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是不是上市公司的人都好拽的,今天被一個采購說的真的是無語,一點點都得按他們的程序做
一般大公司的采購都差不多,特別是碰到她心情不好的時候更是,得好好配合她們才是,要不然款不好收的咯!你們是做總裝線配件的呀,這個三倍速鏈條我們設備部門好像做總裝線經常用到咯。
Ⅱ 為什麼有些上市公司的業績明明很好,但股票卻一直往
股票炒作不是看業績的。工商銀行業績好不好?
Ⅲ 有人說上市公司不能倒閉這話是不是很不負責任啊所謂的不倒閉是從另一個角度說的吧
沒有說上市公司不能倒閉,如果資不抵債,依然會倒閉。
一、上市公司破產後股票怎麼辦
在公司倒閉之前,連續虧損兩年的上市公司就會轉成 ST 股票(退市風險警示),然後再轉為 *ST 股票(三年虧損,嚴重退市風險警示),到第三年度末,還不能轉為盈利的,將暫停上市,到第四年度末,還這樣的,轉入退市整理期。
對於股民來說,真的出現突然出現上市公司倒閉然後血本無歸的很少,最多是股價跌到 1 塊。而且中國的上市公司殼資源還算是有價值的,當最後實在不行的話,還可以重組挽救殼資源,然後發布退市公告之後,你還可以在場外市場通過轉讓股份降低自己的損失。
二、上市公司倒閉知識知多少
第一:金紙變廢紙的過程是否反映市場化的自然進程?
我國股票市場的設立,一開始便不完全是市場行為的產物。
一是它的「先天不足」,股票作為高級形態信用工具,它應該是信用經濟充分發展的自然產物;而在我國,股票問世之初的「金貴之身」完全由「超市場力量」賦予。由於信用體系十分薄弱,融資者信用與投資者信用極不對稱,故它一開始就被烙上「信用工具缺失信用」的印記。現在要割斷歷史,將信用風險全部推給市場參與者而與市場組織者無關,似乎說不過去。
二是它的「出生畸形」,將股權結構人為「安排」成客觀上有利益「轉移」職能的兩極:一極是國有股法人股等公股,它以超低價認購且因絕對控股而在需要「轉移」小股東利益時享有絕對話語權;另一極是社會公眾股,雖以高溢價購得但因勢單力薄而實際處於即便利益被轉移也無力抗爭的邊緣化狀態。由於股市利益「轉移職能」的衰弱,金紙變廢紙的進程得以加快,這難道就是市場化的自然過程?
三是它的「後天失調」,雖然認股價格天然得不平等,但並未影響同股同權同利這種「天然平等」的實施,甚至反過來公股處於「超平等」地位:即管理層將「股市應為國有企業脫困服務」作為政策導向,以「股市必須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作為利益取向。試問,公有資本不能流失,公眾資本就能無故流失嗎?
有人認為,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應該「一視同仁」,既然非上市公司可以破產,為何上市公司就不行?這種論調貌似「鏗鏘」實則「蒼白」,非上市公司的所有者哪個沒有充分行使過自己的權力,其破產當然咎由自取;而對上市公司的公眾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來說,又有哪個行使過真正意義上的「權力」呢?破產責任若非他莫屬,法理的公正性權責性又何在呢?
第二:資不抵債能否作為上市公司破產的惟一依據?
誠然,發達國家都將公司資不抵債且不能償付到期債務作為破產依據,但分析其資不抵債的成因,大多源於真正意義上的經營失敗,即破產的客觀依據與其說是公司資不抵債,不如說是由可以理解的經營不善引起。
反觀我國上市公司,ST族中為數不少的資不抵債者,少部分確由經營失敗引起,大部分則由非經營性因素導致。
換言之,同樣是資不抵債,西方國家的成因大多是客觀的,而我國則以主觀原因為主,即上市公司的資不抵債帶有濃厚的「中國特色」,經營不善不是它的惟一甚至主要依據。
這些「主觀」因素包括:一是控股股東先以其他應收款形式大肆侵吞上市公司資金再設法逃之廢之(如*ST石化);二是迫使上市公司為控股股東大量擔保,最終由其承擔連帶清償責任而一夜「打穿」(如ST達爾曼);三是公然挑戰法律,讓上市公司資金無緣「失蹤」(如*ST珠峰);四是先財務造假,虛列利潤與資產,然後將真金白銀套出轉移(如*ST生態)……凡此種種,根本不是經營不善問題而是違規違法問題,對由此而引起的資不抵債,豈容一破了之?
第三:先破產後賠償的保護程序究竟保護了誰?
新的企業破產法草案規定,與企業破產相關的三種程序即和解、重整和破產清算均適用於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在破產清算後將申請注銷登記,公司經營將終止,公司股票將中止上市並作廢,從而失去在股票代辦轉讓系統轉讓的資格。
也就是說,對資不抵債的上市公司而言,只要到期債務無力償付,理論上都存在立即破產的可能性。只有待破產程序結束後,如果大股東或高管人員有侵害中小股東權益的行為,後者才可以向前者提出賠償要求,即公司的先行破產是後續賠償的必要條件。這種「保護」程序究竟保護了誰不一清二楚了么?
其一,公司的一切資產屬於股東,「零股董事」們用非法手段掏空了公司,其違法責任卻由股東先行承擔,這種「法理」甚至有點像歹徒搶劫公民,公民應先讓其得逞,然後再向其追討那樣荒謬。
其二,公司都破產不存在了,賬已清掉債已賴掉,之後再重翻「老賬」,這賬如何算得清楚,這不是給「倒賬者」提供「程序便利」又是什麼?
其三,先破產後賠償是個漫長的過程,一旦違法人員覺得自己可能被賠得精光時,他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完全可以通過合法或非法的途徑將私產從容地隱匿轉移。可見,對中小股東真正的保護應該是也只能是走「先賠償後破產」或「邊賠償邊破產」的程序!
第四:不規范的破產行為難道能維護法律尊嚴的完美性?
對上市公司急於實施破產,既然法理上不一定說得通,程序上又有明顯疏漏,為何有人總想盡早試點?說穿了,惟一「善意」的可能是,這些人想維護企業破產法的「尊嚴」乃至整個法律尊嚴的「完美性」。這一初衷無可厚非,但客觀效果適得其反。
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社會主義法律最終的「完美性」只能體現在保護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上。
實際上,我國證券市場與西方市場有著巨大「差異」,我國上市公司與西方上市公司資不抵債的成因各不相同,簡單地照搬照套西方的破產法規於我國,導致的「異化」結果只能是破產行為的不規范與法律尊嚴的蒙塵玷污!
第五:公司破產導致券商大面積破產甚至引發市場"破產"誰來買單?
退一步講,即便對資不抵債的上市公司破產「天經地義」,破產的制度安排程序設計「天衣無縫」,也應該適當考慮破產時機的選擇與破產效應的沖擊。
目前,我國股票市場正處於五年來風雨飄搖時期———股價股指節節下滑,人氣交投極為低迷,股民券商虧損累累,金融不穩時隱時現,在此背景下貿然打開金紙變廢紙的閘門,真令筆者不寒而慄。
須知,股票市場本質上是個信心市場,投資者信心充足,市場興旺向上;投資者預期低落,市場萎靡不振;在目前投資者預期極度紊亂、信心行將崩潰之時,再雪上加霜地開啟破產殺戒,要是它演變成壓死券商、市場這頭「瘦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將由誰來買單,又怎麼買得起單?
第六:市場炒家借"破產"之名行"騙籌"之實怎麼辦?
規范的破產行為既要包括該破者破、不該破者不留下任何「佯破」的空子,也包括一旦破產程序啟動不打無謂的「持久戰」以紊亂預期;不規范的破產行為則倒過來,從而客觀上為市場炒家提供投機空間或留下斂財縫隙。
Ⅳ 中國上市公司有哪些奇葩故事
中國上市公司編造的最奇葩的故事有很多,這些奇葩事件我估計就連上市公司連自己都不敢相信,還發出公告來對投資者們敷衍了事!
NO1:獐子島 —— 扇貝跑了又回來了
酒鬼酒2014年1月27日發布的公告公司銀行賬上的一億元資金不翼而飛,被人分3次取走,而公司對此毫不知情,並且在時隔四十幾天後方發布公告。1月28日,酒鬼酒就拋出了2013年業績預虧6800萬元至7800萬元的公告,而且將“億元存款被盜”列為其中的主因。
NO10:二三四五——換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有助於推廣
2015年2月13日公告更名為“二三四五”。該公司公告稱,考慮到用戶流量對於公司進軍互聯網金融領域和拓展移動互聯網業務的重大意義,以及二三四五在互聯網領域長期積累的品牌優勢,為了更加有利於公司互聯網金融和移動互聯網產品的推廣,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公司擬將名稱變更為“上海二三四五網路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上市公司十大奇葩股市,這些上市公司理由連自己都不敢相信,更可況還要發公告出來引發市場笑柄!
Ⅳ 談談你認為上市公司被否決的原因有哪些
我認為上市公司被否決的原因就是她們條件還沒有成熟,達不到上市的標准
Ⅵ 國內上市公司中哪些在近年出過財務丑聞
典型案例有四川長虹(2003年、 2004年)。上市公司濫用會計估計按需操縱利潤的主要手段是對大量運用專業判斷的資產減值准備的計提和沖銷。(1)那些連續微盈且(或)近期有再融資目標的上市公司經常計提不足,即使在行業風險和經營風險「雙高」的情況下,仍以低比率進行壞賬估計和存貨跌價估計。(2)那些業績較好但不穩定的上市公司,則在「盈利上升時,多計提減值准備;盈利下滑時,再將減值准備沖回」,用以平滑各年間利潤。(3)那些虧損、處於退市邊緣的上市公司,對於資產減值准備平時該提不提或極少計提,「需要」時就一次提個夠,採用「休克療法」和「虧出盈利的空間」,通常是在第一年虧損後,第二年大額計提資產減值准備,導致第二年巨虧,第三年又以各種理由轉回大量的資產減值准備,從而造成財務報表在第三年扭虧為盈的假像,以避免退市;或者選擇某一年超大額計提,在其後的幾年中再緩緩沖回,以此製造業績小幅穩定攀升的財務報告。值得慶幸的是,新《企業會計准則》對資產減值准備的沖回作了嚴格的規定,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的減值准備一經計提,事後即使價值出現回升,已計提的減值准備也不得轉回,只能在處置相關資產後,再進行會計處理,利用這些減值准備項目調節利潤的空間已大大縮小。新准則此規定對上市公司的利潤操縱起到了一定的抑製作用,但對原八項減值准備中的除上述專案外的其他專案未做規定,且對資產損失的確認與計量以「作不間斷的評估,只要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其帳面價值」為標准,仍留給了某些上市公司按需確認減值損失的空間,仍需引起密切關注。
資料轉載
Ⅶ 上市公司的業績明明很好,但股票卻一直往下跌是什麼原因
1、比例提升不等於絕對值提升。我們經常看到媒體報道某公司業績大增,凈利潤增長500%,很容易就認為該公司很賺錢,股價應該會大漲。而事實上,業績增長500%只是增長比例,而不等於絕對值的增長。也就是說,就算是凈利潤增長500%,絕對值也可能並不高。
比如說一家上市公司上年度凈利潤20萬元,本年業績增長500%,也只是達到100萬元而已。而如果公司本身估值水平較高,增長凈利潤對估值水平吸引力的提升也是微不足道的。
2、業績提升可能只是非經營性損益。業績增長體現在利潤表上,但利潤反應的是總收入與成本之差,包含公司經營業務和營業外收入。比如投資收益、政府補貼及轉讓子公司股權獲得收益,這些收益是一次性收益使利潤增長,但不具持續性。
3、市場不會單純看到業績增長就買入,如剔除非經營性損益後實際公司業績下滑,投資資金會在單純看到業績增長購買時選擇拋售,而這類資金對股價的影響力顯然大於諸多看好利好空炒股的散戶,從而形成下跌。
4、業績增長幅度達不到市場預期。有些股票業績增長一直較高,投資者對公司的期望也很高。雖然公司發布業績顯示,依然實現了不錯的增長,但如增長沒達到預期,也會造成股價下跌。
5、業績增長預期已經在市場反應。有些股票在業績發布前會持續上漲,主要原因是市場預期公司業績較好,股價反應市場預期,當這種預期已提前在市場中得到反應後,當預期兌現時就無法再對股價繼續形成推動力,或牽引股價上升的預期消失,資金選擇兌現,導致下跌。
(7)上市公司卻被網友吐槽了擴展閱讀
目前整個市場,很缺錢,很缺資金。有幾個數據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在2015年上證指數一天的成交量是1.3萬億,上證指數一天的成交量萎縮至1200億以下。1300億是一個地量的標志,地量就會見地價。
因為成交量已經萎縮至1200億以下,而且不止一天,是頻繁的出現。在17年的時候,上證指數的成交量可以去翻看一下,基本上大多數交易日維持在2000億以上,2000億以上的成交量,算是放量!所以市場很缺錢缺錢。
Ⅷ 周黑鴨進軍直播賣無限返場,為什麼會被網友吐槽
直播一哥李佳琦,直播間引來明星宋茜,大表姐第一次知道宋茜的時候是古裝玄幻片《幻城》,在劇中飾演為愛而生的梨落,並演唱角色插曲《梨落》,該劇雙網收視均位列暑期同時段第一,網播量超過200億。
Ⅸ 你感覺能夠做上市公司老闆的人,一般都有什麼樣的品質
村長昨天去面試了,為什麼要去呢?因為有獵頭給我推薦了一家2019年底剛成立的創業公司——三個創始人均來自阿里,在阿里差不多都有10年的工作經驗。
這一點比較吸引我,所以出於學習交流等方面的原因,我決定前去看看。最終,我們決定下周找機會再次面聊、探討業務。
在近兩個小時的溝通中,村長和他們創始團隊聊了很多方面,其中有一個問題,我覺得值得拿出來和各位十里村村民交流。
「那就是關於一個合格的創業公司創始人,應該要具備一些什麼的特點或品質,公司才會容易成功?」
因為當時純屬閑聊,表述的還不夠詳細全面,所以藉此來做一個稍微完整的闡述。
當然,你把社會上任何一個優秀的品質堆在一個創始人身上都對,比如要堅持、懂戰略、會融資等等,但不夠實際貼切。
關於這個話題,村長也自認為比較有發言權,因為我這四年來,一直都在創業公司。其中有合夥創業,也有協助朋友創業的。有融資千萬後業務遭遇困難的,也有項目表現良好成功收購的。
所以,村長認為至少有6個方面的特質,是一個創始人應該具備的。
作為創始人,首先要對自己進行全面的分析——
- 自己具備什麼樣的特長?有哪些資源?哪些會對公司業務產生直接幫助的。或者自己憑借自身的優勢,適合去哪些領域、行業做創業項目。
- 同時,也應該看到自己自身方面的不足,從而知道哪些業務自己不能做,或者應該找什麼樣的人才來補短。
但很多時候看自身優點容易,發現問題就難,包括村長本人。這也是為什麼,優秀的、成功的創業者少之又少的原因之一。
創業不是單打獨斗,每個人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職責。
創始人核心的是找人、找錢、定方向以及找核心資源。而一個企業的業務涉及多個方面,又需要持續長久的經,就需要產品、市場、客服、商家、技術等人才等來配合。
我有遇到因技術團隊不靠譜,導致創業項目嚴重滯後。4月份開工,產品8、9月份才內測。
也有見過因商品供應鏈弱,商品不夠豐富,價格無優勢、物流售後問題多,導致項目口碑差的。
還有一些團隊冷啟動無流量,市場渠道弱、投放獲客無經驗,導致花錢了,業績增長慢的。
所以作為創始人為公司找到關鍵人物,是多麼的重要的。因為有些業務崗位對公司的業務正常發展可能是致命的影響。
順便再舉個例子,這幾年社交電商平台的一直很火熱。但是想做好社交電商,其中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就是代理。如果沒有代理分銷團隊,不管是賣貨、賣課程,想順利推廣都很難。但許多公司,恰好在代理團隊長的招募上,沒花多少心思。
在創業公司,業績的增長不僅是一個員工或者幾個員工的事情。創始團隊中的成員,尤其是合夥人,一開始必須要對業績的增長負責。
試想,如果從零開始的創業階段,你招來的員工憑借一己之力就能幫你把項目從零做到一的話,那這個員工還需要你幹嘛?他如果掌握這樣的獨門絕技,為何不自己去創業呢?
我看到許多企業在招聘中發的一些JD,明顯能看出來是入門級的創始人寫的。比如能夠在有限的預算內,通過運營手段,推動公司業務的快速發展。
試問各位哪有不花錢就能帶來業績的公司?
騰訊、網路、頭條、快手等主流平台,其中重要的一個收益不就是廣告收益嘛?
許多從大企業出來的創業者,無意識地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
就是以往在大平台做的活動非常成功,隨便一個活動就有幾千上萬人報名。但是,他沒有想過,這個成功的背後是平台給了無數的免費資源位置和流量。
而這個資源位置,如果正常賣給商家的話,則需要付出幾十上百萬的代價。就好比昨天羅永浩直播,抖音做的開屏廣告,彈窗、APP push等等,這些就是流量,本質上就是錢。
作為創始人,不要企圖逃避業績增長的責任。
創業公司,一開始的業績增長,其實是很依賴於創始人或者創始團隊中的成員的。所以,不管是合夥人還是聯合創始人,在創業初期應該集體出去找流量,做業績。而至於平台幾月幾號做什麼促銷活動,賣多少商品,定什麼價格,都不是創始人該操心的事情。
創業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也幾乎沒有哪一個創業者,一開始打算做的業務和最終公司經營的業務是一模一樣的。尤其是在當今的互聯網行業中,許多創業者都是歷經波折,才找到對口的方向。
但我見過許多創始人寧願項目死,也不願意暫時放棄,保留實力。也許是聽了太多成功創業者所謂堅持到底的洗腦指南,也許是對個人的魅力、能力迷之自信。從而在實際困境面前,不願意承認和面對。
昨天大家看羅永浩直播,可能還有嘲笑、看熱鬧的心態。因為羅永浩從錘子手機到社交領域的聊天寶到電子煙,再到鯊魚科技,最後到目前的電商直播賣貨,折騰了很多行業。僅從項目而言,至今都不算太成功。
但我恰恰卻認為,羅永浩給所有的創業者樹立了一個正確的樣板:
那就是在羅永浩創業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羅永浩有做錘子手機的長期堅持,也有做電子煙、鯊魚科技的當機立斷,快速放棄。
而做直播賣貨,首秀也算成功,更重要的是藉此機會休養生息還債,為未來夢想繼續踐行屯兵屯糧。
這一點,正是所有創業者應該學習的。
如果你喜歡四處求經,輕信他人,而不相信員工的,那你招員工幹嘛?
回顧村長過往這4年多的創業經歷,我想說兩點:
- 任何一家創業公司的成功不是靠老闆一個就搞定的,一家成功的創業公司本質上也不屬於老闆一個人。
- 許多老闆永遠會從員工、外部找問題,但是打心底裡面從來不肯面對自身的問題,或者認真的聽聽員工的意見。
當然這個問題在大企業也會出現,所以也才給了許多創業公司機會。
最後,創業路上,送給各位十里村村民一句話,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