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文: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探討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的優化與對策研究
摘 要: 改革開放至今,民營中小企業經過長足的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組織細胞, 在促進經濟發展、擴大社會就業、提供社會服務、增加財政收入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長期以來,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自身缺陷和外部環境多種因素,產生了融資難的問題,這已成為制約中小民營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因此中小企業在獲得發展所需資金的來源上很難與其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重要地位相匹配。因此,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成為政府、企業和研究學者所共同關注的課題。要破解這一難題,目前必須從政府引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展中介服務體系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對策
ABSTRACT
Since the adoption of China』s opening and reform policies, China』s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have experienced a long-term growth and alread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a main force to support its rapid and continuous growth. However, for a long time, the sources from which th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can get the capital for development can not match with the important role they played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so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it』s difficult for th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to finance has been a very important issue which is concerned by the government, corporations and the scholars. To resolve this problem, the government must guid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ntermediary services and other aspects of development.
Keyword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financ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現狀及環境特點
1.1中小企業的界定及其特點
目前,世界上各個國家對中小企業的定義並沒有達成共識,但基本上都是以雇員的數量和行業為劃分基準。如美國,把「小企業」定義為「雇員數量不超過99人的企業」,「中型企業」為「雇員數量介於100人到999人之間的企業」,並根據行業制定相關的扶持政策。而歐盟最新修訂的有關中小企業的劃分標准為:職工人數在250人以下,或營業額不超過5000萬歐元,或資產總額不超過4300萬歐元為「中型企業」:職工人數在50人以下,或營業額不超過1000萬歐元,或資產總額不超過1000萬歐元的為「小型企業」。
中國為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按照法律規定,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和國家統計局於2003年研究制訂的《中小企業標准暫行規定》稱,工業領域內,中小企業標准為:職工人數2000人以下,或銷售收入3億元人民幣以下,或資產總額4億元人民幣以下。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300人以上,銷售額3000萬元以上,資產總額4000萬元以上,其餘為小型企業。
1.2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
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少,籌資能力低。大企業在資金緊張時常常得到政府和金融部門的支持,此外,大企業還可以通過公開發行股票和債券形式從社會籌集所需資金。而中小企業由於規模小,貸款風險高,經營管理水平低,信用程度低,擔保抵押難,使之在間接融資市場,或是直接融資市場,都很難籌得所需資金。尤其在遇到通貨緊縮時,銀行的「惜貸」對中小企業的沖擊更大,另外,政府對於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不多,民間的集資又視為非法。因此,融資困難是當前中小企業最突出的問題。
在目前我國政策法律環境不完善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對自身產權角色轉換和經營方式的轉變適應不良。各商業銀行追捧大型企業,對大企業「爭貸」。與此同時,僵化的信貸體制和滯後的業務創新,使得缺失誠信的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之間的關系逐漸扭曲。另外,我國資本市場的不盡完善、股票市場的門檻過高,使得經營規模偏小、營運時間較短、市場前景不穩定的中小企業望而卻步。債券市場發展的相對滯後,在本質上給債券融資帶來一系列扭曲。以上種種原因使得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惡化、融資渠道不暢,並且普遍面臨著資金匱乏的問題,導致融資難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原因。因此,解決中小企業資金緊張,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擴大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促進中小企業快速健康發展,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①。
1.3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及其特點
總體上,我國企業外源融資的結構中,主要以間接貸款為主,其餘按順序排列分別是民間融資、股票融資、企業債融資、私募股權融資。
1.銀行貸款。在我國目前資本市場不夠完善的背景下,銀行貸款是企業最常用的融資渠道。銀行貸款以風險控制為原則,這是由銀行的業務性質決定的。我國的融資結構基本上偏於間接融資,有80%左右的資金來自銀行,資本市場占的比例非常小,風險基本集中在銀行。2003 年我國非金融機構貸款融資總額29936億美元的最高值,近兩年來有所下降。
2.股市融資。根據企業選擇上市的地點不同,我國企業股票融資的結構變化呈現如下特點: (1)B 股融資額在1998年之前佔比較大,之後佔比幾乎可以忽略。(2)大部分時間里,國內股票融資占據主導。近幾年,國內掀起了海外上市的熱潮。海外融資佔比也不斷上升,2005年達到82.04%。這與中國經濟的持續走強、中國民營企業融資的迫切需求、海外上市相對於境內A股上市的簡單程序等因素不無相關。
3.發行債券。我國債券市場中呈現如下特點:一是債券品種結構失衡問題嚴重。在我國債券市場中,國債和金融債占據了大部分,二者票面總額佔比一直在90%以上,截至2007年10月仍維持在80%以上的高位。其他多種債券佔比很小甚至為零,結構嚴重失衡。二是主要為政府提供融資服務。三是企業融資雖然有所增長,但仍處於低水平。近幾年,我國企業債發行規模快速增長,其在債券總規模中的佔比也有所上升,但仍處於較低水平。短期融資券的產生,將可能在未來改變我國債券結構失衡的問題。
4.外商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一般是指外資參股本土企業的比例超過20%甚至50%以上,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有影響力和控制權。對於本國企業而言,吸收外資參股或者被外資並購,是一種融資途徑。由於A股市場尚未充分開放,B股市場多年來一直處於停滯狀態,通過資本市場獲得外資的渠道還非常有限。一些沒有上市的企業通過合營和參股的方式吸收的外資金額並沒有超過外商獨資或者外商在中國本土購置房地產等資產的總額。隨著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圍繞上市公司的並購將會取得突破性發展。最近幾年,我國每年外商直接投資基本保持在500億美元以上,成為我國許多企業重要的資金來源。
5.民間融資。民間融資在經濟發達地區的鄉鎮和農村廣泛存在。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具有相對區位優勢、行業優勢地區的民間融資也相當活躍。融資主體呈現多元的特點,不僅有個人之間、個人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融資,且出資人有工人、幹部、工商個體戶、企業等,涉及面較廣。《報告》首次正式承認了民間融資的合法性,並且將其定位為正規金融的補充力量。
6.私募股權融資。我國的風險投資業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1986年國家科委和財政部聯合幾家股東共同投資設立的中國創業風險投資公司為標志。90年代以後快速發展,1992年成立國內第一家外資風險投資公司 ———美國太平洋風險投資公司。其中,2006 年風險投資資金額達到143164億元人民幣,比2005年增加22117%。目前在國內活躍的股權私募投資機構,絕大部分是國外的私募股權基金。相比較,中資和中外合資的私募股權基金數量較少、規模較小,主要以如下四種形式存在: (1)風險投資公司;(2)投資管理公司;(3)中外合資基金;(4) 產業投資基金。
二、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現狀的影響因素分析
2.1外部因素分析
(1) 銀行貸款的所有制歧視阻礙了銀行的授信行為。目前,我國在立法以及在政府制訂政策時,為保持國有企業的競爭力、保全國有財產,無可避免地歧視非國有經濟。我國的中小企業大部分屬於非國有經濟,故首當其沖成為受害者。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直接融資的范圍和數量都在不斷地擴大,但是以銀行特別是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中介的間接融資,仍然是資本配置的主要方式。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信貸份額佔全部的75%以上。而國有商業銀行的服務對象主要鎖定在國有經濟和大型企業,對中小企業辦理信貸業務時,則會過分謹慎地選擇與甄別信貸對象,採取種種限制條款與防範措施,「惜貸」、「畏貸」現象嚴重造成中小企業難以從此渠道獲得資金。
(2)國家財政、貨幣、稅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現行的信貸政策與計劃經濟體制下以大中型企業為重點的信貸傾斜政策之間關系仍然密不可分。而且中小企業稅負過重、上繳比例過高、折舊率過低,這些因素客觀上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留利水平和自有資金積累能力的提高,導致企業難以形成自我積累的融資機制和抵抗融資風險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國目前利率機制僵化、利率體系不完善。根據利率風險期限結構理論,風險越大,收益越高,其目的之一就是刺激貸款人的積極性。但是,我國目前尚未推行利率市場化。
2. 論文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思考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1.2國內外研究文獻綜述
隨著中小企業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中小企業融資的各種問題也逐漸受到各
國理論界的關注。現有的研究理論和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國外先進經驗
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從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來看,政府的積極參
與是解決這個難題的有效手段,主要是通過設立專門的中小企業部門,從稅收優惠、金融
扶持、擔保體系、財政支持,法律法規完善等幾個方面對中小企業進行扶持。郭田勇(2003)
在《中小企業融資的國際比較與借鑒》一文中,從不同國家融資制度、政策出發進行比較
分析。呂薇(2《X刃)在《借鑒有益經驗,建立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一文從信用擔
保角度出發進行比較分析。趙向華(2〕厭))在《中日中小企業融資環境之比較分析》中從
法律角度進行對比研究。馬連傑 (1999)在《德國中小企業的融資體系及對我國的啟示》
從融資體系方面來對比研究。聞岳春,庄道鶴,趙慧(2儀舊)在《美國中小企業融資模式
及對我國的啟示》則從融資模式角度進行對比研究。
一般而言,借鑒的國外先進經驗來自於發達國家,且這些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確實值
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例如,法國政府規定,新成立的中小企業在五年以內可以在住宅辦公,
可以推遲一年繳納社會保險費用,為中小企業節約運轉經費;在義大利,國家佔有大部分
股份的西曼斯特金融機構主要為中小企業服務,每年由中央銀行支持為中小企業提供約20
億美元的優惠貸款,支持中小企業出口、技術升級等,還與一部分中小企業建立關系性融
資模式,以參股的形式為中小企業提供低息貸款,降低其融資成本;德國以提供國家擔保、
免稅、利潤不上繳等優惠政策支持屬於政策性銀行的德國復興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
該銀行每年除了代表政府為中小企業提供約巧億美元的資金援助和投資以外,還發放約
330億歐元的低息貸款。
1.2.2中小企業生存與發展理論
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效率的提高都離不開中小企業的發
展。中小企業的存在和發展,是國民經濟的必須。奧斯汀·羅賓遜 (AustinRobinson)
在1931年出版的《競爭的產業結構》一書中用規模經濟的理論來解釋中小企業存在的必
要性。他認為企業規模收益遞增有一定的限度,超出此限度,將會出現規模收益遞減:隨
著規模的擴大,分工會越來越細,但由於技術並不是無限可分的,分工的過度細致將會導
致生產的復雜程度提高,生產成本增加、生產效率降低;另一方面,企業規模的擴大還將
導致管理層級增多、管理跨度變小、信息流通緩慢、管理效率降低、機會成本增加.比較
而言,中小企業雖然規模小,但是機制更靈活、更富有朝氣,只要能達到最佳規模就能夠
生存和發展。在此基礎上,日本末松玄六教授在《中小企業經營戰略》(1971年)中也指
出:企業能否生存、發展,與能否形成最佳經營規模有直接關系。由於行業不同,形成最
佳規模的企業不只是大企業能夠做到,中小企業也能做到。所以,中小企業只要形成最佳
規模,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就較小,而生存和發展的餘地就較大。末松進一步將最佳規模分
為最大收益規模的最佳規模和最大效率規模的最佳規模兩種,後者是中小企業存在最佳規
模的根據,也是企業競爭優勢的真正體現。從最大收益規模到最大效率規模之間存在著一
個發展中小企業的最適宜的「大地帶」。
英國經濟學者張伯倫(E.H.ch田舊berlin)和羅賓遜夫人 (JoanRobinsin)l』]從不完全市場
論的角度探討了中小企業。張伯倫特別強調「產品的差異性」對中小企業生存的重要作用,認為
由於產品差異也會使中小企業形成一定的壟斷因素,從而可以與大企業共存。而羅賓遜夫人則
強調了「市場不完全性」對中小企業生存的意義。市場的不完全性指不同企業參與競爭的具體條
件各不相同,如擁有要素的種類、數量和質量、銷售時間與技巧等,這些因素最終會影響產品
的市場價格。她認為中小企業只要能發揮自身優勢,經營策略得當,同樣可以影響價格的形成,
贏得競爭優勢,從而在不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與大企業共存。
此外,威廉姆森和理查德·尼爾淤l指出在企業和市場之間存在「組織間協調」或「中間
性體制」,一些組織可以以集群的方式參與竟爭。他們認為中小企業可以通過結成聯盟的形式
克服實力弱的缺點,提高整體競爭優勢,與大企業競爭;馬歇爾在1891年的《經濟學原理》
第2版用進化論的觀點來解釋中小企業的發展,認為企業的生命周期是「生成一發展一衰退」
所以,衰退的大企業會被中小企業取代,而中小企業也會不斷發展壯大。我國學者袁純清 (1998)
利用共生理論探討了中小企業存在的方式,提出小企業可通過與大企業共生,從非對稱互惠共
生向對稱性互惠共生的轉化。我國學者王輯慈 (1997)認為,當存在高度發達的社會分工時,
在整體性不明確的產品生產中,以及由於受到內在技術限制而不能達到內部范圍經濟的某些生
產中,生產系統往往被肢解為許多較小的生產企業,通過外部交易結成網路,共同完成生產,
因而獲得外部范圍經濟。
1.2.3融資理論
現代企業融資理論的創立者美國經濟學家Modi幼 aniandMiliey上世紀50年代創立
的「無企業所得稅時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無關,有企業所得稅時負債越多企業價值越大」
理論,即被人們捧為經典的「MM」理論,曾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該理論假設在資
本市場完善、資本能自由流動、不考慮企業所得稅情況下,公司的資本結構和公司價值無
關,不存在最佳資本結構。之後,莫迪利亞尼和米勒對該理論進行修正,發現在考慮企業
所得稅的情況下,負債越高,企業價值越高,即100%負債才是企業最佳資本結構。
現在,大多數學者普遍認為企業的融資結構一般受交易費用和信息成本的影響。我國
學者王宣喻、儲小平(2002)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認為在一定嚴格條件下(不存在制度
歧視和政策傾斜、不考慮資本市場利息、拆借成本),各級資本市場要求的信息批露機制
的高低將成為民營企業融資決策的主要影響因素,在這種情況下,現在的民營企業只能更
多依賴低信息批露機制要求的資本市場,這與目前民間融資是中小民營企業重要資金來源
的現象相符合,也解釋了為何從正規資本市場如股票市場、二板市場融資難的現象。
王霄,張捷(2003)從信息不對稱下融資理論的經典議題一信貸配給和信貸缺口角度
出發,認為由於對資產規模偏小的中小企業的信貸約束條件相對大型企業要更加嚴格,交
易型信貸缺口要普遍大於大型企業。此外,關系型貸款是中小企業重要的信貸來源,但目
前我國企業信貸機構以大型銀行為主,因此關系型貸款並非主流,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問
題難以解決。
此外,有學者也指出,銀行是企業間接融資的主要渠道。徐洪水(2001)從地區調研
個案出發,實證研究了銀行與中小企業信貸缺口的原因,證明了理論上的金融缺口的存在
的原因在於信用缺失等等,其運用博弈論的觀點,認為銀企之間的信貸過程是一個動態博
弈的過程,在法律制度健全和信貸體系完善的情況下,能有效降低銀企交易費用和信息成
本,縮小中小企業融資缺口。
1.2.4中小企業融資難成因
中小企業融資難除企業本身存在問題外,還有金融制度、政府扶持等方面的原因。經
過整理,筆者歸納了一下,目前國內的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其一,中小企業的內部缺陷。有學者認為,中小企業信用水平低、信用觀念不強,產
權不清,容易導致生產經營中的高風險,從而使得中小企業的內部缺陷成為其融資難的主
要原因。具有代表性的有張聖平、徐濤(2加6)的《內生障礙,關系融資與中小企業金融
支持》一文。
其二,金融市場方面。林毅夫和李永軍(2001)、張捷(2加2)、李志斌(2002)認
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在於歷史形成的高度集中的金融體系與勞動密集型生
產為主的中小企業現狀的不適應,並提出逐步建立以非政策性中小金融機構為主的競爭性
金融體系,以此解決融資難的問題;李庚寅、周顯志(2加3)在《中國發展中小企業支持
系統研究》中認為銀行風險控制能力不足,又缺乏相應的風險轉移措施和機制,所以不敢
向高風險企業投資,造成對中小企業信貸緊縮,導致貸款門檻提高,中小企業間接融資困
難。雖然中央銀行能通過提高貸款利率的方式鼓勵銀行對中小企業放貸,但是提高利率所
帶來的收益與風險及交易成本並不能相抵,所以中小企業很難從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獲得貸
款。此外,雖然中小型商業銀行能為部分中小企業提供資金,但是由於我國建立的是以四
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體制,對以民營為主的中小型商業銀行支持不夠,
再加上這部分銀行自身資本實力不足,所以難以滿足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最後,資本市
場不健全也限制了中小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直接融資。
其三,制度因素方面。雖然我國政府為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已經做出了很多的嘗試,
但是由於尚未建立起專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幫助、技術支持、市場信息咨詢等服務的機構,
擔保體系也不健全,維護中小企業權益和規范其行為的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完善等原因,效
果並不顯著。這些嘗試對於調整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結構、規范融資行為的作用並不大。張
捷、王霄(2(X)2)從企業金融生命周期理論出發,認為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在於規模歧
視而非所有制歧視,因此應該加大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放鬆對民營金融的限制,並相應建
立企業信用制度環境。
1.2.5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對策
國內外有不少學者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給出了一些對策。Mallick和
Chak倒botty(2002)的實證性經驗文獻顯示,美國中小企業信貸缺口(企業期望獲得貸款
與實際獲得貸款差額)達到20%,而企業所有者信用、銀企關系對信貸缺口影響很大。
這驗證了信貸缺口存在及原因。由此而言,中小企業在規模不足,難以抵押的困境下,可
以通過提高信用、加強銀企關系從而獲得銀行貸款,比如關系型貸款。
俞建國(么刃2)在《中小企業融資》認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應該促進大銀行完善中
小企業信貸服務機構,並健全中小企業信貸擔保體系。此外應大力發展面向中小企業的投資基
金,將富有潛力的中小企業都包含在基金的服務范圍之內,而不是僅僅限於科技型中小企業。
林毅夫,李永軍(2(X)1)認為,由於不同規模的金融機構為不同規模企業提供服務的效率
和成本不同,所以現有的國有商業銀行和資本市場不能提供有效支持中國經濟發展、占企業絕
大多數的中小企業需要的服務的金融機構,所以應該充分認識中小金融機構在中小企業融資中
的重要作用,大力促進其發展。
陳乃醒(2以科)(《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認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因為體制不適應,資
本市場的改革遠落後於其它要素的改革,所以為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只有促使金融產品多元
化以適應中小企業需求的多元化。
通過文獻綜述,可見己有文獻對中小企業的融資理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根據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實情,筆者查閱了大量的文獻和見諸報刊、雜志、著作的統計數
據與統計資料。通過對這些第二手的統計數據與資料文獻整理,筆者發現這些資料難免存在以
下局限:一是大多數以製造業為研究對象,而對於服務業和一些復雜的產業中的中小企業專門
的研究不多;二是所研究的大多是某一地區、某一局部,某一方面的中小企業融資狀況,例如
在研究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成因時,不少資料通過研究,把成因僅歸結於像法律法規不完善等某
一方面或幾方面;雖然有不少人做過調查研究,但很多都是對某一地區、某一行業的調查統計,
對整個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的宏觀的綜合分析、系統的全面的歸納不多。三是資料不夠新,反映
的大多是一二年甚至更長時間以前的中小企業的融資狀況,無法貼切地說明中小企業目前的融
資狀況。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嘗試借鑒己有的結論對本文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進行分析。
中文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和緩
解就業壓力、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途徑。但是,在我國,一方面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融
資困難的問題,嚴重製約了其發展;另一方面由於資本要素市場化的滯後,大量資本找不
到投資出路。因此,對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開展深入、系統的研究,對推動我國經濟發
展和資本優化配置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首先,本論文查閱了大量國內外關於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研究文獻,界定了中小企業
的概念和作用,重點闡述了中小企業融資的渠道、方式和特徵,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存在的問題。
其次,在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成因研究上,本論文從經濟理論方面和現實環境方面進
行了分析。在經濟理論方面採用信貸配給模型分析;在現實環境方面,運用最新的統計年
鑒和權威調查報告,分別從內部環境和市場環境、制度環境分析。之後,根據這些分析,
運用AHP層次分析法構建我國中小企業總體融資環境評價模型,並進行了評價。
最後,通過簡單介紹境外對中小企業扶持的先進經驗,提出總體思路,尋求分別從完
善中小企業融資的制度環境,強化政府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職能,強化中小企業的自身建
設三方面綜合提出對策。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環境;評價模型
3. 有關於《企業融資的相關問題》的畢業論文嗎
一、 選擇這個題目的來源
二、 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1、 目的1999年,由國際金融公司(IFC)對北京、成都、順德(廣東省)、溫州(浙江省)等地私有企業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80%的私有企業因為缺少融資途徑,已嚴重束縛了它們的發展。也就是說,融資難一直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
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小企業自身的管理問題,不會合理利用先進的融資方式尋找融資方案,金融機構自身也存在很多問題,政府的法規還不完善以及監管的不夠完善,等等。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需要把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的力量結合起來。
本文旨在通過對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分析,找到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進而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
2、 意義在過去十幾年中,中國經濟經歷了重大的變革,已經從國家、集體所有的完全公有制到由私有企業扮演強有力角色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到1998年底,國內非國有部門的產出增長到約佔GDP的27%。私有經濟的重要性躍居第二,僅次於國家所有部分。盡管非國有部門日益重要,但直到1999年底,它們僅獲得銀行貸款總額的1%,上海、深圳股票交易所非國有企業僅占上市公司的l%.這種既想增強非國有部門的活力,但又限制它們使用金融中介來融資的矛盾表明,如果不增加中小企業的融資途徑,也許它們就不能持續以目前的速度增長。
三、 課題完成的條件和優勢1、 條件A 、背景條件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小企業有了迅速的發展。但是,現在有大量數據表明,資金短缺仍然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關鍵問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是企業拓展的根本途徑。
B 、基本條件 二戰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是促進世界經濟快速、穩定增長的最佳途徑。尤其是90年代,美國等一些新興科技小企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在科技板市場的成功上市,引起了世界各國對中小企業的高度關注。雖然發達國家中小企業的作用和地位不斷提升,但是融資困難問題同樣一直是它們頭痛的難題。為此,發達國家在支持中小企業融資上做了不少文章,十分值得中國借鑒。
2、優勢美國、日本、西班牙等國家都設有專門的政府部門和政策性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資金幫助。美國政府設有正部級的小企業管理局(SBA),在全國50個州中設有96個區域和地區性直屬辦公室,擁有員工3000多人小企業管理局經國會授權撥款,可通過直接貸款、協調貸款和擔保貸款等多種形式,為小企業給予資金幫助;日本在戰後相繼成立了三家由其直接控制和出資的中小企業金融機構: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國民金融公庫和工商組合中央公庫,它們專門向缺乏資金但有市場、有前途的中小企業提供低息融資;西班牙設立了從屬於經濟財政部的中小企業專門機構,該機構由部際委員會、政策工作小組和中小企業觀察局三部分組成,負責研究、協調和監督對中小企業的金融信貸、參與貸款和建立集體投資資金體系;德國政府的「馬歇爾計劃援助對等基金」專門負責直接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從此可見,發達國家設立專門的政府主管部門是對中小企業融資統籌管理的必要條件。我國目前是在經貿委下設立中小企業司,主要負責中小企業政策性研究、中小企業行為輔導等。相信以後中小企業司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結構
論文的摘要也就是中心思想論文的提綱如:1、中國私有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
1.1、 中國私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及意義
1.2、 中國私有企業的融資方式及渠道
1.3、 中國私有企業融資現狀
2、 中國私有企業融資現狀原因分析
2.1、私有企業的內在原因
2.2、金融服務體系的原因
2.3、政府職能機構的原因
3、解決中國私有企業融資問題的對策
3.1、私有企業自身的對策
3.2、建立和完善適合私有企業發展的金融政策
3.3、政府應加強對私有企業的扶持力度3.4、建立健全對私有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
4. 融資是對企業來說是好還是壞
呵呵……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融資也是如此。融資是有成本的,看看融資來錢是否能否通過投資帶來更多的利益?利益如果遠遠高於融資成本(到底是多少由企業目標決定。)那麼融資就是有必要的值得的。反之,融資成本高,融資後投資的盈利有限甚至不能彌補融資成本,那麼融資就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很大風險的啊!
5. 如何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的論文
要原創,找國濤期刊
駁論文的駁法有三種:反駁論點、反駁論據、反駁論證。反駁論證相對於前兩者更高了一個層次。
議論雖有立論、駁論兩種方式,但兩者不是完全分開的。駁和立是辨證的統一。在立論性的文章中,有時也要批駁錯誤論點;在駁論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駁錯誤論點的同時,闡明正確的觀點。因此,立論和駁論在議論文中常常是結合起來使用的。
直接駁和間接駁的差別
①如果直接以論點出發,那就算是直接駁論
②如果通過各種論據來反駁論點的算間接駁論
6. 國際貿易融資對企業的影響論文該從哪幾方面寫
短期內對企業的發展有利,但是長期不利,畢竟游資都帶有投機性質,所以建議您從好處、風險等多方面辯證論述。
7. 論文題目《應收賬款對企業融資的影響分析》除了從應收賬款融資方面著手外,還有什麼其他切入點
正向就是你說的啦!!
逆向還可以從實證的角度分析,企業應該如何管理應收賬款獲得融資,同時,可以對銀行應收賬款融資產品提出建議,並給出自己的風險把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