帳外帳的存在更是滋長了這依現狀,普遍的上市公司的文化機制並不成熟,公司管理層存在著一些問題;針對這些情況可以加強社會行業監督,培養更多的行業監督人員,加強文化和職業道德的素質教育,提高會計人員准入門檻,最重要的是要整教懲獎結合。個人解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❷ 給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政府主要領導會追究什麼責任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現象被視為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的「毒瘤」,財務造假在我國這個尚不成熟的資本市場也時常出現。4月13日,有媒體刊發長篇報道,披露了一家「AAA級信用企業」涉嫌財務造假的丑聞。這家公司造假非常大膽,就連該公司員工都覺得「謊言太低級,幾千萬的項目從設計到全部施工完畢僅用了一個月時間。」
上市公司造假的危害非常大。
首先,它嚴重誤導投資者。財務數據傳遞的是上市公司的基本信息,投資者一般都根據財務指標來判斷投資對象的成長性,以指導自己的投資決策。如果上市公司在財務數據方面造假就向投資者傳遞了錯誤的信息,投資者據此作出的投資決策往往容易出現虧損,甚至是巨額虧損。
其次,沖擊社會價值觀。上市公司是公眾公司,牽涉到千千萬萬股東的利益,其價值取向與其對誠信的堅守,直接影響著公眾的價值觀。當上市公司在眾目睽睽之下公然造假,將對人們固有的價值觀造成嚴重沖擊。比如,當2002年安然公司爆出財務丑聞後,一度使得美國的投資者對整個上市公司的誠信問題產生質疑。
股權分置改革初步完成以後,我國上市公司在財務數據方面造假的動力有了很大不同。過去的財務造假行為大都是以公司利益為目標展開的。比如,某上市公司通過空殼公司設立賬外賬、虛構往來賬戶轉移虛增利潤等10種手法進行會計造假,以防止變成ST公司。
在股權分置改革初步完成後的今年,上市在財務數據方面造假的動力進一步增強,因為他們個人的利益更直接更深地與股市聯系起來。比如,限售股解禁問題,一些上市公司的高管為了讓自己所持股票以更好的價位拋售,不惜通過財務造假引導投資者拉高股價,然後乘機高位拋售,牟取更大利益。
因此,現在對於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問題,應該比以往更加重視,應該採取更嚴厲的監管措施。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上市公司如果在財務上造假,就追究上市公司高管的責任。
在安然丑聞曝光後,2002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了《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該法案要求上市公司高管在提交公司定期報告時,對報告真實性和准確性以個人名義作出保證,這一規定令CEO和CFO們心驚膽顫。因為個人保證書斷絕了高管們對公司財務欺詐推卸責任的抗辯之路。根據美國法律規定,如果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而高管仍作出書面保證,將被處以最高達100萬美元的罰金,和最高達10年的監禁。如果蓄意故犯,則將被處以最高達500萬美元的罰金,和最高達20年的監禁。
在財務造假與個人掛鉤以後,美國資本市場再也沒有出現過重大財務丑聞,可見,上市公司造假嚴懲高管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所有的財務造假都與公司高管有關,只要斷絕了高管的推卸責任之路,上市公司造假的動力就可以消除大半。因此,在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現象屢禁不絕的情況下,不妨借鑒美國的做法,通過立法,讓高管對財務造假承擔法律責任。這樣,既可以確保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真實性,保護投資者利益,也能促使整個社會誠信度的提高。
❸ 從安然事件中,會計人員應汲取哪些教訓
近代會計審計史表明,證券市場發生的重大危機事件,必然影響甚至改變會計審計的發展進程、發展模式和方向。1929年美國股市的崩潰以及由此引發的長達四年的全球經濟危機,不僅終結了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時代,也徹底改變了證券市場的「游戲規則」,1933年證券法和1934年證券交易法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C)的成立,最終促使美國公認會計准則和審計准則的誕生。我們認為,安然事件需要引起社會各界特別是會計界的充分關注,因為安然事件所涉及的決不僅僅是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也暴露出美國為確保會計信息真實性所作出的制度安排(如公司治理的獨立董事制度、注冊會計師的行業自律機制等)存在著嚴重缺陷。不可否認,我國近年來不論是證券市場的監管,還是會計審計的規范,都不同程度地借鑒美國的做法。理性地分析發生在成熟證券市場上的安然事件,不僅有助於我們從中吸取教訓,也可避免今後在借鑒美國的做法時盲目照搬。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本文擬較為全面地介紹導致安然公司坍塌的會計審計問題,分析安然事件對美國今後會計准則的制定以及注冊會計師監管模式的潛在影響,並從會計審計和公司治理的角度,總結安然事件給我們的啟示。
一、導致安然公司崩塌的會計審計問題
(一)會計問題
根據安然公司2001年11月8日向SEC提交的8-K報告以及新聞媒體披露的資料,安然公司的主要會計問題可分為四大類:
(1)利用「特別目的實體」高估利潤、低估負債。安然公司不恰當地利用「特別目的實體」(SpecialPurpose Entities,簡稱SPE)符合特定條件可以不納入合並報表的會計慣例,將本應納入合並報表的三個「特別目的實體」(英文簡稱分別為JEDI、Chewco和LJM1)排除在合並報表編制范圍之外,導致1997至2000年期間高估了4.99億美元的利潤。低估了數億美元的負債。此外,以不符合「重要性」原則為由,未採納安達信的審計調整建議,導致1997至2000年期間高估凈利潤0.92億美元。各年度的具體情況如下:
單位:億美元
項目名稱1997199819992000合計
凈利潤
調整前凈利潤1.057.038.939.7926.80
減:重新合並SPE抵銷的利潤 0.451.072.480.99 4.99
審計調整調減的利潤 0.510.060.020.33 0.92
調整後凈利潤 0.095.906.438.4720.89
調整後凈利潤占調整前比例8.6% 83.9%72.0%86.5% 77.9%
債務總額
調整前債務總額62.54 73.5781.52100.23-
加:重新合並SPE增加的債務7.115.61 6.856.28-
調整後債務總額 69.65 79.1888.37106.51-
調整後債務總額占調整前比例 111.3%132.1%108.4% 106.3% -
資料來源:Enron Corporation『s 8-K filing with the SEC on November 8 2001.
安然公司的上述重大會計問題,緣於一個近乎荒唐的會計慣例。按照美國現行會計慣例,如果非關聯方(可以是公司或個人)在一個「特別目的實體」權益性資本的投資中超過3%,即使該「特別目的實體」的風險主要由上市公司承擔,上市公司也可不將該「特別目的實體」納入合並報表的編制范圍。安然公司正是利用這個只注重法律形式,不顧經濟實質的會計慣例的漏洞,設立數以千計的「特別目的實體」,以此作為隱瞞負債,掩蓋損失的工具。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個3%的慣例,原先是10年前一個從事租賃業務的主體所設計的,後來該主體極力說服了有關當局認可了其會計處理。以後,這神奇的3%規則便逐漸演化為約定俗成的慣例,並適用於對幾乎所有「特別目的實體」的會計處理。安達信在安然事件東窗事發之後,就是以此為自己作辯解的。但我們認為安達信的辯解是片面的,作為全球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安達信難道不明白這項荒唐可笑的慣例有修於「實質重於形式」的基本會計原則?難道審計只是機械地照搬准則和慣例,而不需要專業判斷?難道安達信不清楚安然公司通過「特別目的實體」隱瞞負債、掩蓋損失對投資者可能造成的後果?安然公司前執行副總裁兼首席財務主管安德魯S.法斯燾(2001年10月被革職)在1998年一起名為「仙人掌3」訴訟案件的作證中曾坦言,安然公司通過設立「特別目的實體」,就是為了將負債轉移到資產負債表外,在進行「業務安排」和「組織設計」過程中,均與安達信密切磋商(kurt Eichenwald & Michael Brick,2002)。可見,安達信並非不了解安然公司設立「特別目的實體」的用意。
(2)通過空掛應收票據,高估資產和股東權益。安然公司於2000年設立了四家分別冠名為Raptor I、RaptorⅡ、Raptor Ⅲ和Raptor Ⅳ的「特別目的實體」(以下簡稱V類公司),為安然公司的投資的市場風險進行套期保值。
❹ 安然公司破產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摘要:本文從美國安然公司破產案例出發,結合國內銀行業務實踐,提出了對銀行信貸決策方面的一些建議和看法,主要有:對借款人資產負債結構、賬面價值與資產的市場價格的認識;借款人穩健經營問題,尤其是流動性風險問題;銀行分散化投資的信貸原則問題;關於無擔保的信用貸款問題,等等。
美國安然能源公司(Enron Corp.ENE),曾名列世界500強第16位,並連續4年榮獲「美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公司」稱號,2001年被美國《財富》雜志評為全球最受稱贊的公司。2001年9月30日其資產負債表上顯示的總資產達618億美元;2000年8月,其股價曾超過90美元,其業績甚至超過IBM和AT&T這些市場表現優異的公司。但即使是這樣曾經是「業績優良」的巨型公司,在涉嫌做假帳 [1],受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的消息公布後,該公司股價大幅下跌,標准普爾等評級機構將其債券評級下調為垃圾級 [2],不得不遞交了破產保護申請,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公司破產案 [3]。該公司目前也在中國開展業務 [4],其破產在全球證券及銀行業中引起較大震動。本文從美國安然公司破產案例出發,結合國內銀行業務實踐,提出了對銀行信貸決策方面的一些建議和看法。
一、要對公司的資產價值進行正確的判斷,不僅要分析企業的財務報表,更要關注公司資產的市場價格及其影響因素。
對企業資產價值進行評估,是金融分析的三大支柱之一 [5]。正確理解衡量資產與負債價值的核心原則,對於金融機構正確決策及防範信貸風險非常重要。
通常,我們在對借款人的財務狀況進行評審時,關於企業的財務信息主要來源於其財務報表,但由於這些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是按照會計專業的原則制定的,僅用原始成本計量資產的價格,再考慮折舊後記錄下來。顯然,其所計量的某項資產或債務的價值,不僅沒有考慮資產與負債當前的市場價格,而且忽略了一些經濟意義非常重要的資產與負債。因此,某種意義上講,報表中的資產與負債僅為賬面價值,如果不與其市場價格結合起來,就不能對負債公司的狀況進行全面、准確的判斷。
例如,某家公司因產品質量可靠、信譽良好,或因研發高效而擁有具有市場優勢的科技產權,這些雖不一定直接表現為實際資產,但卻會影響公司的市場價值。同樣,有關其未來前景的信息,雖不直接表現為現實的資產或負債,但卻是影響公司未來發展的重要預期因素,如該公司為上市公司,股票價格會相應做出反映 [6]。
同資產、負債表的賬面會計價值相比,其市場價格與公司的現金流量、信用的聯系更加密切,對公司經營狀況的反映更敏感,影響更深,美國安然公司就是證明之一。安然公司在證券市場上的不良表現,很快使其能源交易及行銷業務受到重大影響,其曾是全美最大的在線能源交易平台(日平均成交金額高達30億美元)——網上系統交易基本陷於停頓,交易平台也在當天關閉。美國安然公司的破產,使我們不難看出:財務會計報表只能部分反映企業經營狀況,只有正確分析、預測公司資產的市場價格及影響因素,才能正確評價公司資產的真實價值。
從另外一個側面也提醒我們,公司與資本市場的聯系,使得對其資產價值的評估更加復雜。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籌集到資金的同時,受市場敏感性及反作用的影響,公司也面臨更大的信用風險。可以想像,如果不是由於資本市場所做出的強烈反應,安然公司也許不會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破產。
但遺憾的是,目前在我國,銀行進行項目評估及信貸管理時,多數採用的還是傳統的做法,較多地注重會計報表,而對上市公司資產的真實價值及價值影響因素重視不夠;在對公司信用評估時,比較多地認為上市公司一般信用較好、且能受市場監督,而對於市場的反作用可能帶來的突發性的甚至是毀滅性的風險認識不夠。
二、一般企業都具有擴大負債的傾向,且當負債高於一定比例時,具有隱瞞真實負債的動機。
一般而言,公司管理者進行資本結構決策是為了增加股東財富。根據關於企業資本結構的MM理論,在理想、無摩擦的市場環境下 [7],公司發行的所有證券的市場價格由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實際風險決定,與其資本結構無關。由於無摩擦環境不存在,公司資產的價值會因資本結構的不同而不同。比如,由於公司所得稅的存在,藉助債務融資,公司可減少納稅的金額。債務的利息抵稅的現值會反映到股票的價格之中,對於一個無債公司,當管理者宣布公司將發行一定量的債券用於回購股票時,股票的價格一定會上漲。因此,為使股東財富最大化,一般管理者都會盡量增大公司資本結構中的負債比例。
但是,一般認為,當公司資本結構中債務所佔的比例逐步提高時,公司的違約風險也越來越大,當債務比例過高時,出現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增大。因此,當公司的債務比例高於某一值(最佳負債率)時,其股票價格反而會隨著債務比例的提高而下降。
上圖是國外對於某公司的個案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出一般情況下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隨負債率增大而變化的情況,股票價格處於最高點的負債率為最佳負債率(60%左右)。
企業管理者的目標是實現企業股東擁有價值的最大化,最佳負債率的存在從另外角度告訴我們,一個上市公司為何盡可能擴大債務比例,而當比例高達一定值時又存在隱瞞債務的動機。再以美國安然公司為例,截止2001年10月末,該公司負債達312億美元(資產為498億美元),資產負債率為62.7%。從目前披露的情況表明,該公司長期以來一直採用虛假的財務結構和激進的會計政策,缺乏穩健和審慎作風,雖然具有所謂比較強的創新精神 [8],但出現財務危機的風險也在同步加大。該公司在不斷擴大負債時,為使債務不會立即被投資者們所了解,通過賬務違規操作,將債務列入另外的業務部門,而不在資產負債表反映,欺騙投資者。
我國部分借款企業存在負債率偏高的現象。按照規定,新建項目資本金比例一般為35-20%,按此推算,部分新建企業負債率則高達65-80%;部分老企業負債率也高達60%以上。
從銀行債權人的角度看,對高負債公司負債的真實性及變動情況應引起特別關注。可以通過金融同業的信息溝通,加強對借款人實際負債的了解。
三、當公司真實負債高於一定比例時,受利益驅動的影響企業更趨向於選擇高風險經營。
公司的資本結構決定了誰將獲得企業未來多大部分的現金流量,債券、銀行貸款需要保證固定的現金支付,而股東回報是支付所有負債之後的剩餘部分。當公司的債務金額很大時,公司的股東與債權人之間便存在利益的沖突及協調問題,代表股東利益的管理者,為了獲得高收益會傾向於選擇風險很大的投資,因為如果項目失敗,債權人將承擔大部分損失,而當項目成功時,大部分收益由股東獲得。例如,如果公司目前的資產價值為1億元,一年後到期的債務面值為1.05億元。管理者可以選擇兩個投資項目,一個是無風險的,利率為5%、一年後到期的國債;另一個是風險很大的投資項目,一年後要麼獲得2億元,要麼什麼也沒有。即使後者成功的概率較小,管理者也會選擇它,因為管理者如果投資於國庫券,一年後公司的價值將為零,如果一年後公司的價值可能大於1.05,不管可能性多麼小,股東的財富將大於零。在本例中,債權人承擔了風險投資的所有風險,股東卻可以獲得所有的風險溢價收益。因此,當公司債務比例高於一定值時,債權人會面臨債務人經營選擇上的道德風險。
安然公司破產從實踐上證明了這一點。安然公司負債比例較大,曾一度被認為是採用新營運模式的典範,它起初主要是經營發電廠等能源資產,後經過所謂「革命性的轉型」,將其業務從傳統經營轉向能源買賣和約交易。安然公司在從電力這樣的公共事業產品,到像「天氣衍生金融產品」(是一種與天氣相關的保險形式)這種新奇的金融工具方面,成為一個大膽的交易商。所有這些,起初給安然帶來了巨大成功,但也為後來財務危機的爆發留下了隱患。
因此,當企業負債高於一定比例時,要謹防其經營選擇上的道德風險。越是由於企業貸款條件好,銀行要求資本金比例較低的企業,對於其經營范圍的變化越是要引起高度的關注。
四、注意公司資產無流動性而引致的財務危機
保持流動性是指具有保證支付到期債務的能力,流動性不僅要求維持日常運轉的經營性流動性,還要求在危機情況下保證融資需求能及時得到滿足。因此,上述兩個條件之一得不到滿足,就可能陷入財務危機之中,甚至有可能破產。
美國安然公司與2001年初被紐約證交所暫停交易的APP公司(主要業務為林、漿、紙)一樣,陷入危機的直接原因都是因現金及信用不足而導致的流動性不足。安然公司雖擁有遍布全球的發電廠和輸油管線,但卻沒有足夠的現金及信用償還債務,無法保證公司的流動性,公司不能正常運轉。財務危機爆發時,安然也曾許諾其資產流動處於穩定態勢中,但是其現金還是在不到三周的時間內耗盡。安然公司的個案,很可能使美國監管部門密切注意公布了巨額利潤但營運現金收入很少的公司。
可以想像,如果安然公司當時能設法解決流動性問題,該公司就會有起死回生的一線生機,而不必被迫匆匆進行清算。
安然公司的案例啟示我們,在項目的評估及信貸管理時,不僅要注意借款人的資產的整體狀況,還要分析其資產結構,尤其是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及現金管理問題。我認為,在流動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三者的權衡中,穩健經營是基礎,保持合理的流動性,避免支付風險是企業實現經營穩健的關鍵。對此,單純的外部約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企業必須要注意從內因上解決,採取穩健的經營和財務政策。作為銀行,也必須從更高的層次認清這一點,避免貸款對象的流動性風險擴散到銀行體系,造成銀行的流動性問題。
五、關於銀行分散化的貸款原則
適當分散化的投資原則表明,通過分散持有風險資產,可以在不減少預期收益率的條件下,減少整體風險的暴露程度。
美國安然公司的案例說明,大公司如不能穩健經營,也會有出現重大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因此,即使前景良好的貸款項目,如貸款比例過大都需慎重行事,因為這樣會使風險集中集中積聚在少數貸款項目上。
安然公司的負債高達312億美元,但專家分析,安然事件雖然會對美國金融機構有相當的影響 [9],但由於許多債權銀行是以銀團貸款形式向安然公司放貸的,各家銀行貸款金額相對較小,有利於分散風險。因此,預計安然公司的債務問題對銀行體系的影響不會很大。
安然公司案例表明,對於同一項目及風險相關性較強的項目,把握分散化信貸政策是必要的。而我國目前的狀況是:即使是很大的項目(如貸款金額高達幾十甚至上百億元人民幣),往往融資由一家銀行或少數幾家銀行承擔,為了取得對某個大項目的貸款,獨貸某個項目的情況比較普遍。為防範風險,按照適當分散化原則進行銀團貸款是較好的選擇,銀行對此應引起高度重視。
六、慎發沒有任何保證的信用貸款
風險即不確定性,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關繫到投資安全。不確定性雖然是風險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但任何一種風險的情況都是不確定性的,沒有任何擔保的信用貸款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風險大。作為銀行,應審慎發放信用貸款。
新經濟的發展使技術折舊加快、經濟周期縮短,各種衍生金融工具與實體經濟的結合使影響企業經營的因素變得更加復雜,而且影響更深更廣。
任何公司都面臨不確定性的風險,即使是卓有建樹的大公司也不例外。如果公司選定權益或資產作抵押,則當公司沒有償還貸款時,借款人有這些權益或資產的第一優先權。在破產清算前,有抵押的債權人可以通過出售抵質押品獲得應得的收益,而沒有抵質押的債權人則存在不能收回債權的巨大風險。可以認為,在安然公司312億美元債務中,採取信用放款的銀行與採取擔保措施的債權銀行所具有的清償保障是不同的。
在貸款期限長達數十年的情況下,往往難以准確預測債務人可能遇到的風險及可能造成的損失。因此,即使對目前財務狀況仍十分良好的公司,銀行也應慎重發放無任何擔保的長期貸款。但是,目前在我國,銀行間為了爭取貸款客戶,對於一些目前看情況較好的客戶,大量發放無任何擔保的長期貸款(有的貸款期限長達15-20年)。安然公司的破產告訴我們,永遠強盛的公司是不存在的,其無擔保債權人的教訓值得國內銀行界借鑒。
客觀的說,美國安然公司的破產事件給資本市場的啟示是深刻的,尤其是對金融界的教訓更值得我們深思。作為銀行,如何對借款人資產負債結構進行正確分析,如何衡量借款人資產的實際價值,加強對借款人經營狀況的信貸管理,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信貸風險防範上,如何採取適當分散化的投資原則和正確處理信用貸款問題是我國銀行界面臨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William F.Sharp: Portfolio Theory and Capital Markets,The original edition ,McGram-Hill Companies,Inc.
Zui Bodie,and Robert C.Merton: Finance, First Edition,Prentice Hall,Inc.
[1] 原由:紐約一家律師事務所代表在1998年10月19日至2001年11月30日期間買入安然公司普通股的投資者對安然公司提起訴訟,指控該公司發布了一系列的涉及其業務、財務報告和經營狀況的誤導性陳述。該訴訟指控某些安然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士和董事,在安然的審計公司Arthur Andersen LLP有預謀的、廣泛的幫助下,在一系列的關於該公司的實質性陳述中,違反了證券法,人為地推高其股票價格。另外,安然員工持股計劃參與者也起訴安然,並提議進行集體訴訟,指控安然的非法行動導致數千名該計劃參與者在該股的下挫中損失了數百萬美元。2001年11月20日,安然員工持股計劃參與者起訴安然,並要求進行集體訴訟,指控退休計劃經理們掌握著持有該股的風險的關鍵信息而沒有透露。Amalgamated銀行也起訴安然,並要求進行集體訴訟,指控安然在其股價因錯誤地虛報了的收益報告而大幅上揚之時,通過拋售安然的股票,而賺取了高達11億美元的利潤。
[2] 僅一天時間,安然公司的市值損失26億美元,創下紐約證交所單只股票跌幅及交易量歷史紀錄,11月30日已跌到每股26美分。
[3] 此前,最大的破產申請案為1987年遞交破產保護申請的德士古公司,該公司當時總資產為358億美元。
[4] 美國安然公司在中國的機構——安然石油天然氣中國有限公司,2001年12月12日發表聲明,決定「安然石油天然氣中國有限公司及其成都分公司現決定終止在華經營。」該公司主要從事在中國國內的天然氣勘探和開發業務,其成都分公司主要負責四川油氣田的開發。
[5] 另外兩個是貨幣的時間價值和風險管理;
[6] 這也符合有效市場假說(EMH)所揭示的內容,即在市場信息完全充分的情況下,影響資產價值的全部因素已經體現在資產價格中。
[7] 指交易成本為零的金融環境,也沒有稅收成本,是一種理想化的金融環境,現實經濟生活中不存在。
[8] 美國《財富》雜志2001年2月將其評為全球最具有創新精神的公司。
[9] 安然公司的最大債權銀行是花旗銀行集團、摩根大通銀行和紐約銀行
❺ 安然公司會計造假的手段剖析
安然公司會計造假的手段剖析
2001年12月2日,曾居《財富》500強第七位的安然公司正式申請破產。這樁因會計造假而受關注的美國歷史上最大金額(資產總額近500億美元)的破產案件在國際、國內會計界和商界引起了極大震動。安然公司會計造假的手段涉及兩大方面,每一方面下派生出許多具體的會計手段:
利用復雜的公司組織結構設立復雜的公司組織結構,通過關聯方交易操縱利潤
安然聲稱發現了如何使傳統能源公司一躍成為高增長、高利潤的「新型企業」的「秘訣」。這個「秘訣」之一就是通過設置復雜的公司組織結構操縱利潤、隱藏債務。安然公司組織結構的原理為:A公司(安然公司)通過51%的股份控制B公司,B公司再以相同方式控制C公司,以此類推不斷循環下去,到K公司時,由於 A公司僅持有K公司權益的幾個百分點,根據美國公認會計原則,K公司的個別報表將不並入A公司的合並報表中。但A公司實際上完全控制著K公司,可讓其為自己籌資,或通過關聯方交易轉移利潤,然而其負債卻未反映於安然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上述僅為縱向持股關系,而實際上還可以發生橫向方面的交叉持股關系,例如,在從B公司到K公司的多個層次上相互交叉持股。通過以上模式,安然公司最終發展出3000多家關聯企業,其中約900家是設在海外的避稅天堂。安然公司通過建立復雜的公司體系,拉長控制鏈條,將債務留在子公司賬上,將利潤顯示在母公司賬上,以自上而下「傳遞」風險、自下而上「傳遞」報酬。
為推動二級市場股價,在金字塔式公司結構下,安然公司開始通過關聯交易做手腳。最為著名的關聯交易發生在2001年第2季度,安然把北美的3個燃氣電站賣給了關聯企業ALLEGHENY能源公司,成交價格為10.5億美元。市場估計此項交易比公允價值高出3—5億美元,該差額被加入能源公司業務利潤中。就在這個季度結束的前一天,安然將它的一家生產石油添加劑的工廠賣給了名為EOTT公司的關聯企業。外界懷疑,由於安然無法提供令華爾街滿意的盈利數字而強迫EOTT在季報的最後一天完成了交易。實際上,早在1999年底該石油添加劑工廠已被安然列為損毀資產,沖銷全額達4.4億美元。而18個月後又以1. 2億美元的價格出售,其間充滿蹊蹺。另外,安然歐洲分部的一家資產只有幾百萬美元的小公司,正是利用關聯交易隱藏了6億美元的債務。
利用「特別目的實體」,隱藏企業債務
企業一般是出於經營目的而設立的,而「特別目的實體」(speCiALPURPOSE ENTIRIES ,SPE )是指企業根據某種特殊目的而設立,並非是為了經營。
安然公司不恰當地利用「特別目的實體」符合特定條件,可以不納入合並報表的會計慣例,將本應納入合並報表的3個「特定目的實體」排除在合並報表編制之外,導致1997—2000年期間高估了4.99億美元的利潤,低估了數億美元的負債。安然公司的上述重大會計問題是源於美國的現行會計慣例,即如果非關聯方 (可以是公司或個人)在一個「特別目的實體」權益性資本的投資中不超過3%,即使該「特別目的實體」的風險主要由上市公司承擔,上市公司也可不將該「特別目的實體」納入合並報表的編制范圍。安然公司正是利用這個只注重法律形式、不顧經濟實質的會計慣例的漏洞,設立了數以千計的「特別目的實體」,以此作為隱瞞負債、掩蓋損失的工具。
通過SPE空掛應收票據,高估資產和股東權益
安然公司於2000年成立了4家「特別目的實體」,為安然公司投資的市場風險進行套期保值。為了解決SPE公司的資本金問題,安然公司於2000年第一季度向SPE公司發行了價值為1.72億美元的普通股。在沒有收到SPE公司支付認股款的情況下,安然公司仍將其記錄為實收股本的增加,並相應增加了應收票據,由此虛增了資產和股東權益1.72億美元。按照公認會計原則,這筆交易也視為股東欠款,作為股東權益的減項。
利用衍生金融工具
安然第二個「秘訣」來自對金融工具的創造性「運用」。安然公司幾乎把所有的資產都轉化成衍生金融工具,通過衍生金融工具使本來不流動或流動性很差的資產或能源商品「流通」起來,其主要的方法有:
為能源產品(包括天然氣、電力和各類石油產品)開辟期貨、期權和其他復雜的衍生金融工具,以期貨、期權市場和衍生金融合同把這些能源商品「金融化」。在世界各國的能源證券交易中,安然占據著壟斷地位。為眾多的合同定價並參與交易,不僅極度復雜,而且風險極高。安然研製出一套為能源衍生證券定價與風險管理的系統,這構成了它的核心競爭力。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是會計准則對如何估價這些資產並沒有明確的規定,會計師們也不知道該如何正確評估資產。在安然原來報告的2000年度14.1億美元的稅前利潤中,差不多有一半屬於此類獲利。這些定價技術、風險控制技術以及財力資源上的優勢,使安然壟斷了能源交易市場,並從一個天然氣、石油傳輸公司變成一個類似美林、高盛的華爾街公司。如果說有什麼差別的話,可能是安然交易的品種是能源證券,而美林和高盛主要交易金融證券和股票。
將一系列不動產(如水廠、天然氣井與油礦)打包,以此為抵押,通過某種「信託基金」或資產管理公司,對外發行債券或股權,以此把不動產「做活」。以不動產抵押發行證券本身不足為奇,關鍵在於,在此過程中,安然建立了眾多關聯企業與子公司,之間隱藏著多種復雜的合同關系,從而達到隱蔽債務、減稅以及人為操縱利潤的目的,這一手段也恰恰是導致安然破產的主因。
通過對安然公司會計造假的手段分析及思考,我們可以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以利於中國資本市場和會計行業的健康發展。
❻ 安然事件中,會計師事務所以及上市公司法人、企業財務負責人應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都是核心人物,關注網上的評論,因為他們不按中國法律受到處罰哈
❼ 安然事件,安然公司只是把自己的年收入把多了,為什麼會影響他們後來破產,為什麼說是丑聞,就像我每月工
上市公司虛增收入的目的是為了讓虛假財務報表中的數字也就是營業收入和凈利潤更加好看。
你個人的工資對外吹噓是沒有影響的,但是上市公司不一樣,因為涉及到很多投資者(包括股民)的利益,這種財務報表中的不實陳述會誤導投資者做出不當決策。而安然公司的丑聞已經報道後,必然引起恐慌,然後是股票被大規模拋售,進而引起股價進一步下跌。這樣的後果就是公開市場上已經沒有安然公司融資的機會。對於企業來講,很多時候利潤並沒有現金流重要,因為短期內的虧損企業還可以承受,但是一旦資金鏈斷裂,導致的必然是企業無法持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