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融資模式 » 成功融資案例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成功融資案例

發布時間: 2021-03-24 03:03:00

1. 請大家幫找二個成功融資的案例

一個成功的融資案例

發布日期: 2005-1-25 點擊數:134

通過一項長達四年的融資計劃,匯豐投資銀行為新世界集團融資逾十四億美元

前不久,香港匯豐投資銀行亞洲有限公司企業財務董事兼中國事務主管許亮華先生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就剛剛完成的香港新世界中國地產有限公司(簡稱新世界中地)一項長達4年、累計逾14億美元的融資項目作了詳細介紹。

90年代以來,香港著名華商鄭裕彤財團通過旗艦企業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開始大舉進軍內地的中低檔房地產市場,並成為北京、武漢、天津和沈陽等城市的房地產戰略發展商,為此,需要籌集龐大的資金進行投資。

1993年的高峰期後,許多城市的樓房尤其是高檔樓房大量空置,使得國際資本市場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看法相當消極。在這種情況下,要說服他們為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拓展內地房地產市場進行投資,難度可想而知。

1995年11月,匯豐為新世界中國房主發展有限公司首次通過私募方式發行了5億美元的股本。本次發行是香港歷史上最大的私募發行,私人股本投資者佔有了新世界房主43
%的股份,新世界發展則持有57%的股權。

第二次是為新世界中國金融有限公司發行的3.5億美元強制可換股擔保債券。在私募成功發行一年後,新世界中國希望籌集更多的資金用於其在中國的房地產的投資活動。作為新世界發展的全資子公司,新世界中國公司的規模還太小,採用普通債券方式發行成本較高,如果上市又不具備三年業績的條件。於是,匯豐主要針對上一次私募所未觸及的可換股債券為債務投資者設計了可換股債券的發行方式。

但是,這種方式也有很大的結構性缺點:公司上市後,債券尚未到期就可以轉為股票,在換股期間,可能會有大量股票突然湧入市場,這會給當時的股價造成壓力,甚至影響初次公開發行的價格,因為投資者預計初次發行後股價不會立即上行。為此,匯豐設計的結構是,所有債券強制轉換成股票,並在初次公開發行時作為發行規模的一部分,上市前必須決定是否換股,上市後就沒有可換股債券了,這就給了投資者關於市場流通股數的確切信息;當然這也給發行增加了難度。這次發行是除日本外亞洲地區最大的可換債發行之一,匯豐承擔了2.1億美元的分銷份額,卻創造了8.6億美元的總需求,發行後債券交易價格一直高於發行價格。

在公開流通債發行兩年半以後,新世界中地准備在1999年到股票交易所上市,發行規模為5.68億美元。這次發行面臨的最大障礙在於,國際投資者對於中國房地產業有很多誤解,對實際發生和醞釀中的變化知之甚少。如何改變投資者的不良印象就成了決定發行成敗的關鍵。為了讓股本投資者能夠更好了解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匯豐集團屬下的匯豐證券於1999年5月6-7日在中國香港和新加坡舉辦了中國住房改革研討會;為配合全球發行,匯豐組織了兩次獨立的訪問活動,活動事先都有詳盡的研究報告作鋪墊,活動橫貫了亞、歐、北美三大洲;6-7月,匯豐又組織了大規模的全球路演,訪問了三大洲的11個城市。為一次發行舉行三次全球規模的推介活動,這是非常罕見的做法,經過這三次聲勢浩大的活動,終於完成了對投資者的"教育"工作。

在此次發行過程中,可換股債券的換股程序是個關鍵環節。債券持有者的換股方式有三種:在初次公開發行中認購最大數量的股票,或是將債券折算成股票出售獲得現金收入,或是只認購最大債券股的一部分,其餘債券則兌現。經過路演,結果相當令人振奮:來自股本投資者的需求為7.83億美元,來自債券持有者的需求為1.43億美元,總需求達9.26
億美元。至此,由匯豐一手策劃的為新世界中地總額超過14億美元的這個融資故事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2. 原始會融資成功的案例有哪些

樂童音樂、樂創3D列印機、漢美、樂融融網,這是他們比較有名的案例,你可以去網上看看

3. 創投名堂有成功融資的案例展示嗎

創投名堂的成功案例有很多,官網上就有展示

4. 求一個金融改革下企業融資成功的案例

一個成功的融資案例

發布日期: 2005-1-25 點擊數:134

通過一項長達四年的融資計劃,匯豐投資銀行為新世界集團融資逾十四億美元

前不久,香港匯豐投資銀行亞洲有限公司企業財務董事兼中國事務主管許亮華先生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就剛剛完成的香港新世界中國地產有限公司(簡稱新世界中地)一項長達4年、累計逾14億美元的融資項目作了詳細介紹。

90年代以來,香港著名華商鄭裕彤財團通過旗艦企業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開始大舉進軍內地的中低檔房地產市場,並成為北京、武漢、天津和沈陽等城市的房地產戰略發展商,為此,需要籌集龐大的資金進行投資。

1993年的高峰期後,許多城市的樓房尤其是高檔樓房大量空置,使得國際資本市場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看法相當消極。在這種情況下,要說服他們為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拓展內地房地產市場進行投資,難度可想而知。

1995年11月,匯豐為新世界中國房主發展有限公司首次通過私募方式發行了5億美元的股本。本次發行是香港歷史上最大的私募發行,私人股本投資者佔有了新世界房主43
%的股份,新世界發展則持有57%的股權。

第二次是為新世界中國金融有限公司發行的3.5億美元強制可換股擔保債券。在私募成功發行一年後,新世界中國希望籌集更多的資金用於其在中國的房地產的投資活動。作為新世界發展的全資子公司,新世界中國公司的規模還太小,採用普通債券方式發行成本較高,如果上市又不具備三年業績的條件。於是,匯豐主要針對上一次私募所未觸及的可換股債券為債務投資者設計了可換股債券的發行方式。

但是,這種方式也有很大的結構性缺點:公司上市後,債券尚未到期就可以轉為股票,在換股期間,可能會有大量股票突然湧入市場,這會給當時的股價造成壓力,甚至影響初次公開發行的價格,因為投資者預計初次發行後股價不會立即上行。為此,匯豐設計的結構是,所有債券強制轉換成股票,並在初次公開發行時作為發行規模的一部分,上市前必須決定是否換股,上市後就沒有可換股債券了,這就給了投資者關於市場流通股數的確切信息;當然這也給發行增加了難度。這次發行是除日本外亞洲地區最大的可換債發行之一,匯豐承擔了2.1億美元的分銷份額,卻創造了8.6億美元的總需求,發行後債券交易價格一直高於發行價格。

在公開流通債發行兩年半以後,新世界中地准備在1999年到股票交易所上市,發行規模為5.68億美元。這次發行面臨的最大障礙在於,國際投資者對於中國房地產業有很多誤解,對實際發生和醞釀中的變化知之甚少。如何改變投資者的不良印象就成了決定發行成敗的關鍵。為了讓股本投資者能夠更好了解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匯豐集團屬下的匯豐證券於1999年5月6-7日在中國香港和新加坡舉辦了中國住房改革研討會;為配合全球發行,匯豐組織了兩次獨立的訪問活動,活動事先都有詳盡的研究報告作鋪墊,活動橫貫了亞、歐、北美三大洲;6-7月,匯豐又組織了大規模的全球路演,訪問了三大洲的11個城市。為一次發行舉行三次全球規模的推介活動,這是非常罕見的做法,經過這三次聲勢浩大的活動,終於完成了對投資者的"教育"工作。

在此次發行過程中,可換股債券的換股程序是個關鍵環節。債券持有者的換股方式有三種:在初次公開發行中認購最大數量的股票,或是將債券折算成股票出售獲得現金收入,或是只認購最大債券股的一部分,其餘債券則兌現。經過路演,結果相當令人振奮:來自股本投資者的需求為7.83億美元,來自債券持有者的需求為1.43億美元,總需求達9.26
億美元。至此,由匯豐一手策劃的為新世界中地總額超過14億美元的這個融資故事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不知道是否是你想要的那種,答題辛苦,幫忙點下【採納回答】,謝謝!!

5. 通過創業板融資成功而飛黃騰達的成功案例有哪些

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要聽聽嗎,哈

6. 股權投資成功案例有哪些

案例1——無錫尚德
尚德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晶體硅太陽電池、組件以及光伏發電系統的研究,製造和銷售。尚德公司於2004年被PHOTON International評為全球前十位太陽電池製造商,並在2005年進入前6位。2005年5月,尚德在全球資本市場進行了最後一輪私募,英聯、高盛、龍科、法國Natexis、西班牙普凱等投資基金加盟,這些公司用8000萬美元現金換得尚德公司7716萬股權。2005年12月,在紐約交易所掛牌,開盤20.35美元。籌資4億美元,市值達21.75億美元,成為第一家登陸紐交所的中國民企。施正榮持6800萬股,以13.838億美元身價排名百富榜前五名。無錫尚德成功上市中,私募基金發揮了重要作用。
案例2——盛大網路
2003年3月盛大網路獲得軟銀亞洲4000萬美元注資,成為當時中國互聯網業最大規模的私募融資,2004年5月13日,盛大網路成功登陸納斯達克,2005年7月軟銀亞洲撤出盛大,兌現5.6億美元,從4000萬到5.6個億,不到3年,投資收益高達1400%。
案例3——攜程網
1999年10月,攜程網吸引IDG第一筆投資,2000年3月吸引軟銀集團第二輪融資,2000年11月引來美國卡萊爾集團的第三筆投資,前後三次募資共計吸納海外風險投資近1800萬美元。2003年12月10日,成立僅僅4年多的創業型公司攜程網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攜程網也隨即成為中國互聯網第二輪海外上市的一個成功典範。
案例4—— 阿里巴巴
當年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61422元!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集團的B2B子公司正式在港交所掛牌。總市值超過200億美元。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獨特的內部財富分配格局,阿里巴巴4900名員工持有B2B子公司4.435億股。 2014年9月21日,阿里巴巴上市不僅造就了馬雲這個華人首富,還造就了幾十位億萬富翁、上千位千萬富翁、上萬名百萬富翁,這是一場真正的天下財富盛宴。阿里巴巴上市前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人民幣,阿里巴巴集團於美國時間9月1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確定發行價為每股68美元,首日大幅上漲38.07%收於93.89美元,現股價102.94美元,股本僅為25.13億美元,市值達到2586.90億美元,收益率達百倍以上。相當於當年上市前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61422元。
案例5——騰訊當年
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4400元!
2004年6月16日,騰訊上市,造就了5位億萬富翁、7位千萬富翁和幾百位百萬富翁。騰訊上市前公司注冊資本6500萬元人民幣,2004年6月騰訊在香港掛牌上市,股票上市票面價值3.7港元發行;第二年,騰訊控股開始發力飆升,當年底,其股價便收於8.30港元附近,年漲幅達78.49%;到2009年時,騰訊控股以237%的年漲幅成功攀上了100港元大關,為香港股市所矚目。
2012年2月,該股已站在了200港元之上,此後新高不斷。2014年3月該股股價一舉突破600港元大關,2014年5月將一股拆為五股,現單股股價為136港元,總市值達到1500多億美元。相當於當年上市前投資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4400元。
案例6——網路
當年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780元!
2005年8月5日,網路上市,當天創造了8位億萬富翁、50位千萬富翁、240位百萬富翁。網路上市前注冊資本為4520萬美元,2005年8月5日,網路成功登陸納斯達克,股價從發行價27美元起步,一路飆升,開盤價66美元,收於122.54美元,上漲95.54美元。
首日股價漲幅更是達到353.85%,現股價為227.53美元,增長上百倍,網路現市值近800億美元。相當於當年上市前投資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780元。
案例7—— 格力電器
當年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651元!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於1996年11月18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當時總股本為7500萬元,每股凈資產為6.18元,如今股價達到41.19元,總市值達到1238.94億。相當於當年上市總投資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651.92元。
案例8——貴州茅台
當年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095元!
貴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於2001年8月27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每股發行價31.390元,上市首日開盤價34.51元,上市時注冊資本為人民幣18500萬元,現今股價177.47元,總市值達到2026.7億,相當於當年上市前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095.5元。
案例9——東阿阿膠
當年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416元!
1996年07月29日「東阿阿膠」A股股票在深圳掛牌上市,當時注冊資本為6238萬元,股票發行價格為每股5.28元,如今股票價格達到39.48,市值更是達到258.08億元。相當於上市前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416元。
案例10——海爾電器
當年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367元!
青島海爾於1993年11月19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每股實際發行價為7.38元,而今股票價格為20.13元,青島海爾上市前注冊資本1.5億,現今市值為550.93億元。相當於當年上市2 前投資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367元。

7. 世界上有哪些投資成功的案例

中國風險投資業萌發於80年代,被稱為創業投資。1985年1月11日,中國第一家專營新技術風險投資的全國性金融企業--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在北京成立。該公司跟後來成立的北京太平洋優聯技術創業有限公司、清華永新高科技投資控股公司等數家風險投資公司為中國的高新技術產品的開發和應用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但由於多方面原因,風險投資在中國並沒有得到穩定的發展。直到1998年,民建中央在全國政協九屆一次會議上提出著名的「一號提案」,受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風險投資才在中國轟轟烈烈開展起來。

國內這方面的案例雖然不像美國那樣典型,但我們更有意義,所以我們將分期作比較詳細的介紹。

(一)

深圳金蝶軟體公司引入風險投資案例

1998年5月6日,我國最大的財務及企業管理軟體廠商之一――深圳金蝶軟體公司宣布,金蝶公司與世界著名的信息產業跨國集團――國際數據集團 IDG已經正式簽定協議,將接受IDG設在中國的風險投資基金公司――廣東太平洋技術創業有限公司2000萬元人民幣的風險投資,用於金蝶軟體公司的科研開發和國際性市場開拓業務。這是繼四通利方之後國內IT業接受的最大一筆風險投資,也是中國財務軟體行業接受的第一筆國際風險投資。

一石激起千層浪,金蝶軟體公司這一敢「吃螃蟹」的舉措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面對風險投資這一新生事物,人們不禁紛紛要問:金蝶公司在自身業務飛速發展時,為什麼要引進風險投資呢?為什麼IDG公司要選擇金蝶公司這樣一個規模並不大的企業進行投資呢?風險投資的引進對我國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對民營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有何意義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對這一引進風險投資的案例進行分析。

一、引入風險投資的必要性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近20年來,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投融資體制進行了多次改革,從直接由國家財政撥款,到撥改貸,企業從銀行申請貸款,再到發展證券市場融資,改革的力度不可謂不大。但是,國家對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發展一直支持力度不大,這導致了一種矛盾的現象:一方面,國有企業普遍存在著借錢、要錢、多投資的極大沖動,在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的同時,凈資產收益率卻一降再降;而那些產權關系清楚,極具發展潛力的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卻告貸無門,始終未能建立較好的融資渠道。這是因為,國有商業銀行在對非國有企業的貸款上存在著許多成文與不成文的限制,不願對非國企貸款;另外,非國有企業目前幾乎沒有上市的機會,很難從證券市場上得到資金。這些最有發展前途的企業卻因資金的短缺不能快速發展。由於資金不足,企業只能依靠自身積累發展,所以導致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市場競爭力不強。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直接面對的是國際跨國集團的競爭,往往因企業規模太小而不能形成規模優勢,難以與之相抗衡。 依靠企業自身的積累永遠都是需要的,企業沒有內部積累,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抗禦風險的能力。但是,僅僅停留在以自身的積累進行再投入是難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的。從現在市場趨勢看,往往是高起點、大投入的企業才能佔領市場。完全依靠自身的積累進行大投入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是做不到的,沒有融資的積累是低效率的積累,如果企業的資本積累僅僅局限在由生產經營而產生盈利之後進行分割,企業的資本積累就非常地有限,企業也不能得到快速和超常規發展。要實現企業的快速和超常規的發展,就必須把積累的視野拓展得更寬一些。當今世界上一些最著名的大公司際竊謐時駒擻

8. 求風險投資成功案例

風險投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科技公司創辦的過程。在美國,一個新興的科技公司(Startups)的創業過程通常是這樣的:來自思科公司的工程師山姆和IBM公司的工程師強尼發明了一種無線通信的技術,當然這種技術和他們所在公司的核心業務無關,兩人覺得這種技術很有商業前景,他們就寫了個專利草案,又花五千美元找了個專利律師,向美國專利局遞交了專利申請(關鍵之一,知識產權很重要)。兩個人下班後以及周末的所有時間全泡在山姆家的車庫里用模擬軟體 Matlab 進行模擬,證明這種技術可以將無線通信速度提高五十倍(關鍵之二,是否有數量級的提高是衡量一項新技術是革命性的還是革新性的關鍵。)兩個人想了好幾種應用,比如代替現有的計算機 Wifi,或者用到手機上,於是在原有的專利上又添加了兩個補充性專利。強尼和山姆於是拿著自己做的 Powerpoint 投影膠片、實驗結果和專利申請材料到處找投資者,在碰了七八次壁以後,找到了山姆原來的老闆,思科早期雇員亞平。亞平從思科發了財後不再當技術主管了,自己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有錢人一起在做天使投資人。亞平和不下百十來個創業者談過投資,對新技術眼光頗為敏銳,發現山姆和強尼的技術很有獨到之處,但是因為山姆和強尼講不清楚這種技術的具體商業前景在哪裡,建議他們找一個精通商業的人制定一個商業計劃 Business Plan(關鍵之三,商業計劃很重要)。

強尼找到做市場和銷售的朋友迪克,並向迪克大致介紹了自己的發明,希望迪克加盟共同開發市場。迪克覺得和這兩個人談得來,願意共同創業。這時出現了第一次股權分配問題。

到目前為止,所有的工作都是山姆和強尼做的,兩個人各占未來公司的 50% 股權和投票權。迪克加盟後,三個人商定,如果迪克制定出一個商業計劃書,他將獲得 20% 的股權,山姆和強尼將減持到 40%。迪克經過調查發現,山姆和強尼的發明在高清晰度家庭娛樂中心的前景十分可觀,於是制定了可行的商業計劃書,並得到了 20% 的股權。

三個人再次找到亞平,亞平請他的朋友,斯坦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的查理曼教授作了評估,證實了山姆等人的技術是先進的並有相當的復雜度,而且有專利保護,別人不易抄襲模仿。亞平覺得可以投資了,他和他的天使投資團覺得山姆、強尼和迪克的工作到目前為止值(未融資前)一百五十萬美元,而三個創業者覺得他們的工作值二百五十萬,最後商定定價二百萬(註:對公司的估價方法有按融資前估價,即 Pre-Money ,和融資後估價,即 Post-Money 兩種。從本質上講,這兩種方法是一樣的,我們這里的估計都以 Pre-Money 來計算)。亞平和他的投資團投入五十萬,佔到股份的 20%。同時,亞平提出下列要求:
1.亞平要成為董事會成員;

2.山姆、強尼和迪克三人必須從原有公司辭職,全職為新公司工作。並且在沒有新的投資進來以前,三個人的工資不得高於每月四千美元;

3.山姆等三人的股票必須按月在今後的四年裡逐步獲得(Vested),而不是在公司成立時立即獲得。這樣如果其中有人離開了,他只能得到一部分股票;

4.如果有新的任何融資行為必須通知亞平的天使投資團。

現在山姆等人就必須正式成立公司了。為了將來融資和開展業務方便起見,他們在特拉華州注冊了賽通科技有限公司。山姆任董事會主席、迪克和亞平任董事。山姆任總裁,強尼任主管技術的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迪克任主管市場和營銷的副總裁。三個人均為共同創始人。公司注冊股票一千五百萬股,內部核算價格每股二十美分。

在亞平投資後(的那一瞬間),該公司的內部估計已經從兩百萬增加到二百五十萬,以每股二十美分計算,所有股東的股票只佔到 1250 萬股(250萬/0.2=1250萬)。那麼為什麼會多出來 250 萬股,它們並沒有相應的資金或者技術做抵押,這些股票的存在實際上稀釋了(Dilute)所有股東的股權。為什麼公司自己要印這些空頭鈔票呢?因為它們必須留出來給下面的用途:

1.由於山姆等人的工資很低,他們將根據自己的貢獻,拿到一部分股票作為補償;

2.公司正式成立後需要僱人,需要給員工發股票期權;

3.公司還有一些重要的成員沒有進來,包括 CEO,他們將獲得相當數量的股票。

接下來,山姆等人辭去以前的職務,全職創業。公司很成功,半年後做出了產品的原型(Prototype)。但是,50 萬投資已經花完了,公司也發展到 20 多人。250 萬股票也用去了 150 萬股。這時,他們必須再融資。由於該公司前景可觀,終於得到了紅杉風投的青睞。紅杉風投為該公司作價 1500 萬美元,這時,該公司的股票每股值 1 美元了,比亞平投資時漲了四倍。紅杉同意投資 500 萬美元,占 25%,這樣總股數增加到 2000 萬股。同時,紅杉風投將委派一人到該公司董事會任職。山姆等人還答應,由紅杉風投幫助尋找一位職業經理人做公司的正式 CEO。雙方還商定,融資後再稀釋 5%,即 100 萬股,為以後的員工發期權。

讀者也許已經注意到,紅杉風投現在已經成為了最大的股東。

兩年後,該公司的樣品研製成功,並獲得東芝公司的訂單,同時請到了前博通公司的 COO 比爾出任 CEO。比爾進入了董事會,並以每股三美元的價錢獲得 100 萬股的期權。當然新來的員工也用去一些未分配的股票。這時該公司的股價其實比紅杉風投投資時,已經漲了兩倍。比爾到任後,公司進一步發展,但是仍然沒有盈利。於是,董事會決定再一次融資,由紅杉風投領頭協同另兩家風投投資一千五百萬。公司在投資時作價一億五百萬,即每股五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