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經濟領域出現哪些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
一是就業問題;
二是中小企業融資問題;
三是資源的配置總理。
B. 經濟下行壓力大會導致銀行貸款收緊嗎
這個不一定的。主要看國家的宏觀政策,比如前一陣子國家降准降息就是為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融資難度。在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時候,國家會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企業提供充分的流動性。只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銀行的貸款會比較謹慎,因為銀行擔心不能盈利導致無力償還銀行貸款,而在經濟向好的時候,企業一般都是賺錢的,銀行就不用擔心企業還不了錢。
C. 為什麼經濟下行周期融資難融資貴
資金的供求關系
融資貴的直接體現是融資價格高,融資的價格是由資金的供給和需求直接決定的,因而影響資金供給和需求的因素也會間接影響到融資價格的水平。如果價格不能正確反映供求關系,則可能會出現融資難的問題。
銀行的監管規則
銀行監管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防範系統性風險,要防止過度融資引起的風險集中爆發。解決融資難、融資貴是要使融資易、融資便宜,讓有效融資需求得到更充分的滿足。然而融資需求中有可能很大一部分並不是有效需求。因此,監管規則本身有著與融資易不完全一致的目標,監管規則的存在也是為了形成制衡的力量。
銀行內部風險管理體系
目前傳統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主要是依靠抵押品,線下收集客戶信息來判斷其還款能力與意願,和線下跟蹤借款人的貸後財務信息。從成本收益的角度,銀行會偏向於選擇大客戶。一些較大的銀行採用統計模型來幫助判斷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如果模型能准確評估風險,並復制批量化使用,則可以降低風險管理的平均單位成本。
不確定性溢價
借貸利率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基準利率,二是在基準之上的溢價部分。通常,基準利率的溢價部分被認為主要是風險溢價。然而很多小額借款人的風險並不比大借款人高很多,然而大部分小借款人得到的利率要比大借款人高不少。
D. 如何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給社會穩定帶來的影響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運行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如何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給社會穩定帶來的影響?
一、經濟下行給社會穩定帶來的影響
(一)就業減少。受經濟下行影響,中央財政對我區轉移支付相對減少,再因我區經濟固投基數大,而經濟指標「虛高」現象愈加嚴重;此外國家加大煤礦產業整合力度,工業產業投資支撐出現「無補位」狀況,投資持續增長壓力大。這樣,投資增速減緩,導致對產業和企業的支持力度減弱,進而影響就業。
(二)民生事業發展受限。受房地產市場不景氣等因素影響,全區政府基金預算收支矛盾異常突出,2014年全區基金缺口8000多萬元,這些都是以財政公共資金墊付,嚴重影響財政公共運行;同時融資工作受經濟下行影響,也困難重重,全區融資資金到位難。財政收入難,影響財政支出,民生投入增速也相應減少,民生事業因資金缺乏發展受限。
(三) 經濟社會改革受阻。如果中國經濟沒有下行壓力,推什麼改革大概都比較寬裕。經濟形勢好,就可以多做不傷害既得利益的「增量改革」,做結構調整的資本也比較雄厚。反之,一旦經濟增速放緩,改革每割一塊肉都會有更多社會痛苦感,這些痛苦有可能轉化成改革的阻力。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
經濟下行,新常態下經濟增長正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創新需要人才,目前我區缺乏工業、城市建設、金融、經濟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人才,這就要求我區創新人才引進策略,鼓勵柔性引進人才,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類社會機構開展合作,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培養機制。同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實施技能型人才和創業型人才培訓等工程,推進勞動力優勢向人才優勢轉變。
三、應對舉措
面對經濟的下行壓力,為了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維護社會穩定,達川區應採取以下四個方面的措施,以保障達川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為達川區經濟穩中有進和社會和諧穩定做出應有貢獻。
(一)抓好重大項目建設,保持投資持續穩步增長。一是堅持大抓項目、抓大項目不動搖,嚴格執行「四個一批」項目建設管理機制。二是緊跟政策走向,抓緊項目儲備申報,力爭我區更多項目進入明年省、市重點項目投資計劃。三是堅持向上爭取與激發民資並重,研究促進民間投資較快增長的措施和辦法,確保實現雙增長。四是緊抓要素保障。切實提高土地、資金等要素保障水平,為項目儲備、新開工、建設創造良好條件。
(二)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一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特色化發展,大力實施「5+5」產業發展規劃,做大做強專業鄉鎮、村組;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引導農民以土地、資本、勞動力為生產要素投入到農業「產業鏈」中。二是著力提升工業質量。狠抓園區建設,加快推進標准廠房、七通一平建設、國道210線工業園區段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狠抓企業培育,力爭2015年再培育年銷售收入達5億元企業一家,年銷售收入達1億元企業1-2家,新入規企業4家,發展微型企業100戶以上。三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強產業載體建設,加快推進升華廣場城市綜合體、河市物流園區、商貿物流園區建設,並加快推進農貿市場建設。同時大力發展生活生產性服務業,積極培育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大力培育扶持競爭力強、質量優的商貿骨幹企業,並引導「走出去」;鼓勵中小微企業運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開展在線采購、銷售等經營活動。繼續拉動城鄉市場消費,推進「便利消費進社區,便民服務進家庭」的「雙進」工程。
(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強持續發展後勁。一是加大項目包裝、推介、洽談力度,重點梳理、儲備、包裝一批工業、旅遊、商貿服務等產業類項目,積極利用各種推介平台向外推介。二是拓展招商渠道。進一步加大發揮6個專業招商小分隊作用,充分利用登門招商、親情招商、以商招商、網上招商等多種方式。三是加大重點對象招商,以世界500強、央企、國企、上市公司等行業知名企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科技型企業和達州籍在外商人為重點對象開展招商,著力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效應強的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
(四)多措並舉拓展財源,確保財政收入穩步增長。一是挖掘收入潛力,促進財政增收。重點加強對對主體稅種及重點稅源的挖掘,做到鞏固主體稅源,培育後續稅源。二是著力抓好資金籌措。加快推動五家政府平台公司實體化經營,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金」的作用和乘數效應,鼓勵和吸引民間資金、金融資金投入建設。三是加大力度開辟鄉鎮資源,培植發展鄉鎮經濟。四是增加土地存量,加大閑散土地處置力度,足額保障土地「雙掛鉤」經費。
E. 當前經濟下行面對那些機遇與挑戰
機遇與挑戰: 第一,在參與全球金融危機應對中積極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美國通過大量發行貨幣進行金融危機的救援,為未來的美元泛濫留下了隱患,也增大了中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迫切性。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中國可以多種方式提供流動性支持,同時也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例如,可以允許美國、IMF以及其他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在中國內地或者香港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此舉有助於防範匯率風險,促進中國本土債券市場的發展。 第二,以贏得更大國際金融話語權為原則,在現有的國際金融格局下適當參與全球金融救援行動。基於當前中國的經濟金融實力,在參與國際救援時,應當主要依託現有的國際金融框架,同時在主要國際組織中爭取更大的話語權。在購買美元及其相關金融資產時,可以要求更高的權利保證和更為優惠的價格,在確保投資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分享被救援企業的成長性。 第三,重點放在對可能出現支付危機的發展中國家的救援,輔之以相應的國家資源戰略和產業整合戰略。由於部分過於依賴外部融資的新興市場國家可能出現債務危機,結合中國現有的產業整合能力和資源需求狀況,中國可以把參與救援的重點放到那些擁有戰略性資源的發展中國家以及中國企業具有產業整合優勢和整合能力的特定行業,而不能將大量資金投向中國缺乏整合優勢的發達國家的金融業等領域。 第四,國際資源價格的大幅下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資源相對稀缺的加工製造大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十分有利的機會。資源價格大幅下跌會顯著改善中國的貿易條件,減少中國因為大量購買高價資源導致的福利流失。從長期來看,金融危機導致的資源價格大幅下跌,也給了中國以更為從容的機會來重新部署全球的資源戰略。 第五,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各國日益關注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的完善。目前,尚有規模龐大的次貸證券沒有清算,這些證券分布在不同國家的不同金融機構中,無從判斷其規模及其損失程度,也就無從進行相應的監管和應對,因此,建立國際性的專門清算機構,是掌握全球次貸證券現狀和演變趨勢等重要信息的關鍵。中國還可以利用當前時機呼籲國際間擬定對場外衍生市場和對沖基金進行監管的國際准則,並通過參與這些准則的制定過程提升新興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知情權和話語權。 第六,為了避免因歐美等國通過大量發行貨幣來應對金融危機而引發的匯率風險,中國作為最大的外匯儲備持有國,可以呼籲建立主要儲備貨幣匯率的穩定機制和貨幣發行限制機制,防止歐美利用其儲備貨幣地位濫發貨幣,在設計相關的限制機制時,中國可以主動提出建立"美元-歐元-人民幣"的發行聯動機制,相應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打字不宜,請採納
F. 如何破解融資難
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首先需要深入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並充分認識到阻礙融資難、融資貴解決的限制性信念。現實中,我們容易傾向於用替代的辦法來應對,如政府(政策性銀行、財政部和央行)替代市場,通過國際市場替代國內市場直接提供低廉資金供給,用另一種行政性要求替代原有的行政性要求,如要求金融機構為特定群體提供低廉資金等。替代性應對,並沒有直面問題根源,只是改變了問題的表現形式。問題是一面鏡子,正面應對有助於提升自身的實力。美國忍受了20世紀80年代的高利率,日本直面70年代高油價,德國經歷了90年代的低工資,推動本國艱難轉型,建立經濟「新常態」。解決我國當前的融資難、融資貴,根本上要允許必要的經濟調整,允許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減少非市場因素在利率決定中發揮作用的程度。
一是要區分好的、合理的和壞的融資難、融資貴。應對融資難、融資貴,首先需要區分好的和壞的融資難、融資貴。有利於市場出清、有利於市場化的隱性成本外顯,是市場機制的必要組成部分,是好的融資難、融資貴,主要反映經濟下行風險、金融機構業務下沉風險的融資難、融資貴,是合理的,應以平常心對待,允許市場的必要調整。主要反映體制機制缺陷的,尤其是行政干預、隱性擔保介入價格調整,是壞的融資難、融資貴,應堅決從體制機制上改進。
二是理清政府債務、及時市場退出和必要的債務重組。一是宜借理清政府債務,打破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產—影子銀行自循環,重構政府和市場關系。二是鼓勵市場及時出清。嚴格預算約束,在合理控制惡意「逃廢債」前提下,允許不具清償能力的企業及時退出市場。三是推動必要的企業債務重組。考慮到我國處於經濟轉型和階段轉換的關鍵期,為避免陷入僅靠市場力量導致「泥沙俱下」的過於慘烈的調整方式,有必要藉助我國政府的行政優勢,在負債方清算前,在資產方做好分類處置,區分好壞企業、好壞資產,推動銀行主導的必要的企業債務重組。
三是統一監管,規范國有企業行為,推動金融市場化。一是統一監管。盡快打破監管的部門分割。相同的市場行為,應適用相同的監管原則,避免畫地為牢式的監管競爭。短期內,可針對資產管理業務出台各個部門都適用的基本原則。根據需要,可推動監管部門的機構改革,實現統一的、功能和機構監管相結合的監管模式。二是規范國有企業行為。我國宜進一步規范國有企業的財務行為,對其從事的金融行為(包括通過財務公司等下屬金融機構,通過商業信用進行的資金融通行為),加強反壟斷管理,防止實體經濟的壟斷力量滲透到金融領域。三是進一步推動金融市場化。放寬機構、產品和市場的准入,推動金融市場化,加速市場的交叉、融合和分層,在金融實踐中,真正區分股權、債券及夾層融資。逐步減少政府行政管理帶來的資金配給和成本效應,通過改革消除存貸比、合意貸款規模、資本充足率及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等給金融機構帶來的超過國際平均的運營成本。
四是有序打破剛性兌付,完善國家穩定體系。首先,打破剛性兌付應先於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剛性兌付幾乎是事實上沒有上限的100%隱性擔保,而且還可以享受風險資產的高收益。按照目前設計的存款保險制度,只能對50萬元以下存款提供100%的顯性擔保。如果兩者共存,存款可能會大規模轉移出銀行體系,帶來巨大宏觀風險。其次,應盡快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打破剛性兌付,可從民企開始,逐步過渡到不納入地方政府預算的私募產品,再到信託和非銀行理財產品,最後是公募債券。要管理好市場預期,通過利息損失、債務重組等方式,逐步提高市場對信用風險的切實體會。再次,我國應完善社會穩定體系。我國宜盡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證券、保險三個行業的中小投資者保護基金和信託業的保障基金,理順央行的流動性救助、財政危機救助、社會救助和救濟等經濟社會穩定體系。近期應盡快建立必要的流動性資金池,解開由擔保、債務形成的不合理資金鏈困局。
五是加速經濟轉型。以原有經濟結構為基礎的資產泡沫(自循環)不斷膨脹,像一個黑洞似的不斷吸引著社會資源,通過成本和風險的抬升,擠出其他企業,增加系統的脆弱性。加快推進改革,加速經濟轉型,直面系統切換過程中「破」和「立」的關系,完成階段轉換,是融資難、融資貴的根本出路。
G. 分析我國目前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有哪些
一是外需嚴重萎縮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仍將持續。
二是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還比較困難。
三是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難度較大。實現全年糧食豐收還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盡管農民工的就業形勢好於預期,但就業人數增速和工資水平增幅均有明顯下降,主要農畜產品價格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四是推進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任務十分艱巨。
五是就業壓力仍然較大。部分應屆高校畢業生尚未實現就業,同時仍有一批往屆畢業生還沒就業;盡管返城農民工絕大多數找到了工作,但工作不穩定的情況較為普遍。
六是支撐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還不強。
H. 面對經濟下行,該如何融資
根據目前經濟發展趨勢的趨勢,可以參考一下幾個方面進行融資。
融資的項目要根據市場發展趨勢,我國頒布二胎政策以來,目前兒童市場還是比較大的
融資額度要根據項目以及人民幣形勢進行融資
望採納,恩美路演^_^
I. 談談我國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大的主要做法
今年來中國的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進而影響股市大降導致市場信心缺失。中國的經濟在順周期情況下能快速發展,但是在逆周期環境下則表現出較大的壓力。針對現階段民企的發展困境可以總結為「進水少,出水多」。進水表示企業的融資,出水代表企業的稅負。民企融資渠道受限,同時承擔較重的稅負,在順周期和逆周期情況下將表現出迥異的發展態勢。
現階段中國的金融發展狀況而言,銀行是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渠道。對於上市企業則還可以通過股市融資。國企控制了國計民生的重要環節,壟斷性強、利潤高、風險低,是銀行最鍾愛和優先考慮的貸款對象。民企規模小、競爭大、風險高,無論從風險把控和投資回報率來說,銀行都更願意將資金投給國企。這導致眾多的民企只能通過其他的渠道進行融資,這可能也意味著高利率和高杠桿。在順周期情況下,其他渠道的融資還能通暢,企業的銷售和利潤還能維持。但一旦處於逆周期環境下,企業銷售和利潤下滑,融資償還的壓力陡增,違約風險加大。這時銀行對於這種處境的企業貸款更是嚴苛,從而導致企業發展處於嚴重危機之中。民企的融資難問題怎麼破?竊以為可以降低國企所控制的國計民生行業的利潤,也就是在關乎國計民生的開支項上大舉降費。這樣民眾其他可用支出可以增多,發展壯大其他民企市場;國企規模龐大、用戶基數多,薄利多銷而回報穩定。如果銀行要追求穩定可選擇投資低回報率的國企,如果銀行追求高回報率則可以投資民企。如此可以解決國企和民企的融資發展問題。
作為企業融資的另一重要渠道-股市則是長期背離了市場的基本面。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翻了一倍,可股市指數竟還在10年前水平徘徊。短線的投機炒作之風盛行導致股市背離市場的價值。培養股市正確的長期價值投資理念當是重中之重
J. 二零二零年中國經濟發展仍面臨哪些壓力和困難
二零二零年中國經濟發展仍面臨的壓力和困難:產能過剩的局面尚未改變、地方性債務問題、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財政金融風險加大、企業進入去庫存階段。
1、產能過剩的局面尚未改變。我國製造業過剩產能呈現行業面廣、絕對過剩程度高、持續時間長等特點,這也導致了我國製造業投資減慢和工業品價格連續三年下跌,尚無價格止跌和市場出清跡象。同時,大量資源固化於一些僵屍企業中,引發融資成本上漲,抑制了新興產業與服務業的發展。
2、地方性債務問題。對於規范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切實防範化解財政金融風險,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意義十分重大。但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債務嚴格控制,地方政府的還本付息壓力會加大,地方政府的投資會縮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進入償債高峰期後又需要大量舉債償還債務,同時還要通過舉債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來穩定經濟。在多難選擇下,可能會出現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增大,大量得到批準的基礎設施項目不能開工的局面。
3、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產能過剩行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等預算軟約束部門的巨大資金需求拉高了資金成本;房地產市場回調和部分理財產品違約風險上升,金融機構和企業流動性偏好提高,導致資本「避實就虛」,在金融體系內自我循環,難以進入實體部門,民營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企業經營較為困難。
4、財政金融風險加大。與房地產調整、產能過剩、政府性債務相關的金融產品違約風險開始暴露,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壓力增大,實體經濟問題開始向財政金融領域傳導。融資難融資貴也導致部分地區非法融資現象抬頭。這些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傳導,加大了經濟下行的壓力,也導致財政金融風險上升。
5、企業進入去庫存階段。我國工業企業自2013年9月份以來進入補庫存階段,2014年3月份我國推出的「微刺激」政策增強了企業信心,產成品庫存持續較快增加,到2014年8月產成品庫存累計增長15.6%,產成品存貨增量是上年同期的2.9倍。2014年9月以後,隨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和國內經濟下行,產成品庫存增速連續四個月放緩,企業開始進入去庫存階段,這將對2015年上半年經濟產生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