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4万亿国家投资可以带来什么
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需投资4万亿元 十项措施中第五项 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所以是鼓励企业技术改造 从稳定 环保出发的 促使化工行业寻求技术化道路 肯定会有新的风范
至于落实么 我就没什么看法了
B. 中国四万亿投资,主要投向哪些方面
拉动本国内需。用于道路、港口、铁路、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产品结构调整等软实力建设,同时,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健全。
C. 4万亿投资的实质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由于次债危机影响到了美欧的实体经济,美欧的消费市场萎缩,我国出口产业受到影响,由于国内经济对出口的依存度很高,出口产业的危机影响到了国内其他产业,失业增加影响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从而抑制消费,资本家对未来的投资收益没有信息,因此投资缩减。
4万亿的投资实质上就是当企业和个人不愿投资的时候,政府来进行投资决策,增加投资,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4万亿从哪里来,如果靠印钞,结果就会加大通胀,如果靠发行债券或者税收或者其他财政手段,那么就会产生挤出效应,应为钱不过是从私人手中转移到了政府手中,政府代替私人作了投资决策,私人手里可以投资的钱就越少了,而政府的投资决策由于腐败等原因存在很大的失误,所以,4万亿对中国经济而言意味着什么还很难说。
D. 4万亿的政府投资用在哪些方面了、
首先,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对民间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保护和拉动作用。虽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广、冲击力大、速度快,4万亿投资计划的出台时间很紧、规模很大、速度很快,但对民间投资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保护和拉动作用。
一是4万亿投资计划的重点,为民间投资的跟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知道,此次的4万亿投资计划,主要集中在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自主创新 和节能减排 等方面,这些方面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而且是民间投资涉及较少的方面。利用应对金融危机的机会,加大对这些方面的投入,把社会效益远高于经济效益、公益性远高于市场性 的设施由政府来进行投资和建设,为民间投资的下一步有力跟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保护了民间投资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极有可能对经济产生毁灭性的影响。特别是面广量大的民营企业,更会遭受重创。正是4万亿投资计划的快速有效实施,才使我国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停止了下滑,并迅速出现了企稳向好的迹象。因此,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不仅保护了经济,也保护了民间投资者的信心。
三是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进一步理顺了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界限比较清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却经常出现相互“越位”、相互“缺位”、相互“错位”的现象。此次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更加清晰地勾画了政府投资的范围,对理顺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提供很好的借鉴。
第二,4万亿投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某些偏差,间接地对民间投资产生了一定的挤占效应。
在肯定4万亿投资对民间投资积极作用和影响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4万亿投资政策 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定偏差,特别是资金的分配、信贷资金的供应、政策的赋予等方面,间接地对民间投资产生了一定的挤占效应。具体表现在:
一是国有企业 ,特别是中央企业成为4万亿投资的最大受益者,普遍“不差钱”,使他们具有了与民营企业争地盘的强大实力,使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出现了“国进民 退”的现象,而国企新“地王”的频繁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民间投资被挤压的迹象。
二是地方政府的过度投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民间投资形成了挤占效应,地方许多过去可以由民间资本界入的市政工程、公共设施等,在此轮投资中,也因为政府“不差钱”而被政府全面承包了,使民间投资在一些地方被“挤出”。
三是自4万亿投资计划实施以来,民间投资的跟进速度明显不快,也直接导致了政府投资作用的更好发挥,这意味着,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不仅如此,在某些方面,由于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范围过广,还在一定程度了抑制了民间投资的启动。
总之,4万亿投资对民间投资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民间投资的不利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从今年前九个月的经济数据来看,经济复苏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如何更好更快地启动民间投资、发挥民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对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影响很大,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E. 国家的4万亿投资是否是刺激中国通货膨胀率的罪魁祸首呢,求解
可以说是。4万亿投资的初衷是为了保证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不被国际金融危机所影响或减少应影响,这一目的也达到了,但在实施两年后,其后遗症逐渐凸显,大量发行纸币造成流动性过剩;加之中国经济增速惊人,相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不振,美元疲软,人民币被普遍看涨,造成输入性通胀。两者结合促成了中国的高通胀
F. 08年4万亿投资的效果 与股市的关系
2008年底,当世界金融危机大爆发之际,我国政府提出了4万亿刺激经济的计划,各级地方纷纷紧跟发债,主要用于基本建设,我国的股票走出了低谷并出现了一波强力的中级反弹,行情一直到2009年8月初的3478点,与此同时全国大中城市,特别是京广沪杭等地房地产行业出现了巨大的泡沫,我国相应的问题也出现了,出口和内需遇到了发展瓶颈,物价上涨,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大,政府开始调控,2009年底就加大力度,我国股市从此一蹶不振一直到如今。
G. 国家的四万亿投资具体投到了哪些项目上
中央政府的投资是11800亿。其余由地方政府出。
这4万亿的构成,大体是这样的:民生工程,主要是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大体总的规模是4000亿左右。
农村的民生工程包括水、电、路、气、房,就是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道路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大体上是3700亿。
基础设施的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等,大体上是15000亿左右。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方面,大体上是1500亿。节能减排、生态工程大体上是2100亿。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大体上是3700亿左右。这样加在一块,是30000亿。再加上汶川大地震重点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10000亿,总的构成就是这样4万亿。
H. 政府投资4万亿人民币,这4万亿钱从哪里来的
政府4万亿投资怎么来的详细如下:
赤字+国债+贷款+债券
如图所示:
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关于对4万亿元投资的说明》。开篇提出的4万亿元投资的内涵,即从2008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政府拟通过增加中央基建投资、中央政府性基金投资、中央政府其他公共投资和灾后重建投资等,安排1.18万亿元投资,加上地方配套和社会投资,形成4万亿元的投资规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弥补财政减收增支形成的缺口,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7500亿元,比上年增加5700亿元,同时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商量了一个具体办法,发放一些期限比较长、利率比较低的政策性贷款,作为项目资本金用于充实3万亿元的配套。
总结:中央财政拿出:1.18万亿元,另外配套资金3万亿元。在实际的刺激政策中,加上地方财政配套、银行信贷、企业票据等,流向市场的资金可能不止4万亿。
I. 4万亿投资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4万亿不会助推通货膨胀
自去年11月开始逐步实施“4万亿”拉动内需政策以来,4万亿投资的效果已经初现,但这一计划从诞生之初就出现争议。有观点认为,启动中国居民巨大的消费能力,才是经济复苏的关键;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的GDP增长,只能实现短期增长并且引发通货膨胀。
针对此观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所长罗云毅在6月14日召开的全国招投标领域年度聚焦会议上否定说,“4万亿的投资新政与通胀无关”。
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证券市场与政策研究所所长李国魂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也表示,“认为4万亿投资引发通货膨胀是极为片面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李国魂的理由是:首先,国家实施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指向也非常明确;其次,4万亿的投资是分期分批实施的,绝不是搞大干快上,更不是蜂拥而上,其中的很多项目本来就是既定规划之中的;第三,国家出资所拉动的资金,更多的是来自各省、市、自治区和民间。所有的投资均会以经济效益为前提,尤其是所拉动的民间投资更不会采取盲目发热的态度。
“4万亿的投资不会引发通货膨胀,这也可以从国内大宗商品的价格中窥见一斑。农产品的价格尽管有小幅波动,但是并没有大规模上涨。工业消费品价格总体上仍处于下跌通道中。”李国魂表示。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至5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8.2%,降幅扩大0.5个百分点。CPI仍在低位徘徊。
“这充分说明我国目前的物价形势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也就是说,即使流动性逐步增强,货币供应加快,加之美元近期的贬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会刺激市场的通胀预期,但是,真实需求不出现明显回升,通胀预期也势必会随之回落。所以,当前的各种因素都不足以支持通胀预期的形成。”李国魂说。
J. 谁能说出国家4万亿投资构成清单与去向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6日详解了中国四万亿投资的去向,并表示初步方案已经有所调整,因为形势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些方面可能还需要做一些调整。
张平说,扩大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了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国家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冲击,所以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四季度以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消费、扩大投资的政策措施。当然在这同时,也在积极地稳定出口。
张平表示,在扩大投资方面,中央政府一开始提出的投资方向和重点就是非常明确的,这一次扩大投资一定不去搞一般的加工工业,不去搞重复建设,把重点锁定在关注民生、关注“三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同时,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非常明确的。
张平称,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国家发改委和有关部门认真地进行了研究。按照关注民生、关注“三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节能环保,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我们对“十一五”规划和其它一些中长期专项规划进行了分析汇总,从去年的四季度开始到2010年底,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面有4万亿的投资规模。
张平说,这4万亿的资金构成,是按照现行的投资补助标准和补助政策来计算的。这些钱不都是中央政府出,有一些还需要地方来承担,有一些还可以吸收社会投资,包括企业的投资和民间的投资。中央政府的投资是11800亿。我举一个例子,比如对教育,对学校的投资,中央政府对规划内项目承担三分之二的投资,地方需要承担三分之一。比如说对民生工程的廉租房建设,我们对中部地区每一个平方米是补助300元,对西部地区每个平方米补助400元,对东部地区中央政府不给予补助。
张平称,农村的民生工程包括水、电、路、气、房,就是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道路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大体上是3700亿。
张平介绍说,基础设施的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等,大体上是15000亿左右。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方面,大体上是1500亿。节能减排、生态工程大体上是2100亿。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大体上是3700亿左右。这样加在一块,是30000亿。再加上汶川大地震重点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10000亿,总的构成就是这样4万亿。
张平说,这里我想作这样几点说明:第一,我们这一些项目的确定,都是按照“十一五”规划,以及其它中长期规划来选定的;第二,需要中央承担的投资11800亿,在具体年度的安排中,要经过全国人大的审议批准;第三,这些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因为形势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某一些方面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投入,有一些方面可能还需要做一些调整。
张平说,最近国务院批准了十个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这十个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有一些项目就要纳入到中央给予支持的范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技术改造贴息资金。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我想这也是符合实际的。
张平指出,我们现在已经形成的这样一个构成,实际上也是在去年四季度初步方案,又听取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包括专家的意见、地方和部门的意见,也包括社会舆论的意见,所以,已经有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