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銀行不願意在現在的經濟環境下把錢借給小企業,因為他們還款能力不夠強。
銀行為了達到放貸指標,就把錢借給大型國有企業,因為他們不會還不出。
B. 造成我國中小型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是什麼
信用歧視。中央為了搞活企業,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針政策,要求銀行部門要重點支持大企業,確保大企業的信貸,對中小企業就不重視,在確保大企業的基礎上才予以考慮,造成了對中小企業的信用歧視,導致銀行在對大企業和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上的不平等。缺乏對中小企業信貸需求的重視。
缺乏為中小企業貸款提供擔保的信用體系。就中小企業自身來講,一方面,固定資產較少,不足以抵押,貸款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業在改制過程中屢有逃費、懸空銀行債務現象發生,損害了自身的信用度。同時,企業也深感辦理抵押環節多、收費多,如在土地房產抵押評估和登記手續中,評估包括申請、實地勘測、限價估算等,登記包括土地權屬調查、地籍測繪、土地他向權利登記等,極為繁瑣。
對非國有企業融資的歧視。長期以來,在政府和銀行方面,都存在這樣的觀念,認為大型企業都是國有的,貸款給他們是國家對國家的企業,不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而中小企業大多數是非國有的企業,效益不穩定,貸款回收不好,信譽差,容易導致國有資產流失,所以銀行一般對中小企業貸款十分慎重,條件較為苛刻。
一些區域性的中小金融機構發展不規范,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夠。我國經濟中涌現出一批區域性的中小金融機構,本來應以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為己任。但在實際中,這些金融機構在業務發展上與國有金融機構有趨同的趨勢,不能真正面向中小企業,存在一定的信貸歧視現象。很多中小金融機構將大量資金上存或購買國債,對急需貸款的中小企業卻不予支持。
缺少為中小企業發展服務的金融機構。現在我國極為缺少切實面向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民生銀行原來的初衷是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服務的,可是現在它已經和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沒有什麼區別了,其他新組建的城市商業銀行原來也是面向中小企業的,可由於資金、服務水平、項目有限,迫使它也逐步走向嚴格,限制了中小企業的融資。
我國中小企業缺少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途徑。在我國的股票市場上,對於新股的發行一直實行嚴格的計劃管理、總量控制的辦法。
C. 造成實體經濟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哪些
其一,房地產發展過度阻礙了實體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房地產是一個「吸金盤」,大量新增貨幣或貸款被吸入房地產業,是從實體經濟口中奪食,擠出了實體經濟的投資與信貸供應。同時,畸高的房價收入,使居民將更多收入用於支付所謂剛性需求的住房購置成本,不得不抑制其他消費需求,抑制了實體經濟內需的有效增長;房地產業的過度繁榮,相應帶來了房地產開發商財富的快速積累,提供了錯誤的財富積累示範效應;也誤導了地方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房地產業的過度繁榮顯然已經綁架了地方政府,由於高房價有利於推高土地出讓金從而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誘導地方政府熱衷於推動房地產業持續繁榮。
其二,實體經濟內生發展動能不足,制約實體經濟持續發展。基於技術上的巨大差距,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企業奉行的基本上都是模仿跟進策略。但長期以來的模仿策略引致知識產權保護不足,企業創新意願偏弱。由於創新成果得不到保護,大部分企業根本不願意投入資金進行原創性研發,而是指望繼續依靠模仿維持生存,研發投入少,企業創新能力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企業成長空間受限。內需疲軟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瓶頸之一,內需比率偏低嚴重製約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
其三,國內企業普遍缺乏企業家精神,企業持續發展動力不足。
其四,社會氛圍欠缺,實體經濟未受應有重視,社會投機情緒彌漫。社會投機情緒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實體經濟的發展。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總體上顯得比較浮躁,不願意腳踏實地經營實體企業,而更多夢想藉助投機一夜暴富。國有企業改革、股份制改革以及資本市場發展、房地產市場發展進程中的不規范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社會投機情緒。在較高的社會投機情緒推動下,實體經濟的經營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全社會幾乎整體陷入盲目發展虛擬經濟的狂熱之中。虛擬經濟在不斷侵蝕實體經濟利益的基礎上不斷加速發展,部分虛擬經濟環節甚至已經脫離了實體經濟這一必要基礎。
其五,金融體系扭曲,偏離服務實體經濟軌道。我國金融體系存在五大扭曲現象。一是金融服務價格扭曲。銀行利率管制與非銀行金融機構高收益之間不對稱,民間金融、影子銀行的融資價格與商業銀行的融資價格呈現雙軌制;二是需求與供給扭曲。公眾投資理財意識覺醒刺激金融產品需求蓬勃增長,但金融產品供應不夠豐富,投資理財工具選擇有限;三是金融資源分布扭曲。銀行業資產占金融市場總資產的近85%,而保險、基金、證券、租賃、信託等非銀金融機構的發展滯後;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比例,以及金融資源在不同金融行業間的規模和服務水平,均顯不對稱;四是金融市場主體行為扭曲。部分資金需求方對資金的價格信號反應極其遲鈍;普遍存在實體企業脫實入虛、投資金融資產的現象;金融產品內容創新缺乏,形式創新卻大行其道;五是金融市場相對封閉發展。受嚴格的金融管制約束,我國金融體系不能藉助外部競爭機制來實現自我完善與發展,自我完善的壓力與動力不足;盡管國內融資成本高企,但實體經濟不能自主使用境外低成本金融資源。
其六,一些虛擬經濟侵蝕了實體經濟。如電子商務發展過快,但稅收、交易商品質量管理等不規范,無稅費、無房租、售假貨代價低等原因,取得了對實體店的競爭優勢,導致一批批實體店紛紛關門。
D. 當前實體經濟為什麼十分困難
孩子上大學後,我今年沒添過一件衣服,每天早餐3.5元,穿以前的舊衣服,淘寶上也很少買了,不得不緊了,小孩畢業結婚買房等等一切就像一座座大山壓在身上,真累
E.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說實體經濟不景氣
近日,實體經濟哀鴻一片的報道屢見不鮮,易讀財經梳理了幾個比較典型的案例,先來感受一下:
珠三角玩具廠論斤甩貨:芭比娃娃每斤7元 喜羊羊6元
據香港《明報》網站報道,汕頭市澄海區是玩具批發市場集中地,該市的天空玩具廠從2012年首家推出玩具論斤賣的銷售方式,隨後該種模式在珠三角多個地方出現,並出現多間同類型公司。職員表示,他們的玩具來源有多種渠道,包括玩具廠的貨尾、樣品等,另外就是倒閉或轉型玩具廠的庫存。
「這些玩具都是論斤算的,有單品一箱,也有混裝(不同的玩具)。」他說,芭比娃娃7元一斤,超人、蝙蝠俠、蜘蛛俠、喜羊羊系列等動漫類6元一斤,遙控類10元一斤,如果全部檢測過功能的就要11元一斤,可保證90%以上的質量。很多客戶都是一噸一噸的買,每噸由4000到1萬元,這樣算下來,一斤僅為2元。
東莞某燈飾廠唐老闆關閉工廠買4套房:不幸的是沒買更多
據華夏時報報道,東莞某燈飾廠的唐老闆,最忙時有100多名工人,燈飾訂單多數都是出口產品,忙碌時車間連續幾個月加班,「後來生產逐漸下滑,加班很少了,一是訂單減少、價格下降沒錢賺了;二是員工工資一直在漲,減少員工又導致訂單主動減少,還要倒貼錢來發工資,你說不關門干什麼?」
唐老闆2014年下半年果斷關掉工廠,回到了廣州的家,動用了親人的指標陸續買了4套大房子。「幸運的是買了房,不幸的是沒買更多。」他笑著說。
而唐老闆並不是唯一一個,據悉像他這樣做實業的企業主或許更多在逃離,轉身投入到房地產投資當中。
深圳王老闆的絕望:如果還堅持做實業無非是找死
王老闆的公司是生產型企業,有一個近300人的廠子,按照現在深圳的工資水平,加之他的產品技術含量較高,員工待遇自然要好,現在員工的月平均工資5000多元,加上各種保險和公積金,他每個月要承擔每個員工6000多元的成本。就人力成本這一項,他每個月的開支近200萬元。外加廠房、電費、水費、稅費和各種公關費用,每個月的開支超過300萬元。這300萬元的費用是不管刮風下雨都得支付的。
可問題是,產品生產出來了,也賣了,但貨款卻遲遲不得收回。他自己估算了一下,就今年上半年,他已經墊付了三千萬的貨款。而且根據現在的形勢,只有可能越墊越多。這樣下去換了誰都受不了。
日益緊張的資金鏈,讓他自然而然的想到銀行貸款。但銀行貸款並不簡單。王老闆想不明白了:憑什麼讓他辛辛苦苦的為這個國家養活300多人,卻得不到國家任何一點支持,反而成為盤剝和打壓的對象?等他今年把所有的款項收回,不再擴大生產,慢慢把原來工廠里的員工分流,最後還是打算把工廠關了。
W哥的無奈:銀行斷貸 不得不關閉工廠轉讓店鋪
2014年,W哥躊躇滿志,想將自己餐飲店的產品電商化,做成真空裝淘寶賣,粉沫化做成方便麵材料。W哥從銀行貸了2000萬,開辦工廠、租用倉庫、找人研發方便麵食材、打廣告、創品牌、搞營銷,一切都是美好的樣子。
但是到了2015年,貸款到期了。銀行好說歹說,先還再貸,可以很快再貸出來。W哥就拆借了高利貸還上了。豈料銀行忽然變了臉,不再同意放貸, 2000萬資金斷貸,這直接斷了W哥的後路。
W哥不得不關閉了工廠,四五家盈利很好的店只能轉讓,只保留了一個總店,等待東山再起。
此外,除了上述典型案例,易讀財經還查閱到,HM,ZARA,中國大陸最暢銷的女裝品牌。約70%是東南亞製造。而且這種趨勢會加速發展。宜家、nike,已經開始把工廠搬到了東南亞。中國製造業大受挑戰。
綜上所述,大體上可以感受到實體經濟現在的艱難處境。而面對實體經濟的不景氣,國務院也坐不住了,近日,國務院發文要求經過1-2年努力,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取得初步成效,3年左右使實體經濟企業綜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較為明顯增強。
那高層的這一願景能實現嗎?我們不妨來找找實體經濟被打垮的背後原因。
瘋狂「地王」欲掏空實體經濟
當前,地王紀錄被刷新,上海靜安區地塊以110.1億元總價拍出,樓面價超過10萬元/平方米,溢價率139%,刷新了全國范圍的歷史單價「地王」紀錄。
上海創出史上最貴「地王」不是小事,但背後折射的現象與問題必須引起重視。「地王」頻出,很大程度上暴露出地方政府對房地產市場預期管理的失效。房地產市場瘋狂,會吸納實體經濟的資金,推高實體成本,加劇實體衰落。必須給房地產降溫,讓投資房地產賺不到錢,才能給實體經濟更多的未來、希望。
社保繳納基數過高嚇退企業主
假設你的稅前工資10000元,在扣除各類社會保險及其所得稅之後,每月能夠拿到手的工資是7454元。縮水的25%是如此計算的:10000元工資,個人需繳養老保險8%,醫療保險2%外加3元,失業保險0.2%,合計22.2%,外加3元,即2223元。再扣除繳納個稅322.70元,剩下7454.30元。
至於你的企業,繳費比例要遠遠超過雇員。10000元稅前工資,企業需繳納的社保,包括養老保險20%,醫療保險10%,失業保險1%,工傷保險0.3%和生育保險0.8%,住房公積金12%,合計44.1%。由此可知,企業繳納的社保金額約為4410元。
試想一下,一個企業,如果按規定交納五險一金,這項金額佔到了總工資的30-50%左右,有多少企業能夠承受?這也是逼著企業在變相違規。如果繳納基數小了,減輕企業負擔,也就不會有「東北養老金繳納額度過高嚇跑投資者」的新聞了。
虛擬經濟過火 賺快錢模式拋棄實體
2015年,P2P在中國一下子湧出來數千家,互聯網+成了熱門;2016年,直播、網紅經濟又成了風口上的「豬」。究其原因,都是浮躁、賺快錢的商業模式在作祟。由於違法成本低,又是處在風口上的模式,錢好忽悠,資本紛紛追捧。而相比於來錢慢,回報期過長的實體經濟,遭到拋棄就不奇怪了。
融資難 難於上青天
為什麼銀行不肯放款給中小企業?原因很簡單,就是生意不能穩賺錢。貸款100萬元給小民企和貸款一個億給大國企,花費的成本是一樣的,銀行自然不會理會中小企業。現在的情況是,中小企業拿不到貸款,就算拿到了還可能要承受被斷貸的晴天霹靂,而國企拿到了資金後又無處投資,於是資金在國企手裡轉個彎,高息放貸給中小企業。融資簡直難於上青天!
國家補貼害了企業競爭環境
格力的董明珠曾在一次經濟形勢座談會上對總理說,不要給錢,我們也不要扶持政策,我們要的是一個公平、透明、平等的環境。給了我們這個環境,我們會做的更好,比給錢更好。
眾所周知,科技廳、工信廳、商務廳、發改委等每個系統每年都有大量的國家扶持資金,動輒幾個億幾十個億,而企業呢,則是國家扶持什麼就做什麼,雖然也理解國家的初衷是好意,而就是因為這些錢,把企業的競爭環境破壞了,大家不去搞創新搞研發,而是競相搞關系,拿補貼。破壞了商業環境。
中國想要真正強大,單靠房地產和金融泡沫,是不可能的!只有給企業減負,給實體經濟活力,才能長盛不衰!
F. 中國實體經濟下滑嚴重,根本原因是什麼
勞動法導致與周邊國家比較用工成本過高,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貿易戰導致已經弱化的出口更加雪上加霜。
上游產業原材料壟斷拉抬物價飛漲。
快速發展的房地產業吸收了大部分投資。
科技創新太少,核心技術太少而山寨已經遇到天花板,科技改變生活、社會進步。
三駕馬車的投資短時間難見成效,消費整體在下滑,出口量更大利潤更少。
改革進入深水區力不從心。
資金人才外流嚴重。
中小民營企業沒爹沒媽,高層已經看到此問題發話了,效果拭目以待。
很多刺激經濟招數不敢放開,擔心一放就亂,如房地產。
個人建議
1.放開東南亞非洲等等低收入國家勞工進入中國務工。
2.活下去比面子重要,更何況我們需要韜光養晦,貿易中尊重遊戲規則才能呆在朋友圈。
3.讓上游產業市場化而不是行政化
4.房地產吸收的大部分資金對中國的基礎建設、居住環境改變是天翻地覆的,並非一無是處,市場的讓給市場,上帝的歸上帝撒旦的歸撒旦。
5.創新絕大部分來自私企民企,國企扮演的是皇帝女不愁嫁。縱觀歷史橫看全球,民企創新力是最強大的,政策大力扶持民企必將推升中國科技、經濟成為超級強國。
6.降稅 降稅 降稅。政府閑散人員太多太多。
7.改革這個不能妄議
8.給資金出路,股市、房市、宅基地。
9.民企領導已經發話了,行動中
10.還是降稅 降稅 降稅。汽車、房產等大件消費不是限制而是應該鼓勵,該放手時就放手。
G. 你好,請問創業企業融資難的理論和現實原因分別是什麼
創業企業融資難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創業企業大都資質較差。這主要體現在:規模小,經營不規范,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抗風險能力弱;創業者缺乏經營管理經驗;信息不透明,無可靠的信貸記錄;失敗率高,逃廢債務現象嚴重。 (二)我國金融結構發展不對稱。即貸款主要對象與經濟增長主體的不對稱,大城市金融發展與中小城市及農村地區金融發展不對稱。一方面,創業企業為經濟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卻貸不到款;另一方面,大城市金融發展迅速,而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的金融發展卻處於滯後狀態,這對廣泛分布於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創業企業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三)創業企業融資渠道單一。目前,我國創業企業的融資主要來自自有資金,這包括企業自身的積累和折舊以及創業者投入資金,這些即是所謂的內源融資。然而,這種通過自身積累方式尋求自我滾動式發展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創業企業的發展要求,創業企業仍需開拓新的融資渠道。 (四)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未能真正發揮功能。這主要表現在:信用擔保機構資本投入嚴重不足;專業人才缺乏,限制了信用擔保體系專業化、正規化經營;信用擔保機構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缺乏風險分擔機制;相關立法滯後,影響信用擔保體系的迅速發展。 (五)信用環境差。這主要表現在公民信用意識薄弱,信用監督不到位。對不守信的公民和企業沒有採取嚴厲的懲戒措施,未建立全國統一的信用檔案,使部分有不守信記錄的公民和企業仍能通過某些手段在其他地方獲取資金。由於這些情況的存在,使得金融機構對貸款對象的審查成本居高不下,從而限制了金融機構對創業企業的信貸配給。 (六)相關法律體系不完善。我國制定實施的《中小企業促進法》,以法律的形式為廣大中小企業的發展、融資提供了有力的保護和支持。但是,《中小企業促進法》的條文過於原則性,也沒有與之相配套的如行業振興、金融、財政、中介服務等方面政策。
H.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狀有哪些
根據有關資料,到目前為止,我國大約有中小企業4200多萬戶,占企業總數的99.8%,經工商注冊的中小企業數量460萬戶個體、私營企業達3800萬戶。中小企業所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生產的商品占社會銷售總額的60%,上繳的稅收已經超過總額的一半,提供了全國80%左右的城鎮就業崗位。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中小企業成為擴大就業的主渠道。提供了大約75%的城鎮就業崗位,不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崗職工,還吸收了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有效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和就業問題,緩解勞動力供求矛盾,從而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正成為我國創新的主力軍。
中小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迅速發展的的同時,也遇到很多問題。其中,資金緊張,融資渠道狹窄已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十分狹窄,除了少數大型知名企業,一般的中小企業企業融資能力都有限。目前,企業的融資渠道不外有三種:向銀行申請貸款、發行企業債券、發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資。政府已將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作為國有企業特別是關繫到國有經濟控制力的大中型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措施,中小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和股票上市融資很困難。另一方面,由於涉及到金融風險問題,中小企業發行企業債券也難以得到批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小企業的資金主要靠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實際上中小企業業從銀行獲得貸款也是十分困難的。
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小企業尚未建立起外部市場融資體制,基本是內部融資,自我滾雪球式發展,致使企業很難形成規模生產。中小企業所面臨的資金矛盾非常突出,許多有項目有盈利的企業由於難以籌措到必需的資金而不能最大規模地發揮其能力,這已經成為制約民營企業的重要「瓶頸」。
要想促進中小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迅速發展,必須建立完善的融資體系,最根本的是建立起企業外部融資體制,即市場融資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