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市公司拿了股民多少錢
我也很感興趣
2. 上市公司和股民的關系;例上市公司倒閉股民怎麼辦股市暴跌公司與股民會有聯系嗎不好意思沒多少積分了
上市公司破產,股票就打水漂了 股民的股票資產就消失了。
公司股票暴跌,股票就縮水了 股民資產也就相應縮水了。
一般來說,股民利益是和你持有股票公司的業績成正比的。
公司業績越好,股民獲利就越多 。
3. 上市公司分紅很少,有些幾年都不分紅。為什麼有很多人去買股票
炒股最弱勢的是股民,炒股的話其實是股民賺股民的錢,平台也賺手續費,不炒的話,資金被上市公司利用,盈利後拿一點點出來分紅,還不如銀行利息。股民想靠股票賺錢就得和股民對炒,看誰實力強,誰就能賺錢,但最後虧錢的一定是股民。
所以股市就是類似大賭場,公家收場地費,莊家就是上市公司有決策權的股東,手中我有各類作弊手段,最後賭徒就是股民,把股價炒高然後看誰得勢先逃離誰就賺錢。總之炒來炒去都在消耗股民的錢,最後靠炒股發財的就一小丟丟,所以各位看官想入坑得慎重吶。除非國家出台政策要求上市公司按總盈利的最低百分50分紅,否則都是坑。
1分鍾前
4. 【高懸賞】公司計劃三年後上市,員工可以有股,是什麼股,原始股嗎
員工股只是一種獎金的叫法,是公司為了獎勵你給你的福利,剛剛上市公司分給你的股份應該是原始股,也就是員工股,一般來說是會賺錢的,但是賺多少,多少時間能賺,這個要看你自己公司了,投入多少不是你說的算的,是你老闆說了算的。
5. 股民的四大認識誤區是
誤區一、股民賺多賠少
許多股民都是受炒股發財的效應而入市的,由於傳媒的影響,他們往往只見到股市的收益而看不到股市的風險,認為只要進入股市,必定是賺多賠少。
一般來說,人們總是不太願意承認自己的失敗,因為失敗總是和無能聯系在一起的,當在股市投資中遇到挫折時,不會有哪一個股民會四處張揚自己的虧損;而僅僅當在某個局部戰域中小有收獲時,大部分股民便會津津樂道、四處炫耀。另外股民在計算投資盈虧時,很少人能客觀地將套牢造成的市價貶值計算進去,其根據就是只要不賣就不算虧。所以在股民中往往造成一種假象,盈多虧少。
據國外的統計分析,在股市投資中股民是一賺、二平、七虧,賺錢的只佔10%。在我國股民中,賠錢的人數可能要佔到90%以上。因為從1993年下半年開始後股市就已進入調整階段,股票指數便一路下滑,而在此之後入市的股民大約要佔到整個股民人數的2/3以上。
在股市上有兩種錢可賺,一是股票的錢,這就是上市公司的分紅派息,它實際上是股民這個整體的收入來源,在一年中它是一個定數。不論股民有多少,股價有多高,炒作得如何瘋狂,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都不因此而受到影響。如滬深股市現在流通股數量有300億股,預計1996年上市公司的每股平均稅後利潤在0.33元左右,那麼上市公司這一年能給股民分紅派息的極限值就只有100億人民幣。現在滬深股市共有股民1700萬人,投入的資金近2000億,如果平均分配,每個股民也就能分到588元,每元資金的盈利水平也就約3分錢,這還沒有計入炒股所需的各種費用和消耗。
股市上可賺的另一種錢就是股民的錢,一是股票的差價,也就是股民自己賺自己的錢,一方賺的就是另一方賠的,其和為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股市上賺和賠的股民各佔一半。二是手續費和稅,這是政府、交易所和券商組織及管理股票交易所要提取的費用,它是和股票交易額掛鉤的,約為股票交易金額的1.5%左右。如1996年滬深股市的A股交易,估計交易額要達到1.5萬億,則股民在這一年要上交255億元的交易稅、費,它遠遠大於可能收入的股票紅利100億元。作為一個整體,股民在滬深股市交易一年、總共要賠125億元。均攤到每個股民身上,就是735元,比可能的收入588元要多147元。從以上兩個方面來分析,股民中肯定是賠多賺少,而不會是賺多賠少。
誤區二、長期投資收益大
許多人在股市投資中不講究時機的選擇,因為他們信奉一個教條,這就是長期投資收益大,一些在股市中深度套牢的股民也常常藉此而安慰自己。
從長期來看,各個股市都將是牛市,這是毫無疑問的。但股市的牛勁有多大,股民應心中有數。從長期來看,世界上還沒有那一個股市的年均漲幅超過了20%的。如香港股市,近30年年均增幅為16%;日本東京股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50年裡平均每年也就漲10%;美國紐約股市,其近70年來年均漲幅僅為6%。
從國外股市的運行來看,如果股市連續幾年的年均漲幅超過20%,其回檔調整將勢在必然。如紐約股市在20年代末期漲幅驚人,但其在1929年崩潰後,道·瓊斯指數在50年代才回升到1929年的水平。東京股市,80年代末期平均每年漲30%,從1986年的近14000多點漲到1989年的近4 點,隨後出現回調整理,10年後的今天,日經指數還在2 點左右徘徊。香港股市,在外資的刺激下於1994年初接近12000點,一年間的漲幅約為一倍,隨後便進入了調整階段,兩年後的今天才再創新高。我國滬深股市1993年上半年曾分別創下1558點和358點的高位,但此後的四年間,滬市的最高點位只有1000餘點,而深市只在今年的狂炒中才刷新了記錄。如果股民在股票投資時不注意時機的選擇,不慎在高價區域套牢,少則三、五年,多達幾十年,都極難覓見解套的機會。
而即使能解套,股民也喪失了許多投資機會。如在香港股市1994年初的12000點套牢,直到1996年的下半年才剛剛解套,雖然投入的資金沒有損失,但若將資金存入銀行,最少能獲得20%的收益,且還不需承受套牢所帶來的心理壓力。所以股市投資中,股民還是應講究機會的選擇,應注意在股市的低價區選擇績優股投資,這樣才能獲得比較高和穩定的投資效益。
誤區三、股票是高收益投資
和銀行儲蓄相比較,股市投資為直接投資,而銀行儲蓄為間接投資。對於相同數量的資金,通過銀行再貸款給企業,銀行將收取一定的手續費。而若直接將資金投入上市公司,股民可在稅後利潤中分紅,中間少了一道銀行的中介,因而直接投資的收益是要高於通過銀行的間接投資。但股民在購買股票時,其股價一般都要高於股票的凈資產含量。比如在發行股票時,發起人都是以凈資產等值入股的,如國家股東,有多少資產就取得多少面值的股份。但在社會上公開發行股票時,一般是要溢價發行,每股3元、5元,甚至10元以上,發行股票後的凈資產也就每股2元多一點。在二級市場上買進的股票,其價格可能更高。由於股票的買入價要高於股票的凈資產含量,股票的收益就可能不如銀行儲蓄。如1994年一年期的銀行定期儲蓄利率為11.98%,上市公司在這一年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只有13.5%,如果股民在購買股票時其價格等於股票的凈資產含量,一分錢買一分貨,則股民的投資收益就能達到13.5%,顯然比銀行儲蓄利率要高。而在二級市場購買股票的價格要遠遠高於股票的每股凈資產額,一般都在2-3倍以上。股民在這種情況下購買股票,其收益就要大打折扣了。
股票的投資收益是與股價密節相關的,不能片面認為股票就是一種高收益投資。只要股票的投資成本接近股票的凈資產含量時,股票的高收益性才能體現出來。
誤區四、不接最後一棒
有些股民熱衷於股市炒作,天天都在尋找股市熱點,今天這個概念,明天那個板快,買進賣出極其頻繁。其基本出發點就是:只要不接最後一棒。
所謂最後一棒就是最高價,如果接上最後一棒,其命運是非常悲慘的,它意味著高位套牢或巨額虧損。而在股市交易中,被炒手們炒熱了的東西是極燙手的,炒的時間越長,其風險就愈高。比如說有些股票每股稅後利潤只有幾分錢、凈資產也只有一元多,某些機構大戶硬是將它炒到20多元。看到股價一節一節往上竄,許多中小散戶禁不住誘惑,一頭扎了進出,正巧碰上大戶出貨,股價來了個高台跳水,瞬間就跌了下來。更有甚者,在權證的炒作之中,一些中小股民盲目跟風而利令智昏,硬是將其價格炒到比正股價格還高1/3,最後這些權證都變成一張張費紙。
只要是被股市炒起來的東西,其背後一般都有操縱者,也就是股民通常所說的"莊家"。當股票的價格象泡沫一樣被吹起的時候,此時的莊家早已完成了吸納過程而在靜靜地等待著上鉤者。只要有人跟進,莊家就趁機出貨而漁利。而跟進者接到手中的股票,往往市盈率極高,等分紅又不合算,但要想解套又不知猴年馬月。
不接最後一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也難,因為沒有一個股民能准確地預測股票的價格。接的是不是最後一棒,誰也沒有先見之明,事先只能推測,事後才能驗證。而一旦證明是最後一棒,風險已經發生了。
6. 有明白上市公司和股民關系的嗎
這個沒有什麼不明白啊,很簡單的道理。
上市公司上市為了融資,資金就是機構和廣大散戶的錢。
廣大散戶投資為了賺錢,上市公司藉此融資發展。
7. 公司上市後,需要多長時間才可以股票套現呢
第一類是網上申購的中小投資者或機構投資者,一般只要公司上市首日股票就能流通套現。
第二類是網下申購的機構投資者,對於這一類的後者的中小股東它們一般要等到該股票在A股首日上市後一年以後才能上市流通套現,由於申購時比一般網下申購的中簽率高於網上申購的中簽率。
第三類是該上市公司的發起人,一般也就是指大股東或其他特定的持股量相對中小的股東,對於這一類的後者的中小股東它們一般要等到該股票在A股首日上市後一年以後才能上市流通套現,若是大股東則是要等到該股票在A股首日上市後三年以後才能上市流通套現。
拓展資料: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支股票的背後都會有一家上市公司。同時,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
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
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1]
網路_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