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顧乃康的人物作品
(從2006年始)
2010
[1] 顧乃康,陳輝,股票流動性、股價信息含量與企業投資決策,管理科學,2010
[2] 顧乃康,陳輝,股票流動性與增發配股費用――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當代財經,2010
[3] 孫進軍,顧乃康,財務特徵、股權結構與現金持有量,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10
[4] 顧乃康,陳輝,股票流動性、公司治理與企業經營績效――基於退出威脅與鎖定效應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商業經濟與管理,2010
[5] 陳輝,顧乃康,萬小勇,股票流動性與資本結構動態調整――基於時變的股票市場摩擦的視角,金融評論,2010
2009
[6] 顧乃康,孫進軍,區域市場化進程的差異對我國上市公司現金持有量的影響研究,管理評論,2009
[7] 顧乃康,陳輝,股票流動性與企業資本結構的決定――基於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財經研究,2009
[8] 顧乃康,孫進軍,融資約束、現金流風險與現金持有的預防性動機,商業經濟與管理,2009
[9] 顧乃康,李曉晶,陳輝,杠桿演進以及初始杠桿對資本結構決定的影響,財會通訊,2009
2008
[10] 顧乃康,張超,寧宇,國外資本結構動態性研究前沿探析,外國經濟與管理,2008
[11] 顧乃康,孫進軍,現金的市場價值――基於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管理科學,2008
[12] 孫進軍,顧乃康,管理者報酬與企業投資的實證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
[13] 陳輝,顧乃康,投資-杠桿的敏感性――基於債務的治理與制約效應的研究,現代管理科學,2008
[14] 顧乃康,孫進軍,張超,現金持有量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綜述,現代管理科學,2008
2007
[15] 顧乃康,孫進軍,管理者報酬與公司多元化的實證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
[16] 顧乃康,張超,孫進軍,影響資本結構決定的核心變數識別研究,當代財經,2007;企業管理研究,2008
❷ 誰能介紹一下經濟學里的新凱恩斯主義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產生於80年代,其政策主張興盛於90年代。其代表人物多為美國經濟學家,如Q.A.阿克羅夫、J.耶倫、G.曼奎、B.伯納克等人。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堅持政府幹預經濟的主張,但是,卻吸收了理性預期學派的理性預期的觀點和「預期到的宏觀經濟政策無效」的觀點。他們認為,在當代市場經濟中信息是不對稱的,而且工資和價格的變動具有粘性,這樣,在短期仍然會出現偏離自然失業率的現象,出現有效需求不足,因此,需求管理政策仍然是必要的和起作用的。新凱恩斯主義並不僅僅是堅持傳統凱恩斯主義短期需求管理的主張,他們還特別強調供給學派從供給方面調節經濟的思路,主張從長期著手、從供給方面著手來考慮經濟政策。新凱恩斯主義還強調鞏固性的財政政策,認為財政赤字對經濟是有害的,它會引起投資的減少(基礎效應)和貿易逆差的增加。此外,新凱恩斯主義者還研究了一些新的現象和機制,如提出了在貨幣政策起作用的機制方面,不應只考慮利息率,還應該考慮普遍存在的信貸配給機制。新凱恩斯主義同傳統凱恩斯主義相比,已經發生了一些重大的變化,他們所主張的宏觀經濟政策更全面,也更深入,既考慮需求方面,也考慮供給方面;既考慮長期,又考慮短期;既注重微調政策在短期的作用,又重視結構性 政策在長期的效果。可以說,新凱恩斯主義者繼承了傳統凱恩斯主義者關於國家應該干預經濟的基本主張,既吸收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一些合理的理論和政策主張,又在吸取80年代以來一些宏觀經濟實踐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發展了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使得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體系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❸ 連玉君的科研項目
「中國上市公司流動性管理行為研究:動機、方式與經濟後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2011.01-2013.12. 負責人: 連玉君.
「轉型背景下中國上市公司投資效率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2009.12-2012.12. 負責人.
「廣東科技型企業研發模式和研發效率研究」,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9.10-2011.10. 負責人.
「金融計量學(實驗課程)」,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試驗課程資助項目,2009-2011. 負責人.
「實證金融實驗教學課程建設」,中山大學研究生實驗教學改革項目,2009-2011. 負責人.
「中國上市公司投資效率研究——基於雙邊隨機邊界模型的實證分析」,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年教師基金項目,2007.09-2009.09. 負責人.(已結題)
主要研究成果
期刊論文
[25]「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Equity Incentives using PSM: Evidence from China」, 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 2011(2), forthcoming. (with M. Foley, Y.D. Gu, Z. Su)
[24]「應計項目盈餘管理還是真實活動盈餘管理?」, 《管理世界》, 2011(01). (with 李增福, 董志強)
[23]「我國貨幣政策的成本效應」, 《管理世界》, 2010,(12):27-33. (with 彭方平)
[22]「家庭內部和家庭外部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及民工荒——基於湖北漢川的農戶調查」, 《世界經濟》, 2010(11):99-116. (with 范紅忠)
[21] 「融資約束與流動性管理行為」,《金融研究》, 2010,(10):158-171. (with 彭方平,蘇治)
[20] 「我國行業周期非同步效應——基於微觀視角」,《經濟學(季刊)》, 2010,9(3): 1071-1082.(with 彭方平)
[19]「貸款利率改革與微觀資本配置效率」,《經濟學家》, 2010(01): 76-85. (with 應千偉,陸軍)
[18] Shao, X.D., Y.J., Lian, and L.Q., Yin. Forecasting Value-at-Risk using High Frequency Data: The Realized Range Model. Global Finance Journal, 2009, 20(2), p.128-136.
[17] 程建, 連玉君, 劉奮軍. 信用風險模型的貝葉斯改進研究. 國際金融研究, 2009(01):63-68.
[16] 連玉君,蘇治. 融資約束、不確定性與上市公司投資效率. 管理評論, 2009(01): 19-26.
[15] 連玉君,常亮,蘇治. 供需不確定性、市場競爭與上市公司現金持有. 南方經濟, 2009(01):11-22.
[14] 卲錫棟,連玉君,黃性芳. 交易間隔、超高頻波動率與VaR—利用日內信息預測金融市場風險. 統計研究,2009(01):96-102.
[13] 連玉君,蘇治,丁志國. 現金-現金流敏感性能檢驗融資約束假說嗎? 統計研究, 2008(10): 92-99.
[12] 連玉君,蘇治. 上市公司現金持有:靜態權衡還是動態權衡?世界經濟,2008(10): 84-96.
[11] 程建,連玉君. 信用評分系統的建模及其驗證研究. 國際金融研究, 2007(6): 50-59.
[10] 連玉君,程建. 投資-現金流敏感性:融資約束還是代理成本. 財經研究, 2007(2): 37-46.
[9] 連玉君,鍾經樊. 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動態調整機制研究. 南方經濟, 2007(1): 23-38.
[8] 連玉君.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綜述. 經濟學動態, 2006(12): 101-105.
[7] 程建,連玉君. 變數序別化在信用評分模型中的應用研究. 國際金融研究, 2006(8): 60-65.
[6] 連玉君. 目標資本結構確定與經理人行為模式. 南方經濟,2006(7): 54-64.
[5] 連玉君,李丹. 財務比率的行業特徵:差異性及收斂性. 南方經濟, 2006(3): 81-90.
[4] 連玉君,程建. 不同成長機會下公司資本結構與經營績效之關系研究. 當代經濟科學, 2006(2): 98-104.
[3] 連玉君. 城市垃圾按量收費的經濟分析. 南大商學評論, 2006(2): 171-188.
[2] 程建,連玉君. 中國區域經濟增長收斂的協整分析. 經濟科學, 2005(10): 16-24.
[1] 連玉君. 人力資本要素對地區經濟增長差異的作用機制.財經科學,2003(5): 95-98.
❹ 朱松的發表論文
張平淡、朱松、朱艷春,2012。環保投資對中國SO2減排的影響---基於LMDI的分解結果。《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7期,84-94。 張平淡、朱松、朱艷春,2012。我國環境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基於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第3期,126-133。 牛海鵬、朱松、尹訓國、張平淡,2012。經濟結構、經濟發展與污染物排放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中國軟科學》, 第4期,160-166。 朱松、喬恆、牛海鵬,2012。推進「十二五」環保工作,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環境保護》,第8期,72-74。 朱松、張平淡、牛海鵬,2012。治污減排對需求結構的影響研究。《環境工程技術學報》,第2期,146-153。 張平淡,朱松,葛玉良,2012。經濟結構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基於中國1985-2009年的實證分析。《蘭州商學院學報》,第5期,59-64。 朱松。債券市場參與者關注會計信息質量嗎? 朱松。經濟周期、流動性預期與信用評級。 朱松。持股金融機構、負債融資與債務期限結構。 朱松、陳關亭。集中持股下的獨立審計研究:基於債券市場信用評級的分析。 朱松、杜雯翠、高明華。政府支持、行業景氣與企業風險決策。 朱松、杜雯翠。持股金融機構、融資約束與企業現金儲備。 朱松、楊丹。持股金融機構、投資-現金流敏感度與資金配置效率
❺ 研究企業並購財務風險的歷史和現狀,前人做過哪些研究,取得那些成果,有哪些問題沒解決,自己有什麼新看法
國外研究現狀
西方國家的並購實務已經歷了五次並購浪潮,因而與並購相關的研究成果也相當豐富,現有文獻主要集中於並購動因與經濟後果、目標企業的搜尋、篩選與價值評估、並購融資與支付方式、並購風險和並購後整合等方面。
1.關於跨國並購的動因研究。現有研究認為企業主要是為了:(1)獲得新的資源和技術;(2)多元化;(3)快速進入外國市場;(4)獲得協同效應而進行跨國並購。Markides和Williamson(1994)認為基於核心能力進行的多元化並購有優勢。
2.關於跨國並購的經濟後果研究。關於(跨國)並購的經濟後果。現有研究大都表明,並購有助於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Markides和Williamson(1994)認為基於核心能力進行的多元化並購有優勢。Bettis和Montgomery(1992)等在考察西方企業在80年代中期以來所採取的策略後認為,企業的不同業務如果可以分享其己具備的核心能力,則往往可以使整個企業獲取成本或其他競爭優勢。④Hin(1994)在對美國過去30年間實施過混合並購的大型跨國公司進行研究後發現,絕大部分獲得充足利潤回報的公司是圍繞其核心能力進行多元化並購和經營的。⑤
3.關於目標企業的搜尋研究。搜尋理論(Search Theory)的研究始於1942年二戰時為消除來自大西洋德國潛艇的威脅,美國海軍反潛研究小組所進行的工作。由於搜尋理論軍事色彩濃,保密性強,故國內外公開發表的文獻資料相對較少。Jacques Crémera等(2006)在對有相互關聯的潛在購買者的拍賣行為進行研究後認為,盡管一般情況下獲取全部收益是不可能的,但通過設計搜尋計劃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取收益。
4.關於目標企業的篩選研究。Salter和Weinhold(1979)將戰略匹配的概念引入並購研究領域,以此作為目標企業篩選的標准之一。Harrison等(1991)則對匹配的相似性標准提出質疑,認為並購雙方資源的差異性是協同效應的來源並帶來了更高的長期績效。
5.關於目標企業的估價研究。企業價值評估的理論與方法主要有Fisher創造和發展的凈現值法,Weston提出的股利增長模型,Rappaport提出的未來現金流量方法,Copeland等建立的公司市場價值的估值模型以及Stern Stewart等提出的經濟附加值(EVA)價值評估模型等。
6.關於並購融資與支付方式研究。Stulz(1988)指出,管理層保持公司控制權和個人私利的意圖會影響並購融資決策,成長性企業可能會求助於債務融資以維持管理層所有權水平和表決權。Faccio和Masulis (2005)發現對公司治理的關心和債務融資約束的權衡會影響到並購支付方式的選擇;由於外國股票存在更大的交易成本、更低的流動性和及時性,信息不對稱更嚴重,因而與國內並購相比,跨國並購更常使用現金支付。
7.關於並購風險研究。Sarkar等(2006)描述了怎樣運用條件型支付(collars)、盈利能力支付計劃(earn-outs)以及或有估價權來管理並購風險。Reuer等(2004)的研究表明,缺乏國際和國內並購經驗的企業在並購高科技和服務型行業的目標企業時傾向於運用或有支付來緩解並購風險。
8.關於並購後整合研究。Kearney(1999)對1998-1999年全球發生的115項並購交易進行了調查,其中53%的被調查者將並購失敗的主要原因歸於整合失敗。因而,國外理論界和實務界均非常重視並購後的整合:現有文獻主要從文化、人力資源等方面對並購的整合進行了研究;在並購實務上,有許多專門為並購整合提供建議咨詢服務的機構。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就中國企業跨國並購存在的問題、並購目標的搜尋、融資與支付方式以及並購後的整合等問題展開了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學者們經過研究後認為,中國企業跨國並購存在著:(1)並購對象大多為海外績效低下或破產的企業;(2)企業整體競爭力弱,體制約束問題嚴重;(3)缺乏跨國並購戰略,並購計劃准備不足;(4)缺乏國際型人才,整合管理能力弱;(5)政府管制過多,法律體系尚不完善;(6)資金不足,缺乏中介機構支持等問題(賈名清和方琳,2007)。盡管如此,通過跨國並購獲取核心技術依然是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有效途徑(吳添祖和陳利華,2006)。實證研究也表明,中國企業跨國並購行為可以促進國家經濟增長(潘勇輝,2007)。
「走出去」的企業從事並購時應如何尋找並購目標呢?張金鑫(2006)認為,不應以目標企業符合若干條件為標准,而應從並購雙方資源匹配的角度尋找並購目標才能成就完美的並購。
與國內並購不同,跨國並購的融資方式與支付方式更加多樣化和復雜化,因此,在設計跨國並購的融資支付方式時需要考慮目標公司控制權獲得、流動性變化、公司資本結構、稅務等因素(季成和任榮明,2007)。
整合失敗是一些中國企業跨國並購失敗的主要原因,而企業生命周期的吸引與沖突是導致我國企業跨國並購整合失敗的深層次原因(康曉劍和劉思峰,2007)。為避免並購整合失敗,除了加強並購的可行性研究並進行詳細的並購前調查外,要正確分析研究並購雙方的資源特徵,充分考慮組織文化差異、民族文化差異,正確選擇並購後資源整合模式(李廣明,2006a),在眾多資源整合模式中,系統整合式、供應鏈導向式或技術導向式、充分式或集約式的整合模式比較適宜於中國企業跨國並購後的資源整合(李廣明,2006b)。
❻ 【求助】求關於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風險方面的外文文獻原文及譯文
去擺渡上查查啊
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與防範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7日 11:36 中國經濟時報
-張禮慶 黃平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問題,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由於中小企業的經營記錄不夠完全,財務信息可信度低,抵押物不足,經營風險大,因此,在有大企業進行選擇的情況下,金融機構普遍不願意對中小企業融資,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象都普遍存在。
一、對中小企業融資規律的認識
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有其內在的規律,設計融資制度,必須對此做出深入的研究。
1、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動機
從宏觀看,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決定於業主選擇的分工狀態,通過融資制度,使更多的產業組織測試成為可能。在這方面,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創業需求,這是一種投資需求。其動機在於以勞動力市場的交易費用代替交易費用,然後得到成本節約的利益;二是發展融資的需求,這既包含交易動機,也包含投資動機。在發展的過程中,自有資金比例的下降,財務杠桿的上升,意味著用自有資金承擔的風險相對降低,也意味著風險向社會的轉移。從微觀看,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取決於資本結構,在中小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及不同治理結構、不同業主的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特徵不一致,融資方式、融資總量的選擇也不同。
2、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選擇
不同組織結構的中小企業,融資方式選擇的傾向性會有所差異,如非公司制企業通常選擇間接融資,而合夥企業通常不會融資。所有制不同,也會對中小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產生影響,如國有中小企業通常依賴國有銀行的融資,民營企業則較多的依賴於民間金融進行直接融資。
3、中小企業融資難點
從直接融資看,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點在於信息不對稱。由於直接融資方式要求資金的使用者通過信息批露及公正的會計、審計等第三者監督的方式來提高經營狀況的透明度。信息不透明的程度越高,資金提供者要求的在讓渡資金時所要求的風險補償就越高。中小企業的信用記錄缺乏,財務信息也可能不可靠,因而,在直接融資中,中小企業必須支付遠遠高於大企業的資金成本,這是中小企業難以通過上市公開募集資金的主要原因。
從間接融資看,站在銀行角度考慮,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點主要有以下幾點:(1)中小企業數量多、類別復雜、單個貸款規模小,造成銀行經營成本增加;(2)由於中小企業擔保難,資信不夠,抵押品種少,經營中抗風險能力弱,致使銀行在風險機制約束下不願涉足;(3)中小企業融資需求頻率高,時間短,增加了銀行的流動性管理困難;(4)中小企業為便於競爭不願公開太多的內部信息,造成銀行信用調查難,因而銀行往往將中小企業拒之門外。
4、中小企業融資風險的控制
對中小企業融資,一方面,由於抵押物和擔保品不足,融資風險本身較高;另一方面,逆向選擇加大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風險。因此,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風險要有深入的認識。
從風險控制看,中小企業融資風險可以分為道德風險和非道德風險。所謂道德風險,指中小企業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損害投資者利益,從而導致的投資風險。所謂非道德風險,就是中小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形成的風險,不同的中小企業經營目標取向和管理者才能有差異,風險收益也不會一樣。非道德風險是可以預測的,也是可以通過融資制度的設計去分散並控制的。
從銀行角度看,中小企業的道德風險較一般的大企業高,原因在於其貸款抵押物不足。其實,這只是由於符合銀行偏好的抵押物不足。除了資產,中小企業還有很多替代擔保品,如自有資本比率,企業自有資本比率越高,則其自身承擔的風險就越高,對項目風險控制就越嚴格。
二、中小企業間接融資風險的解決辦法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的狀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大部分企業沒有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有的企業雖然進行了體制改革,但是名不符實;二是管理不規范,相當部分企業法人和管理人員素質有待提高。一些企業管理混亂,財務不實,報表失真,甚至依據不同的需要,隨心所欲地編制或提供種種虛假報表;三是整體經濟效益差,抗風險能力弱。主要是企業虧損面廣,有的虧損額大,同時,企業的資本金少,固定資產規模小,可供貸款擔保抵押的有效資產不足;四是資信狀況差,一方面企業信用等級普遍不高,可供銀行選擇的優良客戶不多,另一方面,部分企業信用意識淡薄,重貸輕還,隨意拖欠貸款本息,有的甚至惡意逃債、賴債、廢債,損壞了中小企業的形象,降低了中小企業的信用度。
在這種情況下,金融中介機構在發放貸款時必須控制風險,加強風險管理和流動性管理。
1、風險管理
⑴控制融資額度,不以融資需求為唯一標准。
中小企業間接融資的增加,意味著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向間接融資體系的轉移。因而,銀行等金融機構不能完全以中小企業融資需求作為決定貸款額度的唯一依據,而是要充分考慮到中小企業的自有資金狀況和經營狀況。一方面,可以根據中小企業生產經營中可以預見的收入流來估計其還貸水平並確定貸款額度;另一方面,銀行可以根據中小企業自有資金數量確定一個貸款上限,只要融資總量沒有超過自有資金的量,作為債權人的銀行就沒有承擔主要風險,對中小企業的融資約束就可以相對放鬆。
⑵ 採用替代性的擔保方式
抵押物不足和難以獲得信用擔保是中小企業融資的固有特徵,應該考慮以替代的方式解決擔保問題,這樣,既可以滿足銀行經營管理中風險控制的要求,又適應了中小企業的現實情況,以下是集中替代性的擔保方式:
① 變企業擔保為個人擔保。對於中小企業來說,由於其經營者和所有者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統一的,因此將對企業的信貸轉化為對個人的信貸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對銀行的信貸管理則不同,個人信貸側重於考察顧客的品格、聲望、學歷水平、金融歷史記錄、收入流和負債能力等,擔保審查也比較寬松。從國外的金融實踐來看,此類轉變對激勵客戶還貸有積極作用,並有助於精簡貸款手續,提高銀行對融資需求的反應速度。
② 群體擔保。由於族群關系,社區關系的存在,中小企業及其經營者往往存在一個關系相對密切的種族、宗族群體。由這些群體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能有效減少監督成本甚至交易成本。這一方面是由於如果中小企業惡意逃債,而群體代位賠付,將導致中小企業及其經營者失去群體的支持,這是極其高昂的成本;另一方面,同一社區的成員常常十分了解各自的信用狀況,人們會對加入者的信用狀況做出謹慎選擇,往往有意識地排除信用不好的人,降低了銀行的篩選成本。
③ 強制儲蓄。有的金融機構要求其貸款申請者事前參加儲蓄計劃,定期存入一定現金,並且在貸款未清償前,不得退出儲蓄計劃,這實際是一種替代性的擔保措施。這類強制儲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督促還貸的作用。
④ 還貸激勵。在借款者及時歸還本息後會給予其一定的利息返還,以作為按時還本付息的鼓勵,這也有助於鼓勵中小企業的還貸行為,降低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
⑤ 利用政策性擔保體系。當中小企業符合政策扶持要求,需要融資,但擔保品不足時,政策性金融機構會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以保障中小企業得到商業性金融機構的融資。如果風險確實發生,類似於中小企業基金之類的擔保機構則會履行代位清償職能,清償商業銀行部分本金,並承擔追討欠款的相應職責,這也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商業銀行資金的安全性。
⑶ 通過提供附加服務,增加收益。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綜合性服務,一方面,可以擴大銀行的盈利來源,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從而降低銀行融資風險,增強銀行的盈利能力。
2、流動性管理
⑴ 根據實際服務對象設計不同的貸款方式
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特點,根據不同中小企業特殊的現金流狀況、支付頻率,為其設計特殊的貸款方式及還款方式。國外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推出了形式多樣的貸款方式,許多與消費信貸十分類似,這就滿足了中小企業的特殊的交易性的資金需求,同時也便於銀行進行流動性管理。
⑵ 通過強制儲蓄、再貸款等手段進行流動性管理
由於強制儲蓄是貸款量的等比例縮減,因此,可以減輕銀行等金融機構現金支出的波動性。通過向大型商業銀行再融資或者向中央銀行再貸款,商業銀行能進一步減輕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波動性給流動性管理帶來的困難。
(作者單位:平安信託有限公司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中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❼ 求一篇凱恩斯發展進程800字 論文,
一、凱恩斯主義的金融發展理論
不同分支的凱恩斯主義者都認為,貨幣(金融結構)對實際經濟的影響非常大,以致它在經濟的實際功能給定的情況下不能被稱為是中性的。而且,與新古典主義理論相比較,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理論更加強調金融交易與實際交易之間的差異。
凱恩斯主義者認為不是儲蓄決定投資,而是投資決定儲蓄。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分析從公司的投資決策開始。公司的投資決策是以其對不確定世界中的利潤預期為基礎作出的。利潤預期是投資的主要決定因素。代表投資機會成本的預期利潤與利率的比較決定是否為一投資項目融資,但是,利率並不擁有為整個經濟有效協調投資和儲蓄決策的基本性力量。利率是由貨幣因素而不是實際經濟變數所決定的。這些貨幣因素是經濟主體的流動性偏好和/或貨幣政策。由於儲蓄與投資的反向因果關系,對儲蓄與投資之間關系的解釋就不同於新古典理論。在凱恩斯主義中,儲蓄與投資的關系通常是由乘數概念解釋的,通過乘數作用,投資增長產生一定量的儲蓄,導致儲蓄與投資事後的一致。在此框架下,利率在宏觀經濟上是重要的,因為它是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傳遞機制的基本變數。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除非是在流動性陷阱情形下),從而刺激實際投資。
凱恩斯主義者強調銀行通過信用擴張創造貨幣對實際經濟的影響。凱恩斯曾講道:「…在從較低規模活動向較高規模活動的過渡中,銀行起著關鍵的作用…投資市場可以由於現金的匱乏而充滿求貨者,而永遠不會由於儲蓄的匱乏而充滿求貸者」。他指出:「信用擴張不僅是增加儲蓄的一種替代,而且是它的一種必要的准備,信用擴張是增加儲蓄的父母而不是它的孿生子女」。在凱恩斯主義理論中貨幣創造是重要的,創造貨幣的能力也是銀行的一個基本功能,它使為投資進行融資成為可能。在投資、儲蓄、貨幣創造與增長之間基本上有一正向相關關系。
因此,在凱恩斯主義傳統中,金融最重要的方面是由於金融機構能滿足融資的需要而對經濟發展有正的貢獻。60年代以後,新凱恩斯主義從微觀經濟方面研究融資過程,認為融資的可得性影響投資進程。因為許多投資者面臨著融資約束,這種約束只有通過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的信用才能得到緩解。
在完全資本市場假設下,如M-M定理所假設的,公司進行內源融資或外源融資是沒有差別的,是否為一特定項目融資是由(風險調整後的)利率與資本的邊際產生力的比較所決定的。在內源融資的情形下,利率代表公司的機會成本,該機會成本是公司如果將內部資金投資於貨幣市場可能得到的收益。對於有利的項目,沒有融資約束,因為利率的調整使資金的供求相等。但是,如果資本市場不是完善的,公司就不能以與內部資金相同的條件獲得外部資金。對於小公司和新型成長性公司尤其如此,他們主要依靠銀行貸款和為獲得外部資金的來源。這些公司是銀行依賴型借款人,因為他們難以在得不到信貸時轉向商業票據市常從而,銀行放貸的意願(如他們的風險厭惡程度)決定著融資的可得性,從而影響真實經濟活動。如果銀行不願意放貸、不願為投資進一步融資,真實經濟就會受到影響,因為沒有其他可以替代性地用於為額外的投資項目融資的銀行信貸替代品。
但是,沒有什麼東西保證金融活動確實提高真實生產力,而且金融活動可能是以真實部門為代價而成長的。沒有任何價格機制(雖然有利率的修定)保證最富生產性的投資項目能得到融資,因為投資主要地是由不確定世界中的預期所決定的。當期不進行商品和勞務支出(儲蓄)的決策並不能自動地導致更多的產出從而將來更多的商品和勞務消費。貨幣要部分地用於金融資產的積累或在比較近的將來進行商品和勞務消費。給定恆久的貨幣供給,如果花在購買金融資產上的貨幣較多,就沒有相應的投資增長(根據凱恩斯的理論投資是獨立於當期儲蓄決策的),將會減少總需求,從而在經濟中創造負的乘數效應。在這些情況下,經濟就成為需求約束型的。薩伊定律不適用於凱恩斯主義的世界,因為有一個金融部門,這個部門使儲蓄沒有與之相對應的實際資本投資的增長。
根據凱恩斯主義傳統,當利潤預期經濟過度樂觀或過度悲觀時經濟傾向於產生易變性和投機泡沫,當金融活動提供更高的收益或風險更小時,會出現金融活動增加不穩定性或以實際經濟活動為代價成長的情形,金融活動與增長之間也會有負的相關性。如凱恩斯所講:「當一國資本的發展成為賭場活動的副產品時,這事情就作錯了」。在此情形下,金融市場上的投機活動要對將資源疏導向「一連患穩定的企業」的前景產生有害的影響。在凱恩斯主義的分析中,對於金融發展有可能對實際經濟造成負面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擠出假設
金融資金既可以投向實際(有形)資產,也可以投向金融資產。當金融資產提供的收益率高於實際投資項目時,更多的貨幣會投向金融資本,結果在廠房和設備方面進行實際投資可以得到的貨幣就減少,並通過負的乘數效應破壞經濟的實際部門。
2.金融主導假說
重要的經濟變數如利率、匯率愈益由不反映「經濟真實狀況」的投機性金融活動所決定,因而,金融部門也愈益主導著實際部門,因為金融活動決定著實際部門活動的標准(如實際投資的機會成本)。
3.賭場假說
當投機泡沫在金融市場盛行時,金融市場(主要是證券市場)的價格並不準確地反映基本因素(實際變數)的狀況。在此種情形下,金融市場上的價格並不是簡單地通過對預期的未來現金流貼現決定的。根據有效市場假說(EMH),對預期的未來現金流的貼現應反映所有當前可得到的關於基本面的信息。在這種環境下,金融市場形成其自身的投機增長動力,這種動力由非理由行為引導,用凱恩斯的話講就是,「聰明才智都用於預期一般意見預期的一般意見是什麼」。許多學者認為這種發展破壞實際經濟,有變成賭場的副產品的危險。
4.短期主義假說
金融市場吸引短期投機性交易者,因為這些市場允許連續性交易。價格對影響金融市場上預期的各類信息反應迅速。因而,金融市場上的價格傾向於易變並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產生利潤(當然也有損失)。由於金融市場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經理人也將金融市場的短期行為作為其決策的指南,因為金融市場僅看中短期成功。如果金融市場低估長期投資,經理人也會低估他們,因為他們的活動是由公司金融資產的表現來決定的,這會破壞公司的長期前景。
5.金融不穩定性假說
金融不穩定性假說最初來自於明斯基50年代發表的論著。金融不穩定性的基本來源是實際贏利機會與債務負擔的不成比例的發展。在經濟高漲期,接近於充分就業時,債務責任開始剝奪對於服務債務責任所必須的收入流,這種情況發生是由於從實際贏利機會看預期變得太樂觀了,實際贏利機會受生產力增長的制約,而信用的擴張則不是。因而,信貸越來越多地用於投機性和補償性支出而不是用於為實際投資項目融資。金融結構變的愈益脆弱,商業周期積累起引致下滑的債務緊縮。這種情況是80年代美國經濟的特徵,當時投機性支出以前所未有的水平超出生產性支出,這種情況增加了整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二、現實的考察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以自由化、全球化和創新為主要內容的金融發展,在促進各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頻頻引發金融危機以及證券市場泡沫的膨脹與破滅,使相關國家經濟遭遇相當的損失與困難。這一切為凱恩斯主義金融與發展的理論提供了實際的證據。限於篇幅,本文僅就近20多年來的金融發展對證券市場泡沫膨脹的作用機制與渠道進行分析,但對於凱恩斯主義上述的幾種觀點也有相當的適用性。
1.金融約束的放鬆
金融約束的放鬆是現代信用貨幣經濟發展的關鍵。金融約束的放鬆使總的銀行信貸量增加,進入股票市場的銀行信貸增加。在股票發行一定的情況下,進入股市的資金增多必然提高股票的價格,出現偏離其基本決定因素的趨勢。
90年代以來的研究發現:(1)金融或信貸約束及其放鬆對實際經濟特別是投資決策有很大關系。(2)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弱化了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的控制,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增強。由於各類金融市場上交易費用的降低,各種不受貨幣當局控制的新金融資產越來越多地被當作支付手段使用並代替了傳統形式的貨幣,傳統貨幣總量指標如M1、M2或M3不再是對貨幣量的一種合適的度量,現在對於如何區分貨幣與非貨幣性金融資產已難以確定明確的標准。
金融創新和各種新的銀行業務改變了信用貨幣發行的條件,從而為實際經濟活動融資的貨幣的可得性以及為購買金融資產的貨幣的可得性,主要通過兩條途徑:(1)使銀行在准備金上更加經濟化並能夠無須准備金的相應增加就可以通過信用擴張擴大貨幣供給,也使非銀行金融機構能夠參與供給信用而不受中央銀行和銀行業管制的約束,提高了銀行與其他證券公司之間在信貸市場上的競爭壓力。[10](2)技術進步與金融市場結構的變化降低了發放貸款的信息和監督成本,提高了信貸市場的靈活性。
信用或融資約束的放鬆不僅對於實際資本投資是重要的,它也為激發「可持續的股市泡沫」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因為它使大規模的信用擴張成為可能。如Borio等所提出的,這種環境為「自我強化的信貸和資產價格螺旋上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更快的信用擴張提高資產價格,而更高的資產價格反過來又進一步放鬆信用約束」。這在80年代的債務融資購並浪潮中尤為明顯,這一時期大量信用被用於為購買(和回購)股份融資。由於更高價值的股票可以用作進一步借款的抵押品,股票價格的上升提高了公司的信譽度。
根據美國的實際統計數據,20世紀50年代到1995年期間總銀行信貸與工商業貸款對GDP的比率在20世紀60年代到1973-1974年的衰退這一期間都急劇提高,其提高的幅度是對稱的,與這一時期較高水平的實際投資水平是相對應的。但是,70年代中期以來工商業貸款量與總信貸量之間的差距比較大,工商業貸款增加的幅度小於總信貸量增加的幅度,表明進入股票市場的信貸量有大的提高。80年代以來股票市場的繁榮與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股票市場繁榮是不同的,這種繁榮並沒有反應在實際經濟活動之中而可能標志著「可持續的泡沫經濟」的開端。其結果是工商業貸款與股票收益率之間有重大關系,因為信貸部分地被用於購買金融資產,這導致金融資產囤積的增加並促進了證券市場泡沫的出現。
2.金融囤積(financialhoarding)的增加
在金融部門流轉而與實際經濟活動沒有直接聯系的資金自80年代初以來有大幅度的增加。如Tobin[11]所強調的,金融市場上的許多證券交易與將家戶的儲蓄轉移到公司的業務投資幾乎沒有什麼關系。同時,金融交易的總體增加導致了金融部門經濟重要性相對於實際部門提高。金融囤積的增加通過對通貨膨脹的效應促進股票價格上升。
由於金融創新、放鬆管制、稅制改革以及全球化便利了金融資產投資,金融囤積的趨勢不斷增強。金融囤積增加的結果是更多的貨幣在經濟的金融部分中流轉。更高的金融資產價格通常是與更高的金融資產交易價值相關的。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即使實際經濟的增長很小或沒有實際的增長,額外的貨幣創造並不一定導致通貨膨脹,因為新創造的貨幣直接進入了金融領域而不影響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例如,80年代以來銀行的工商業貸款與股票價格變動存在直接聯系,而同時貨幣與通貨膨脹之間的因果聯系是遞減的。
金融囤積特別是股票市場上囤積的增加也對通貨膨脹壓力的下降起作用,從而能夠實施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進而更低的利率。這種趨勢為股票市場繁榮提供了理想的條件,因為通貨膨脹預期影響利率預期,進而影響對股票價格的預期。價格水平將上升的預期引致了利率將上升的預期,並負向地影響股票價格。[11]在金融囤積與股票價格之間存在著正反饋,因為增加的金融囤積吸收了貨幣資金,否則這些貨幣資金將產生更高的通貨膨脹率。
3.對金融市場更高水平的信心
高水平信心在金融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中是極為重要的,表現在對待風險升水的態度上。投資者信心強風險容忍度高,所要求的風險升水相對就低,根據股票定價方程,股票價格將上升。股票市場理性泡沫僅在它不是「過於有風險」時才能夠持續。泡沫的風險越大,主體所要求的風險升水就越高,高的風險升水只有在泡沫成長得非常快時才能實現。但是,泡沫的增長率是受限制的,因為它們不能永久地超過實際經濟的增長,這使泡沫的可持續性在主體信心水平較低的環境中是不可行的。
從美國股票市場的情況看,一些研究已經發現,股票市場投資者要求的市場風險升水自80年代初已經大幅度下降,這為交易者的風險厭惡程度已經降低並能夠接受在更早時期已經使許多投資者喪失信心的價格—股利或P/E比水平。
兩個方面的因素促進了金融市場信心水平的提高:一是金融創新和全球化產生了更多的在全球范圍內分散風險的機會;二是系統性風險由於中央銀行的最後貸款人功能而被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金融創新帶來了金融證券的大擴張,其風險—收益特性種類繁多。而且,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場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幾乎能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連續交易。如證券化就特別地為銀行提供了新的風險分擔機會。而期權、期貨、互換合約等衍生品為投資者提供了新的在許多金融市場上分擔風險的風險管理工具,能夠對風險的不可分散部分進行分散化和再配置。而全球分散化可能性的提高也具有降低經濟總體風險暴露程度的潛勢,反過來使投資者能進行原來被認為風險過大的投資。由於投資組合風險暴露程度的降低,股票市場投資者能接受更高的P/E比。
80年代以來,政府對金融市場系統性危機進行干預救助的有效性有極大的提高。明斯基對於為什麼當今條件下的金融不穩定不會導致20世紀30年代那樣的之後就是年代大蕭條的股市崩潰提出了解釋。根據明斯基的觀點,中央銀行的最後貸款人干預能夠減緩或抵消受壓力的金融公司的流動性不足,從而能夠在當代發達經濟體中避免債務緊縮。我們認為,最後貸款人功能對於投資者在諸如1987年的崩潰事件之後仍能保持高水平的對金融市場的信心也有重大貢獻。雖然系統性風險由於衍生品和其他金融創新以及投機泡沫的出現而提高,但是人們對於中央銀行防止經濟遭受金融危機所導致的經濟蕭條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
4.股票市場供求變化以及高度的信息不對稱
首先考慮股票供給方面的變化。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公司很少通過發行股票為其業務活動融資(除第一次發行)。結果,股票在總量上就幾乎具有不可再生資產的特性,這是泡沫持續的一個必要條件。在80年代的後半期,大規模的債務融資購並活動以及股票回購甚至產生了美國非金融公司的股票凈發行為負。所以,公司股票的供給實際上是減少了。實際統計數據表明,在1984-1990年之間美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公司股票贖回,導致股票凈發行出現較大的負值,非金融公司撤出了價值6500億美元的股份。90年代初,美國的凈股票發行再次為正,因為80年代非金融業務中金融杠桿的大量積聚使股票贖回停止。但這種停止只是暫時的,1994年股票凈發行再次為負,而且同時,非金融部門的信貸市場借款再次開始上升。
從世界范圍看,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股票市場繁榮與股票供給的減少有緊密的關系,這為股票市場上可持續的投機泡沫的出現提供了理想的條件。從1929年美國股市崩潰前的情形或80到90年代日本的股市泡沫可以看出這個事實的重要性。對股票的高需求導致股票價格不斷上漲,許多非金融公司,甚至金融公司都試圖通過大量發行新股來從這種環境中牟利。1928-1929年的19個月期間股票發行急劇上升,對1929年的股市崩潰及隨後的金融危機有很大的作用。日本在90年代股票市場泡沫破滅之前也有同樣的情況。在80年代後期,通過發行債券和股票籌集資金的量急劇提高,在美國大量發行股票的原因與20年代相同:公司認為這種方式籌集資金便宜。但同時,大量的股票發行摧毀了投機泡沫的基矗根據White(1990)的研究,新股發行的大量增加是金融危機的特徵之一(特別是金融公司新股發行的增加),這與有關理性泡沫的研究是一致的,理性泡沫研究表明,如果泡沫籍以生成的資產供給大幅度增加泡沫就難以持續。
20世紀80年代以來股票市場的需求方也被證明有利於投機泡沫的發展。巨大的來自於機構投資者特別是共同基金和養老基金的資金流入股票市場,這些機構投資者如今佔全部股份持有量的大部分。從資金流量帳戶中可以看出這一點,公司股票的個人投資者持有量從50年代的佔90%下降到90年代後期的不足50%。個人直接擁有的股票量持續下降,到1997年達到最低點45%,同時養老基金以及共同基金的股票持有量卻急劇上升。
股票從直接個人所有到間接個人所有的轉變,改變了新信息影響股票價格的方式,從而泡沫生成的方式。在一些市場中,一方面是機構投資者、其經理相對信息靈通或甚至擁有一些內部人信息;另一方面,是信息相對不靈通的符合噪音交易者條件的個人,這種市場的特徵就是巨大的信息不對稱。具有信息不對稱的市場為泡沫的出現提供了刺激性環境。信息投資者與噪音交易者之間的互動就產生了諸如正反饋交易的戰略,這種戰略比較容易產生泡沫。
❽ 融資約束對企業的流動性管理有什麼影響
融資約束說白了就是對企業的融資進行限制,影響企業流動性的最大兩個因素,一個是銀行或者類金融機構的抽貸,第二個就是對企業進行融資約束。
❾ 2017年財務管理專業畢業論文可以寫的熱點話題
這些選題的都還可以寫,你看下,那些適合你寫的,你一定要明確你自己的方面,然後結合你自己所學的知識點去寫。千萬不要選些你不熟悉的題目。
1、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以××企業為例
2、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討
3、中小型民營企業財務管理現狀分析
4、上市公司財務治理問題探析
5、從市盈率指標談股市泡沫
6、負債經營風險控制策略探析
7、談財務管理中的杠桿理論
8、談資金時間價值理論在財務管理中的運用
9、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以××企業為例
10、溫州農村財務管理現狀分析——以××村為例
11、集團公司財務總監委派制分析——以××公司為例
12、公司資產流動性分析
13、對財務報表分析方法的探討
14、企業清算財務問題探析
15、談企業固定資產管理
16、現金流量表的財務分析問題探討
17、非公開融資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作用探討
18、企業多元化過程中的融資問題探討
19、民營企業上市融資中面臨的問題調查
20、公司財務管理的委託代理關系探討
21、溫州民間資金的對外拓展與事務所新業務開展調查
22、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問題分析——以某某公司為例
23、商業企業財務報表分析——以某上市公司為例
24、基金公司共同持股問題探討
25、應收賬款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26、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27、財務杠桿及其在籌資決策中的運用
28、融資管理的問題及優化策略
29、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30、上市公司融資偏好研究
31、我國企業融資租賃的現狀及創新發展方向
32、企業融資結構的比較分析
33、負債經營對公司價值的影響研究—以某公司為例
34、再融資方式與成本的比較
35、上市公司融資優序問題研究
36、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優化研究
37、公司治理與融資成本實證研究
38、民營企業融資管理的問題及優化策略
39、供應鏈融資研究
40、公司債券融資研究
41、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實證研究
42、融資約束與會計欺詐
43、論我國的融資租賃
44、上市公司再融資問題研究
45、上市公司並購融資問題研究
46、民營企業融資困境及其對策分析
47、小微企業融資機制研究
48、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研究
49、電子商務與中小企業融資
50、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
(三)投資理論研究方向
51、長期投資決策評價指標及其比較分析
52、上市公司投資績效研究
53、上市公司投資決策研究
54、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
55、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問題研究
56、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研究-----以某上市公司為例
57、投資決策、籌資決策與股利政策的關系
58、投資項目的財務可行性分析
59、投資者保護理論與實證研究綜述
60、股權分置改革後的大股東行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