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絲綢之路經濟帶 和一帶一路的區別
從歷史、文化、經濟三個維度看,歷史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現在提出的」一帶一路「並不是一回事。
然而,今天要建設的「一帶一路」,已經不是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它要堅持互通互補互利、實現共贏。它的成敗關鍵要看能否形成利益共同體,但凡是加入和合作的邦國,都能夠從中受益,這也是一個能夠讓後代子孫們受益的偉大事業,值得拭目以待。
㈡ 論述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機遇和挑戰
1、「一帶一路」戰略
「一帶一路」分別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初步估算,「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一帶一路」作為中國首倡、高層推動的國家戰略,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屹立於世界的領導地位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是國際合作的新平台。「一帶一路」戰略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是國家的戰略性決策,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
2、「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新機遇
「一帶一路」是一個宏偉的戰略構想,它的建設過程不僅涉及眾多國家和地區,涉及眾多產業和巨量的要素調動,這其間產生的各種機遇不可估量。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產業創新帶來的機遇。產業創新涉及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轉移等帶來的紅利。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的一些優質過剩產業將會轉移到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因為市場供求變化,一些過剩的產業,也許在其他國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國內,因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產業、產品失去了價格競爭力,也許在其他國家,較低的要素成本會使這些產業重現生機。在國內,因為產品出口一些發達國家受限而影響整個產業的發展,也許在其他國家就能繞開這些壁壘,等等。此外,由於產業轉移引致的產業轉型升級更是機遇無限,比如技術改造、研發投入、品牌樹造等等都會給投資者帶來無限機遇。
第二,金融創新帶來的機遇。「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流,巨量的資金需求只能通過金融創新來解決。我們已經發起設立「亞投行」和「絲路基金」,但這也只能解決部分資金問題,沿「帶」沿「路」國家和地區一定會進行各種金融創新,包括發行各種類型的證券、設立各種類型的基金和創新金融機制等等,這其間的紅利和機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像的。
第三,區域創新帶來的機遇。「一帶一路」本質上是一個國際性區域經濟的范疇,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必將引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區域創新,這包括區域發展模式、區域產業戰略選擇、區域經濟的技術路徑、區域間的合作方式等等,這其間的每個創新都蘊涵著無限的機遇。
3、「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挑戰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不僅有機遇也充滿了挑戰,需要我們有一定的風險意識,並未雨綢繆。
首先,自1999年以來,中國政府就一直鼓勵企業「走出去」。最初的投資大多集中於一些全球貧窮國家的資源開采項目上。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對外投資首次超過了外資流入,對外投資也被引導到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中的更為引人矚目的項目上。五六年前,中國「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圍繞著大宗商品,現在開始在一些實行競標機制的國家承建基礎設施項目。我們知道沿「帶」沿「路」的一些發展中國家還是比較願意接受我們的投資,但由於其中一些國家政局並不是十分穩定,不同黨派之間的理念差別很大,一旦一個黨派下台,就會改變過去的對外政策,這必將給我國在這些國家的投資帶來巨大風險。因此,我們在具體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時必須對這些國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環境等進行仔細研究,在投資之前做好風險應對的預案,將投資的風險降到最低。
其次,「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任何創新其實都會有潛在的風險,尤其以金融為主的虛擬經濟創新蘊含的乘數式風險,需要我們時時刻刻保持高度警覺。
最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必須得與國內經濟狀況相適應。我們要看到,中國的產能過剩是相對的;實際上,國內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有很大空間,大有可為。如果我們不顧及國內的這些實際需求而一味向國外投資和轉移產業,有可能會產生對國內投資的擠出效應和產業的「空洞化」。對此我們要提高警惕。
㈢ 絲綢之路經濟帶所經過的地區和主要國家
包括西北五省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南四省區市重慶、四川、雲南、廣西。
絲綢之路,是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陝西西安)起點,經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大伊朗,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
(3)絲綢之路經濟帶與證券市場擴展閱讀
建設意義
絲綢之路經濟帶總人口近30億,市場規模和潛力獨一無二。中國將在「新絲綢之路」上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將會引進產業、聚集人口,這將使西部地區更快發展,並為中西部省區的機電產品、特色農產品、特色食品等貨物向西出口創造了難得的機遇。
1、有助於中國周邊外交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
經濟帶的建立與周邊大國息息相關,周邊外交環境要為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有力的基礎,「絲綢之路經濟帶」內外兼顧,統籌發展的基礎上提出,有利於應對地區大國之間的關系,有利於中俄新型大國關系的重鑄。
2、有助於構建新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形成國際經濟新格局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對於構建大合作大發展的全球經濟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國家間經濟緊密度的增強,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數量不斷增多,合作范圍不斷擴大。
相關區域經濟合作的國家通過簽訂相關協議消除貿易壁壘,從而擴大了進出口規模,優化區域間的資源配置增強了區域組織的國際競爭力。
3、有助於保障國家戰略安全,拓展中國戰略空間。
西部地區是保證中國戰略安全的重要區域。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於西部地區開發建設,有利於維護國防安全,有利於中國戰略縱深發展,有利於確保能源供應,有利於經濟安全。
「絲綢之路經濟帶」包含歐亞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在不同的社會制度、種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國家中,當然存在著對發展戰略、模式和政策的不同選擇,在經濟文化合作中就避免不了各種障礙和阻力。
「政策溝通」就是「對經濟發展進行交流、協商,最終制定出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關國家的共同發展掃除障礙,提供政策支持。
4、有助於培育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推動經濟重心西移。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有利於中國西進戰略的開展。中國在「新進」戰略上提出了不少新的構想,但總體來說都是為了加強中國和周邊國家多方面領域的交流和合作,使得各國互惠互利,「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作為中國「西進」戰略的正式實施的一個重要標志。
「西進」戰略是一套旨在對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政策的「再平衡」。「絲綢之路經濟帶」目的在於崛起中的中國以強大的經濟實力重新劃定周邊勢力范圍,並且奠定了中國成長為全球大國周邊基礎。
㈣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意義有哪些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在現代交通、資訊飛速發展和全球化發展背景下,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區域經貿各領域的發展合作,既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也是對該區域蘊藏的巨大潛力的開發。
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域遼闊,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土地資源和寶貴的旅遊資源,被稱為21世紀的戰略能源和資源基地,但該區域交通不夠便利,自然環境較差,經濟發展水平卻與兩端的經濟圈存在巨大落差,整個區域存在「兩邊高,中間低」的現象。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可以綜合交通通道為展開空間,依託以沿線交通基礎設施和中心城市,對域內貿易和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最終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同步發展。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深化經濟技術合作、建立自由貿易區,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三部曲。
從國家層面來看,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於深化區域交流合作,通過互利共贏的經貿文化交流,密切我國同中亞國家的關系,進而推動歐亞大陸經濟合作的深化。「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形成和拓展將使中亞國家可以便利地通往世界上經濟發展最活躍的亞太地區。同時,也將促進中國的向西開放。而在歐美市場普遍不景氣的背景下,拓展中亞、西亞和南亞市場,無疑對我國的出口具有積極意義。
近年來,美國在重返亞太的過程中,推出了「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和「新絲綢之路計劃」,都把中國排除在外,遏制中國發展的意圖十分明顯。對此,應積極落實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路,進而取道中亞直接面向中東、歐洲大市場。通過打造這條我國深度開放的陸上大通道,將徹底打破美國在海路封鎖我國的戰略企圖。而且,中亞地區處於歐亞大陸的腹地,具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對於中國的地緣安全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經濟、貿易、貨幣聯系的加強,將為歐亞大陸腹地的多邊安全合作注入新的活力,為地區安全提供「內生動力」。因此,「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還有著巨大的安全效益。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將對未來歐亞大陸政治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於相關區域更好地發揮區位、資源優勢,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配置市場資源,推動我國東西部經濟的平衡發展。
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關鍵是在傳承與挖掘絲綢之路歷史的深厚積淀,各地要重新審視和提升自己的功能定位,為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區賦予更為豐富的內涵。首先,利用品牌效應,發揮在歷史文化資源集聚優勢,大力發展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其次,大力發展總部、樓宇、街區等經濟形態,吸引中西亞國家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鼓勵各類企業積極「走出去」。再次,發揮歷史文化等特有旅遊資源優勢,培育一批民族特色、歷史特色與現代時尚交融的世界旅遊品牌。最後,整合金融資源,打造一批「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服務的核心區、承接產業的綜合區和農業合作的示範區。
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必須進一步激發各方活力,統籌推進「文化合作、產業合作、農業合作、創新工作機制」等舉措。首先,要以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為主平台,建設絲綢之路文化和盛唐文化、宋文化集中展示體驗區等。其次,以產業集聚區為龍頭,形成能夠帶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綜合承載區發展的產業引擎。再次,與亞洲相關國家友好省州合作,開展全方位的合作,尤其是農業、科技等合作。最後,要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規劃編制、重大事項協調等工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政策保障,開展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多種推介活動,為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營造良好氛圍。
㈤ 21世紀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股有哪些
2015年最新絲綢之路概念股
代碼和名稱
600256 廣匯能源
600449 寧夏建材
600984 *ST建機
600706 曲江文旅
000552 靖遠煤電
000159 國際實業
600785 新華百貨
002302 西部建設
000877 天山股份
600545 新疆城建
600720 祁連山
600425 青松建化
600354 敦煌種業
002307 北新路橋
000672 上峰水泥
000564 西安民生
000862 銀星能源
000610 西安旅遊
300103 達剛路機
600217 *ST秦嶺
601008 連雲港
絲綢之路經濟帶將依託沿線基礎設施的互通互聯,對沿線貿易和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將刺激區域內基礎設施投入與建設,包括邊境口岸設施和中心城市市政基礎建設、跨境鐵路擴能改造、口岸高速公路等互通互聯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互聯互通建設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有關國家的共識。當前,中國正在積極推動與中亞國家間建成鐵路、公路、航空、電信、電網、能源管道的互聯互通網路,發展與中亞國家的資金流、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等方面的合作,激活新的經濟增長。
資料來源:中商情報網
㈥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
「西南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由三大幹線組成,主線全長6000多公里。一條是以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嶇的「西南絲綢之路」:既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通向南亞、中亞、歐洲國家。這是西南絲綢之路的主線一條是從成都南出發,經宜賓、曲靖、昆明、楚雄;三是上述兩條路線大理匯合後西行,經漾濞、永平、保山、騰沖出緬甸,從保山至緬甸段稱為「永昌道」。長安、成都分別是兩條「西南絲綢之路」的起點,騰沖是國內「西南絲綢之路」的最後驛站。元朝統一雲南後,在行省境內建立驛站78處,其中由中慶(今昆明)至大理沿途經祿豐、路甸、威楚、沙卻、普棚、白山石諸站,隨著時代的變遷有稱塘、鋪、哨、關、驛等。
㈦ 絲綢之路經濟帶包括中國哪些地區
包括西北五省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南四省區市重慶、四川、雲南、廣西。
21世紀初,貿易和投資在古絲綢之路上再度活躍。中亞各國希望與中國擴展合作領域,在交通、郵電、紡織、食品、制葯、化工、農產品加工、消費品生產、機械製造等行業對其進行投資,並在農業、沙漠治理、太陽能、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合作,為這塊沃土注入「肥料」和「生機」。
在現代交通、資訊飛速發展和全球化發展背景下,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區域經貿各領域的發展合作,既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也是對該區域蘊藏的巨大潛力的開發。
(7)絲綢之路經濟帶與證券市場擴展閱讀: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將極大改善我國西部地區的發展環境,形成新的對外開放前沿與經濟增長段,西部地區的面貌及當地群眾的生活水平將再上一個台階。通過參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所謂「塌陷地區」的國家將有機會重新融入世界經濟的主流,逐步消除貧困與落後,這又有助於根除極端勢力、恐怖主義、跨國犯罪活動的溫床。
新絲綢之路將把世界經濟最活躍的兩個地區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不僅有利於促進貿易、繁榮經濟,更有利於東西文明的交流與融合,促進源自不同民族、文化、種族的群體的相互包容。
㈧ 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牽涉到多少個國家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涉及65個國家和地區,如下:
包括東亞的蒙古,東盟10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汶萊和菲律賓);
西亞18國:(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聯酋、卡達、科威特、巴林、希臘、塞普勒斯和埃及的西奈半島);
南亞8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尼泊爾和不丹);
中亞5國:(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
獨聯體7國:(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摩爾多瓦);
中東歐16國:(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黑山、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馬其頓)。
(8)絲綢之路經濟帶與證券市場擴展閱讀
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加大海南國際旅遊島開發開放力度。加強上海、天津、寧波-舟山、廣州、深圳、湛江、汕頭、青島、煙台、大連、福州、廈門、泉州、海口、三亞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設,強化上海、廣州等國際樞紐機場功能。
以擴大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創新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形成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成為「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
發揮海外僑胞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獨特優勢作用,積極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為台灣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作出妥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