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融資模式 » 融資泡沫知乎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融資泡沫知乎

發布時間: 2021-05-20 20:28:49

1. 在泡沫經濟中,誰是受益者也就是說那些融資的錢最終去了哪裡 請前輩們指點一下。

泡沫經濟直觀的理解就是通貨膨脹,這個泡沫就是多發的錢,如果大家平均的多發了錢,就相當於沒發,無人受益,無人損失。那麼要找受益者就要找那些人被多發了錢,在中國就是央企,央企財大氣粗屢屢創造地王,就是因為發給他們的錢多了,銀行的大量信貸都放給了央企,在那麼寬松的情況下,中小企業仍然貸不到款

2. 融資融券的利息為什麼那麼高 知乎

那是因為融資融券是帶杠桿低的,風險與收益成倍放大,證券公司給投資者融資是要承擔風險的,而且這個業務也是證券公司盈利業務之一,因此利息是比較高的。望採納!!!如果是配資公司那就更高了。

3. 什麼叫金融資產泡沫

泡沫經濟: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與相關交易持續膨脹日益脫離實物資本的增長和實業部門的成長,金融證券、地產價格飛漲,投機交易極為活躍的經濟現象。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最後必定泡沫破滅,導致社會震盪,甚至經濟崩潰。
泡沫經濟可分為三個階段,既泡沫的形成階段、泡沫的膨脹階段、泡沫的潰滅階段。
泡沫(Bubble)一詞可追溯至1720年發生在英國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當時南海公司在英國政府的的授權下壟斷了對西班牙的貿易權,對外鼓吹其利潤的高速增長,從而引發了對南海股票的空前熱潮,由於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持,經過一段時間其股價迅速下跌,猶如泡沫那樣迅速膨脹又迅速破滅。其他早期的泡沫現象還有荷蘭的「鬱金香事件」,法國的「約翰.勞事件」。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各種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以及金融市場自由化、國際化,使得泡沫經濟的發生更為頻繁,波及范圍更加廣泛,危害程度更加嚴重,處理對策更加復雜。泡沫經濟的根源在於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偏離,即虛擬資本超過現實資本所產生的虛擬價值部分。
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是以有價證券(包括股票、債券、不動產抵押單)等形式存在的,能給持有者帶來一定收入流量的的資本;
現實資本(Actual Capital)就是以生產要素形式和商品形式存在的實物形態的資本。
在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的運動中不會出現泡沫,因為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的運動都是以實物形態流量為媒介,並進行和其相對應的流向相反、流量基本相等的貨幣形態流量。因此人們認為泡沫經濟產生於虛擬資本的運動,這也是泡沫經濟總是起源於金融領域的根源。此外,作為不動產的土地,其特殊的價格構成使土地資產成為了一種具有虛擬資本屬性的資產,同時金融業與房地產業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使得每次經濟泡沫的產生都必然伴隨著地產泡沫的產生。
泡沫經濟主要是指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而言的。所謂虛擬資本,是指以有價證券的形式存在,並能給持有者帶來一定收入的資本,如企業股票或國家發行的債券等。虛擬資本有相當大的經濟泡沫,虛擬資本的過度增長和相關交易持續膨脹,與實際資本脫離越來越遠,形成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正常情況下,資金的運動應當反映實體資本和實業部門的運動狀況。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機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機交易過度膨脹,同實體資本和實業部門的成長脫離越來越遠,便會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形成泡沫經濟。
[編輯本段]泡沫經濟與經濟泡沫的關系
泡沫經濟與經濟泡沫既有區別,又有一定聯系。經濟泡沫是市場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所謂經濟泡沫是指經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非實體經濟因素,如金融證券、債券、地價和金融投機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適度的范圍中,對活躍市場經濟有利。只有當經濟泡沫過多,過度膨脹,嚴重脫離實體資本和實業發展需要的時候,才會演變成虛假繁榮的泡沫經濟。可見,泡沫經濟是個貶義詞,而經濟泡沫則是個中性范疇。所以,不能把經濟泡沫與泡沫經濟簡單地劃等號,既要承認經濟泡沫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又要防止經濟泡沫過度膨脹演變成泡沫經濟。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經濟泡沫之所以會長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觀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決定的。一方面,經濟泡沫的存在有利於資本集中,促進競爭,活躍市場,繁榮經濟。另一方面,也應清醒地看到,經濟泡沫中的不實因素和投機因素,又存在著消極成分。
[編輯本段]泡沫經濟形成的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宏觀環境寬松,有炒作的資金來源
泡沫經濟都是發生在國家對銀根放得比較松,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的階段,社會經濟表面上逞現一片繁榮,給泡沫經濟提供了炒作的資金來源。商品經濟具有周期性增長特點,每當經過一輪經濟蕭條之後,政府為啟動經濟增長,常降低利息,放鬆銀根,刺激投資和消費需求。一些手中獲有資金的企業和個人首先想到的是把這些資金投到有保值增值潛力的資源上,這就是泡沫經濟成長的社會基礎。
日本從1955-1985年,完成了經濟起飛,進入了發達國家行列,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手中有了錢的日本企業和居民信奉「土地神話「,日本是一個島國,山地多,平原少。土地成為日本的稀缺資源。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和城市佔地不斷增加,同時,由於基礎設施建設等對土地投資的增加,地價特別是城市房地產價格具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然而,日本人將這種趨勢絕對化了,認為地價只會上升,不會下降,以至把房地產投資作為一種資產保值和增值的方式。他們開始製造土地泡沫,從80年代後半期開始,日本地價飛漲,投機者以升值了的土地作抵押,可以從銀行取得更多的貸款,然後再去尋求新的投機機會,於是有越來越多的資金追逐有限的土地,造成房地產價格的進一步上升。日本的銀行業是「土地神話」的忠實信奉者。80年代後半期,由於金融自由化、利率自由化的發展,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加劇,銀行的籌資成本趨於上升。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把房地產作為尋求高回報率的途徑,對房地產業的融資大幅度增加。若以1985年3月為基期,到1991年3月,銀行業的貸款量增加了60.6%,而同期對房地產貸款的增加量卻高達150.6%。銀行對房地產業的貸款余額由1985年3月 17.1萬億日元增加到1991年3月的42.8萬億日元,同期的房地產貸款在銀行全部貸款余額中的比重由7.2%上升到11.3%。進入90年代,「土地神話」同泡沫經濟一起破滅,以土地為抵押的貸款項目便成了難以消化的不良債權。
第二、社會對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缺乏約束機制
從歷次泡沫經濟的發展過程看,到目前為止,社會對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缺乏一個有效的約束機制。對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進行約束,關鍵是對促進經濟泡沫成長的各種投機活動進行監督和控制,但到目前為止,社會還缺乏這種監控的手段。這種投機活動發生在投機當事人之間,是兩 兩交易活動,沒有一個中介機構能去監控它。作為投機過程中的最關鍵的一步——貨款支付活動,更沒有一個監控機制。雖然貨款支付活動一般要通過銀行進行,但銀行只是收付中介,根據客戶指令付款,對付款的內容無力約束,加上銀行的分散性,起不了監控投機活動作用。政府是外在的,不可能置身於企業之間的交易活動之中。而且,政府還常常容易被投機交易所形成的經濟繁榮假象一時迷惑,覺察不到背後隱藏的投機活動,一直到問題積累到相當程度才得到發現。
日本土地泡沫發生後,從80年代中後期開始,日本全國范圍內都出現了城市土地再開發熱潮,土地價格隨之猛漲,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六大城市經濟圈的商業用地價格指數1985年比1980年上升了53.6%,1990年則更比1980年上升了525.9%。這期間,日本全國平均土地價格也上漲了1倍以上。日本約有一半的人擁有土地,約20%的人擁有土地繼承權。因而,隨著土地價格的上升,大多數日本人感到自己的財產在這幾年內增值了1-2倍。這一時期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不到6%,而金融資產價格、不動產價格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虛假上漲,使經濟逞現出虛假繁榮景象。1991年10月22日,日本經濟企劃廳的官員還在內閣例會上津津樂道日本經濟處於景氣狀態之中,幾天之後經濟形勢就急轉直下,企業破產事件大量增加

4. 傳知乎完成約4.5億美元F輪融資,快手百度聯合投資是真的嗎

是真的,快手和知乎方面已經回應並確認了這件事

5. 《這一波人工智慧泡沫將會怎麼破滅

作者:PENG Bo
來源:知乎

作為金融前從業人員說一句,其實泡沫是個金融概念,比如O2O泡沫,VR泡沫等等。而例如理論數學理論物理就無論發展多好也不會有泡沫,因為從來就沒人投資(感嘆)。
所以判斷是不是泡沫,不是看學科的發展如何,而是看學科的資金流入。當投資者聽到"人工智慧"就搖頭的時候,泡沫就破滅了。

在這個意義上人工智慧有些危險,因為現在變現似乎是個難題。資本永遠是逐利而短視的,如果只有好玩的結果,沒有能快速變成足夠多錢的結果,不久這個游戲就會無以為繼。

如何盡可能地把成果真正變現,或者讓投資者更清晰地看到變現的道路,而不是畫餅,這確實是AI從業人員此時需要更多思考的問題。

首先刷ImageNet當然不能變現。人臉識別的空間也不大(國內有很多人臉識別的startup,因為夠簡單夠成熟,然而壁壘和盈利能力如何,大家心裡清楚。是的,現在有投資者養著,但以後呢。是的,可以賣給安防公司,但這是當初描述的遠大前景嗎)。只有自動駕駛是稍微靠譜一點的,然後可能到醫療和基因工程,至於語音助手還很遠。自然語言識別好像就只能做炒股機器人了,而翻譯怎麼變現請告訴我(評論里有朋友還奇怪怎麼不能變現,您這個變現不是VC想要的變現)。說起來現在有一個深度學習真正變現了的領域,就是廣告和推薦,但所有需要這個的公司都成立了自己的團隊,沒有創業的窗口。在模型共享化的今天,許多方面的技術壁壘已經被無限降低,許多所謂AI創業公司都只是拿公開的模型來調而已(然後向投資者大吹技術實力)。

很直接地說:目前看來,AI可能並不足以支撐一個獨立的公司,它更適合作為其它公司的一個部門,或被其它公司收購。如果你做社交APP,做電商,做游戲,做生物,做材料,都可以自己活下去。但做AI,就會有難度。如果你幻想技術授權,或SaaS,你可能最終難免會失望。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資本很沒耐心,之前的波士頓動力大狗機器人看上去是不是也超酷,最後還是要被Google掛牌出售(感嘆)。前幾年許多公司狂招DL人才,怕的是lagging behind,但後來就有點有苦說不出了,因為人太多了,不需要這么多。我調查了一圈,發現Nvidia的股價可能都虛高了,因為大家甚至不需要那麼多顯卡來訓練!看來只能看NVDA能不能開拓好自動駕駛市場。

這有時令人想起生物。所有人都知道生物的前景光明,前途無量,必將改變人類的命運,生物的世紀必有一天會到來,生物已經有無數的應用,無數的盈利模式,而且生物還在日新月異地發展,時不時搞個大新聞。這么看來生物真的很好啊!但是現在有多少人往生物跳呢?繼「生物民工」之後,會不會出現「調參民工」(什麼?調一層十元錢?)?生物的今天是不是人工智慧的明天?(補充:可能90後00後的同學不知道,那時有句話叫"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後來令無數人懊悔不已)

在各位PhD同學和startup工程師陶醉於人工智慧的美好未來之時,請警惕生物的前車之鑒。生物現在依舊是熱門的創業領域之一,只是大家更加理性,因為已經吃過了泡沫的虧。目前DL之所以這么熱,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DL的幾位領軍人物很聰明,在很有意地試圖引導資本(尤其是現在大家都來找國內資本,因為國內資本更多更笨),但資本不會被忽悠太久。

最後說一個我發現的規律,這是一個令人憂傷的故事,就是如果學數學物理的同學都開始涌進某個行業,這個行業就必然會出現泡沫的嚴重化和最終的破滅,就像從前做金融衍生品,後來做APP,等等等等。哎,俺們學基礎科學的就是慘,哈哈。

===========
看到評論好像還是有同學沒明白,最後補充一句:這里的問題在於和生物的情況太像了,都是要研究很多年才能實用化。生物一個小領域活兩三家公司更沒有問題,基因就可以活n家公司。自動駕駛重要,還是治療疾病重要?我覺得治療疾病一點也不差吧。識別准確率進步10%重要,還是癌症5年生存率進步10%重要?好像不能說生物就低一等吧。但是學生物的同學肯定就很郁悶了:憑什麼AI現在就這么熱呢?這時我要說,生物也曾經熱過嘛,大家都有這個過程。

泡沫破滅了之後,也並不是說就沒有人研究,沒有人投資,沒有人創業了,而是回歸理性,成為公司的一個正常部門(比較遺憾的是薪水和就業可能不會像現在這樣好了),而不是一個投資概念,一個炒作題材。就像360老周說的實在:「今天再出來做一個公司,你要不說自己是用深度學習、人工智慧,你都不好意思出來混。就跟前兩年,你要不說自己是O2O,都不好意思去融資一樣,我覺得這個有泡沫的成分。」

6. 經濟泡沫有沒有可能化解掉 知乎

學生題其實不想回答來著。 我沒感覺有促進作用,至少倒退10年吧。經濟這個東西,很難說啊,而且政府的調控也占很大的作用。..

7. 金融泡沫事件

荷蘭「鬱金香泡沫」的來龍去脈
雖然荷蘭的鬱金香聞名於世,但是鬱金香的原產地並不是荷蘭,而是地中海東岸的土耳其。引入荷蘭後,人們很快就被鬱金香攝人魂魄的美所折服。

那時候是16世紀,荷蘭人有著「海上馬車夫」的稱號,在運輸行業誕生了很多土豪,互相炫耀攀比的不良風氣頗為盛行。不過那時候物資畢竟匱乏,可以拿出來炫耀的東西實在不多,被炫耀最多的是豪宅和五彩繽紛的花園。那年頭也不像現在發個朋友圈就能實現遠程炫耀,房子主人必須巧立名目把人請到家裡來,以聚會的名義實現炫耀的目的。而美麗昂貴的鬱金香,就成了土豪們的「炫富神器」。
如此一來,業內人士都知道這種花很受有錢人的追捧,而且總是供不應求,從它出現那天起價格就一直在穩步上漲。幾年時間下來,一株普通鬱金香的售價竟能抵得上一個普通荷蘭人一個月的工資!
倒騰鬱金香的球莖逐漸變成了一門火爆的生意,只要想辦法買到一些,那它一定能賣出去,而且一定會賺錢。很快那些專門賺差價的中間商們出現了,他們從農民那裡購買鬱金香的球莖,然後加價賣給虛榮的有錢人。
那時候每個荷蘭人都有一個所謂的「同學」或者「同事」,他們的相似之處就是「通過倒騰鬱金香發了橫財」。在虛虛實實的傳聞影響下,荷蘭進入了全民炒花的模式,人們紛紛拿出自己和家人的存款,想方設法購買鬱金香球莖,然後等待合適的機會賣掉。紅火的市場和巨大的利潤甚至吸引了歐洲其他國家的生意人,他們提著現金流著汗擠進了荷蘭的花卉市場。
龐大的需求刺激著龐大的種植,可是植物終歸有生長周期,嚴重滯後於旺盛的市場需求,結果是買家太多花不夠賣。在龐大的需求面前,下一年的鬱金香開始被提前預定——只要和花農們簽下一紙合同,那麼這批鬱金香就是自己的了。看著合同的價值每天都在增加,躺著就能賺錢,合同的持有者夢里都能笑醒。
地里種的鬱金香就那麼多,現貨已經賣完,來年的貨也以合同的方式被賣光,誰能挽救那些嗷嗷待哺的買家呢?貪婪的目光齊刷刷地盯上了已經簽訂的合同,原來低價簽訂的合同現在可以加價出手變現,於是鬱金香交易市場變成了合同的交易市場,現貨交易市場華麗麗轉身變成了期貨交易市場。
一份合同從簽署的第1天開始,就開啟了它被賣來賣去不斷轉手的命運。沒多久花卉市場上出現了一些專門買賣合同的人,這些人對鬱金香毫無興趣,甚至連鬱金香長什麼樣都不一定見過,但是這不妨礙他們通過買賣合同來發財,這些人是職業的期貨炒家。
市場最瘋狂的時候是1636年的後半年,一株普通的鬱金香已經可以賣1500塊錢,這是一名普通荷蘭人10年不吃不喝的總收入;而對於那些名貴稀有的品種,價格高達7000塊,那幾乎是一名普通荷蘭人一輩子的收入。彼時彼刻的鬱金香,已經變成了一花難求的奢侈品。

可是鬱金香是一種花期只有4個多月的植物,繁殖能力也很強,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它註定會泛濫在荷蘭的大街小巷,所以它的昂貴是不合理的,它的價格早就超過了實際價值,鬱金香市場的繁榮不過是一個大大的泡沫。
這個顯而易見的道理380年前的荷蘭人也懂,而且那些倒騰鬱金香合同的人裡面,不乏既懂花又懂投資的全才。他們知道現在的價格非常不合理,但他們依然會前仆後繼殺進市場大肆收購,因為他們堅信這玩意兒的價格會一直上漲,不管自己以多高的價錢入手,總是有人以更高的價格買走。
到了1637年的春天,那些被轉手賣了無數次的球莖們終於熬到了被種到地里的時間,瘋狂的投資者們突然意識到了一個現實問題:自己手上這些價值連城的合同里交易的東西可是鬱金香的球莖啊,這玩意再過個把月就要被種到地里,到時候這個合同也就失去效力了——換言之,被種到地里就是鬱金香球莖的交易終點!
意識到這個問題後,那些把合同壓在箱底等著漲價的人開始拋售合同,原來還拿著錢搶合同的人突然停了下來——既然這么多人賣那這東西就不能買了,買了肯定虧呀!賣的人越多價格就掉的越厲害,價格掉的越厲害買的人就越少,於是鬱金香迎來了暴跌模式,泡沫終於撐到了破碎的那一刻。
短短的兩個月里,鬱金香一天一個跳樓價,平均價格跌去了90%。幾天前拿1000塊錢買的東西現在就值100塊,而且過兩天還會更便宜,想賣也賣不掉。同時,大家突然發現一些合同被轉手的次數多得嚇人,很多還是以欠債的方式達成的交易。於是每個交易者都在找上家討債,這又引發了一連串的債務糾紛。幾年前全國各行各業的人都拿著錢去倒騰鬱金香,現在鬱金香變得一文不值,這些人中大多數直接破產,沒有心情和能力繼續回到老本行,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動盪。(嘉嘉理小財)

8. 資本泡沫時代是瘋狂還是癲狂

起初,估值還是按人民幣算的,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就都換成美元了;再然後,一周沒投,「百萬」就翻成了「千萬」了;再再然後,又多出了很多零,要是項目里的融資沒有到「億」,基本就不要說你混創業圈了!

資本泡沫,是一種資本過度集中的「繁榮」現象,當大量的資本進入某個領域就會導致該行業的投資成本的上漲,同時資本的湧入會使各種創業項目大量出現,整個行業會出現錢多同時項目更多的情況,行業容量嚴重過載,經濟學上形象的稱這話現象為泡沫,泡沫脹大到一定程度會產生破裂,與之對應的是大量項目的倒閉與破產,資本對這個行業的態度也會驟然變冷。
今年9月分,經緯中國張穎的一封關於「備戰資本寒冬」的內部信被曝光,這封信的內容以足夠的事實及數據證明了資本泡沫的到來,同時呼籲資本市場做好迎接寒冬的准備。短時間內這個觀點得到大量投資人士的認同並迅速傳播,到10月份,投資者、創業者、評論者、媒體無不談論資本泡沫,同時各媒體及投資機構也多次組織線下活動邀請業內認識及相關專家論戰「資本泡沫」是不是真的已經到來。
即便是在矽谷創業投資圈一樣談論關於泡沫的問題,並且分成了兩個派別:一派認為說,最近的創業環境非常像1999年,泡沫將要破裂的時期;另外一種派則認為,泡沫是有的,但是很正常,一些高科技企業的高成長性會逐漸消化成泡沫。在國內,同樣也是分成兩派,以張穎等知名VC為首的一派認為「泡沫已經出現資本寒冬已經到來」,另一派則認為「泡沫是被媒體吹出來的,恰恰是行業繁榮的表現」。
無論各方是什麼觀點,資本泡沫已經是投資者、創業者乃至路人耳熟能詳之詞。
在此,i黑馬為大家盤點投資金融界知名人士對於資本泡沫的看法,分為正方與反方兩個陣營為讀者呈現,以讓大家更了解資本泡沫對於整體投資行業的影響,尤其是創業者們看完應該就能明白如何在資本泡沫期間對待創業了。
正方:
經緯中國張穎:資本泡沫將破裂,務必確保現金儲備
我也無法准確告訴你低潮何時到來,甚至無法負責任地得出結論,低潮是否會在12個月內到來。但我會跟大家分享這個邏輯:為什麼我說現在的熱度必將轉冷;以及假如市場真的出現變化,因為不管泡沫是否到來,在今天我們能選擇的最好策略就是:做好准備,逆勢發力。
物極必反的原理我想大家都懂,國內的VC行業在2011年有過一個短暫的高峰然後由於窗口期的問題在2012年迅速回冷,由熱轉冷的變化僅僅發生在幾個月之內,當調整來臨,原來可以融資千萬美金的公司在那時候砍一半、砍三分之二融資額都融不到,也會有很多融不到錢的創業公司將在短暫的黑暗中倒下。
易凱資本創始人王冉:泡沫有,但是不大,並且只是在局部
泡沫有,但是不大,並且只是在局部。從GDP、失業率等基本面來看美國經濟,總體增長仍然堅實,至少沒有進入新的衰退期的跡象;美國股市中的大盤科技股的估值水平整體也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因此即便有技術性回調也不會持續太長時間。真正需要調整的可能是中國一些早期項目的估值期待。
華興資本董事總經理杜永波:投融資市場將降溫
經歷了今年前三季度的瘋狂後,投融資市場將降溫,海外資本市場的調整是大概率事件,不可能持續攀升。二級市場的回調將會直接影響到一級市場的投融資市場活躍度。
知名財經作者吳曉波:2015年經濟將泡沫式復甦
我們看到不動產市場和資本市場的泡沫在復甦,而整個實體經濟的下滑態勢並沒有被遏制住,我們在一個很矛盾的背景下進入到了2015年。現在的經濟復甦是泡沫式的復甦,我們只能抵抗泡沫,擁抱泡沫。房地產市場的復甦是來自於限購的取消,基本上是一個政策性的松動的結果。2015年是屬於年輕的一代,在這一年裡面,一切過往的成功,一切堅硬的東西都將煙消雲散。
「末日博士」魯比尼:泡沫會繼續膨脹,2016年破裂
我們當前處於這一過度繁榮期的中後期,明年我們將看到經濟增長和寬松貨幣,金融市場泡沫會從股市擴散至債市和住房市場。全球來看,我們有低增長、低通脹、寬松貨幣,流動性去哪了呢?沒有生成實際貸款,沒有流向實體經濟,這將最終導致資產價格縮水。一些市場的估值過於膨脹,還將繼續膨脹,直到兩年後左右的2016年破裂

9. 千萬融資背後的網紅經濟是黃金時代還是浮誇泡沫

網紅也是互聯網大潮下的一股支流。當前的互聯網時代是流量為王的時代,有流量,就是黃金時代。對應的是資本市場寒冬,風投融不到資,再也吹不起泡沫了,能融到資的,也是具有引流屬性的。如果只是紅極一時,曇花一現,潮水終究會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