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赶考的考生们都会携带盘缠,为何土匪不抢劫他们
我们在看正史或者影视剧中发现,古代很少发生土匪抢劫赶考的学生事件,按道理来说赶考的学生都会带有盘缠,那为什么很少发生这种情况,或者说土匪为什么对赶考的学生那么仁慈,这里面究竟有什么样的原因呢?
三、道德规范与江湖规矩。古代中国人虽然普遍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但是有儒家传统思想的规范,对读书人较为尊重,因为读书人传播的圣贤教导的,对读书人不敬就是对圣贤不敬。此外,行有行规,土匪也有自己的规矩,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不抢读书人、教书先生、大夫等等,这些人都是对社会有益的人,还有就是不抢老弱病残孕,这些人都是值得帮助和同情,所以也不会抢,这些规矩都是长期约定俗成的,没有人去破坏。
Ⅱ 古代两书生赶考的故事
春秋时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闻风而归,西羌积石山,有一个贤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双亡,勉力读书,养成了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那时候左伯桃已经快上五十年纪,因鉴于中国诸侯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一向没有做官的念头,后来听说楚元王慕仁为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迳奔楚国而来,迤逦来到雍地,时值严冬,雨雪霏霏,再加一阵阵如刀如刺的狂风,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湿透了,勉强忍住寒冷前进,看看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远远望见远处竹林之中,有一间茅屋,窗中透出一点灯亮来,伯桃大喜,就跑到这茅屋前去叩门求宿,屋里走出一个书生来,四十四五年纪,知道了左伯桃的来意,便一口欢迎他进屋去。左伯桃进得屋内,上下一看,只见屋中家具简单,而且破陋不堪,一张床上满堆了一些书卷,左伯桃请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爱好读书,想救国救民的人,二人三言两语,便十分投机,大有“恨相见之太晚”的意思,两人便结拜做异姓骨肉。
左伯桃见羊角哀一表人材,学识又好,就劝他一同到楚国去谋事,羊角哀也正有这个心思。一日天晴,两人便带了一点干粮往楚国而去。
晓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干粮将要用尽,而老天又降下大雪来,左伯桃兀自思量,这点干粮,若供给一人受用,还能到得楚国,否则两个人都要饿死。他自己知道学问没有羊角哀的渊博,便情愿牺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罢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块大石来坐着休息。等羊角哀把大石搬来,左伯桃已经脱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冻得只剩了一口气。羊角哀大恸而号。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粮带走,速去求取功名。言毕死去。
羊角哀到了楚国得由上大夫裴仲荐于元王,元王召见关角哀时,羊角哀上陈十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做中大夫,赐黄金百两,绸缎百匹。羊角哀弃官不做,要去寻左伯桃的尸首。
羊角哀把左伯桃的尸首寻着之后,给左伯桃香汤沐浴,择一块吉地安葬了。羊角哀便在这里守墓。
左伯桃的坟和荆轲墓相隔不远,相传荆轲因刺秦王不中,死后精灵不散,见左伯桃葬在他的旁边,鬼与鬼便起了纠纷。一夜:羊角哀梦见左伯桃遍体鳞伤而来。诉说荆轲的凶暴,羊角哀醒来之后:提剑到左伯桃坟前说道:“荆轲可恶,吾兄一人打不过他,让小弟来帮你的忙罢。”说罢,自刎而死。是夜: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隐隐闻喊杀之声。天明:荆轲的坟爆开了。
这消息给楚元王知道之后,给他们建立了一座忠义祠,勒碑记其事,至今香火不绝。
http://..com/question/16938010.html
Ⅲ 古代寒门书生进京赶考,所需要的巨额盘缠都是怎么来的
科举制作为影响中国非常深远的选官制度,影响了一千多年的学子前仆后继进京赶考。但是不禁让人疑惑,那个时候吃饭都成问题,更不用说进京赶考路途漫长,所需盘缠非常的多,那钱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就是国家补贴,科举制作为关乎王朝政治兴衰的一项重要的制度,王朝当然也是格外的重视,同时考虑了路费的问题。所以历代的王朝都会给考生一定的补贴,一路上给予特殊照顾,有的会有专车接送,所以学子能顺利的进京赶考。
所以说古代学子进京考试也是非常不易的,但是一旦他们学习有所成,金榜题名,一切都是值得的。
好了我就先写到这里,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讨论,觉得小编写的好的请点个赞吧,谢谢。
Ⅳ 大人私访途中救一贫病书生,自己出资其赴京赶考体现了什么形象特征
小说看多了吧
Ⅳ 古代的穷书生如果想要进京城赶考,都会用哪些方式筹钱
都知道现在孩子简直太幸福了,在高考的时候在自己当地的考点考试就行了,但是在古代我们知道需要进京赶考的,但是很多时候离京城很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赶往这个考点去考试,这个钱财是怎么来的呢?
所以说,无论从私人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当时朝廷的角度来说,进京赶考的学生是都是不愁路费的。
Ⅵ 进京赶考的穷书生,衣食住行都是如何解决的呢
科举考试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对官位的垄断和世袭,使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了古代读书人的人生理想。科举制是农耕文明所有文官选拔制度中最具公平性的制度,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曾高度赞扬过科举制度。古代的读书人如果想通过科举制进入仕途,就要通过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用一个不恰当但很形象的比喻来说,就好像是现代的小升初考试、中考、高考和公务员考试。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对读书人的待遇虽然好,但能够有资格进京赶考的却人少之又少。仅以清代为例,童生录取率为2%。这是什么概念呢?2018年,我国有17个省的985院校录取率,连2%都不到!这么看来,古代的童试难度就已经堪比今天的考985了。1898年12月18日,17岁的鲁迅先生与堂叔周伯文、周仲翔、弟弟周作人一起参加了会稽县试,结果名落孙山。童试中的区区一个县试就如此困难,乡试自然是难上加难了。范进中举之后为何会极乐生悲疯掉?刺激到他的可不仅仅是封建礼教。
Ⅶ 赶考,讲故事
俗话说人定胜天、事在人为,人生中难免会遇到坎坷之时,这时最重要当然是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是走出迷途的前提。有了良好的心态,才会尽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困难,激励我们在逆境中奋发图强,朝着人生曙光前进。
曾经有一个故事,讲述古时候有两个秀才,二人关系很好,因上京赶考路途遥远,他们相约一起前往,顺便看看沿途风光美景,也是不亦乐乎的好事。但偏偏不巧,上京途经一条大路,听见不远处正在吹吹打打,原来有人家出殡办丧事,一行人正抬着一口黑糊糊的棺材,其中一秀才心理顿时一惊,倒吸了一口气,心想:“这下完了,碰见这晦气东西!刚出门就触了霉头,看来命中注定如此呀!这次进京赶考又白来一趟了。”
后来果然应验,此考生心情一落千丈,刚进考场,满脑子就是那“黑糊糊的大棺材”的场景萦绕心头,瞬间两眼发蒙头脑一片空白,下笔尤如千斤。成绩公布后,果然名落孙山。
而另一个秀才同样也看见了那口棺材,开始时也感觉很是晦气,后来一经思索,棺材、棺材,啊呀!这不正是要当官又要发财呀,想必今日要鸿运当头了,赶考高中的好兆头啊。进入考场后,三步并一步,心情大好,文思敏捷如泉涌般源源不断,下笔如飞酣畅淋漓。后开榜之日,果真一举高中。
由此看来,人生在世,难免会遇见不如意的事情,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不顺利,就此沉沦消极,因为好与坏本来就是相互转化的,那就要你用开朗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了,目之所及光芒万丈。
Ⅷ 古代进京赶考,穷书生如何解决路费和食宿呢
古代为了选取人才,于是就出现了科举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科举制度最初是从隋唐时期开创的,之后持续了百年之久,一直到清朝末期,科举制度才算真正的消失。
正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点亮人生,对社会有用的人不管在什么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即使在古代也对有才能的人给予可观的优待。
Ⅸ 古代秀才进京赶考要多久,包括来回的时间和考试的时间
1、举人才可以进京参加会试,秀才要先到省城参加乡试,中举才能在来年参加会试。
2、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会试(秀才考举人),而明代成祖于永乐年间迁都之后,一直实行两京制度,分别是北京与南京,所以除了以上两地的考生外,其余省份的都必须前往京师参与考试。
3、全国各地的举人进京赶考,得看所在地到京城的距离。
都城地域问题
第一先看京城在哪,其他的就十分容易确定了。
隋唐时都城在长安,各地人到长安考试,但是有时候皇帝也会临时让人到洛阳考试。就像唐玄宗在位时,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
宋朝人考试当然在开封,河南人顺其自然沾了光,南方人又得划船过江,同样被黄河拦截住的北方人日子也不怎么好过,也得转过头,收拾好包袱乘木排渡过黄河。
直到南宋,京城移到临安,苏南浙北的人捡了大便宜,而河南人就得跨淮过江,四川人只能顺长江飞流直下,沿路山高峡深,浪高礁尖,危机四伏,稍差片刻一船的学子就会“拍在沙滩上”。
而金国、元朝也都举办过科举,这两朝均拥有三个首都,元朝的上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大都(今北京)与中都(今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形成三角之势,金国的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城南2公里)、中都(今北京)、汴京(今河南开封)则成为一条狭窄的长带,不管如何,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重新北移,南方人得就千里迢迢的北上。
到了明清时,除了南北直隶(南京、北京)的举人可以在当地考试,其他地域的举人都得赶到北京参加考试。
根据查阅史料,我们能初步断定几个省份抵京赶考的大概时间:
湖南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从道光十三年(1833年)开始,22岁的左宗棠就踏上了赴京赶考的旅途,由于前两次的落榜,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二月初,左宗棠第三次进京赶考,道光十八年(1838年)二月抵达京城,大致三个月的时间。
四川
丁治棠,四川合川人,曾参加光绪十五年(1889)举行的会试,于光绪十四年(1888)阴历十二月二十日从家中出发,坐船到重庆。二十三日,他再坐船顺流而下,前往上海。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在正月二十日到达上海。二月初二到天津港
,初七到达北京,他在路上一共花了47天的时间。四月二十六日,他离开北京回家,回家路线相同,七月回到重庆。丁治棠到北京参加会试,前后一共用了8个月的时间。
云南
从云南省城昆明上北京会试,有两条道路可走。如没有特殊原因,人们都选择
出云南胜境关进入贵州再北上。
这条道路上有很多驿站,最大的几个驿站之间的路程为:昆明滇阳驿(今昆明东北波罗村)到贵阳府城(今贵州省贵阳市)1040里,贵阳至平溪卫(今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590里,平溪卫至罗旧驿(今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罗旧镇)210里,罗旧驿至澧州城(今湖南省常德市澧县)880里,澧州至孙黄驿(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130里,孙黄驿至荆州府城(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120里,荆州府城至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490里,襄阳至卫辉(今河南省卫辉市)1030里,卫辉至北京顺城门(宣武门)1240里,全程5730里,一般要行走3个月。
广州
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里提到过鸦片战争时上奏道光的奏折从广州到京城的时间平均是15天,而“靖逆”的奕山、琦善分别走了57、56天。这二位都是被“抬”着走的,军情奏折自然是快马驿站传送,普通的举人速度应介于二者之间。举人在乡里属于“头面人物”,交通工具应不会太差,还有很多书需要带。认为应该在25——35天之间。
这可以从古代官员赴任的标准行程来算,明清两代,从南京沿运河至京城是3个月,从南京至广州大约也是3个月。因此如果走运河路线,一个古代广州人,到京城大约要半年时间。
创造以上因素的前提
1、盘缠是否够
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赴举者刘蜕曾在一篇文章中诉说了赴举的辛酸:“家在九曲之南,去长安近四千里。膝下无怡怡之助,四海无强大之亲。日行六十里,用半岁为往来程,岁须三月侍亲左右,又留二月为乞假衣食于道路。……况有疾病寒暑风雨之不可期者,杂处一岁之中哉!是风雨生白发,田园变荒芜。”刘蜕所说的“半岁为往来程”,虽然诉说了赶考的辛酸,也吐露了其间巨大的经济压力。半年间不仅收入全无,还有旅途车马费、旅店费、饮食等盘缠,是一笔大开支。
古代考试还有一项开支,学生考试用的每套试卷都由考生来支付,加上置办一些考试装备,如脂烛水炭、餐器、衣席等,加起来不是小数目。
就像之前提到过的丁治棠,在8个月的时间内,尽管他没有将每笔开支都记载下来,但他在落榜后,曾经伤心地说:“费银数百,如泥牛沉海,毫无消息”。他花十两八钱银子买了洋船的船票,到天津港又花了七千钱雇车从天津到北京,落榜了后又花了一笔钱捐了一个教谕的职位,从天津返回上海的轮船费是九两八钱。
2、是否太平
走到偏僻人稀之地,土匪抢劫赶考举子的事件虽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很少发生。这是因为,举人上京赶考所带路费都不太多,而官府对抢劫举子的土匪追查很严,且判刑很重,土匪犯不着冒很大的风险,去干获利不多的事。另外,土匪也不会抢错,因为上京赶考的举子大多用黄布做成旗帜,其上大书“奉旨会试”等,结伴招揺上路,识别很容易。
3、疾病
进京赶考的举人,最大的担心和麻烦就是在路上生病。刘凤骞便是在去会试的路上生病的,不过他生的只是一点小病,虽然影响了写诗,却仍能吹箫解愁和继续赶路。若生了重病,轻则耽误考期,重则病死异乡。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举人,晋宁州金砂村的李承祜、李承祐(光绪二年即1876年丙子科举人)兄弟俩,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双双赴京会试。李承祐在路途上受了风寒,到京城后卧床不起,没等到会试便病死京城。兄长李承祜忙于料理胞弟的后事,又要扶柩回晋宁,只好放弃这次会试。此后,李承祜也没有考中进士,享年79岁而病故。
4、天灾
进京路途太遥远,无论走路、骑马、坐车、乘船,有时也会发生事故。如昆明举人尹尚廉,道光二年(1822年)上京城会试,走到距京城不远的今河北衡水市安平县时,他图方便搭乘安平同知周炳的运铜船沿滹沱河北上,船行至新滩时被大风吹翻,可怜这位饱读诗书的尹尚廉竟溺死异乡。
Ⅹ 古代科举盛行,但是贫穷的书生怎么凑够进京赶考的盘缠的呢
自隋朝建立科举制度以来,中国人便把读书和做官联系了起来——读书就是为了步入仕途。在科举制诞生之前,官场都被既得利益群体把持,导致了读书好的当不了官、能当官的也不一定有多少才华。
远一点的如安徽,可以拿到20两,最远的海南则可以达到30两!清朝各个时代白银的购买力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以700元人民币来折合的话,海南的考生可以拿到大概2万元的路费。
最后就是地主们为了巴结未来的官员们,所做出的政治投资了。毕竟拉拢多个考生,比拉拢一个已有职有权的官员,所付出的成本低太多。一个商人或者地主,如果能够以不多的资本,投资多个考生,但凡是有一名能够金榜题名,自己的回报又何止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