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京和上海哪個會成為未來的國際金融中心 為什麼
上海,地理優勢擺在這里,經濟發展比較快速,而且上海現在就已經是我國的金融中心
北京是政治中心,政治中心是不可能成為金融中心的
❷ 金融發展是去上海好還是去深圳北京好~
最快都要明年年底才穩定下來啊。
中國經濟或在明年中期遇最大困難
金融海嘯已經在全球許多國家登陸,面對可能到來的經濟衰退,全球正在採取救市措施。在我國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走向如何?我想談幾點看法。
經濟下行難以逆轉
國家統計局20日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以此來推算,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因此許多人對中國經濟四季度以及2009年走勢表示擔憂。
實際上,經濟下滑已經相當嚴重,根據早前公布的9月份用電量增速已經滑落至3%,1~9月用電量增速滑落至9.9%,按照經驗值,這個用電量水平對應的經濟增速應該至少在9%以下。 主要問題在於出口和投資貢獻下降,其中出口貢獻下降了0.9個點。 現在看來,經濟下行加劇正在進行中,很難判斷何時見底,因為未來中國經濟有硬著陸的風險。一旦發生,底可能是一個很長時期。 從金融動盪到全球總需求大幅下降,會存在一個滯後期,所以明年中期是一個很困難的時期。
四大因素影響通脹壓力
國內9月份CPI上漲4.6%,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PPI上漲9.1%,漲幅比上月回落1.0個百分點。PPI與CPI雙降之後,四季度及2009年的
通脹形勢如何?
其實,CPI回落主要是翹尾因素大幅消失,PPI回落主要是國際商品市場近期大幅下跌。當前國內通脹壓力減輕,四季度通脹有望繼續回落,但2009年通脹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本回答屬◇蓶чī℡ 版權,謝絕粘貼}
西方國家兜底式規模空前的救援計劃,始終是未來中長期內引發通貨膨脹的潛在源頭。就國內來看,幾個方面因素值得注意:
1、能源、糧食等初級產品的價格會否震盪後返身向上。因為市場流動性疏緩後,資金是要找出路的,如果美國經濟沒有出現新的產業亮點的話,只可能有三個去向,消費信貸、新興市場和能源等資源市場。如此一來,商品市場反彈,從而對PPI產生新的推力。 2、財政能力的減弱將迫使政府放鬆價格管制,從而使積壓已久的通脹壓力釋放出來。 3、製造業大量企業倒閉後,製造品的供給層面將產生新的通脹壓力。 4、不得不採取的擴張性貨幣政策與擴張性財政政策將從貨幣供應層面推動物價上漲。
企業最大壓力是外需驟降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增長11.4%。這一數據反映出了企業經營狀況的惡化加劇,增速回到個位數是大概率事件。 企業面臨四大壓力:匯率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外需驟降。如果歐美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對於一個出口已經佔到GDP40%的國家,是致命的。
現在看來,三季度出口依然平穩,主要是上半年訂單延續,而1~9月美國金融危機還沒有從市場明顯擴散至實體經濟層面,美國經濟還維持2%的增長。但是9月份後期,雷曼事件後,感覺明顯不一樣了,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防火牆被沖垮,未來幾個季度美國經濟將進入顯著衰退,溢出效應波及全球,中國出口很不樂觀。明年上半年有可能回落至個位數增長。
明年人民幣貶值可能性增加
截至2008年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2.92%。9月份外匯儲備增加214億美元,遠低於當月29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總的看來,7、8、9這三個月資本流入下降很厲害。金融海嘯過後,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撤離應該是一個趨勢,而且正在發生。 美國經濟去杠桿,消費信貸會大幅萎縮,與之對應的新興市場出口模式的經濟前景悲觀。同時,變賣資產大量資本撤離去回補母國金融機構的損失,滿足去杠桿的財務調整的要求也是重要因素。若趨勢延續下去,不排除中國外儲2009年中期後出現下降的月份。 事實上,2007年,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一個既有經濟模式的盡頭,勞動生產率的進步已經出現明顯拐點。在中國新的模式出現以前,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升值空間已經耗盡。 這一點,海外最清楚,新加坡1年期不可交割的人民幣匯率已經出現了明顯貼水。2009年人民幣匯率出現貶值得可能性在增加
中國製造業很脆弱 (建議別復制,復制者檢舉。本回答屬わ蓶yiわ版權)
全球經濟放緩對中國製造業影響有多大呢? 在我看來,這是災難性的。因為中國製造業都是大進大出的結構,資源和市場都捏在美歐的手裡。 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得承受原材料價格上升這種輸入型通脹的壓力;而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又無法將成本壓力外移,因為全球製成品的定價權不在中國,盡管中國被冠以「世界工廠」或者「世界車間」。但現代製造業價值鏈的兩端都不在中國掌控,研發、原材料采購、品牌設計、銷售渠道管理、售後服務、零售壟斷巨頭等等高附加值領域都在美歐手裡。中國製造業只是拿訂單幹活,並不直接面對最終消費者。 這樣的結構非常脆弱,資源和市場雙向一擠,必然是企業大量倒閉。
要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
中國是否存在新的增長點支撐經濟呢?對於這個問題,要傷筋動骨的改革才能看到,也才能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宏觀上看,主要是調節投資和消費的結構,通過加快資源性產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力度,通過加快居民、政府、企業以及居民與居民之間的財富分配上的調整,堅定地轉向內需消費主導的經濟體。 微觀層面上,企業所謂轉型也好,升級也好,都不準確,並不是把我們勞動密集型趕走,內遷,這些都不能解決問題。中國製造業的問題是處於價值分配鏈的低端,在國際分工中任人宰割。 所以問題關鍵是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只有向兩頭延伸,如原材料采購、研發、物流、倉儲、銷售網路、品牌等,才能創造出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從而也就達成了與宏觀目標的一致。 (建議別復制,復制者檢舉。本回答屬わ蓶yiわ版權
❸ 短期資本流動對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短期資本流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短期資本流動分析:
影響因素分析:從世界經濟發展看,美國經濟體的發展速度放慢,國際資本逐漸從美國經濟體分流到非美經濟體,對非美經濟體特別是對亞歐經濟是一個機遇,對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也許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從資本的獲利機會來說,從增長速度來看,新興市場的外資流入要快於工業化國家。其中亞洲地區市場容量和潛在需求比較大的經濟體的資金流入人數量明顯增加較快.近來年國際資本市場上短期投機性資本活躍,資本流動的速度加快,流動周期縮短。
(3)北京和上海金融資本流動量擴展閱讀:
短期資本流動指期限在一年以內,或即期支付的資本、貨幣現金在國際間的流動。短期資本流動主要包括為暫時周轉用的相互借貸、存款、購買一年到期的匯票或各種證券等。短期資本流動形式多樣,原因復雜,流動性大。
它一般都藉助於各種信用工具——票據進行。這些票據包括短期政府債券、可轉讓銀行定期存單、商業票據、銀行承兌匯票、銀行活期存款憑證等。
短期資本流動的主要形式有貿易資金流動、銀行資金流動、保值性資本流動和投機性資本流動。其中貿易資金流動是短期資本流動的最主要的形式。 短期資本流動是引起一國國際收支及金融市場動盪的重要因素。
❹ 中國十大最有錢城市,北京上海資金總量超10萬億,北京和上海你更喜歡哪個城市
兩個都是國內的超級大城市,一直是很多人嚮往的地方。一直覺得北京和上海本身就是職能定位不同,對於一個不是北京上海本地人來說,會更喜歡哪一個城市呢?
上海的地理位置很好,長江入海口,有江有海,這樣的位置也決定了航運和貿易中心的位置,這方面在國際貿易中,上海不會被取代。這幾年也一直在建設四個中心—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這樣的上海地理位置優越,時尚和高端也是上海的一大特點。
北京和上海的房價水平差不多,工資水平也差不多,這就決定了生活成本差不多。如果一個外地人把生活成本作為一個考慮的因素的話,這兩者又好難選擇,所以就從兩座城市各自的優勢去判斷更喜歡哪一個吧。
❺ 談談北京和上海的外地人不同之處
我能不能從幾點來對比一下兩個城市?
文化:
北京:文化底蘊什麼概念?也不是早上晚上的跑到天壇地壇鍛煉散步,也不數北京一本高校多少所。是北京人跟你聊天一邊扯淡一邊說一串成語俗語,是北京的的哥的姐為你邊開著計程車也能跟你講清史講瓷器。
當然,非得說這里是千年古都誰也沒攔著你,明擺著誰都知道的事情犯不著使勁掰活。不過古都咱們也有好幾個,民國北京也就是北平,不過新中國選了這里,總是有理有據的。
高校么?還是不說了,北京的一本校就比上海數得出來的所有算大學的學校多。不信你數去
上海:
有朋友以前說過上海是「文化沙漠」。這是有點兒過了,但有時候也難免覺得。其實說白了就是人來這兒就浮躁。比如在北京可能就會想拿本兒文學書看,到上海就我凈一直讀財務書籍了。也不奇怪,這兩年經濟不景氣。可景氣的日子裡可不就有那一夜暴富的么。債券股票期權期貨,哪一樣金融衍生品是踏踏實實的,又不是實業。
經濟:
北京:誰老吼著要北京做中國的金融中心了?我就是覺得這事是扯淡。別給北京添事了,該要的要,不該要就別攬了。盡管金融老師說現在論實際的,金融中心是北京,就是從500強公司設總部的數量和中央金融機構設在北京等的實在結論。其實實際上北京沒必要發展成金融中心也發展不了。為什麼看下面。
上海:金融中心,應當是交易成本最低、交易教效率最高、交易量最大的金融資本、金融機構和金融信息的集聚地。同時要有自由交易環境、良好的金融傳統和復合國際慣例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
這些北京給不了,給了就亂了,說的明明白白北京亂了全國就辛苦了。
但是上海能給。就這么簡單。
對外地人的態度
北京:北京人看不起外地人的程度不高,基本上就是中國人看拉脫維亞啊哥倫比亞啊,對你來的了解不多,有點新鮮,看高你是沒戲,稍微有那麼些自我優越,但就那麼點兒。不過出了北京,北京人就會覺得自己不一樣了,因為本來在北京見識到得東西就是多啊,不過在一定程度上北京人在外頭傲也是外地給捧得。
上海:上海人的看不起外地人,我覺得是建立在一種防範心理基礎上的。現在在上海,做最高階的工作拿最高階薪酬享高階生活的,基本上就是外地人,這些人發展了上海,也抬高了上海的低價生活開銷,工薪收入的上海人其實過得真的挺辛苦的,不算計不可能,不算計過不了日子啊;然後做最低階拿最低階過低階日子的,基本上也是外地人。犯罪情況吧,也沒給外地人長臉。所以上海人就屬於邊怕邊防邊排斥的心態。雖然萬事不能一幫子打死一群人,但是話說回來誰有空挨個辨認,誰知道你好的壞的。其實擱你家試試,你也得排斥。
❻ 廣州和深圳的經濟科技會不會超過北京和上海呢
應該不會!北京是首都,上海是金融中心!註定這兩個地方很發達!大量資本湧向這兩個城市!
❼ 上海和北京到底誰是中國的金融中心
根據近期發布的《北京市「十三五」時期金融業發展規劃》,北京要初步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該規劃稱,「十三五」期末,北京作為集金融決策監管、資產管理、支付結算、信息交流、標准制定為一體的國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要得到進一步鞏固提升。
提起國際金融中心,人們自然會聯想到上海。
根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十三五」時期要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基本確立全球性人民幣產品創新、交易、定價和清算中心地位等。
上海提出的人民幣定價和清算中心,與北京將要打造的支付結算的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存在業務重疊的情況。
京滬均有國際金融中心定位,會不會有沖突?專家認為,可以差異化發展。
❽ 中國北京厲害還是上海
誰是中國城市一哥?上海還是北京?中國真正的一線城市從來都是北京和上海,那麼它們誰是中國城市一哥?我們從8個方面比較:
1,經濟:上海的gdp總量高於北京,北京人均gdp略高於上海,經濟作為評定一個城市實力最重要的指標佔到了最高的權重,數據上上海領先較多,再加上中國經濟中心的頭銜,此輪上海領先。
2,政治地位 :上海作為中國經濟中心,直轄市,長三角龍頭,中國門戶城市,政治地位不言而喻,但還是難與首都北京競爭。政治地位也是一個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並關乎到影響力和發展。此輪北京勝出。
3,體量:上海在人口,建成區面積,GDP總量占優,北京僅全市面積大於上海,此輪上海占優。
4,生活水平 :北京在人均工資,人均存款,人均消費方面略勝一籌。上海在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社消 ,人均稅收方面占優。綜合來講都代表中國富民最高水平,但北京物價似乎稍低,本輪持平。
5,金融業 :上海作為中國金融中心,金融市場更大更廣,外資金融企業集中。但北京由於金融街這個bug一般的存在,北京金融資產規模,生產總值都高於上海,金融企業實力也更強,本輪北京小勝。
6,歷史文化 :北京始終是歷朝前幾大的城市,並且是世界上擁有最多文化遺產的城市,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而上海晉朝時叫松江府作為蘇州的附屬城,直到近代才開始發展,文化影響力較弱。此輪毫無懸念北京大勝。
7,城建 :上海浦西商業區的建設很人性化,夜景led雖多,但內透也不差。而北京單體見諸雖然品質更高,但城建除了幾大商圈外細節方面就要遜色上海很多,特別是城南和郊區,規劃設計夜遜色一些。此輪上海勝。
8,教育:清華北大人大遙遙領先復旦交大同濟,人大附和四中貌似也強於復旦附中和上海中學,北京勝。
綜上,8個方面北京上海各佔4優,誰是中國城市一哥,只能說半斤八兩,如果硬要分出個高下,北京作為首都,似乎中國一哥稱號更名符其實。你認為呢?
❾ 北京和上海地方文化差異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啊。
1.消費:
上海消費高。我個人覺的生活成本明顯要高於北京,勞動力成本也比北京高。
舉例說明,在北京的小店20元錢以內可以吃頓比較滿意舒服的中午便餐,有啤酒有烤肉串什麼的,服務也親切。在上海則很難,我現在還沒找到,東西少,服務差,小店的蓋澆飯烹飪水平基本都是糊弄流動人口的垃圾水平,奇怪的是人還挺多。超市菜場的菜(至少在浦東新區是)明顯貴於北京,我比較過很多次。計程車也貴,穿衣消費也高(在北京穿什麼衣服都可以,在上海則一定要穿的好,這樣才會受到尊重),反正種種都稍貴於北京,就是服務比北京差。不少人的公德素質也略低,主要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
總的感覺,北京是個多元文化的城市,上海則是比較單一的地域性城市,無論是體現在文化上還是超市商品的多樣性上。但是上海的環境氣候比北京好的多。
有個奇怪的現象,如果一個第三方城市的人,在北京、上海各呆一個月,他一定會說上海好。但如果各生活半年以上,則通常會說北京好。
在北京生活過的人,來上海通常會很不適應很不習慣。上海人則也大多不喜歡北京。兩地的文化差異太大。
2.我是做「IT」的,就與你談談這方面:
我們為什麼要討論北京和上海的差異?目的不在誰好,而是希望拿出自己的建議給別人去聽,我們最後要達成的一個目的是希望給看到這次論壇的這些人一些建議。無論做IT也好、互聯網也是無非就研發與運營這兩種人,我們就是想給這兩種人一個建議,你怎麼去看你自己,你去選擇上海還是北京。你是公司老闆,你考慮公司放在上海也好還是北京也好。對於公司來說,無非就是政策與公司環境。當他的政策占上風的時候,他一定會選擇北京,所以無論公司還是個人選擇,如果你認為偏重毫無疑問你要選擇北京。上海經濟環境相對成熟,與國際化接軌,金融體系非常完善。央行在上海新成立了一個總部,這在世界上都沒有先例一個國家可以有兩個銀行總部,它也是在做一些嘗試。
對於IT來講這是一個資本融入最大的行業,無非是要關注財政、稅收,尤其是上海的稅收,想在上海去做一些像北京一樣的貓膩、逃稅不可能,上海相對來講是非常的規范,上海不見得能比北京降低成本的。北京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讓你的運營成本無限降低,因為他有政策這把傘,在上海打不起這把傘,你只能按照政策走。所以說,我們只是希望我們的討論能給不同的公司不同的發展階段,它就應該選擇不同的城市。比如剛才那個P2P公司他現在要做的是什麼?P2P!現在要沖的是IPTV,IPTV要沖誰?廣電!你要去信產部拿這些東西,如果讓我建議我會讓你首先在北京,這個沒有爭取下來,你不要去談用戶感受,國家都不讓你幹了,你還有什麼用戶感受?可能以後你把一些用戶的重點放在上海,政府公關部門放在北京來解決一些不同層面的問題。
所以,北京和上海無所謂好還是不好,僅僅是通過我們這些從業人員的從業經歷給大家一些建議。當你需要像這樣的公司去選擇北京還是上海的時候,可以盡量的理性一點,不能僅僅因為上海有小籠包北京有炸醬面來做選擇。作為我們IT行業來講,公司來講更多的是應該是理性的去思考行業的這些東西。
老華:首先,我覺得這個話題是非常大的,如果我們從天時、地利、人和討論下來,可能今天這個話題討論不完,我站的角度可能和大家有所不一樣,我覺得我帶來的更多的是反思吧。這個話題不是今天才有,其實前幾年就有,包括上海的產業界、上海政府就在反思這個問題,上海的IT產業為什麼一直沒有北京做的好,一直在反思這個問題,到底差異在哪裡?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包括各種扶植政策。
從今天我們來看,就像陳俊說的那樣雖然上海的NASDQ多一點、市值高一點,其實如果從互聯網產業的總量來講,上海比起北京遠遠小得多。互聯網產業這個角度,上海比不上北京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其實我們也在反思為什麼上海互聯網產業比不上北京?我相信這裡面的原因很多,給我自己的一個感受就是上海的圈子文化沒有形成。其實從地理的角度來講,過去的北方是一馬平川,他們的生活方式是群居的形式,可能自古以來就是群體的活動,是以圈子為主。江南自古以為是附屬之地,一塊小田就養一家三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相對非常發達,這么多年的地理歷史因素就形成了北京的圈子文化盛行、上海個體文化為主。圈子文化的好處在於互相激發、影響、刺激、吹捧與鼓勵,對IT圈來說,上海的個體可能不比北京的差,可能某種程度更為優秀,各有各的好處。北京有一個好處就是互相吹捧、互相抱團,一有什麼問題就一呼百應、互相支持。上海就沒有達到這種效果,上海更多的還是自己閉門造車。上海的IT產業要搞好可能有很多方法,也許可以走的一個辦法就是也把我們上海IT的圈子文化忽悠起來,我們有些事情也能夠一呼百應,互相支持,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也許我們5G的討論會解決不了大問題,雖然不能產生什麼金玉良言,但是我期望能形成一種氛圍、圈子、互相吹捧的習慣和氣氛。也許我們的力量很微笑,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也許能把我們上海往上吹捧一點。
期待滿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