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债投资 » 我国停止发行国债的原因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我国停止发行国债的原因

发布时间: 2021-05-28 09:53:13

『壹』 简述发行国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原因

发行国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适度的国债规模刺激经济发展,规模过大对经济发展有负面效应,适度的国债发行可以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国家公债的运用可以影响市场利率。适度的国债可以调节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平衡。

原因: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较优方式。败政赤字出现后,一般有三种方式弥补。一是动用历年的财政结余;二是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三是发行国家公债。

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将社会暂时闲置的个人公共消费资金集中起来,并改变其使用性质,将其转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或将资金沉淀下来,变一部分现实的购买力为潜在的购买力,从而减缓总需求压力。

(1)我国停止发行国债的原因扩展阅读:

在所有的理财产品中,国债由国家信用做为背书,应该是属于最安全的投资产品。称市场称为“无风险投资”。

2019年,国债三年期收益率为4%,五年期收益率4.27%,相比银行定期同期产品并不低。在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的情况下,国债毫无疑问成为了“保本理财”性价比较高的替代品之一。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推出储蓄国债“随到随买”试点,将储蓄国债发行时间由原来的10天延长至全月。

而个人投资者可在4月全月,通过40家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共计约13万个营业网点,以及27家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的网上银行购买储蓄国债,有利于提高个人投资者购买储蓄国债便利性。

本次发行的电子式储蓄国债在发行期内不得提前兑取,发行期结束后方可提前兑取。而且提前兑取业务只能通过承销团成员营业网点柜台办理。

『贰』 发行国债的目的是什么

1、筹措军费

在战争时期军费支出额巨大,在没有其他筹资办法的情况下,即通过发行战争国债筹集资金。发行战争国债是各国政府在战时通用的方式,也是国债的最先起源。

2、平衡财政收支

一般来讲,平衡财政收支可以采用增加税收、增发通货或发行国债的办法。

以上三种办法比较,增加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作法,固然是一种好办法但是增加税收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税赋过重,超过了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将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并会影响今后的税收。

增发通货是最方便的做法,但是此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因为用增发通货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对经济的影响最为剧烈。在增税有困难,又不能增发通货的情况下,采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还是一项可行的措施。

(2)我国停止发行国债的原因扩展阅读:

国债发行主要有四种方式(注意各种国债发行方式的优缺点):

1、固定收益出售法(在金融市场上按预先定的发行条件发行国债的方式,具有认购期限短、改造条件固定、改造机构不限和主要适用于可转让的中长期债券四个特点);

2、公募拍卖方式(也称竞价投标方式,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发行,有三个特点:发行条件通过投标决定、以财政部门或中央银行为发行机构、主要适用于中短期政府债券,特别是国库券);主要适用于中短期政府债券,特别是国库券发行的国债发行方式是公募法。

3、连续经销方式(亦称出卖发行法,指发行机构受托在金融市场上设专门柜台经销的一种较为灵活的发行方式,特点:经销期限不定、发行条件不定、主要通过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证券经纪人经销、适用于不可转让债券,特别是储蓄债券);

4、承受发行法(又叫直接推销方式,由财政部门直接与认购者举行一对一谈判出售国债的发行方式,特点:发行机构只限于财政部门、认购者主要限于机构投资者、发行条件通过直接谈判确定、主要运用于某些特殊类型的政府债券的推销)。

『叁』 清政府被迫停止发行国债说明了什么

清朝末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甲午赔款,二是庚子赔款。两次大的战争赔款使得清政府陷入巨大的财政危机。为了解决巨大的战争赔款问题,英、德、法、俄银行以5%左右的利息提供给清政府贷款。我们几乎都指责当时的英、德、法、俄银行以 5%左右的利息借给清政府外债,但在中国当时没有债券市场的情况下,一方面除了外债别无出路,另一方面这种 5%的利息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几乎不可能找到的。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清朝政府在既无法增加税收、又无法发行国债的时候向外国借债的困境。
在一个国家发生财政危机的时候,可以采取加税、增发货币、借债三种方式。其中增发货币一策又称铸币税,其实质与加税一样,只不过其负面作用不容易发现,但是一旦产生通货膨胀,就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对于解决一个国家的财政危机,实际上就主要是两种,加税还是借债。加税的本质就是不断存钱,如同老百姓喜欢储蓄一样,而借债意味着通过融资来解决目前的困境,通过融资的未来的利润来支付利息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清政府的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前者,不断采取存钱的策略充实国库。据史载,从康熙中叶开始,每年财政盈余约500万两,乾隆中期以后年均结余在 1000万两左右。鸦片战争之前的年度财政盈余也超过500万两,到鸦片战争后的1847年,财政结余为 380万两。甲午战争前的 1893年,国家财政结余高达760万两。这些数据说明,虽然按照传统儒家理财观念看晚清的结余可能还太少,但当时的经济国策从根本上讲极其荒谬,在两次鸦片战争都失败同时又面对日本的威胁下,朝廷不仅不想法把未来的收入透支来加速发展国力,反倒还一心放在“节流”上,只想到往国库多存钱。结果是,国力相对其他国家继续衰退。
按照传统儒家评价国家财富的标准,可以说清朝即使在鸦片战争之后、太平天国起义之前还是非常富有的,这种富有在乾隆后期达到顶峰,1781年国库存银7000万两,到1789年为6000万两左右,1850年时降到800余万两。太平天国起义对朝廷开支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发生货币危机,但即使在1853—1863年间,户部银库仍然年增 19万两。这不多,但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那至少比承担越来越高国债要好。但实际上这种错误的财政政策彻底地将清政府毁灭了。这似乎又回到了宋朝王安石和司马光关于“开源”还是“节流”的财政政策的争论。
在王安石看来,开源才能“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而司马光坚持认为,“自古以来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天地之间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之手,就在官府之手,如果不是从百姓手里收取财物,官府的钱从何而来?”但事实是,美国巨大的国债使得美国能够透支消费,促使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几百年前国库堆满金银的国家今天无一不是落后国家。依照詹姆斯?麦克唐纳德《一个自由的国家债台高筑:金融基层民主》一书中提供的资料,如果我们按1600年时能借到大量公债与没借公债的国家分成两组,那么你会发现,400年前国库里金银万贯的国家今天基本贫穷落后,而当年靠发国债发展的国家今天基本都经济发达。像那时的明朝国库藏银约1300万两,朝廷甚至储存了足够吃 9年的谷粮!就怕天塌地陷。可是,越怕天塌下来,天还真的会塌下来,不久明朝被改朝换代。当时的印度国库则储藏了近6000万两金银,坐在那些金银上等着被殖民化。历史就是如此让人惊讶。
仔细看来,清朝末年的财政赤字在传统中国文化看来非常严重,但相比而言,那时的赤字并非无药可救,而是财政政策的失败导致了清朝的失败。按照学术界的估算,由于这些赔款以及其他外债支付,清政府在 1902年后每年要付约4700万银两,这相当于1903年政府财政收入的44.7%(那年的财政收入为10492万两)。但是,1903年的实际财政赤字约3000万两,占财政收入的28.6%。如果跟英国早期比,1697年英国政府一年的短期债务支付是它财政收入的 3倍,1710年时是财政收入的近4倍,但那并没迫使英国灭亡,实际上英国从那以后反而日益强盛。从这些数据上看,晚清的财政赤字并非传说中可怕,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财政政策手段,导致只能依赖外债,并且因此丧失部分主权,最后在国民一片骂声中倒台。
那么借债策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够解决财政危机并且促进经济发展呢?这取决于投资收益率和借债利息的比较。我们可以把国家看成一个公司,从公司财务的角度来看待国家理财问题。首先,如果国家借债的利息高于国家投资或开支项目所能带来的回报率,比如国债利率是20%而国家投资项目的回报率只有 5%,这里国债利率是成本,投资回报率是收入,那么国家开支的项目每年要亏损15%。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必不可少的国家开支外,政府应该停止、减少开支,尤其不应该通过赤字、国债来让政府浪费钱,应该降低税负。如果是这样,政府的确要尽量存钱,以防未来出现财政危机时要花20%的利息去借债。~~

『肆』 清政府被迫停止发行国债说明了什么被迫举借外债产生了什么影响

说明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没有信用,发行的国债没人买,筹不到资金,就没钱,然后被迫无奈就向外举借,可是借钱,最后还钱的还是普通大众的人民。这导致民不聊生,使人民怨念渐渐加深,更加没有人相信清政府。

『伍』 发行国债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能解决的。
国家发行国债并不都因为资金周转困难,国债有一定的经济效应和政治功能。
如果在经济萧条,税收收入减少,尤其是实行累进税制时发行国债,国债利息支付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这样对消费需求会起维护的作用。再繁荣时期,税收收入会比国民收入增长快,而国债的利息收入是一定的,这样又会起到抑制消费需求的作用。
这个影响面只是国债发行中经济效应的一个方面。
参考资料:财政学

『陆』 国家发行国债意味着什么

就是国家向人民借钱,有利息的!
国家发行国债的原因,主要是用来调节货币流通量的。
国债发行一般来说有两种用途,一是政府筹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另一种用途就是政府公开市场操作的手段,目的在于调节市场上的资金量,对于西方国家来说,第二种意义更大,当市场上的钱太多的时候,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收集市场上的资金以防止通货膨胀,调节利率.
这是我国发行国债和其他国家的比较:一、我国现行的国债发行方式。(直接发行、代销发行、承购包销发行、招标拍卖发行。)即“是什么”。
二、国际主要的国债发行方式。
三、我国与国际发行方式的利弊比较。即“存在什么问题”。
四、如何改进。即“解决问题”。

国债市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债发行市场,也称一级市场。二是国债流通市场,也称为二级市场。一级市场好比批发市场,二级市场就像零售市场。一级市场是否顺利通畅,对国债的发行至关重要。一般说来,国债发行有四种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子越过越富裕,余钱剩米多了,就会想着去投资,于是有炒股的、做期货的,集邮的,搞艺术品收藏的等等,投资方式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而在诸种投资方式中,国债可说是一枝独秀,倍受投资者青睐。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国债是国家发行的,国家财大气粗,政府决不会有借无还。投资国债不仅风险小,而且收益又比银行储蓄高。因此,国债被誉为"金边债券"。

『柒』 我国为什么在60年代和70年代停止发行国债

为什么在60年代和70年代停止发行国债,不必举债度日,国债真正受益不是人民.

『捌』 1958年国家为什么停止发行国债

当时觉得中国可以不需要靠发行国债就能够收集到足够的建设的经费。这是当时我们计划经济的强大的威力。

『玖』 近年来我国国债负担率上升的原因

国债负担率是指国债累计余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它从国民经济总体和全局考察国债的规模.一国的GDP值越大,国债负担率越小,则国债的发行空间越大。

发行特别国债后,2007年末国债余额限额将由原来预算规定的37865.53亿元,增加到53365.53亿元,国债负担率将增加6.2个百分点,上升到23.1%,23.1%的比例处于较低位置,也低于国际公认的60%警戒线。

我想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了国家投入,保持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对教育、医疗、居住以及人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加大了投入力度;还有就是为了紧缩货币流动性;特别是为了维护我国持续扩大的外汇储备的收益,而发行了1.55亿元的特别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