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京蟻視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北京蟻視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穿戴式設備、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立體視覺領域。蟻視具有全球最領先的穿戴式顯示及虛擬現實技術,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虛擬現實套裝ANTVRKIT於2014年5月14日在美國KICKSTARTER網站開始預售。ANTVRKIT的頭盔部分能帶來無變形的沉浸式虛擬現實體驗,控制器可變為多種形態,如體感槍、控制棒、傳統手柄、方向盤等。ANTVRKIT全面兼容PC、XBOX、PS、BLU-RAY和ANDROID等平台,可以應用於所有2D、3D的游戲和電影。2015年北京蟻視科技有限公司獲得3億人民幣B輪融資。
法定代表人:覃政
成立時間:2014-03-11
注冊資本:2405.5792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801683463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上地西路6號1幢C座4層402室
❷ wwdc 2017發布會中新ipad的相機ar現實增強軟體叫啥
CES Asia 2017亞洲消費電子展將於6月7日至6月9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這就意味著再過一天,VR/AR/MR圈子的一眾好友將在魔都聚首。盡管筆者了解到,今年的CES Asia上,VR/AR相關企業比去年有了明顯減少,但依然不影響VR/AR企業參展的熱情。
這個牽動一眾人心思的大會,在AR/VR方面究竟有哪些看點呢?下面我們來捋一捋吧。
▌大廠篇
聯想
聯想跨入虛擬現實、增強現實領域,絕非說著玩玩而已,這一點從聯想一口氣宣布同時涉足VR 、AR和MR三大領域就可見一斑。
隨後聯想與谷歌、HTC一起打造了谷歌Daydream VR、並且還在年初的CES 2017大會上展示了旗下的MR設備,今年4月份,據聯想Lenovo Insiders項目組成員羅斯·麥克杜格爾(Ross McDougall)透露,這款MR設備具備1440×1440的解析度、帶6自由度inside-out追蹤,兼容大量Win10的應用程序,並且「售價定為399美元,將在今年8月份面世」。
再想到6月1日,微軟在「台北國際電腦展」上透露了更多與之合作的 WindowsMR頭顯的信息,包括華碩的MR頭顯以及戴爾的新設計。在這一屆的CES Asia 上,青亭網猜測聯想也很有可能透露更多關於這款MR頭顯的消息。
此外,聯想推出了一款AR手機,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不過就在前兩天的AWE上,聯想再次在AR領域發力了,和Wikitude宣布合作Augmented Human Cloud(AH雲),目的是通過使用AR、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來提高行業中專業人員的知識和能力,改變工作方式。具體來說就是使用LNV的遠程視頻應用程序(Kepler)、維基智能識別引擎和Markerles SLAM技術,工作流和3D AR內容編輯工具(Titan)以及深入學習識別系統(Martin),創建一個完全集成的AR和AH雲應用平台,然後結合聯想智能眼鏡,創建一個AR支持的Instry 4.0設備+雲平台。
聯想急於在這個VR/AR/MR的新時代取得自己的江湖地位,結果如果,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卡爾蔡司
卡爾蔡司本身就是一個老牌光學企業,在VR時代,更想發揮自身優勢。此前,卡爾蔡司發布了名為VR One的針對手機的移動端VR頭顯,不過並未激起太大的水花。
在今年初拉斯維加斯舉辦的CES上,蔡司與其所收購的瑞士計算機視覺公司Dacuda(今年年初,外媒透露,Magic Leap收購了Dacuda公司的3D 掃描部門)展示了VR One Plus頭顯,並且公布了一套有關房間規模移動VR解決方案。
HTC VIVE
對於HTC來說,這一周應該既開心又失落,失落在於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從IDC統計的2017年Q1的VR設備出貨量統計報告來看,HTC Vive 排在了第三,在Gear VR 和Playstaion VR 之後。喜的是,就在今日凌晨召開的蘋果一年一度的WWDC大會上,蘋果方面霸氣地宣布,將大步進軍VR/AR領域,而第一步就是推出了VR-Ready的Mac, 並且正式支持HTC Vive平台。
Mac OS還支持Beta版本的SteamVR,WWDC現場,蘋果也使用HTC Vive展示了在VR方面的最新進展。
強強聯手總是令人期待的,畢竟蘋果這個大腿可不是一般的粗啊。而除了蘋果,還有英特爾,5月30日,HTC Vive宣布與英特爾合作,將WiGig無線VR解決方案應用至Vive上。
英偉達
英偉達作為顯卡界的巨頭,最近又放了大招——在Computex 2017上推出了全新的設計方案。官方稱,如Clevo、華碩和微星等OEM廠商將開始推出配備VR-Ready的GTX 1060、1070和1080 GPU的高性能「Max-Q」游戲筆記本電腦,。據悉,搭載GTX 1080顯卡的游戲本能將厚度降低至18mm,是一款能夠讓用戶進行VR體驗的電腦。
就在不久之前,4月,英偉達還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展示了基於Pascal架構的Quadro系列顯卡,包括:GP100、P2000、P4000、P5000、P6000等。如GP100可將VR集成到設計和模擬工作流程中,而IrayVR是英偉達的渲染解決方案,現已許可給DassaultSystèmes和Autodesk等軟體廠商。
在本屆的CES Asia 上,這些產品我們都可以一睹為快。
英特爾
不得不說,英特爾在體育——尤其是VR體育直播這條路上卻是越走越遠了。6月1日,英特爾在其官網宣布,正式與MLB(美國職棒大聯盟)簽署三年協議,合作形式將以英特爾的True VR應用對MLB比賽進行直播及點播的形式進行。這下子,在True VR上,不僅可以看到高爾夫的比賽,棒球比賽也盡收眼底了。重要的是,英特爾似乎在VR體育直播這方面很有信心,從其官網透露的信息來看,他們對這一類的受眾也充滿信心,覺得這將是一塊不小的市場。
除了VR與體育的結合,英特爾副總裁暨客戶運算事業群總經理宋義瀟(Gregory Bryant)還在近期舉辦的台北電子展上發表演說,宣布英特爾與HTC Vive成為戰略合作夥伴,並展示了通過英特爾WiGig技術所推出的HTC Vive無線頭盔。
英特爾在VR市場上一直在為自己尋得一席之地,青亭網在此前的文章中也曾報道,雖然英特爾推出了售價高達2000美元的高端i9處理器,不過還遠未達到VR-ready的標准。英特爾計劃繼續提高他們的核顯性能,希望有一天能夠滿足HTC Vive、Oculus Rift以及其它高端VR游戲的需求。
英特爾VR和游戲總經理Frank Soqui表示:「英特爾集成顯卡將能夠支持高端VR而不僅僅是主流應用。我們的目標是繼續提高處理器和核顯的性能,以滿足高端內容的需求,比如Oculus和HTC。」
另外,英特爾還在近期宣布將贊助首屆VR體驗電子競技公開賽《The Unspoken VR Tournament》——一款VR多人魔法冒險類FPS游戲,或許去到CES Asia現場的朋友也有機會進行試玩。
AMD
近期,AMD的Ryzen 3 VR處理器曝光,官方稱,確認Ryzen3將在今年第三季度正式發布。目前已知一款AMDRyzen31200,4核心8線程,主頻3.1GHz,三級緩存8MB,熱設計功耗65W。
有分析人士稱,如果AMDRyzen3的性能接近或者達到英特爾i5的水平,那麼它將成為一款極具競爭力的VR處理器。目前價格、發布具體時間等還沒有透露,不知道AMD會不會在CES Asia上釋放出更多的信息。
高通
最近高通因為專利的事情和蘋果鬧掰了,繼而轉投谷歌,官方稱,高通子公司目前正在和谷歌展開合作,雙方將共同打造新一代的Daydream VR頭盔。這也引起了眾多人的關注,可以確信的是,谷歌全新VR頭顯將搭載高通驍龍835處理器,而驍龍835正是專為VR設計。
在今年初的CES上,高通方面還公布了一款基於驍龍835平台的概念VR一體機。但這款VR一體機會否與谷歌合作VR頭顯相關,暫不可知。
此外,近期,高通在台北召開了「有線/無線基礎設施網路的媒體溝通會」,高通Qualcomm Technologies連接技術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Rahul Patel展示了802.11ad無線技術在VR眼鏡方面的應用。
微軟
微軟在近期發布了Hololens之外,此外,比較讓人關注的就是前幾日在台北電子展上公開的關於眾多與與之合作的 Windows MR頭顯的信息,包括華碩的MR頭顯以及戴爾的MR頭顯的新設計。
在台北電子展上,微軟也透露,聯想正在打造的MR頭顯也是與微軟合作。目前,對於微軟來說,似乎就是在大力將「MR頭顯」推到眾人面前。
CES Asia上,應該也可以見到這些MR頭顯並且進行體驗。
▌公司篇
縱觀參加CES Asia 2017的70多家VR/AR廠商,有第一次來的新客,也有去年就來過的「熟面孔」;有帶著硬體來相親的,也有來「出賣」技術解決方案的。在這些廠商之中,青亭網著重挑選了一些公司,這些公司或是被巨頭看中的「小情人」,或是漂洋過海而來的遠道客人,廢話不多說,跟著青亭網來看吧。
翊視皓瞳(AR眼鏡)
這家公司你不熟?怎麼可能嘛!
這家公司可是去年就出現在了CES Asia上,更何況,這可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AR公司啊。翊視皓瞳是1997年成立於台灣的佐臻集團(JORJIN Group)在內地的子公司,而後者則是智能眼鏡的核心模塊方案提供商。
佐臻合作的智能眼鏡包括:VUZIX M100, EPSON BT-200, BT-2000, EVENA Eye-On Glasses,聯想LENOVO New Glass, HITACHI Doctor Cloud Smart Glasses等,涉及的領域包括工業、物流、醫療、執法、教育、娛樂。
在去年的CES Asia上,翊視皓瞳在展區展示了智能眼鏡整體解決方案在設備維修、軍警執法、醫療照護、運維巡檢、職業培訓等行業的應用情景,以及從國外引進的無線通信、無線感測、熱成像以及影像穩定技術方案。
在剛剛過去不久的COMPUTEX 2017上,佐臻帶去了與資策會智通所合作開發的「雙眼智能眼鏡」解決方案,並且展示了據說是台灣第一款「雙眼智能眼鏡」,長得呢就是下面的樣子。
佐臻據稱是目前全球唯一可同時提供ARM/Android及Intel/Win10兩大系統平台可量產智能眼鏡的技術方案提供商,估計在這次的CES Asia上,這款「雙眼智能眼鏡」應該還是他們的重中之重了。
InvenSense(動捕、MEMS感測器)
MEMS感測器技術這幾年突飛猛進,在拍照防抖、運動追蹤等領域也被反復提及。這類廠商在CES Asia上也是越來越常見,InvenSense可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ICM-20690,InvenSense的ICM-20690、ICM-20600、ICM-20602先後得到了Google Daydream的驗證。據了解,Oculus Rift、HTC的 Vive、HoloLens,以及國內部分VR/AR廠商都 採用了InvenSense的不同感測器。
Infinity AR
Infinity AR 雖然是一家以色列增強現實公司,但是它在中國抱到了一條具粗無比的大腿——阿里巴巴。
2016年11月,阿里耗資1500萬美元投資Infinity,成為 Infinity AR 的最大股東,擁有公司超過 22% 的股份。
在2017年1月的CES上,Infinity展示了一款與以色列鏡片公司Lumus合作的樣機。對於Infinity而言,著眼的是解決AR技術核心的SLAM演算法,而據他們稱,目前公司該項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下一步將與中國廠商合作,實現AR眼鏡的大規模量產。
Infinity中國負責人Effie Li還透露,目前已經有兩家台灣廠家已經量產,並將在夏天上市。
DreamWorld
DreamWorld位於矽谷,提供100度光學視場角和自然手勢交互的產品。
而其目前產品據稱視野可達100度的Dream Glass也將會在CES Aisa上進行展出,並在會展後進行預售。
比較有意思的是,這款Dream Glass並非常見的形態,而正是青亭網此前提及過的「AR Box」一類的產品,需搭配手機一起使用。DreamWorldCEO鍾張翼透露,Dream Glass的定價將會在350美元以下,具體價格將會在之後公布。
DreamWorld是一家矽谷創業公司,成員來自Magic Leap, Meta, Nvidia, GE等AR領域公司。其創始人鍾張翼是浙江大學光學專業出身,後赴美攻讀視覺方向博士。
據了解,此前DreamWorld已經完成了200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
Xenoma
這是一家研究印製電路布的公司,使用Xenoma研發的E-skin服裝。
Xenoma是孵化(拆分)自日本東京大學的一家公司,主要的產品是運用微型慣性感測器技術的體感壓縮衣——(Xenoma』s) e-skin,簡單說是一套穿戴一體化的動作捕捉系統。
研發團隊使用可拉伸的電路技術 ,在衣服上集成了 30 個以上的感測器,而這些微型慣性感測器會分布在身體的各個關鍵部位。據了解,這些感測器的數量、類型和位置,可以隨意定製。
在2017年1月的CES展會上,Xenoma已經展示了這件電子皮膚套裝e-skin,演示了監測人體呼吸、姿勢和體溫等功能,此外還可以直接機洗。據稱今年已經可以量產。
▌新品篇
在這一趴里,青亭網搜集了一些國內的公司將在CES Asia發布的新品或消息的信息。對於國內的公司,不論是從硬體還是到內容,大家都十分熟悉,我們在這里也就不做過多的贅述,直接呈上相關的信息(持續更新中)。
Pico
Pico將在本屆CES Asia上展示Pico Goblin小怪獸VR一體機在內的四款新品,其中包括尚未正式發布的Pico Neo CV版。
亮風台
亮風台將於 6 月 8 日發布呈現嶄新 HiAR Glasses。
影創科技
影創科技也將會展示兩款全新 AR 產品——New Air 和 Halo。
IDEALENS
IDEALENS兄弟公司IDEALOEYE將展示最新全景攝像機C4。
愛奇藝VR
將展出VR一體機「奇遇」。
蟻視
蟻視二代VR變形金剛定製版,據了解,蟻視已經獲得了變形金剛母公司美國孩之寶公司的形象授權。
七鑫易維
除了已推出的VR眼球追蹤模組aGlass之外,七鑫易維還將展示最新的VR Driving的Demo,即是眼球追蹤在安全駕駛方面的應用。
▌特色篇
隨著智能汽車的普及,在CES Asia上看到汽車已經不足為奇,而VR設備、VR內容、AR眼鏡也都司空見慣,但青亭網注意到,在CES Asia2017上,專門提供汽車+AR解決方案的的廠商似乎增加了不少。
在這其中,主要是圍繞汽車AR影像、車載AR技術等。除此之外,像一汽奔騰、一汽大眾、奇瑞汽車、廣汽傳祺以及寶馬等汽車品牌也結合著AR技術做起了「AR網上車展」,算是汽車營銷的一種手段吧。
其實汽車+AR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2015年,寶馬就聯合高通推出了一款專為車主配備的 AR 眼鏡,駕駛員在開車時可以通過這款AR眼鏡看到導航數據、行駛速度、限速提示和岔口信息等。只不過,目前隨著AR技術的逐漸成熟,在這個領域深耕的公司也多了起來。
除了AR+汽車,其他還包括是VR內容、底層技術、AR/VR硬體等。我們也將持續關注CES Asia的最新信息,更多信息請看中國增強現實產業聯盟簡稱AR聯盟或ARA在第一時間為您帶來詳細的報道。
❸ 一月之內七筆千萬美元融資,國內vr行業到底在刮什麼風
一個月內,七筆投資,每筆都在千萬美元以上,國內VR行業的突然爆發受到關注。
推出「旅行VR」App、VR旅行短片《夢之旅行The Dream》的贊那度,2015年12月22日獲得由騰訊領投的8000多萬人民幣A+輪融資。
2015年12月24日,靈境VR獲得一千萬美元A輪融資,投資方為樂視控股。
以大朋頭盔E2、大朋頭盔V2知名的VR公司樂相,2015年12月25日宣布正式完成總額為3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投資方為小米系迅雷領頭、愷英網路跟投資。據了解,經過此輪融資後,上海樂相VR估值約為8億元人民幣。
2015年12月29日,蟻視宣布獲得高新興3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蟻視自稱估值達8.3億人民幣。
今年1月21日,移動VR發行商易天互聯獲得盟雲移軟1.9億投資。同一天,移動VR廣告商一點網路獲得盟雲移軟1.1億投資。
也是在這一天,暴風魔鏡宣布獲得第二輪融資,融資金額2.3億元人民幣,由中信集團旗下中信資本領投,天神互動、暴風鑫源跟投。此輪融資之後,暴風魔鏡的估值為14.3億元人民幣。
❹ 對話蟻視覃政價值19億的 光場顯示 到底是什麼
12月20日夜裡10點,神秘的Magic Leap終於發布了第一代開發者版本AR頭顯Magic Leap One。一時間在行業內引起不小震盪,眾多科技媒體和行業技術大牛們紛紛通過其官網透漏的信息和圖片對其技術原理進行了的研究和猜測。
光場顯示技術一直是一個神秘的領域,如果不是Magic Leap過去幾年不斷傳出高額的融資消息,可能沒有那麼多人會關注這項冷門的技術以及其背後的價值。根據Magic Leap官方在數字光場上的描述:Magic Leap One的光場光子產生不同深度的數字光,並與自然光無縫融合,從而將逼真的虛擬物體疊加至真實世界中。這種先進的技術使得我們的大腦能夠像處理真實世界對象一樣自然的處理數字對象,同時另其適合長時間使用。
為了更詳細的了解其背後的技術原理,小編采訪了蟻視科技的CEO覃政。蟻視曾在2014年發布會上公布過一個2012年申請的光場顯示技術專利——全息光場顯示技術(Spatial Focal Field Type Glasses Display),而後者也向小編闡釋了Magic Leap展示出來的光場顯示技術以及這項技術目前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的應用前景。
丨光場顯示:價值19億美金的神秘黑科技
成立六年以來,Magic Leap完成了超過19億美元的融資。而讓矽谷的投資大佬和全球科技巨頭們瘋狂追逐的,就是號稱下一代顯示平台的光場顯示現實技術。
覃政介紹,傳統顯示技術是膠片技術的反向還原,計算機將三維環境降維記錄下來,這種顯示技術也只能在二維平面(放映機、投影儀、顯示器)上展示圖像;後來發明了立體攝影術和3D顯示技術,然而顯示器本身在光學上仍然是平面的,雖然可以感覺到立體(3D)的效果,但並不真正具備與現實環境一樣立體效果和深度。
而Magic Leap採用的數字光場顯示技術,與蟻視2014年展示的全息光場顯示技術原理相同。想要使得顯示界面本身具有深度和立體感,就需要完全真實地採集自然光線,然後再用數字光場顯示技術進行還原。光場相機採集自然光線,記錄包含光場全部信息的信號,光場顯示器還原這種包含光場全部信息的圖像,這種圖像要麼來自於光場相機的採集,要麼就是通過計算機圖形學技術進行光線模擬而產生的數字光場信號。通過特殊的光學顯示結構(微投影陣列、微透鏡陣列、微鏡面陣列等具體的方案),將每一束光線按照預定的方向投射出來,去模擬真實的自然光。從而達到具有真實景深效果的虛擬圖像。
蟻視2014年發布會展示的光場技術顯示的立體和景深效果
自然光線是完全連續的,而在光場顯示中,光線是有粗細的,就像在平面顯示中,顯示的最小單位是像素(也叫像元)。而在光場顯示中,蟻視曾在2012年的專利中,把最小的顯示單位定義成元光束。
圖1
圖2
在Magic leap的技術方案中,元光束產生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微型光纖投射器在不同的時間向不同方向投射元光束(圖1)。無數的元光束從外界射入人眼,然後在人眼的視網膜附近形成無數個交匯點,這就是光場的「場」的直觀體現(圖2中每一根細線,代表的是一條元光束)。就像自然光線在人眼中,也會形成無數個交匯點,人眼對不同焦點選擇性成像,使人能感知到像的深度,從而獲得完整的空間信息。這種景深使得顯示成像更加真實且可減少眩暈感,適合長時間佩戴。
簡而言之,光場顯示瞄準的是完全真實地模擬自然環境的光線。這項技術的發展符合VR/AR的終極目標——即保證佩戴者持久自然地觀看,讓數字技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
丨光場技術雖然實現,產品化卻比登天還難
從蟻視給出的專利文件來看,他們在2012年就申請了光場顯示技術的專利,甚至比Magic Leap還要早上兩年,但卻一直沒有推出一款使用光場技術的產品。對此,覃政表示,雖然很早就掌握了相關的技術,但想把如此復雜的光場技術轉化成產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這一切是蟻視這樣的創業公司難以承受的。
早在2012年,覃政在上學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光場技術的研究,在2012年4月申請專利成功到2014年公司成立,覃政已經做了4個版本的光場顯示技術的樣機。
但是當2013年他拿著這個技術和樣機爭取創業的融資時,問題出現了,市場對這個產品幾乎沒有認知,光場顯示技術在AR還沒有普及的當時,大家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項目也自然難以得到資本的青睞。
當2014年蟻視以VR技術進行融資成功後,覃政仍夢想著如何將光場技術落地,讓整個行業眼前一亮。但在這時,現實的骨感開始凸顯:覃政估算,這個技術想要落地至少需要5億以上的研發資金,僅晶元技術就需要集成光場處理晶元、位置追蹤晶元、顯示驅動晶元等十餘種。不僅如此,由於行業還未形成規模化生產,就需自建一條連通產品上下游的生產線,其難度對於小體量的蟻視來說不亞於登天。
覃政表示,雖然不斷有人在質疑Magic leap的融資金額巨大又遲遲沒有產品問世,但是我們深知,相對於產品落地所需要消耗的必要成本和時間來說,Magic Leap醞釀六年才推出第一款產品是比較合理的。我們非常開心看到有明星創業公司把此技術落地,來豐富上下游的產業鏈,也給我們看到未來將這個技術落地的希望。
此外,覃政也不太同意Magic Leap一出,現有的AR市場格局就將徹底顛覆的說法。在他看來,雖然光場技術能解決顯示效果的景深問題,但目前AR發展的階段,還有三個更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視角是否足夠大?體積是否足夠小?價格是否靠譜?
即使對於「高大上」的光場技術來說,也逃不開這三個問題。從目前展示出的產品效果圖來看,Magic leap One的產品在視角上並不是很大(按照體驗者描述,應該是雙手半張開的大小);而外媒爆料這款產品的價格在2000美元左右,雖然比微軟的Hololens便宜不少,但依然不是能夠在消費市場普及的價位。光場技術再好,如果不能解決這三個核心問題,那麼產品的綜合體驗就不會太好。
覃政表示,在AR目前的發展階段,相比應用成本昂貴的光場技術,更重要的是能夠盡快在FOV(視場角)、體積、價格這三個方面找到最優的解決方案。幾天前蟻視宣布要在CES上展示一款新品AR眼鏡蟻視Mix。覃政表示這款產品已經在這些行業痛點上取得了一定的技術突破,在小體積的基礎上實現了90度以上的大視角,內嵌自研光機並可應用展示。
此前,分析機構Digi-Capital預測,到2020年AR市場(零售、AR硬體、電子商務、電影/電視劇、游戲等)規模將達到1200億美元。從谷歌、蘋果等巨頭公司布局AR到Magic Leap的新品問世,未來的數年AR將掀起一股新的風潮。
而Magic Leap的光場技術,將對AR乃至整個計算行業帶來怎樣的沖擊?光場能否成為下一代顯示技術?2018年我們拭目以待。
❺ vr元年已過半,它真的成了新風口嗎
一、「VR」,「AR」,「MR」,誰才是現在?
這三個後綴相同的概念,其實有著很大的區別。
其中,最容易理解也是發展時間最長的VR,虛擬現實技術,指的基本上就是一部封閉式的頭戴式顯示屏,通過內置的顯示屏和耳機營造一個完全虛擬的空間。它的畫面生成和渲染由相連的計算機、游戲機或手機負責,而動作感測器的加入可以把人的動作投射到虛擬世界當中。這是一種通過與現實相隔離,從而實現身臨其境般完全沉浸感的技術。
相比之下,由於「AR」和「MR」的工作方式都是在真實世界當中疊加虛擬內容,很容易被混淆。
舉個例子,在AR游戲《精靈寶可夢Go》中,當遭遇小精靈時,它的距離並不會隨著玩家的移動而發生改變。更直接地講,它是在真實世界之上的,並不會讓人覺得它實際存在於現實世界當中。
而在「混合現實」當中,體驗者是可以感受到虛擬物體與現實世界之間的依存關系的。它也完全符合現實世界中的透視法則,走近看會變大,而離遠之後會變小。
然而,這三種技術雖然憑借著新鮮的概念都獲得了不小的聲量,但在實際應用和發展層面,差異卻很大。
在AR領域,雖然《神奇寶貝Go》帶火了概念,但畢竟還只是跟手機的簡單結合。在硬體層面,無論是在2012年開始公開亮相直到2015年宣布夭折的谷歌眼鏡(Google glass),還是微軟剛剛正式宣布推出的全息AR眼鏡Hololens,炫酷的場景還只停留在「營銷視頻」的層面,更多地給人們展示的是該技術的潛力,而不是一個真正可以立即使用的產品。
再看自稱深耕MR技術五年的Magic Leap,為了控制可穿戴設備里的3D影像光線,需要一種光子光場晶元(hotonic lightfield chip),但現在市面上還沒有能夠生產此類晶元的製造商。因此,他們剛剛搬進了南佛羅里達州一個廢棄的摩托羅拉生產廠決定自己生產。有業內人士玩笑稱——康師傅紅燒牛肉麵雖然沒有宣傳視頻裡面的大塊牛肉,但是它好歹是有牛肉的,但Magic Leap展示的全都是特效啊。
反觀已經日益沉澱下來的VR技術,在兩年前Facebook宣布以2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VR創業公司Oculus的時候,還在被懷疑只是個噱頭,而後三星、索尼、HTC等幾大手機廠商也開始涉足VR,不斷有開發者版本面世,在這個過程中大量內容資源被生產出來。到今年Oculus的第一款消費級頭盔面世,正式開啟了VR元年,整個市場上的VR公司也已不計其數。據公開數據顯示,到去年8月為止,全球100強企業就已經有超過一半涉足VR。
並且,無論從硬體還是從內容層面,整個產業鏈都開始活躍起來,VR已經開始有產業化、平台化的趨勢。與技術尚未成熟的AR和至今毫無進展的MR相比,VR才是正當時。
二、VR元年進化論
如果說去年年底「虛擬現實」技術還處於爆發的臨界點上,那麼今年,VR已經迎來了爆發元年。異常活躍的產業鏈就是最好的證明。
無論是在PC時代還是手機時代,上游產業鏈永遠相對沉寂,對於晶元、操作系統公司來說,他們的客戶是B端硬體廠商,而非C端消費者。
然而,7月12日,顯卡巨頭英偉達的高管出現在了國內創業公司蟻視的二代頭盔發布會上,並稱「除了視覺計算晶元之外,還提供為VR開發者量身定做綜合性的VRWORKS這個技術」,為游戲開發者准備的開發工具。
前者曾開發了世界首款移動超級晶元,並不斷為視覺計算樹立全新標准,而後者雖然只是一家VR領域的創業公司,卻因為創立初期在全球知名眾籌網站kickstarter上眾籌超過26萬美元,打破了中國項目在海外的眾籌記錄,而常被拿來與Oculus作比,Oculus正是因為在kickstarter上眾籌而獲得了Facebook的注意。
產業鏈愈加活躍的背後,是它的各個部分已經開始出現平台化趨勢。
一方面,在上游產業鏈的顯卡廠商中,一場以打造平台來進行隊伍劃分的市場爭奪戰已經開始。
今年年初,英偉達推出了一個名為GeForce GTX VR Ready的計劃,給出一張能夠運行VR的PC配置清單,凡是符合條件的設備都能獲得GTX VR Ready的標簽。表面上是告訴消費者哪些PC硬體可以玩轉VR,實則是為了拉上眾多PC、顯卡廠商、電商、零售商、游戲廠商一起合作,搶先制定標准。
無獨有偶,為了與英偉達抗衡,AMD也推出一項名為Radeon VR Ready Premium的認證標簽,確保主機能夠支持VR體驗,開始爭奪VR市場。
另一方面,在內容層面,主流VR廠商正在形成自己的開發平台,吸引軟硬體開發者。
以PC端VR頭盔兩大巨頭Oculus和HTC為例,前者打造了一個封閉的系統,而後者打造了一個開放的平台。
預計到今年底,Oculus開發平台上將擁有超過100款適配Oculus Rift頭盔的游戲,盡管Unity、Steam VR都表示兼容Oculus開發平台,但其中還有20款以上為其獨占游戲。
反觀與HTC合作開發出Vive頭盔的Valve公司,聘請BitTorrent(BT下載)發明者布拉姆·科恩親自開發設計游戲平台Steam,正是因為採用了完全開放的策略,使其成為目前最大的VR內容平台。
這讓人聯想到手機行業中的蘋果和谷歌,前者打造一個封閉、垂直的iOS系統,而後者採用開源的策略,以平台來定義一個標准,打造了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安卓系統。當然,正如手機系統不止iOS和安卓,VR內容平台也不止Oculus和Steam。
前文中同樣兼容Oculus開發平台的Unity,作為最大的VR游戲引擎開發商之一,上周剛剛宣布完成C輪融資,獲得投資金額1.81億美元,估值達到15億美元,實力不可小覷。除此之外,全球頂級游戲外設品牌雷蛇也與合作夥伴聯合創建了一個虛擬現實開放式平台,OSVR開源虛擬現實系統(Open-Source Virtual Reality),其最大賣點在於開源,意味著開發者可以自行定製硬體及軟體。
在VR發展初期,誰會成為最大的內容平台還不得而知,但盡可能多地藉助大型分發平台的力量壯大自己的內容,是硬體廠商提升競爭力的方式之一。因此,在中國,除了跟合作夥伴共同產生和聯合開發的原創內容,蟻視還在藉助OSVR和Steam等分發平台,將現有內容進行分發。
從去年的各自為營,到今年紛紛站隊、形成平台化集體作戰思維,VR正在慢慢形成一個體系。
當然,VR規模化雖已是大勢所趨,但在真正形成產業之前,還需要解決很多問題。
三、下一步的挑戰
與VR行業的爆發式發展比起來,許多棘手的問題依然存在。
一方面,VR的形態沒有最終確定,很多標准化制定無從下手。
目前的VR頭盔分為三類,一類是PC頭盔,以引爆VR行業的Oculus頭盔為代表,Sony的PlayStation VR,和HTC/Valve的VIVE都屬於此類;一類是Mobile頭盔(頭盔里插手機的那種),起源於Google的Cardboard,三星的Gear VR同為此類;最後一類是一體機,形似把手機拆碎了放到戴在頭上的盒子里。
在這之中,一體機的價格貴於第二種,體驗卻差於第一種,性價比不高,定位有些尷尬。價格最高的PC端頭盔雖能獲得最好的體驗,但由於對電腦要求配置過高,更適合游戲發燒友等小眾愛好者。而Mobile頭盔是目前價格最低、也最容易上手體驗的VR初始形態,反而成為了目前最為主流的體驗形式。
這也導致許多手機廠商親自涉足VR市場。去年11月份,先是蟻視與聯想宣布共同推出攜帶型虛擬現實設備——樂檬蟻視VR眼鏡,開創了手機廠商和VR創業公司合作的先河,而後樂視基於靈鏡之前推出的靈鏡小白VR定製推出了手機盒子LeVR COOL1,今年5月,蟻視又在一個月內一口氣和一加、海信、酷派三家手機廠商達成戰略合作。
然而,由於市場依然混亂,沒有統一的交互形式、沒有統一的交互系統、甚至沒有硬體的指標限制,成了VR界的三大弊病。
另一方面,VR技術的很多核心問題無法解決。
目前,VR頭顯的硬體技術仍在不斷完善之中,解析度、可視角度、刷新率是三大性能指標,人體工學涉及用戶佩戴舒適問題也異常重要。這些,才是最亟待解決的問題。
雖然這些仍是行業普遍問題,但值得欣慰的是,中國的VR技術發展與國外基本同步,甚至還有一些優於外國的發展。在蟻視的發布會上,蟻視通過拆解Oculus和HTC頭盔,證明了這塊「全球第一款無畸變菲涅爾透鏡」在技術上可以超過後兩者,實現「無畸變」。
在蟻視科技CEO覃政看來,即使剛開始時聲音很小,但只要足夠正確,就能夠成為行業標准。
除此之外,雖然內容已經有了平台化的嘗試,但在內容的生產方面,依然沒有一個明確的標准。
「我們現在有好多種所謂VR電影拍攝的一些解決手段,因為目前為止真正長篇沒有任何一家做出來」,元力影業總裁楊璐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到底用什麼樣設備,用什麼樣的布光等,因為整個VR拍攝跟平常拍攝差別非常大,應用哪些設備做到哪些要求,這是整套標准,希望出兩個作品以後產生這個標准。」
當然,盡管標准仍未確定,很多業內人士依然表現出了樂觀情緒。
游戲媒體17173的VR執行總監毛周亮認為,VR將給整個游戲業帶來一次新的生機——甚至是中國游戲超越國外游戲的機會。
「我很看好國內游戲廠商,可以在VR游戲內容生產上至少達到或者超越現在國外,現在大家處在同一個水平線、同一個起點上」,毛周亮指出,「從早期做端游,中國游戲廠商都在跟著韓國節奏走,到手游這個階段,其實韓國已經做不過我們,不管游戲品質也好還是開發者數量也好,已經做不過中國,而VR時代開啟後,則有可能讓中國廠商搶在他們前面——因為中國有大量的游戲用戶,也有很強的軟硬體研發能力。」
當然,VR元年剛剛過半,各方面的不成熟還有情可原。
有人做過一個統計,PC行業從產品形態出現到定義標准經歷了13年;而從IBM發明第一台智能手機到蘋果出現定義標准經歷了14年。就算把2014年Facebook收購Oculus看作VR的正式起步與萌發,至今也才短短兩年。
至少,和只聞其聲、不見產品的AR與MR相比,VR領域不僅出現了消費級產品,還開始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任何爭論都無法再阻擋「虛擬世界」成為我們的新現實,畢竟,人類已經渴望它太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