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持倉收益 » 無實控人的上市公司借殼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無實控人的上市公司借殼

發布時間: 2021-05-28 21:19:03

㈠ 借殼上市是什麼意思呀為什麼空殼公司也能上市呢是因為該公司本來就是上市公司

借殼上市是一個金融術語,指一家母公司(集團公司)通過把資產注入一家市值較低的已上市公司(殼,Shell),得到該公司一定程度的控股權,利用其上市公司地位,使母公司的資產得以上市。通常該殼公司會被改名。

與一般企業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優勢是能在證券市場上大規模籌集資金,以此促進公司規模的快速增長。因此,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已成為一種「稀有資源」,所謂「殼」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

由於有些上市公司機制轉換不徹底,不善於經營管理,其業績表現不盡如人意,喪失了在證券市場進一步籌集資金的能力,要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這個「殼」資源,就必須對其進行資產重組,買殼上市和借殼上市就是更充分地利用上市資源的兩種資產重組形式。

而借殼上市是指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集團公司)通過將主要資產注入到上市的子公司中,來實現母公司的上市,借殼上市的典型案例之一是強生集團的「母」借「子」殼。

借殼上市一般都涉及大宗的關聯交易,為了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這些關聯交易的信息皆需要根據有關的監管要求,充分、准確、及時地予以公開披露。

(1)無實控人的上市公司借殼擴展閱讀:

一、實現途徑

要實現借殼上市,或買殼上市,必須首先要選擇殼公司,要結合自身的經營情況、資產情況、融資能力及發展計劃。

選擇規模適宜的殼公司,殼公司要具備一定的質量,不能具有太多的債務和不良債權,具備一定的盈利能力和重組的可塑性。接下來,非上市公司通過並購,取得相對控股地位,要考慮殼公司的股本結構,只要達到控股地位就算並購成功。其具體形式可有三種:

A:通過現金收購,這樣可以節省大量時間,智能軟體集團即採用這種方式借殼上市,借殼完成後很快進入角色,形成良好的市場反映。

B:完全通過資產或股權置換,實現「殼」的清理和重組合並,容易使殼公司的資產、質量和業績迅速發生變化,很快實現效果。

C:兩種方式結合使用,實際上大部分借「殼」或買「殼」上市都採取這種方法。

非上市公司進而成為控制股東,通過重組後的董事會對上市殼公司進行清理和內部重組,剝離不良資產或整頓提高殼公司原有業務狀況,改善經營業績。

二、會計處理

針對部分有證券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反映,對於非上市公司通過購買上市公司的股權、實現間接上市交易應當如何進行會計處理存在一些理解差別,財政部會計司日前發布《關於非上市公司購買上市公司股權實現間接上市會計處理的復函》,明確相關問題。

財政部在復函中明確,非上市公司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未形成反向購買的,應當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的規定執行。

非上市公司以所持有的對子公司投資等資產為對價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構成反向購買的,上市公司編制合並財務報表時應當區別以下情況處理。

交易發生時,上市公司未持有任何資產負債或僅持有現金、交易性金融資產等不構成業務的資產或負債的,上市公司在編制合並財務報表時,應當按照《財政部關於做好執行會計准則企業2008年年報工作的通知》(財會函[2008]60號)的規定執行。

交易發生時,上市公司保留的資產、負債構成業務的,應當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及相關講解的規定執行,即對於形成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的,企業合並成本與取得的上市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當確認為商譽或是計入當期損益。

非上市公司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構成反向購買的,上市公司在其個別財務報表中應當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等的規定確定取得資產的入賬價值。上市公司的前期比較個別財務報表應為其自身個別財務報表。

股票裡面借殼上市和投資實際控制人變更是什麼意思啊

借殼上市指的是一個上市公司嚴重虧損,甚至已經進入三板,一般來說,這樣的上市公司只有一個上市資源,其餘的,如,資本、業務和利潤基本上已經沒有了,甚至停止運營了的公司。這樣的公司就是殼公司。如果有一家優質的公司為了盡快上市,而不用通過嚴格的上市審批流程,就會直接把自己的優質資產完全注入這個殼公司實現上市。這樣,公司的一切資產與業務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變成了一個成長性公司。所以,一般這樣的股票就會在上市後大漲,因為,他已經代表了注資公司的一切特性了。投資實際控制人一般是指控制公司資產的大股東,一般來說,這個最大的股東至少要擁有30%以上的股份才能成為實際控制人。如果進行股份轉讓後,讓別的股東成為了公司股份的控制人了,就是投資實際控制人變更,這是通過股權轉讓來完成的。

㈢ 收購一家上市公司和借殼上市有什麼本質區別嗎

收購一家上市公司和借殼上市有本質區別:

一、目的不同。股權收購是公司出資購買目標上市公司股東的股權,從而達到控制目標的目的;而借殼上市的目的是為了通過股權置換取得上市資格,從而在股市融資。

二、法律結果不同。通過股權收購,收購公司和目標上市公司都還存在,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注銷,只是目標上市公司的股東發生了變化;而借殼上市的結果是收購公司被注銷,然後通過其控股地位將目標公司改名為收購公司。

三、工商登記手續不同。股權收購需要在工商登記管理機關辦理股東變更登記;而借殼上市需要收購公司辦理注銷登記、目標上市公司辦理股權和名稱變更登記。

借殼上市的優勢是可以以上市公司增發股票的方式進行融資,從而實現上市的目的;劣勢是辦理手續繁瑣,時間長。

股權收購的優勢是公司以股東身份出現在目標上市公司中,承擔風險較小,劣勢是只能間接控制上市公司。

基於上述原因,從成本上講,借殼上市比股權收購高。

(3)無實控人的上市公司借殼擴展閱讀:

股權收購操作流程

第一,起草、修改股權收購框架協議;

第二,對出讓方、擔保方、目標公司的重大資產、資信狀況進行盡職調查;

第三,制定股權收購合同的詳細文本,並參與與股權出讓方的談判或提出書面談判意見;

第四,起草內部授權文件(股東會決議、放棄優先購買權聲明等);

第五,起草連帶擔保協議;

第六,起草債務轉移協議;

第七,對每輪談判所產生的合同進行修改組織,規避風險並保證最基本的權益;

第八,對談判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或風險出具書面法律意見;

第九,對合同履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法律意見;

第十,協助資產評估等中介機構的工作;

第十一,辦理公司章程修改、權證變更等手續;

第十二,對目標公司的經營出具書面的法律風險防範預案(可選);

第十三,協助處理公司內部授權、內部爭議等程序問題 (可選);

第十四,完成股權收購所需的其他法律工作。

㈣ 為什麼很多公司都不直接上市,而是借殼上市

直接上市就是所謂的IPO。通過向交易所申請上市,公司可以實現本公司股票在交易所上市開盤上市交易過程一般較長,監管嚴格。目前,我們需要排隊等候很長時間,可能要幾年,而且不便宜。

我們都知道,發行新股時,必須放棄一部分股份。一般來說,我們應該放棄25%以上的股份。如果股本比較大,我們也應該放棄至少15%的股份。因此,很多上市公司選擇借殼上市,以防止股權稀釋。借殼上市可以避免這個問題,借殼上市不需要發行新股,只需要向空殼子公司注入資產

㈤ 「借殼上市」和「買殼上市」有什麼區別

「借殼上市」和「買殼上市」沒有區別。

買殼上市又稱「後門上市」、借殼上市或「逆向收購」,是指非上市公司購買一家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權來取得上市的地位,然後注入自己有關業務及資產,實現間接上市的目的。

買殼上市的工作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收購公布前的工作,涉及收購大股東的股份,所需時間沒有一定,視乎買賣雙方的談判進度和收購者盡職調查的深入程度和進度而定;第二階段是收購公布後的工作,涉及向其他股東提出全面收購,需按照收購與合並守則指定的時間表進行。

(5)無實控人的上市公司借殼擴展閱讀:

買殼上市的一般程序,整個步驟包含以下各項相關連之交易:

1、收購人購入上市公司的控股權(即30%或以上的股份,或低於35%但能給予收購人上市公司管理權的股份比例);

2、收購人注入新資產予上市公司,並將一些收購人沒有興趣經營的資產由上市公司賣給前控股股東;

3、收購人在取得上市公司30%或以上的股權後,須根據證監會的收購及合並守則向上市公司其他股東提出全面收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買殼上市

㈥ 借殼上市(注意不是IPO上市)後原來的未上市公司(非殼公司)股東如何獲利退出

股份性質 市場 鎖定期
登招股書前一年內自實際控制人轉讓來的新股東股份 主板 上市後36月
登招股書前自非實際控制人轉讓來的新股東股份 鎖定同非實際控制人股份,即上市後12月後
高管股份 主板
創業板 上市1年內不得轉讓,任職期間每年轉讓不得超過所持股份的25%,離職後半年內不得轉讓,中小板規定半年之後的12個月內出售不超過50%

特定對象以資產認購而取得的上市公司股份的,自股份發行結束之
日起12個月內不得轉讓

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36個月內不得轉讓
1、特定對象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或其關聯人
2、特定對象通過認購本次發行股份取得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權
3、特定對象取得本次發行的股份時,對其用於認購股份的資產持續擁有權益的時間不足12個月

在控制關系明晰明確,同一實際控制人之間不同主體之間何以在36
個月轉讓上述股份,相關承諾繼續有效,不得擅自變更和解除

㈦ 請列舉一些借殼上市的公司股票。

ST小鴨----中國重汽
ST吉紙----蘇寧環球
ST重機-----中國船舶
ST春都-----同力水泥
ST長控-----浪莎股份
ST煙發-----園城股份
ST冰熊-----重慶銀星
ST活力-----三安光電
ST數碼-----鹽湖集團
ST萬山-----德賽電池
ST吉發-----航空動力
ST中燕-----通策醫療
ST原宜-----合加資源
ST濟百-----天業股份
ST綿高-----西部資源
ST華靖-----國投電力
ST民豐-----上海輔仁
ST網點-----第一醫葯
ST渤化-----創業環保
ST北旅-----航天長峰
ST陳香-----新華錦
ST天華-----中茵股份
ST光電-----宜華地產
ST天水-----天保基建
ST新智-----華麗家族
ST寧窖-----大龍地產
ST海納-----眾合機電
ST金帝-----紅陽能源
ST蘭寶-----順發恆業
ST美雅-----廣弘控股
ST仕奇-----華業地產
ST黎明-----聯美控股
ST遼房天----萊茵置業
ST豪盛------多倫股份
ST白鴿------中原環保
ST黃河科------廣電網路
ST吉諾爾-----領先科技
ST金盤-------海馬股份
ST鋼管-------寶信軟體
ST永久-------中路股份
ST大盈-------丹化科技
ST農商社-----海通證券
ST民化-------英力特A
ST幸福------華遠地產
ST秦豐------延長化建
ST重儀-------華立葯業
ST華僑------正和股份
ST慶豐------萬好萬家
ST鑫泰------華升股份
ST聖地------西藏旅遊
ST縱橫------南通科技
ST九化------仁和葯業
ST粵海發-----同達創業
ST中迅------領先科技
ST嘉豐------金豐投資
ST港澳------賽迪傳媒
ST吉輕工-----光華控股
ST湘中意-----湖南投資
ST株慶雲-----金德發展
ST京天龍------兆維科技
ST樺林-------佳通輪胎
ST凱地-------英特集團
ST中遼-------萬方地產
ST國貨-------民生投資
ST遼物資-----銀基發展
ST天宇-------美錦能源
ST京西-------北京旅遊
ST長運------西南證券
ST恆泰-------開創國際
ST丹江-------卧龍地產
ST江紙-------中江地產
ST聯益-------宗申動力
ST農化------建峰化工
ST飛彩------中鼎股份
ST七砂------高鴻股份

㈧ 借殼上市,非上市公司得到上市公司的控股權之後是如何把非上市公司的業務注入到上市公司中的呢

是通過購買資產。例如A公司收購上市公司B,獲得這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控制權發生變更之日起60個月內,B上市公司購買A的資產達到B控制權發生變更前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合並財務報告資產總額的100%以上,或者購買的資產在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所產生的營業收入達到B控制權發生變更前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合並財務報告營業收入的100%以上,或者購買的資產在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所產生的凈利潤達到B控制權發生變更前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合並財務報告凈利潤的100%以上的,或者購買的資產凈額達到B控制權發生變更前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合並財務報告資產凈額的100%以上,或者為購買資產發行的股份占上市公司首次向收購人及其關聯人的董事會決議前一個交易日的股份的比例達到100%以上的,均構成借殼上市。

上市公司通過購買非上市公司的資產,讓上市公司的殼實際上注入的是非上市公司業務,所以就叫借殼上市。
希望採納!

㈨ 公司借殼上市的標准和條件有哪些

你好,借殼上市或借殼重組是指《重組辦法》)第十二條規定的重大資產重組,即:自控制權發生變更之日起,上市公司向收購人購買的資產總額,占上市公司控制權發生變更的前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合並財務會計報告期末資產總額的比例達到100%以上的重大資產重組。
前述收購人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本次重組後將成為上市公司新的實際控制人的收購人,二是上市公司首次上市至本次重組前,已通過收購、無償劃撥等方式成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的收購人。
上市公司在控制權發生變更後進行借殼上市,經證監會核准並已實施後,再次向收購人購買資產,無需按借殼上市處理。
上市公司向收購人購買的資產包括向收購人及其實際控制人控制的關聯方購買的資產。
借殼上市的標准和條件
借殼上市的標準是:除符合《重組辦法》第十條、第四十二條規定的要求外,上市公司購買的資產對應的經營實體持續經營時間應當在3年以上,最近兩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2000萬元。上市公司購買的資產屬於金融、創業投資等特定行業的,由中國證監會另行規定。
借殼上市完成後,上市公司應當符合中國證監會關於上市公司治理與規范運作的相關規定,在業務、資產、財務、人員、機構等方面獨立於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業,與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業間不存在同業競爭或者顯失公平的關聯交易。
風險揭示: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