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母公司融資後子公司如何估值
一家集團公司2006年進行公司制改制,對下述子公司進行了評估,公司對子公司的投資成本按原始成本加評估增值確認,但有些子公司已是公司制企業,未按評估進行調賬,造成集團本級對子公司的投資價值大於子公司的改制時的賬面凈資產。如集團對B子公司投資成本為3000萬元,而B子公司賬面反映的實收資本為2000萬元,公司合並時,形成了1000萬元的商譽,但根據新會計准則,同一控制下又不能有商譽。請問,公司制改造,子公司是否必須根據評估結果調賬?如果允許不調賬,形成的差額又如何處理? 對於此前已經完成公司制改建的子公司,本次不能再按評估值調帳。改制後母公司個別報表層面的長期股權投資按評估值計量,與子公司的凈資產賬面值之間的差額在合並報表層面沖減資本公積。子公司各項資產、負債仍按原賬面價值計量。
Ⅱ 母公司佔有一個公司的多少股權才稱作它的子公司
1、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控制關系是基於股權的佔有或控制協議。一般情況下,母公司佔有另一公司50%以上的股份,才能對該公司實行控制。母公司佔有一個公司的股份越高,越能夠控制該公司。
2、除股份控制方式之外,通過訂立某些特殊契約或協議而使某一公司處於另一公司的支配之下,也可以形成母公司、子公司的關系。
3、若要形成母公司和子公司的關系,其中,子公司必然要受母公司的實際控制。所謂實際控制是指母公司對子公司的一切重大事項擁有實際上的決定權,其中尤為重要的是能夠決定子公司董事會的組成。
一個公司要實現對另一個公司的實際控制,必須佔有該公司50%以上的股份。

(2)獨立融資母公司擴展閱讀:
子公司是指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份被另一公司持有或通過協議方式受到另一公司實際控制的公司。
雖然子公司受母公司的控制,但在法律上,子公司仍是具有法人地位的獨立企業。它有自己的名稱和章程,並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業務活動,其財產與母公司的財產彼此獨立,對各自的債務各自負責,互不連帶。
母公司和子公司的關系:
1、子公司受母公司的實際控制。
母公司對子公司的重大事項擁有實際決定權,能夠決定子公司董事會的組成,可以直接行使權力任命董事會董事。
2、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關系基於股份的佔有或控制協議而產生。
一般說來,擁有股份多的股東對公司事務具有更大的決定權。因此,一個公司如果擁有了另一個公司50%以上的股份,就能夠對該公司實行實際控制。
在實踐中,大多數公司的股份較為分散,因此,只要擁有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份就能取得控制地位。除控制股份之外,通過訂立某些特殊契約或協議,也可以使某一個公司控制另一個公司。
3、母公司、子公司各為獨立的法人。
子公司雖然處於受母公司實際控制的地位,在許多方面受到母公司的制約和管理,有的甚至實際上類似於母公司的分支機構,但在法律上,子公司屬於獨立的法人,以自己的名義從事經營活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Ⅲ 從公司法角度來理解 子公司融資和母公司融資的區別
法學術語:法人資格獨立。
通俗點講:子公司的錢是子公司的錢,母公司的錢是母公司的錢。
目的:規避母公司的責任。
Ⅳ 一家上市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可以進行融資嗎
理論是上市公司旗下的子公司是可以進行融資的。
Ⅳ 分拆上市對母公司和創業板分別是利好還是利空為什麼
分拆上市對母公司是有很大的利好的,因為創業板的股價很高,上市後母公司可獲得比整體上市更多的融資,整體上市不僅盤大些而且還少了些創業板的"高新技術"的概念.
對創業板是利空,更多的公司加入創業板使創業板股票的數量大增,分流了資金,使得股價被一定程度的調控.
分拆上市主要是為了抑制創業板的暴炒和過高的股價,為了防範將來的不確定的過高風險,可以說是調控提前介入。
分拆上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分拆包括已上市公司或者未上市公司將部分業務從母公司獨立出來單獨上市;狹義的分拆指的是已上市公司將其部分業務或者某個子公司獨立出來,另行公開招股上市。分拆上市後,原母公司的股東雖然在持股比例和絕對持股數量上沒有任何變化,但是可以按照持股比例享有被投資企業的凈利潤分成,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子公司分拆上市成功後,母公司將獲得超額的投資收益。
Ⅵ 參股母公司的10%子公司投融資要經過母公司同意嗎
你好朋友,參股母公司的10%子公司投融資要經過母公司同意的,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Ⅶ 一家母公司在三個不同的國家有子公司,三個子公司在各自的國家進行融資;由母公司的財務部在全球統一融資
條件太籠統了……說具體點吧,問題太大,估計大家都懶得回答了吧……
Ⅷ 設立全資子公司,把原本屬於母公司的一條生產線劃入子公司,此舉的意圖是什麼如何解讀
全資子公司是具有法人資格,獨立運營的公司,是不能享受母公司高新技術企業企業所得稅優惠的。除非子公司再去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不過,如果是以分公司的形式,則可以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15%優惠。把原屬於母公司的生產線劃入子公司,有可能是為了接近客戶源或原材料產地,節約運費。或者出於別的生產經營策略考慮。除非新的全資子公司有更大的地方性稅收優惠,否則全資子公司對避稅作用不大,賬務上要按關聯企業處理和披露,也是審計的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