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公司既然有閑置資金理財,為什麼不回購股票
理財資金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盈利來源,可以作為一項收入,但回購股票則不是出於財務需求,比如說:
1、回購後注銷,理論上公司回購股票的目的就應該是注銷,這樣子總股本會減少,對於公司來說,就等於是把錢扔水裡;
2、防止收購,減少被惡意收購的可能性;
3、推高股價或防止股價下跌,但這項操作在國內基本是邊緣地帶,上市公司一般不會冒這種風險來推高自家股價;
4、雇員福利,回購的股票用來推行員工持股計劃,或者進行業務激勵等;
5、其他目的,比如作為庫藏股用於今後的可轉債發行,或者優化資本結構等等
綜上可見,理財是財務目的,而回購股票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管理目的,所以兩者之間並沒有可比性
㈡ 公司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是利好消息嗎
只有投資對了,就是好消息。
㈢ 上市公司可以拿閑置資金去理財嗎具體怎麼理財要無風險的
可以,目前很多上市公司都拿閑置資金去理財,比如購買國債,購買其他公司股票。因此有一類概念股叫參股金融
㈣ 請問有的上市公司明明用很多閑置資金去買理財產品,為什麼還去申請配股資金去收購資產像這樣的配股或者
股市本來就是圈錢的
㈤ 上市公司用自🈶️閑置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好事嗎
操作好了就是好事情!現在養老金都入市了!只要操作良好有序,讓錢生錢,還是不錯的選擇!但要注意不可以違規冒進!
㈥ 上市公司使用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
如果只是購買理財產品,完全不用停牌的,看來有別的消息,比如重組之類的。
如果它停牌,你只能受著!
㈦ 公司把閑置資金用於投資申購理財,如何做分錄
用於投資則為長期投資,需要符合幾個條件:
1、公司董事會或類似的權力機關決定持有並計劃持有至到期;
2、公司有充足的財務力量有能力持有到期。
3、除非遇到特殊的市場情況公司不會出售該資產。
符合類似的條件,在公開市場上購買的債券才可以歸入「持有至到期投資」,也就是你說的「長期債券投資」。
會計處理分為四種情況:
1,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劃分為該類除了科目不一樣外,其後期計量要將增加的價格變動計入其他資本公積。
2,持有至到期投資。(有能力並計劃長期持有的債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
利息調整
貸:銀行存款
利息調整
根據實際利率與名義利率的不同計算債券投資的現值,現值與到期票面價值的差額在借方或貸方調整利息調整科目。按照攤余成本進行後期計量。3,貸款和應收帳款。
比如短期借款,收取一定借款利息等。
4、交易性金融資產(再分為股票和債券)。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
貸: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
按照公允價格進行後期計量。主要科目,公允價值變動,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投資收益。
㈧ 000592仃牌非公開發行股票然後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是利好還是利空
非公開發行股票:這是融資行為,目的是購買其他優質資產或者投資建設新的項目,想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擴大資本實力。應該是偏利好的事件。
公司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說明公司新項目還沒開始進行,可能只是框架設想,還花不出去資金,所以暫時進行理財,以提高資金的利用率,是穩健的投資決策。應該是偏中性的事件。
㈨ 【請問】上市公司利用可用自有閑置資金投資理財產品,是利好還是利空啊
是利好(即利多)還是利空需要根據上市公司投資的理財產品的市場行情具體而定。分兩種情況,具體如下:
1、利好(即利多)時:對多頭有利且能刺激股價上漲的消息和因素。 比如降息對房地產板塊就是利多。比如2012年6月7日,央行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次日地產股板塊集體漲幅超1%。
利好(即利多)對多頭有利,它能刺激股價行市上漲,利多的具體表現如公司利潤增加、股息增加,公司經營狀況好轉、利率降低等。
2、利空時:對空頭有利,且能促使股價下跌的因素和消息。比如2010年1月12日,央行宣布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重大利空消息,導致13日滬指跌2.8%,深成指跌2.97%。
利空能夠促使股價下跌的信息,如股票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惡化、銀行緊縮、銀行利率調高、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天災人禍等,以及其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促使股價下跌的不利消息。
(9)股票公司用閑置資金買理財擴展閱讀:
利空與利多,從來就是一對歡喜冤家,勢不兩立還不說,有時還真假難辨。市場人士一般把利空分為實質性的利空,例如調高印花稅,就帶有政策調控的意味。而有的只是市場傳聞之類的利空,那就經不起考驗了,晚間有關方面人士一澄清,第二天股指就高開高走。
利多也具同樣的道理,也有實質性和非實質性之分,例如降低印花稅,就帶有政策鼓勵的用意,股指便會一沖上天,但也有傳說中的利多,一旦沒有兌現,不用說,所涉及的個股便跌跌不休。這種真假利空利多「騷擾」股市的例子,舉不勝舉。
多頭當然喜歡多出些利多,而空頭唯恐利空少了;多頭有時會利用利多出貨,也利用利空來吸貨;空頭也會利用利多反手打壓,真是一對股市中的活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