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港股02882業績虧損會退市嗎
港股的退市制度和國內不大一樣,那邊退市是由上市公司自己申請才會退市,業績虧損只要公司臉皮夠厚還是可以繼續賴在那裡的
② 香港股市想要退市的話,需要達到什麼條件
個人認為香港股市想要退市的話,不需要達到什麼條件。因為香港沒有退市機制,一般情況下都是公司自己申請退市。據傳,香港交易所正在研究"仙股"退市機制 ,但是由於香港上市小企業太多,也是受到了多方的反對。
③ 誰知道港股上市公司每年凈利潤增長多少
有都是騙你的,建議你每天早上10點收看明珠台。會有香港直通車的。
④ 港股什麼情況下會退市
你好,香港交易所營運的是一個持續交易的市場,雖然一貫的政策是上市公司的股份應盡可能持續交易,但為維持市場公平有序,交易所在其認為適當的情況及條件下可能會把公司停牌或除牌。此外,交易所亦可能在以下情況把公司停牌或除牌:
1、發行人(上市公司)未能遵守《上市規則》,而情況屬嚴重者;
2、發行人證券的公眾持股量不足;
3、發行人進行的業務活動或擁有的資產不足以保持其證券繼續上市;
4、發行人或其業務不再適宜上市。
風險揭示: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⑤ 上市公司連續幾年虧損會被退市
上市公司連續5年虧損會被退市。
在美國,上市公司只要符合以下條件之一就必須退市:
1、股東少於600個,持有100股以上的股東少於400個;
2、社會公眾持有股票少於20萬股,或其總值少於100萬美元;
3、過去的5年經營虧損;
4、總資產少於400萬美元且過去4年每年虧損;
5、總資產少於200萬美元且過去2年每年虧損;
6、連續5年不分紅利。
日本的證券市場規定,上市公司出現以下情形之一的必須退市:
1、上市股票股數不滿1000萬股,資本額不滿5億日元;
2、社會股東數不足1000人(延緩一年);
3、營業活動停止或處於半停止狀態;
4、最近5年沒有發放股息;
5、連續3年的負債超過資產;
6、上市公司有「虛偽記載」且影響很大。
2000年6月設立的日本納斯達克市場也引進退市制度,亦即上櫃之後的股東數及市價總額低於一定的基準時,則令其下櫃。其目的在剔除流動性低的上櫃股,以確保投資者的利益。
深圳創業板公司直接退市,不允許借殼。
(5)港股虧損可以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退市程序:
⑴交易所在發現上市公司低於上市標准之後,在10個工作日內通知公司;
⑵公司接到通知之後,在45日內向交易所作出答復,在答復中提出整改計劃,計劃中應說明公司至遲在18個月內重新達到上市標准;
⑶交易所在接到公司整改計劃後45日內,通知公司是否接受其整改計劃;
⑷公司在接到交易所批准其整改計劃後45日內,發布公司已經低於上市標準的信息;
⑸在計劃開始後的18個月內,交易所每3個月對公司的情況進行審核,其間如公司不執行計劃,交易所將根據情況是否嚴重,作出是否終止上市的決定;
⑹18個月結束後,如公司仍不符合上市標准,交易所將通知公司其股票終止上市,並通知公司有申請聽證的權利;
⑺如聽證會維持交易所關於終止股票上市的決定,交易所將向SEC提出申請;
⑻SEC批准後,公司股票正式終止交易。由上述情況可見,交易所決定某公司股票終止上市,最長要經過22個月的時間。
⑥ 為什麼港股跌會影響A股
昨天再次出現暴跌收盤,大多數股再遭重創,之後機構再次拋出了導致股市暴跌的五大原因分析!
1、外部因素遭成暴跌:機構認為外圍股市大跌導致港股大跌再牽連A股中同時擁有AH股的股票大跌,形成了對中國股市的間接聯動。這個原因對中國股市造成負面影響是肯定了,因為AH股的股票在中國基本上都是權重股,權重股下跌股市不可能獨善其身,首先,受次貸危機影響最重的是銀行板塊,以中國銀行為例,該公司在次貸危機中直接損失高達70億人民幣,而由此引發的國家調低該公司貸款額度200億人民幣是後續影響,而存款准備金率再次上調0.5個百分點,根據專家估算這會直接造成銀行的業績縮水15%以上,而銀行業受此重創,機構分析專家卻對外宣稱這不會影響銀行業的後市看好預期,既然不影響金融板塊的盈利預期,那為什麼在機構大力穩定散戶繼續持有金融股的同時,最新的基金報表卻顯示基金在大量出貨金融類股,很多金融類股的主力在這段散戶猶豫的時間內基本上大多數籌碼拋售完畢,僅剩少量的籌碼了。他們的目的很明顯了,散戶搶著和他們出貨,基金怎麼可能這么順利的就全身而退,而次級債負面受影響第二位的是地產板塊,近期部分地區的房價快速下挫,負面影響後市還會繼續擴大,和房地產相關的板塊都會直接或間接的陸續受到負面影響,而相關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將大打折扣,所以近期房地產的很多股也成為主力資金陸續撤離的跡象,該板塊後市總體來說也是不很樂觀.其次是出口佔主要盈利渠道的公司將直接受到美國經濟衰退的負面影響,而鋼鐵板塊,有色板塊,電力板塊等受國家負面政策的影響的板塊,近期也有部分股已經出現主力階段性出貨的跡象,和前期的預期一樣,這幾個板塊將出現嚴重的分化,二、三線股可能成為主力資金拋售的對像,因為他們的盈利能力不佳,在長期的宏觀政策下可能一蹶不振,主力也有所察覺開始提前撤離。
所以說外圍股市大跌只是表面的誘因,(其實根本不能對中國股市造成致命影響,都是機構順勢而為換股造成的)機構不停的強調這個原因是為了掩護他們的資金出局換股的真正意圖。
2、獲利回吐:最新的調查顯示07年介入的散戶虧損的高達94%,錢到哪裡去了,機構包里去了,獲利回吐也是機構獲利回吐(換股)這個原因說到底就是和1一樣的。
3、大小非解禁、新股發行、再融資:這個問題是可以直接影響到中國股市的運行的,大小非解禁現在雖然對資金面造成了壓力但是還沒到最嚴重的時候,不足以對股市造成致命的影響,而真正要注意安全的是7月和12月,7月解禁將達到145.07億股,12月將達到134.75億股!而新股IPO發行確實會對資金面造成壓力,但是後期的新股發行可能散戶要注意迴避中國石油這類的超級大盤股,如果上市前機構唱得太好聽了說要重倉配置,那就想想中國石油吧。要防止機構再次故技重施!而平安的巨額再融資暫時只是平安單方面的一相情願,從機構的態度來說就比較明顯了,機構大量清倉了結平安和人壽就是對該巨額融資的回應,後市就算該融資金通過了國家的允許,可能不會是1600億之巨,會少很多。
4、創業板塊:客觀來說創業板基本都是些小市值的股票,不會對股市資金造成太大的抽血作用,就算影響也只是心理層面的影響。
5、緊縮政策:前面就已經談到過,緊縮政策會對股市造成很大的影響,但是具有指向性,部分金融、地產、有色、鋼鐵、石化等政策長期負面影響的股確實會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但是從基金撤退後進入的板塊(中小板、化工、醫葯等板塊)來看,他們並沒有放棄中國股市,只是換股而已,由於撤退的這些板塊只要你稍微留意下就能知道主力撤退後大盤會受到什麼嚴重的打壓,主力撤退的這幾個板塊幾乎全是權重股,這就是真正導致大盤暴跌的原因,而高位接籌碼的散戶風險巨大,沒有主力資金推動的大盤股靠散戶是很難推動走得很遠的。
穩健的投資者應半倉介入被誤殺的業績優良具有成長性的股了。
只要你手中的股不是這次大跌主力在大量出貨的部分金融,地產,鋼鐵,有色,石化和部分炒作過度的奧運,農業,糖鹼漲價股和垃圾股,就是安全的,暫時不要慌。
一二月份主要是蓄勢震盪期,主力忙著換股調倉,還不會發動大行情。主要以清洗散戶為主,大跌也是主力資金人為造成的。昨天更是變本加厲,散戶已經出現恐慌性的拋盤,主力資金的目的也達到了,只要主力籌碼沒吃夠,換股沒完成,散戶沒出局,大行情就不會產生,而部分主力持續減持的個股請散戶在該股沖高時止損,一般主力出局後該股就很難有什麼作為了!
可以說這次大跌就是主力的陰謀而已,借各種不利的消息,順勢殺跌,打低股價順便調倉,一舉兩得,如果沒有利空消息,主力資金就沒有借口隨意大幅度打壓大盤,他們也怕惹怒政府要求股市穩定的夙願,而現在正好,全球股市大跌,存款准備金上調,平安擴容,股制期貨和創頭板塊可能提前上市等傳聞就成了主流資金名正言順的打壓大盤和股票的借口,反正股市大跌的責任,就落不到主力的頭上了,自然有很多事情順便背黑鍋,而真正的黑手和意圖就被掩蓋起來的。
2008年的股票將會嚴重分化!強者恆強,弱者恆弱,請遵守價值投資的理念才能保證08年的利潤穩定最大化!反復的大幅度波動是主力資金調倉導致的,所以現在散戶要做的是在主力發動08年大行情前提前進入業績優良具有成長性且,主力資金重倉的股票,如果現在仍然不選擇那些將來的潛力股仍然去追逐垃圾股,一旦行情放動,散戶可能會錯過大盤的主升浪,利潤成了最小化,輸在了起跑線上。
由於支撐股市繼續上揚的眾多原因仍然在,所以,現在的波動是主力資金的短期行為而已,08年大行情8000點不是夢!但是要上10000點我認為可能性不大!今年下半年大盤到達8000後請注意風險,建議改為半倉操作,規避風險!二、三月份應該是很多業績預期良好的股業績浪的最好的階段。而真正要談風險較大的月份,四月份的風險應該才是最大的,業績浪差不多到那個時候有褪潮的趨勢了,個股的分化將迅速加大。股市長期的記錄也顯示四月才是應該留意的一個月,在該月要把部分業績提前透支的股票換掉!奧運會可能會成為股市的分水嶺但是不是股市的結束! 其實不存在牛市是否結束的擔憂,股市有漲就有跌這是規律,如果08年最高沖到8000了,那奧運後經過調整跌到5500左右,經過一定時間的沉寂後,中國股市還會去挑戰新的高點,只要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沒有停步,中國的股市也不會止步,當很多年後中國股市站在20000點高位的時候,可能我們才會發現原來8000點只是中國股市征途上的一個歇腳點。
而人們應該最關注的行業主要還是,奧運、消費類、軍工、3G、醫葯、化工和受國家政策長期利好的環保以及農業、新能源、,而鋼鐵、紡織、有色、地產、電力、石化....等由於受國家政策的長期利空,將受到很大的打壓。請緊跟投資的主流,這樣才能收益最大化!
人們應該最關注的板塊最新態勢補充!2008年1月29日
中國大型客機公司有望在兩會前成立的預期,可能會誘發游資對相關利好公司的炒作,既然是游資參與的炒作都是比較短的行情,請注意風險。
安全提示:(游資的特點就是找到題材後快速建倉拉高後就出貨,講究的是快進快出,散戶追高的風險很大,現在很多這方面的股漲幅已經超過100%游資獲利豐厚,他們出貨的速度很快,一、兩天內就能出完)現在這些板塊中近期受游資猛攻的農業類和奧運類,化肥、鹼、糖類漲價等各類題材炒作的「很多股」近期有主力已經在大量出貨了,不適合追漲了,風險太大,散戶請謹慎追高這類部分主力在出貨的股風險大於利潤!
基本上每年2月到4月之間都能產生比較好的業績浪持續時間也比較久是大盤的主浪的驅動能量這和上面談到的純粹游資推動的題材行情差別很大!現在基本上要把選股重心從前期的爆炒農業、奧運、化肥、軍工、糖、鹼、鉀肥漲價的短線題材炒作,逐漸提前轉移到業績優異的股中,為隨時可能爆發的業績浪提前布局了,這樣才能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而電力板塊由於國家最近宣布將對電價進行長期的限價措施,這對該板塊是利空消息,調低對該板塊的盈利預期!
由於尚福林公布爭取上半年將把創業板塊推上市而引發的游資對創投板塊的狙擊行情是否具有持續性還有待觀察,請散戶朋友謹慎追高!
這段時間金融和地產和部分鋼鐵股成為基金減倉的重點板塊,我在替股友分析時發現部分股主力在階段性出貨,請股友盡量避免介入相應的股票,謹慎參與。
如果你是短線投資者,建議股市走穩了再介入,如果是長線投資者,這次因為連續大跌而被錯殺的業績好主力較強的長線股票,可以逢低介入了。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請謹慎操作,祝你好運!
⑦ 港股打新股有哪些不能打盲打會虧嗎
盲打在大勢不好的情況下會有一定的風險。
⑧ 港股退市的股票共有多少只
在中國股市徹底破產清算返還股東權益的公司一個都沒有。
絕大多數連續虧損的股票都是退到了三板市場上,之前有看過一個表格,從1999年到2015總計退到三板的股票是63隻,除以10年時間,再除以12個月,在除以二(因為中國有兩個交易所,滬市和深市),最後的平均結果是平均每個月每個交易所退市的股票是0.25個,當然這是平均數,實際情況會出現有的年份多些,有的年份少些的情況,其中08和09兩年深市一個退市的都沒有。
退到三板市場的股票可以在交易軟體中看見,在界面上輸入400,下面顯示的都是退到三板的股票。
而且連續虧損的股票也不是只有等著去三板這么一條路,很多股票退到三板之前就被並購重組,借殼上市了。比如說ST關鋁變成五礦稀土。股價從之前的9塊最高變成28塊多。
⑨ 投資港股會面臨哪些主要風險
根據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的《聯合公告》,「試點初期,香港證監會要求參與港股通的境內投資者僅限於機構投資者及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余額合計不低於人民幣50萬元的個人投資者。」由於滬港兩地市場存在諸多差異,許多在內地市場適用的投資邏輯在香港市場可能並不適用,內地投資者在投資港股時需要更多地關注如下五方面的風險:
1、企業經營情況與投資風險
香港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對股價走勢的影響往往大於A股上市公司。虧損企業以及業績大幅下滑企業,通常面臨較大的股價下跌壓力。內地炒作績差股的邏輯在香港市場通常不適用。而且,港股針對連續虧損企業並沒有類似於A股市場以「ST」標識的特別處理,平時對上市公司基本面關注不夠的內地投資者在買賣港股時可能會因此而承擔更大風險。同時,境內個人投資者對香港上市公司的了解和理解也存在天然劣勢。
2、部分港股流動性較差可能帶來的風險
由於香港市場投資者數量、研究機構及股票覆蓋數量均遠不及A股市場,造成眾多股票流動性較差。與A股相比,港股通標的股票成交金額、換手率均偏低,12%的個股日均換手率不到0.1%。因此,內地投資者投資港股,需特別關注其成交量、換手率等流動性指標。如果大量買進不活躍的股票,可能面臨長期無人接盤的窘境。
3、投資低價股可能面臨風險
在以散戶為主導的A股市場,投資者投資理念尚不成熟,對低價股存有偏好,且由於A股公司上市較難,殼資源的價值相對高,不少投資者炒作低價股。而香港市場上,市場化的發行制度降低了殼的稀缺性,炒作低價股的風氣也不盛行。港股市場的「仙股」常常由於業績差鮮有人問津,成交清淡,股價長期低迷。如果內地投資者用炒作A股低價股的思路炒作港股,可能會面臨較大投資風險。
4、無單日漲跌幅限制
港股市場單日股價漲跌幅度不受限制,股價在一天內波動幅度可以很大,給投資者帶來較大的短線風險。
5、成熟的做空機制使得高估值股票及造假公司股價有較大下行風險
香港市場有較完善的做空機制,有助於擠壓估值泡沫,也意味著上市公司造假可能需要付出巨大代價。因此,在成熟的做空機制下,投資者對待自己不熟悉、基本面不清晰、以及估值過高的公司須尤其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