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融資模式 » 融資日報菌類種植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融資日報菌類種植

發布時間: 2021-05-24 08:55:22

❶ 菌類種植利潤空間多大

種植菌類的成本首先是根據場地大小來規定的,小的幾乎不用投資、大的幾千幾萬都有。
因為它是利用各種農作物秸稈如玉米秸、鋸末、木屑、棉籽殼、甘蔗渣等廢棄料進行健康菌類食材的培育,所以成本是根據種植大小來定的。
推薦幾種菌類如下:
平菇類:平菇品種很多,有低溫型、中溫型、高溫型和廣溫型之分。低溫型的出菇溫度為2℃―22℃,中溫型的出菇溫度為8℃―24℃,高溫型的出菇溫度為15℃―37℃,廣溫型的出菇溫度為4℃―32℃。為了提高產量,延長產菇期,秋、冬季節除高溫型品種不宜栽培外,其他溫型的品種基本上均可栽培,但初學者一般以種植廣溫型品種較為適宜。
木耳類:黑木耳的出耳適溫為10℃―28℃,袋料栽培的可在早秋制袋栽培,在晚秋、初冬和春季出耳。白背木耳屬中高溫型品種,出耳溫度為13℃―30℃,可與紫木耳同期栽培。
香菇:香菇屬中溫型品種,出菇溫度為8℃―22℃,袋料栽培時一般秋季播種,在晚秋和冬、春季出菇。
金針菇:屬中低溫型品種,顏色有黃白之分,黃色品種的出菇溫度為4℃―24℃,白色品種的出菇溫度為5℃―15℃,宜晚秋播種,在冬、春季出菇。
鳳尾菇:為中溫型品種,出菇溫度為10℃―30℃,適宜春、秋季栽培。
滑菇:屬中溫型品種,出菇溫度為8℃―20℃,適宜秋季、冬季、春季栽培。
楊樹菇:又名柱狀田頭菇,屬中溫型品種,出菇溫度為15℃―28℃,適宜秋季、春季栽培。
真姬菇:又名小平菇,屬中溫型品種,出菇溫度為10℃―28℃,適宜秋季、冬季、春季栽培。
猴頭菇:屬中溫型品種,出菇溫度為7℃―23℃,適宜春季、秋季栽培。

❷ 食用菌種植需要什麼條件

1、食用菌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碳素、氮素、礦質元素和生長素是食用菌生長必須的營養物質;木材、木屑等富含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是食用菌需要的碳素營養;麥麩、米糠、豆餅粉、玉米粉、尿素等含有豐富的氮素,是食用菌需要的氮素營養。

在配製培養料時,必須注意碳素與氮素的比例。食用菌還需要微量的磷、鈣、鎂、鉀、鋅、鉬等礦質元素,這些礦質元素一般在栽培料中就有。另外,食用菌生長發育中還需要一定量的生長素,如維生素B1、B2、B6等,在馬鈴薯、米糠等物中含量較多。

2、食用菌生長需要適宜的溫度必須注意不同的食用菌所要求的溫度是不一樣的,同一種食用菌的不同品種要求的溫度也不一樣。而且,一個品種的不同生育階段要求的溫度也不一樣。

3、食用菌生長需要適宜的水分培養料的含水量以60%~70%為宜。在菌絲培養期間空氣的相對濕度要求不高,主要是在出菇期間要求80%~90%的高濕環境。因此,出菇期間要注意勤噴水,以增加栽培場所的空氣相對濕度,滿足子實體生長的需要。

4、栽培場所要求空氣新鮮、氧氣充足這是獲得高產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經常注意菇房的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在通風換氣時務必注意溫度變化和對空氣相對濕度的影響,科學管理,協調統一,千萬不要顧此失彼。

5.食用菌對光線需要是比較特殊的在發菌期間多數不需要光線,適宜在黑暗的條件下生長,而在出菇時期卻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如此時沒有適量的散射光,就不能出菇或發生畸形菇。這種現象多發生在山洞、防空洞、菜窖等。

(2)融資日報菌類種植擴展閱讀:

食用菌的食用價值

食用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其含量是一般蔬菜和水果的幾倍到幾十倍。如鮮蘑菇含蛋白質為1.5-3.5%,是大白菜的3倍,蘿卜的6倍,蘋果的17倍。1公斤干蘑菇所含蛋白質相當於 2公斤瘦肉,3公斤雞蛋或12公斤牛奶的蛋白量。

食用菌中賴氨酸含很豐富, 含有組成蛋白質的18種氨基酸,和人體所必需的8種微量元素。穀物食品中含量少的賴氨酸,食用菌中含量也相當豐富。

食用菌脂肪含量很低,約占干品重量的0.2%-3.6%,而其中74-83%是人體健康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食用菌還含有維生素,食用菌富含的VB1、V12, 都高於肉類,草菇Vc含量為辣椒的1.2~2.8倍,是柚、橙的2~5倍,香菇的17倍。

香菇Vd原含量高達128國際單位,是紫菜的8倍,甘薯的7倍,大豆的21倍。VD原經紫外線照射可轉化為VD,促進對鈣的吸收。 食用菌還富含多種礦質元素:磷、鉀、鈉、鈣、鐵、鋅、鎂、錳、等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銀耳含有較多的磷,有助於恢復和提高大腦功能。香菇、木耳含鐵量高。香菇的灰分元素中鉀佔65%,是鹼性食物中的高級食品,可中和肉類食品產生的酸。

食用菌不僅味美,而且營養豐富,常被人們稱作健康食品,如香菇不僅含有各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還具有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治療高血壓的作用,還發現香菇、蘑菇、金針菇、猴頭中含有增強人體抗癌能力的物質。

❸ 菌類種植利潤空間多大 能賺錢嗎

只要能夠掌握種植技術。科學管理。菌類種植利潤還是很好的。市場前景很好。

❹ 菌類種植大棚

菌類種植大棚南方和北方是有所差異的。北方一般採用蔬菜大棚那樣的模式即可。一般可以使用磚瓦,竹木結構,或者拍土牆,竹木結構,也可以使用鋼結構。這個可以根據你自己的經濟實力來決定。一般的面積在200平米至一畝地左右。價格各地物價有差異。不能一概而論。

❺ 怎樣菌類種植

當營養生活進行到一定時期時,菌類植物就開始轉入繁殖階段,形成各種繁殖體即子實體(fruitingbody)。以菌類植物中的真菌門為例,繁殖體包括無性繁殖形成的無性孢子和有性生殖產生的有性孢子。
1.無性繁殖
無性繁殖是指營養體不經過核配和減數分裂產生後代個體的繁殖。它的基本特徵是營養繁殖通常直接由菌絲分化產生無性孢子。常見的無性孢子有三種類型:
⑴游動孢子(zoospore):形成於游動孢子囊(zoosporangium)內。游動孢子囊由菌絲或孢囊梗頂端膨大而成。游動孢子無細胞壁,具1—2根鞭毛,釋放後能在水中游動。
各種菌類
⑵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形成於孢囊孢子囊(sporangium)內。孢子囊由孢囊梗的頂端膨大而成。孢囊孢子有細胞壁,無鞭毛,釋放後可隨風飛散。
⑶分生孢子(conidium)產生於由菌絲分化而形成的分生泡子梗(conidiophore)上,頂生、側生或串生,形狀、大小多種多樣,單胞或多胞,無色或有色,成熟後從袍子梗上脫落。有些菌類植物的分生抱子和分生孢子梗還著生在分生孢子果內。袍子果主要有兩種類型,即近球形的具孔口的分生抱子器(pycnidium)和杯狀或盤狀的分生孢子盤(acervulus)。
2.有性生殖
菌類植物生長發育到一定時期(一般到後期)就進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經過兩個性細胞結合後細胞核產生減數分裂產生袍子的繁殖方式。多數菌類植物由菌絲分化產生性器官即配子囊(gametangium),通過雌、雄配於囊結合形成有性泡子。其整個過程可分為質配、核配和減數分裂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質配,即經過兩個性細胞的融合,兩者的細胞質和細胞核(N)合並在同一細胞中,形成雙核期(N+N)。第二階段是核配,就是在融合的細胞內兩個單倍體的細胞核結合成一個雙倍體的核(2N)。第三階段是減數分裂,雙倍體細胞核經過兩次連續的分裂,形成四個單倍體的核(N),從而回到原來的單倍體階段。經過有性生殖,菌類植物可產生四種類型的有性孢子。
⑴卵孢子(oospore):卵菌的有性孢子。是由兩個異型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接觸後,雄器的細胞質和細胞核經授精管進入藏卵器,與卵球核配,最後受精的卵球發育成厚壁的、雙倍體的卵孢子。
⑵接合孢子(zygospore):接合菌的有性孢子。是由兩個配子囊以配子囊結合的方式融合成1個細胞,並在這個細胞中進行質配和核配後形成的厚壁孢子。
⑶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由兩個異型配子囊——雄器和產囊體相結合,經質配、核配和減數分裂而形成的單倍體孢子。子囊孢子著生在無色透明、棒狀或卵圓形的囊狀結構即子囊(ascus)內。每個子囊中一般形成8個子囊孢子。子囊通常產生在具包被的子囊果內。子囊果一般有四種類型,即球狀而無孔口的閉囊殼(cletothecium),瓶狀或球狀且有真正殼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殼(peritheci-um),由於座溶解而成的、無真正殼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腔(locule),以及盤狀或杯狀的子囊盤(9potheci-um)。
⑷擔孢子(basidiospore):擔子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直接由「+」、「-」菌絲結合形成雙核菌絲,以後雙核菌絲的頂端細胞膨大成棒狀的擔子(basidium)。在擔子內的雙核經過核配和減數分裂,最後在擔子上產生4個外生的單倍體的擔孢子。
此外,有些低等菌類植物如根腫菌和壺菌產生的有性孢子是一種由游動配子結合成合子,再由合子發育而成的厚壁的休眠抱子(restingspore)。
滿意請採納~!

❻ 菌類種植是國家支持的企業嗎

是的,菌類種植是國家支持的企業,但是各地的政策不一樣,國家支持的力度也不一樣;
中國大農業的發展是三色農業,即綠色農業,藍色農業和白色農業。綠色農業就是如何科學的巧妙的利用光合作用來提高糧食作物和蔬菜,果樹及花卉的產量和品質。藍農業就是開發海洋,利用科學技術從海洋里生產出更多的海菜和海鮮產品。白色農業就是微生物農業,即食(葯)用菌產業。這個小生物,大農業有著廣闊的前景,它不僅能解決人們生活所需要的蛋白質,而且還能用於醫葯上解決與人們生命相關的重大疾病問題。
從整個發展趨勢看,將來的菌業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產業.從大農業的角度來看,將來要分為植物類,動物類和菌類,從食用菌價值上來看,食用菌將成為第三世界主要蛋白質的來源。如風尾菇和牛肉,豬肉含的各種成份基本相似.從銷售情況看,食用菌的銷售量大幅度增加,如日本近20年消費量增加了223倍。因此而言,食用菌前景廣闊,發展空間很大,加之地方各級政府重視,栽培原料豐富,技術容易掌握,未來的食用菌產業將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成為廣大農民朋友脫貧致富的好項目。
根據國家總體發展趨勢來看,種植菌類是很有發展前景的,值得做!

❼ 菌類種植順口溜

1、菌種培養
要想蘑菇奪高產
菌絲體培養是關鍵;
原料發酵是基礎,
菌種質量最當先;
管理用心有保障,
掌握技術更保險.

雙孢蘑菇菌絲體,
生性奇特要牢記;
低溫不怕怕高溫,
乾旱不怕拍水淹;
通風不怕怕氣悶,
雜菌不怕怕病蟲.
干不死, 能淹死;
凍不死, 能熱死;
風吹不死能悶死,
雜菌不死蟲咬死.

2、原料發酵:
原料發酵最重要,
科學配方不可少;
合理用水是關鍵,
牢記要點不蠻干.
預濕堆料要濕透,
翻堆看料少量調;
床面灌水要過量,
進料偏干不心慌.

3、播種發菌:
二次發酵料疏鬆,
撒播穴播混合用;
覆膜發菌不能省,
5 天揭膜看菌種;
揭膜覆膜交替用,
菌絲滿面要通風;
地溝灌水噴大水,
保濕調溫促菌絲;
料層變成菌絲層,
撬料噴霧覆土層.

覆土養菌:
覆土一定提前備,
太陽暴曬殺蟲害;
配料備齊就堆制,
消毒殺蟲別忘記;
過篩分成粗細土,
葯味散盡才可覆;
粗土先覆先噴水,
再覆細土即調水;
兩天之內如下雨,
土層濕透即停水。
地溝走道噴大水,
保濕調溫促菌絲;
18天左右大通風,
表層偏干不要急;
菇蕾冒出心歡喜,
少量多次噴霧水.

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要心細,
看菇噴水要牢記;
菇多菇少沒菇蕾,
噴多噴少不噴水;
下午采菇晚噴水,
早晨采後再噴水;
噴水過後大通氣,
菇面風干再封閉;
菇潮間隙要停水,
養菌3 天不心急;
用葯殺蟲好時機,
抓住時機別麻痹.

❽ 如何種植菌類技術

1.選地搭棚 稻田種菇是利用水稻收獲後閑置的冬水田來種植蘑菇。當水稻在散籽後,排干稻田水,開始整地作廂有:2溝3廂式,中廂1.5米,邊廂1米,廂溝寬0.3米,深0.3米,長度10~15米;3溝兩廂式,廂寬1.5米,溝寬0.3米。作廂時,將溝中的田地挖出,壘在廂邊上,形成土埂,用以擋住培養料。廂溝又作操作人員的走道和排水之用。 在廂面上搭建人字棚,人字棚中部用竹或木棒支撐成棚的中部立柱,高2.4米。立柱之間用大竹竿連接成頂梁。用地膜覆蓋頂梁,拉直兩邊成自然的三角形。再用稀薄的稻麥草用重型夾成大毛扇靠放在頂樑上,起到遮光的效果。也可用黑色的塑料膜,經過頂梁後,兩邊拉伸形成人字三角棚,而不使用毛扇遮光。人字棚的兩頭,用草簾遮光。棚外應做好四周的排水溝。

2.培養料的發酵 培養料的配方與室內種菇相同。可採用一次發酵法和二次發酵法。室外二次發酵法不用燃料加溫,而是利用初秋的自然高溫來達到二次發酵的效果,降低了生產成本。 方法是用磚、石做墊墩,高約20厘米。在熱墩上放置木棒,木棒上放置竹片,尤如一個床架,做成寬1.5米,長不定的基座。把經過前發酵的料堆,調水至用手捏料有5~6滴水,再用石灰粉調pH值到7.8~8。然後將培養堆在基座上,預置木棒或竹成通氣孔。料堆成高0.8~1米,通氣孔作成丁字形,當料堆好後,抽出木棒或竹子,就自然成空洞,作料內空氣交換之通道。用0.5%敵敵畏或三氯殺蟎醇噴霧料堆表面殺蟲。再在料堆四周用竹搭成一個簡易的框架,離料堆20厘米左右,防止塑料薄膜直貼到培養料上影響發酵。最後罩上薄膜。料堆在薄膜嚴密封閉中,充分利用白天的陽光增溫,加上料堆中積累的發酵熱,使料堆溫度迅速上升到62℃以上。 當高溫結束後,每天降溫1~2℃,通風3~4次,每次30分鍾。控溫在50℃左右,6~7天發酵結束,最後將溫度降到45℃以下時,就可把料搬進人字棚。

3.鋪料與播種 在料進棚前兩天,用0.5%的敵敵畏對栽培床進行全部噴霧殺蟲,作好培養料進棚的准備。 培養料進棚鋪在床面時,料含水量掌握在63%~65%,用手捏有1滴水為宜,料pH值7~7.5,無氨味。鋪料厚度在13~17厘米,邊鋪邊拌,力度均勻。料鋪好後,應用溫度計測定料溫,若料溫在28℃以下是老謀深算可以播種。播種多使用班次粒種,每瓶種可播0.7~0.8平方米。播前操作人員將手、工具和菌種瓶用0.1%的高錳酸鉀消毒。播種時,用菌種的2/3撒於培養料的表面,然後用手翻拌到料的踣,再將餘下1/3的種撒於料面,並用干凈木板輕輕壓實。

4.發菌及出菇管理 播種後的3天內,緊閉人字棚,棚兩頭用草簾遮嚴,保溫保濕,以促使菌種萌發和吃料。3天後,晚上可以適當掀開棚兩頭,通風換氣。15天後,料內菌絲基本長滿,就可以覆土了。覆土採用濕土拌礱糠。分次將粗土、細土均勻覆蓋在料面上。當菌絲長上土縫時,開始噴一次重水,促使蘑菇迅速長大,在整個了菇期間,對水分管理,採用輕噴勤噴,保持覆土濕度即可。 開春後,氣溫上升,注意增加噴水量,力爭多出春菇,4月份整個稻田種菇結束,就可以拆去人字棚,菌渣撒入稻田,667平方米地的菌渣可撒2700~3300平方米地。菌渣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可增加稻穀產量,減少了化肥的施用量。稻田種菇,是一項開發稻田資源,引導農民致富的好途徑。

❾ 食用菌怎麼種植

食用菌栽培與作物不同,用的不是土壤,地面只是食用菌栽培的支持物。食用菌栽培用的是培養料,食用菌要將培養料分解建造自身。這些培養料絕大多數都是人類不能作為食物直接食用的木質纖維素類的農林副產品,如秸稈、木屑和禽畜糞便等。

食用菌雖然種類很多,但是栽培程序基本是一樣的,即培養料制備→滅菌或發酵→接種→發菌(有的食用菌需覆土)→出菇(耳)→收獲。有的種類只出一茬,有的可以出幾茬。

栽培食用菌的方法主要有生料栽培、發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

所謂生料栽培,就是將培養料加水攪拌均勻後不再滅菌或發酵而直接接種,然後在適宜環境條件下發菌出菇。目前可以生料栽培的種類只有平菇、草菇和大球蓋菇,其他種類都不能生料栽培。

發酵料栽培是將各種原料拌勻後,按一定規格要求建堆,堆積發酵,當堆溫達一定要求後,進行翻堆,一般要翻3~5次,然後在自然條件下接種,在適宜環境條件下發菌出菇。凡可生料栽培的種類都可進行發酵料栽培。必須使用這一方法的都是蘑菇屬的各種,如雙孢蘑菇、大肥菇、巴氏蘑菇(姬松茸),草菇、平菇、雞腿菇等也常應用此法。

熟料栽培是指將培養料裝入一定大小的容器,常用塑料袋,然後進行常壓或高壓滅菌,將培養料內的生物全部殺死。冷卻後經無菌操作接種,在適宜環境條件下發菌出菇,如香菇、杏鮑菇、金針菇、木耳、銀耳、白靈菇等都是這樣栽培的。

此外,一些共生菌類,如松茸、牛肝菌等非腐生菌類,用上述任何方法都不能栽培出菇。但是由於其美味,市場價格好,為了增加野生狀態的採集量,人們進行了半人工栽培。所謂的半人工栽培,就是人工接種在自然發生的場所,增加菌絲生長量,促使子實體多發生。

❿ 如何種植菌類

菌類其實就是蘑菇。
蘑菇養殖時間: 在秋收後備好主料,並安排在8月-9月這個時間內准備,蘑菇菌絲在12月-1月播種,大約3月份出蘑菇,5月份左右生長結束。
輔料進棚:首選需要對養殖棚提前消毒,過兩三天後進輔料,在室內鋪料厚度在13~17厘米,邊鋪邊拌,測試料的溫度,在28攝氏度以下可以進行播種菌絲。
播種蘑菇菌絲:播種菌絲的時候注意給工作人員和工具消毒,播種過程中可採用多次播種的辦法,每瓶種可播0.7~0.8平方米。

播種後3天內緊閉大棚,保溫保濕,以確保菌絲萌發和生長,3天後可以在晚上適當的通風換氣,15天左右可覆土,均勻的覆蓋在料面上,當菌絲長在土縫的時候開始澆水,促使蘑菇生長。蘑菇生長的適宜溫度是10-20度,注意保證大棚內的溫度和濕度。

採收蘑菇時,采大留小,旋轉摘下,注意不要傷及周圍的幼菇。 每批菇采完後,徹底清理去掉蓖床上的殘留根和死菇,修補好覆土層、填平菇腳坑。
養殖前需要多准備知識及吸取別人的經驗,在養殖過程中也需要多和養殖經驗戶多交流,最好能實地來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