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融資模式 » 搶市公司必須融資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搶市公司必須融資

發布時間: 2021-05-26 11:00:50

① 公司融資需要什麼條件

主要需要以下條件:

② 公司需要融資

請問貴公司什麼行業?近幾年的營業額達到多少增長?利潤率?

投資者反感公司融資說明什麼

市場普遍認為,是源源不斷的新股與上市公司的巨額融資令股市低迷。投資者對上市公司融資持十分強烈的反感與抵制態度。媒體上也不時有暫停新股IPO與遏制上市公司融資的呼籲。 股票市場是投融資市場,新股IPO與老公司融資是股票市場最基本的功能。因此,上市公司在市場融資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為什麼投資者對此特別反感呢?對此,人們給出了一些理由:1、就單個公司而言,投資者擔心融資使用效率低,以致公司股本擴大而相應的利潤增長沒有保障,結果會攤薄股票的含金量。2、就整體而言,過多公司的融資需求會形成「虹吸效應」,分流市場資金,令二級市場萎靡不振。上述說法有道理嗎?是投資者反感融資的真正原因嗎? 理論上,就單個公司而言,是否融資、怎麼融資、融多少資等問題,上市公司在決定融資方案之前已經有過成熟考慮。公司拋出方案的過程,就是與投資者較量的過程。如果最終投資者認購不夠以致融資失敗,或者最終只得由承銷商包銷,都說明公司融資方案是存在問題的。但是,20多年來,融資失敗的事例並不多見。即使搭上由承銷商包銷的部分,被投資者拒絕的融資案例也是屈指可數的。也就是說,整體上看,20多年來,A股市場上市公司在融資問題上還是比較謹慎的,融資行為是經濟理性的,沒有泛濫到無人問津的地步。 至於整體而言的融資潮的影響,上面給出的解釋更不靠譜。表面上,融資多了,股民手中可以支配的資金會減少,以致他們想買股票而支付力不足。但是,這僅僅是資金平衡態在瞬間被打破的情景,不是市場資金流動的內在規律主導的結果,更不是常態。一方面,資金總是處在流動狀態,供求平衡是暫時的,不平衡是經常性的。投資者的資金總是在「資金-股票、股票-資金」之間不停轉換:賣出股票,持有資金;或者買進股票,支出資金。如果上市公司融資方案有吸引力,即使手裡沒有資金,投資者也會借錢以籌措所需資金。相反,如果融資方案缺乏魅力,即使有閑錢,投資者也不會認購。投資者對待IPO也是如此。因此,融資分流資金的說法並沒有科學客觀的微觀基礎。 那麼,投資者反感融資的真實意圖何在? 我們注意到,當處牛市,或者當二級市場暢旺的時候,投資者不會顧忌公司融資。無論配股,還是增發,籌碼都會被一搶而空。投資者的反感情緒往往出現在市道不振的時候,尤其是在跌跌不休的熊市中。這種反差正好說明投資者在意的不是融資本身,而是不同時期的融資。不是融資回報等長期因素影響投資者的選擇,而是短期風險決定投資者的取捨。其實,從長期回報角度看,A股的投資收益率不高:一方面,平時的股息率低;另一方面,股價增值幅度小。而熊市融資的平均價格較牛市低一大截。如果投資者在意長期回報和融資本身的經濟效果,那麼按平均回報水平計算,熊市中的融資回報率低過牛市回報率的可能性非常小。也就是說,如果真的計較融資得失的話,牛市中的搶籌行為同樣是不理性的,而且往往比熊市中的拒絕與反感更不理性。 這就是說,整體而言,熊市中的大面積融資遭遇投資者反感與抵觸,其微觀基礎不在上市公司資金使用效率與融資回報,而是其他別的東西。我們注意到,投資者的反感與抵觸往往與對監管層的責難聯系在一起。投資者普遍認為,當市場不好時,監管層應該體恤投資者,對融資持嚴格管控態度。所以說,投資者普遍反感融資,不過是熊市中的悲觀情緒的宣洩,而不是基於融資效果的算計,更不是從長期回報角度做出的理性回應。 當然,這並不是替上市公司推卸責任。國內上市公司在回報投資者、重視投資者利益方面確實做得很不夠。但是,在這方面,作為公司融資的對家,投資者本身行為的理性顯得十分重要。試想一下,如果買家可以隨便被糊弄,賣家就會偷工減料以提高利潤率。相反,如果買家十分理智精明,賣家也會循規蹈矩。因此,有什麼樣的買家,就有什麼樣的市場。牛市中,投資者對融資如飢似渴;熊市下,投資者對融資一概排斥,這樣沒有分寸的行為所顯示出的信號是紊亂的,喪失了指引,制約上市公司的正常功能。長期這樣下去,最終損害的是投資者自己的利益。

④ 創業公司怎樣融資需要注意什麼

1. 股份:各方股份比例;預留多少給員工期權;期權股份池(即ESOP;通常暫不發放,也就暫時不存在)將來發放時稀釋誰的股份,稀釋多少。還有,創始人的股份在多長時間之後兌現。

2. 董事會:創始團隊在董事會的席位、投資人有幾個席位;投資人指派的董事對哪些事情有否決權。
3. 公司的知識產權(專利、著作權、商業秘密、商標)是否已經(或書面承諾了)從個人或第三方轉給公司(娃哈哈案就是因為宗慶後在這點上反悔,造成很大麻煩和訴訟)。
4. 交割時間:Term Sheet(或稱條款清單)通常沒有法律效力(除了保密和排他條款),只有簽了合同,一手交錢,一手交股份,才算數。雙方都靠譜的話,簽了合同,交易就算完成了,交錢只是時間問題,在矽谷簽字和入資通常在同一天發生。[補充:創業公司往往有需要盡快達成交割的重要考量,比如計劃並購某個公司、需要立即雇一批人開發某個新產品,或者需要搶在某個標桿型公司(比如Facebook)上市之前完成融資。]
5. 創始人在內的員工是否都和公司簽了所有重要協議:勞動合同、知識產權所有權合同、保密協議、競業限制協議(根據中國法律,競業限制僅限高層員工和接觸保密信息的員工)。
6. 投資人的控制權:交易文件會規定哪些一些列事項需要由股東會和/或董事會來決定,而且往往寫明優先股股東(某一位或者所有優先股股東中佔多大比例)或他們提名的董事關於事項的否決權。這些否決權很多是行業常見的而且比較難通過談判要求投資人放棄,但是有很多具體事項可以談,最好讓律師幫忙看。比如說,比較嚴格的否決權不僅要求公司的期權池大小和期權協議內容要股東會或董事會批,甚至還要在每次給員工授予期權時也要批准,這時只要創始人爭取,投資人往往可以同意後者不需要再經過批准,以便提高公司運營的效率。
7. 投資人是否要求特殊權利:投資人通常會要求優先購買權(如果公司增發新股,或者其他股東出售股份)和共同售賣權(如果創始人出售股份),這些都是標準的做法而且可以接受。但是也有投資人要求超額的優先購買權 -- 即在有新股可以買時,其可以購買的比例超出該投資人與其他投資人之間的比例,這個權利涉及的百分比如果過大,會導致在公司未來下一輪融資時,該投資人有進行領投的絕對權利,這會讓其他潛在的下一輪投資人對公司失去興趣。但是如果這個超額百分比不大,則不會有該負面效果,而只是顯示該投資人對公司有信心,希望下一輪時能夠增加持股比例。

⑤ 非上市公司上市時一定需要融資嗎像京東,

上市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融資,如果沒有融資需求,沒必要上市,正常情況下,公司上市是因為通過線下渠道已經滿足不了融資需求,所以才會去選擇去二級市場融資。目前中國的上市公司中有四種上市原因:
第一種:一般途徑已經滿足不了企業發展的融資需求,所以選擇了登錄二級資本市場尋求更大的融資。
第二種:由於接受了專業財務投資機構的投資,企業發展到了投資機構約定退出的年限,不得不上市以便讓財務投資機構順利退出。
第三種: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創始人團隊,或者創始人不想再繼續幹了,或者想將部分股權變現,所以選擇上市來實現退出或者套現的目的。
第四種:糊里糊塗上市,有部分民營企業家由於不了解資本市場,認為上市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所以覺得自己的企業只有上市才顯得自己的成就感,或者覺得企業只有上市了才是大公司,結果公司並不是那麼需要融資,但卻因為這樣的糊塗虛榮心而選擇了上市。這類上市公司往往會在上市以後就立馬後悔,或者很快會因為上市後的條條框框而不堪重負,結果面臨滅頂之災。
從專業角度講,如果沒有融資需求,或者沒有做好上市後必須接受的各種監管的准備,不建議這樣的企業上市。只有前三種情況的企業上市才有重要意義。

⑥ 朋友公司要融資,融入的資金是歸讓出股份者獨自佔有嗎

被告人湯潮因犯故意損毀文物罪、非法向外國人出售贈送珍貴文物罪、倒賣文物罪、非法出售私贈文物藏品罪、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搶奪竊取國有檔案罪而被淮中市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後湯潮不服提起上訴;淮海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湯潮流氓習氣嚴重而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後湯潮被最高法院核准死刑後執行死刑

⑦ 公司要求必須融資是不是違法的

強行融資肯定違法,不敢想像:公司沒錢了要職工強行融資,打工的倒給錢公司,老總是要把職工當傻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