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债投资 » 忽然投资失败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忽然投资失败

发布时间: 2021-06-10 03:15:39

㈠ 你最惨痛的一次投资失败的经历是怎样的

我曾经投资现货交易,做的是果蔬。梨这个品种。当时市场价格是一块多,而盘面是三块多,我就一路做空,结果它一直涨,最后亏了百分之六十。没有实际交割,不回归的不能做,得到的启示。

㈡ 投资失败,欠债千万,每天都在煎熬,已经十天了,其他人还不知道,无法想象后果,现在是生无可恋。

你还真厉害,能借到1000多万做生意。不过怎么会输得那么惨。之前没有市场调研的吗。

㈢ 投资失败倾家荡产了怎么,好绝望,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还有没有希望了,现在颓废中接下来该怎么办

投资失贩败当然惨,现在是你最困难的时候,你必须坚持住,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

㈣ 投资失败,欠了几十万。感觉人生好迷茫

工作还是得努力做的
但你最好找亲朋好友看能不能先借你钱
把利息高的债先还一还,再慢慢还利息低的

㈤ 生意失败,突然不知道何去何从好迷茫

当时做生意的时候就应该做好失败的准备了吧?昨天的事明天就是故事,去年的事来年就是经历,加油!

㈥ 投资失败

朋友 你投资过多少次了 每次都失败 我倒是认识一位高人 不知道你能接受吗

㈦  投资项目失败的原因

在上一节里,着重总结了投资项目成功的范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投资项目失败的教训也触目惊心。这里想集中讨论造成投资项目的主要原因,以供借鉴。

一、立项论证和决策上的失误

主要表现在6个环节上:

(1)原材料或开采的矿源上出了问题,主要是在矿源不清的情况下就急于上选场,造成损失的最多。这一点对地质勘查单位具有讽刺意味:本身是勘探的,恰恰搞不清自己的开发产地。

(2)市场销路出了问题。有的在项目论证时,产品的市场销路还很好,可是建成之后(常常托延了建设时间),市场变化了,销路不畅。

(3)投资品即预订的设备,技术水平达不到设计要求,投产之后需要不断追加投资,加以补救。有的甚至原设计的设备和工艺就是落后的,造成无法改变的局面。

(4)成本预测不准确,一旦投入生产,实际成本远远超过设计水平。有的甚至根本没有预先进行成本评估,只是凭借“想当然”而拍板定案。

(5)外部环境十分不利,但预先缺乏估计,项目一旦进入实施或投产阶段,各种难题接踵而来,有的是当地根本不允许使用道路,有的各种名目的收费难以承受,直至把你赶走为止。

(6)用人不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这种人往往被领导所赏识,有的把事情办糟之后扬长而去,不受任何追究。

上述问题,有许多是在选项时就没有进行认真地科学地论证,单凭少数领导个人说了算,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

二、管理十分混乱的主要表现

有的有章不守,有的无章可循,完全应付着干,主要表现是:

(1)在调查的十几项失败投资的事例中,多数是无账可查,完全是依靠当事人的回忆,从立项到项目失败,根本没有记录,没有档案,甚至没有人承担责任。

(2)损失浪费严重。有的年产不足10公斤黄金矿山,一年请客吃饭竟花掉十几万元;有的派往矿山的在职职工,人浮于事,但所有体力劳动,全部靠临时工;有的矿山劳动计量、弄虚作假、无人过问。

(3)工作拖拉,资金不到位,往往把建设周期搞的旷日持久,错过了最有利的时机,造成亏本。如213队硅铁厂计划一年建成,此时硅铁特别畅销,只要一年就可收回投资,而实际三年才投产。结果不但错过了赚钱的机会,还造成大量产品积压。

三、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不足

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不足,形成不了硬性的财产和利益约束,往往是干好了,不会有相应的回报;干坏了也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损失国家的钱不心痛,或不那么心疼。即所谓有人投资决策,无人对损失负责;有人花钱,无人还债。这是造成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下面有两个例子很说明问题,一个是合办的企业有效益,人家把我们踢出来,我们基本没有反映;一个是合办企业办糟了,人家把股份拿走,我们也没有什么反映。

前者是山西地勘局213队办的乙炔厂,与当地一位村长(个人)合办,我方投资38万元,很有效益,但是村长不同意把分红拿走,坚持再投入。当我方的分红投入加原投入达到70万元时,村长早已通过各种途径把企业效益转移了。我方见势不妙,提出撤资,但村长则强调无资金可还,最后总算拿出二台汽车顶账,折价仅为20万元,我方欣然接受。

后者是山西主办的高岭土项目,与港商合资,我方占股份49%,港方占股份51%,组成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总预算3767万元。但是当总造价一再突破、已经达到9千多万元,且投资之后根本没有效益时,该项目却成了我方独资,独自承担经济责任。

上述两个事例,根子都在机制上。假如这两个合办企业,是私人对私人,肯定要付诸公堂的;即使私人对国有企业,而不是对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地勘单位,也不会善罢干休。所以从投资失败的教训中大家深深感到,再不能用现行的体制和机制继续维持下去了。它的主要弊端是从上到下,被严重的依赖机制、干预机制所控制;最下层,是企业化(注意不是企业)的单位办项目;中间层是事业性质的地勘局提供投资或提供贷款担保;最上层是国家机关管理分配投资或疏通贷款。在这个体制下,下边办项目,必然向上边要投资,谁要到,谁就占了便宜,因为它可以不还;谁不要,只能是白不要。这就产生了一种机制,积极促进要钱,于是立项论证,完全是以要钱为目的,可行性研究变成了可批性研究,至于项目的最终后果是什么样,则考虑的不多。而主管投资大权的上边,由于它本身不是企业,只能单纯享受权利,无法承担责任。享受权利,促使它对下过多的干预;无法承担责任,促使它不顾忌失败的后果。所以这种机制很难提高投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