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局限性的外文文獻,急。。。
自己去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外文資料庫下載啊或者到知網,維普等中文資料庫下載很多的,校園網內免費獲取校園網外可以利用google學術搜索,有部分能免費下載
❷ 急需關於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文獻綜述
以下是江鈴汽車的財務分析,可供參考
http://wendang..com/view/879fda38376baf1ffc4fad56.html
❸ 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的國外研究現狀以及文獻綜述 是中小企業財務風險而不是財務管理 沒有國外的國內的也行
1.1關於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國內綜述 早在1987年,清華大學郭仲偉教授就在《風險分析與決策》一書中,全面系統的研究了風險分析與決策的方法,借鑒國外風險理論,指導人們如何對風險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在1989年,北大商學院的劉思錄、湯谷良發表「論財務風險管理」一文,第一次全面論述了財務風險的定義、特性及財務風險管理的步驟與方法。 1994年,基於我國國情,北京大學於川等著《風險經濟學導論》,對經濟風險尤其是針對我國所特有的經濟風險,作了全面深刻的剖析。對我國財務管理方向樹立了一個大體的風向標。於此同時,財政部向德偉博士發表「論財務風險」一文,全面細致的分析了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基礎,該文中的觀點認為「財務風險是企業經營風險的集中體現,他運用廣義財務風險概念,將財務風險分為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和收益分配風險四項。」文章明確指出了財務風險的重要性,為財務風險理論向更深一層推進奠定了基礎。 著名經濟學家怯來法在1995年為財務風險下立定義,認為財務風險是「由公司的負債直接引起的,並由負債公司的股東承受的風險」,「公司資本結構中的借入資本比例愈大,則公司沒有剩餘現金支付股息的可能性也愈大。普通股東承受的這種股息減少或沒有股息的風險稱為財務風險」。我國學者紀連貴在1998年也採用廣義財務風險概念,將財務風險分為籌融資風險、使用資金風險、資金回收風險和資金分配風險,並認為籌融資風險表現為:籌資數量不當風險、籌資時機不當風險和資本結構惡化風險。 在對財務風險進行控制方面,直到2002年,張延波、彭淑雄提出通過建立一系列財務報表監控指標來達到財務風險監測的目的。才使得財務風險能實體化,范圍化。 在財務預警方面,早在1932年,菲茲帕特里克最早運用單變數進行企業財務風險以及財務困境預測研究,並得出結論,判斷企業是否陷入嚴重財務困境的兩個財務比率為凈利潤/股東權益和股東權益/負債。然而相比之下,直到1996年,我國周首華等人所發表的《論財務危機的預警分析》中,以企業財務指標作為評價體系,提出了如何預測企業 陷入財務危機的F分數模式。但是到了2001年,余廉、胡華夏等人所著《企業預警管理實務》中,在實證考察和分析我國企業經營現狀的基礎上,對我國企業由於管理失誤等原因所導致的經營困境或破產倒閉等現象及其規律進行了初步的研究,構建了初步的預測指標體系和數理分析模型,為我國財務風險管理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2004年,黃錦亮、白帆認為應緊緊圍繞「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理財目標,提出針對籌資、投資、資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個方面的風險建立起由「識別—評估—防範和控制」三個環節組成的財務風險管理機制,對其中狹義財務風險的控制主要還是通過指標分析法和財務杠桿系數法來進行。 1.2關於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國外綜述 國外對風險問題的研究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1895年,Haynes在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一書中從經濟學意義上提出了風險的概念。他認為:「風險一 詞在經濟學和其他領域中,並無任何技術上的內容,它意味著損害的可能性。某種行為能否產生有害的後果應以其不確定性界定,如果某種行為具有不確定性時,其行為就反映了風險的負擔。」 世界上第一個對風險進行理論探討的經濟學家是美國學者威雷特博士,1901 年他在其學位論文《風險與保險的經濟理論》中給風險下了這樣的定義:「風險是關於不願發生的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的客觀體現。」威雷特博士簡明的定義卻概述了風險的三層涵義:(1)風險的本質是不確定性;(2)風險是客觀存在的;(3) 風險被人們厭惡、不願其發生。 美國小阿瑟·威廉姆斯和里查德·M·漢斯在他們合著的《風險管理與保險》一書中,把風險定義為「在給定的情況下和特定的時間內,那些可能發生的結果間的差異。如果肯定只有—個結果發生,則差異為零,風險為零;如果有多種可能結果,則有風險,且差異越大,風險越大。」 1921年,美國經濟學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一書對風險的涵義作了進一步闡述,他認為風險不是一般的不確定性,而是「可測定的不確定性」,他明確指出,經濟生活中的現實風險和未來風險都可以藉助數理統計分析來計量和測定。奈特的觀點為後來風險的評估和測度理論的建立奠定了一塊基石。 20世紀70年代後,由於布雷頓森林體系倒塌所帶來的匯率風險,引起人們 對企業財務風險的關注。盡管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應該成為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財務風險管理的發展並沒有引起管理和經濟學界的重視。隨著時間的推移,財務風險管理終於在1998年的美國風險管理與保險學會引起了業界重視。美國風險管理與保險學會時任主席Stephen在大學的主 席演講中特別指出:「風險管理與保險的研究應該從對純粹風險的研究轉向對投資風險的研究,從對人身和財產風險管理的研究轉向對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而國際上從事財務風險管理相關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三位著名經濟學家馬可威茨、威廉·夏普和米勒對財務風險管理的深入研究。 早在1952年,馬可威茨在《財務學》雜志上發表的《資產組合選擇》一文,該文同時採用風險資產期望收益和均方差研究資產組合的收益和風險問題,被學界視為現在資產組合理論的起點。他提出了證券投資組合的效率邊界概念,即在相同風險下,效率邊界上的組合收益最高;在相同收益下,效率邊界的組合風險最。 60年代初威廉·夏普繼承並發展了馬可威茨的理論,這就是著名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他提出的這一理論結論是:一種股票的風險包括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通過多元化可以消除非系統風險,為了承擔風險,投資者必須得到補償,風險越大要求的收益率也越大,他提供了計算股票系統風險的方法和通過系統風險計算股票預期收益的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米勒的貢獻是在研究公司資本結構的策劃上,1958年他和莫迪格利尼提出了MM理論,MM論嚴密驗證了不同的資本結構下,公司資本成本保持不變,他們從資本成本的角度論證了由於財務杠桿收益與財務杠桿風險同步漲落,公司價值不受資本結構的影響。 1976年,詹森和麥克林發表了《企業理論:管理行為、代理成本和資本結構》一文,該文中的「詹森—麥克林委託代理模型」已成為經濟學界研究企業價值、股東風險偏好和管理者風險道德的財務規則。從總體上看,國外學者對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先前主要集中於保險金融業風險管理的研究,處理方式主要研究財務危機發生後如何應付和如何擺脫危機的策略問題,而很少對財務風險的事前管理等方面進行研究,後來研究逐漸轉向企業風險管理的研究,並對財務風險管理能夠創造價值有所涉及。
希望採納
❹ 國內外財務報表研究現狀 急
1.國外研究現狀
財務報表產生的淵源要從復式記賬開始算起,而財務報表的分析起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早的財務報表分析主要是為銀行的信用分析服務的。西方發達國家,由於認識到財務報表以及分析的重要性,財務報表分析理論和技術進步很快,已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運用科學。世界投資大師巴菲特就曾經說過:「對一家企業進行投資,我主要看這家企業的財務報表。」這是巴菲特站在投資者的立場闡明解讀財務報表的重要性。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教授Water B.Neigs認為:「財務分析的本質在於搜索與決策有關的財務信息並以分析與解釋的一種判斷過程」[4]。美國紐約市大學的Leopld A.Bernstern 認為:「財務分析是一種判斷過程,旨在評估企業現在或者過去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其主要目的在於對未來的狀況和經營業績進行最佳預測。」 [5]
盡管企業的財務報告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在改進,並根據使用者日益增長的需要作了若干創新。但迄今為止,使用者對財務報告的局限性是不滿意的。有人對財務報告的有用性似乎在加速地降低而表示擔憂。早在1975年,英國ASSC(會計准則籌劃委員會)發表的「公司報告」和1991年英國ICAEW(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和ICAC(國際會計合作委員會)聯合發表的「財務報告的未來模型」,就先後相當深刻、全面地揭示了現行財務報告的缺點,1994年美國AICPA(美國執業會計師協會)在「改進企業報告—面向報告用戶」中也指出現行財務報告的不足並提出改進意見。
企業財務環境的發展變化使得要求變革現有財務報告的呼聲越來越高,盡管這些呼聲多半來自會計學術界,但也有不少來自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改進財務會計報告的建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財務報告特別委員會發表的《改進財務報告—面向用戶》(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 Custom Focus);Steven M. H.Wallman的《財務會計與報告的未來:彩色報告方法》;由索特的事項會計發展而來的事項式報告也成為未來財務報告的發展方向之一。
理論界對未來財務報告的種種預測,部分解決了傳統財務報告的缺陷和不足,對財務報告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從根本上決解傳統財務會計報告存在和面臨的問題。
但是,盡管財務報告存在著種種不足,在經濟發展的快速推動下,以財務報告為基礎的財務管理的評價體系還是得到了相當程度的進步,21世紀財務管理的評價體系創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進一步拓展傳統的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二是對知識資本等無形資產的財務評價比重增加。
以上就是目前國外關於財務報告以及財務評價體系的發展和研究現狀的概要總結。目前財務分析評價體系尚處於研究發展之中,所以我們還不能說這個體系已將相當成熟完善,因為不斷出現財務管理的新問題和新需求正在不斷檢驗、修正和完善財務分析評價的理論以及方法。
2.國內研究現狀
迄今為止,財務分析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已有百年歷史。在我國,財務分析思想出現較早,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財務分析一直是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的一部分,並沒有獨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隨著改革進程不斷深入,企業自主權日益擴大,現代財務分析領域得以擴展,其方法論體系也逐漸得以確立和完善。本文運用文獻調查的研究方法,闡述了對財務報表分析的認知。
張麗珍,胡靜在《論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中認為,「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是根據統一規范編制的反映企業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的會計報表。」[6]包括: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利潤表、附表和附註、文字說明等。
黃仁佳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新探》中認為,「財務報表分析就是通過一定的分析方法使報表中的會計數據、資金流轉、財務狀況和盈利水平以及公司的經營情況和發展趨勢轉化成投資決策的依據,是了解上市公司表面情況的重要途徑」[7]。它是運用會計報表數據對企業財務狀況和成果前景的一種評價。
韓陽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淺談》中認為,「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1)資產負債表分析。」[8]對資產負債表的分析主要是運用資產負債表數據計算出的財務比率來進行分析,資產負債表比率主要包括流動性比率和財務杠桿比率。(2)利潤表分析。利潤表是按一定格式陳述和計算收益形成的會計報表,大部分利潤表比率是建立在共同百分比利潤表的基礎上的,如銷售毛利率、銷售凈利率、銷售成本利率等;也有一些比率是利潤表兩個項目之間的比率,如所得稅對營業收益比率。(3)現金流量表分析。現金流量表是用來反映公司創造凈現金流量的能力。對現金流量表的分析,有助於報表使用者了解上市公司在一定時期內現金流入、流出的信息及變動的原因,預測未來期間的現金流量,評價上市公司的財務結構和償債能力,判斷上市公司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對現金收支進行調節的餘地,揭示上市公司盈利水平與現金流量關系。
郭寧,沈劍飛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研究》中認為,「會計報表與分析的內容主要包括:償債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營運能力分析和投資價值分析四個方面」[9]。償債能力分析是對企業償還各種短期負債和長期負債能力的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對企業獲得利潤的能力和利潤分配情況所做的分析,包括利潤的分析目標、構成分析和質量分析等。營運能力分析是對企業總資產或部分資產的使用率和周轉情況所做的分析,常用周轉率來衡量。短期投資者關心企業股利支付能力和股票市價,而長期投資者更關心企業的發展能力。
任晶波,楊俊田,隋穎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中認為,「財務報表分析有兩種方法」[10]。一是縱向分析,就是同一企業採用前後期對比的方式編制比較會計報表,即將企業連續幾年的會計報表數據並行排列在一起,設置「絕對金額增減」和「百分率增減」兩欄,以揭示各個會計項目在比較期內所發生的絕對金額和百分率的增減變化情況,從而確定企業的長期發展趨勢。二是財務報表橫向分析,橫向分析實際上是對不同企業的同一年度的會計報表中的相同項目進行比較分析。橫向分析也有個前提,那就是必須採用「可比性」形式編制財務報表,即將會計報表中的某一重要項目的數據作為100%,然後將會計報表中其他項目的余額都以這個重要項目的百分率的形式作縱向排列,從而揭示出會計報表中各個項目的數據在企業財務報表中的相對意義。
程世特,曾慶國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中認為,「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11]。
王廣斌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原理與方法》中認為,「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有四種。」[12]一是靜態比較法。就是將各種財務數據轉化成以股為單位所代表的「量價」值進行分析比較。二是縱向分析法(比率分析)。就是分析同一會計年度報表中各項目之間的比率關系,從而揭示各個會計項目的數據在企業財務中所佔的比重大小,它使在同一行業中規模不同企業的財務報表有了可比性。三是橫向分析法。就是在分析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基礎上從空間、時間、行業的角度對財務指標進行互相對比的分析方法,通過橫向分析,可以掌握公司在本行業所處的地位、增長速度、競爭能力、是否具有發展潛力等。四是趨勢分析法。就是將同一公司連續多年的會計報表中的重要項目,如銷售收入、銷售成本、費用、稅前凈利、稅收凈利、主營業務收入、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等集中在一起用同比增加或減少的辦法進行計算分析,這樣就可直觀的反映出公司的資產、負債、股東權益以及收入、成本、費用、利潤等項目在本年度的增減及每年的增減情況、變動幅度,據此可預測企業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未來變化趨勢。
陳宇寧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探討》中認為,「財務報表自身的缺陷表現在四方面」[13]。(1)資產負債表是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編制的,不代表現行成本和變現價值,數據信息滯後;(2)假定幣值不變,沒考慮通貨膨脹或物價水平的變動對財務報表的影響;(3)會計穩健性原則要求預計損失而不預計收益,有可能誇大費用少計收益和資產;(4)年度報告只提供短期信息而不能反映企業的長期發展趨勢。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存在一定的問題。❺ 求財務報告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急啊...
我國上市公司2008年執行企業會計准則情況分析報告
作者財政部會計司
時間2009-07-24 02:48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一、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財務報告分析
截至2009年4月30日,除ST本實B(200041)外,我國滬深兩市共有1,624家A、B股上市公司如期公布了2008年年度財務報告。通過對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財務報告進行綜合分析,觀察出我國經濟運行存在以下顯著特徵:一是上市公司2008年增收不增利;二是上市公司存貨、固定資產和銀行貸款等資產減值損失巨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業產能過剩,結構不合理;三是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對上市公司業績貢獻顯著;四是商業銀行貸款增幅較大,上市公司資金比較充裕;五是我國虛擬經濟規模較小尚未成熟,對實體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待提升。
(一)上市公司2008年增收不增利
分析表明,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18.57%,2007年同比增幅24.07%,增幅下降了5.50個百分點。2008年凈利潤同比下降了17.34%,2007年同比增幅49.56%,增幅下降了66.90個百分點。2008年年末凈資產同比增長8.03%,2007年同比增幅30.96%,增幅下降了22.93個百分點。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凈資產收益率11.80%,比2007年(16.78%)下降了4.98個百分點,降幅達29.68%。
以上分析表明,我國上市公司2008年業績出現了大幅度下滑,主要是營業總成本增幅超出了營業總收入增幅5.05個百分點,其中營業成本、期間費用和資產減值損失大幅度高於2007年,呈現出了增收不增利的顯著特徵。
(二)上市公司存貨、固定資產和銀行貸款等資產減值損失巨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業產能過剩,結構不合理
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年末資產總額為487,005.21億元,其中,1,59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資產總額為114,931.44億元,27家金融類上市公司資產總額為372,073.77億元。資產減值損失總額為3,963.48億元,占利潤總額的-35.63%,同比增加了2,384.11億元,增幅高達150.95%。其中,1,59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08年末存貨成本為18,309.23億元,存貨跌價准備累計金額為845.19億元,2008年當年的存貨跌價損失為690.00億元,占存貨跌價准備累計金額的81.64%;2008年末固定資產成本為39,727.29億元,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累計金額為707.56億元,2008年當年的固定資產減值損失為369.38億元,占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累計金額的52.20%。其中,14家上市商業銀行2008年的貸款減值損失為1,356.04億元,占其利潤總額的27.88%,同比增加了482.89億元,增幅達55.30%,部分上市商業銀行2008年貸款減值損失增幅超過了150%,個別超過了250%。14家上市商業銀行貸款損失准備累計金額為4,744.54億元,2008年當年貸款減值損失占貸款損失准備累計金額的28.58%。
以上分析表明,上市公司2008年度資產減值損失巨大,當年的資產減值損失均達到了歷史新高,表現出產品銷售不暢、存貨積壓嚴重,生產設備技術落後,產能過剩,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三)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對上市公司業績貢獻顯著
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實現利潤總額(稅前利潤)11,124.88億元,同比減少了3,122.49億元,降幅為21.92%。實際負擔的所得稅費用為2,346.37億元,同比減少了1,281.02億元,降幅達35.32%,實際負擔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1.09%,比2007年的25.79%下降了4.7個百分點,企業的實際所得稅負明顯下降。2008年凈利潤降幅17.34%,低於利潤總額降幅21.92%達4.58個百分點。
1,59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08年實現利潤總額(稅前利潤)6,044.65億元,實際負擔的所得稅費用為1,282.63億元,實際負擔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1.22%,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08年凈利潤降幅較利潤總額降幅減少了1.83個百分點。
27家金融類上市公司2008年實現利潤總額(稅前利潤)5,080.23億元,實際負擔的所得稅費用為1,063.75億元,實際負擔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0.94%;金融類上市公司凈利潤增幅較利潤總額增幅增加了11.45個百分點。
以上分析表明,我國企業包括上市公司2008年1月1日開始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企業所得稅稅率由33%下調為25%,新企業所得稅法改革明顯減輕了上市公司負擔,較大幅度提升了上市公司業績。
(四)商業銀行貸款增幅較大,上市公司資金比較充裕
1,59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08年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8,630.67億元,籌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4,818.13億元,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12,599.39億元,2008年年末總體現金流量凈額為12,518.07億元,表明1,59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滯留在銀行賬戶的資金為12,518.07億元。
1,59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08年實際從銀行取得借款38,906.90億元,同比增加10,048.49億元,增幅高達34.82%。相關財務費用主要是利息費用為1,359.02億元,同比增加了349.38億元,增幅高達34.60%。1,59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08年末實際持有的貨幣資金為12,518.07億元,比2007年末凈增加了784.48億元,增幅為6.69%。
14家上市商業銀行2008年度發放貸款及墊款凈增加額為25,921.22億元,同比增加3,829.45億元,增幅為17.33%。14家上市商業銀行在2008年末持有發放貸款和墊款合計為169,231.87億元,佔14家上市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48.00%,同比增加24,391.08億元,增幅為16.84%。
以上分析表明,商業銀行貸款增幅較大,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08年末滯留在銀行賬戶的資金達12,518.07億元,反映出上市公司資金比較充裕。
(五)我國虛擬經濟規模較小尚未成熟,對實體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待提升
虛擬經濟通常是指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交易活動。我國現階段主要是股票、債券和基金等基礎金融產品,在企業會計准則和財務報告中歸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主要依據資本市場公開交易價格即公允價值進行計量,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
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末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合計為39,664.01億元,占資產總額的8.14%。其中,27家金融類上市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資產、衍生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合計為38,862.59億元,占金融類上市公司資產總額的10.44%。14家上市商業銀行2008年末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資產、衍生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合計為30,110.07億元,占上市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8.62%。2008年,1,624家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額為-501.33億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股東權益的金額為-2,206.65億元。14家上市商業銀行2008年實現利息收入15,929.06億元,占營業收入總額的88.24%;實現手續費及傭金收入1,683.17億元,占營業收入總額的9.32%;營業收入主要依賴於存貸款利差收入,佔比接近90%,中間業務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不足10%。
以上分析表明,相對於發達國家而言,我國金融產品交易規模較小, 虛擬經濟發展還不很成熟,金融創新不夠,商業銀行仍然主要從事傳統的存貸款業務,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存在較大差距,對實體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待提升。
二、2008年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准則情況
企業會計准則是1,624家上市公司報告其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唯一標准。本部分將結合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財務報告分析,從多角度研究上市公司2008年執行企業會計准則情況。分析表明,企業會計准則2008年在上市公司得到了持續平穩有效實施。
(一)從2008年年度財務報告總體分析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准則情況
上市公司根據統一的會計准則各項規定,按照統一的報表格式、列示項目、指標計算等編制了2008年合並財務報表和個別財務報表,並按照會計准則規定的披露順序、項目和內容在附註中提供了相關可比的信息。2008年年報數據與2007年的比較數據更具可比性,因為我國上市公司從2007年1月1日起開始執行企業會計准則,2008年為執行企業會計准則的第二年。
根據收入等會計准則,1,624家上市公司確定了2008年實現的營業總收入119,134.75億元、營業總成本110,843.15億元、營業利潤10,057.90億元、利潤總額11,124.88億元和凈利潤8,778.51億元,並與2007年同口徑相關數據比較,分析得出了2008年增收不增利的結論。1,624家上市公司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確定2008年的資產總額為487,005.21億元、負債總額為409,744.43億元、股東權益總額為77,260.78億元。年報分析得出的2008年上市公司巨額資產減值損失3,963.48億元,主要由存貨跌價損失、固定資產減值損失和貸款減值損失構成,其中,存貨跌價損失690.00億元是按照存貨可變現凈值低於成本的差額確定,固定資產減值損失369.38億元是根據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低於賬面價值的差額確定,貸款減值損失1,356.04億元是按照貸款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與攤余成本的差額並結合監管要求確定。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對上市公司業績的貢獻,是公司執行所得稅會計准則反映的結果,根據新企業所得稅法和所得稅會計准則,1,624家上市公司確定的所得稅費用為2,346.37億元,其中主要為當期所得稅費用,也包括部分遞延所得稅費用。上市公司資金比較充裕以及虛擬經濟規模較小尚未成熟等情況,是上市公司執行現金流量表會計准則和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會計准則反映的事實,根據現金流量表會計准則,1,59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08年末實際持有的貨幣資金為12,518.07億元;根據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會計准則,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末持有的採用公允價值計量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合計為39,664.01億元。
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年報均經過了具有證券期貨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審計的依據為企業會計准則和審計准則,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意見不僅對年報數據的可靠性提供了合理保證,而且表明了企業會計准則的持續有效實施。1,624家上市公司中,有1,511家公司的年報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了標准審計意見,佔比為93.04%。被出具非標准審計意見的公司僅有113家,佔比為6.96%;其中,被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的上市公司有78家,被出具保留意見的上市公司有18家,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上市公司有17家。由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四大)審計的111家上市公司中,僅有1家公司被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二)從A+H股年報分析企業會計准則執行情況
2007年12月,我國內地會計准則與香港財務報告准則實現了等效並簽署了聯合聲明,此後兩地又建立了會計准則持續等效機制。除聯合聲明規定允許存在的會計准則極少差異(如,按照內地會計准則部分長期減值損失不得轉回)外,上市公司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編制的A股財務報告和按照香港財務報告准則編制的H股財務報告應當相互一致。
1,624家上市公司共有57家同時在香港發行了H股。根據A+H股上市公司公布的2008年年報,57家A+H股上市公司2008年按照企業會計准則報告的凈利潤為5,442.23億元,凈資產為42,595.51億元;按照香港財務報告准則報告的凈利潤為5,572.49億元,凈資產為43,003.07億元。內地准則報告的凈利潤小於香港准則報告的凈利潤130.26億元,凈利潤差異率為2.39%;內地准則報告的凈資產小於香港准則報告的凈資產407.56億元,凈資產差異率為0.96%。2007年凈利潤差異率和凈資產差異率分別為4.69%和2.84%,2008年凈利潤差異率和凈資產差異率分別為2.39%和0.96%,與2007年相比分別下降了2.30%和1.88%。
57家A+H股上市公司的兩地年報顯示,導致A+H股上市公司凈利潤和凈資產仍存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兩家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保單取得成本以及保險合同准備金差異。香港對於混合性合同分拆確認保費收入,內地沒有進行分拆;內地對於保單取得成本一次性計入當期損益,香港分期計入當期損益;內地對於保險合同准備金考慮監管要求,香港按照會計准則規定計量。這三項差異合計對凈利潤的影響為140.18億元,對凈資產的影響為675.81億元。如果剔除現存兩家保險公司差異後,凈利潤差異總額由130.26億元縮小到-9.92億元,凈利潤差異率由2.39%縮小到-0.18%;凈資產差異總額由407.56億元縮小到-268.25億元,凈資產差異率由0.96%縮小到-0.63%。兩家保險公司存在的差異屬於會計准則執行問題,我們已與有關部門協商,力爭在2009年年度財務報告中予以消除。
以上分析表明,在兩地建立會計准則持續等效機制後,財政部針對兩地准則實施中的問題做出了消除差異的相關規定並提出了明確要求,2008年57家A+H股上市公司大幅度消除了原有差異,凈利潤和凈資產的差異率由2007年的4.69%和2.84%降為2008年的2.39%和0.96%。在剔除兩家保險公司的執行差異後,按照兩地准則編制的財務報告差異接近完全消除。這一事實進一步驗證了兩地會計准則等效的成果,而且從這一角度表明企業會計准則在上市公司得到了持續有效實施。
三、我國應對金融危機在會計准則方面的對策主張
2008年下半年,源於美國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迅速席捲全球,並且波及實體經濟。在本次金融危機爆發之初,美國和歐洲金融界某些銀行家們將危機的原因歸咎於公允價值會計准則,由此引起美歐乃至國際社會對公允價值會計的軒然大波,並已成為G20首腦華盛頓峰會的重要議題之一。本部分結合我國國情並根據企業會計准則建設與實施情況,特別是依據2007年分析報告,提出了應對金融危機在會計准則方面的對策主張。
(一)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應對金融危機在會計准則方面的舉措
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部分金融界人士和國會議員認為,公允價值會計是引發金融危機的原因。2008年10月3日,美國國會通過了《2008年緊急穩定經濟法》,責成美國SEC在90天內完成是否取消或暫停《財務會計准則公告第157號——公允價值計量(FAS157)》的研究工作,並向國會提交專項研究報告。
《2008年緊急穩定經濟法》通過後,立刻在美國和歐洲市場乃至全球會計職業界產生了強烈反響。美國財務會計基金會主席在2009年10月2日正式致函美國參眾兩院、財政部和SEC,強烈反對這一做法,認為這是政治干預美國會計准則的制定,將會損害美國會計准則制定的獨立性和可信度,如果國會為了特殊團體的利益,通過立法手段來推倒會計准則,替代專家的會計職業判斷,那麼美國財務報告質量的改進將根本無法實現,資本市場參與者的利益將得不到維護。美國消費者聯盟、四大等也都表示強烈反對,認為這是「荒唐透頂的白痴行為」,是「否定現實」、「既欺騙投資者又欺騙自己的做法」。
美國FASB針對各方面對公允價值的爭論,一方面堅決反對否定公允價值會計准則,不能因噎廢食,同時冷靜地分析了公允價值會計准則在市場不活躍情況下存在的不足。為此,美國FASB先後連續發布了多個針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工作人員立場公告》,就市場不活躍情況下如何確定公允價值、如何計量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損失等,提供了進一步的指南。
(二)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應對金融危機修訂金融工具會計准則
針對金融危機引發金融界等有關方面對會計准則的批評,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數次發表聲明和公告,支持美國FASB的立場,認為不應當將金融危機的根源歸於公允價值會計准則,更不應當否定公允價值會計,在公允價值計量方面,IASB和美國FASB的立場是一致的。
2008年10月13日,IASB迫於有關方面的壓力,對《國際會計准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IAS39)相關條款進行了部分修改,適度放寬了對金融資產重分類的規定,允許在極為罕見的情況下對部分金融資產進行重分類,從而改善公司的財務報告業績。緊接下來,直接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國家和地區(包括歐盟、澳大利亞、新加坡、我國香港等)相繼發布了金融資產允許重分類的類似規定,並自2008年第3季度開始實施。
IASB允許金融資產在某些條件下可以重分類的做法,也引發了不同的聲音。瑞銀集團決定不採用這一會計政策,認為即使對某些金融資產進行重分類,財務報告仍然需要披露相關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以及對利潤和所有者權益的影響金額,投資者終歸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金融資產重分類的修改實質上是在「粉飾會計利潤」。
(三)我國確定了不隨國際會計准則變動而修改企業會計准則的對策主張
我國不屬於直接採用國際准則而是與之趨同的國家,面對當時復雜的國際形勢,需要及時對公允價值會計問題做出回應。事實上,我們一直在高度關注、密切跟蹤美國、IASB和國際社會對這一問題的動態,經過深入研究和慎重考慮,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在2008年10月初,作出了以下基本判斷,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主張:
一是公允價值會計不是引發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美國次貸引發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社會超前消費、投資銀行等機構對金融產品的過度創新、相關金融監管機構疏於監管。即使金融產品不採用公允價值計量,金融危機也是不可避免的。會計准則反映客觀事實,將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會計掛鉤,實際上是某些銀行家和政治家在轉移矛盾和公眾視線。
二是我國會計准則立足國情適度謹慎地運用了公允價值計量。我國會計准則對採用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負債等,規定了嚴格的公允價值限制條件。從2007年1,570家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准則情況分析報告得出的結論,企業會計准則在上市公司實施後,涉及公允價值計量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等,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金額較小,影響甚微,對利潤總額的影響不到1%。尤其是美國過度創新的金融產品在我國基本不存在。
基於上述分析判斷,我們主張「不跟風」,提出了不隨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變動而修改我國會計准則的對策建議,即公允價值計量和金融資產重分類的規定均不作調整。2008年10月29日,我們向IASB表明了我國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和對策主張。IASB明確表示贊同和認可,認為我國的做法不構成中國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差異,也不影響中國會計准則的國際趨同。此外,美國SEC於2008年12月30日如期向國會提交的研究報告,也得出了與我們當初判斷相一致的結論:不應當暫停或取消公允價值會計。
四、相關政策建議
我們以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2008年年度財務報告為基礎分析了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准則的情況,涉及的分析對象雖然僅限於上市公司而不是全部企業,但也能夠觀察到我國當前經濟運行中呈現的一些顯著特徵。針對這些特徵和有關情況,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切實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促進我國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
2008年年度財務報告分析表明,上市公司庫存積壓嚴重、生產設備技術落後價值減損,有效需求不旺,產品不能適銷對路,根源在於產業結構不合理。
我們建議:我們要始終堅持貫徹中央「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等系列方針政策,採取有效措施切實解決結構不合理問題,同時也要防止產生新的結構不合理。在結構調整過程中,既要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更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作用。
(二)重視發展虛擬經濟,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發揮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如前所述,虛擬經濟在我國現階段由基礎金融產品和少量衍生金融產品構成,其意義主要在於通過資本市場金融產品交易和投資者理性投資配置社會資源,引導社會資源投向滿足社會需求的領域。虛擬經濟的成熟程度是發達國家的重要標志,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本次國際金融危機源於美國,美國藉助過度金融創新,引導其他國家投資者購買其金融產品,使全球資源不斷流向美國。雖然美國國會通過了《2008年緊急穩定經濟法》,白宮也拿出了8,000多億美元救市,並採取了一系列強化金融監管措施,但在金融危機過後,美國不會停止金融創新。我們對此應當有清醒的認識。
2008年年度財務報告分析和2007年分析報告表明,虛擬經濟在我國規模較小尚未成熟,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有待提升,商業銀行仍然主要從事傳統的存貸款業務。我國虛擬經濟不很成熟還表現為資本市場總體上沒有達到理性投資的程度,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購買股票不關心企業基本面,也得不到合理的投資回報,往往主要是為賺取差價。年報分析顯示,有555家上市公司2008年沒有進行利潤分紅,佔1,59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的34.75%,表明我國實現資本市場理性投資任重道遠。盡管按照企業會計准則提供的財務報告反映了企業基本面的情況,但真正使用財務報告進行投資決策可以說還沒有成為主流。
我們建議:我國應當高度重視發展虛擬經濟,不能因噎廢食,在強化監管和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加快發展金融創新業務,完善我國證券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市場、衍生品交易市場等多層次資本市場,積極培育機構投資者,同時重視調整和解決商業銀行以傳統存貸款業務為主體的狀況。與此同時,應當正確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只有大力提倡自主創新,提升實體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真正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體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又離不開虛擬經濟,美國經濟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虛擬經濟的促進作用。發展虛擬經濟,引導機構投資者和社會投資者進行理性投資,通過市場機制合理配置社會資源,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企業會計准則在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市場規則。
(三)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應當關注貨幣資金投向,防範信貸資金進入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助長泡沫和引發通貨膨脹
2008年年度財務報告分析表明,1,59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08年從銀行取得借款38,906.90億元,2008年末滯留在銀行賬戶的資金達到12,518.07億元,呈現出上市公司資金比較充裕的明顯特徵。
在上述情況下,企業為了追求短期利益,這些資金很可能流入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導致股市和房地產市場虛假繁榮,助長泡沫和引發通貨膨脹,造成我國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增加國家宏觀調控的復雜性。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四成左右的中小企業因缺乏資金而破產倒閉,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我們建議:在繼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同時,結合產業結構調整,適時調整信貸資金投放的對象和領域,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投放,強化信貸資金監管,切實防範信貸資金進入股市和房地產市場。
❻ 關於財務報表分析的英文版參考文獻
Richard Loth. Select Winning Stocks Using Financial Statements. Dearborn Financial Publishing, 1999
❼ 國外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在哪能查啊
1、首先在手機桌面上找到同花順並點擊它,如下圖所示。
❽ 急求: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研究的文獻綜述!!
目前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主要是年報、半年報及四個季度的季報。各種財務報表一般分為「基本情況」和「財務會計報告」兩大部分,投資者須重點留意並加以認真分析。其中,「基本情況」披露上市公司主要財務數據和指標。這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盈利指標,反映企業的盈利狀況;一類為現金流指標,反映企業的實際現金收付。
一、盈利指標
盈利指標一般包括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凈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和每股收益、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等,投資者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分析。
1、利潤的結構情況。不同的利潤結構,會導致同行業中業績增長相差不多的公司後市潛力不同。投資者應關注企業主營產品的盈利能力,注意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因為非經常性損益是指公司發生的與經營業務無直接關系,以及雖與經營業務相關,但由於其性質、金額或發生頻率,影響了真實、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項收入、支出,證監會發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規范問答第1號——非經常性損益》中列示了非經常性損益包含的十四項內容,它們不具有持續性。
2、關註上市公司利潤增長情況。注意將本期利潤指標同上年同期、上年年末和第一季度的指標相對比,分析企業經營狀況是否具有增長性與持續性。其次要注意企業是否具有周期性變動,否則半年指標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此外要注意原有基數,基數低的公司則需要分別對待。有的上市公司看似增長比率很大,但基數較小,業績仍是不理想。
3、現金流指標。現金流指標包括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和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以上利潤指標採用的是權責發生制,雖然在邏輯上更能反映企業的獲利能力,但涉及人為主觀因素較多。相對來說,企業現金流量指標反映了企業收入和支出的「真金白銀」,造假的可能性大大減少,可以用來分析和驗證公司的盈利指標。例如,企業每股收益遠遠高於每股現金流,說明公司當期銷售多為賒銷,形成的利潤多為賬面利潤,有可能是虛假繁榮。
二、財務會計報告
財務會計報告包括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投資者通過財務指標了解企業的盈利狀況後,還應認真閱讀報表中的各項會計科目,特別是應收賬款、存貨、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等。一個優秀的企業必然能有效控制其費用的增長,保持較快的應收賬款和存貨的周轉速度。
更多詳見參考資料
❾ 財務報表分析的國內研究狀況和國外研究狀況是什麼啊急啊!!!!
1.國外研究現狀
財務報表產生的淵源要從復式記賬開始算起,而財務報表的分析起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早的財務報表分析主要是為銀行的信用分析服務的。西方發達國家,由於認識到財務報表以及分析的重要性,財務報表分析理論和技術進步很快,已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運用科學。世界投資大師巴菲特就曾經說過:「對一家企業進行投資,我主要看這家企業的財務報表。」這是巴菲特站在投資者的立場闡明解讀財務報表的重要性。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教授Water B.Neigs認為:「財務分析的本質在於搜索與決策有關的財務信息並以分析與解釋的一種判斷過程」。美國紐約市大學的Leopld A.Bernstern 認為:「財務分析是一種判斷過程,旨在評估企業現在或者過去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其主要目的在於對未來的狀況和經營業績進行最佳預測。」
盡管企業的財務報告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在改進,並根據使用者日益增長的需要作了若干創新。但迄今為止,使用者對財務報告的局限性是不滿意的。有人對財務報告的有用性似乎在加速地降低而表示擔憂。早在1975年,英國ASSC(會計准則籌劃委員會)發表的「公司報告」和1991年英國ICAEW(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和ICAC(國際會計合作委員會)聯合發表的「財務報告的未來模型」,就先後相當深刻、全面地揭示了現行財務報告的缺點,1994年美國AICPA(美國執業會計師協會)在「改進企業報告—面向報告用戶」中也指出現行財務報告的不足並提出改進意見。
企業財務環境的發展變化使得要求變革現有財務報告的呼聲越來越高,盡管這些呼聲多半來自會計學術界,但也有不少來自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改進財務會計報告的建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財務報告特別委員會發表的《改進財務報告—面向用戶》(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 Custom Focus);Steven M. H.Wallman的《財務會計與報告的未來:彩色報告方法》;由索特的事項會計發展而來的事項式報告也成為未來財務報告的發展方向之一。
理論界對未來財務報告的種種預測,部分解決了傳統財務報告的缺陷和不足,對財務報告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從根本上決解傳統財務會計報告存在和面臨的問題。
但是,盡管財務報告存在著種種不足,在經濟發展的快速推動下,以財務報告為基礎的財務管理的評價體系還是得到了相當程度的進步,21世紀財務管理的評價體系創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進一步拓展傳統的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二是對知識資本等無形資產的財務評價比重增加。
以上就是目前國外關於財務報告以及財務評價體系的發展和研究現狀的概要總結。目前財務分析評價體系尚處於研究發展之中,所以我們還不能說這個體系已將相當成熟完善,因為不斷出現財務管理的新問題和新需求正在不斷檢驗、修正和完善財務分析評價的理論以及方法。
2.國內研究現狀
迄今為止,財務分析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已有百年歷史。在我國,財務分析思想出現較早,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財務分析一直是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的一部分,並沒有獨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隨著改革進程不斷深入,企業自主權日益擴大,現代財務分析領域得以擴展,其方法論體系也逐漸得以確立和完善。本文運用文獻調查的研究方法,闡述了對財務報表分析的認知。
張麗珍,胡靜在《論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中認為,「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是根據統一規范編制的反映企業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的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利潤表、附表和附註、文字說明等。
黃仁佳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新探》中認為,「財務報表分析就是通過一定的分析方法使報表中的會計數據、資金流轉、財務狀況和盈利水平以及公司的經營情況和發展趨勢轉化成投資決策的依據,是了解上市公司表面情況的重要途徑」。它是運用會計報表數據對企業財務狀況和成果前景的一種評價。
韓陽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淺談》中認為,「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1)資產負債表分析。」對資產負債表的分析主要是運用資產負債表數據計算出的財務比率來進行分析,資產負債表比率主要包括流動性比率和財務杠桿比率。(2)利潤表分析。利潤表是按一定格式陳述和計算收益形成的會計報表,大部分利潤表比率是建立在共同百分比利潤表的基礎上的,如銷售毛利率、銷售凈利率、銷售成本利率等;也有一些比率是利潤表兩個項目之間的比率,如所得稅對營業收益比率。(3)現金流量表分析。現金流量表是用來反映公司創造凈現金流量的能力。對現金流量表的分析,有助於報表使用者了解上市公司在一定時期內現金流入、流出的信息及變動的原因,預測未來期間的現金流量,評價上市公司的財務結構和償債能力,判斷上市公司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對現金收支進行調節的餘地,揭示上市公司盈利水平與現金流量關系。
郭寧,沈劍飛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研究》中認為,「會計報表與分析的內容主要包括:償債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營運能力分析和投資價值分析四個方面」。償債能力分析是對企業償還各種短期負債和長期負債能力的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對企業獲得利潤的能力和利潤分配情況所做的分析,包括利潤的分析目標、構成分析和質量分析等。營運能力分析是對企業總資產或部分資產的使用率和周轉情況所做的分析,常用周轉率來衡量。短期投資者關心企業股利支付能力和股票市價,而長期投資者更關心企業的發展能力。
任晶波,楊俊田,隋穎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中認為,「財務報表分析有兩種方法」。一是縱向分析,就是同一企業採用前後期對比的方式編制比較會計報表,即將企業連續幾年的會計報表數據並行排列在一起,設置「絕對金額增減」和「百分率增減」兩欄,以揭示各個會計項目在比較期內所發生的絕對金額和百分率的增減變化情況,從而確定企業的長期發展趨勢。二是財務報表橫向分析,橫向分析實際上是對不同企業的同一年度的會計報表中的相同項目進行比較分析。橫向分析也有個前提,那就是必須採用「可比性」形式編制財務報表,即將會計報表中的某一重要項目的數據作為100%,然後將會計報表中其他項目的余額都以這個重要項目的百分率的形式作縱向排列,從而揭示出會計報表中各個項目的數據在企業財務報表中的相對意義。
程世特,曾慶國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中認為,「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王廣斌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原理與方法》中認為,「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有四種。」一是靜態比較法。就是將各種財務數據轉化成以股為單位所代表的「量價」值進行分析比較。二是縱向分析法(比率分析)。就是分析同一會計年度報表中各項目之間的比率關系,從而揭示各個會計項目的數據在企業財務中所佔的比重大小,它使在同一行業中規模不同企業的財務報表有了可比性。三是橫向分析法。就是在分析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基礎上從空間、時間、行業的角度對財務指標進行互相對比的分析方法,通過橫向分析,可以掌握公司在本行業所處的地位、增長速度、競爭能力、是否具有發展潛力等。四是趨勢分析法。就是將同一公司連續多年的會計報表中的重要項目,如銷售收入、銷售成本、費用、稅前凈利、稅收凈利、主營業務收入、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等集中在一起用同比增加或減少的辦法進行計算分析,這樣就可直觀的反映出公司的資產、負債、股東權益以及收入、成本、費用、利潤等項目在本年度的增減及每年的增減情況、變動幅度,據此可預測企業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未來變化趨勢。
陳宇寧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探討》中認為,「財務報表自身的缺陷表現在四方面」。(1)資產負債表是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編制的,不代表現行成本和變現價值,數據信息滯後;(2)假定幣值不變,沒考慮通貨膨脹或物價水平的變動對財務報表的影響;(3)會計穩健性原則要求預計損失而不預計收益,有可能誇大費用少計收益和資產;(4)年度報告只提供短期信息而不能反映企業的長期發展趨勢。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存在一定的問題。
❿ 財務報表論文的國內外文獻綜述怎麼寫啊
我建議你萬方論文庫找論文,那裡肯定你這方面的論文。如果你自己去下載不不了,可以去taobao的[翰林書店]店鋪試試,能及時幫你下載論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