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融資模式 » 2018金融資產投資收益率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2018金融資產投資收益率

發布時間: 2021-06-07 14:13:25

A. 利潤表投資收益問題

應該買進時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股票

貸:其他貨幣資金—證券公司

賣出時

借:其他貨幣資金—證卷公司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股票

投資收益(虧損做反向)

出售交易性金融資產時,應當將該金融資產出售時的公允價值與其初始入賬金額之間的差額確認為投資收益,借記「銀行存款」,貸記「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投資收益」;

同時按初始成本與賬面余額之間的差額確認投資收益/損失,借記或貸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貸記或借記「投資收益」。

應該算50元

B. 初級會計交易性金融資產的股利要算入投資收益嗎

不算,計入應收股利。投資收益只有在賣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時候計算,買的時候不算。在持有期間,收到的股利計入應收股利科目。

C. 交易性金融資產出售時投資收益的確定問題求詳細會計分錄

1、2009年1月10日購買時分錄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600
應收股利20(根據准則規定包含的尚未領取的現金股利20記入應收股利)
投資收益5(手續費沖減投資收益,這點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不一樣,可供入成本)
貸:銀行存款625
2、2009年1月30日,甲公司收到宣告的股利時,沖減前面的「應收股利」科目
借:銀行存款20
貸:應收股利20
3、2009年6月30日股價,公允價值上升=200*3.2-200*3=40萬元。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4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40
甲公司6月30日對外提供報表時,確認的投資收益=-5萬元。
4、2009年8月10日乙公司宣告分派現金股利,計入投資收益,金額=0.08*200=16萬元,甲公司要做分錄
借:應收股利16
貸:投資收益16
5、2009年8月20日甲公司收到分派的現金股利時,分錄
借:銀行存款16
貸:應收股利16
6、2009年12月31日,甲公司期末每股市價為3.6元,又上漲了(3.6-3.2)*200=80萬,分錄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8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80

7、2010年1月3日以630萬元出售該交易性金融資產,把「交易性金額資產」及明細科目余額全部沖掉,因為你把它賣了,所以這些科目不存在了,分錄
借:銀行存款630 (收到的價款)
投資收益90(差額倒擠出來600+120-630=90)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600(購買的時候成本)
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120(累計變動的金額40+80=120)
同時,因為該金額資產處理了,所以要把原來藏起來的收益轉為實際已經實現的收益,即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轉入「投資收益」,分錄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120(40+80)
貸:投資收益120
---->上面兩筆分錄等你熟練起來後,也可以合起來寫:
借:銀行存款630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120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600
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120
投資收益30

累計的投資收益就是前面各分錄裡面「投資收益」科目的余額=-5+16-90+120=41,
如果問你處置該金額資產時應該確認的「投資收益」時,就是賣掉時
的那個投資收益30(-90+120),這里告訴你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賣的價-買的時候的成本=630-600=30。這樣可以提高速度。

D. 理財收益越來越低說明什麼

問:理財收益越來越低說明什麼?答:理財收益越來越低是一個結果,是經濟增速放緩,導致的賺錢越來越難的結果。1、理財收益的本質是什麼?理財收益的本質是資金的投資回報率,黃奇帆說過金融就是資金的融通,為缺錢者融資,為有錢者理財,資金能夠產生收益,那是需要投資到項目中去,這個項目最終是需要投資於某種資產。

經濟增速放緩是一個長期的趨勢,如此大的體量要達到以往的增速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增速持續放緩,這會伴隨利率的持續下滑,中間會因為調節經濟有波動,但是總體是下滑的趨勢,理財收益率自然是下滑的,現在如果你還陷入到錢貶值的焦慮當中,那麼很容易被「收割」。因為那些能夠給你帶來巨大理財投資收益的廣告總是能夠打動你。

E. 2019年交易性金融資產出售時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不結轉到投資收益里了嗎

是的,2018年轉出到投資收益。2019改了,沒了。

F. 2018年新會計准則金融資產的重分類問題

1.需要結轉公允價值變動

G.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為何創2018年最低水平

目前網上的很多解釋都沒說明白,或者不願意說明白。一個拿得出手的解釋是國內貨幣政策轉向,資金充裕導致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但是如果看余額寶收益率可以發現是4月初開始大幅跳水,而去杠桿是在7月23號實際上結束,顯然在時間上不能很好解釋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的現象。
實際上,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的核心原因是4月份資管新規(包括2016年底開始的去杠桿政策)。2017年的一系列去杠桿政策,導致大規模的表外資產回表,確實化解了金融風險,規范了金融秩序,不過也導致非信貸領域的融資渠道和平台(即廣義的影子銀行)不能給無法獲得貸款的資金需求方提供融資。而4月資管新規給了表外業務致命一擊,導致底層質量較差但收益率高的產品出局。8月份社融存量增長10.1%,是2003年以來最低的,表明大量資金需求方已經得不到融資了。雖資管新規被暫停,給融資平台留了口子,但表外業務已經被規范,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不再包含高收益產品。所以說,理財產品的底層產品結構變化決定了收益率必然下降。
而且目前實體經濟變差,質押不斷爆倉、P2P不斷跑路,整體上約束越來越多,激勵越來越少。理財產品收益率沒有上升的動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