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融資模式 » 邁科技metalab融資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邁科技metalab融資

發布時間: 2021-06-09 17:15:14

❶ 眾創空間在國外是怎樣的

《創新2.0視野下的協同創新研究:從創客到眾創的案例分析及經驗借鑒》一文總結了三類典型的眾創模式,其中Fab Lab、Living Lab即是歐美兩種典型眾創空間形態,Living Lab還和中國的「三驗」AIP眾創模式一起,致力於將整個城市建設成為各方參與的開放創新空間,也就是城域開放眾創空間。三種典型眾創空間模式如下:
⒈Fab Lab創新模式
Fab Lab即微觀裝配實驗室(Fabrication Laboratory),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CBA)發起的一項新穎的實驗——一個擁有幾乎可以製造任何產品和工具的小型的工廠。Fab Lab正是基於從個人通信到個人計算,再到個人製造的社會技術發展脈絡,試圖構建以用戶為中心、面向應用的,融合從設計、製造,到調試、分析及文檔管理各個環節的用戶創新製造環境[34],也為更廣泛的群體自由地施展其創新才能提供重要的技術工具和信息平台,推動了草根創新。同時Fab Lab還注重開放知識與協同創新的激盪、傳播和分享,通過開源軟體應用以及網路社區建設,實現文檔代碼同步、想法的交流及知識的傳遞與交互。Fab Lab所支撐的個人製造為更廣泛的群體自由地施展其創新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平台,其所推動的草根創新則將使創新活動褪去過往象牙塔賦予的神秘光環,更緊密地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Fab Lab的實踐和經驗基於虛擬空間比特與實體空間原子融合的創新理念,為大眾參與創新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支撐環境,推動了全球的創客浪潮,是眾創的典型模式。
⒉Living Lab模式
歐盟推行的Living Lab創新模式也是眾創的典型模式之一,是歐盟創新系統建設的關鍵一步。Living Labs又稱為「生活實驗室」或「應用創新實驗室」,它強調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和共同創新。Living Lab致力於培養以用戶為中心的科技創新模式和創新體制的全新研究開發環境,採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進的信息和通信技術等手段來調動方方面面「集體的智慧和創造力」,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機會。Living Lab立足於本地區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以科研機構為紐帶,建立以政府、廣泛的企業網路以及各種科研機構為主體的開放創新社會(Open Innovation Community)。Living lab將整個城市作為開放的實驗空間,依靠生活、工作於城市中的各類用戶,為創新應用實時地提供原型設計和測試平台,在用戶需求的驅動下,在整個城市范圍內進行試驗和創新。這樣的Living Lab正是以用戶為中心整合多種資源,使得研發機構、企業、相關社會組織以及個人用戶與用戶群體實現共同創新、開放創新,推動了創新進程和創新涌現,是眾創的典型模式。
⒊AIP「三驗」應用創新園區模式
北京市發起的城市管理「三驗」應用創新園區(AIP)是對創新2.0時代信息社會條件下以用戶為中心、需求為驅動的科技創新平台與制度設計的探索。「三驗」AIP應用創新園區的核心理念即構建以用戶為中心、以需求為引導、以技術為推動,需求與技術充分互動的應用創新平台以及覆蓋市民生活和工作的開放創新空間,貫徹最終用戶參與產品的技術研發、設計過程的應用創新理念,以「三驗」(體驗、試驗、檢驗)眾創機制貫穿需求孵化、需求實現(技術孵化)、需求驗證的全過程,推動以「三驗」眾創機制為核心的技術應用研發與試點示範活動。[35]其中,體驗指用戶體驗,這是創新2.0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的核心體現;試驗指研發企業以與用戶及相關各方共同開展的試驗,這是一個技術研發孵化的過程;檢驗指以相關政府部門及第三方社會組織搭建的平台進行檢驗及價值評估,為新技術、新應用、新模式的孵化及推廣應用、科學決策提供更好的支撐服務。AIP「三驗」眾創機制的探索對於用戶參與創新、企業技術孵化、各方協同創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孵化了一系列的創新產品和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應用創新園區的「三驗」眾創機制不但可以對接用戶體驗、企業研發與社會推廣,很好地對接應用需求和技術孵化、實現社會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互動,也有利於培育眾創文化,推動創客運動的持續發展。2008年在北京大學舉辦的「知識社會與創新2.0」第二屆中國移動政務研討會上,「三驗」應用創新園區作為國內最早開展的城域開放眾創空間探索,得到與會各界專家的高度關注,並與國際上的Fab Lab、Living Lab兩大眾創模式一並被稱為面向知識社會的三個典型創新2.0模式,是對創新2.0時代眾創的重要探索和先行實踐。[1]應用創新園區關於體驗、試驗、檢驗「三驗」眾創機制及眾創平台的建設,以用戶為中心整合政用產學研各方資源,有利於推動用戶創新浪潮,也有利於推進開放創新、協同創新、大眾創新的實踐,有利於推動創新創業的浪潮,是眾創活動開展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