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融資模式 » 股權融資出讓30股份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股權融資出讓30股份

發布時間: 2021-06-08 01:04:10

A. 公司股權融資 出讓的股權和融到的資金怎麼算的

當公司出現股權融資時,融資的金額和所佔的比例是公司和投資機構共同約定,比如本輪融資金額1000萬,所佔比例為20%,即從理論上公司的估值為5000萬。

同時,每一輪融資都會對現有股權進行稀釋,例如,某員工種子輪融資後持有 1% 股份,在公司獲得早期風投後只擁有 0.6% 股份,這是因為融資稀釋了 25% 股份,期權池增加稀釋 15%。總期權池所有權的增長比例不到 15%(即從 10% 到 21% ),因為原來的 10% 期權池被稀釋到 6%。

B. 股權出讓融資的形式有哪些

股權出讓融資的形式:

1、按股權出讓價格劃分:溢價出讓股權,平價出讓股權,折價出讓股權
2、從出讓企業股權比例劃分:出讓企業全部股權,出讓企業大部分股權
3、出讓企業少部分股權:吸引大型企業投資(全面收購公司股權,控股的部分收購,不控股的部分收購),吸收產業投資基金,吸收政府投資,吸收個人投資,吸收外商投資

C. 股權出讓融資最好的方式

收購兼並的主要方式是全面收購公司股權、部分收購企業股權、增資擴股等形式。吸引大企業投資,不僅可以解決中小企業的資金難題,更有利於中小企業內部管理水平提高、擴大市場等目標實現。
在吸引新投資者之前,應仔細考察新投資者是否在以下幾個方面與中小企業的創業者保持一致:企業的發展戰略及長期發展目標;企業的股權稀釋以及其管理權的分散;企業的盈利方式及利潤分配方式。

D. 股權融資中的股權八條線5%,10%,33%.什麼意思

通用的是有四條線,第一:10%,公司累計持有10%股東,有權申請公司解散;第二:1/3以上,否決性控股,對公司重大事項具有一票否決權;第三1/2以上,絕對控股權,除重大事項外具有表決權;第四2/3以上,完全控股權,可修改公司章程,公司任何事項均具有表決權。
股權融資是企業的股東願意出讓部分企業所有權,通過企業增資的方式引進新的股東的融資方式。由於股權融資所具有的特點,所以股權融資分為公開市場發售和私募發售兩種渠道。股權融資在企業投資經營方面還是占據一定的優勢。

E. 股權融資對原來所持有的股份有沒有影響

如果是轉讓融資,那出讓人的股權就是受影響了,如果是增發融資,那股份沒影響,持股比例會被稀釋

F. 融資到的錢是公司的還是出讓股權的人的

當然是公司!
為啥他要融資賣股?
還不是因為沒錢!股權持有人為了讓公司取得必要的資金,就需要出售自己一定的股份。
為啥要投錢?
投資方投錢的原因就是比較看好這家公司的前景,美好的前景怎麼實現呢?當然是靠公司的持有人拿著投資人的錢去商場上拼殺啦,所以這筆錢在合同中會有嚴格的規定,公司持有人是一毛錢都不能動的,全部都要用在公司上,等公司做強了,股份也就漲價了,投資方也就可以套現走人了。

但是到後期創始人出讓自己的股份就是套現啦,錢自然是進自己的口袋,不過此時公司發展已經非常不錯,有了很大的商業價值。

G. 出讓多少股權融資最好

融資先要搞清楚你企業的估值:
1、先做項目估值;找對手或同行比較看他們最近融資數據,然後對自己項目做明確估值,比如1000萬
2、明確自己團隊股份情況,保證大股東比例占話語權,比如超過50%;
3、如果融資200萬,那就是出讓1000萬的20%;
建議你咨詢一下相關領域的專家吧,睿融金服李老師還不錯!

H. 融資股權分配

一般而言,技術(包括管理技能)最多隻能佔30%乾股,另外項目又屬於你個人的,這塊也最多隻能佔30%乾股,所以你一分錢不拿可以佔到60%乾股。其餘人出資只能按照比例分配剩餘的40%乾股。理論上是這樣,但現實是,一可能你的合夥人根本不了解技術和項目參股的比例,二是就算是懂一些,也不可能讓你每項都佔到最多的30%乾股。而且人都希望利益最大化,你認為你有項目和管理,但他們會認為他們出全額資金,你一份沒拿,各自都會認為「我」才是關鍵。尤其是跟朋友,這個更難搞,當然你可以找天使基金,不過那個可能會被騙項目,也可能會得不到太多的股份,天使基金本身也是靠壓榨創業人來盈利的。

最好的方式是,你搜集好資料,開誠公布地和投資人談一下,看技術和項目他們能最多讓你分別佔多少乾股。

當然如果對方實在達不到你的要求,反正項目和管理都是你在做,可以先簽三年合作協議,等你有資本了,以後可以一個人重頭再來,畢竟錢好找,項目和經驗難找,主動權最終還是在你這邊。
這樣可以么?

I. 創業公司融資,股權是如何一步步被稀釋的

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他們在加盟公司時拿到的期權比例,並非最終公司上市時手中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隨著公司的不斷壯大,外部融資會不斷稀釋大家的股份。究竟最後能拿到多少公司股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司的融資和期權池。 首先,創業者需要理解融資和股權轉讓的區別。

融資是企業融資,企業引入外部投資者的資金做大公司,投資人則拿到公司的一部分股權成為公司的新股東(即「增資入股」)。

而創始人轉讓出自己手裡的公司股權,其實質是股東的套現,股權轉讓的收益歸屬於股東個體而非公司,除非,該股東又將轉讓收益作為新的注冊資金再次投入公司,這樣的投入會導致公司股權結構的變化,與融資效果類似。

融資時,企業注冊資本增加,且原股東股權計稅成本不變;股權轉讓時,企業注冊資本不變,且原股東股權計稅成本調整。

融資帶來的股權稀釋

通常,一個不斷做大的公司在上市前往往需要4-5輪的融資。

典型的情況下,企業根據融資輪數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 初期 :股東自己出注冊資本金

  • 天使輪:改革發展,天使投資人「看人下菜碟「

  • A輪:經過基本驗證,具有可行性

  • B輪:發展一段時間,公司還可以

  • C輪:在前面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看到上市的希望

  • IPO:發展壯大,投資人要套現離場,大家都覺得該上市了。

  • 第一輪天使輪融資在50萬-200萬之間。天使投資人也會拿走10%到20%的股權。接下來,公司的商業模式初步取得成效時,VC會投出A輪。A輪融資通常在500萬-1000萬間,同時拿走公司20%至30%的股份。下一輪(B輪)融資額進一步擴大,數目通常在2000萬-4000萬。當然了,公司要繼續發展壯大投資人們才會給錢。這時候,公司一般出讓10%到15%的股份。最後,公司進一步擴大,如果達到年營業收入2000萬以上,PE或其他戰略投資者會進一步投C輪,數額在5000萬左右。此時他們拿5%-10%的期權。

    為了留住老員工和吸引新員工,公司會設立期權池,這也會稀釋原有股東的股份。每年,公司都要保證期權池占據一定的比例,來激勵員工們。員工們在加入公司初期,因為心裡清楚,公司其實是前途未卜,所以往往要求拿到較高比例的期權補償。而每一次給新員工發期權,公司創始人和部分老股東的股份就會被稀釋。

    一個簡易的稀釋案例

    例如:甲乙二人建立了企業A,他們兩人的出資比例為6:4,則此時公司的股權結構為:

    老員工和舊股東的期權稀釋過程

    每一次新一輪的外部融資進來後,隨之而來的期權池的調整和新的投資者的權益都會使老員工和原有的投資者手裡的股份被同等的稀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員工手裡期權的價值反而是增加的。例如:一個員工在公司種子輪融資後加入時拿到了1%的期權,但是公司在A輪融資後,他手裡的期權只剩下0.6%。但公司的價值其實是在不斷增加的。

    即便是公司創始人,經過了多輪融資和期權池調整後,最終手裡剩下的股權比例也大為減少。例如一個創始人在公司成立之初有60%-70%的股份,上市後可能手裡只有20%-30%的股份。

    為了防止股權稀釋而導致控制權大大減少,創始人們可以採取特殊的股權設計,以起到類似Google,Facebook的」雙層股權結構」的效果,保證自己對公司的發展占據主導。

    如果公司資金鏈有問題,財務總是不順暢,那麼公司需要以相對較低的估值來融到更多的資金。這樣的話,老員工和原有股東的股份會被稀釋的更厲害。

    風險越大,收益越大

    期權的稀釋在員工的工作Offer上也能體現。以一個中級軟體工程師的offer為例。他在不同階段加入公司時,能夠拿到手的期權比例都是不同的。如果該工程師選擇在A輪融資前加入公司(此時公司有5-20個員工),那麼他大約拿0.27%的期權;如果該工程師等到公司快要B輪融資前加入(此時公司有20-50個員工),則他會拿到0.084%的期權。C輪融資之前加入公司的員工,可以拿到0.071%的公司期權。可以看到,即便是同一個職位,越往後加入公司,能拿到的期權越少。這是因為,除了因公司融資和增加期權池帶來的稀釋效應外,越往後加入公司的員工所需承擔的風險也在減少。「風險越大收益越大」,似乎是一個社會中普遍通行的法則。

    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公司通過設立期權池的方法給員工做股權激勵,雖然CEO自己手中的股份被稀釋掉一部分,但此舉留住了關鍵人才,且吸引了優秀的人才加入公司,長遠來看是值得的。如果吝惜股份,則較低的薪酬禮包吸引不了最好的員工,對公司的負面效應不小。

    小結

    一個股份逐漸稀釋的模型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理解這個過程。稀釋不一定是壞事。籌集資金,把公司進一步做大做強,能做到這一步的話,稀釋股份就很值得。公司持續的市值增加帶來的收益會遠高於出讓的那一小部分股份的價值。換句話說,讓出一小塊蛋糕,然後換取整個蛋糕的一步步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