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债投资 » 森纳尔投资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森纳尔投资

发布时间: 2021-06-04 08:28:05

❶ 尼罗河的综合开发,以及纳赛尔水库的利弊

尼罗河的综合开发
河流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尼罗河流域就全流域平均而言,是水资源短缺的地区。限于流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水资源的利用仍以农田灌溉为主,而且除埃及以外,水资源短缺问题尚不突出,但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入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源将严重不足,需要流域内各国加强合作,合理、充分开发尼罗河水资源。为了动态地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范围扩大的全过程,下面按时间顺序,以利用河水的主要途径为标志划分5个阶段加以叙述。

公元前三四千年至19世纪20年代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主要发展引洪漫灌,也开始修建蓄水水库,采用自流引水和提水灌溉。

尼罗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始于沙漠失水区。在埃及,水文测量和河水开发利用至少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400年,埃及就掌握了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沿尼罗河谷地引洪漫灌,发展农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一种传统的灌溉方法一圩垸灌溉(Basin lrrigation)。每年汛期通过水渠将洪水引入面积不等的圩垸,水深1~2m,停留40~60天,淤积的泥沙成为一年一度的宝贵肥源。当河水位下降时,潴水流回尼罗河,即行播种小麦、豆类等作物。除引洪漫灌的方式,也修建过灌溉水库和采用提水灌溉的。据说,在公元前2700~2600年间,埃及曾在开罗东面30km的一条称为瓦迪加拉瓦的河上修建了一座叫埃尔发拉的坝,以拦蓄山区的洪水。很早以前,埃及就出现了吊桶汲水灌溉,但是灌溉面积不大,而且冲积物含量很低,因而不能肥田。除埃及外,苏丹北部尼罗河沿岸也发展了类似的传统灌溉农业。

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初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在继续引洪漫灌的同时,建闸壅水,引枯水灌溉,提高农田复种指数。

初具规模的常年灌溉始于1 9世纪20年代,1826年进行了尼罗河岸改善丁程并开挖了深渠系统,从而增加了灌溉面积。1843年埃及决定在尼罗河上建闸,以控制、抬高枯水位进行常年灌溉井宜泄洪水。1861年舀先在开罗以北23km罗塞塔和杜姆亚特支流上建成2座水闸,即三角洲(Delta)闸。这是尼罗河最早出现的大型壅水工程.标志着埃及的灌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至20世纪初又陆续兴建了齐夫塔(Zi{ta)、阿西尤特(Assyut)、伊斯纳(1sna)等水闸,壅水工程的建成和使用,使埃及在枯水期获得灌溉用水,从此传统的圩垸灌溉开始向常年灌溉过渡。埃及的灌溉面积从1820年的126万hm2增至1907年的227万hm2,相应的复种指数也由1提高到1.43。

20世纪初至60年代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修建年调节水库,调节年内径流,提高年径流利用程度,并开始河流的综合利用。

随着常年灌溉的扩大,复种指数的提高,复种作物需水量的不断增加,自然径流已不敷灌溉需要,于是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目标就转向主要来自季节丰水区的大量汛期洪水。为了蓄洪济枯,1902年埃及在阿斯旺建成尼罗河上的第一座水坝一阿斯旺老坝,库容l0亿m3,灌溉面积16.8万hm2,这是尼罗河最早出现的现代化蓄水工程。老坝先后两次加高,1912年加高6m,库容增至25亿m3,新增灌溉面积8万hm2,1932~1933年第二次加高8m,库容达到50亿m3,坝高达到83m,增加灌溉面积。万hm2,目前灌溉面积有32.8hm2,左岸有一座水电站,该坝还设有通航船闸。1937年埃及又在苏丹境内喀土穆以南48km的白尼罗河上建成杰贝勒奥利亚(JebelAulia)水坝,库容35亿m3,枯水季节向埃及放水,灌溉面积33.7万hm2。

除了兴建上述水坝外,埃及还增建了纳贾哈马迪(NagHammadi)闸(1930年)和伊德费纳(Edfina)闸(1950年),并对其它水闸进行加固、改造或重建。

这样,自阿斯旺老坝以下沿尼罗河谷至三角洲,埃及已具备完整的灌溉系统。伊斯纳闸左岸为阿司风渠,长125km,右岸为卡拉比亚渠,长225km。纳贾哈马迪闸以上则分东一西纳贾哈马迪渠。阿西尤特闸左岸有易卜拉希米亚渠,长317km,夏季流量30~80m3/s,洪水期达500—900m3/s,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渠之一。此外,另有优素福河从该渠引水至法尤姆绿洲。这些渠与尼罗河大致平行,灌溉尼罗河西岸的狭长地带。三角洲地区共有4条干渠,伊斯梅利亚渠、陶菲克渠、米努夫渠和布梅拉渠。其中伊斯梅利亚渠长123km,流量100m3/s,东接埃及苏伊士运河,除了用于灌溉还可通航。所有十渠又依次分出众多支渠,组成严密的灌溉网。1966年灌渠总长已达25500km。

灌渠每年2-12月放水,1月份停水进行岁修,灌溉方式为轮灌,轮灌期随作物而异。

此外,埃及对于排水也十分重视,1964年排水渠总长达22000km,其中暗管排水总长为12000km,捧水干支渠已初步形成系统。同时埃及还大力发展提水灌溉并控制自流灌溉。

苏丹的常年灌溉始于20世纪20年代。青、白尼罗河之间广大的杰济拉平原具备发展大面积自流灌溉农业的优越条件。]925年青尼罗河建成森纳尔(sennar)水坝,库容7.8亿m3,从此自流灌溉取代了机泵提水灌溉,植棉面积迅速扩大,1951—1952年森纳尔水坝加高扩建,库容增至9.3亿m3。1988—1959年杰济拉灌区面积已达42万hm2。

苏丹独立后又在杰济拉灌区(MainGezira)西酉开辟曼吉尔灌区(Mangil Extension)。自1957年起至1963年分五个阶段建成,总计发展灌溉面积25万hm2。为了满足新增灌区的农业用水,1960~1966年又在森纳尔水坝上游兴建规模更大的罗塞雷斯(Ro-seires)水坝,初期坝高57m.库容达20亿m3,后加高至68m,库容增至74亿m3,灌溉面积553hm2。

1964年苏丹还在阿特巴拉河建成哈什姆吉尔巴(KhashannGirBa)水坝,开辟新的自流灌区以安置因阿斯旺高坝蓄水而迁居的5万苏丹入。水库库容为13亿m3,可灌溉农田21万hm2,60年代第一阶段竣工,灌溉面积已达S万hm2。

上述自流灌区均具有配套的灌溉系统,水渠纵横,井然有序。如杰济拉主灌区和曼吉尔分灌区各有一条总干渠4m、流量168m3/s;曼吉尔总干渠宽50m、深4m、流量186m3/s。两条总干渠分别向若干条干渠(Major Canal)供水,每条干渠又向支渠(MinorCanal)输水,杰挤拉和曼吉尔两大灌区总面积超过80万hm2,由于管理严密、产量稳定、灌溉成本低,已成为非洲发展大面积自流灌溉农业的范例。

在这一段时期,尼罗河流域各国修建了一系列工程,虽然主要是为灌溉服务的,但一些工程也有一定的发电效益。

不过,在这一时期所建的水库均屑年内调节水库,为了防止泥沙淤积,一般采用排浑蓄清运用方式,只能蕾存当年洪水期的部分余水以补充翌年枯水期之不足,尽管如此,库内淤沙仍然逐年增加,蓄洪能力每况盒下,一旦遇到枯水年份上述水库就显得无能为力。

此外,在本阶段由于苏丹现代灌溉农业的兴起,影响到埃及夏季灌溉用水。为此,1929年埃及与英国签订了尼罗河水协议(Nile Water Agreement),对苏丹杰济拉农场的用水量和森纳尔水库的蓄水时间作了严格限制,埃及占有480亿m3,苏丹可占有40亿m3(均以阿斯旺计算)的用水份额。这说明埃及、苏丹开始出现用水矛盾。

为充分开发利用尼罗河水资源,埃及和苏丹于1959年11月签定了新的尼罗河水协议。该协议承认埃及、苏丹的既得利益;同意在埃及兴建阿斯旺高坝,高坝每年净效益为220亿m3,埃及享有75亿m3,苏丹则获得145亿m3,这样埃及、苏丹两国的份额分别增至555亿m3和185亿m3;此外,两国还同意在苏丹兴建招泽分水工程从而增加尼罗河水量,费用和利益均由两国平分,并成立常设联合技术委员会监督执行。新的协议体现了开发利用尼罗河水资源所出现的国际协作。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以修建阿斯旺高坝为标志,开始径流的多年调节,提高枯水年的用水保证率,河流的综合利用已初具规模。

前已述及,尼罗河水资源年际变化很大,有丰水年和枯水年之分,年径流量最多曾达1510亿m3,最少却只有420亿m3,相差悬殊,有的年份大量河水未经利用白白泄流入海,有的年份又远远不敷灌溉需要,解决上述矛盾的唯一办法是在尼罗河兴建多年调节水库,容蓄丰水年的多余水量以备枯水年所需。

尼罗河流域各国曾研究过“世纪蓄水计划”,计划在尼罗河上游干支流上修建一系列蓄水工程。该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工程:①修建蒙博托湖多年调节水库,与维多利亚湖水库共同调节径流;②修建绕过苏德招泽地的琼莱渠以减少蒸发损失;③修建塔纳湖多年调节水库;④在阿特巴拉至瓦迪哈勒法之间的尼罗河干流上修建一座年调节水库(第四瀑布坝)。该计划与修建阿斯旺高坝方案进行过比较。由于前者规模太大,实现的时间长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没有采纳,而决定先修建阿斯旺高坝。

大坝子1960年1月9日开工,1967年大坝基本建成,1970年工程全部竣工。

阿斯旺高坝建在老坝上游7km处的萨德埃阿利河谷,在开罗以南800km。最大坝高lllm,水库总库容1689亿m3,有效库容900亿m3。水库回水长500km,在埃及境内长约300km,称为纳塞尔湖,在苏丹境内约200km,称为努比亚湖。水库平均宽度10km。水电站装机12台,总装机容量210万kW,年发电量100亿kW·h。

高坝建成后有效地消除了尼罗河水位的季节性能落。除去100亿m3的平均蒸发、渗漏损失外,尼罗河每年可提供740亿m3的稳定水量为埃及、苏丹所用,比建坝前增加了220亿m3。

高坝给埃及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①保证了灌溉用水需要,可扩大耕地55万hm2,并使上埃及尚存的38万hm2耕地由圩垸灌溉变成常年灌溉。提高厂耕地夏种指数,使埃及农业增产25%,并在1 972~1973年、1980~1987年极枯水期挽救了农业。②控制洪水、消除水灾。大坝建成后,埃及已战胜了1964、1967、1975年3次大洪水。③高坝建成非洲大型水力发电站,为埃及提供廉价的电力,从而减少热电站的燃料消耗。④改善航运条件,使尼罗河(埃及段)货运量增至1000万t。③减少下游灌渠的清淤工作,节约疏浚费用。⑥纳赛尔湖发展为大型淡水渔场,渔获量逐年增加,渔业资源潜力很大。⑦阿斯旺地区旅游业得到发展,增加政府收入。⑧促进城镇繁荣、增加就业机会。

埃及利用高坝增加的尼罗河水份额制订了1960~1980年土地开垦计划。计划共12项,其中7项在下埃及三角洲周围和西奈半岛,另外5项在上埃及尼罗河谷地。总共计划扩大耕地52.5hm2,至1980年埃及利用新增的尼罗河水份额已开垦土地47万hm2。另外,从60年代起埃及通过扩建灌渠、兴建抽水站分两个阶段将上埃及尼罗河谷32万hm2耕地由季节灌溉改为常年灌溉。

但另一方面,高坝对生态环境和社会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影响:①从库区内远迁和安置了13万入,移民投资占总投资的25%。②泥沙淤积库内,不但使下游失去一年一度的天然肥源,同时还引起下游河床刷深。③破坏三角洲北缘冲淤平衡,引起尼罗河三角洲的侵蚀后退。④下泄淡水减少,导致三角洲地区水质变化。梅水倒灌,尼罗河口外沙丁鱼严重减产。⑤常年灌溉面积扩大导致三角洲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加剧、血吸虫发病率上升。

当然,高坝的兴建是出于埃及国民经济的需要,尽管总费用高达5.9亿埃镑,但每年的经济收益却超过2.3亿埃镑。高坝建成运行以来,累计收益早已超过投资和损失。全面加以衡量认为利大于弊、得多于失。

苏丹在这一时期继续致力于尼罗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70年代仍优先发展灌溉、水电,增加对尼罗河水份额的使用。大型项目主要是兴建赖哈德和凯纳纳灌区。

赖哈德(Rahad)灌区位于杰济拉灌区东南赖哈德河岸,南北长160km、东西宽15—25km,总面积3160km2,可开垦27万hm2土地。该灌区利用赖哈德河的青尼罗河水,采取提水灌溉和自流灌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灌溉。1973年在赖哈德筑坝蓄洪。由于该河为季节性河流,旱季河床干涸,水库蓄水不敷旱季灌溉需要,为此在青尼罗河畔的米拉兴建一座非洲最大的电泵站,抽取青尼罗河水,通过一条长84km,深2.5m的干渠送往灌区。此外该工程还包括修建10座大桥,108座中小桥梁,9座泄洪站以及52个灌溉闸门。

凯纳纳(Kenana)灌区位于喀土穆以南约300km。青、白尼罗河之间的广大热带灌丛草原,计划从罗塞雷斯水库开始沿青尼罗河西岸修筑运河,发展自流灌溉,开垦土地50万hm2。目前利用白尼罗河水进行提水灌溉。工程包括兴建四座大型水泵站,干渠29km,支渠279km以及配水建筑物500处。提水高程40m,干渠引水流量4.2立方米每秒。

地处季节丰水区上游的埃塞俄比亚则继续着手开发青尼罗河的水力资源。1973年在沃累加省青尼罗河支流建成芬恰(Finchaa)坝,装机容量10万kW,最大年发电量5.32亿kW·h。

此外,位于东非高原全年丰水区的坦桑尼亚1 978年在维多利亚湖南岸姆万扎地区建成尼卡卡达水电站,发电能力1.8万kW。

到目前为止,尼罗河流域已有大型水闸7座,大坝10座,水电装机容量290.1万kW,全流域灌溉面积454.8万hm2,其中尼罗河水所灌溉的耕地面积达446.8万hm2。

20世纪80年代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在继续修建多年调节水库的同时,采取增水、保水、省水等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全面进行河流的综合利用。

(1)供需矛盾。随着尼罗河流域各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尼罗河水的需求在逐步增加,水源不足的矛盾日趋严重。

埃及地处沙漠失水区,尼罗河水对于埃及经济乃命脉所系。一个多世纪以来,埃及的耕地面积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仍赶不上入口增长速度,以致入均耕地面积及种植面积反而逐年减少,并且这种趋势仍将继续。耕地缺乏、粮食不足是埃及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开发水源、扩大耕地一向是埃及的既定国策。目前,阿斯旺高坝为埃及提供的尼罗河水份额已不能满足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水资源的紧张程度日益加深。因此,保护和开发尼罗河水资源已成为埃及制订经济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苏丹自然条件优越,水土资源丰富。尼罗河流经苏丹国境约3300km,几乎为全长之半,差不多所有重要支流均在苏丹境内汇集,土地辽阔,可耕地面积达8400万hm2,已耕地不到1000万hm2,农业生产潜力很大。苏丹经济一向以农业为基础,重点是发展灌溉,增耕地。灌溉用水急剧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也渐趋尖锐。扩大水源、增加尼罗河水份额亦大有必要。

埃塞俄比亚位于季节丰水区上游,本身却季节性缺水,按照气候条件,全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均可种植作物,高原上普遍可以一年两熟,农业甚至可以一年三熟,但由于灌溉不发达,因此极少复种。有限的灌溉面积主要集中在阿瓦什河流域和厄立特里亚(现已独立),尼罗河流域几乎空白。1978年埃塞俄比亚决定在阿特巴拉河、特克泽河和青尼罗河支流丁德尔河、伯莱斯河筑坝拦水,发展灌溉,以改变目前水土流失、旱季缺水的状况。过去未参加签订尼罗河水协议的埃塞俄比亚迫切要求分享尼罗河水,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程度。

此外,位于东非高原全年丰水区的一些国家也纷纷拟订了开垦沼泽、发展灌溉的计划。如乌干达准备开垦基奥加湖南部沼泽种植水稻;肯尼亚打算开垦维多利亚湖附近的亚拉河沼泽;坦桑尼亚拟在维多利亚湖岸发展提水灌溉,扩大棉花、水稻种植面积,同时还与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合作开发卡盖拉河沼泽,发展农业。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目前尼罗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日趋尖锐,当初签订尼罗河水协议时仅涉及埃及、苏丹两国之间的用水分配问题,而现在尼罗河水资源不仅为多数流域国家所关注,甚至还为流域以外的国家所瞩目,大有供不应求之势。

(2)开源节流的主要措施。挖掘尼罗河水资源潜力的关键在于减少河水的蒸发损失,包括湖面、河面、水库面和沼泽的蒸发。比较可行的是减少沼泽的蒸发损耗,尤其是减少苏丹境内大面积沼泽的蒸发损失。

旨在减少杰贝勒河在苏德沼泽失水的琼莱(JongLei)运河计划几经修改后已开始付诸实施。该工程于1976年7月由法国国际建筑公司承包,采用巨型斗轮式挖掘机施工。以琼莱以南70km的博尔作为起点,运河全长350km,底宽46~52m,深4.5m,边坡l:2,总共挖掘土方8700万m3,引水能力830m3/s,相当于杰贝勒河在蒙加拉平均流量的四分之一。运河于1978年6月破土动工。除了开挖运河外,还在运河首尾分别建节制闸以控制进出水量。分水运河竣工后由于沼泽:地区蒸发失水减少,尼罗河在马拉卡勒的年径流量将啬47亿m3,相当于在阿斯旺每年净增水量38亿m3,由埃及、苏丹平分。

琼莱分水运河工程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①净增水量可扩大埃及和苏丹的耕地30万hmz,井可增加下游水电站的发电量;②运河和宰拉夫河之间地区可免遭河水泛滥淹没;③改善沿河地区牧草生长,并提供永久性水源,从而扩大放牧面积;④开辟新的内河航线,缩短朱巴—马拉卡勒的航程约300km。

除了琼莱第一期工程外,已拟订的沼泽引水计划还有:①琼莱二期工程:开挖一条新运河或加宽第一期运河使引水能力从230m3/s增至500m3/s。预计尼罗河在马拉卡勒的年径流量最终可增至90亿m3,相当于在阿斯旺每年净增水量73亿m3。②加扎勒沼泽引水工程:修建两条分水运河,一条将东南部耶伊河、纳姆河、马里迪河和通杰河引入善贝以南的杰贝勒河;另一条将西北部朱尔河、吉提问、逢戈河、洛尔河和阿拉伯河引入白尼罗河。同时准备在某些土河道上游筑坝。迄今已选定的坝址有:苏埃河卜游9km处(库容10亿m3),耶伊河阿加瀑布(库容3.3亿m3),布塞里河口以南50km处(库容10亿m3)。加扎勒工程预期每年净增水量70亿m3,③马查沼泽引水工程:从巴罗河经阿达尔河至白尼罗河开挖一条分水运河。在巴罗河上游甘贝拉建一座水库调节流量,并从吉卡至马查沼泽泄水处修建护岸丁程。工程预期每年净增水量40亿m3。

上述沼泽引水计划一旦实现,每年总共可增水 200亿m3,开发潜力较大。

“世纪蓄水计划”虽因让位于阿斯旺高坝工程而推迟实施,现在沼泽地区分水工程的实现实际上是“世纪蓄水计划”的启动,是进一步充分利用尼罗河水资源所必要的重大措施。

世纪蓄水工程由于能控制东非高原丰水区全年水量并进行多年调节,竣工后将为下游提供稳定可靠的自然径流,从而保证沼泽分水运河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利用沼泽分水运河,世纪蓄水工程才具有实际意义。

除沼泽之外,每年水库、湖泊的蒸发耗水量非常可观。一旦招泽地区潜力开发殆尽,可以预见下一个目标很可能是设法减少水库、湖泊的蒸发损耗以增加尼罗河水量。

除了上述措施外,其他措施还包括提高灌溉技术,节约用水,增加水的重复使用串等。例如,埃及迫于入口增长的巨大压力,必须继续扩大耕地,以使粮食增产。然而埃及本国境内的尼罗河水资源潜力几于已开发殆尽。对于如何解决国内用水问题已采取以下对策:一是积极扩大尼罗河水以外其它水资源的利用;二是提高灌水技术,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有效利用耕地,走精耕细作道路。在这方面已采取的措施有:改善排水系统,将露天排水改为暗管排水;提高河水重复使用率;发展提水灌溉、喷灌和滴灌。

(3)重视环境牛态问题。随着入口增长、经济发展,流域各国对尼罗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入类活动对流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冲击愈来愈大,由此引起的牛态环境问题也愈来愈为入们所重视。这一点在开发利用历史最悠久、程度最深的埃及表现尤为突出。

一个多世纪以来,埃及常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由于渠道长期输水,灌水下渗,地下水位显著上升,从而导致三角洲地区上壤沼泽化和次生盐碱化,肥力下降,影响作物产量。这是开发利用尼罗河水资源引起农业牛态环境退化的事例,为此埃及采取了相应的整治措施: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加强田间排水,推广提水灌溉,控制农业用水。这些措施既节约了宝贵的灌溉用水,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发展,使农业牛态环境得到保护。

阿斯旺高坝的建成运行给埃及带来厂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工程对埃及的环境、社会也产生了一系列副作用,这充分说明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时不仅要考虑技术经济效果,同时还必须兼顾工程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对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事先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权衡利弊、防患未然,对于今后进一步开发尼罗河水资源来说至关重要。

苏丹琼莱运河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工程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产生的环境影响也不容忽视。工程兴建后,使沼泽地区原来的水文情况发生了变化,对渔业、水生生物等具有长期影响,改变了沼泽地带的相对比例和面积,影响了当地部落的游牧生活。因此,规模宏大的运河工程在全部竣工前仍需对其环境、社会影响作出相应的评价,采取有效的整治措施,使运河兼具良好的技术经济和环境质量效果。

埃塞俄比亚林地面积小.森林覆盖率不高,降雨强度和河床比降都很大,加上过度砍伐,水土流失严重,因此今后在开发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流域,发展灌溉农业时必须重视水七保持,开发和整治都不可偏废。

(4)加强国际合作、统一规划、共同开发、合理分配水资源。尼罗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随着流域各国用水量的增加,水资源的分配已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政治问题。因此,流域各国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合理地开发水资源。另外,尼罗河流域是一个涉及许多国家的地理单元,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尽管矛盾和困难很多,但是流域各国已有经过协商合理分配水资源的先例,今后只要进一步加强协商合作,存在的矛盾可望得到解决。

(5)加强河流的综合开发、利用。如上所述,在前几个河流开发和水资源利用阶段,多数为灌溉工程,仅有部分工程有一定的发电效益。这是由于尼罗河流域各国均属于发展中国家,并且是农业国,投入资金有限,河流的开发利用程度仍然处于低的水平,特别是发电、航运、旅游等方面的开发潜力很大。见尼罗河流域内已建成闸、坝表。目前,流域各国都在计划修建水电站。如埃及计划兴建的纳贾哈马迪拦河坝以取代老坝,新坝位于老坝下游3.2km处,由船闸、泄水道和厂房3部分组成,目的是确保长期、持续地将尼罗河水引入2条灌渠,以灌溉31.5万hm2农田;稳定河水位以确定该河段全年通航;安装4台单机容量16万kW的灯泡式机组,确保年发电量4.6亿kW·h。苏丹计划在2010年修建5座水电站,装机容量71万kW。乌干达境内的维多利亚尼罗河有巨大的落差,从维多利亚湖到基奥加湖落差103m,从基奥加湖到蒙博托湖落差为413m,上游有维多利亚湖的调节,径流均匀,开发条件优越。在其下游规划可建6级电站,共计装机容量200万kW,1级即为布贾加利电站。埃塞俄比亚查勘了184处坝址,将其中18处列为2020年开发计划,年发电量达到439亿kW·h。

纳赛尔水库及阿斯旺水坝利弊分析

利:
a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

b为工农业提供电力资源

c 防止旱涝灾害

d发展湖水养鱼业

弊:
a下游河道水位降低,原有下游水利设施作用减弱

b地下水位抬升,次生盐渍化日趋严重

c尼罗河的泥沙被拦,失去宝贵的肥源

d下游生态环境恶化,污染加剧

❷ 跪求政治

近代欧洲霸权体系的形成,以及这一霸权在20世纪中被美国所取代,其历史进程构成了典型的黑格尔“否定之否定”三段式。英国曾长期有着干涉欧洲大陆事务的传统,作为后来者的美国,即使在奉行“孤立主义原则”时期,也一刻没有忘记介入欧洲事务,在与欧洲各国力量消长中逐渐扩大自己的外交空间,并借机击倒欧洲成为世界性的大国。研究大西洋两岸的地缘政治力量的消长历程,有助于我们合理认识和把握大国兴衰规律。一、16世纪英国在海上打败西班牙赢得了海权,17世纪英国在海上打败荷兰赢得了海上贸易垄断权,并在18、19世纪,英国与法国和俄国争夺海外市场则最终赢得了世界霸权。这一过程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的进程相一致,国际间的大规模财富转移本质上并不是靠交换而是靠暴力完成。大国的兴起是一个体系,英国的近代兴起带动的是西方欧洲霸权体系的兴起和东方皇权体系的衰落。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从欧洲封建堡垒中打开了缺口。当时,中南美洲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北美洲的大部分则主要是英、法、西班牙和荷兰的殖民地,而亚洲大陆的中国则到19世纪中叶才进入衰落期。英国面临着巨大的来自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压力。作为近代工业资本主义兴起的源头国家,英国资本主义的诞生,需要极强的力量反抗霸权并建立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世界体系。16世纪初,英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力量都不及法国和西班牙,但在海外贸易方面英国与西班牙的矛盾日趋尖锐,这迫使英国必须直面来自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压力。1588年7月,英国在两天之内打败由西班牙130艘战船组成的“无敌舰队”,由此初步确立其对大西洋的制海权。1609年西班牙被迫与荷兰签订12年休战条约,实际上承认荷兰共和国独立。西班牙霸权由此衰落,并让位于荷兰。17世纪中叶荷兰在航海、殖民、贸易等方面达到了鼎盛时期,远航商船已达好望角、马六甲和北美东岸,并在南美巴西等地拥有据点和殖民地。与此同时,英国与荷兰之间的海外利益矛盾日益不可调和。英国决定同样直面来自荷兰的海上霸权压力,因此与荷兰前后30多年进行了三次海上战争。英国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一切在欧洲、非洲和美洲生产的商品,只有在英国船员管理的英国船上才能运入英国领土。荷兰拒绝接受,于1652-1654年爆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并被迫承认《航海条例》。1664年,英荷再次发生战争,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1686年改名纽约)。1672-1674年英荷发生了第三次战争,荷兰战败,此后荷兰一蹶不振。到18世纪初,荷兰已丧失了海上优势及相应的贸易垄断地位,而英国赢得了海上的同时也是历史的主动权。距英西海战整整100年的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胜利。胜利了的英国资产阶级上台之后面临的是在都铎王朝(1485-1603)、斯图亚特王朝和克伦威尔时期(1599-1658)通过一场场战争打下的已是比较宽松的海上安全环境。除此之外,英国还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与19世纪亚洲日本完全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面对着的是一个已为查理大帝(Charlemagne,742-814)在公元800年基本统一,却又极不幸地为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条约”中三分天下的天然破碎的欧洲。先天破碎的欧洲大陆地缘政治环境为新登上历史舞台的英国资产阶级提供了较后来的美国、日本等更为优越的先天条件。二、英国工业革命刺激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海外市场和投资的需求,这不可避免使英国与法国形成尖锐冲突。冲突到拿破仑时期到达高峰。尽管拿破仑对英国的挑战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也为英国的世界霸权培植起了“掘墓人”,这就是美利坚合众国。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的胜利,加速了英国资本的世界扩张及由资本扩张带动的英国工业革命进程,英国工业革命又反过来刺激英国资产阶级对海外市场和投资的需求。这使在法国黎塞留(Armand Jean Plessis,Duc de Richelieu,1585-1642)、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和路易十五(Louis XV,1710-1774)时代,英国与法国的海外扩张形成了尖锐冲突。冲突的主要方向是北美和亚洲。早在16世纪末,英国就开始涉足北美。1607年,伦敦公司(后称弗吉尼亚公司)来到詹姆士城,后来发展为弗吉尼亚殖民地。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麻萨诸塞海湾,建立了新普利茅斯移民区,奠定了新英格兰殖民地的基础。到18世纪上半叶,英国殖民地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已建立了13块殖民地。与此同时,法国也在向北美殖民。1604年,法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的移民区罗雅尔港。1608年,法国殖民又扩展到圣·劳伦斯河流域,建立了魁北克殖民地,它成了法国在北美扩展其殖民势力的基础。1682年,法国殖民者沿密西西比河南下,直达河口,宣布沿河流域为法国所有,称路易斯安那。法国在北美由北向南,英国由东向西的扩展,使两国在空间上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1701-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英国夺取了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纽芬兰的阿卡底亚地区。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法国惨遭失败,不得不把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的全部地区和密西西比河东岸地区割让给英国,西岸地区让给西班牙。17世纪始,印度逐渐成了英国与欧洲列强角逐的重要场所。15世纪以来,首先到印度的是葡萄牙人。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并于1612年击败葡萄牙舰队在印度西海岸苏拉特登陆,建立了第一个商站。1614年英国人再次击败葡萄牙人,获得印度洋的制海权。英国占领了印度的马德拉斯(1620年),加尔各答(1633年),到80年代占领孟买。法国1604年建立了东印度公司,但在1668年才在苏拉特地区设立海外商站。10年后法国在卡里阿提加建立了殖民侵略的据点。17世纪晚期,法国人占领孟加拉的昌德纳果尔。英法在印度也展开了争夺。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印度是重要战场之一。法国失败。根据巴黎和约,除少数城市作为商站外,法国几乎丧失全部印度殖民地。法国在北美和印度的失败,燃起了法国持续高涨的反英情绪及由此产生的法国人对北美独立战争的同情。为报“七年战争”失败的一箭之仇,路易十六不惜巨资援助北美独立战争,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率先承认美国独立并与美国结盟打击英国。拿破仑时期,法英矛盾激化,其中既有法国新兴的资产阶级抵御英国资本的性质,又有与英国争夺世界市场的帝国主义性质。为了打败英国,法国督政府制定了相应的世界战略并几乎倾其全部国力实现这一战略。1798年,拿破仑在打败第一次反法联盟后,开始考虑从东西两线即印度和美国,切断外围市场方式打击英国的战略。他说:“埃及是非洲的一部分。它位于古代世界的中心,在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是与印度通商的天然的货物集散地。”[①]“在占领埃及五十年以后,文明可能通过森纳尔、埃塞俄比亚、达福尔和费赞等地传播到非洲腹地去。”[②] “法国在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业已丧失,法国需要有能够抵得上美洲殖民地的新的大殖民地。”[③]他向督政府建议在准备渡海对英作战的同时,出兵埃及,进而占领印度,掐断英国所依赖的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贸易线,截断其来自印度的财源。[④]他认为:“要在(印度)这样遥远的战场打胜仗,就必须有一个中途阵地作为进攻基地。埃及离土伦六百法里,离马拉巴尔(位于今印度果阿以南至科摩林角的海岸)一千五百法里,它正是这样一个进攻基地。法国如果能够在(埃及)这个国家里牢固站稳脚跟,那么它迟早会成为印度的主人。广大的东方贸易也会回到红海和地中海这条古道上来。这样,一方面,埃及会代替圣多明各和安的列斯群岛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必然会成为征服印度的道路上的一个兵站。”[⑤] “牢固地占领(埃及)这个国家是远征印度整个计划的基础”,“出兵印度的日期一决定,一支包括十五艘主力舰、六艘巡洋舰和十五艘大运输舰的舰队,就应装载五千名兵士和大批粮食弹药从布列斯特出发。”[⑥]拿破仑1796年进攻意大利,击败奥地利,并入侵埃及。为打开通往印度的道路,1807年拿破仑与伊朗国王签订同盟条约,伊朗同意废除英伊同盟,对英宣战,派兵进攻印度并迫使阿富汗一同进攻印度;同意法国假道伊朗进攻印度、为法国供应粮食并为法军开放波斯湾一切港口。另一方面,拿破仑也从北美入手打击英国。1789年法国爆发革命,1793年,英国组成第一次反法联盟。1799年,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成为法国最高执政。1802年3月英国被迫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表示与法国和解。为了确保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拿破仑并未因暂时休战而放弃打击英国的计划,1803年5月英法断交,转入军事对抗。1804年英俄奥就缔结反法联盟达成原则协议。就在英法关系大起大落之际,拿破仑对美政策也迅速变化,由因美国与英国的和解而产生对美国的怨恨转向迅速与美国和解。1801年3月,托马斯·杰斐逊就任美国总统(1801—1809),上任伊始就与法国谈判,渴望购得路易斯安那。此时,法英关系转向缓和,拿破仑不仅不想让出路易斯安那,而且还要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佛罗里达。然而,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法英关系急剧恶化,开战在即,如何最终在世界范围摧毁英国的霸权地位,成了拿破仑的首要考虑。1803年1月11日,杰斐逊派门罗作为特使前往法国商谈。拿破仑态度急转,同意将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1804年,法美签订《路易斯安那条约》,美国以每英亩3美分的价格买下整个路易斯安那。美国领土一夜间扩大近两倍。[⑦]主动出让路易斯安那等于在英国的西面再造一个大国,而英国的世界霸权只有在东西两个大国即法国和美国的夹击下才能垮台。法国要最终打败其长期对手英国,除了经济军事手段外,还要在地缘政治上在英国的西面扶植一个像法国这样并与法国有同样版图的对手。如果美国起来了,美国和法国在大西洋两岸同时牵制英国,英国即使不垮,法国也会因美国的牵制而减轻来自英国的压力。反之,如果美国垮下去或分裂的话,英国就是法国永远的痛,英法矛盾就是世纪性的无解矛盾。为此,拿破仑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他采用英国传统的均势制衡原理,也为英国制造了美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一直不希望美国继续扩大版图。而在1803年3月法英矛盾在归还英占马尔他岛问题上激化后的一个月,拿破仑就把路易斯安那州卖给美国,这显然是针对英国的行动。不仅如此,拿破仑进一步挑拔美英关系,导致第二次英美战争于1812年6月爆发。此前一个月,美国宣布将佛罗里达并入密西西比地区。拿破仑让与路易斯安那及由此造成的美国领土在不到十年的时间神奇般地成倍扩大的后果,引起英国的巨大恐惧。1814年,美英战争形势对英国有利,拿破仑在欧洲也是败局已定。8月,英军占领华盛顿。12月24日,英国与美国于签订《根特和约》。尽管法国拿破仑对英国的挑战以失败而告终,但也为英国的世界霸权培植起了“掘墓人”,这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的出现已使英国看到自己的克星,而继法国之后托起这颗克星的则是俄国。三、拿破仑失败后,英国面临来自俄国的战略压力,而俄国也利用一次次的欧洲乱局压缩欧洲的政治空间并试图主导欧洲事务。英俄矛盾取代英法矛盾,成为贯穿19世纪欧洲政治的主线。拿破仑失败后,在列强分赃的维也纳会议上,俄国在制陆权和英国在制海权方面分别获得最大利益。俄国依恃其“功臣”身份,竭力扩大其在欧洲大陆的领土:与列强瓜分波兰,获波兰绝大部分土地;继续占领芬兰和比萨拉比亚(罗马尼亚领土)。而英国这时则尽可能地扩展制海权:继续占领马耳他、法国殖民地多巴哥、圣路西亚(均位于西印度群岛)和毛里求斯(印度洋),并从荷兰手里夺取南非开普敦殖民地和锡兰岛(今斯里兰卡),从而控制了通往东方的战略要地。1815年9月,在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倡导下,俄、奥、普三国君主在巴黎发表宣言,缔结“神圣同盟”。不久,所有的欧洲大陆君主国先后都参加了这个同盟。俄国沙皇取代法国成了欧洲大陆的“盟主”并在欧洲进一步扩张俄国的势力范围,压缩英法在欧洲大陆的政治空间。19世纪20年代,在沙俄策划下,神圣同盟镇压西班牙革命。30年代,沙皇派出12万大军镇压波兰起义。1828年至1829年对土耳其战争中,俄国占领了克里米亚、多瑙河口和高加索大片土地。在北面,从瑞典手中夺取了芬兰。在西面,则获取华沙公国的大部分土地,又从罗马尼亚割走比萨拉比亚。在不长的时间内,俄国的势力抵至巴尔干半岛,由此引起英法的警惕。1853年至1856年,俄国为控制黑海海峡和巴尔干半岛与英国、法国等在克里米亚发生大战。俄国战败,这反倒给5年后的美国南北统一战争的胜利预留了机遇。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为了打通南下通道,俄国试图从中亚打开进入海洋的大门。1865年,俄国占领塔什干,1867年,布哈拉汗国和浩罕国被强行并入俄国版图。1873年,沙俄大举进攻希瓦汗国,当年签订其为俄藩属的条约。俄国力量直逼阿富汗,这立即引起英国的堵截。1878年11月,英印军队三万多人侵入阿富汗,直到1893年才迫使阿富汗与其形成宗主国依附关系。然而,东方不亮西方亮。就在英军陷在阿富汗战场之际,1877年,俄国再次调头巴尔干,打着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对土耳其宣战,挥师越过多瑙河,进逼伊斯坦布尔。英国和奥匈立即对俄国提出警告,俄军不得不停止进攻并与土议和。为了遏制俄国,英国破天荒地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越过欧洲,在太平洋西岸与日本于1894年和1902年签订条约,建立同盟关系,试图从远东地区牵制俄国对英国的压力。1905年,俄国国内爆发革命、俄日战争中俄国失败、伊朗国内爆发革命,再加上德国和日本的兴起,这些迫使俄国与英国妥协并于1907年8月31日签订协约,协调各方在中亚的势力范围和战略利益。四、在俄国与英国在欧亚大陆进行以牙还牙式较量的同时,对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将产生基础性动摇的力量在北美大陆形成,美国在关键时刻得到俄国的支持。1860年11月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南方南卡罗来纳州于12月宣布退出联邦,接着又有六个州步其后尘。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各州同盟,公开打出分裂旗帜。由此爆发美国南北战争。5月13日,英国宣布对美国内战奉行中立政策,承认南方同盟为交战国,这是承认南方同盟为独立国家的重要步骤。同时英国秘密向南方提供金钱、武器和其他物资援助,英国还将海军开入美国海域,向联邦政府施加压力。沙皇俄国也曾对美洲有着强烈的扩张野心。早在1799年就成立“俄美公司”殖民机构,计划将俄国控制范围从俄属阿拉斯加扩张到加利福尼亚。1821年9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颁布《白令海航行敕令》,宣布俄属阿拉斯加的南部边界在北纬51度,规定在北纬51度以北的沿岸100海里以内的地区禁止一切外国船只航行。俄美关系曾为此一度紧张。1853年到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受到英法联军的打击,俄英关系严重恶化。这促使俄国“希望强大、统一的美国成为抗衡英国的力量”[⑧]。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俄国采取与英国完全对立的支持北方统一国家的立场,并于1863年9月派两支舰队分别驶入美国东西海岸的重要港口纽约和旧金山,成功阻止南方同盟舰队对旧金山海上攻击的计划。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之初,俄国的东西伯利亚总督正式向沙皇尼古拉一世提议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南北战争一结束,俄美就此商谈加速。美国方面也意识到阿拉斯加的战略意义。马萨诸塞州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纳尼尔·班克斯认为,阿留申群岛这一“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吊桥”,能够使美国在太平洋地区获得新的权势,它将成为“各国命运与人类进步的控制器。”也有议员认为,购买阿拉斯加等于“把英国雄狮关进笼里”,使“俄罗斯和美国成为世界两大强国”这一天早日到来。[⑨]美俄双方最终于1867年3月30日正式签订了购买阿拉斯加的条约。1867年4月9日,美国参院以37:2的绝对多数表决批准该条约,次年,国会则以113:43通过该条约。这使美国成为一个拥有庞大地理版图的国家。以英国为龙头的近代资本中心尽管没有终结,但其丧钟已开始在其外围由美国人敲响。五、18世纪末以来,美国利用欧洲国家之间矛盾获得了难得的兴起机遇,但利用这个机遇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既要被迫接受欧洲主要国家的战争威胁,又要直面几乎是铺天盖地的来自欧洲的文化打压。美国的兴起在初期也曾伴随屈辱。1783年9月3日,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确认美国疆界为北接加拿大与大湖地区,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这样美国从独立战争初期的90多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30多万平方公里,在国家版图倍增的同时,美国面临的国家风险也同比增加。从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的《巴黎和约》算起,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的88年间,英国一刻也没有放弃分裂美国的实际努力。英国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截击美国商船,阻挠美国与欧洲的贸易。1812年,美英开战。1814年8月,英国占领华盛顿,烧毁白宫、国会大厦,并借有利的战争形势企图肢解美国,向美国议和代表提出“沿美国边界成立一个中立的印第安缓冲国”[⑩]的要求。只是欧洲维也纳会议谈判不顺和法国国内的混乱,才使英国放弃这一要求并与美国于12月24日签订《根特和约》。1861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英国就曾宣布对美国内战奉行中立政策,承认南方同盟为交战国,同时英国秘密向南方提供援助,还将海军开入美国海域。只是由于后来的战场优势迅速倒向北方,“英国承认南方和干涉美国内战的计划彻底告吹”[11]。此外,对美国兴起产生恐慌并试图对其遏制的还有法国和西班牙。1861年10月30日,英国、法国、西班牙三国签订了联合远征墨西哥的《伦敦协定》,试图从南部美国继南方叛乱州之后再强力插入一道遏制和围堵美国的藩篱,并对美国的国家统一形成巨大的威胁。1861年12月和次年1月,西班牙和英法远征军登陆墨西哥,后因与法国不和英西撤出。法国则单独以重兵对墨西哥发起攻击,至1863年6月法国攻下首都墨西哥城并扶持马克西米连上台。1864年4月10日,拿破仑三世和马克西米连签订《米拉马协议》,规定:法军留驻墨西哥到1867年底。1865年,美国统一战争结束,北方取得统一全国的胜利,欧洲大国对美国必然南北分裂的愿望落空,在美国政府的强大压力下,又鉴于俾斯麦(Otto First Von Bismarck,1815-1898)统一德国后对法国形成的巨大军事压力,拿破仑三世才被迫决定于1867年3月从墨西哥撤军。在美国本土经受欧洲国家的军事围剿的同时,其国民精神也经历着欧洲的文化重压。在欧洲人眼中,位于欧洲一方代表“上帝的选民”,北美一方则代表“上帝的弃民”[12],欧洲人以贵族式的轻蔑眼光在矮化和丑化美国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较早提出这些偏见的,有些不是神学家,而是科学家和启蒙主义思想家,如法国自然学家布丰、哲学家伏尔泰和历史学家雷纳尔等。这些人不顾美洲大陆各地区差异,将北美的自然条件概括为:寒冷、潮湿和盐化。他们用这里的动物重量、体长和特征试图证明——用现在的话来说——这里根本就不是人呆的地方,因而美洲不可能有发展。布丰在《动物的退化》一书中论证北美人种与整个北美动物一起处于一种“退化”状态。伏尔泰挖苦说,如果人们对美洲会出现苍蝇不感到奇怪的话,为什么对美洲会出现这一群人感到惊讶。[13]

❸ 尼罗河的综合开发

河流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尼罗河流域就全流域平均而言,是水资源短缺的地区。限于流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水资源的利用仍以农田灌溉为主,而且除埃及以外,水资源短缺问题尚不突出,但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入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源将严重不足,需要流域内各国加强合作,合理、充分开发尼罗河水资源。为了动态地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范围扩大的全过程,下面按时间顺序,以利用河水的主要途径为标志划分5个阶段加以叙述。

公元前三四千年至19世纪20年代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主要发展引洪漫灌,也开始修建蓄水水库,采用自流引水和提水灌溉。

尼罗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始于沙漠失水区。在埃及,水文测量和河水开发利用至少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400年,埃及就掌握了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沿尼罗河谷地引洪漫灌,发展农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一种传统的灌溉方法一圩垸灌溉(Basin lrrigation)。每年汛期通过水渠将洪水引入面积不等的圩垸,水深1~2m,停留40~60天,淤积的泥沙成为一年一度的宝贵肥源。当河水位下降时,潴水流回尼罗河,即行播种小麦、豆类等作物。除引洪漫灌的方式,也修建过灌溉水库和采用提水灌溉的。据说,在公元前2700~2600年间,埃及曾在开罗东面30km的一条称为瓦迪加拉瓦的河上修建了一座叫埃尔发拉的坝,以拦蓄山区的洪水。很早以前,埃及就出现了吊桶汲水灌溉,但是灌溉面积不大,而且冲积物含量很低,因而不能肥田。除埃及外,苏丹北部尼罗河沿岸也发展了类似的传统灌溉农业。

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初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在继续引洪漫灌的同时,建闸壅水,引枯水灌溉,提高农田复种指数。

初具规模的常年灌溉始于1 9世纪20年代,1826年进行了尼罗河岸改善丁程并开挖了深渠系统,从而增加了灌溉面积。1843年埃及决定在尼罗河上建闸,以控制、抬高枯水位进行常年灌溉井宜泄洪水。1861年舀先在开罗以北23km罗塞塔和杜姆亚特支流上建成2座水闸,即三角洲(Delta)闸。这是尼罗河最早出现的大型壅水工程.标志着埃及的灌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至20世纪初又陆续兴建了齐夫塔(Zi{ta)、阿西尤特(Assyut)、伊斯纳(1sna)等水闸,壅水工程的建成和使用,使埃及在枯水期获得灌溉用水,从此传统的圩垸灌溉开始向常年灌溉过渡。埃及的灌溉面积从1820年的126万hm2增至1907年的227万hm2,相应的复种指数也由1提高到1.43。

20世纪初至60年代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修建年调节水库,调节年内径流,提高年径流利用程度,并开始河流的综合利用。

随着常年灌溉的扩大,复种指数的提高,复种作物需水量的不断增加,自然径流已不敷灌溉需要,于是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目标就转向主要来自季节丰水区的大量汛期洪水。为了蓄洪济枯,1902年埃及在阿斯旺建成尼罗河上的第一座水坝一阿斯旺老坝,库容l0亿m3,灌溉面积16.8万hm2,这是尼罗河最早出现的现代化蓄水工程。老坝先后两次加高,1912年加高6m,库容增至25亿m3,新增灌溉面积8万hm2,1932~1933年第二次加高8m,库容达到50亿m3,坝高达到83m,增加灌溉面积。万hm2,目前灌溉面积有32.8hm2,左岸有一座水电站,该坝还设有通航船闸。1937年埃及又在苏丹境内喀土穆以南48km的白尼罗河上建成杰贝勒奥利亚(JebelAulia)水坝,库容35亿m3,枯水季节向埃及放水,灌溉面积33.7万hm2。

除了兴建上述水坝外,埃及还增建了纳贾哈马迪(NagHammadi)闸(1930年)和伊德费纳(Edfina)闸(1950年),并对其它水闸进行加固、改造或重建。

这样,自阿斯旺老坝以下沿尼罗河谷至三角洲,埃及已具备完整的灌溉系统。伊斯纳闸左岸为阿司风渠,长125km,右岸为卡拉比亚渠,长225km。纳贾哈马迪闸以上则分东一西纳贾哈马迪渠。阿西尤特闸左岸有易卜拉希米亚渠,长317km,夏季流量30~80m3/s,洪水期达500—900m3/s,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渠之一。此外,另有优素福河从该渠引水至法尤姆绿洲。这些渠与尼罗河大致平行,灌溉尼罗河西岸的狭长地带。三角洲地区共有4条干渠,伊斯梅利亚渠、陶菲克渠、米努夫渠和布梅拉渠。其中伊斯梅利亚渠长123km,流量100m3/s,东接埃及苏伊士运河,除了用于灌溉还可通航。所有十渠又依次分出众多支渠,组成严密的灌溉网。1966年灌渠总长已达25500km。

灌渠每年2-12月放水,1月份停水进行岁修,灌溉方式为轮灌,轮灌期随作物而异。

此外,埃及对于排水也十分重视,1964年排水渠总长达22000km,其中暗管排水总长为12000km,捧水干支渠已初步形成系统。同时埃及还大力发展提水灌溉并控制自流灌溉。

苏丹的常年灌溉始于20世纪20年代。青、白尼罗河之间广大的杰济拉平原具备发展大面积自流灌溉农业的优越条件。]925年青尼罗河建成森纳尔(sennar)水坝,库容7.8亿m3,从此自流灌溉取代了机泵提水灌溉,植棉面积迅速扩大,1951—1952年森纳尔水坝加高扩建,库容增至9.3亿m3。1988—1959年杰济拉灌区面积已达42万hm2。

苏丹独立后又在杰济拉灌区(MainGezira)西酉开辟曼吉尔灌区(Mangil Extension)。自1957年起至1963年分五个阶段建成,总计发展灌溉面积25万hm2。为了满足新增灌区的农业用水,1960~1966年又在森纳尔水坝上游兴建规模更大的罗塞雷斯(Ro-seires)水坝,初期坝高57m.库容达20亿m3,后加高至68m,库容增至74亿m3,灌溉面积553hm2。

1964年苏丹还在阿特巴拉河建成哈什姆吉尔巴(KhashannGirBa)水坝,开辟新的自流灌区以安置因阿斯旺高坝蓄水而迁居的5万苏丹入。水库库容为13亿m3,可灌溉农田21万hm2,60年代第一阶段竣工,灌溉面积已达S万hm2。

上述自流灌区均具有配套的灌溉系统,水渠纵横,井然有序。如杰济拉主灌区和曼吉尔分灌区各有一条总干渠4m、流量168m3/s;曼吉尔总干渠宽50m、深4m、流量186m3/s。两条总干渠分别向若干条干渠(Major Canal)供水,每条干渠又向支渠(MinorCanal)输水,杰挤拉和曼吉尔两大灌区总面积超过80万hm2,由于管理严密、产量稳定、灌溉成本低,已成为非洲发展大面积自流灌溉农业的范例。

在这一段时期,尼罗河流域各国修建了一系列工程,虽然主要是为灌溉服务的,但一些工程也有一定的发电效益。

不过,在这一时期所建的水库均屑年内调节水库,为了防止泥沙淤积,一般采用排浑蓄清运用方式,只能蕾存当年洪水期的部分余水以补充翌年枯水期之不足,尽管如此,库内淤沙仍然逐年增加,蓄洪能力每况盒下,一旦遇到枯水年份上述水库就显得无能为力。

此外,在本阶段由于苏丹现代灌溉农业的兴起,影响到埃及夏季灌溉用水。为此,1929年埃及与英国签订了尼罗河水协议(Nile Water Agreement),对苏丹杰济拉农场的用水量和森纳尔水库的蓄水时间作了严格限制,埃及占有480亿m3,苏丹可占有40亿m3(均以阿斯旺计算)的用水份额。这说明埃及、苏丹开始出现用水矛盾。

为充分开发利用尼罗河水资源,埃及和苏丹于1959年11月签定了新的尼罗河水协议。该协议承认埃及、苏丹的既得利益;同意在埃及兴建阿斯旺高坝,高坝每年净效益为220亿m3,埃及享有75亿m3,苏丹则获得145亿m3,这样埃及、苏丹两国的份额分别增至555亿m3和185亿m3;此外,两国还同意在苏丹兴建招泽分水工程从而增加尼罗河水量,费用和利益均由两国平分,并成立常设联合技术委员会监督执行。新的协议体现了开发利用尼罗河水资源所出现的国际协作。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以修建阿斯旺高坝为标志,开始径流的多年调节,提高枯水年的用水保证率,河流的综合利用已初具规模。

前已述及,尼罗河水资源年际变化很大,有丰水年和枯水年之分,年径流量最多曾达1510亿m3,最少却只有420亿m3,相差悬殊,有的年份大量河水未经利用白白泄流入海,有的年份又远远不敷灌溉需要,解决上述矛盾的唯一办法是在尼罗河兴建多年调节水库,容蓄丰水年的多余水量以备枯水年所需。

尼罗河流域各国曾研究过“世纪蓄水计划”,计划在尼罗河上游干支流上修建一系列蓄水工程。该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工程:①修建蒙博托湖多年调节水库,与维多利亚湖水库共同调节径流;②修建绕过苏德招泽地的琼莱渠以减少蒸发损失;③修建塔纳湖多年调节水库;④在阿特巴拉至瓦迪哈勒法之间的尼罗河干流上修建一座年调节水库(第四瀑布坝)。该计划与修建阿斯旺高坝方案进行过比较。由于前者规模太大,实现的时间长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没有采纳,而决定先修建阿斯旺高坝。

大坝子1960年1月9日开工,1967年大坝基本建成,1970年工程全部竣工。

阿斯旺高坝建在老坝上游7km处的萨德埃阿利河谷,在开罗以南800km。最大坝高lllm,水库总库容1689亿m3,有效库容900亿m3。水库回水长500km,在埃及境内长约300km,称为纳塞尔湖,在苏丹境内约200km,称为努比亚湖。水库平均宽度10km。水电站装机12台,总装机容量210万kW,年发电量100亿kW·h。

高坝建成后有效地消除了尼罗河水位的季节性能落。除去100亿m3的平均蒸发、渗漏损失外,尼罗河每年可提供740亿m3的稳定水量为埃及、苏丹所用,比建坝前增加了220亿m3。

高坝给埃及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①保证了灌溉用水需要,可扩大耕地55万hm2,并使上埃及尚存的38万hm2耕地由圩垸灌溉变成常年灌溉。提高厂耕地夏种指数,使埃及农业增产25%,并在1 972~1973年、1980~1987年极枯水期挽救了农业。②控制洪水、消除水灾。大坝建成后,埃及已战胜了1964、1967、1975年3次大洪水。③高坝建成非洲大型水力发电站,为埃及提供廉价的电力,从而减少热电站的燃料消耗。④改善航运条件,使尼罗河(埃及段)货运量增至1000万t。③减少下游灌渠的清淤工作,节约疏浚费用。⑥纳赛尔湖发展为大型淡水渔场,渔获量逐年增加,渔业资源潜力很大。⑦阿斯旺地区旅游业得到发展,增加政府收入。⑧促进城镇繁荣、增加就业机会。

埃及利用高坝增加的尼罗河水份额制订了1960~1980年土地开垦计划。计划共12项,其中7项在下埃及三角洲周围和西奈半岛,另外5项在上埃及尼罗河谷地。总共计划扩大耕地52.5hm2,至1980年埃及利用新增的尼罗河水份额已开垦土地47万hm2。另外,从60年代起埃及通过扩建灌渠、兴建抽水站分两个阶段将上埃及尼罗河谷32万hm2耕地由季节灌溉改为常年灌溉。

但另一方面,高坝对生态环境和社会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影响:①从库区内远迁和安置了13万入,移民投资占总投资的25%。②泥沙淤积库内,不但使下游失去一年一度的天然肥源,同时还引起下游河床刷深。③破坏三角洲北缘冲淤平衡,引起尼罗河三角洲的侵蚀后退。④下泄淡水减少,导致三角洲地区水质变化。梅水倒灌,尼罗河口外沙丁鱼严重减产。⑤常年灌溉面积扩大导致三角洲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加剧、血吸虫发病率上升。

当然,高坝的兴建是出于埃及国民经济的需要,尽管总费用高达5.9亿埃镑,但每年的经济收益却超过2.3亿埃镑。高坝建成运行以来,累计收益早已超过投资和损失。全面加以衡量认为利大于弊、得多于失。

苏丹在这一时期继续致力于尼罗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70年代仍优先发展灌溉、水电,增加对尼罗河水份额的使用。大型项目主要是兴建赖哈德和凯纳纳灌区。

赖哈德(Rahad)灌区位于杰济拉灌区东南赖哈德河岸,南北长160km、东西宽15—25km,总面积3160km2,可开垦27万hm2土地。该灌区利用赖哈德河的青尼罗河水,采取提水灌溉和自流灌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灌溉。1973年在赖哈德筑坝蓄洪。由于该河为季节性河流,旱季河床干涸,水库蓄水不敷旱季灌溉需要,为此在青尼罗河畔的米拉兴建一座非洲最大的电泵站,抽取青尼罗河水,通过一条长84km,深2.5m的干渠送往灌区。此外该工程还包括修建10座大桥,108座中小桥梁,9座泄洪站以及52个灌溉闸门。

凯纳纳(Kenana)灌区位于喀土穆以南约300km。青、白尼罗河之间的广大热带灌丛草原,计划从罗塞雷斯水库开始沿青尼罗河西岸修筑运河,发展自流灌溉,开垦土地50万hm2。目前利用白尼罗河水进行提水灌溉。工程包括兴建四座大型水泵站,干渠29km,支渠279km以及配水建筑物500处。提水高程40m,干渠引水流量4.2立方米每秒。

地处季节丰水区上游的埃塞俄比亚则继续着手开发青尼罗河的水力资源。1973年在沃累加省青尼罗河支流建成芬恰(Finchaa)坝,装机容量10万kW,最大年发电量5.32亿kW·h。

此外,位于东非高原全年丰水区的坦桑尼亚1 978年在维多利亚湖南岸姆万扎地区建成尼卡卡达水电站,发电能力1.8万kW。

到目前为止,尼罗河流域已有大型水闸7座,大坝10座,水电装机容量290.1万kW,全流域灌溉面积454.8万hm2,其中尼罗河水所灌溉的耕地面积达446.8万hm2。

20世纪80年代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在继续修建多年调节水库的同时,采取增水、保水、省水等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全面进行河流的综合利用。

(1)供需矛盾。随着尼罗河流域各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尼罗河水的需求在逐步增加,水源不足的矛盾日趋严重。

埃及地处沙漠失水区,尼罗河水对于埃及经济乃命脉所系。一个多世纪以来,埃及的耕地面积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仍赶不上入口增长速度,以致入均耕地面积及种植面积反而逐年减少,并且这种趋势仍将继续。耕地缺乏、粮食不足是埃及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开发水源、扩大耕地一向是埃及的既定国策。目前,阿斯旺高坝为埃及提供的尼罗河水份额已不能满足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水资源的紧张程度日益加深。因此,保护和开发尼罗河水资源已成为埃及制订经济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苏丹自然条件优越,水土资源丰富。尼罗河流经苏丹国境约3300km,几乎为全长之半,差不多所有重要支流均在苏丹境内汇集,土地辽阔,可耕地面积达8400万hm2,已耕地不到1000万hm2,农业生产潜力很大。苏丹经济一向以农业为基础,重点是发展灌溉,增耕地。灌溉用水急剧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也渐趋尖锐。扩大水源、增加尼罗河水份额亦大有必要。

埃塞俄比亚位于季节丰水区上游,本身却季节性缺水,按照气候条件,全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均可种植作物,高原上普遍可以一年两熟,农业甚至可以一年三熟,但由于灌溉不发达,因此极少复种。有限的灌溉面积主要集中在阿瓦什河流域和厄立特里亚(现已独立),尼罗河流域几乎空白。1978年埃塞俄比亚决定在阿特巴拉河、特克泽河和青尼罗河支流丁德尔河、伯莱斯河筑坝拦水,发展灌溉,以改变目前水土流失、旱季缺水的状况。过去未参加签订尼罗河水协议的埃塞俄比亚迫切要求分享尼罗河水,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程度。

此外,位于东非高原全年丰水区的一些国家也纷纷拟订了开垦沼泽、发展灌溉的计划。如乌干达准备开垦基奥加湖南部沼泽种植水稻;肯尼亚打算开垦维多利亚湖附近的亚拉河沼泽;坦桑尼亚拟在维多利亚湖岸发展提水灌溉,扩大棉花、水稻种植面积,同时还与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合作开发卡盖拉河沼泽,发展农业。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目前尼罗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日趋尖锐,当初签订尼罗河水协议时仅涉及埃及、苏丹两国之间的用水分配问题,而现在尼罗河水资源不仅为多数流域国家所关注,甚至还为流域以外的国家所瞩目,大有供不应求之势。

(2)开源节流的主要措施。挖掘尼罗河水资源潜力的关键在于减少河水的蒸发损失,包括湖面、河面、水库面和沼泽的蒸发。比较可行的是减少沼泽的蒸发损耗,尤其是减少苏丹境内大面积沼泽的蒸发损失。

旨在减少杰贝勒河在苏德沼泽失水的琼莱(JongLei)运河计划几经修改后已开始付诸实施。该工程于1976年7月由法国国际建筑公司承包,采用巨型斗轮式挖掘机施工。以琼莱以南70km的博尔作为起点,运河全长350km,底宽46~52m,深4.5m,边坡l:2,总共挖掘土方8700万m3,引水能力830m3/s,相当于杰贝勒河在蒙加拉平均流量的四分之一。运河于1978年6月破土动工。除了开挖运河外,还在运河首尾分别建节制闸以控制进出水量。分水运河竣工后由于沼泽:地区蒸发失水减少,尼罗河在马拉卡勒的年径流量将啬47亿m3,相当于在阿斯旺每年净增水量38亿m3,由埃及、苏丹平分。

琼莱分水运河工程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①净增水量可扩大埃及和苏丹的耕地30万hmz,井可增加下游水电站的发电量;②运河和宰拉夫河之间地区可免遭河水泛滥淹没;③改善沿河地区牧草生长,并提供永久性水源,从而扩大放牧面积;④开辟新的内河航线,缩短朱巴—马拉卡勒的航程约300km。

除了琼莱第一期工程外,已拟订的沼泽引水计划还有:①琼莱二期工程:开挖一条新运河或加宽第一期运河使引水能力从230m3/s增至500m3/s。预计尼罗河在马拉卡勒的年径流量最终可增至90亿m3,相当于在阿斯旺每年净增水量73亿m3。②加扎勒沼泽引水工程:修建两条分水运河,一条将东南部耶伊河、纳姆河、马里迪河和通杰河引入善贝以南的杰贝勒河;另一条将西北部朱尔河、吉提问、逢戈河、洛尔河和阿拉伯河引入白尼罗河。同时准备在某些土河道上游筑坝。迄今已选定的坝址有:苏埃河卜游9km处(库容10亿m3),耶伊河阿加瀑布(库容3.3亿m3),布塞里河口以南50km处(库容10亿m3)。加扎勒工程预期每年净增水量70亿m3,③马查沼泽引水工程:从巴罗河经阿达尔河至白尼罗河开挖一条分水运河。在巴罗河上游甘贝拉建一座水库调节流量,并从吉卡至马查沼泽泄水处修建护岸丁程。工程预期每年净增水量40亿m3。

上述沼泽引水计划一旦实现,每年总共可增水 200亿m3,开发潜力较大。

“世纪蓄水计划”虽因让位于阿斯旺高坝工程而推迟实施,现在沼泽地区分水工程的实现实际上是“世纪蓄水计划”的启动,是进一步充分利用尼罗河水资源所必要的重大措施。

世纪蓄水工程由于能控制东非高原丰水区全年水量并进行多年调节,竣工后将为下游提供稳定可靠的自然径流,从而保证沼泽分水运河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利用沼泽分水运河,世纪蓄水工程才具有实际意义。

除沼泽之外,每年水库、湖泊的蒸发耗水量非常可观。一旦招泽地区潜力开发殆尽,可以预见下一个目标很可能是设法减少水库、湖泊的蒸发损耗以增加尼罗河水量。

除了上述措施外,其他措施还包括提高灌溉技术,节约用水,增加水的重复使用串等。例如,埃及迫于入口增长的巨大压力,必须继续扩大耕地,以使粮食增产。然而埃及本国境内的尼罗河水资源潜力几于已开发殆尽。对于如何解决国内用水问题已采取以下对策:一是积极扩大尼罗河水以外其它水资源的利用;二是提高灌水技术,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有效利用耕地,走精耕细作道路。在这方面已采取的措施有:改善排水系统,将露天排水改为暗管排水;提高河水重复使用率;发展提水灌溉、喷灌和滴灌。

(3)重视环境牛态问题。随着入口增长、经济发展,流域各国对尼罗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入类活动对流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冲击愈来愈大,由此引起的牛态环境问题也愈来愈为入们所重视。这一点在开发利用历史最悠久、程度最深的埃及表现尤为突出。

一个多世纪以来,埃及常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由于渠道长期输水,灌水下渗,地下水位显著上升,从而导致三角洲地区上壤沼泽化和次生盐碱化,肥力下降,影响作物产量。这是开发利用尼罗河水资源引起农业牛态环境退化的事例,为此埃及采取了相应的整治措施: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加强田间排水,推广提水灌溉,控制农业用水。这些措施既节约了宝贵的灌溉用水,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发展,使农业牛态环境得到保护。

阿斯旺高坝的建成运行给埃及带来厂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工程对埃及的环境、社会也产生了一系列副作用,这充分说明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时不仅要考虑技术经济效果,同时还必须兼顾工程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对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事先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权衡利弊、防患未然,对于今后进一步开发尼罗河水资源来说至关重要。

苏丹琼莱运河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工程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产生的环境影响也不容忽视。工程兴建后,使沼泽地区原来的水文情况发生了变化,对渔业、水生生物等具有长期影响,改变了沼泽地带的相对比例和面积,影响了当地部落的游牧生活。因此,规模宏大的运河工程在全部竣工前仍需对其环境、社会影响作出相应的评价,采取有效的整治措施,使运河兼具良好的技术经济和环境质量效果。

埃塞俄比亚林地面积小.森林覆盖率不高,降雨强度和河床比降都很大,加上过度砍伐,水土流失严重,因此今后在开发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流域,发展灌溉农业时必须重视水七保持,开发和整治都不可偏废。

(4)加强国际合作、统一规划、共同开发、合理分配水资源。尼罗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随着流域各国用水量的增加,水资源的分配已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政治问题。因此,流域各国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合理地开发水资源。另外,尼罗河流域是一个涉及许多国家的地理单元,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尽管矛盾和困难很多,但是流域各国已有经过协商合理分配水资源的先例,今后只要进一步加强协商合作,存在的矛盾可望得到解决。

(5)加强河流的综合开发、利用。如上所述,在前几个河流开发和水资源利用阶段,多数为灌溉工程,仅有部分工程有一定的发电效益。这是由于尼罗河流域各国均属于发展中国家,并且是农业国,投入资金有限,河流的开发利用程度仍然处于低的水平,特别是发电、航运、旅游等方面的开发潜力很大。见尼罗河流域内已建成闸、坝表。目前,流域各国都在计划修建水电站。如埃及计划兴建的纳贾哈马迪拦河坝以取代老坝,新坝位于老坝下游3.2km处,由船闸、泄水道和厂房3部分组成,目的是确保长期、持续地将尼罗河水引入2条灌渠,以灌溉31.5万hm2农田;稳定河水位以确定该河段全年通航;安装4台单机容量16万kW的灯泡式机组,确保年发电量4.6亿kW·h。苏丹计划在2010年修建5座水电站,装机容量71万kW。乌干达境内的维多利亚尼罗河有巨大的落差,从维多利亚湖到基奥加湖落差103m,从基奥加湖到蒙博托湖落差为413m,上游有维多利亚湖的调节,径流均匀,开发条件优越。在其下游规划可建6级电站,共计装机容量200万kW,1级即为布贾加利电站。埃塞俄比亚查勘了184处坝址,将其中18处列为2020年开发计划,年发电量达到439亿kW·h。

❹ 卢森堡协议1966的实质及影响

《卢森堡条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联邦德国领导人殷切期望通过向犹太人赔偿釆改善德国的国际形象,重新赢取西方盟国和世界人民09,信任。事实上,通过在瓦森纳尔谈判上的主动让步和《卢森堡条约》的签订,阿登纳政府达到了他们的目的,证明了联邦德国与过去决裂的决心,得到了世界舆论的普遍赞赏。阿登纳总理称该条约的签订是“一件可以同德国条约或欧洲防务集团条约相提并论的大事”。这是联邦德国建立后第一次在战争赔偿问题上与他国签订条约,把德国人民道义上的义务变成一种法律上的义务。条约的签订促使德国人民自上而下对过去的战争罪责进行反思,其警醒的作用不可低估,条约签订后,联邦德国与犹太人世界的关系明显缓和,同时其国内赔偿法的修订为日后犹太人受害者以个人身份向联邦德国索取赔偿奠定了法律基础。事实上,从1962年起,个人赔偿的支出已经超过对以色列国家的赔偿,直至今日尚未结束。由于联邦德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飞,国内生产总值连,年成倍增长,对以色列的赔偿不仅未造成财政上的困难,反而促进了西德某些行业的发展。例如以色列使用德国赔偿的马克在西德大量采购商品,有大约6亿马克流向了德国造船业,大量的订单使该行业迅速复苏。
联邦德国向以色列支付的赔偿无疑是雪中送炭,迅速改善了以色列建国以来极为艰难的处境,并促进了以色列经济的起飞。1954年,德国赔款占以色列全部投资的1/3和以色列总收入的1/8,1960年的赔偿额占到全年流入以色列外资的48.5%。与此相比,作为以色列长期盟友的美国在1952~1961年间也仅向以色列提供了3.74亿美元的援助。美国《纽约时报》后来曾评论道,德国赔偿成了“以色列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基础”,1950年到1967年,以色列经济增长率高达9.3%。因为《卢森堡条约》的签订,联邦德国也成为以色列长期稳定的经济伙伴和政治盟友。
尽管《卢森堡条约》使德以双方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双赢,但该条约给中东乃至世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小视的。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联邦德国的赔偿援助大大加强了以色列的经济军事实力,使中东地区陷入长期的动荡。以色列建国之初在中东立足未稳,四面环敌,单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与周边阿拉伯国家对抗的。联邦德国的赔偿帮助以色列建立起稳固的基础工业,从1959年起又秘密向以色列提供武器。没有联邦德国在背后倾力支持,以色列在第二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轻易取胜是难以想象的。
另一方面,联邦德国向以色列提供大量赔偿援助对德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传统友好关系造成了致命打击。自19世纪末以来,阿拉伯国家就同德国发展了友好关系,20世纪50年代初联邦德国和新兴的阿拉伯国家重新发展了经济关系和文化交流。但因为与以色列的敌对关系,阿拉伯国家对《卢森堡条约》的签订表示了强烈抗议。随着德国对以色列援助的不断增长,德阿外交逐渐陷入了绝境。1960年,阿拉伯联盟决定向其成员国建议,根据第三对犹太“复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政策来决定自己对它的态度。1965年5月12日,德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埃及为首的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当即与联邦德国断交,德国的中东外交损失惨重。
德以赔偿谈判从筹备阶段到最终签订条约,我们都能看到幕后推动者美国的影子。美国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凭借其对联邦德国外交的巨大影响力,不断推动阿登纳政府向以色列和犹太人世界妥协。一旦联邦德国表现出些许顾虑,美国就通过外交或舆论手段对其进行敲打,迫使其不断作出让步。美国这种支配性地位的后果是,后来联邦德国对以色列的政策长期受到美国的影响和制约,无法根据自身利益作出适时的调整。联邦德国扮演的这种傀儡角色,对其战后外交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❺ 南苏丹为什么要独立

民族信教问题

http://ke..com/view/11228.htm
http://ke..com/view/4695583.html?wtp=tt

❻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 中国和外国的对比

近代欧洲霸权体系的形成,以及这一霸权在20世纪中被美国所取代,其历史进程构成了典型的黑格尔“否定之否定”三段式。英国曾长期有着干涉欧洲大陆事务的传统,作为后来者的美国,即使在奉行“孤立主义原则”时期,也一刻没有忘记介入欧洲事务,在与欧洲各国力量消长中逐渐扩大自己的外交空间,并借机击倒欧洲成为世界性的大国。研究大西洋两岸的地缘政治力量的消长历程,有助于我们合理认识和把握大国兴衰规律。

一、16世纪英国在海上打败西班牙赢得了海权,17世纪英国在海上打败荷兰赢得了海上贸易垄断权,并在18、19世纪,英国与法国和俄国争夺海外市场则最终赢得了世界霸权。这一过程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的进程相一致,国际间的大规模财富转移本质上并不是靠交换而是靠暴力完成。

大国的兴起是一个体系,英国的近代兴起带动的是西方欧洲霸权体系的兴起和东方皇权体系的衰落。

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从欧洲封建堡垒中打开了缺口。当时,中南美洲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北美洲的大部分则主要是英、法、西班牙和荷兰的殖民地,而亚洲大陆的中国则到19世纪中叶才进入衰落期。英国面临着巨大的来自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压力。作为近代工业资本主义兴起的源头国家,英国资本主义的诞生,需要极强的力量反抗霸权并建立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世界体系。

16世纪初,英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力量都不及法国和西班牙,但在海外贸易方面英国与西班牙的矛盾日趋尖锐,这迫使英国必须直面来自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压力。1588年7月,英国在两天之内打败由西班牙130艘战船组成的“无敌舰队”,由此初步确立其对大西洋的制海权。1609年西班牙被迫与荷兰签订12年休战条约,实际上承认荷兰共和国独立。西班牙霸权由此衰落,并让位于荷兰。

17世纪中叶荷兰在航海、殖民、贸易等方面达到了鼎盛时期,远航商船已达好望角、马六甲和北美东岸,并在南美巴西等地拥有据点和殖民地。与此同时,英国与荷兰之间的海外利益矛盾日益不可调和。英国决定同样直面来自荷兰的海上霸权压力,因此与荷兰前后30多年进行了三次海上战争。英国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一切在欧洲、非洲和美洲生产的商品,只有在英国船员管理的英国船上才能运入英国领土。荷兰拒绝接受,于1652-1654年爆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并被迫承认《航海条例》。1664年,英荷再次发生战争,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1686年改名纽约)。1672-1674年英荷发生了第三次战争,荷兰战败,此后荷兰一蹶不振。到18世纪初,荷兰已丧失了海上优势及相应的贸易垄断地位,而英国赢得了海上的同时也是历史的主动权。

距英西海战整整100年的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胜利。胜利了的英国资产阶级上台之后面临的是在都铎王朝(1485-1603)、斯图亚特王朝和克伦威尔时期(1599-1658)通过一场场战争打下的已是比较宽松的海上安全环境。

除此之外,英国还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与19世纪亚洲日本完全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面对着的是一个已为查理大帝(Charlemagne,742-814)在公元800年基本统一,却又极不幸地为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条约”中三分天下的天然破碎的欧洲。先天破碎的欧洲大陆地缘政治环境为新登上历史舞台的英国资产阶级提供了较后来的美国、日本等更为优越的先天条件。

二、英国工业革命刺激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海外市场和投资的需求,这不可避免使英国与法国形成尖锐冲突。冲突到拿破仑时期到达高峰。尽管拿破仑对英国的挑战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也为英国的世界霸权培植起了“掘墓人”,这就是美利坚合众国。

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的胜利,加速了英国资本的世界扩张及由资本扩张带动的英国工业革命进程,英国工业革命又反过来刺激英国资产阶级对海外市场和投资的需求。这使在法国黎塞留(Armand Jean Plessis,Duc de Richelieu,1585-1642)、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和路易十五(Louis XV,1710-1774)时代,英国与法国的海外扩张形成了尖锐冲突。冲突的主要方向是北美和亚洲。

早在16世纪末,英国就开始涉足北美。1607年,伦敦公司(后称弗吉尼亚公司)来到詹姆士城,后来发展为弗吉尼亚殖民地。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麻萨诸塞海湾,建立了新普利茅斯移民区,奠定了新英格兰殖民地的基础。到18世纪上半叶,英国殖民地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已建立了13块殖民地。与此同时,法国也在向北美殖民。1604年,法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的移民区罗雅尔港。1608年,法国殖民又扩展到圣·劳伦斯河流域,建立了魁北克殖民地,它成了法国在北美扩展其殖民势力的基础。1682年,法国殖民者沿密西西比河南下,直达河口,宣布沿河流域为法国所有,称路易斯安那。法国在北美由北向南,英国由东向西的扩展,使两国在空间上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1701-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英国夺取了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纽芬兰的阿卡底亚地区。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法国惨遭失败,不得不把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的全部地区和密西西比河东岸地区割让给英国,西岸地区让给西班牙。

17世纪始,印度逐渐成了英国与欧洲列强角逐的重要场所。15世纪以来,首先到印度的是葡萄牙人。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并于1612年击败葡萄牙舰队在印度西海岸苏拉特登陆,建立了第一个商站。1614年英国人再次击败葡萄牙人,获得印度洋的制海权。英国占领了印度的马德拉斯(1620年),加尔各答(1633年),到80年代占领孟买。法国1604年建立了东印度公司,但在1668年才在苏拉特地区设立海外商站。10年后法国在卡里阿提加建立了殖民侵略的据点。17世纪晚期,法国人占领孟加拉的昌德纳果尔。英法在印度也展开了争夺。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印度是重要战场之一。法国失败。根据巴黎和约,除少数城市作为商站外,法国几乎丧失全部印度殖民地。法国在北美和印度的失败,燃起了法国持续高涨的反英情绪及由此产生的法国人对北美独立战争的同情。为报“七年战争”失败的一箭之仇,路易十六不惜巨资援助北美独立战争,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率先承认美国独立并与美国结盟打击英国。拿破仑时期,法英矛盾激化,其中既有法国新兴的资产阶级抵御英国资本的性质,又有与英国争夺世界市场的帝国主义性质。为了打败英国,法国督政府制定了相应的世界战略并几乎倾其全部国力实现这一战略。

1798年,拿破仑在打败第一次反法联盟后,开始考虑从东西两线即印度和美国,切断外围市场方式打击英国的战略。他说:“埃及是非洲的一部分。它位于古代世界的中心,在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是与印度通商的天然的货物集散地。”[①]“在占领埃及五十年以后,文明可能通过森纳尔、埃塞俄比亚、达福尔和费赞等地传播到非洲腹地去。”[②] “法国在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业已丧失,法国需要有能够抵得上美洲殖民地的新的大殖民地。”[③]他向督政府建议在准备渡海对英作战的同时,出兵埃及,进而占领印度,掐断英国所依赖的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贸易线,截断其来自印度的财源。[④]他认为:“要在(印度)这样遥远的战场打胜仗,就必须有一个中途阵地作为进攻基地。埃及离土伦六百法里,离马拉巴尔(位于今印度果阿以南至科摩林角的海岸)一千五百法里,它正是这样一个进攻基地。法国如果能够在(埃及)这个国家里牢固站稳脚跟,那么它迟早会成为印度的主人。广大的东方贸易也会回到红海和地中海这条古道上来。这样,一方面,埃及会代替圣多明各和安的列斯群岛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必然会成为征服印度的道路上的一个兵站。”[⑤] “牢固地占领(埃及)这个国家是远征印度整个计划的基础”,“出兵印度的日期一决定,一支包括十五艘主力舰、六艘巡洋舰和十五艘大运输舰的舰队,就应装载五千名兵士和大批粮食弹药从布列斯特出发。”[⑥]拿破仑1796年进攻意大利,击败奥地利,并入侵埃及。为打开通往印度的道路,1807年拿破仑与伊朗国王签订同盟条约,伊朗同意废除英伊同盟,对英宣战,派兵进攻印度并迫使阿富汗一同进攻印度;同意法国假道伊朗进攻印度、为法国供应粮食并为法军开放波斯湾一切港口。

另一方面,拿破仑也从北美入手打击英国。1789年法国爆发革命,1793年,英国组成第一次反法联盟。1799年,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成为法国最高执政。1802年3月英国被迫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表示与法国和解。为了确保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拿破仑并未因暂时休战而放弃打击英国的计划,1803年5月英法断交,转入军事对抗。1804年英俄奥就缔结反法联盟达成原则协议。就在英法关系大起大落之际,拿破仑对美政策也迅速变化,由因美国与英国的和解而产生对美国的怨恨转向迅速与美国和解。1801年3月,托马斯·杰斐逊就任美国总统(1801—1809),上任伊始就与法国谈判,渴望购得路易斯安那。此时,法英关系转向缓和,拿破仑不仅不想让出路易斯安那,而且还要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佛罗里达。然而,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法英关系急剧恶化,开战在即,如何最终在世界范围摧毁英国的霸权地位,成了拿破仑的首要考虑。1803年1月11日,杰斐逊派门罗作为特使前往法国商谈。拿破仑态度急转,同意将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1804年,法美签订《路易斯安那条约》,美国以每英亩3美分的价格买下整个路易斯安那。美国领土一夜间扩大近两倍。[⑦]

主动出让路易斯安那等于在英国的西面再造一个大国,而英国的世界霸权只有在东西两个大国即法国和美国的夹击下才能垮台。法国要最终打败其长期对手英国,除了经济军事手段外,还要在地缘政治上在英国的西面扶植一个像法国这样并与法国有同样版图的对手。如果美国起来了,美国和法国在大西洋两岸同时牵制英国,英国即使不垮,法国也会因美国的牵制而减轻来自英国的压力。反之,如果美国垮下去或分裂的话,英国就是法国永远的痛,英法矛盾就是世纪性的无解矛盾。为此,拿破仑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他采用英国传统的均势制衡原理,也为英国制造了美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一直不希望美国继续扩大版图。而在1803年3月法英矛盾在归还英占马尔他岛问题上激化后的一个月,拿破仑就把路易斯安那州卖给美国,这显然是针对英国的行动。不仅如此,拿破仑进一步挑拔美英关系,导致第二次英美战争于1812年6月爆发。此前一个月,美国宣布将佛罗里达并入密西西比地区。拿破仑让与路易斯安那及由此造成的美国领土在不到十年的时间神奇般地成倍扩大的后果,引起英国的巨大恐惧。1814年,美英战争形势对英国有利,拿破仑在欧洲也是败局已定。8月,英军占领华盛顿。12月24日,英国与美国于签订《根特和约》。

尽管法国拿破仑对英国的挑战以失败而告终,但也为英国的世界霸权培植起了“掘墓人”,这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的出现已使英国看到自己的克星,而继法国之后托起这颗克星的则是俄国。

三、拿破仑失败后,英国面临来自俄国的战略压力,而俄国也利用一次次的欧洲乱局压缩欧洲的政治空间并试图主导欧洲事务。英俄矛盾取代英法矛盾,成为贯穿19世纪欧洲政治的主线。

拿破仑失败后,在列强分赃的维也纳会议上,俄国在制陆权和英国在制海权方面分别获得最大利益。俄国依恃其“功臣”身份,竭力扩大其在欧洲大陆的领土:与列强瓜分波兰,获波兰绝大部分土地;继续占领芬兰和比萨拉比亚(罗马尼亚领土)。而英国这时则尽可能地扩展制海权:继续占领马耳他、法国殖民地多巴哥、圣路西亚(均位于西印度群岛)和毛里求斯(印度洋),并从荷兰手里夺取南非开普敦殖民地和锡兰岛(今斯里兰卡),从而控制了通往东方的战略要地。1815年9月,在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倡导下,俄、奥、普三国君主在巴黎发表宣言,缔结“神圣同盟”。不久,所有的欧洲大陆君主国先后都参加了这个同盟。俄国沙皇取代法国成了欧洲大陆的“盟主”并在欧洲进一步扩张俄国的势力范围,压缩英法在欧洲大陆的政治空间。

19世纪20年代,在沙俄策划下,神圣同盟镇压西班牙革命。30年代,沙皇派出12万大军镇压波兰起义。1828年至1829年对土耳其战争中,俄国占领了克里米亚、多瑙河口和高加索大片土地。在北面,从瑞典手中夺取了芬兰。在西面,则获取华沙公国的大部分土地,又从罗马尼亚割走比萨拉比亚。在不长的时间内,俄国的势力抵至巴尔干半岛,由此引起英法的警惕。1853年至1856年,俄国为控制黑海海峡和巴尔干半岛与英国、法国等在克里米亚发生大战。俄国战败,这反倒给5年后的美国南北统一战争的胜利预留了机遇。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为了打通南下通道,俄国试图从中亚打开进入海洋的大门。1865年,俄国占领塔什干,1867年,布哈拉汗国和浩罕国被强行并入俄国版图。1873年,沙俄大举进攻希瓦汗国,当年签订其为俄藩属的条约。俄国力量直逼阿富汗,这立即引起英国的堵截。1878年11月,英印军队三万多人侵入阿富汗,直到1893年才迫使阿富汗与其形成宗主国依附关系。然而,东方不亮西方亮。就在英军陷在阿富汗战场之际,1877年,俄国再次调头巴尔干,打着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对土耳其宣战,挥师越过多瑙河,进逼伊斯坦布尔。英国和奥匈立即对俄国提出警告,俄军不得不停止进攻并与土议和。

为了遏制俄国,英国破天荒地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越过欧洲,在太平洋西岸与日本于1894年和1902年签订条约,建立同盟关系,试图从远东地区牵制俄国对英国的压力。1905年,俄国国内爆发革命、俄日战争中俄国失败、伊朗国内爆发革命,再加上德国和日本的兴起,这些迫使俄国与英国妥协并于1907年8月31日签订协约,协调各方在中亚的势力范围和战略利益。

四、在俄国与英国在欧亚大陆进行以牙还牙式较量的同时,对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将产生基础性动摇的力量在北美大陆形成,美国在关键时刻得到俄国的支持。

1860年11月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南方南卡罗来纳州于12月宣布退出联邦,接着又有六个州步其后尘。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各州同盟,公开打出分裂旗帜。由此爆发美国南北战争。5月13日,英国宣布对美国内战奉行中立政策,承认南方同盟为交战国,这是承认南方同盟为独立国家的重要步骤。同时英国秘密向南方提供金钱、武器和其他物资援助,英国还将海军开入美国海域,向联邦政府施加压力。

沙皇俄国也曾对美洲有着强烈的扩张野心。早在1799年就成立“俄美公司”殖民机构,计划将俄国控制范围从俄属阿拉斯加扩张到加利福尼亚。1821年9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颁布《白令海航行敕令》,宣布俄属阿拉斯加的南部边界在北纬51度,规定在北纬51度以北的沿岸100海里以内的地区禁止一切外国船只航行。俄美关系曾为此一度紧张。1853年到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受到英法联军的打击,俄英关系严重恶化。这促使俄国“希望强大、统一的美国成为抗衡英国的力量”[⑧]。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俄国采取与英国完全对立的支持北方统一国家的立场,并于1863年9月派两支舰队分别驶入美国东西海岸的重要港口纽约和旧金山,成功阻止南方同盟舰队对旧金山海上攻击的计划。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之初,俄国的东西伯利亚总督正式向沙皇尼古拉一世提议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南北战争一结束,俄美就此商谈加速。

美国方面也意识到阿拉斯加的战略意义。马萨诸塞州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纳尼尔·班克斯认为,阿留申群岛这一“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吊桥”,能够使美国在太平洋地区获得新的权势,它将成为“各国命运与人类进步的控制器。”也有议员认为,购买阿拉斯加等于“把英国雄狮关进笼里”,使“俄罗斯和美国成为世界两大强国”这一天早日到来。[⑨]美俄双方最终于1867年3月30日正式签订了购买阿拉斯加的条约。1867年4月9日,美国参院以37:2的绝对多数表决批准该条约,次年,国会则以113:43通过该条约。这使美国成为一个拥有庞大地理版图的国家。以英国为龙头的近代资本中心尽管没有终结,但其丧钟已开始在其外围由美国人敲响。

五、18世纪末以来,美国利用欧洲国家之间矛盾获得了难得的兴起机遇,但利用这个机遇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既要被迫接受欧洲主要国家的战争威胁,又要直面几乎是铺天盖地的来自欧洲的文化打压。美国的兴起在初期也曾伴随屈辱。

1783年9月3日,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确认美国疆界为北接加拿大与大湖地区,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这样美国从独立战争初期的90多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30多万平方公里,在国家版图倍增的同时,美国面临的国家风险也同比增加。

从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的《巴黎和约》算起,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的88年间,英国一刻也没有放弃分裂美国的实际努力。英国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截击美国商船,阻挠美国与欧洲的贸易。1812年,美英开战。1814年8月,英国占领华盛顿,烧毁白宫、国会大厦,并借有利的战争形势企图肢解美国,向美国议和代表提出“沿美国边界成立一个中立的印第安缓冲国”[⑩]的要求。只是欧洲维也纳会议谈判不顺和法国国内的混乱,才使英国放弃这一要求并与美国于12月24日签订《根特和约》。1861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英国就曾宣布对美国内战奉行中立政策,承认南方同盟为交战国,同时英国秘密向南方提供援助,还将海军开入美国海域。只是由于后来的战场优势迅速倒向北方,“英国承认南方和干涉美国内战的计划彻底告吹”[11]。

此外,对美国兴起产生恐慌并试图对其遏制的还有法国和西班牙。1861年10月30日,英国、法国、西班牙三国签订了联合远征墨西哥的《伦敦协定》,试图从南部美国继南方叛乱州之后再强力插入一道遏制和围堵美国的藩篱,并对美国的国家统一形成巨大的威胁。1861年12月和次年1月,西班牙和英法远征军登陆墨西哥,后因与法国不和英西撤出。法国则单独以重兵对墨西哥发起攻击,至1863年6月法国攻下首都墨西哥城并扶持马克西米连上台。1864年4月10日,拿破仑三世和马克西米连签订《米拉马协议》,规定:法军留驻墨西哥到1867年底。1865年,美国统一战争结束,北方取得统一全国的胜利,欧洲大国对美国必然南北分裂的愿望落空,在美国政府的强大压力下,又鉴于俾斯麦(Otto First Von Bismarck,1815-1898)统一德国后对法国形成的巨大军事压力,拿破仑三世才被迫决定于1867年3月从墨西哥撤军。

在美国本土经受欧洲国家的军事围剿的同时,其国民精神也经历着欧洲的文化重压。在欧洲人眼中,位于欧洲一方代表“上帝的选民”,北美一方则代表“上帝的弃民”[12],欧洲人以贵族式的轻蔑眼光在矮化和丑化美国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较早提出这些偏见的,有些不是神学家,而是科学家和启蒙主义思想家,如法国自然学家布丰、哲学家伏尔泰和历史学家雷纳尔等。这些人不顾美洲大陆各地区差异,将北美的自然条件概括为:寒冷、潮湿和盐化。他们用这里的动物重量、体长和特征试图证明——用现在的话来说——这里根本就不是人呆的地方,因而美洲不可能有发展。布丰在《动物的退化》一书中论证北美人种与整个北美动物一起处于一种“退化”状态。伏尔泰挖苦说,如果人们对美洲会出现苍蝇不感到奇怪的话,为什么对美洲会出现这一群人感到惊讶。[

❼ 天津森纳尔投资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天津森纳尔投资有限公司地址位于天津市武清开发区福源道18号503-51(集中办公区)。经营范围以自有资金对商业、房地产业进行投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物业服务,自有房屋租赁,餐饮管理,酒店管理。基本信息注册号****名称天津森纳尔投资有限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高桂琴注册资本6700万人民币成立日期2011年09月14日营业期限自2011年09月14日营业期限至2041年09月13日登记机关天津市武清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核准日期2015年07月08日登记状态存续
法定代表人:张彦森
成立时间:2011-09-14
注册资本:67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120222000107298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天津市武清开发区福源道18号503-51(集中办公区)

❽ 要写一篇十七到十八世纪中西方政治方面比较的论文。主要内容是关于西方启蒙运动和清朝加强君权统治的。最

近代欧洲霸权体系的形成,以及这一霸权在20世纪中被美国所取代,其历史进程构成了典型的黑格尔“否定之否定”三段式。英国曾长期有着干涉欧洲大陆事务的传统,作为后来者的美国,即使在奉行“孤立主义原则”时期,也一刻没有忘记介入欧洲事务,在与欧洲各国力量消长中逐渐扩大自己的外交空间,并借机击倒欧洲成为世界性的大国。研究大西洋两岸的地缘政治力量的消长历程,有助于我们合理认识和把握大国兴衰规律。

一、16世纪英国在海上打败西班牙赢得了海权,17世纪英国在海上打败荷兰赢得了海上贸易垄断权,并在18、19世纪,英国与法国和俄国争夺海外市场则最终赢得了世界霸权。这一过程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的进程相一致,国际间的大规模财富转移本质上并不是靠交换而是靠暴力完成。

大国的兴起是一个体系,英国的近代兴起带动的是西方欧洲霸权体系的兴起和东方皇权体系的衰落。

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从欧洲封建堡垒中打开了缺口。当时,中南美洲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北美洲的大部分则主要是英、法、西班牙和荷兰的殖民地,而亚洲大陆的中国则到19世纪中叶才进入衰落期。英国面临着巨大的来自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压力。作为近代工业资本主义兴起的源头国家,英国资本主义的诞生,需要极强的力量反抗霸权并建立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世界体系。

16世纪初,英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力量都不及法国和西班牙,但在海外贸易方面英国与西班牙的矛盾日趋尖锐,这迫使英国必须直面来自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压力。1588年7月,英国在两天之内打败由西班牙130艘战船组成的“无敌舰队”,由此初步确立其对大西洋的制海权。1609年西班牙被迫与荷兰签订12年休战条约,实际上承认荷兰共和国独立。西班牙霸权由此衰落,并让位于荷兰。

17世纪中叶荷兰在航海、殖民、贸易等方面达到了鼎盛时期,远航商船已达好望角、马六甲和北美东岸,并在南美巴西等地拥有据点和殖民地。与此同时,英国与荷兰之间的海外利益矛盾日益不可调和。英国决定同样直面来自荷兰的海上霸权压力,因此与荷兰前后30多年进行了三次海上战争。英国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一切在欧洲、非洲和美洲生产的商品,只有在英国船员管理的英国船上才能运入英国领土。荷兰拒绝接受,于1652-1654年爆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并被迫承认《航海条例》。1664年,英荷再次发生战争,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1686年改名纽约)。1672-1674年英荷发生了第三次战争,荷兰战败,此后荷兰一蹶不振。到18世纪初,荷兰已丧失了海上优势及相应的贸易垄断地位,而英国赢得了海上的同时也是历史的主动权。

距英西海战整整100年的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胜利。胜利了的英国资产阶级上台之后面临的是在都铎王朝(1485-1603)、斯图亚特王朝和克伦威尔时期(1599-1658)通过一场场战争打下的已是比较宽松的海上安全环境。

除此之外,英国还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与19世纪亚洲日本完全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面对着的是一个已为查理大帝(Charlemagne,742-814)在公元800年基本统一,却又极不幸地为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条约”中三分天下的天然破碎的欧洲。先天破碎的欧洲大陆地缘政治环境为新登上历史舞台的英国资产阶级提供了较后来的美国、日本等更为优越的先天条件。

二、英国工业革命刺激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海外市场和投资的需求,这不可避免使英国与法国形成尖锐冲突。冲突到拿破仑时期到达高峰。尽管拿破仑对英国的挑战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也为英国的世界霸权培植起了“掘墓人”,这就是美利坚合众国。

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的胜利,加速了英国资本的世界扩张及由资本扩张带动的英国工业革命进程,英国工业革命又反过来刺激英国资产阶级对海外市场和投资的需求。这使在法国黎塞留(Armand Jean Plessis,Duc de Richelieu,1585-1642)、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和路易十五(Louis XV,1710-1774)时代,英国与法国的海外扩张形成了尖锐冲突。冲突的主要方向是北美和亚洲。

早在16世纪末,英国就开始涉足北美。1607年,伦敦公司(后称弗吉尼亚公司)来到詹姆士城,后来发展为弗吉尼亚殖民地。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麻萨诸塞海湾,建立了新普利茅斯移民区,奠定了新英格兰殖民地的基础。到18世纪上半叶,英国殖民地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已建立了13块殖民地。与此同时,法国也在向北美殖民。1604年,法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的移民区罗雅尔港。1608年,法国殖民又扩展到圣·劳伦斯河流域,建立了魁北克殖民地,它成了法国在北美扩展其殖民势力的基础。1682年,法国殖民者沿密西西比河南下,直达河口,宣布沿河流域为法国所有,称路易斯安那。法国在北美由北向南,英国由东向西的扩展,使两国在空间上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1701-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英国夺取了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纽芬兰的阿卡底亚地区。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法国惨遭失败,不得不把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的全部地区和密西西比河东岸地区割让给英国,西岸地区让给西班牙。

17世纪始,印度逐渐成了英国与欧洲列强角逐的重要场所。15世纪以来,首先到印度的是葡萄牙人。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并于1612年击败葡萄牙舰队在印度西海岸苏拉特登陆,建立了第一个商站。1614年英国人再次击败葡萄牙人,获得印度洋的制海权。英国占领了印度的马德拉斯(1620年),加尔各答(1633年),到80年代占领孟买。法国1604年建立了东印度公司,但在1668年才在苏拉特地区设立海外商站。10年后法国在卡里阿提加建立了殖民侵略的据点。17世纪晚期,法国人占领孟加拉的昌德纳果尔。英法在印度也展开了争夺。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印度是重要战场之一。法国失败。根据巴黎和约,除少数城市作为商站外,法国几乎丧失全部印度殖民地。法国在北美和印度的失败,燃起了法国持续高涨的反英情绪及由此产生的法国人对北美独立战争的同情。为报“七年战争”失败的一箭之仇,路易十六不惜巨资援助北美独立战争,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率先承认美国独立并与美国结盟打击英国。拿破仑时期,法英矛盾激化,其中既有法国新兴的资产阶级抵御英国资本的性质,又有与英国争夺世界市场的帝国主义性质。为了打败英国,法国督政府制定了相应的世界战略并几乎倾其全部国力实现这一战略。

1798年,拿破仑在打败第一次反法联盟后,开始考虑从东西两线即印度和美国,切断外围市场方式打击英国的战略。他说:“埃及是非洲的一部分。它位于古代世界的中心,在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是与印度通商的天然的货物集散地。”[①]“在占领埃及五十年以后,文明可能通过森纳尔、埃塞俄比亚、达福尔和费赞等地传播到非洲腹地去。”[②] “法国在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业已丧失,法国需要有能够抵得上美洲殖民地的新的大殖民地。”[③]他向督政府建议在准备渡海对英作战的同时,出兵埃及,进而占领印度,掐断英国所依赖的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贸易线,截断其来自印度的财源。[④]他认为:“要在(印度)这样遥远的战场打胜仗,就必须有一个中途阵地作为进攻基地。埃及离土伦六百法里,离马拉巴尔(位于今印度果阿以南至科摩林角的海岸)一千五百法里,它正是这样一个进攻基地。法国如果能够在(埃及)这个国家里牢固站稳脚跟,那么它迟早会成为印度的主人。广大的东方贸易也会回到红海和地中海这条古道上来。这样,一方面,埃及会代替圣多明各和安的列斯群岛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必然会成为征服印度的道路上的一个兵站。”[⑤] “牢固地占领(埃及)这个国家是远征印度整个计划的基础”,“出兵印度的日期一决定,一支包括十五艘主力舰、六艘巡洋舰和十五艘大运输舰的舰队,就应装载五千名兵士和大批粮食弹药从布列斯特出发。”[⑥]拿破仑1796年进攻意大利,击败奥地利,并入侵埃及。为打开通往印度的道路,1807年拿破仑与伊朗国王签订同盟条约,伊朗同意废除英伊同盟,对英宣战,派兵进攻印度并迫使阿富汗一同进攻印度;同意法国假道伊朗进攻印度、为法国供应粮食并为法军开放波斯湾一切港口。

另一方面,拿破仑也从北美入手打击英国。1789年法国爆发革命,1793年,英国组成第一次反法联盟。1799年,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成为法国最高执政。1802年3月英国被迫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表示与法国和解。为了确保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拿破仑并未因暂时休战而放弃打击英国的计划,1803年5月英法断交,转入军事对抗。1804年英俄奥就缔结反法联盟达成原则协议。就在英法关系大起大落之际,拿破仑对美政策也迅速变化,由因美国与英国的和解而产生对美国的怨恨转向迅速与美国和解。1801年3月,托马斯·杰斐逊就任美国总统(1801—1809),上任伊始就与法国谈判,渴望购得路易斯安那。此时,法英关系转向缓和,拿破仑不仅不想让出路易斯安那,而且还要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佛罗里达。然而,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法英关系急剧恶化,开战在即,如何最终在世界范围摧毁英国的霸权地位,成了拿破仑的首要考虑。1803年1月11日,杰斐逊派门罗作为特使前往法国商谈。拿破仑态度急转,同意将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1804年,法美签订《路易斯安那条约》,美国以每英亩3美分的价格买下整个路易斯安那。美国领土一夜间扩大近两倍。[⑦]

主动出让路易斯安那等于在英国的西面再造一个大国,而英国的世界霸权只有在东西两个大国即法国和美国的夹击下才能垮台。法国要最终打败其长期对手英国,除了经济军事手段外,还要在地缘政治上在英国的西面扶植一个像法国这样并与法国有同样版图的对手。如果美国起来了,美国和法国在大西洋两岸同时牵制英国,英国即使不垮,法国也会因美国的牵制而减轻来自英国的压力。反之,如果美国垮下去或分裂的话,英国就是法国永远的痛,英法矛盾就是世纪性的无解矛盾。为此,拿破仑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他采用英国传统的均势制衡原理,也为英国制造了美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一直不希望美国继续扩大版图。而在1803年3月法英矛盾在归还英占马尔他岛问题上激化后的一个月,拿破仑就把路易斯安那州卖给美国,这显然是针对英国的行动。不仅如此,拿破仑进一步挑拔美英关系,导致第二次英美战争于1812年6月爆发。此前一个月,美国宣布将佛罗里达并入密西西比地区。拿破仑让与路易斯安那及由此造成的美国领土在不到十年的时间神奇般地成倍扩大的后果,引起英国的巨大恐惧。1814年,美英战争形势对英国有利,拿破仑在欧洲也是败局已定。8月,英军占领华盛顿。12月24日,英国与美国于签订《根特和约》。

尽管法国拿破仑对英国的挑战以失败而告终,但也为英国的世界霸权培植起了“掘墓人”,这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的出现已使英国看到自己的克星,而继法国之后托起这颗克星的则是俄国。

三、拿破仑失败后,英国面临来自俄国的战略压力,而俄国也利用一次次的欧洲乱局压缩欧洲的政治空间并试图主导欧洲事务。英俄矛盾取代英法矛盾,成为贯穿19世纪欧洲政治的主线。

拿破仑失败后,在列强分赃的维也纳会议上,俄国在制陆权和英国在制海权方面分别获得最大利益。俄国依恃其“功臣”身份,竭力扩大其在欧洲大陆的领土:与列强瓜分波兰,获波兰绝大部分土地;继续占领芬兰和比萨拉比亚(罗马尼亚领土)。而英国这时则尽可能地扩展制海权:继续占领马耳他、法国殖民地多巴哥、圣路西亚(均位于西印度群岛)和毛里求斯(印度洋),并从荷兰手里夺取南非开普敦殖民地和锡兰岛(今斯里兰卡),从而控制了通往东方的战略要地。1815年9月,在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倡导下,俄、奥、普三国君主在巴黎发表宣言,缔结“神圣同盟”。不久,所有的欧洲大陆君主国先后都参加了这个同盟。俄国沙皇取代法国成了欧洲大陆的“盟主”并在欧洲进一步扩张俄国的势力范围,压缩英法在欧洲大陆的政治空间。

19世纪20年代,在沙俄策划下,神圣同盟镇压西班牙革命。30年代,沙皇派出12万大军镇压波兰起义。1828年至1829年对土耳其战争中,俄国占领了克里米亚、多瑙河口和高加索大片土地。在北面,从瑞典手中夺取了芬兰。在西面,则获取华沙公国的大部分土地,又从罗马尼亚割走比萨拉比亚。在不长的时间内,俄国的势力抵至巴尔干半岛,由此引起英法的警惕。1853年至1856年,俄国为控制黑海海峡和巴尔干半岛与英国、法国等在克里米亚发生大战。俄国战败,这反倒给5年后的美国南北统一战争的胜利预留了机遇。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为了打通南下通道,俄国试图从中亚打开进入海洋的大门。1865年,俄国占领塔什干,1867年,布哈拉汗国和浩罕国被强行并入俄国版图。1873年,沙俄大举进攻希瓦汗国,当年签订其为俄藩属的条约。俄国力量直逼阿富汗,这立即引起英国的堵截。1878年11月,英印军队三万多人侵入阿富汗,直到1893年才迫使阿富汗与其形成宗主国依附关系。然而,东方不亮西方亮。就在英军陷在阿富汗战场之际,1877年,俄国再次调头巴尔干,打着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对土耳其宣战,挥师越过多瑙河,进逼伊斯坦布尔。英国和奥匈立即对俄国提出警告,俄军不得不停止进攻并与土议和。

为了遏制俄国,英国破天荒地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越过欧洲,在太平洋西岸与日本于1894年和1902年签订条约,建立同盟关系,试图从远东地区牵制俄国对英国的压力。1905年,俄国国内爆发革命、俄日战争中俄国失败、伊朗国内爆发革命,再加上德国和日本的兴起,这些迫使俄国与英国妥协并于1907年8月31日签订协约,协调各方在中亚的势力范围和战略利益。

四、在俄国与英国在欧亚大陆进行以牙还牙式较量的同时,对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将产生基础性动摇的力量在北美大陆形成,美国在关键时刻得到俄国的支持。

1860年11月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南方南卡罗来纳州于12月宣布退出联邦,接着又有六个州步其后尘。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各州同盟,公开打出分裂旗帜。由此爆发美国南北战争。5月13日,英国宣布对美国内战奉行中立政策,承认南方同盟为交战国,这是承认南方同盟为独立国家的重要步骤。同时英国秘密向南方提供金钱、武器和其他物资援助,英国还将海军开入美国海域,向联邦政府施加压力。

沙皇俄国也曾对美洲有着强烈的扩张野心。早在1799年就成立“俄美公司”殖民机构,计划将俄国控制范围从俄属阿拉斯加扩张到加利福尼亚。1821年9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颁布《白令海航行敕令》,宣布俄属阿拉斯加的南部边界在北纬51度,规定在北纬51度以北的沿岸100海里以内的地区禁止一切外国船只航行。俄美关系曾为此一度紧张。1853年到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受到英法联军的打击,俄英关系严重恶化。这促使俄国“希望强大、统一的美国成为抗衡英国的力量”[⑧]。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俄国采取与英国完全对立的支持北方统一国家的立场,并于1863年9月派两支舰队分别驶入美国东西海岸的重要港口纽约和旧金山,成功阻止南方同盟舰队对旧金山海上攻击的计划。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之初,俄国的东西伯利亚总督正式向沙皇尼古拉一世提议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南北战争一结束,俄美就此商谈加速。

美国方面也意识到阿拉斯加的战略意义。马萨诸塞州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纳尼尔·班克斯认为,阿留申群岛这一“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吊桥”,能够使美国在太平洋地区获得新的权势,它将成为“各国命运与人类进步的控制器。”也有议员认为,购买阿拉斯加等于“把英国雄狮关进笼里”,使“俄罗斯和美国成为世界两大强国”这一天早日到来。[⑨]美俄双方最终于1867年3月30日正式签订了购买阿拉斯加的条约。1867年4月9日,美国参院以37:2的绝对多数表决批准该条约,次年,国会则以113:43通过该条约。这使美国成为一个拥有庞大地理版图的国家。以英国为龙头的近代资本中心尽管没有终结,但其丧钟已开始在其外围由美国人敲响。

五、18世纪末以来,美国利用欧洲国家之间矛盾获得了难得的兴起机遇,但利用这个机遇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既要被迫接受欧洲主要国家的战争威胁,又要直面几乎是铺天盖地的来自欧洲的文化打压。美国的兴起在初期也曾伴随屈辱。

1783年9月3日,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确认美国疆界为北接加拿大与大湖地区,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这样美国从独立战争初期的90多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30多万平方公里,在国家版图倍增的同时,美国面临的国家风险也同比增加。

从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的《巴黎和约》算起,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的88年间,英国一刻也没有放弃分裂美国的实际努力。英国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截击美国商船,阻挠美国与欧洲的贸易。1812年,美英开战。1814年8月,英国占领华盛顿,烧毁白宫、国会大厦,并借有利的战争形势企图肢解美国,向美国议和代表提出“沿美国边界成立一个中立的印第安缓冲国”[⑩]的要求。只是欧洲维也纳会议谈判不顺和法国国内的混乱,才使英国放弃这一要求并与美国于12月24日签订《根特和约》。1861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英国就曾宣布对美国内战奉行中立政策,承认南方同盟为交战国,同时英国秘密向南方提供援助,还将海军开入美国海域。只是由于后来的战场优势迅速倒向北方,“英国承认南方和干涉美国内战的计划彻底告吹”[11]。

此外,对美国兴起产生恐慌并试图对其遏制的还有法国和西班牙。1861年10月30日,英国、法国、西班牙三国签订了联合远征墨西哥的《伦敦协定》,试图从南部美国继南方叛乱州之后再强力插入一道遏制和围堵美国的藩篱,并对美国的国家统一形成巨大的威胁。1861年12月和次年1月,西班牙和英法远征军登陆墨西哥,后因与法国不和英西撤出。法国则单独以重兵对墨西哥发起攻击,至1863年6月法国攻下首都墨西哥城并扶持马克西米连上台。1864年4月10日,拿破仑三世和马克西米连签订《米拉马协议》,规定:法军留驻墨西哥到1867年底。1865年,美国统一战争结束,北方取得统一全国的胜利,欧洲大国对美国必然南北分裂的愿望落空,在美国政府的强大压力下,又鉴于俾斯麦(Otto First Von Bismarck,1815-1898)统一德国后对法国形成的巨大军事压力,拿破仑三世才被迫决定于1867年3月从墨西哥撤军。

在美国本土经受欧洲国家的军事围剿的同时,其国民精神也经历着欧洲的文化重压。在欧洲人眼中,位于欧洲一方代表“上帝的选民”,北美一方则代表“上帝的弃民”[12],欧洲人以贵族式的轻蔑眼光在矮化和丑化美国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较早提出这些偏见的,有些不是神学家,而是科学家和启蒙主义思想家,如法国自然学家布丰、哲学家伏尔泰和历史学家雷纳尔等。这些人不顾美洲大陆各地区差异,将北美的自然条件概括为:寒冷、潮湿和盐化。他们用这里的动物重量、体长和特征试图证明——用现在的话来说——这里根本就不是人呆的地方,因而美洲不可能有发展。布丰在《动物的退化》一书中论证北美人种与整个北美动物一起处于一种“退化”状态。伏尔泰挖苦说,如果人们对美洲会出现苍蝇不感到奇怪的话,为什么对美洲会出现这一群人感到惊讶。[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