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票帳戶內買理財產品天天萬利寶安全嗎
你好,這是券商和興業合作的理財產品,收益和其他條款等同於直接在興業銀行購買。萬利寶是興業的當家產品,安全沒啥問題。
2. 銀行理財產品一定安全嗎
一般來說,理財產品的安全要看的是資金安全還是本金安全。
資金安全主要看的是理財產品到期後能不能按期兌付,即會不會違約。如果不能按期兌付,就算收益再高也沒什麼用。從這方面來說,銀行理財即便不再保本,但資金還是安全的,因為到目前為止,沒有聽說過哪家銀行的理財產品出現過違約的情況。當然,如果只是銀行代銷的其他機構的理財產品,還是有可能出現違約的。
而本金安全,就主要是看買了理財產品之後會不會虧錢。從理論上來看,銀行的保本理財具有保本承諾,所以一般本金是不會出現虧損的。在銀行理財不再承諾保本之後,顯然就存在了虧損的可能,所以投資者的擔心也不無道理。不過從實際來看,即使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也並不意味著銀行理財的本金就不安全了。
為什麼不再保本並不意味著銀行理財不安全了?
首先,很多銀行理財即便不承諾保本,但本身風險也是比較低的,出現虧損的可能性很小。大多數銀行理財都是偏向穩健的,其投資的資產多為可產生穩定收益的資產,雖然這些銀行理財收益率不是很高,但出現虧損的可能性也比較低。有些不承諾保本的銀行理財,甚至幾乎就不會出現虧損,比如現金管理類產品。
或許,各銀行的理財子公司紛紛成立起來之後,會有一批高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理財子公司的產品可直接投資股票),但這類銀行理財產品一般都會有較高的預期收益率或者以凈值化產品的形式出現,比較好辨識,如果不想本金冒太大虧損風險,不買這類銀行理財便是。所以只要對收益率沒有太高的要求,買銀行理財,本金還是相對安全的,只是少了一個保本承諾而已。
其次,雖然絕大多數銀行保本理財以後都會消失,但還有一種保本理財可能還能繼續存在,那就是結構性存款。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但並沒有把結構性存款納入進去,或許是把結構性存款定性成了存款,因為在央行的存款統計數據中,也是把結構性存款歸為存款的一種。不過,從產品的設計上看,結構性存款更像是理財產品,而不是存款,所以結構性存款更多被看成是一種銀行理財。
而結構性存款不僅能保本,而且還能保障最低收益率。既然不受資管新規的影響,即便其他銀行保本理財都消失了,結構性存款可能也會繼續存在。
3. 為什麼別人都說炒股不靠譜,但是我炒股覺得股票比任何理財都靠譜
與其它理財產品相比,股票投資最大的優勢在於投資者可以把控自己資金的流向。
投資股票的資金是在投資者個人的證券賬戶中,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對股票的分析和判斷進行買賣交易,從資金安全性和控制性方面都是比較強的。對於有一定專業能力、花費時間鑽研股票標的情況的投資者來說,投資股票不僅對資金有更好的把控度,而且收益方面也能比投資基金、理財產品等高出很多。
管理人違規操作風險投資基金、銀行理財、信託產品等有一個很大的風險就是管理人的違規操作風險。有些基金公司在設立產品時不進行託管,直接導致投資者的資金進入管理人的賬戶。一旦市場上出現系統性風險,基金產品的凈值下降,沒有託管人的監督,管理人挪用和拒不歸還投資者資金的現象比比皆是。
總之,投資者要做的是對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做好評估,仔細了解要投資的標的情況,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敬畏市場,謹慎投資。
4. 股票和基金都是理財產品,為什麼股票的風險大
嚴格來說,任何一項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畢竟哪怕是所謂的保本型定期理財產品,前些日子也有一定程度上的跌幅和虧損,這的確是刷新了很多人的認知,讓我們都不敢想像。
當然了,如果普通人完全無法了解股票,甚至是一點都不懂的話,那還是建議離股票遠一些。因為,股市裡所謂的七虧二平一賺,是經過無數人失敗經驗而總結出來的,我們自認沒有那麼好的技術和運氣,不是嗎?
任何一種理財產品,都是具有一定風險的,不同之處在於,風險高與低的差別而已。個人覺得,如果只是剛開始理財的話,更推薦購買一些簡單且收益較低的理財產品,這種階段的目標,並非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讓自己產生強制存款的習慣。
5. 最近股市大跌,放在余額寶和理財通里的錢會安全嗎
兩個的安全性都是有保障的
並且理財通是通過微信手機來操作的
他是微信里的一個「理財超市」裡面有保險、基金等理財產品,
可以通過手機微信操作,簡單,和銀行的活期存款差不多
但是比銀行的活期存款利率要高,一樣是可以隨時支取的。
6. 儲蓄,購買理財產品,還是投資股票風險如何
您好,針對您的問題,國泰君安上海分公司給予如下解答
很多初學投資的人投資的第一選擇就是買基金理財,因為買基金理財不需要你懂得如何打理自己的資金,會有專業的基金經理運作基金,投資者只需要把錢投入基金就不用自己關注了。買基金理財的第一步,投資者需要了解自己的收入水平,財務狀況,投資方向。基金也分很多種,買基金理財之前要想好自己是想投資股票型基金呢,還是債券型基金或者貨幣型基金。股票型基金風險一般來說比較大,凈值會隨著股票的波動而波動,但是跟風險對應的,其收益也是最好的。貨幣型基金由於投資標的的關系,風險最小,收益雖說算不上高但是比較穩定。債券型基金在風險和收益上都處於居中的位置。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一種基金進行投資。另外,買基金理財的投資方式也是可以多樣的,基金定投也是很多菜鳥投資者的第一選擇。舉例:
小張兩年前大學畢業後就簽約了上海的一家IT公司,兩年工作下來現在每月收入稅後6000多元,除去房租和日常開銷每月能結餘3000元左右,小張將這些錢都存在銀行。兩年下來也有了一點小積蓄。最近老是聽朋友們說,現在通脹很嚴重,錢存在銀行都是在貶值。於是小張也想學人家做點投資,最好能讓自己的積蓄跑贏通脹。
小張前前後後咨詢了幾家上海證券公司,裡面的客戶經理都給了他一些建議。最後小張決定,把每個月結余的3000元分成兩部分,其中1000元用來做股票型基金定投,雖然有一定的風險,但是適合長期投資,碰到股市好的時候收益也應該不錯。另外的2000元,小張選定了上海證券公司國泰君安的一款貨幣型理財產品君得利2號進行投資。這款貨幣型理財產品的門檻是5萬元,由於投資標的是低風險的證券,安全性比較高,年化收益都在4.5%左右,而且參與和退出都是隨時而且免費的。小張覺得很適合自己的情況。於是先拿了5萬元積蓄買了一份,之後每月會申購2000元的份額。一個月過去了,小張的賬戶里果然顯示盈利164元,是銀行活期存款利息的8倍。小張很滿意,覺得這樣的投資理財方式很適合自己。
希望我們國泰君安證券上海分公司的回答可以讓您滿意!
回答人員:國泰君安證券客戶經理屠經理
如仍有疑問,歡迎向國泰君安證券上海分公司官網或企業知道平台提問。
7. 理財和股票的區別
理財和炒股的區別:
1、產品范圍不同
炒股是單獨的指股票,而理財除了股票之外,還包括基金、債券、以及一些銀行理財產品。
2、收益風險性不同
長期來看,投資者投資股票的收益性,相對基金、債券等這些理財產品來說,要高一些,但是其風險性也要高一些,同時,基金、債券、銀行理財產品,這些理財收益率相對要穩定一些。
3、靈活性
股票採取T+1交易方式,即當天買入的股票,當天可以賣出,而一些理財產品存在一定的封閉期,在封閉期內,投資者是不可以賣出的,需要等封閉期之後才能賣出,因此,股票交易要比理財交易要靈活一些。
對於一些追求高收益,風險承受能力比較大的激進投資者,可以考慮投資股票,而對於一些比較注重風險性的穩健投資者,可以選擇理財產品。
8. 買理財產品靠不靠譜跟炒股買股票有什麼區別
所在城市若有招商銀行,可了解下招行發售的理財產品,首次購買理財產品,需先辦理風險評估,評估後,可購買對應您的風險承受能力等級的理財產品。
您可以進入招行主頁,點擊「理財產品」-「個人理財產品」頁面查看,也可通過「搜索」分類您需要的理財產品。溫馨提示:購買之前請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
9. 股市中買金添利理財產品有風險嗎
理財產品有很多種類,不同種類的產品風險與收益是不同的。理財產品主要分為如下幾種:貨幣市場型、債券型、混合型、股票型等。這幾種理財產品的風險是股票型>混合型>債券型>貨幣市場型。
股票型理財產品
這類理財產品將產品60%以上的資金投向於股市,因為大部分資金投向於高風險的股市,所以這類的理財產品風險比較高。但是伴隨著高風險的卻是較高的收益。
債券型理財產品
這類產品將80%以上的資金投資於債券,在國內,投資對象主要是國債、金融債和企業債。由於債券的收益比較穩定,風險低,所以這類理財產品風險是比較低的。
混合型理財產品
這類產品將資金投資於股票、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沒有明確的投資方向,風險要大於債券型產品小於股票型產品。混合型產品根據資產投資比例及其投資策略再分為偏股型(股票配置比例50%-70%,債券比例在20%-40%)、偏債型(與偏股型基金正好相反)、平衡型基金(股票、債券比例比較平均,大致在40%-60%左右)和配置型基金(股債比例按市場狀況進行調整)等。
貨幣市場型理財產品
主要投資於貨幣市場上(一年以內,平均期限120天)有價證券的一種理財產品。該產品主要投資於短期工具如國庫券、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政府短期債券、企業債券等短期有價證券。這類產品的風險很小,但是收益也是有限的,大名鼎鼎的國泰君安君得利一號就是屬於這類產品。
理財產品有沒有風險,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不同類型的理財產品收益不同,風險也不同,一般收益越高風險也會越大,選擇合適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