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上市公司做套期保值有前途嗎
看你喜歡不 做喜歡的事都值得 套期保值肯定有錢途
❷ 對買入套期保值和賣出套期保值的理解
又稱多頭套期保值,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均上升,在期貨市場的盈利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現貨價格上漲帶來的虧損。飼料企業獲得了較好的套期保值結果,有效地防止因原料價格上漲帶來的風險。
但是,由於現貨價格的上升幅度大於期貨價格的上升幅度,基差擴大,從而使得飼料企業在現貨市場上因價格上升買入現貨蒙受的損失大於在期貨市場上因價格上升賣出期貨合約的獲利,盈虧相抵後仍虧損1000元。這是基差的不利變動引起的,是正常的。
(2)上市公司套期保值結果擴展閱讀
賣出資產(多為股票)的投資者為了規避風險買入相應期貨。即投資者選擇在現貨市場上做空頭,在期貨市場上做多頭。原因是投資者擔心資產價格會上漲,所以在期貨市場上買入期貨,當價格上漲時通過期貨市場的盈利來彌補現貨市場的損失。
投資者計劃把未來收到的一筆資金投入到證券市場,在資金未到位之前,投資者認為股是短期內會上漲,為了降低未來購買該資產需要較高價格而遭受損失,投資者可先在期貨市場買入期貨合約,從而固定了未來購買股票的價格。
❸ 上市公司進行外匯套期報值是利好嗎
套期保值不一定能賺,這不算利好吧,只是對風險的一個對沖!
❹ 套期保值的結果是使得證券組合的收益為零,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套期保值呢
套期保值一般是用在現貨企業上的,證券組合套保,指數期貨和現貨套保對沖你的股票標的沒法選擇、做套期保值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對沖風。拿現貨銅企業來舉例,如果你是生產商,現在銅價是50000一噸,如果擔心未來價格下跌,在期貨上進行套保,做空銅,當銅價跌到40000的時候,你現貨是虧的,期貨是賺的,相比於你沒有期貨頭寸的時候,你這10000的虧損是必須要承受的。證券組合的套保也是一樣
❺ 上市公司發放股票股利可能導致的結果有()
ACDE
發放股票股利的會計分錄為:
借:利潤分配-轉作股本的股利
貸:股本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貸:利潤分配-轉作股本的股利
所以導致未分配利潤減少,而股本增加,,股東權益結構發生變化,總額並不變化。由於股本增加,未分配利潤減少,所以每股利潤下降
❻ 如何查詢到一家上市公司是否進行了套期保值
查公告就行,上市公司做套保是要進行公告的,不一定會給出數值,但有沒有做是能查到的
❼ 在上市公司做套期保值交易員有前途嗎
有;關鍵是你要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行行出狀元,注意是狀元。
❽ IPO破發,對上市公司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或者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對公司股東的名義資產價值下跌。網上說誰的身價跌了多少,也就是這個意思。
2、對公司聲譽產生不利影響。投資者會認為公司在欺騙他們,利用信息不對稱獲取高收益融資。
❾ 討論:套期保值是天使還是魔鬼
編者按:作為期貨市場的基本功能之一,套期保值一向被認為能夠起到為商品生產經營者最大限度地降低價格波動風險,保障生產經營活動穩定進行的作用。近期,隨著大宗商品市場暴跌,部分套保企業在期貨市場出現了不同程度地虧損。
>>>>>>>>>>點擊進入討論區頁面
周洛華:套期保值套走了進取心和創造力
對於那些生產企業來說,套期保值不僅會吞噬本應由股東享受的利潤,還會給管理層一個負面的激勵:本想鑽到套期保值的殼子里保暖,卻被合約暗含的繩索深深套牢。所以,鼓勵自主創新,用科學技術提升新的生產力,而不是用復雜的金融合約維持現有的生產水平,才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發展方向。
近來不斷有媒體披露有關中國企業為求套期保值參與到期權投機的合約中卻出現重大虧損的消息。先是有報道說深南電和高盛簽訂了有關石油期權的對賭協議,有可能出現巨額虧損。又有報道說一家中國公司在澳元的外匯合約上出現了重大損失。這類報道自然引起了大家對套期保值的關注。
老實說,對於這類事件的如此結果,我毫不驚奇。 媒體自然不會透露這些合約的具體條款,不過根據有關的報道所涉及的內容可以推測,上述那家公司所簽的合約並不是一份針對澳元的套期保值產品,而是賭澳元波動率在一定區間浮動這一事件發生的概率的合約。從金融學角度來看,這份合約的實質內容和澳元匯率毫無關系。這就類似於我打賭某個女人的名字叫維多利亞(Victoria),和我賭這個女人穿的內衣品牌是維多利亞(Victoria』s Secret)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賭局。幾年之前,還有中國航空燃料公司和國儲局在境外的期權期貨合約中的損失使人痛心疾首。 在2004年的時候,我曾經作為某個電廠的財務顧問,幫他們審過一份由國外某著名投資銀行提供的外債利率套期保值合約。那應該是我見過的最天衣無縫的包裝,其核心是讓中國的電廠出售利率看漲期權,卻被包裝成為利率套期保值合約,其包裝的難度就如同年過七旬的張大媽出門時打扮成青春劇中的帥哥一樣令人震驚。我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為自己看破這份合約,最終為企業挽回上千萬美元的損失而感到自豪,覺得多年的寒窗苦讀沒有白費。 本想鑽到套期保值的殼子裡面保暖,卻被合約暗含的繩索深深套牢:這就是這類公司現在的寫照。也許有人批評這些企業,如果老老實實地進行一對一的套期保值,就不會出現如此重大的損失了;也有人把這些企業的損失歸因於杠桿過度,超越了套期保值的要求。其實這是一種更大的誤解,對於普通企業來說,套期保值本身就是錯誤的。 說到這里,似乎有責任把有關套期保值的內容做個簡要的介紹。 一個投資人如果購買一份套期保值的合約來防範風險,其結果是這份合約肯定會吞噬其投資收益。而對於那些生產企業來說,套期保值不僅會吞噬本應由股東享受的利潤,還會給管理層一個負面的激勵。具體來看,一個企業采購的原材料可能有價格漲跌,如果進行套期保值鎖定原材料價格和數量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企業對於挖掘潛力進行重大技術改造的動機下降。該公司如果對原材料和產成品都進行套期保值,那麼這個公司的股價就類似於固定收益品種,其收益是完全可以預見的,在此情況下如果還有利潤的話,那麼其他企業將迅速復制該公司的盈利模式,同行業擴大規模之後,該公司本來有的利潤就被吞噬了,等到套期保值到期之後,公司就會發現很難再重復原有的盈利模式,因為已經無法簽訂同樣條款的套期保值合約了。我們在金融學的行業中,還可以進一步融券做空該公司的股票,購買和該公司有相同預期收益的債券,進一步打壓公司股價。因為我們已經看不到公司給我們帶來任何意外驚喜,只可能發生意外損失(比如:生產線出問題導致停產,或者自然災害導致交貨延期),我們還不如做空該公司股票去購買其他債券類的固定收益品種。 與此相反,那些不從事套期保值的公司,雖然看似危險,其實波動的上下游價格反而能夠促進公司提升管理,節約原材料,改進技術,這才是我們購買該公司股票的根本動機。「全過程全對沖,持有誤差項」-這是我在塔克商學院學到的最有價值的知識之一。一個公司一旦全面執行套期保值之後,就沒有了正誤差項(業績驚喜),只剩下了負誤差項(意外損失),這樣我們就只能做空這只股票了。 從歷史的數據來看,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從事套期保值的上市公司,其最終結果往往是痛苦的損失。只有拋開了套期保值,才能鍛煉隊伍,才能激勵和約束管理層,才能培養出更好的競爭力。鼓勵自主創新,用科學技術提升新的生產力,而不是用復雜的金融合約維持現有的生產水平,這才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發展方向。 我們這一代人受教育的時候,深受前蘇聯和俄羅斯文學作品的影響。我至今印象甚深的有一篇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套中人》,我相信那些試圖把公司業務裝在套期保值這個套子裡面的管理者,最終會與那篇小說的主人公別里科夫遭受同樣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