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消费和投资可以扩大内需
为什么我们会内需不足?为什么我们没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拉动内需?我们的财富到那儿去了? 看完了如下的两个实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了。
看看拉美与美国的差距,就会明白我们今天内需不足的状况是怎么形成的,拉美的贫穷在于它没有形成良好的财富再生体制,套一句比较主流的话,它缺乏一种财富积累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差别。
第一种情况:
假设在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来了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一百个工人为他淘金,每年获利1000万,矿主把其中的50%做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5万,他们拿一万来租房子,剩下的四万可以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五百万,可以做投资。因为工人手里有钱,要安家落户,所以,房子出现需求。于是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或者卖给工人。工人要吃要喝,所以,开饭店,把工人手里的钱再赚回来。开饭馆又要雇别的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这样,几年之后,在这个地方出现了100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的需求,于是有人来办学校,工人要约会,要消费,要做别的东西,于是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店,这样,50年过去以后,当这个地方的矿快被挖光了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一个10万人左右的繁荣城市。
而第二种情况是这样的:
假设同样发现了金矿,同样有人来投资开采,同样雇100工人,同样每年获利1000万,但是矿主把其中10%作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一年1万。这些钱只够他们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讨老婆,只能住窝棚。矿主一年赚了900万,但是看一看满眼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什么都不会有需求。于是,他把钱转到国外,因为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盖几个豪华别墅,雇几个工人当保镖,工人没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糊口,根本没有别的需求。唯一可能有戏的就是想办法骗一个老婆来,生一个漂亮女儿,或许还可以嫁给矿主做老婆。50年下去以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到矿挖完了,矿主带着巨款走了,工人要么流亡,要么男的为盗,女的为娼。
这两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就是拉美和美国不同的发展轨迹。也许今天美国人应该说,感谢华盛顿,他为美国缔造了最现代最科学的政治体制,感谢亨利.福特,他一手缔造了美国的中产阶级。而拉美国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大独裁者创造了掠夺性的经济体制,以一种豪强的姿态疯狂瓜分着社会财富,而使整个经济虚脱,再也无力发展。
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提一下亨利.福特。古今中外所有的商业人物中,亨利.福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正是他用他的T型车一手缔造了最初的中产阶级,并将美国社会第一个引入了现代社会(欧洲在这一点上,比美国晚了几十年)。亨利.福特说我要让我的工人能买得起我的T型车,于是他给工人发高工资,他还创造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汽车大幅降低,于是,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最大的汽车公司,于是有了钱的工人可以买汽车,可以买房子,可以做其它的消费,于是中产阶级诞生了。于是在完成西部扩张,在领土上已经没有回旋余地的美国发现了另外一个金矿,迅速成长的中产阶级带动了巨大的需求,支撑起庞大的国内市场,继续拉动经济高速增长。
美国从来都是一个依靠国内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而中国空有12亿人口,却居然内需不足?不得不靠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你说这不是咄咄怪事?你以为你是弹丸之国的日本哪?靠外向型经济就能膘满肠肥?12亿人口,谁能养活中国?除了你自己。也难怪现在全世界都在指着你,说你对人家倾销。
说到这儿,该说到我们中国的问题了,为什么我们会内需不足,为什么我们会没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拉动内需?我们的财富到那儿去了?我们到底还有多大的持续增长能力?
我们改革的一个现实。中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要走向美国,还是变成下一个拉美?
中国用一种渐进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这里边姑且不说什么权钱交易,制度漏洞,不劳而获。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干净的。但关键就在于,在积累完成以后,我们该怎么做,是继续任贫富分化发展呢?还是创造我们自己的现代社会,创造纺锤形的社会结构。
我们在做什么?房改、医改、企改、教改、股改,我们的改革正在走向哪里?为什么以疯狂搜刮普通大众并不多的社会财富来继续换取虚高的发展?比较中国和新加坡的十大差距,具体的不说,因为小国毕竟比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要好管理得多。但是,让我深思良久的还是新加坡的体制中所投出来的平等思想,那种对普罗大众的关怀。而我们,能看到了哪些实质性的东西?
中国从来就没有平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有没有也很难说。我们只有所谓精英和庶民。 当所有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买一个安身之所的时候,当一个家庭的一个孩子上学就要掏空家里的一切积蓄的时候,当你在股市上投了钱就相当于捐款,被那些国企老板用什么MBO名正言顺的中饱私囊的时候,当一个农民辛苦一年的收入还不如一个大款吃一顿饭的开销的时候,你指望大家不去省吃俭用,疯狂存钱?你指望银行里里几万亿的存款能够转化为巨大的需求?你指望消费品市场能够持续火热?你指望有点闲钱的人能够去做更有用的投资而不是作为热钱去炒房?你指望本来就不多的社会财富能够更快更合理流动?
我们很穷,因为我们钱本来就不多,却被装在了很少的人的腰包里,我们本来就不富裕,却在银行压一块,在房子上压一块,在股市里套一块,我钱看起来不少,但是就是转不动,都是死钱。于是,少数富人手里的钱只能去买LV、卡地亚、施华洛世奇,因为除了这个,他们也没什么可买的了。有些人还跳出来粉饰太平,说什么奢侈中国。哪个大国的经济是靠几个奢侈品的品牌带动起来的?再说奢侈品跟你有啥关系啊?你瞎激动什么啊?你要是中国也有几个顶极奢侈品的品牌的话,跟着起起哄也还可以。那不过是让法国、意大利多赚点钱而已。这就是我们的中国。
我们的农民还没有富裕起来,就已经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吐干净了血,我们的中产阶级还没有诞生就已经让股改制造的巨量“大小非”横遭劫掠,如今我们到哪儿找内需?我们除了出口,让全世界来养活我们以外,有什么办法?所以,全世界都说你倾销。是啊,12亿人,谁养活得了你啊?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的改革走入了这样的一种境地?教育收费,房价高企,股票圈钱,上帝啊,这是啥决策啊。世界上哪个已经富得流油的国家在当初是这么迫不及待地从自己的人民手里捞钱?
我们的精英阶层都到哪儿去了?为什么这种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问题,他们就想不明白? 郎顾之争已经让所有的人都对内地的经济学家失望了。为什么整个内地的经济学家会败在一个叫郎咸平的香港人手里?只有一个问题——良知,不是大陆经济学家太笨了,而是他们已经被收买,良知泯灭,除了为主子叫几声以外,已经没有什么别的作用了。于是我们的*、资本、还有知识界人士就结成了联盟,制定着进一步瓜分财富的计划。于是我们的普罗大众就失去了话语权,就算惨叫几声,也不会被人听见。
这么简单的小故事,你都不懂?应该回去重读初中!是没耐心看吧……
❷ 为什么说加大投资可以增长GDP
GDP就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新创造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重要一点是指新增加的最终产品或者服务。产品假单,比如我家今年丰收了2000斤小麦,价值2000,而且自家留着吃。服务稍难,比如理发5元一个头,那么理发店理个头发就创造5元的服务,计入GDP,社会上这些加总就是GDP。种麦子买好品种,多施肥,精耕细作就能提高产量,不过得投资,不过产出增多一般是多于成本投入的,另外买种子、肥料还带动种子公司、肥料厂的的产出。简单就是这么个道理,不过这是个复杂过程,因为各种行业间是联系的,对GDP的增加不单单是总增加小麦生产成本投入增加小麦产量来看,而是联系的去看连带的对其他经济活动的影响。GDP是一个总量,包含的产品和服务很广。
❸ 怎样扩大投资规模
理论上来看,前两者都有一定的道理,所谓的公共利益,所谓的刺激经济,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等等…
只有经济学者才会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而作为政治家、统治阶级更多的是从国家利益,本阶级的利益出发来做事。最终能够作决定的仍是当政者,经济学家那套理论是行不通的。更何况如今有更多的所谓学者已经失去了作为学者的资格,而沦落为喉舌了。
实际来看,结果不一定是效果,效果也不一定是大家都想要的甚至是不想要的后果…
政策说来终究是人制定的,归根结底是执政者的意志的外在表现。而其目的终究是为巩固自己利益服务的。
而当权者是人,如此,了解其作为特殊的人的特殊的心态便可以解决问题了…
❹ 有效投资如何扩大市场需求
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形成资本存量的增多,从而扩大社会生产能力,起到创造生产力的效果; 伴随着生产力的扩大,人们的收入也会增加并相应扩大对消费品的需求
❺ 做投资怎么扩大利润
1、做投资,要想扩大利润,要根据具体的投资渠道而定,很难一概而言的。一般来说,做投资扩大利润有三个方法:
(1)要选择专业理财公司,选择优质靠谱的项目;
(2)在投资前要考察公司资质,了解口碑;
(3)多家项目对比,选择优质高收益项目;
2、投资指的是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内向一定领域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基本分析、技术分析、演化分析,其中基本分析主要应用于投资标的物的选择上,技术分析和演化分析则主要应用于具体投资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判断上,作为提高投资分析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有益补充。
❻ 关于扩大有效投资说法正确的是
扩大有效投资的说法,当然是正确,因为我们的投资有的时候会有一些无效投资或者是错误的方向,所以呢,我们要寻找到正确的方向,然后在正确的道上加大去投资的力度
❼ 什么投资能让我的资金安全扩大
基本上可以说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收益越高,那么风险就越大。如果是要想收益高也可以买股票型基金,但必须要注意。放的时间不能短。它的收益远远会超过银行的利率。但它波动比较大。货币和债券基金收入比银行高一点,相对而言风险要小。
❽ 投资的根本目的和扩大投资的前提是投资实现周转
投资的根本目的和扩大投资的前提是投资实现增值。
投资为了特定目的,与对方签订协议,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互惠互利,输送资金的过程。又是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内向一定领域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
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等。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8)投资可以扩大扩展阅读:
投资的影响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紧密,在经济理论界,西方和我国有一个类似的观点,即认为经济增长情况主要是由投资决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要素投入和资源配置来分析。
投资对技术进步有很大的影响,投资是技术进步的载体,任何技术成果应用都必须通过某种投资活动来体现,它是技术与经济之间联系的纽带。
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投资的结构,任何一项技术成果都是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本和资源(如试验设备等)等的产物。技术进步的产生和应用都离不开投资。
❾ 投资能否继续拉动中国经济
目前中国经济的核心挑战在于过剩产能太大,创造有效投资机会的能力大幅下滑,相应地,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将会下滑。中国经济未来增速轴心到底在哪里?这一尖锐问题把研究者们划分为两个阵营,有人乐观有人悲观。乐观者代表非林毅夫教授莫属。他在不同场合暗示中国未来20年仍能维持8%的增长速度。而我在去年曾经表示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速轴心将会降低到5.5%左右。两种判断孰是孰非?其间的区别绝非两个简单的数字之争,而是涉及到对中国经济运行规律认识的本质区别,倡导的经济政策也南辕北辙。林毅夫教授的信心来源之一是所谓的“后发优势”,即中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因而可以通过学习与引进,来快速地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作为论据,林毅夫提及,2008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21%,仅相当于日本在1951年、新加坡在1967年和韩国在1977年的水平,而后三个国家随后都仍旧维持了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后发优势是一个重要概念,也的确是中国30年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但后发优势本身并不能自动保证一国经济增长。事实上,除少数发达国家外,其他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且远大于中国(例如朝鲜、越南、菲律宾),但近60年来,仅有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等极少数国家实现了经济腾飞,其他大多数拥有更大后发优势的经济体却徘徊不前。换言之,后发优势只是必要条件,绝非充分条件。中国与韩国1977年水平相当这一事实,与朝鲜与中国1976年相当这一事实一样,与中国未来能否维持8%的增长,没有相关性。如何实现后发优势?林毅夫教授强调了投资的重要性。有些评论员强调要增强内需、尤其是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这一意见是错误的。林毅夫、张军、黄育川等学者正确地指出,消费本身不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本质含义是一个经济体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而消费是对这个经济体生产出来的产出的消耗,与下一期该经济体能否拥有更大的产出无关;唯有投资,亦即人均资本存量的提升,才有可能推升该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从这个角度而言,所谓的“扩大内需”之类的说法站不住脚:本期的产出不是被配置为消费,就是被配置为投资,两者均是内需。两者之间的比例可能变动,却无法被“扩大”;而只有投资才能扩张生产可能性边界,也即扩张下一期可供配置的产出。30年来,中国的资本形成占GDP的比例高达40%以上,2012年更是高达48%,而恰是如此高的投资,令中国能够快速提升人均资本存量,促成了中国经济腾飞。然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升作用是有前提的。投资可以分为两类,有效投资与无效投资。前者指能够合理地将人、机器设备、市场环境等结合在一起,因而可以合理地利用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技术水平来正常经营并盈利的投资。本质上,投资之所有有利于经济增长,是因为在经济生活中存在着能够改进经济流程与技术水平的发展机会,这些发展机会一旦被实现,就能够提升整体经济的合理性与技术水平,从而推升生产可能性边界;而发展机会的实现往往离不开投资,以将更高的技术水平整合在生产流程中。然而,如果投资项目没有将人、机器设备、市场环境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就可能无法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从而无助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这一类投资称为无效投资。只有有效投资才能推动经济增长。一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既取决于该经济体动员资源、推动投资的能力,也取决于将资源配置于有效投资的能力。即使具有巨大的资源动员能力与远超现在的后发优势,中国在50年代的大跃进却结出苦果。过大的无效投资几乎总是导致经济危机。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民间经济获得越来越多的经济自由,可以去探索与实现有效投资机会。依托出口导向,不论是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还是房地产投资都具有其经济合理性——它们总体上都是在将中国经济嵌合进全球经济分工链条的过程中服务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隐喻着更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从而快速推升了中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然而,中国经济的体制性弊端也制造了很多的无效投资。这些体制性弊端在很大程度上与林毅夫教授主张的“政府发挥因势利导作用”相关,而不是由于政府发挥的作用太少。这些无效投资项目在其建设期为上游行业提供了需求市场,推高了当期GDP,但其建成投产之后却很快沦为过剩产能,并不能够推升生产可能性边界。地方政府干预、产业规划误导等诸多因素令这些过剩产能难以顺畅退出,反而依赖源源不断的融资支持“吊命”,导致大量的僵尸企业出现。判断投资是否过多,不应该以中国人均资本存量与美国资本存量的对比来衡量,而必须看资本是否能够获取合格的资本回报率。声称中国的地铁远少于美国,以此作为投资不是过剩而是不足的辩护词,是不成立的;这一现象只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尚低,不能提供足够的市场需求来支撑这些投资。不能为市场需求消化的产能就是过剩产能,这些不能获得合理回报的投资项目意味着资源配置的错误;如果有大量的资源错配,则不仅意味着对民众节制消费而辛苦积攒的储蓄的浪费,而且可能导致金融经济危机。市场经济自诞生之日起,经济危机如影相随,本质上都可归因于资源错配。美国历史上曾经出现铁路建设热潮,1916年最高峰时铁路里程高达40.8万公里,但随着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以及经济运作方式的变化,许多铁路难以获得充分使用,超过1/3的铁路被拆除。100年前美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不到现在的4%,但过剩铁路并未随经济增长而投入使用,最终还是以撤除了事。因此,判断是否存在无效投资与过剩产能,不应该看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是否低于美国,而应该看这些投资与产能在目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是否高于市场需求量,最终的判断标准是看这些投资项目能否获取合理的资本回报率。不能获得合理的资本回报率的投资项目就是无效投资。从这个角度观察,中国目前存在着庞大的无效投资与严厉的过剩产能,证据随处可见。中国钢铁产能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总和,过剩产能率超过30%;中国造船行业目前有1/3的造船厂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另外的1/3也缺乏充足订单。其他如电解铝、平板玻璃、太阳能、风电、家用电器、化工、LED照明、水泥等等行业都处于严重的产能过剩状态。笔者的量化模型表明,整体而言,中国经济过剩产能率从上世纪80年代个位数水平直线飙升,目前超过31%,达到1997年韩国金融危机或1989年日本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与过剩产能飙升相伴随,中国整体资本回报率降低到危险水平。清华大学白重恩教授的研究表明,中国资本回报率从1993年的15.7%降低到2012年的2.7%。笔者汇集的非金融上市公司资本回报率(ROA)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该指标10年来的平均值为6%,2007年一度高达8.9%,而到今年一季度降低到3.5%。另一个指标显示,非金融上市公司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与债务规模之比从2007年的20%左右降低到6%,甚至低于1年期贷款利率,表明总体而言,企业覆盖债务利息的能力不足。如此低的整体ROA表明,许多企业依靠融资而不是利润维持生存,沦为所谓的僵尸企业。而这些僵尸企业的存在恶化了过剩产能情况,压迫别的公司也难以获得利润。这样,融资规模越大,过剩产能越严重,投资回报率越低,反过来导致融资需求越庞大,这构成了恶性循环。如此,与过剩产能飙升、投资回报率下滑同步呈现的是负债率的大幅上升,构成了最为恶劣的组合。更加糟糕的是,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黄少卿,2013),对于大多数省份而言,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已经低于生产设施的产出弹性,表明基础设施投资的过剩程度甚至超过了制造业投资,中西部省份情况更为恶劣。那种希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中西部投资的政策主张将会让无效投资与过剩产能的情况雪上加霜。房地产投资过剩的情况也并不比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好多少。在目前的体制条件下,无效投资仍在大规模地发生,过剩产能率也在持续攀升。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高达72万亿元,这些投资项目一旦投产,必将令目前已经极度恶化的过剩产能情况更加恶化。由于这些过剩产能都依靠日益扩大的融资支持来维持,实体经济问题必然导致金融风险。事实上,中国经济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发生债务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已经不容忽视:太多的经济主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剩行业僵尸企业等)不具备偿付债务的能力。如果一个经济没有能力将资源配置于能够带来生产力提升的机会,而是浪费在过剩产能与无效投资,其增速潜力必然较低。林毅夫教授倚重的“投资拉动经济”最终无法维系自身,如果强行推进,过剩产能堆积之下支付承诺链条断裂,最终必将以远大于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动荡结束。白重恩教授的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从2007年之前的3.98%降低到近几年的0.79%,下降幅度惊人。人口学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中国的劳动力增速将大幅下滑;前面的分析则表明中国的有效资本积累将大幅减速。如此,三方面的因素都共同指向经济增速的大幅下滑,间接地支持笔者去年“经济增速轴心降低到5.5%”的结论。因此,短期内,中国经济面临着令人畏惧的挑战,需要在避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抑制进一步的无效投资与过剩产能;一旦不慎引发金融危机,5.5%的增速恐怕都难以保证。长期看,即使中国能够顺利开展必须的结构化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从人口红利、出口份额、后发优势、改革难度等几个方面考虑,中国经济创造出有效投资机会的能力都出现了实质性下滑,而无效投资无法起到替代作用,如此,中国的经济增速都注定将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经济学家进行研究时,如何处理与自己理论不吻合的事实?对于过剩产能、债务金融风险等等如此触目的现实,不应该略过不看,而应该将其考虑在内之后再下结论。对经济增速轴心的正确判断对于制定经济政策十分重要。经济学家在这方面的专业研究可以提供极大的帮助,也有可能造成很大的误导,责任重大,不可不慎。刘海影 FT中文
❿ 急!!!为什么扩大消费或投资可以拉动经济
这是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两驾马车,现在阶段带动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是投资和出口,消费现在占比很小,所以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下,出口受到很大的削弱,而国内的投资,特别是房产的投资也到了低点,因此要保持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须加大消费的需求。只有三驾马车平衡用力才能使我们国家健康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