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說上市公司連續幾個季度虧損,股票風險就很大。而連續幾個季度盈利風險就沒那麼大。是什麼原因呢
買股票是為了賺錢,而不是雪中送炭
所以肯定是買盈利的公司的股票,常年盈利,又有資金支持,對於公司本身的發展應該也有好處。
虧損企業必然有其自身的問題,投資風險當然會大。
2. 民營上市公司債務違約頻現該怎麼解決
近一段時間以來,債券市場信用風險加速暴露,一些民營上市公司或持有上市公司的集團接連出現債券違約,引發了市場的擔憂。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債務違約,體現出金融與政府債務雙重監管大背景下,一些企業自身經營和財務控制能力出現了問題,債券市場的風險整體仍然可控。
而在稍早之前,則出現了企業發債10億元幾乎全部流標的情況。5月21日,東方園林發布公告稱,公司公開發行不超過15億元的債券已經獲批,原本計劃發行的10億元公司債券,實際發行規模僅0.5億元。業內人士認為,在信用收縮的大環境下,資質較差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和部分城投平台再融資壓力進一步加大,這可能將繼續加快相關信用風險的暴露。
WIND統計數據顯示,自2018年以來不到5個月的時間內,已經發生至少19起債券違約事件,涉及發行主體11家,合計債券余額為176.04億元。除此前的春和集團、大連機床、丹東港、億陽集團外,新增違約主體5家,分別為上海華信、富貴鳥、凱迪生態、神霧環保和中安消。與2016年不同的是,本輪違約多集中在民營上市公司、其中包括一些較知名的上市公司,因此引發了市場對風險蔓延的擔憂。
中金公司認為,本次「違約潮」並非事出偶然,本輪債務違約加速受去年底來融資環境收緊所驅動,尤其是資管新規出台後銀行非標資產快速回表為地方政府與民企的資金鏈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同時,多項去杠桿宏觀政策疊加,包括財政支出放緩、地方政府融資及基建投資監管趨嚴,表內信貸額度偏緊等,也加劇了企業融資的壓力。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對記者表示,這一情況的發生,主要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調整所致。由於中國經濟區域發展差異較大,違約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以及其他一些經濟形勢相對較差的地區。從行業來看,違約事件主要集中在一些面臨較大行業分化和環保壓力的傳統產業。
上市公司發債熱情高漲
Wind統計顯示,今年以來上市公司信用債發行規模已達4465.34億元,而去年同期僅為979.41億元,增幅高達355.92%。大幅攀升背後,上市公司償債壓力進一步提升。截至目前,A股上市公司存量信用債規模已達28188.96億元。其中,年內償債規模將達5436.61億元。即使扣除年內發行的短融,償債規模仍達3666.11億元。
從行業分布來看,按照細分行業分類,房地產發債規模最高,達到了864.9億元,緊隨其後的是電力能源行業,達到了831.9億元,采礦行業發債規模也達到了215億元。這三類行業發債規模占上市公司發債總量的比例達42.81%。Wind統計顯示,在年內上市公司債券到期情況方面,包含多個細分行業的製造業到期債券規模為1761億元,其次為電力能源行業,到期規模為822.6億元,房地產行業為717.86億元。
東方金誠評級公司首席分析師蘇莉認為,強監管下發生的信用收縮對債券發行人構成了一定的挑戰,融資成本和再融資難度有了較大的提升,尤其是對「借新還舊」過度依賴的企業沖擊較大。具體來說,部分負債高企、盈利能力出現顯著下降的民營企業或較為邊緣化的國企,尤其是處於產能過剩領域企業或成為信用風險暴露的集中區;部分面臨債券到期和回售壓力的房地產企業,在再融資難度明顯上升的情況下,也有可能出現新的違約主體。
另一方面,公開信息顯示,年報公布後,上市公司的償債能力正在受到交易所的高度關注。以飛樂音響為例,5月18日,上交所對其下發2017年年度報告的事後審核問詢函,問詢函要求該公司結合業務構成、資金使用安排、經營情況,說明報告期資產負債率大幅上升的原因,並要求上市公司結合短期借款規模、流動資金等,分析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是否存在短期償債風險以及應對措施。
債券市場信用風險整體可控
盡管債券違約事件時有發生,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債券市場的信用風險仍然整體可控。李迅雷強調,從違約金額來看,信用債違約金額比例還不到1%,大概只有0.4%、0.5%左右,遠遠低於目前銀行的壞賬水平,在一個正常的范圍內。李迅雷表示,從金融監管角度來講,要打破剛性兌付,所以不排除接下來還有不少公司出現違約。他指出,應當要有防範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意識,做好預期引導。
中信證券則認為,近期頻繁爆發的信用風險事件,各家主體違約的導火索和根源有所不同,其風險的積聚與爆發不在貨幣政策或流動性環境,而在於自身經營和財務控制能力。在穩杠桿和防風險目標下,預計原有風險處置將更加溫和,防範新風險積聚。未來信用風險總體會更為緩和,但結構上低評級主體仍然面臨一定風險。
中金公司建議,在政策層面,要遏制風險蔓延,短期內需要提供必要的流動性支持及較穩定的政策預期,保持社融增速環比在一個較合理的水平有助於穩定總體融資條件及總需求,同時盡快頒布資管新規的執行細則及過渡期的安排也有助於「非標」資產有序退出,降低「踩踏」風險。中長期制度建設方面,金融去杠桿不能「單兵突進」,平穩去杠桿需要財稅體制改革及低質量信用資產平穩退出機制等方面的配合。
蘇莉認為,近期及後續可能出現的違約案例是我國信用債市場去除剛性兌付面紗之後呈現的信用風險本來狀態,信用風險的還原和釋放將促使信用債市場回歸信用風險定價的本源,引導投資者理性平衡信用風險與收益,有助於消除系統性風險的隱患。不過,在相對集中暴露信用風險的階段,也需要避免金融機構集體非理性和踩踏效應導致風險傳染性加劇。建議債券市場投資者提升信用風險識別和組合管理能力,對債券風險的暴露制定應對預案,冷靜應對信用風險。
3. 怎麼防範債務風險
企業債務風險是在企業債務堆積的過剩中產生的,引發因素可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
宏觀方面,經濟增速放緩,產能嚴重過剩,導致企業負債螺旋上升。近年來,受金融危機影響,歐美經濟陷入長期低迷,導致外需疲軟,再加上我國進行結構調整,經濟增速放緩,造成內需不足。
在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總體不足的情況下,我國企業部門卻以再杠桿化來應對需求不足的問題,即以更大的產能擴張來吸收原有過剩的產能,最後形成更大的產能過剩。2008-2010年,部分行業產能擴張,比如銅采礦、平板玻璃、鐵合金、輪胎、水泥,均是2001-2007年的2倍上下。2012年底,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行業產能利用率明顯低於國際通常水平。
產能擴張是以負債率提升作為基礎的,2008-2012年,我國企業負債佔GDP的比重從95%上升至125%,A股非金融企業資產負債率由53%上升至60%,而美國上市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則由2007年底的71.5%降至2012年底的63%,OECD企業部門整體負債率也在降低。
由於產能過剩的加劇,工業產品供大於求,價格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企業普遍經營困難,利潤率下降、虧損面擴大。由於收入增速遠滯後於債務增速,形成債務的堆積,而債務杠桿的上升又反過來對總需求形成極大的制約,出現產能過剩和負債率提升的相互強化螺旋。
微觀方面,投入要素成本上升,融資成本居高不下,導致企業負債高企。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持續較快增長,增加了企業成本壓力。
除勞動力成本外,主要原材料成本不斷上升或維持在高位,能源等資源性要素價格快速上漲;隨著我國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限制以及對環境保護的要求不斷提高,工業企業面臨的節能環保壓力不斷增加,成為企業一項重要的成本支出;稅費負擔較重,甚至在經濟形勢不好時,部分地方政府加大了稅收稽查力度,反而使企業的稅收負擔有所增加。
此外,企業融資成本較高,比如2012年底,上市公司整體收益率為5.4%,而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8%,整體處於虧損狀態,如果考慮到其他融資方式的更高成本,我國企業部門負債率將進一步提升。人民幣持續升值也加重了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企業經營成本高企、盈利水平下降,是企業債務負擔上升的直接原因。
高負債進一步弱化企業自主創新動力和能力
過去五年,在全球遭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大背景下,創新成為各大國突破發展瓶頸、培育發展新優勢的戰略支點,成為推動全球經濟走向復甦與繁榮的制勝法寶。
我國在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後,經濟增速也進入了「換擋期」,為了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增長方式轉變,必須充分發揮創新的重要作用,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強弱主要是由企業決定的,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是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但目前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水平尚不盡如人意。
首先,我國企業自主創新不足,對中長期盈利能力造成較大影響。近年來,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逐年增加,經費投入強度進一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和主體地位得到明顯加強,但與美國等國家相比仍有差距。美國企業2008年研發投入已佔銷售收入的3%,而我國企業在研發方面的平均投入不到銷售額的1%,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僅為0.77%,而國際企業界普遍認為,達到5%以上的企業才有競爭力,2%僅夠維持,不足1%的企業難以生存。
我國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低,盈利能力不佳,國際競爭力不強。2013年世界500強中,中國內地上榜企業增至85家(僅次於美國),其中71家非金融企業營業收入佔500強中非金融企業的16.0%,但利潤總額僅佔9.1%,利潤率與資產回報率遠低於平均水平,說明這些企業盈利能力與收入規模不匹配,雖「大」而不「強」,缺乏核心技術和差異性產品。此外,盈利靠前的高科技企業幾乎全部是美國企業,而我國僅有華為等極個別企業在列。
中美兩國的非金融企業資產負債率相似,但是兩國企業的盈利能力相差甚遠,美國企業在所有盈利指標上都顯著好於中國企業。美國企業的高利潤率意味著美國企業相較於中國企業可以承受更高的利息、負債和更大的盈利波動。
其次,高負債對企業創新研發存在擠出效應,影響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現代企業要做大做強,就必須具備強大的核心競爭力,而核心競爭力又根源於不斷創新。目前我國企業自主創新仍然處於低層次階段,核心技術和生產設備主要還是依靠從外部引進,缺乏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創新,長此以往將導致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衰退,核心競爭力無法形成。
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既有產業發展階段、市場環境、國家創新體系、知識產權保護等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更主要的是受到企業盈利水平和投入能力、創新收益和企業治理結構等內部條件的制約,其中企業盈利水平對研發投入和投入規模具有關鍵影響。
再加上近來年我國企業負債水平不斷升高,導致更多的資金用於償還債務,對研發經費存在明顯的擠出效應,更加弱化了企業自主創新動力和能力,使得企業在研發創新、流程再造、模式創新等領域的支出大大降低,最後使得企業長期增長的技術和組織基礎不牢。
銀行如何防範債務風險、支持企業自主創新
企業在高負債的情況下,創新研發無法順利開展,長期盈利能力將進一步下降,隨著經濟下行和各種不確定性風險,企業的債務風險可能處於擴大趨勢,銀行應未雨綢繆,提前做好風險應對,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
首先,加強企業債務風險監測,奠定提升創新能力的基礎。良好的財務狀況是企業進行創新研發的基礎,過度負債將使得企業無力進行創新研發。銀行應建立完善的評審授信機制,採用科學有效的評估方法,合理測算企業信用空間。評估企業信用空間時,不僅要結合企業所在區域、所屬行業、經營現狀、負債情況、信用記錄等歷史財務數據和經營情況,還應考慮企業所擁有的技術領先程度、創新研發能力、市場發展前景、同業競爭程度等成長性要素。在准確測算企業信用空間的基礎上,應加強企業用信管理,動態監測貸款資金用途,摸清企業真實現金流,及時發現企業債務風險隱患,督促企業將債務規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為企業創新研發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其次,支持企業化解過剩產能,創造提升創新能力的條件。產能嚴重過剩企業產銷率下降、開工不足、成本上升,產品價格下行、利潤下降、盈利能力下滑,難以為企業創新提供良好支持。銀行應在嚴控產能過剩而引發的企業融資風險的同時,支持產能過剩企業經營轉型和結構調整,盡快實現良性可持續發展,為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創造條件、提供空間。銀行應按照《國務院關於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中「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產業政策要求,採取差別化的信貸政策。一是加大對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兼並重組整合過剩產能、轉型轉產、產品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和向境外轉移產能、開拓市場的信貸支持;二是對涉及落後產能、產能過剩行業的新增產能、節能環保不達標且整改無望的企業或項目,不提供新增授信支持,壓縮退出存量貸款;三是對未取得續建認定、不能依法依規補辦相關手續的違規在建項目,立即停止發放貸款,妥善做好債權資金的保全工作;四是對產能過剩行業之外的擬擴大產能的重大工業項目,應審慎評估市場前景,做好盡職調查,防範因產能過快擴張帶來的信貸風險。
最後,加大企業創新支持力度,打造企業可持續盈利能力。長期盈利能力是企業償還債務的有效保障,銀行機構應幫助企業打造可持續盈利能力,以降低信貸風險、提高收益。提高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增強獲利能力的最有效途徑,而創新又是企業核心競爭力最大的源泉,因此,銀行應積極響應十八大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按照《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的要求,加大對企業創新方面融資需求的支持力度,推進企業改善治理結構,建立有利於創新的現代企業制度。一是積極支持創新研發能力強的大企業加大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攻關力度,加快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保持市場競爭優勢;二是充分利用財稅政策,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引導創業投資機構和社會資本投資科技型中小企業,增強其融資能力,加大對其的信貸支持,幫助其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和盈利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積極支持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的企業整合創新資源,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四是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轉型升級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快節能環保等產業發展。
4. 一家上市公司,民營,負債率60-70%,會對公司有什麼影響,是不是長期負債過多會對公司產生較多的不
1、引發企業收支性財務風險。嚴重的易導致企業破產倒閉通過負債經營,企業可籌到大筆資金,但資金使用效果如何十分關鍵。若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經營者不關注市場動態,產品銷路不暢,資金回收就會發生困難,必然使企業收不抵支,不能償還到期債務本息和股東報酬,引發收支性財務風險。這種風險是一種整體性風險,將對全部債務的償還和股東的支付都產生不利影響。特別是在企業收不抵支發生虧損時,股東權益也隨之減少,從而減少作為償債保障的資產總額。虧損越大,以資產償還債務的能力越小。這就意味著企業面臨經營失敗。
2、債務過多,期限結構不合理,引發現金性財務風險。
5. 企業上市有哪些風險 上市公司風險分析
失去隱秘性
(1)一個公司公開上市而在產生的種種變動中失去「隱私權」最令人煩惱。美國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公開所有賬目,包括最高層管理人員的薪酬、給中層管理人員的紅利,以及公司經營的計劃和策略。雖然這些信息不需要包括公司運行的每一個細節,但凡是有可能影響投資者決定的信息都必須公開。這些信息在初步上市時就必須公開披露,並且此後也必須不斷將公司的最新情況進行通報。
(2)失去隱密性的結果是公司此時可能不得不停止對有關人員支付紅利或減薪,本來這些對於一家非上市公司來說是正常的,對上市公司來說則難以接受。
2. 管理人員的靈活性受到限制
(1)公司一旦公開上市,那就意味著管理人員放棄他們原先所享有的一部分行動自由。非上市公司一般可以自作主張,而上市公司的每一個步驟和計劃都必須得到董事會同意,一些特殊事項甚至需要股東大會通過。
(2)股東通過公司效益、股票價格等等來衡量管理人員的成績。這一壓力會在某種程度上迫使管理人員過於注重短期效益,而不是長遠利益。3. 上市後的風險
許多公開上市的股票的盈利沒有預期的那麼高,有的甚至由於種種原因狂跌。導致這些不如意的原因很可能是股票市場總體上不景氣,或者是公司盈利不如預期,或者公眾發現他們並沒有真正有水平的專家在股票上市時為他們提供建議。股票上市及上市後的挫折會嚴重影響風險投資的回收利潤,甚至使風險投資功虧一簣。因此在決定上市與否時,風險投資家和公司企業家會綜合權衡其利弊。
4.上市成本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企業上市需要一定的成本,具體包括:承銷費用、會計師費用、律師費用、評估師費用、路演費用、保薦費用、信息披露費用等。例如,在2008年6月19日上市的步步高(002251),其上市成本的情況是承銷及保薦費用3300萬元,申報會計師費236萬元,律師費用100萬元,新股發行登記費及上市初費16.52萬元,信息披露費約489萬元。猶如,在2008年6月23日上市的川大智勝(002253),其上市成本情況是承銷費用是500萬元,保薦費用是600萬元;律師費用96萬元;注冊會計師費用83.5萬元;評估費用25萬元;登記託管費及上市初費8.2萬元;推介媒體相關費用382萬元。
5.企業信息透明
上市公司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必須披露公司相關重要消息。信息披露的義務,不僅使企業的財務狀況面向全社會完全公開,而且企業運行過程中的一些重大商業決策也必須對社會公開。企業的競爭對手會更為容易地了解該企業的經營策略,更容易被競爭對手所模仿或是採取相應的競爭手段。
6. 上市公司債務重組對股票投資者有何機遇與風險
債務重組又稱債務重整,是指債權人在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情況下,債權人按照其與債務人達成的協議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讓步的事項。也就是說,只要修改了原定債務償還條件的,即債務重組時確定的債務償還條件不同於原協議的,均作為債務重組。
下列情形不屬於債務重組:
①債務人發行的可轉換債券按正常條件轉為其股權(因為沒有改變條件);
②債務人破產清算時發生的債務重組(此時應按清算會計處理);
③債務人改組(權利與義務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
④債務人借新債償舊債(借新債與償舊債實際上是兩個過程,舊債償還的條件並未發生改變)。
債務重組的原則。一般應遵循的程序是核銷已經損失或無法收回的資產及損益賬戶上的借方余額,對資產進行重估價,以確定其對於企業的當前價值。確定企業在不繼續融資的情況下是否能夠繼續交易,或者如果需要進行繼續融資,確定所需的金額、形式以及可提供融資的人士。企業按照需要注銷債務的規模以及所需融資的金額,確定合理的方式,在為公司提供資金的各方間分散注銷的影響。
7. 上市公司欠巨額債務若退市債務怎麼還
這種情況只有走捷徑了!我之前跟你同樣,天天被追債
8. 上市公司債務違約會退市嗎
公司債務違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主權債務評級被下調,債券價格下降,收益率提高,也就是今後該國的融資成本會飛漲,最終政府無法從國際金融市場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以應對政府支出,可能會導致更加緊縮的財政政策,降低經濟增速和產出增長。
甚至主權評級的降低會連累該國的金融機構證券評級,使得該國金融行業整體蕭條,去杠桿化增加,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加劇,企業融資成本增加,減產裁員。
主權債務違約風險,即由於東道國政府停止支付或延期支付 , 致使外商無法按時、足額收回到期債權本息和投資利潤。
9. 為什麼有人說股價跌了上市公司還不起債務 會破產
我不太看的懂你的意思,這么說吧,A以1元每股發行10股,市值10塊,B接盤的時候已經是10元*10=100元的市值了,如果跌到5元賣出,就是50元的市值,沒毛病啊,上市公司一切正常,而且還給它高估了,因為發行的時候是10塊的市值,現在50塊了,直接溢價了五倍。
如果要破產,基本上是這幾個方面,上市公司經營不善,回報太低,甚至虧損,此時已經沒有投資價值了還欠一屁股債,股份跌到一元以下,持續二十天,則上交所是可以直接摘牌的,也就是退市破產的,還有一個是上市公司一看現在都值十塊一股了,我直接把手裡的股票押壓給證券公司或銀行,當然裡面會有一定的比例,比如當跌到八塊時,你就要補充押壓了,如果不銀行會直接給你平倉掉,一平倉,這個股份在誰手裡,誰就是公司實際控制人,這個就是上市公司移主,算不上破產吧。所以要小心有些上市公司押壓太多的股給銀行。相當於打折套現。
破產清盤後,投資者怎麼辦,那就是要清盤後才知道,按一定的比例來進行賠付,由於你是小散,一般都拿不到的,
股票只有在中國不能做空,國外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