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獨角獸企業有哪些
中國獨角獸企業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互聯網與生活的融合,這類獨角獸特點是基於互聯網的生活性服務企業,幾乎可以涵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理財有陸金所、螞蟻金服,手機支付有微信、支付寶,吃飯外賣有美團點評、餓了么,旅行服務有攜程,交通出行有滴滴、摩拜、OFO,看電影有貓眼、格瓦拉……
第二類是互聯網、人工智慧等因素與製造業的融合,這類企業有一些已經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小米、魅族等利用中國在智能手機製造上的優勢,採取互聯網銷售模式快速成長,並積累了眾多的粉絲。大疆、蔚來汽車分別在無人機、智能汽車等領域構建起一定的品牌影響力,也是利用了其在人工智慧方面的優勢,與中國製造優勢相融合取得的成就。
第三類是在人工智慧、大數據、生物科技等核心技術領域具備競爭優勢的獨角獸,在所處領域已經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實力,但還不為社會大眾所熟知。在人工智慧方面,Face++、商湯科技、寒武紀科技分別在人臉識別、圖像識別、智能晶元等領域構建起聲譽。在大數據方面,數夢工場、金山雲、騰雲天下等依託關聯方優勢分別在政務、企業、視頻等領域構建起雲計算和大數據服務模式。在生物科技方面,復宏漢霖、信達生物分別在單抗葯物、高端生物制葯等領域形成了較強的竟爭力。
拓展資料:
獨角獸公司一般指投資界對於10億美元以上估值,並且創辦時間相對較短的公司的稱謂。
2017年12月,胡潤研究院發布《2017胡潤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大中華區獨角獸企業總數達120家,整體估值總計超3萬億;北京成為獨角獸企業最多的城市,占上榜企業總數45%,其次是上海、杭州和深圳。螞蟻金服、滴滴出行、小米公司估值占據前三。
❷ 國內人工智慧有哪些代表公司和產品
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慧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慧帶來的科技產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人工智慧可以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慧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目前,國內比較著名的人工智慧公司有華為、網路、騰訊、深蘭科技、科大訊飛、大疆創新、圖靈機器人、科沃斯機器人等,科技在發展,中國優秀的人工智慧公司也是越來越多。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0-12-0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❸ 市場上的語音機器人都很「智障」,為什麼這些公司估值還很高
而以上僅僅是計算機視覺領域三家頭部獨角獸公司的融資情況,如果算上計算機視覺領域的其他玩家,以及如自動駕駛領域蔚來汽車,AI晶元領域的寒武紀、深鑒科技等獨角獸,還有智能硬體、機器人領域大大小小start up的融資,2017年國內全年AI領域的融資額將超過200億人民幣。
AI企業成熟度模型
在歷史上,先後經歷了兩次低谷期的人工智慧領域,目前這波人工智慧浪潮的再次興起,其本質原因是孜孜不倦積累30多年的深度神經網路技術的集中爆發,在尤其是計算機視覺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AlphaGo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讓人工智慧這項技術又一次「滿血復活」地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野,進而又促進了資本對於人工智慧優秀項目的追逐,也使得原本已經四分五裂到各個自學科的人工智慧界,又一次大一統地重新回到了人工智慧的旗幟之下。
❹ 中國AI晶元初創公司被美國巨頭收購了
日前,深鑒科技被美國FPGA龍頭老大賽靈思收購。據業界人士評估,收購金額可能在3億美金左右。在這則消息傳出後,不少網友顯得義憤填膺,還有網友表示中國AI晶元三駕馬車:寒武紀、地平線、深鑒科技就這樣被美國廢掉了一個,並認為政府不作為。
人工智慧晶元公司數量過多,有一個問題就是重復建設和力量分散,首先是把全社會對人工智慧晶元的投資分散了;其次是把建設產業生態鏈的力量分散了;最後是把規模化推廣應用的潛力削弱了,很容易變成每一家都吃一點,但誰都吃不飽。
認為,國內人工智慧晶元企業,真正要做的,不是在發布會的PPT上如何吊打英偉達,而是要和具體應用相結合,把晶元用起來,賣出去。國內缺的不是設計人工智慧晶元的公司,缺的是應用這些國產人工智慧晶元的企業。只有大家都把國產AI晶元用起來,才有機會侵蝕英偉達的市場份額,不被國外巨頭各個擊破。
來源:觀察者網
❺ 中國人工智慧晶元公司寒武紀B輪融資多少
報道稱,全球智能晶元領域首個獨角獸公司寒武紀科技(下稱「寒武紀」)完成數億美元的B輪融資,由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國新啟迪、國投創業、國新資本聯合領投,中金資本、中信證券投資&金石投資、TCL資本、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跟投,原股東元禾原點、國科投資、阿里巴巴創新投、聯想創投、中科圖靈繼續跟投。
B輪融資完成後,寒武紀整體估值達25億美元,領跑全球智能晶元創業公司。
寒武紀由陳天石和其兄陳雲霽聯合創立於2016年,前身是中科院計算所2008年組建的「探索處理器架構與人工智慧的交叉領域」10人學術團隊。取名「寒武紀」,是希望用地質學上生命大爆發的時代來比喻人工智慧的未來。
兩兄弟都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陳天石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慧演算法,陳雲霽則主攻計算機晶元。
陳天石曾表示,寒武紀未來三年將佔有中國智能晶元市場30%的份額,並進入全世界10億台以上的智能終端設備。
在終端領域,寒武紀以處理器IP授權的形式與全世界同行共享最新的技術成果,幫助全球客戶能夠快速設計和生產具備人工智慧處理能力的晶元產品。公司研發的寒武紀1A處理器(Cambricon-1A)是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已為數千萬台智能手機插上智能之翼。目前寒武紀終端處理器IP產品已衍生出1A、1H、1M等多個型號,將為全球數以億計的各類終端提供強大的本地智能處理能力。
在雲端,寒武紀致力於為全球客戶提供高性能、低功耗、高性價比的智能處理晶元。2018年5月發布的寒武紀MLU100智能晶元(Cambricon-MLU100),適用於視覺、語音、自然語言處理等多種類型的雲端人工智慧應用場景,不僅其本身可以高效完成多任務、多模態、低延時、高通量的復雜智能處理任務,還可以與寒武紀1A/1H/1M系列終端處理器完美適配,以端雲協作的方式提供前所未有的智能應用體驗。
❻ 地平線/深鑒科技/寒武紀有什麼異同
寒武紀算是做得最早的,也是血統純正第一批做神經網路晶元加速的。不過搞了快五年怎麼還沒有流出片,急死人了…
地平線敢不敢曬去年實際收入?估值幾十億的公司收入不到一個億是不是耍流氓?雖然具體數字比耍流氓還難看…
深鑒敢不敢曬一下股東名單?背後多少清華系利益捆綁,誰是幕後誰在站台。估計要向下挖五層…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重要還是做的東西靠譜,有使用場景,能產生商業價值就行,可惜這些公司都離靠譜、場景、商業價值差太遠。
❼ 現在有哪些行業屬於獨角獸
科大訊飛持有商湯科技、寒武紀科技及優必選等
❽ 麒麟970處理器 中科創達有關系嗎
華為這周末搞了件不大不小的事——發布了「世界首款手機AI晶元」麒麟970——各位科技媒體小編都辛苦了,大周六晚上的不是飛去德國跑會就是在電腦前蹲直播,連約會都要改期,好氣哦。
咳,言歸正傳。
華為為了搶這個「世界第一」著實花了不少心思,作為一個以「自研」為驕傲的企業,本次麒麟970上不僅使用的是別家的(寒武紀的)神經網路處理單元(NPU),智東西還獨家獲悉到,麒麟970在物體識別方面的一整套嵌入式AI解決方案(從演算法+Camera Tuning)都來自中科創達。
此外,據業內人士透露,寒武紀的AI架構在麒麟970上實現的梳理也並非全部是華為海思自研的技術。
這款晶元打造了多少個月?僅是加了一個NPU模塊就能叫「AI晶元」嗎?為什麼華為要這么緊趕慢趕搶「第一」?聯發科、深鑒科技等業內人士又是怎麼看待麒麟970?……以上種種疑問,智東西將為你一一揭曉。
一、參數轟炸
麒麟970的參數想必大家已經被刷屏了一遍又一遍,但為了文章完整性這里還是不能免俗地需要列一列數據,看過的讀者可以直接跳過這段:
眾所周知,目前九成的手機晶元採用的是ARM的架構,麒麟970也不例外。麒麟970採用ARM Cortex-A73四核+Cortex-A53四核的架構,採用了台積電10nm製造工藝,搭載12核高效GPU、8核高性能CPU,4.5G高速LTE Modem,支持LTE CAT.18,最高下載速度可以達到1.2Gbps,與高通目前發布的最強的X20 LTE基帶實力相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麒麟970的GPU用上了ARM最新推出的Mali-G72 MP12架構——這是Mali-G72 MP12 GPU的首次商用。這個架構很厲害,比上一代的Mali-G71性能提高了40%,能效提高了25%。
但如果拋去數據,一個小細節能讓你更直觀地理解它:在智東西跟某移動端大咖聊天的過程中,他對NPU、10nm統統只是點頭微笑,唯有在看到MP12 GPU小小地驚訝了一下。
與此同時,麒麟970擁有兩個用於處理圖像信息的ISP,能夠更快速地響應處理圖片,並且能在低光照度環境下對降噪進行優化。
由中科創達提供的智能拍照技術則將自動識別鏡頭內的物體(比如一朵靜止小花又或是一個奔跑的人類),系統根據該物體的屬性調整相機參數或是進行主動去糊。
麒麟970會搭載在將於10月16日於慕尼黑發布的華為Mate 10手機上。
二、寒武紀?何方神聖?
既然一直在說「寒武紀」的NPU,那麼這個寒武紀究竟是何方神聖呢?
寒武紀科技(Cambricon)是中科院計算所孵化出來的AI晶元創業公司,中科院計算所不僅對寒武紀進行了天使輪融資,同時還給與了長期的支持與投入。8月底,寒武紀宣布完成了1億美元的A輪融資,投資方為國投創業、阿里巴巴、聯想等,一躍成為國內AI晶元屆當之無愧的獨角獸。
不僅如此,寒武紀的兩位創始人也非常神奇——一對出身中科院的兄弟。哥哥陳雲霽目前仍在中科院計算所擔任研究員,從事基礎科技研發,弟弟陳天石則當起了公司的CEO。
不過,很長一段時間,寒武紀這家公司一直以「研究性」企業被業內所知,說白了就是沒有產品出來。直到去年4月份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宣告自己的第一款AI晶元產品寒武紀1A流片了,這一點不斷拿來背書,新聞聯播、人民日報都說了這事;不過之後其產品到底有沒有商用,有沒有量產,並沒有官方說法,按照2016年底寒武紀CEO 陳天石的說法,「晶元從研發、量產到商用,是一個以年為單位的周期,所以在明年,大家將可以在市面上看到使用寒武紀技術的晶元產品,比如在手機、安防監控等智能終端和雲端伺服器上。」
不過根據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發布的賀信顯示,麒麟970晶元上的NPU正是集成寒武紀1A處理器作為其核心人工智慧處理單元,實現了手機上本地、實時、高效的智能處理。這也是寒武紀1A真正意義上的一次產品化應用。
不過話說回來,恐怕也只有華為這個量級的土壕,才有能力讓寒武紀1A真正產品化,從這一點看寒武紀是抱上了一個不錯的大腿。
三、到底什麼是「AI晶元」?
上文提到,麒麟970之所以敢叫自己「AI晶元」,最主要的就是集成了寒武紀的NPU(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神經網路處理器。
現在所謂的手機處理器,比如高通的835、蘋果的A11、麒麟970等,實際上所指的是一個「處理器包」封裝在一起,這個計算包專業一點說叫Soc(System-on-a-Chip),高大上的說法是「計算平台」;根據分工不同,很多專用功能的處理單元加進來,比如我們最熟悉的是GPU,現在這個包里的獨立單元數量已經越來越大,比如ISP(圖像處理)、Modem(通信模塊)、DSP(數字信號處理)等,不同的數據進來,交給不同特長的計算模塊來處理,這個NPU就是手機處理器平台新加入的一個擅長神經網路計算的單元,那麼到底哪些應用會用到神經網路計算?也就是現在最能代表人工智慧計算的一些應用,比如模式識別里的語音、圖像(人臉)識別,比如其他會用到深度學習的一些AI應用。
為了讓這個深度神經元網路連接更快,「寒武紀1A」還設計了專門的存儲結構,以及完全不同於通用處理器的指令集。「它每秒可以處理160億個神經元和超過2萬億個突觸,功能非常強大,功耗卻只有原來的1/10。
有時候,有些計算單元會獨立出來,不封裝在SoC里,比如觀察蘋果iPhone的主板結構,其Modem模塊就一直獨立在其A系列處理器模塊之外;寒武紀的這個NPU單元之前也是一個獨立的處理器單元,只是這次整合封裝到了麒麟970的Soc裡面。
雖然晶元里的CPU、GPU、DSP都可以用來做運算,但是NPU是專門用於神經網路架構計算的,號稱比CPU快25倍的同時效率將提高了50倍。有點類似於你想要剪東西,我給你一把剪刀。
至於為什麼用的是寒武紀的NPU呢?主要原因是目前國內能做AI晶元級別的公司只有那幾家,而寒武紀是中科院出身,和華為的合作自然也是順理成章。中科院計算自己也表示,計算所自2011年以來就和華為展開合作,組建了「中科院計算所-華為聯合實驗室」。
不過,也沒有說現在其他晶元的CPU+GPU+DSP架構在人工智慧應用方面效果差到哪裡去了,恰恰相反,現在的眾多手機廠商都在這個架構上對AI功能進行優化。從高通驍龍到聯發科Helio,無不在人工智慧的晶元應用上進行了大力優化。比如高通在驍龍800和600系列晶元上做了一個軟體的神經處理引擎,高通也承諾未來也會出專門用來做神經網路運算的核——比如NPU。
所以說,這個NPU,重要,但也沒那麼重要。以深度學習為例,深度學習分為訓練(Training)和推理/應用(Inference)兩部分,訓練階段的確需要非常高的計算能力,但在應用層面其實並不需要巨大的計算量——相信沒有哪個純真的用戶拿手機去做Training的。
另一方面,AI不AI,最終還是得看應用嘛……需要整個移動AI應用的生態起來了,才能體現出硬體的優勢。
同為手機晶元製造商,聯發科的一位產品技術負責人也認為,在晶元上集成硬體相對容易,關鍵還是上層的應用,用戶不會在意這個是不是AI,只會在意體驗。
雖然華為展示出了三個常見應用方向(AR、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還動用了開發者網頁、開發者工具包、應用商店來招攬開發者,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也在發布會現場承諾,華為將打造一個開放的AI環境,開發者可以直接接入華為NPU功能,也可以通過第三方AI框架接入(目前支持TensorFlow和Caffe)。
不過,就目前來看,移動AI應用開發還很少,華為現場展示的AI功能也集中在降噪、拍照美化等方面,快則快矣,沒有什麼雞蛋。在應用缺失的情況下,麒麟970、驍龍835、甚至性能再弱些的晶元使用起來也會讓用戶感覺相差不大。
四、為了這個「世界第一」煞費苦心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去年12月16日,華為旗下手機品牌榮耀推出了2016年最後一款旗艦手機——榮耀Magic。
榮耀總裁趙明在講述這款榮耀3周年的特殊新產品的過程中,全程未提硬體配置,只談了這款手機的八曲面外形設計和搭載由華為2012實驗室研發4年的人工智慧引擎Magic Live。
除了2012實驗室外,華為旗下還有諾亞方舟實驗室、高斯實驗室、香農實驗室,華為沒有透露本次麒麟970使用的人工智慧技術是否來自這些實驗室,但從目前看來主要是這幾個部門在研發。
不過,僅從深度學習來說,華為的技術並不算領先。這也是為什麼雖然華為海思方面非常想要自研「AI晶元」,但為了來得及搶上這個「世界第一」的名頭,最終選擇了和寒武紀、中科創達合作。
一位業內人士對此的評價是——「從急促的拍板簽下IP核合同,到和Mate 10分開,趕在蘋果之前發布這款晶元,時間上感覺有點趕鴨子上架。」
那麼華為這個「世界第一」真的要搶得這么急嗎?
真的要。
據傳言,這次麒麟970的項目做了大概4-5個月,其中包括了寒武紀、中科創達方面的技術整合、以及流片。從速度來說真的很快,一方面是華為乾脆果斷的行事作風體現,另一方面也側面證明了這個「世界第一」真的很急。
據了解,台積電下半年的生產線上已經有超過30款「AI晶元」的代工排期了。雖說並不全都是手機晶元,但可以看得出這的確是一股潮流趨勢。這一趨勢在智東西和業內人士交流過程中也感受頗深。
五、業內聲音:AI晶元是趨勢
同為手機晶元商,聯發科的一位產品技術負責人告訴智東西,「AI晶元」確實是目前的行業趨勢之一,隨著手機差異化越來越少,久而久之NPU將會變成「大家都得有」的東西。
在智東西此前跟榮耀掌門人趙明的對話中也可以感受到,互聯網手機的競爭正從之前的網路營銷、網路銷售變成更技術化的比拼,在後互聯網手機的時代,人工智慧正成為核心競爭點之一。
從深度學習晶元層面,與寒武紀類似,國內還有另一家專注於「AI晶元」的明星創企——深鑒科技——雖然說他們做「AI晶元」嚴格意義上是不對的,他們做的是用於深度學習推理應用(Inference)的FPGA板卡(具體參見智東西此前的深度專訪《成立一年估值超10億 與谷歌飆技術 這位90後CEO如何做到?》)
深鑒科技創始人兼CEO姚頌則認為,不光是手機晶元,整個半導體行業都將受到AI的沖擊。隨著深度學習的興起,不同公司所在意的性能重點不同,一個語音公司與另一個安防攝像頭公司所用的晶元不同,比如對於語音識別的用戶,他們更加關注延遲,而不是單一的增加吞吐量。未來,處理器的架構分類上將會以應用為導向。
結語:我們離真正的AI晶元還有多遠?
目前看,華為通過用麒麟970這款手機晶元架構整合NLP,搶到了「AI晶元」這個高位,噱頭也好,美名也罷;但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關註:
1、用上了NLP神經網路計算單元的麒麟970到底能發揮多大作用?會給手機體驗帶來什麼改變,是不是「然並卵?」,要等華為Mate 10發布後具體看。
2、麒麟970這套玩法是不是就是真正的「AI晶元」套路,之後無論高通、三星還是蘋果的處理器SoC是不是也會用這種在手機晶元SoC上加入類似NLP的計算模塊?
3、麒麟970能不能代表華為在人工智慧方面的積累,如果是,是不是NLP這樣的處理單元也應該一手包辦?蘋果、三星、高通會一手包辦還是採用第三發專攻這一領域的處理器IP方案,這是未來AI晶元產業發展模式走向需要明確的路徑。
但總的來說,麒麟970的出現,讓AI在手機端開始由軟到硬地落地,是人工智慧進一步產業化落地的一個典型代表。
❾ 科創板發行市盈率這么高,開盤後還翻倍幾倍的漲,這個盤誰來接
科創板發行市盈率這么高,開盤後還翻幾倍的漲,這個盤誰來接?題主的問題很有意思,科創板是當前最熱門的,不少科技企業都是在科創板上市的,比如中芯國際、中微公司、寒武紀、金山辦公等。
最後說一句,目前科創板的企業有159家,滾動市盈率的中位數是81倍,動態市盈率中位數是77倍,靜態市盈率中位數是80倍;創業板企業845家,靜態市盈率中位數52倍,動態市盈率中位數是46倍,滾動市盈率中位數是4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