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持倉收益 » 國企為什麼在美國上市公司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國企為什麼在美國上市公司

發布時間: 2021-05-30 23:05:32

A. 中國企業為什麼在美國上市

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美國上市的融資成本低,這個涉及到很專業的問題,我用通俗的話大概說一下,因為國內的經濟風險更大,所以投資者會要求更高的收益率,這就加大融資的成本,但是在美國上市後一個美國風險小,所以要求投資收益率低,降低了融資成本。如果你不是金融專業的,那我再舉個價格的例子,比如說公司發行100個新股,但是因為國內不透明的制度以及市場有效性低,這個股票的合理價格本來是100元,但是iPo時,只能以70元作為發行價,只募集到了7000元,但是在美國發行的話,由於流動性高,更加嚴格審查制度,j發行價格達到了90元,也就是說,同樣是發行100股,在美國發行比在中國發行能多募集2000元。

二,將資本多元化,會分散資金來源的風險,比如將來中國陷入經濟衰退,再發行股票的成本就會變高,雖然美國的融資成本肯定也變高,但是不會比中國高。

三,可以防止惡意收購,當別的公司向收購這個公司時,不僅得買他中國的股票,為了獲得對公司的控制權,還得去美國進行收購,這就加大了收購的難度。

四,提高公司在美國的知名度,跟當地的投資機構以及投資銀行建立良好的關系以方便以後發行新股或者發行債券(在美國發行債券同樣比在國內成本要低)。

我暫時能想到的就這些

B. 中國的IT企業為什麼都是在美國上市呢

1.國內上市門檻太高。在看得見的部分,監管部門對主板、中小板、創業板設定了一套詳盡的盈利、增長硬指標,構成入市高門檻的主體。尤其是創業板,硬指標的嚴厲程度遠超國外。在看不見的部分,等待審批的機會成本太高。2.再者,紐交所等平台提供層次豐富多種多樣的融資工具,方便企業募集後續發展的資金。相比之下,A股市場的再融資門檻較高,有連續三年盈利的硬指標。創業板再融資管理辦法目前仍未出台,但鑒於創業板超募嚴重,監管層似乎傾向於給創業板再融資門檻再加碼。創業階段的公司特點就是高增長、高負債、盈利不多、資金胃口極大,高門檻等於癱瘓了創業板市場的再融資功能,企業對創業板存疑也在情理之中。3.對比其他市場,美國華爾街匯集了一批精於新興產業公司研究的行業分析師,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美國投資者更好地理解和發掘這些新公司的價值。

C. 中國公司為什麼都選擇在美國上市

做以下幾點考慮:

第一,市場的穩定性以及其代表的雄厚的資金來源為企業融資提供最大空間。對於包括中國公司在內的境外公司來說,對美國資本市場趨之若鶩的最大理由無不在於這一市場所容納的雄厚資金。由於比較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行之有效的市場運營,不僅是龐大的投資機構,就是零散的個人投資者也能通過很多方式將資金聚集起來,占據著資本市場的重要一隅,使美國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和最有效的資本市場。美國投資者對非美國公司的股票的投資大約占這些投資人所擁有的資金總額的12%。

第二,有助於提高公司的全球知名度和良好聲譽。公司良好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公司的價值,而通過上市在美國的資本市場亮相,藉助路演等方式以及媒體的曝光,取得類似促銷的效應,能夠提高企業的聲譽。通常,股市分析師會跟蹤公司的業績,並定期預測公司前景,積極有利的報告將有助於提高公司股票的價格。

第三,強化公司的購並手段。上市使公司的價值能通過具有很高的折現性的美國股市的股票得以體現,而在美國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往往被認可為購並的支付手段,買家往往更有可能接受股票作為支付工具。

第四,進一步促進中國公司的內部改革和提高公司治理的水平。美國市場更為嚴格的披露和公司治理要求,也將成為中國公司進行改革和實施廣泛重組、提高在行業內競爭力
的契機
.

D. 國內企業為什麼要去國外上市,比如納斯達克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國內上市的審批條件十分嚴格,比如連續三年贏利,股東要超過一定人數,持有百分之幾的股東要達到幾個,等等。而國外相對條件要寬松的多,只要你未來成長性好,目前虧損也能上市。
二:國內的上市審批程度異常繁縟,一套程序走下來得三五年時間,排隊等待的何止上千家,當然先照顧國企,尤其是中央直屬企業了,一般企業急需要融資,根本等不及。國外上市非常間便,一年足夠了。

就比如說高科技產業原因至少包括:
1. 境內上市門檻
高科技創新企業,前期都是燒錢的,很多燒到上市還沒開始盈利。而國內A股市場(包括創業板),對公司上市的業績與凈資產都有門檻要求。很多高科技創新企業無法達到A股上市要求。
2. 境外資本支持
高科技創新企業,投資風險極大。而國內的人民幣基金,很多還是投Pre-IPO項目。因此,高科技創新企業大都是在境外資本支持下發展起來的。境外美元基金基於各種考慮,傾向於境外上市退出。
3. 其他制度考慮
員工全員持股的期權制度等,在國內A股市場操作有現實難度。
民營高科技創新企業舍近求遠山路十八彎境外上市,很多是被迫選擇,而不是自願選擇。

E. 國企為什麼要在海外上市

1、政府的態度:其一,如前面幾位朋友所述,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海外上市可以倒逼企業規范運行;以前沒洋人嚷嚷的時候,雖然企業經常虧錢,但企業領導的「上面」有人,沒法動,現在可以「名正言順」的拿下了虧損企業的領導,這只是企業治理的一個小的體現,其他不再多說。其二,這些企業歸口管理的政府部門領導面子也好看。
2、企業領導的態度:這些大型國企的領導通常會很配合中央精神,積極表態:「響應**號召,完善公司治理,力爭任內完成海外上市重任!」但實際上,大佬們內心對於海外上市並不很感冒,尤其是快要到點兒的領導(國企又一特色)。一方面,出於公心而言,有些行業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完成上市條件,並不意味著這個公司到了適合海外上市的發展階段了,可能盲目上市會因業績壓力導致公司經營管理出現短視現象;另一方面,於私心而言,作為國家副部級領導,大佬們在企業內就是土皇帝,上市之後,要配置各種委員會,搞各種公開披露,權利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當然,對於某些帶著海外上市任務「空降」的或者一些任期之後仍未滿齡的少壯派領導,往往將海外上市作為個人履歷的重要政績,是其獲得提升,進而離開企業轉戰政府的重要砝碼,這時,他們的態度是積極的。

F. 國企為什麼要在海外上市

公司上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融資。在海外上市是有一個比較現實的原因:國內A股的狀況無法容納國企的體量和對融資的需求。實際上,海外上市成本是很高的,在合規方面比國內要求高。同時,在他們上市的那個年代海外上市的估值普遍比國內低,上市從公司財務上面來說,很不劃算;加上海外市場的監管較健全,對投資者的保護比A股全面,投資者對成熟的上市企業普遍有分紅的預期。如果是單純為了融資,海外並不是一個十分好的選項,找銀行貸款更優。
那麼就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目的是:借國外上市的監管方式倒逼中國企業改進公司治理。雖然當時上市的決策是企業管理層做的,但實際上還是中央的授意。
眾所周知,上市的所有準備其實並不簡單,需要全面梳理,會計師要查,律師要查,還要建立各種公司治理的架構。一切妥當以後,還要建立內控。在成熟的市場,投資者對公司治理還是很看重的,如果沒有好的公司治理,估值就會大打折扣。所以,為了在海外上市,這些基本的東西都會建立起來。同時,上市之後,維護成本較高,需要持續披露。客觀來說,提高了企業的管理透明度,不得不說這是上市的一個益處。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央要企業海外上市的目的之一,就是借機整頓一下治理混亂、效率低下的國企。這就跟大企業找咨詢公司解決自己的問題是一樣的,只是借一個外來的和尚的手做一個比較棘手的改革。
至於所謂的國有資產流失,現在大國企都是國資委控股,並沒有私有化,就談不上國有資產流失。某些博主說的「中石油對美國股民為何如此慷慨?」我不是很同意。 按照同股同權的基本原則,收到的分紅都是一樣的。股息率低,說明市場給的估值太高。投資者整體不理性,願意高PE買入造成的市場定價的問題,與管理的道德與否沒有任何關系。金融市場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買者自負(Caveat emptor)。除非股票在賣給你時,財務數據涉嫌欺詐,那是需要嚴懲。

G. 為什麼中國公司要去國外上市

1.一類是國企,比如中石油純粹去宣傳企業和給外國人送錢去了,可以直接搜中石油海外上市
2.互聯網公司和高科技企業,比如網路,在美國上市不需要你連續三年盈利、等等一系列的要求,只要你有合適的經營模式和發展速度都是可以的
3.國內上市是審批制,國外一般都是申報制,國內一般都是不合格的國企圈錢上市的,類似新華網等等

H. 為什麼國企不去美國上市

一,國企在本土與監管層是一個爹,凡事有照顧;去美國就沒了照應。
二,美國市場管理方面條條框框縝密細致,漏洞極少,想忽悠過關恐怕極難。
三,美國的股民很難糊弄,每年分紅想每股只給1、2分人民幣,人家肯定要用腳踹。
四,美國市場難以暗箱操作,萬一出事,那依法執行是絕不含糊,這讓人情何以堪?
僅以上幾點,足可以讓國企們止步於美國市場之門。咱國企在國內那可是享盡了各種優厚待遇,這當大爺的感覺多好。誰願意放著暖房不住,跑風雨里淋去,傻了不是?

I. 為什麼大的公司都會選擇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而不是其他國家的證券交易所

首先應該這樣理解,納斯達克是美國的創業板市場,並且是全球最著名的創業板市場,所以很多高科技企業都會選擇去納斯達克上市

由於大型國企發行股票融資的錢很多,原來國內的市場是不能承受這種大企業上市的,所以很多大型國企首選香港上市,現在國內的市場已經這樣的承受力了,所以更多的在香港上市的國企都又回來國內上市

只要符合交易所和國內的法律規定可以同時在幾個交易所上市,比如工商銀行就是同時在國內和香港上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