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公司持有乙公司债券至到期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12×100×5%×2+(12×100-1062)=258(万元)
注意:12×100-1062=138,为初始购入时计入利息调整的金额,根据期末计提利息的分录:
借:应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可以得知,累计确认的投资收益=两年确认的应收利息金额+初始购入时确认的利息调整金额(持有至到期时利息调整的金额摊销完毕),故本题无需自己计算实际利率。
② 为什么持有至到期证劵只针对债券
金融资产一般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从会计的计量方法角度,金融资产可以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在活跃市场上有公开报价,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获得的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该类主要是以公允价值计价。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企业购入的到期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国债和企业债卷等各种债卷。持有的债卷一般都是很长一段时间的,目的不是赚取差价。都叫持有至到期了吗。所以只能是持有一定时间才到期的债卷,但国库券都是上市可以随时交易的,且有公开的价格。所以国库券一般都是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入账。
③ 持有至到期(债券)的收益计算
债券到期收益率是指买入债券后持有至期满得到的收益,包括利息收入和资本损益与买入债券的实际价格之比率。这个收益率是指按复利计算的收益率,它是能使未来现金流入现值等于债券买入价格的贴现率。近阶段受国有股减持、查违规资金、银广厦等事件的影响,股票市场处于极端底迷状态。很多投资者逐渐将目光转向债市,国债虽然相对于“牛市”收益比较低,但在“熊市”中,其“金边债券”的优势就凸现出来。正因如此,多个国债品种走势强劲,不断创出新高,更令市场欢欣鼓舞,坚定了投资者进入债券市场的信心。国债投资的主要参考指标是市场利率和债券的到期收益率。然而债券的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投资者从不同的信息渠道得到的收益率可能不同,有时甚至相差很大。债券到期收益率的特殊情况说明:如果债券每年付息多次时,按照流入现值和流出现值计算出的收益率为期间利率。如期间为半年,得出的结果为5%,则该债券的名义到期收益率为10%。如无特殊要求,可以计算名义到期收益率,如果有明确要求计算实际到期收益率,则需要按照换算公式进行。
④ 持有至到期债券投资怎么说怎么处理啊
1、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包括企业持有的、在活跃市场上有公开报价的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
2、持有至到期投资有三个明细科目:“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成本”明细科目仅反映债券的面值,“应计利息”明细科目在核算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时才用。
(一)企业取得的持有至到期投资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
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倒挤差额,也可能在贷方)
贷:银行存款等
注意:交易费用计入“利息调整”。
(二)资产负债表日计算利息
具体会计分录:
借:应收利息(分期付息债券,票面利率×面值)
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到期时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票面利率×面值)
贷:投资收益(实际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可能在借方)
注意:
1.利息调整摊销金额一般是通过投资收益与应收利息(或应计利息)倒挤得到的。
2.如果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与面值计算的利息计入应计利息,在计算期末摊余成本时,不需要减去计入应计利息的金额。因为应计利息属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明细科目,在持有期间不产生现金流量。
期末摊余成本的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期末摊余成本 ×实际利率=债券面值 ×票面利率
(三)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
借:银行存款等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明细科目余额)
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⑤ 持有的一年期国债会计科目是什么
如果是一年以内包括一年的国债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如果是长期的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
⑥ 购买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如何记账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主要应解决该金融资产实际利率的计算、摊余成本的确定、持有期间的收益确认以及将其处置时损益的处理。
新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同时,在持有期间应当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处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将所取得价款与该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例:某公司2007年1月3日购入新钢股份公司2007年1月1日发行的五年期债券,票面利率12%,债券面值100元,某公司按105元的价格购入800张,该债券每年付息一次,最后一年还本金并付最后一次利息。
会计处理如下:
1.2007年1月3日购入债券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成本8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000
贷:银行存款84000
2.2007年12月31日计算利息并按实际利率法摊销溢价
实际利率法在计算实际利率时,如为分期收取利息,到期一次收回本金和最后一期利息的,应当根据“债券面值+债券溢价(或减去债券折价)=债券到期应收本金的贴现值+各期收取的债券利息的贴现值”,并采用内插值法计算得出。
根据上述公式,先按10%的利率测试:80000×0.620921+9600×3.790787=86065>84000
再按11%的利率测试:80000×0.593451+9600×3.695897=82957<84000
根据内插值法计算实际利率=10%+(11%-10%)×(86065-84000)÷(86065-82957)=10.66%,具体每年末计算利息摊销溢价金额见债券溢折价摊销表。
2007年12月31日确认投资收益摊销溢价为:
借:应收利息 9600
贷:投资收益 8954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646
2008年12月31日-2012年12月31日确认投资收益摊销溢价核算方法同上。
3.最后一年偿还本金并付最后一次利息
借:银行存款 896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成本 80000
应收利息 9600
按照新所得税法规定,企业进行长期债券投资,利息收入纳税只考虑按照债券票面金额、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不考虑折溢价因素,因此也不存在摊销问题,如果是投资国债则利息收入免税;因此在债券折溢价摊销、在中途转让以及到期收回投资时因为折溢价原因会涉及会计与税法的差异。结合本案例,公司2007年12月31日确认的投资收益是8954,但是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是利息收入为9600,因此需要纳税调增646元,其他年份同理。到期收回投资时还需要进行4000元溢价的纳税调减。
⑦ 持有至到期投资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持有至到期投资定义:指企业打算并且能够持有到期的债权证券。
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公司债券等,都属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通常具有长期性质,但期限较短(一年以内)的债券投资,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的,也可以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企业不能将下列非衍生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1)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2)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3)符合贷款和应收款项定义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如果企业管理层决定将某项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则在该金融资产未到期前,不能随意地改变其“最初意图”。也就是说,投资者在取得投资时意图就应当是明确的。
(7)持有至到期国债扩展阅读:
举例:2007年1月3日,甲企业购入乙企业2007年1月1日发行的5年期债券,票面利率为12%,债券面值1000元,企业按1050元的价格购入80张,没有发生其他费用。该债券每年付息一次,最后一年还本金并付最后一次利息。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
成本:80000
利息调整: 4000
贷:银行存款:84000
在实际利率法下,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等于债券的每期期初账面价值乘以实际利率。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溢折价的分摊而减少或增加,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渐减少或增加。每期利息收入和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的差额,即为每期溢折价的摊销数。
采用实际利率法在计算实际利率时,如为分期付息债券,应当根据“债券面值+债券溢价(或减债券折价)=债券到期应收本金的贴现值+各期收取的债券利息的贴现值”,并采用“插入法”计算得出。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持有至到期投资
⑧ 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初始计量以公允价值计价,公允价值、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的关系
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计量是以公允价值计量,这里的公允价值一般是指的按照市场的规律公平交易的价格,入账价值即是在其交易价格的基础上加上在交易发生时的各种费用及税费的总和构成了持有到期投资的入账价值。
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这个科目一般是持有至到期投资按公允价值计量时,其最初取得时的成本,包括其成交价格与交易费用税费而组成的。
债券的面值一般不是公允价格的,这个是有区别的,一般面值都是比其公允价格要低。
⑨ 持有至到期的计税基础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如果将国债作为持有至到期的有什么不同。看书迷惑了
简单的说,持有至到期投资,不管是不是国债,不管是不是免税,记住这条:计税基础= 帐面价值 = 期末摊余成本 (不考虑减值的情况)。
对于国债来说,利息收入免税,当期的利息免税,以后的利息免税,所以,税法和会计对于这一部分利润的认定,会有一个差异,但是这个差异不是暂时性差异 (因为永远也不用交税),因为 帐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差额 等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 或 应纳税)。
(9)持有至到期国债扩展阅读: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
借: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贷: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或借记)
此时,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金)-[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这里可以将期初摊余成本理解为本金,而每期的现金流入可以理解为包含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其中“现金流入-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本期收回的本金。
⑩ 持有至到期投资只能是债券吗,怎么不能是股票
股票是没有固定的到期日的,因此持有至到期只可以是债券。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包括企业持有的、在活跃市场上有公开报价的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
不能将下列非衍生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1)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2)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3)符合贷款和应收款项定义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如果企业管理层决定将某项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则在该金融资产未到期前,不能随意地改变其“最初意图”。也就是说,投资者在取得投资时意图就应当是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