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資本論的向松祚著書籍
作者:向松祚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01
ISBN:978-7-5086-4908-5
頁數:616頁
價格:68.00元 人類經濟已經進入全球金融資本主義新時代。如果不站到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全球商品服務市場、全球貨幣金融市場體系的新視角和新高度,將完全無法理解當今人類經濟體系所面臨的根本性難題,更無法找到改革全球經濟治理、實現全球經濟持久復甦的正確方略。作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全面分析了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起源和歷史,論述了如何解決國家主權與宏觀經濟政策獨立的矛盾,並探討了全球金融資本主義未來的救贖之策以及中國戰略。全書分為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興起、危機和救贖三卷,視野宏觀,氣勢磅礴,是一部既具有學術價值,又有現實指導意義的重磅經濟學作品。
作者向松祚,著名經濟學家,國際金融戰略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主要學術著作有《爭奪制高點——全球大變局下的中國金融戰略》、《伯南克的貨幣理論和政策哲學》等。 自 序
卷一 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興起
序 章 劃時代巨變——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崛起
第一章 人類經濟新時代
第二章 全球金融資本主義
第三章 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特徵
第四章 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經濟生態鏈
第五章 金融市場的權力結構
第六章 金融快速增長之謎
第七章 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貨幣起源
第八章 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英鎊的興衰和美元的崛起
第九章 從金本位制到布雷頓森林體系:舊秩序與新秩序
第十章 美元悖論和全球危機
第十一章 全球資本主義的歷史起源
第十二章 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文化起源
第十三章 關於資本主義的主要思想體系
卷二 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危機
序 章 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和全面危機
第一章 金融危機
第二章 經濟危機
第三章 政治、社會、人文和生態危機
第四章 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
第五章 人類經濟和金融體系的三個兩極分化
第六章 貨幣信用、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一般均衡
第七章 資本積累的一般原理
卷三 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救贖
序 章 危機和救贖
第一章 用金融挽救金融:飲鴆止渴
第二章 細節里的魔鬼:量化寬松為何失效
第三章 錯誤的診斷,錯誤的葯方
第四章 顛覆世界的邏輯:量化寬松如何影響世界和中國
第五章 貨幣理論新思維:金融如何服務實體經濟
第六章 反思經濟學的哲學基礎和道德基礎
第七章 人和自然的新對話
第八章 東西方文明的新對話
第九章 世界范圍的新蒙昧主義的破產
第十章 中國模式的世界意義
附 錄 約翰·勞和密西西比泡沫
後 記
致 謝
參考文獻

Ⅱ 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變化
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加強與完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國家,改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國家功能上,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社會主義國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擴大企業自主權。所有制上,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程度地推行國有化政策;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以公有制 為主的多種所有制或社會所有制。經濟調節機制上,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政府重視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與計劃,社會主義國家重視發展商品經濟和市場調節作用。在分配政策上,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推行比較廣泛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社會主義國家克 服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在國際經濟領域中,西方發達國家生產社會化超越國界向國際發展;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對外開放政策,與世界經濟接軌。在技術設備上,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都重視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根本原因:社會經濟發展存在客觀的規律。
Ⅲ 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的運作模式
目前主要有四種觀點.
1、一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觀點.這是主流觀點.李琮等人是其代表.他們認為,對於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特別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20世紀90年代的新的轉變時期,仍然屬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一個階段.
2、二是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觀點.黃素庵、甄炳禧把20世紀90年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稱為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李景治、向文華等人也持此觀點.他們認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和國際經濟的一體化,資本加速向國際化發展,到90年代則呈現明顯的全球化傾向,國家壟斷與私人壟斷結合在一起向全球拓展,當代資本主義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3、三是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觀點.法國學者德羅奈持此觀點.他認為,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之後,資本主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即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金融壟斷資本是資本對人類社會生產的最高統治,它把生產的社會化又向前推進了一步,使資本主義實現了歷史性進步.
4、四是社會資本主義的觀點.這是高放的觀點.他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社會結構到社會生活,從內部關繫到國際關系,社會化的程度都越來越高,范圍都越來越廣,層次都越來越多,社會主義的因素在逐步增長,所以稱之為社會資本主義(即含有社會主義因素的資本主義)比之其他名稱更為恰當、更為准確.
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自然進程中的一次巨大的歷史性飛躍.20世紀初到五六十年代,核能、半導體、合成化學等技術接踵誕生並得到初步發展;80年代後半期,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宇航技術、新材料技術、計算機和網路技術迅速發展.所有這一切,彷彿巨大的羽翼,把人類從機器大生產時代提升到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自動化生產時代.
2、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就業結構的調整.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的第一、第二產業大大下降,第三產業迅速上升,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目前已達到2/3左右.第三產業的領頭雁是高科技產業,而雁頭就是信息產業,它們分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3和1/6左右.與此相隨,藍領工人減少,白領工人增多;非知識型工人減少,從事信息處理的知識型工人增多.近年來,在美國數百萬新的就業者中,知識型工人約佔90%左右.工人階級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企業組織形式發生變化.戰後,銀行信用體系膨脹,金融組織不再僅有商業銀行,而且還有大量的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金融資本與工商資本進一步融合,形成更為龐大的金融資本,擴大和加深了金融資本的統治.股份公司進一步發展,吸收的社會資本更多,企業組織管理更加嚴密,壟斷資本可以用更少的股份控制整個公司,進而壟斷市場,榨取更多的利潤.從事高新技術行業的新型公司異軍突起.公司兼並之風此起彼伏,資本日益集中和壟斷,跨部門跨行業的超級企業集團和巨型跨國公司聯翩涌現.從某個方面來看,企業組織形式的這些變化,增強了壟斷資本抵禦風險、增殖自身的能力.
4、國家從市場經濟的「守夜人」,轉變為經濟發展的干預者.國家或者利用各種財政和貨幣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的運行;或者在資本主義制度允許的范圍內實行一定的發展計劃,直接投資某些產業特別是公共設施,交替實行國有和私有,以提高國民經濟的總體效益;或者實施一定的稅收政策和社會再分配政策,限制過高收入和過度壟斷,建立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所有這些自我調節、改良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本私人佔有對生產力發展的制約.
5、加速推進經濟全球化,為資本的擴張和增殖開辟了新的天地.在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繼續存在、新的國際經濟秩序還沒有建立的情況下,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經濟、科技甚至軍事優勢,擴大資本輸出,進行不等價交換,甚至操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和貿易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鞏固它們在經濟全球化以至整個世界體系中的主導地位,把廣大第三世界變成它們的廉價資源供應地、獲取高額利潤的投資對象和推銷剩餘產品的市場,從而造成了西方財富的不斷增加.無償利用巨額世界資本,是國際資本主義繼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三、關於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
研究者由於分析的視角和側重點不同,強調的方面不同,大致上可分為三種觀點:
1、第一種觀點,現代科技革命推動論.這種觀點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的種種變化歸根結底是由於當代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生產力飛躍所致.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現代資本主義去調整生產關系和社會矛盾.全球壟斷資本主義是二戰後新科技革命使生產力高度發達、高度社會化和資本高度國際化的必然產物.
2、第二種觀點可以概括為國家干預和自我調節論.這種觀點認為,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的眾多變化中,國家對於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節在相當程度上推動並決定著其他變化的性質.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首先是加強「國家干預」,對資本主義延緩衰老起了關鍵性作用.其次,通過「體制改革」緩解了「制度危機」;通過反對壟斷,鼓勵和保護自由競爭,使科技和社會生產力仍能獲得較快發展.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與以往資本主義經濟自發發展不同,資產階級及其政府不斷自覺地進行自我調節和調整.自我調節是資本主義世界出現新變化的內在動因.
3、第三種觀點可以概括為資本主義發展潛力論.一些研究者強調,當代資本主義並未像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所估計的已經「垂死」,自身仍然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和發展潛能.奚廣慶、鍾沛璋持此觀點,他們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盡管矛盾重重,改革和高新技術發展使其仍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
Ⅳ 簡述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權結構現象
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引起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資本的原始積累加速了這種分化,造成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是:一方面,產生大批失去生產資料而不得不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無產者;另一方面,巨額的貨幣和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轉化為資本。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強制地使勞動者同他們的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而對農民土地的剝奪是全部過程的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破壞,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從而既給資本主義造成了勞動力市場,又給它造成了商品市場。剝奪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歷史在不同國家帶有不同的特點,經歷不同的階段。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
Ⅳ 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結構形式主要有哪些
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絕大多數搞「三權分立」,只有瑞士等少數國家不是「三權分立」模式。
「三權分立」模式:議會(國會)行使立法權,政府(總統)行使行政權,法院行使司法權。
Ⅵ 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權機構的構成形式主要有哪兩種
1、國家結構形式與政權組織形式是國家形式的兩個方面。
2、國家結構形式反映的是縱向的權力配置關系,即國家整體與組成部分、中央與地方的相互關系,主要類型單一制與復合制(包括邦聯制和聯邦制);
3、國家政權組織形式反映的是橫向的權力配置關系,即立法、司法、行政權力的配置關系,主要類型有君主立憲制(包括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與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共和制(包括議會制共和制與總統制共和制)、委員會制、半總統半議會制四種。
Ⅶ 近年來資本主義社會發生了哪些新變化,試分析其原因及影響
1、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
(1)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國家資本所有制形成並發揮重要作用,法人資本所有制崛起並成為居主導地位的資本所有制形式。
(2)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隨著工人階級反抗力量的不斷壯大,資本家及其代理人開始採取一些緩和勞資關系的激勵制度;職工持股計劃;社會福利制度;
(3)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變化:傳統的資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高級職業經理成為大公司經營活動的實際控制者。
知識型和服務型勞動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實現了從傳統勞動方式向現代勞動方式的轉變;
(4)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資產階級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不斷加強,它與市場機制相輔相成,共同推動著資本主義的運行和發展。
在經濟調節機制變化的同時,經濟危機形態也發生了變化,金融危機對整個經濟危機的影響加強。
(5)政治制度的變化:國家行政機構的許可權不斷加強;政治制度出現多元化的趨勢,公民權利有所擴大;重視並加強法制建設。
改良主義政黨在政治舞台上的影響日益擴大,成為戰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矚目的現象。
2、當代資本主義變化的原因
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是資本主義變化的根本推動力量。
工人階級為爭取自身權力和利益而斗爭的作用,是推動資本主義變化的重要力量。
社會主義制度初步顯示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產生了一定影響。
主張改良主義的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也對資本主義的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7)金融資本主義的權力結構與運作機制擴展閱讀:
資本主義的本質可以分為三種:
1、從生產關系來分析資本主義的本質,認為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剝削,是資本家對工人剩餘價值的掠奪。代表人物是馬克思,他抓住剩餘價值這個關鍵,來解釋利潤和資本的金融擴張如何成為現實可能性。僱傭勞動於是成為馬克思理解的資本主義做為一種社會關系的實質。
2、從資本主義的精神出發認為資本主義只是理性而系統的追逐利潤,代表人物比如國外的韋伯、國內的黃仁宇等。
3、認為資本主義的本質是自然經濟之蛻變的金融經濟,代表人物是道格拉斯·諾斯。
兩種價值觀和兩種社會制度發生、發展的歷史清楚地表明:
第一,資本和社會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幾乎同時產生,又同時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第二,社會與資本對立,集中體現在生產關繫上:一個要消滅私有制,一個要維護私有制。
第三,社會是對資本的揚棄。它反對剝削,但繼承人類一切美好的價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權、平等。
第四,當代社會可以從資本與社會的矛盾運動中找到存在的意義:在民主國家裡,人民群眾占據社會的統治地位,而在社會國家裡,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廣大勞動群眾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
Ⅷ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及其原因分析
1、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
(1)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國家資本所有制形成並發揮重要作用,法人資本所有制崛起並成為居主導地位的資本所有制形式。
(2)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隨著工人階級反抗力量的不斷壯大,資本家及其代理人開始採取一些緩和勞資關系的激勵制度;職工持股計劃;社會福利制度;
(3)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變化:傳統的資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高級職業經理成為大公司經營活動的實際控制者。
知識型和服務型勞動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實現了從傳統勞動方式向現代勞動方式的轉變;
(4)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資產階級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不斷加強,它與市場機制相輔相成,共同推動著資本主義的運行和發展。
在經濟調節機制變化的同時,經濟危機形態也發生了變化,金融危機對整個經濟危機的影響加強。
(5)政治制度的變化:國家行政機構的許可權不斷加強;政治制度出現多元化的趨勢,公民權利有所擴大;重視並加強法制建設。
改良主義政黨在政治舞台上的影響日益擴大,成為戰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矚目的現象。
2、當代資本主義變化的原因
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是資本主義變化的根本推動力量。
工人階級為爭取自身權力和利益而斗爭的作用,是推動資本主義變化的重要力量。
社會主義制度初步顯示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產生了一定影響。
主張改良主義的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也對資本主義的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8)金融資本主義的權力結構與運作機制擴展閱讀:
1、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徵:
經濟上,以私營經濟為主,沒有政府幹預或者政府幹預很少。政治上,資產階級政黨掌權,或實行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
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富裕,如從18世紀開始發展的西歐及美國,另一方是生產力低下,社會貧窮的國家,例如拉美諸國,鼓勵自由的市場經濟,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盡量少。
商品生產發展到很高的階段,成為社會生產普遍的和統治的形式,勞動力變成了商品。
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用僱傭勞動的方式剝削工人階級,生產的目的是創造利潤(用馬克思的表達式:生產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
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形式相適應,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上層建築被資產階級的上層建築所代替,產生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法律制度和思想體系。
形成了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與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社會制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資本主義
Ⅸ 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權力結構示意圖
資本主義的確立是三場革命三場改革。即1640年開始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於1689年最終確立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制度。美國1776年的獨立戰爭既是民族解放又是資產階級革命,並最終於1864年通過南北戰爭完成了革命任務。法國於1789年爆發大革命,但是過程比較曲折,經歷了君主立憲,吉輪特派,雅各賓派以及拿破崙帝國的洗禮,在普法戰爭結束以後最終建立起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日本經歷倒幕運動、明治維新到1889日本憲法正式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俄國經過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在1862年基本完成改革。德國在普魯士宰相俾斯麥的主導下,用對丹麥的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建立起來德意志帝國,通過各項改革,完成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殖民擴張的歷史比資產階級革命更加悠久,在資本主義萌芽階段就已開始。到了各國確立資本主義制度,先後開始工業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資本主義工商也有了飛躍發展。原有的原料產地與商品市場不再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於是產生了強烈的對外擴張,尋找生產力大發展的新的途徑。這一時期突出的的是對於資源豐富的非洲,戰略地位重要的中東,以及南亞印度和廣大東南亞地區的殖民過程。對於中國,當時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採用的是資本輸出為主,商品輸出為輔,政治上積極尋求代理人,總代理人是皇帝,清政府被推翻後,各地方軍閥成為分代理人,帝國主義列強開始分而治之。所以中國一方面在商品和資本輸出的作用下,自然經濟瓦解,開始資本主義化,即半封建,產生了新的政治力量,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政治上越來越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干涉,政治上不再獨立只有形式上的主權政府,即半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形成是資本主義殖民擴張對於中國影響的最根本概括!
Ⅹ 當代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發生哪些變化
體現在三個方面:
1、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
(1)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個體資本所有制是佔主導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2)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股份公司的發展,私人股份資本所有製取代個體資本所有制,成為佔主導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2、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
(1)在資本主義初期,勞動從進入生產過程就開始應經隸屬於資本,在表面平等的交換關系背後,是資本對勞動的實際支配和控制。
(2)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工人階級反抗力量的不斷壯大,資本家及其代理人開始採取一些緩和勞資關系的激勵制度,例如職工參與決策、終身僱傭、職工持股、提高社會福利等,來促進工人自覺地服從資本家的意志。
3、社會階層、階級結構的變化
(1)由於資本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是資本家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變化:擁有所有權的資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經營和管理企業,而是靠擁有的企業股票的鞥有價證券的利息收入為生。
(2)高級職業經理成為大公司經營活動的實際控制者。

(10)金融資本主義的權力結構與運作機制擴展閱讀:
資本主義基本特徵
經濟上,以私營經濟為主,沒有政府幹預或者政府幹預很少。政治上,資產階級政黨掌權,或實行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
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富裕,如從18世紀開始發展的西歐及美國,另一方是生產力低下,社會貧窮的國家,例如拉美諸國,鼓勵自由的市場經濟,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盡量少。
商品生產發展到很高的階段,成為社會生產普遍的和統治的形式,勞動力變成了商品。
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用僱傭勞動的方式剝削工人階級,生產的目的是創造利潤(用馬克思的表達式:生產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
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形式相適應,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上層建築被資產階級的上層建築所代替,產生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法律制度和思想體系,形成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與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社會制度。
根據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是以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和剝削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