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債券市場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截至2018年末,中國債券市場存量規模達86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國際投資者持債規模近1.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6%。中國債券正式納入國際主要債券指數,充分反映了國際投資者對於中國經濟的信心,也是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的體現,將有利於更好地滿足國際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的配置需求。
陳湛勻指出:從上世紀80年代國債恢復發行,中國債券市場開始,截至2018年的10月末,中國債券市場已經超過了80萬億人民幣,在全球債券市場的余額排名第三,公司信用債券也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的債券市場。
著名經濟學家,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首批統計學博士點專業博士。現任中國上海市投資學會副會長、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國首創擬人化資本運營專家,上海電視台「夜話地產湛勻妙語」欄目主持人,中國第一財經、東方衛視、鳳凰衛視等媒體特邀嘉賓,長期應邀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授課,並被聘為國際論壇峰會和國外大學演講,與英美法徳加拿大等國家名校進行學術交流,走訪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具有國際視野、最受歡迎的實戰型權威金融專家。陳湛勻教授已獲近20項國家、省部級優秀科研獎。陳湛勻教授長期專注於地產金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成長,對這些領域保持高度前瞻性,具有豐富的實際經營經驗。他擅長實用解決具體方案,將廣泛的商業知識和特定行業的深入了解相結合,致力於運用金融專業技術幫助企業提升可持續競爭優勢、贏利能力,放大企業價值並創造價值,成功輔導不少企業上市。
② 債券的市場比較
我國的債券市場近些年來發展迅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同發達國家相比,仍處於起步階段,無論是其規模、品種,還是債券市場的發育程度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中美債券市場分析
1.債券市場的發行規模比較分析
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債券市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債券品種發展也比較成熟。其規模也遠遠大於股票市場。美國每年發行國債的數額佔GDP的比例為100%.且市場可流通的債券品種豐富,既有國債,市政債券,也有公司債券,聯邦機構債券等。
我國的債券和美國相比差距較大。每年發行總量也不過佔GDP的15%左右,且品種比較單一。主要有國債、中央銀行債、政策性銀行債等為數不多的幾種。
2.債券市場投資品種比較分析
美國的債券市場主要是以工商企業和政府發行的短期債券為主。政府短期債券占政府發行量的40%.除此之外,不少的地方政府、地方公共機構也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這些債券被譽為安全性僅次於「金邊債券」的一種債券。工商企業發行的債券產品更是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且種類繁多。
在我國債券市場中,政府債券占相當大的比重。其中國庫券和央行票據占債券市場的比重達到近70%,且大部分為5-10年的中長期債券。企業債券占的比重非常小。
3.債券的流通市場比較分析
美國的債券流通是以場外交易為主的交易市場。同時,電子化交易系統的普遍應用也大大促進了流通市場的活躍。債券市場的日交易量是紐約股票交易所日交易股票數量的13倍之多。政府債券及政府支持機構發行的債券十分活躍。
在我國債券流通以滬深證券交易市場、銀行間債券交易市場和證券經營機構櫃台交易市場為主。交易量比較小,整體換手率也僅是美國債券市場的1/10.
4.投資者結構比較分析
美國國內債券投資者主要以銀行、基金、個人、保險公司、國外和國際機構投資者等為主,各類投資者持有債券比例比較平衡。而我國債券市場投資結構不盡合理。主要有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機構等。市場參與度數量雖然眾多,但債券持有比例極不均等,外資機構參與度較低。
債券市場發展啟示
1.積極擴大債券市場規模,促進債券市場品種的多樣化
從中美兩國債券市場的比較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國債券市場的規模與美國債券市場的規模相比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美國的證券化產品在金融市場中超過80%,我國還不到10%;債券余額,美國相當於GDP的二倍,我國也僅接近30%.因此積極擴大我國債券市場的規模是滿足金融市場的發展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還要積極促進債券市場品種的多樣化,滿足不同發行主體的融資需要。諸如積極發展地方政府債券市場;擴大和引導發行企業債券;增加短期債券及短期回購品種;建立基準國債及衍生產品等。
2.完善做市商制度,促進市場的流通性
從國外的經驗看,做市商制度能夠活躍證券交易,保證市場有較高的流動性,這已被許多成熟證券市場廣泛採用,在發達證券市場已有較好的市場基礎。我國銀行間市場雖然已經開始推行雙邊報價商制度,但是批准成為做市商機構的均為商業銀行,而商業銀行資產結構相近,對市場走勢預期趨同,導致雙邊報價偏離市場價格較遠、價差較大,難以對市場價格起到穩定作用,更何況其參與二級市場交易的意願不強,導致這些雙邊報價商的市場份額存在下降的趨勢,遠沒有發揮促進增強市場流動性和滿足市場需求的作用。
因此,在大力推行雙邊報價商制度時,必須採取核准制雙邊報價商資格,擴大雙邊報價商范圍、允許有實力的保險公司如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機構成為雙邊報價商,以解決雙邊報價商投資偏好趨同的問題。在推動做市商制度的同時,在債券市場上推行經紀商制度,以進一步促進債券市場的發展。經紀商信息發達、靈通,可以有效集中市場需求信息,溝通債券買賣雙方,提高成交效率。
流通性,鼓勵了中小投資者介入債市,有利於改善債券市場投資者結構和投資機構投資者博弈的格局。
3.促進投資者結構合理化
中國債券持有者主要集中商業銀行,特別是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其他機構和個人債券持有量很少。我國應進一步擴大債券市場的投資群體,增加金融機構之外的企業及事業單位以及外國機構投資者購買、持有債券的比重;增加參與櫃台交易的成員,除商業銀行外可以增加證券商成員;增加櫃台市場的可交易品種,活躍櫃台交易,提高市場流動性;也可廣泛吸引其他廣大的投資群體。
另外還可以逐漸引導社保基金、外資機構、中外合作基金、外資參股證券公司、外資參股保險公司、外資銀行、三資企業、外國投資者,儲蓄存款分流等資金進入債券市場。這些資金進入債市將有利於擴大債券市場需求量,也可平衡投資者債券持有比例。通過多方面、大范圍地促進投資者多元化,依靠國債市場巨大的流動性,可以充分發揮機構投資者發現國債價的格功能,也可最終建立起一條穩定與可靠的國債收益率曲線。
4.加快債券市場統一化建設步伐
隨著國債發行規模不斷擴大,市場分割問題解決已經顯得迫不及待。可以有步驟、有計劃地允許可流通國債既可在銀行間市場流通轉讓,又可在交易所市場上市交易;同時允許部分資信較好,實力較強的金融機構在兩個市場之間進行套利活動,以促進市場的流通性,發現債券市場價格,為全面統一所有債券市場作準備。
中國債券市場的發展目標是成為全國統一、面向所有金融機構及企業法人和個人投資者的開放的,公開的市場以及一個品種多元化、流動性充分化和功能健全化的中國債券市場。
③ 誰知道債券市場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各國債券市場規模如何
債券市場作為證券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債券市場的主要部分是公債或政府債券,而且,各國的債券市場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從發行政府債券開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公共信用制度,即國債制度,在中世紀的熱那亞和威尼斯就已產生,到工場手工業時期流行於整個歐洲。」
中世紀歐洲的政府債券市場僅具有雛形。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都不很發達,17世紀下半期,荷蘭聯省共和國公開發行了一批政府債券,井在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上市。後來,歐洲其他國家也紛紛將本國政府債券投放到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上市,使得阿姆斯特丹很快成了歐洲最主要的債券市場。
到18世紀中後期,英國和法國憑借其資本主義生產和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取代荷蘭成為新的世界經濟和金融中心。歐洲公債市場的重心向倫敦和巴黎轉移,英國和法國的債券市場逐漸發展了起來。
在美國,早在獨立戰爭期間,政府就發行了各種臨時債券和中朗債券,以支付巨大的戰爭經費開支,1770年,費城成立了美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費城證券交易所,其中已有債券交易。獨立戰爭勝利後,財政部長漢密爾頓開始著手重建國家財政,特別是解決聯邦政府發行的紙幣——「大陸市」的急劇貶值問題,1790年,美國政府按面值贖回「大陸市」,同時發行了新的「公共債券\以籌集贖買資金。此後,國債交易日漸發達。
19世紀以後,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工商企業需要籌集大量資金以支持其長期發展,企業債券開始誕生:同「屯國家機構也日益龐大,政府開支膨脹,政府債券規模進一步擴人。在這種情況下,債券中場開始制匿化、組織化和規模化。l肌之年3 月,英國證券交易所開設了世界上第·家大型的專業化債券交易中心。美國在1817年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後,債券的發行與交易也逐漸地走上了規范化的軌道。
在歐美各國債券市場迅速發展的同時,亞洲一些國家的債券市場也在醞釀、形成和發展。日本在明冶維新初期就開始發行債券、後來在修建大販鐵路則,首次發行廠公司債券。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亞、新加坡、韓國等其他國家的債券市場也在19世紀末和刀世紀初先後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國債券中場發展十分迅猛,成為與股票中場相並列的資本市場兩大支往。債券品種日新月異,層出不窮,如中央政府債券、地方政府債券、政府保證債券、國庫券、其他政府部門債券、普通公司債券、可轉換公司債券、抵押債券、金融債券、境外債券、外國債券、歐洲債券等。債券的期限結構更加多樣化,出現了各種短期、中期、汪期債券。
同時,各國債券市場規模空前擴大。在發行中場方向,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出版的《金融中場趨勢》統計.1996年當年,美國聯邦政府債券、金融機構債券、國內公司債券、外國公司債券發行總額為12 644億美元.與美國當年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為17%;法國債券發行總額為4 752 億法郎,與GDP的比率為6.1 %;英國債券發行總額為386億英鎊,與GDP的比率為5.4%。
在市場交易額方面,據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資料統計, 1996年,法國債券交易額達到了115 723.96億美元,與法國GDP的比率為752.8%;德國為21 727.29億美元,與GDP的比率為91.8%;英國為16 218.70億美元,與GDP的比率為146.2%;美國為58588.5億美元,與GDP的比率為78.9%。
④ 美國非金融企業中債券比例高於股份,而中國卻是股份高於債券原因
因為中國的債券市場遠沒有美國發達。很多企業債券很難賣出去或很難體現其正常價值:
1,二級市場流動性比較
美國債券二級市場是以場外交易為主的交易市場,自由的交易模式和雙邊報價商制度給市場帶來了活躍的氛圍和良好的流動性.同時,電子化交易系統的普遍應用也進一步提高了二級市場的交易效率.2006年,所有債券市場的日均交易量(現券)約9417億美元,是紐約股票交易所的日均股票交易量(約688億美元)的十三倍之多.從各類型債券的交易規模看,由於國債二級市場是美國貨幣當局實施貨幣政策的主要場所,是美聯儲的公開市場業務的主要
操作手段,因此交易最活躍的是以國債為主的政府債券,其日均交易量在5545億美元;其次是以政府支持機構發行為主的抵押支持證券和資產支持證券,日均交易量在2518億美元左右;聯邦機構債券,公司債券和市政債券的交易不活躍,分別只有788億美元,210億美元和169億美元.從各類債券的年換手率(現券年交易量/債券年末存量)來看,2005年國債的換手率達到了33.01倍
公司債券聯邦機構債券場外市場分為銀行間和商業銀行櫃台市場.由於交易所市場和商業銀行櫃台市場的存量和交易量均較小,銀行間市場占據了債券市場存量和交易量的90%以上規模,因此本文我們考察的流動性主要針對銀行間市場.
根據中央國債登記
央票交易最為活躍,日均交易量122.65億元;其次為政策性銀行債和記賬式國債,日均交易量65.40億元和43.49億元;企業類債券交易清淡,其中短期融資券和商業銀行債日均交易量19.93億元和9.71億元,其餘的如企業債,證券公司債,非銀行金融機構債等則日均交易量不滿1億元.從換手率指標來看,目前我國債券市場流動性最好的債券品種為短期融資券,央票和商業銀行債,其換手率均在1倍以上,分別為2.02,1.51和1.38倍;其次為政策性銀行債,其換手率為0.93倍;國債的換手率水平較低,僅有0.41倍.我國債券市場整體換手率水平為0.91倍,是美國債券市場的十分之一.
2,債券種類比較
在美國債券市場中,以企業為發行主體的債券產品已經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包括公司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內的企業直接債務融資工具佔了債券市場整體規模的60%以上.
2005年,抵押支持債券和資產支持債券余額共78708億美元,占市場可流通余額的31.08%;公司債券余額49899億美元,占市場可流通余額的19.70%;聯邦機構債券余額26039億美元,佔比10.28%.美國政府類債券余額則排在公司類債券之後,佔到債券市場總規模的三分之一不到,2005年可流通余額為63928億美元,佔比25.24%(其中國債余額41658億美元,佔比16.45%;市政債券余額22270億美元,佔比8.79%).
3,國債的持有結構比較
從美國國債市場投資人的構成結構來分析,截至2005年底,外國及國際機構持有美國國債的比例最大,持有量2.20萬億美元,佔美國國債可流通余額的52.15%;美國貨幣當局和各類養老金分別位居二,三位,各持有國債0.74,0.28萬億美元,佔到可流通余額的17.60%和6.70%. 美國國債之所以呈現出外資大量流入的特點,是由美國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所決定的.美國的貿易赤字,財政赤字和儲蓄不足是令其宏觀當局棘手的三大經濟難題,而國債供求則與後兩者有直接關系.小布希上台以來,美國財政部為彌補巨額財政赤字,不得不發行大量國債,而國內儲蓄不足又迫使其轉向國外融資,從而每年有大量外資流入美國債市.1985年,外國及國際機構僅持有美國國債2264億美元,佔美國國債市場的15.90%;20年後外國及國際機構持有的美國國債余額猛增到了原來的10倍,佔到了市場份額的1半以上.
我國國債市場,由於外資機構參與程度較低(2005年底,在銀行間債券市場5508家機構中,外資銀行在華分行一共45家,佔比0.82%,國債持有餘額27.77億元,佔比0.10%),投資人構成結構主要呈現出本土化和機構化的特點.截至2005年末,商業銀行類機構國債持有量最大,持有16522.63億元,占國債可流通余額的61.92%;其次為特殊結算成員(包括人民銀行,財政部,政策性銀行,交易所,中央國債公司和中證登公司等機構)持有國債6399.83億元,
佔23.99%;保險類機構排名第三,持有國債1693.94億元,佔6.35%.
4,債券市場規模比較
美國債券市場可流通債券規模總量較大,債券品種發展較為成熟.截止到2006年3月底,美國債券市場可流通余額達25.87萬億美元(不含1年以內的短期票據),相當於同期我國債券市場可流通余額的26.32倍(按照1:8的匯率),且總體規模增長速度比較平穩,年均增長率9.10%.自1985年開始,市場可流通的債券品種就比較豐富,包含國債,市政債券,抵押支持債券和資產支持債券,公司債券,聯邦機構債券,貨幣市場工具等.
市政債券國債抵押支持債券公司債券聯邦機構債券貨幣市場工具資產支持債券數據來源:美國證券業協會注:2006年數據截止到2006年3月31日.
根據中央國債公司的統計,截至2006年末3月末,中國債券市場可流通債券余額7.86萬億元,但整體規模增速較快,年均增長率達42.31%.債券品種主要為國債,中央銀行債,政策性銀行債,企業債,商業銀行債,非銀行金融機構債等.2005年,企業短期融資券,國際機構債和資產支持證券(2006年上市流通)等作為債券市場的創新品種首次向市場推出,但總量規模仍相對較小.
另一方面,債券市場余額與GDP的比重也能反映出一國債券市場的容量和整體的償債能力.美國債券市場可流通余額/GDP的比值整體水平較高,1997年為1.54,2005年上升到1.99;我國的數據是,1997年該比值為0.06,2005年提高到了0.38.這表明,我國債券市場目前還處於發展階段,存量規模仍有進一步擴大的潛力.
⑤ 購買公司的債券、股票為什麼不算在GDP里
買賣股票和債券只涉及到所有權的轉移,不創造新的財富,不計入GDP。但是交易時產生的手續費是計入的。GDP是指一定時間內在一國內所生產的所有最終商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股票、債券不在其中,因為它只是所有權的轉換。
⑥ 目前中國國債規模有多大
1、2015年的國債統計還沒有出來。根據「中國行業研究網」的數據,2014年中國國債市場規模大約為3萬億美元,企業債規模則為1.5萬億美元。
(參考數據鏈接:中研網地址: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41013/093820379.shtml)
2、國債,又稱國家公債,是國家以其信用為基礎,按照債的一般原則,通過向社會籌集資金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國債是由國家發行的債券,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由於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
⑦ 公司債的市場現狀
中國債券市場的發展相對於股票市場一直是「跛足」,債券市場規模小、市場化程度低、發行和交易市場割裂。尤其是公司債,相對於國債和金融債,更是發展緩慢。截至2006年底,中國債券市場余額為57455億元(不包括央行票據),與GDP的比例為27.44%,遠遠低於發達國家163.11%的水平,也遠低於中國股票市值與GDP的比例42.70%。中國債券市場中國債、金融債、公司債分別佔50.56%、44.19%、5.0%。公司債余額僅為2831億元,與GDP的比例僅為1.35%,遠遠低於亞洲金融危機國家30%的水平。
多年來發改委沿用固定資產投資管理的模式嚴格審批企業債券,將公司債當作企業彌補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不足的工具來管理,這與公司債作為公司資本結構中與股票和銀行貸款相似的金融工具的本性是有矛盾的。因此,也就賦予了企業債券市場極濃的行政化色彩,與股票等金融工具市場化發展的道路不一致。
⑧ 簡述衡量國債規模的相對指標及意義
我國國債發行規模狀況我國國債發行始於1950年的人民勝利折實公債,1954年—1958年又相繼發行了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其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終止了政府舉債融資,我國成為世界上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國家。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從1981年開始恢復發行國債,國債的發行主要用於籌集建設資金,彌補財政赤字。由於當時彌補財政赤字可以向銀行透支,因此,國債發行規模較小,增長較慢。從1994年起,國家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出台了《預演算法》,規定財政赤字不允許向銀行透支,使得國債發行規模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並在以後逐年增加發行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1998年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通過大量發行國債籌集建設資金以投入基礎設施等建設,為此,1998年國債規模達3310.09億元。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國債發行規模不斷擴大,2000年至2006年發行量達44556.4億元(詳見下表)。我國國債對支持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發展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保持一定規模的國債發行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經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