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融資模式 »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盈餘管理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盈餘管理

發布時間: 2021-06-11 01:25:27

⑴ 為什麼出售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從所有者權益中轉出的公允價值的累計變動額,借記或貸記「資本公積——其

你的理解錯誤: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
主要是為了防止企業進行盈餘管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變動是一種不影響現金流的利益。《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定: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或損失,除減值損失和外幣貨幣性金融資產形成的匯兌差額外,應當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在該金融資產終止確認時轉出,計入當期損益。資產負債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高於其賬面余額的差額,借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科目,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公允價值低於其賬面余額的差額作相反的會計分錄。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應按實際收到的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其賬面余額,貸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成本」科目;按應從所有者權益中轉出的公允價值累計變動額,借記或貸記「資本公積。

⑵ 為什麼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其他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並非為短期獲利,但又以公允價值進行後續計量,因此其正常的公允價值變動就允許先計入權益,只有當處置時才影響損益;但是如果公允價值大幅下跌不影響損益,又會對投資者產生誤導,因此准則規定此時要計提減值准備,計入損益;

資產負債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應當作為其他綜合收益,計入所有者權益,不構成當期利潤。

(2)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盈餘管理擴展閱讀: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計核算:

一、日常核算科目

本科目應當按照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類別或品種進行明細核算。

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主要賬務處理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與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有類似之處,但也有不同。

初始確認時,都應按公允價值計量,但對於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相關交易費用應計入初始入賬金額;

資產負債表日,都應按公允價值計量,但對於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不是計入當期損益,而通常應計入其他綜合收益。

⑶ 為什麼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變動計入其他資本公積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變動計入其他資本公積,主要是為了防止企業進行盈餘管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變動是一種不影響現金流的一利益。
《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定: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或損失,除減值損失和外幣貨幣性金融資產形成的匯兌差額外,應當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在該金融資產終止確認時轉出,計入當期損益。
資產負債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高於其賬面余額的差額,借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科目,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公允價值低於其賬面余額的差額作相反的會計分錄。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應按實際收到的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其賬面余額,貸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成本」科目;按應從所有者權益中轉出的公允價值累計變動額,借記或貸記「資本公積。

新准則對與金融資產的分類,基本完全借鑒了國際國會計准則。國計准則中對於各項金融資產的處理方式,也充分體現了各項金融資產的特點,或者說不同金融資產的特點決定了其會計處理方式也不一樣。
證券投資放入「持有至到期投資」類別,一般是基於長期投資策略,而放入「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投資策略,則主要以賺取短期交易回報為主。「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投資策略簡單來說可理解為介乎兩者之間。
也就是說,交易性金融資產是企業為短期獲利而作出的投資,因此其公允價值必須要如數計入當期損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並非為短期獲利,但又以公允價值進行後續計量,因此其正常的公允價值變動就允許先計入權益,只有當處置時才影響損益;但是如果公允價值大幅下跌不影響損益,又會對投資者產生誤導,因此准則規定此時要計提減值准備,計入損益;「持有至到期投資」由於是企業意圖長期持有的,其價值短期的增減變動對企業沒有多大意義,因此不予反映。
綜上,可以看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特點決定了其會計處理的方式區別於交易性金融資產,因此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權益也就可以理解了。

⑷ 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哪些科目

主要是為了防止企業進行盈餘管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變動是一種不影響現金流的一利益。《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定: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或損失,除減值
損失和外幣貨幣性金融資產形成的匯兌差額外,應當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在該金融資產終止確認時轉出,計入當期損益。資產負債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高於其賬面余額的差額,借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科目,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公允價值低於其賬面余額的差額作相反的會計分錄。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應按實際收到的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其賬面余額,貸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成本」科目;按應從所有者權益中轉出的公允價值累計變動額,借記或貸記「資本公積。

⑸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為何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

主要是為了防止企業進行盈餘管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變動是一種不影響現金流的一利益。

《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定: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或損失,除減值損失和外幣貨幣性金融資產形成的匯兌差額外,應當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在該金融資產終止確認時轉出,計入當期損益。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高於其賬面余額的差額,借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科目,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公允價值低於其賬面余額的差額作相反的會計分錄。

(5)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盈餘管理擴展閱讀:

資本公積的會計處理

一、本科目核算企業收到投資者出資超出其在注冊資本或股本中所佔的份額以及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等。

二、本科目應當分別「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其它資本公積」 進行明細核算。

三、資本公積的主要賬務處理

(一)企業收到投資者投入的資本,借記「銀行存款」、「其他應收款」、「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科目,按其在注冊資本或股本中所佔份額,貸記「實收資本」或「股本」科目,按其差額,貸記本科目(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

與發行權益性證券直接相關的手續費、傭金等交易費用,借記本科目(股本溢價),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

公司發行的可轉換公司債券按規定轉為股本時,應按「長期債券——可轉換公司債券」科目余額,借記「長期債券——可轉換公司債券,按本科目(其他資本公積)中屬於該項可轉換公司債券的權益成份的金額,借記本科目(其他資本公積)。

股票面值和轉換的股數計算的股票面值總額,貸記「股本」科目,按實際用現金支付的不可轉換為股票的部分,貸記「現金」等科目,按其差額,貸記本科目(股本溢價)科目。

企業將重組債務轉為資本的,應按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借記「應付賬款」等科目,按債權人放棄債權而享有本企業股份的面值總額,貸記「股本」科目,按股份的公允價值總額與相應的實收資本或股本之間的差額。

貸記或借記本科目(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按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股份的公允價值總額之間的差額,貸記「營業外收入——債務重組利得」科目。

企業經股東大會或類似機構決議,用資本公積轉增資本,借記本科目(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貸記「實收資本」或「股本」科目。

(二)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權益法核算的,在持股比例不變的情況下,被投資單位除凈損益以外所有者權益的其他變動,企業按持股比例計算應享有的份額,借記「長期股權投資——所有者權益其他變動」科目,貸記本科目(其他資本公積)。

⑹ 新會計准則下公司盈餘管理的可能途徑有哪些

(一)利用資產減值
新會計准則擴大了資產減值范圍,除原先要求計提的「八項」資產減值准備以外,採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消耗性生物資產、建造合同形成的資產、金融資產以及未探明石油天然氣礦區權益等資產,均應在會計期末判斷資產是否存在可能發生減值的跡象,相應提取減值准備。其中,除按新准則第8號計提的各項資產減值准備不得轉回外,其他資產減值准備均可以在減記資產價值的影響因素消失後轉回,計入當期損益,為管理當局盈餘管理提供了可能。資產減值的確認與計量涉及到公允價值、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等指標的確定,不管是對公允價值的估計,還是在計算現值過程中對未來現金流量和折現率的估計都需要會計的職業判斷,方便管理層進行盈餘管理。

(二)利用研發支出的部分資本化規定
新准則把過去計入當期損益的研究與開發費用劃分為兩個階段:研究階段支出計入當期損益,開發階段的支出允許資本化計入資產價值。但對於開發項目是否具有可行性,公司是否具有完成該項目並使用或出售的意圖,公司是否能證明開發的新產品、新技術存在市場等問題的確定都需要會計的職業判斷。會計的職業判斷主觀性強,與盈餘管理關系密切,為公司盈餘管理提供了可能。

(三)利用公允價值
新會計准則在金融工具、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投資性房地產、公司合並的非共同控制類型中和債務重組等方面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雖然准則對公允價值的使用條件進行了嚴格限制,但這依賴於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和資產評估機構的報告,使公司管理當局可以利用公允價值進行盈餘管理的空間加大。

(四)利用借款費用資本化范圍的擴大
舊准則規定可予以資本化的資產僅指固定資產,而新准則規定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包括固定資產和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購建或者生產活動才能達到可使用或可銷售狀態的存貨、投資性房地產等,擴大了可資本化的資產范圍,隨之可資本化的借款范圍,由專門借款擴大到包括專門借款和一般借款。企業借入的資金大多是混合使用,確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究竟佔用了多少一般借款,計算借款費用資本化金額時確認資本化期間等問題需要進行主觀判斷,公司外部各方很難了解清楚,審計監管難度較大,客觀上為公司增加了盈餘管理空間。

(五)利用預計負債的計量
新准則規定預計負債的初始計量按履行相關現時義務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數進行;在資產負債表日對預計負債的賬面價值進行復核,如有客觀證據表明該賬面價值不能真實反映當前最佳估計數,應按當前最佳估計數作相應調整。規定中需要確定的「最佳估計數」沒有具體的標准,需要綜合考慮與或有事項有關的風險、不確定性和貨幣時間價值等因素。因此,在計量過程中涉及到對相關未來現金流出、折現率、風險的估計和判斷,為公司管理層進行盈餘管理增加了相當大的空間。

⑺ 如何理解利用債務重組進行盈餘管理

債務重組能夠使得債務人獲得較大的利益,並能夠解決目前公司所處的財政困境以及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所以些公司沒有徹底分析自己實際狀況的情況下,往往一哄而上,不根據白身的實際狀況而進行債務重組,結果產生了一系列的債務問題,我國較為普遍的三角債、雙邊債以及資不抵債等等問題的產生都要與此有關。

(7)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盈餘管理擴展閱讀:

債務重組有不同的重組方式,一般分為以下五種類別:

1、清償模式

以現金或者固定資產抵用現金來清償相關的企業債務;

2、股權化模式

將企業的債務轉化為股份分給債務關聯人,這樣就相當於債務關聯人用債務進行投資;

3、債務轉換模式

企業由於某種特殊的原因,需要提現或者延期償還債務,並因為這種原因願意對債務人償付相應的賠償;

4、豁免模式

經過仔細的協商,考慮到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不佳,債務關聯人免除或者減少債務利息甚至本金;

5、混合模式

是最常用的一種債務重組模式,被各大企業、公司廣泛使用,它是將以上兩種以上的模式進行有效的搭配組合,進行混合使用。

在公司內部,為了提高債務重組的工作效率,往往都是將幾種債務重組模式集合起來,揚長避短,共同開展此項工作,即混合模式一般在公司中引用的最為常見。

但是無論企業以哪種模式進行債務重組,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雖然其中必然涉及到對原債權與債務契約的違背以及調整企業的產權關系等等,但是卻能夠最大化的提高目前的企業生產率,使得企業能夠擺脫目前所處的困境,以實現資本最大化的目標

⑻ 新會計准則實施後,對企業利用在固定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這一方面起到一定的抑製作用,但仍有一定的空間。

虧損公司利用資產減值准備調節盈餘,對於無法做成盈利或是首次加入虧損之列的上市公司,為了給下一年扭虧留下伏筆,往往計提巨額資產減值准備,而對於要配股或免受特別處理、摘牌處罰的上市公司則大額沖回資產減值准備。因此,上市公司都留有一定數量的資產減值准備為操縱利潤作準備。2006年頒布的新資產減值准則在制定過程中充分考慮了現在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准備進行盈餘管理的實際情況,在計提基礎、確認標准、計量標准和操作步驟方面較現行准則作出了更加詳細的規定,尤其是關於禁止資產減值准備轉回的規定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現行會計准則下公司的盈餘管理方式,抑制一部分盈餘管理手段。新准則的頒布實施,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調節盈餘的大門就被完全關上了嗎?本部分通過新資產減值准則頒布前後上市公司計提和轉回各項資產減值准備的對比,對上市公司在新資產減值准則頒布後可能出現的新的盈餘管理手段進行探討。

一、樣本的選取

為了全面分析資產減值准備新規對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影響,本文以我國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2005—2007年期間符合下述兩個條件的樣本:

(1)2004年前上市且未退市的上市公司。(2)財務數據完整。
考慮以上因素後,共得到1233個樣本,數據來源於證券之星、巨潮咨詢網站。數據處理採用EXCEL數據分析工具。選取了滬深證券交易所以A股發行的上市公司:2005年412家、2006年435家、2007年386家公司為樣本。
由於2007年的資產減值表中的內容有14項,為了和2005年、2006年的八項減值對比,因此,2007年參照2005年和2006年的項目名稱,短期投資減值准備僅包括可供出售資產的減值准備,長期投資減值准備包括長期股權投資減值准備和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減值准備。

二、研究分析

(一)資產減值准備計提情況分析
表1反映的是2005年、2006年和2007年計提各項減值准備金額的比例關系。從表1中可以看出,2005年計提金額排在前三位的資產減值准備分別是壞賬准備、存貨跌價准備和固定資產減值准備,分別占整體的41.96%、28.15%和14.73%;2006年計提金額排在前三位的資產減值准備和2005年相同也是壞賬准備、存貨跌價准備和固定資產減值准備,分別占整體的59.45%、19.63%和11.07;2007年計提金額排在前三位的資產減值准備和前兩年相同也是壞賬准備、存貨跌價准備和固定資產減值准備,分別占整體的62.15%、21.86%和7.85%。但是2006年和2007年計提的壞賬准備占整體的比例卻大幅度提高,由2005年的41.96%提高到2006年的59.45%,2007年的62.15%,分別提高了17.49和20.19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壞賬准備是上市公司計提減值准備的主要方式,也是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主要手段。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准備占整體的比例由2005年的14.73%下降到2006年的11.07%,2007年的7.85%,分別下降了3.66和6.88個百分點。筆者認為引起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在新資產減值准則出台後利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在建工程等長期資產進行盈餘管理的手段將受到限制的情況下,計提的長期資產減值准備將成為沉沒成本,只會減少當期的利潤。所以,對於資產減值的行為必定非常謹慎,能少計提則少計提,導致上市公司更傾向於利用短期資產減值准備來進行盈餘管理。如上市公司仍可以通過計提存貨跌價准備調低當期利潤,減少期末存貨成本,這樣以後期間銷售成本就會偏低,從而使未來的利潤反彈。 (二)資產減值准備轉回情況分析
表2反映的是2005年、2006和2007年轉回各項減值准備金額的比例關系。從表2中可以看出,2005年轉回金額排在前三位的資產減值准備分別是壞賬准備、存貨跌價准備和固定資產減值准備,分別占整體的40.66%、34.68%和16.89%;2006年轉回金額排在前三位的減值准備和2005年也是壞賬准備、固定資產減值准備和存貨跌價准備,分別占整體的33.65%、31.24%和15.25%。但是轉回的固定資產減值准備占整體的比例卻大幅度提高,由2005年的16.89%上升到2006年的31.24%,增長了14.35%,轉回金額僅次於壞賬准備,位於第二位。轉回的無形資產減值准備占整體的比例也有提高,由2005年的2.02%上升到2006年的3.52%,增長了1.4%;2007年轉回金額排在前三位的資產減值准備也分別是壞賬准備、存貨跌價准備和長期投資(只包括長期債權投資)減值准備,分別占整體的51.26%、38.65%和7.13%,轉回的壞賬准備比2005年增加了10.6%,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2006年發布的新資產減值准則中明確規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後期間不得轉回。這一規定主要包括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和部分長期投資等長期資產。部分資產因為後續計量是以公允價值計量的,不計提減值准備,除了可供出售的資產是例外;有些資產減值是可以轉回的,包括存貨、應收款項、長期債權投資、遞延所得稅資產等。這意味著自2007年1月1日准則實施起,上市公司以往年度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無形資產將不得沖回,這對上市公司的利潤將產生很大影響。因此2006年被視為資產減值准備沖回的最後期限,上市公司在過去年度通過種種理由計提的資產減值如果不及時轉回,將徹底成為沉沒成本。2006年固定資產減值准備轉回金額所佔比例的大幅度提高也驗證了這一點。

同時,2006年與2005年相比存貨跌價准備轉回金額所佔的比例大幅度下降,由2005年的34.68%下降到2006年的15.25%,降幅達到19.43%;壞帳准備2005年與2006年相比轉回金額所佔的比例由40.66%下降到33.65%,降幅為7個百分點,這主要因為存貨跌價准備、壞賬准備不適用於頒布的新資產減值准則中關於不許轉回的規定,也就是說,在2007年以後仍然可以按照準則關於減值跡象的要求計提和轉回存貨跌價准備、壞賬准備等。2007年壞賬准備、存貨跌價准備的轉回比2006年和2005年都大幅度增加。可見,在利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在建工程等長期資產進行盈餘管理的手段被限制後,上市公司更傾向於利用短期資產減值准備來進行盈餘管理。這表明,新的資產減值准則關掉了固定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減值准備轉回的操控大門,但企業仍然有其他的選擇進行盈餘操控。新准則並不能完全杜絕上市公司的盈餘操控。

三、研究結果及分析

通過上述分析發現,新資產減值准則的頒布對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由於新資產減值准則規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後會計期間不得轉回。」由於這一規定的主要適用范圍是僅適用於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股權投資、以成本計量的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以成本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及石油天然氣開採的減值。應該注意的是,對於存貨、消耗性生物資產及應收賬款和持有至到期的投資(攤余成本計量)、長期債權投資、遞延所得稅資產、融資租賃中出租人未擔保余值等的減值仍然允許轉回。統計數據表明在利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在建工程等長期資產進行盈餘管理的手段被限制後,上市公司更傾向於利用短期資產減值准備來進行盈餘管理。
第二,由於新資產減值准則將於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實施,這意味著2006年是上市公司轉回以前年度計提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在建工程等長期資產減值准備的最後期限,統計數據表明那些在此前年度通過計提減值准備「儲蓄」利潤,企業要抓住最後一次的機會,尋找各種各樣冠冕堂皇的理由將以前的資產減值准備予以轉回。
第三,新資產減值准則的頒布使企業利用減值准備調節利潤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小了,利用計提手法調節利潤將越來越難。但企業仍然有其他的選擇進行盈利操控,因此新資產減值准則對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影響程度有限。

⑼ 為什麼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要計入其他綜合收益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變動計入其他資本公積,主要是為了防止企業進行盈餘管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變動是一種不影響現金流的一利益。

《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定: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或損失,除減值損失和外幣貨幣性金融資產形成的匯兌差額外,應當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在該金融資產終止確認時轉出,計入當期損益。

資產負債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高於其賬面余額的差額,借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科目,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公允價值低於其賬面余額的差額作相反的會計分錄。

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應按實際收到的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其賬面余額,貸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成本」科目;按應從所有者權益中轉出的公允價值累計變動額,借記或貸記「資本公積。

(9)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盈餘管理擴展閱讀:

對於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核算的債券投資,每期應確認的投資收益 =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而金融資產的攤余成本,是指該金融資產的初始確認金額經下列調整後的結果:

(一)扣除已償還的本金;

(二)加上或減去採用實際利率將該初始確認金額與到期日金額之間的差額進行攤銷形成的累計攤銷額;

(三)扣除已發生的減值損失。

根據攤余成本的定義,我們可以推斷以下計算公式:
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 -已償還的本金 +(投資收益 -收到的利息)[即攤余成本定義中

(二)利息調整的攤銷額] -資產減值損失

上面公式中在「已償還的本金」和「資產減值損失」不涉及的情況下,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攤余成本其實就等於不考慮公允價值暫時性變動的賬面價值。

所以,從攤余成本的組成內容來看,並不包括公允價值暫時性變動。如果金融資產發生了減值損失,那麼將使得攤余成本等於賬面價值。

總之,計算投資收益時,攤余成本不能考慮公允價值的暫時性變動;而計算公允價值變動時,則比較的是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的大小,而不是攤余成本與公允價值的大小。攤余成本與公允價值的差額應確認為資產減值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