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證券市場 » 基督教基層證券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基督教基層證券

發布時間: 2021-06-11 00:42:26

Ⅰ filetype:all )當代人類的宗教信仰現狀

以基督教為例吧:
基督教是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的統稱。

1054年,基督教發生第一次大分裂,正式分野為天主教和東正教。

1517年,德意志神甫和神學家馬丁·路德發表《95條論綱》,要求廉儉化教會,回到聖經,由此引發宗教改革風暴,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天主教會脫離出去,另立新教。到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的時候,天主教和新教各自在歐洲的勢力范圍大致上確定了下來,直到今天。

二、
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的共性是首要的,他們都共同認可——

一主:即神。上帝耶和華,他是宇宙的主宰和造物主,自有永有,自在永在,他是大能、公義和仁慈的,他是三位一體的,聖父·聖子·聖靈是三個位格,同為一體。

一經:即聖經。分舊約和新約。舊約啟示給猶太人,強調人作為受造物的不完滿性和罪性以及上帝對人的犯罪的不悅和懲處,用以揭示上帝的大能、權威和公義;新約啟示給全人類,上帝派遣自己(也就是耶穌基督。基督就是「救世主」的意思。猶太教不承認耶穌就是救世主,他們認為救世主——即「彌賽亞」還沒有來)經童貞女瑪利亞無玷受孕道成肉身,下凡人間,經歷苦難,傳揚福音,然後被釘十字架,以自己的苦難和犧牲來救贖人類的罪性、墮落和苦難。死後三天,復活,升天,並預言自己日後還要再來,對所有的活人和死人進行審判,善人入天堂享永福,惡人下地獄受永罰,此即為「末日大審判」。新約強調福音,也就是愛,博愛,上帝對全人類的愛,以及人作為回應,對上帝的愛和對人的愛。正所謂的愛人如己,榮神益人。耶穌基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和榜樣。

一信:信三位一體,信原罪,信拯救,信恩典,信審判,信永生。

一洗:承認自己的罪性,接受基督的救贖,領洗為基督的門徒,以基督為力量的源泉和榜樣,愛人如己,榮神益人,實踐福音。

三、
在前述的那些首要的共性的前提之下,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的區別和分歧卻也是顯明的,特別是新教與天主教和東正教之間的差別更大。

天主教的主張:

聖經的權威+教會的傳承

信心+行為=得救與永生

信徒的自治+教會的引導

天主教其實是中國化的一種稱呼。天主教強調普世性,其總部設在羅馬梵蒂岡,稱為梵蒂岡教廷。所以天主教也稱為羅馬公教。其教會組織體系自上而下,集中統一,教皇(即教宗)是全球天主教會的領袖,由樞機主教團選舉產生,除非瀆職或犯有異端罪,任職終身。

天主教的所有神職人員,包括修士和修女,均遵守獨身制度。這一獨身制度確定於公元12世紀,在歷史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可能並不一定適合於所有的神職人員。

由平信徒組成的在俗修會的成員則不受獨身制度的約束。

天主教和東正教在教堂里舉行的宗教崇拜活動稱為「彌撒」,而新教在教堂里舉行的宗教崇拜活動稱為「禮拜」。

新教的主張:

唯獨聖經,堅持聖經本身的絕對權威,不贊成以教會來主導對聖經的解釋,而應主要由個人憑借自己的信心和良心還有聖靈的感動來理解。

唯獨恩典,認為既然耶穌基督是神—人之間的救贖中保,那麼神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是最重要的,教會是牧者,但非救贖中保的代理,是信徒的團契共同體,但不具有赦罪(或其他教會司法)的權柄。

唯獨信心,強調首要的是對上帝的信從,反對單憑行為或主要憑行為得救。

新教各教會團體一般比較獨立化,較為自由,但也容易造成新的分化。實際上,新教也的確不是一個統一的教派,而是分化的數十個教派的總稱。其中,路德宗、加爾文派(改革宗)、聖公會是三大全球性的主流教派,這三大主流教派內部也有不少不同的派別,並非鐵板一塊。

新教的所有教牧人員都可以結婚。

除了路德宗外,其他新教教堂里立的十字架上多沒有耶穌基督被釘的受苦難的像;新教徒祈禱時也不在胸前劃十字。

相對來說,改革宗教堂內外的裝飾比較簡潔和樸素,雕塑和壁畫一般都沒有,而路德宗和聖公會的傳統大教堂還多少可以感受到天主教般的裝飾氛圍。

除了聖公會高教會派外,其他新教各派都沒有修道院和修會制度。聖公會高教會派是在上個世紀恢復修道院和修會制度的。

新教的普通教牧人員稱為牧師或長老,路德宗和聖公會尚存在一定的教階體系,維持有主教制度。

在中文語境下,新教最初稱為「耶穌教」,後來改稱為"基督教",沿襲既久,便約定俗成,故而,在海內外的華人地區,狹義的基督教指的是新教,廣義的基督教才指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的統稱。

東正教的特點:

強調正統性,所以也稱為正教。

保守性:堅守古教義和古禮儀,基本不做什麼調整。

封閉性:不太強調傳教工作,對與天主教和新教開展交流和對話也不大熱心。

依附性:歷史上一直強烈的依附於世俗政權,受其嚴格的控制,不象天主教那樣一直政教分離和教俗二元結構。

分散性:一直沒有統一的全球性的教會首腦機構。名義上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爾)大牧首處於首席地位,但實際上莫斯科大牧首、耶路撒冷大牧首、安提阿大牧首、亞力山大里亞大牧首並不受其節制,而且這些大牧首對非本國的正教會轄區的影響也很有限。

神秘性:強調通過禱告時的沉思默想來達到與上帝的直接交通,很注重這種個體性的和不可重復性的信仰體驗。

主教以下的東正教神職人員可以結婚(修士和修女除外)。但是,有了家室的那些基層神職人員,比如神甫,就沒有機會再升遷到主教及以上職位了。

東正教不象天主教和部分新教教堂,東正教的教堂內外都沒有雕塑,但教堂里有大量反映宗教性內容的壁畫。東正教的教堂內外都沒有雕塑,這是公元8——9世紀拜占廷境內「聖像破壞運動」的結果。

不過,東正教的教堂里的其他裝飾物還是比天主教教堂豐富,而且宗教儀式也更盛大和繁復。

東正教的教堂里一般都沒有坐椅,教友們要站著參加宗教活動。這與天主教和新教教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東正教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遠遠小於天主教和新教。

四、
各自的勢力范圍——(筆者按:限於篇幅,僅涉及歐美和大洋州)

天主教佔主導的國家:義大利,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愛爾蘭,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斯登,摩納哥,聖馬利諾,馬爾他,安道爾。
其中,新教在匈牙利有重要影響力。

新教佔主導的國家: 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丹麥,挪威,瑞典,冰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
其中,天主教在美國、澳大利亞和拉脫維亞等三國有重要影響力,在英國和紐西蘭也有一定影響力。

天主教和新教勢力相當的國家:德國,荷蘭,瑞士,加拿大。

東正教佔主導的國家: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羅馬尼亞,摩爾多瓦,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希臘,亞美尼亞,喬治亞。

Ⅱ 伊斯蘭教是什麼人傳入我國的我國新疆維吾爾族人民信奉的主要是什麼宗教

波斯阿拉伯人,伊斯蘭教

Ⅲ 為什麼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

因為歷史上新疆宗教始終在不斷發展和演變。這種發展和演變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新疆流行的是由遠古自發產生的原始宗教以及在原始信仰基礎上逐漸豐富與發展起來的薩滿教。這一階段從遠古一直到公元前4世紀外來宗教傳入。

第二階段,是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格局。構成這一格局的宗教除佛教外,還有原始宗教(包括薩滿教)、祆(xian)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這一格局一直維持到伊斯蘭教傳入,歷時一千多年。

第三階段,是佛教與伊斯蘭教並立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格局。在這一階段,伊斯蘭教通過對和田的宗教戰爭,逐漸將佛教勢力排擠出南疆地區,形成南疆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北疆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格局。這一階段的早期各種宗教都比較活躍,後期則發生了較大變化,伊斯蘭教不斷壯大,祆教、景教、摩尼教則日趨式微。這一格局大致持續了6個多世紀。

第四階段,是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格局。16世紀初,伊斯蘭教在東察合台汗國的強制推行下,最終取代佛教成為新疆的主要宗教。在這一階段,由於維吾爾等民族接受了伊斯蘭教,原來主要由這些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等便逐漸在新疆消失了。佛教、道教只是在漢族中流行。17世紀初,衛拉特蒙古人接受藏傳佛教後,佛教又在北疆地區興盛起來。此後,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也相繼傳入新疆。新疆的宗教格局發展、演變為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的格局。這一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3)基督教基層證券擴展閱讀

多種宗教並存格局的形成

公元前四世紀前後,產生於古代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即中國所稱之祆教),經中亞傳入新疆。到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祆教流行於新疆各地,吐魯番地區尤為盛行。當時的高昌政權專門設置了機構和官員來加強對祆教的管理。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歷史上都曾經信仰過祆教,至今這些民族還保留著祆教拜火的習俗,祆教的重要節日努魯孜節已成為這些民族的傳統節日。

公元前一世紀前後,產生於印度的佛教經克什米爾傳入新疆。經過各地統治者幾個世紀的大力推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新疆佛教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在塔里木盆地周緣各綠洲,佛寺林立,僧尼眾多,大型佛事活動頻繁,還形成了於闐、疏勒、龜茲、高昌等著名的佛教中心。唐代,南疆地區的佛教已經開始出現了衰落的跡象。

但直到11世紀初,佛教仍然是南疆地區的主要宗教。佛教傳入並發展成為新疆的主要宗教後,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的格局隨之形成。新疆佛教在佛經翻譯、造像、繪畫、音樂、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築藝術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豐富了中國和世界文化藝術寶庫。繼佛教之後,又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傳入新疆,融入到多種宗教並存的格局之中。

公元5世紀左右,中國內地盛行的道教隨著漢人的不斷到來傳入新疆。但當時在新疆的傳播范圍不廣,主要盛行於漢人比較集中的哈密、吐魯番等地。清朝時期,由於信仰道教的湘軍大批進入新疆,道教才廣泛傳播到新疆各地,當時,道教的宮觀幾乎遍布天山南北各主要城市。

公元六世紀前後,產生於波斯的又一宗教——摩尼教經中亞傳入新疆。信仰摩尼教的中亞商人和移民,在從阿勒泰到羅布泊一帶建立了許多聚居區。九世紀中葉,以摩尼教為國教的回鶻人在漠北回鶻汗國破滅後,其主體遷入新疆,並在吐魯番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信仰摩尼教的回鶻人在吐魯番地區建造寺院,開鑿洞窟,翻譯經典,繪制壁畫,弘揚摩尼教教義和文化。直到回鶻人改信佛教後,摩尼教才逐漸在新疆消失。

在摩尼教傳入前後,景教也傳入了新疆。景教是中國對基督教的一個早期派別聶斯脫利派的稱謂。景教在新疆早期傳播情況不詳。唐宋時期,景教在吐魯番地區十分盛行。元代,隨著大量畏兀爾人接受景教,景教在新疆各地得到了廣泛傳播。直到清代,伊犁地區還有景教的活動。

Ⅳ 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哪些

1)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原則: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中國民
族政策的基本原則和根本.受到憲法和法律的保護。
(2)各民族平等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原則:在中國.各少數民族
與漢族不僅都以平等的地位參與國家大事和各級地方事務的管理.而
且少數民族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還會受到國家法律和政府政策的特
殊保障。
(3)民族區域自治原則:一是民族區域自治必須以國家統一為原
則,任何實行民族區域白治的地方i都是國家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
分,各級自治機關,同時也是國家的——級基層政權機關;二是民族區域
自治及其自治機關,必須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一系列規定享
有自治權、行使自治權利;於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不僅是民族自
治,而且還是區域自治,是民族與區域相結合的自治。
(4)加快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的政策: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優惠的
財政政策;鼓勵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貿易,照顧少數民族用品生產;扶持
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擺脫貧閑;加大少數民族地區改革開放的力度。
(5)少數民族人口政策:一般規定:少數民族夫婦可以生育兩個
或三個孩子;邊境地區和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人口特別稀少地區的
少數民族夫婦,可以生育三個以上的孩子;西藏自治區的藏族農牧民
夫婦可以不受限制地生育子女。
(6)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政策:國家採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
支持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
(7)尊重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政策:少數民族的語言、文
字受到了普遍重視、尊重,並得到廣泛的應用。
(8)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9)保護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政策。

Ⅳ 基督教成為西歐什麼社會的精神支柱

基督教義成為以地方貴族領主為主導力量的西歐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西歐的封建社會在政治格局上類似於中國周代的分封制,但是生產制度和經濟制度上已經是封建小農經濟了,只不過在中國農民納稅給朝廷,西方農民納稅給貴族領主。從這個方面來看,基督教其誕生和興起雖然有封建經濟的因素在內,卻不唯因其而成為社會的精神支柱,而是另有文化上和社會學上的原因。事實上基督教在如今的西方雖然地位大不如前,仍然是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基督教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類似於中國儒家文化中的孝悌之道,都是起到了維護基層人倫秩序的大作用——無論什麼政治制度,最高統治者的意志都是不可能達到基層的每家每戶,需要有一個「東西」讓人們自覺遵守維護,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這「東西」之於中國是孝悌的道德准則,之於西方是基督的信仰——它們也都在各自的歷史文化中一脈相承。基督的影響不僅限於歐洲中世紀領主封建社會,孝悌之道的影響同樣不限於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封建社會。

Ⅵ 談談你對外國文學史的總體認識與評價

社會問題劇:社會問題劇是易卜生開創的現實主義戲劇新形式。它通過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提出現實生活中人們所關注的社會問題並且加以討論,而在劇本的結尾,不作任何直接的結論,以引起人們深思。這類戲劇貼近生活,批判地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某些不合理現象,宣揚個人精神反叛和道德改善觀點,具有強烈的現實性與社會批判精神。代表作是《玩偶之家》
自然派:自然派就是19世紀40年代在俄國形成的以果戈理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文學流派,其特徵是將批判和諷刺的鋒芒對准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真實地描寫和批判農奴制社會的黑暗面,關注小人物和普通人,描寫他們的貧困和所受的屈辱,反映他們不幸的命運。代表作《獵人筆記》
二重人格形象:俄國文學中出現的一種人物形象,二重人格是性格的一種精神病態,或者說是心理病態。這種人往往分裂成兩個自我,性格結構是混亂的,喪失了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能力。這種雙重人格是畸形社會和混亂時代的反映,是社會導致的心理病態和人性扭曲。代表人物是《二重人格》高略德金
心靈的辯證法:是托爾斯泰在其創作中表現的藝術表現手法,即善於表現人物心靈的運動,描寫人物由一種情感狀態向另一種情感狀態不斷運動、變化的心理過程。人物的每一個行動都有心裡根據,每一個心理活動又是在一定情境的影響下產生的,而環境的變化又通過人物的心理內容表現出來。
托爾斯泰主義:指托爾斯泰創作中宣揚的世界觀,它包括三點:其一是鼓吹不以暴力抗惡,把寬恕作為救世葯方;其二是鼓吹道德自我完善,認為每個人努力從道德上完善自己,便可以擺脫利己和貪欲,消除罪惡;其三是宣揚基督教博愛思想,作家反對官辦教會的偽善,但主張把教義作為道德標准。
奧維奇金派:20世紀50中後期,奧維奇金發表一系列農村特寫,揭露農村社會中的矛盾,特別對農村基層政權中的官僚主義作風進行了猛烈抨擊。代表作是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

1、《紅與黑》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技巧:首先,是嚴謹而清晰的情節結構。個人奮斗和戀愛史,三個典型環境 其次,是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於連約會前 再次,語言簡練精確,生動傳神。
2、《高老頭》藝術特點:第一,環境描寫細致、逼真而富有典型性。伏蓋公寓和鮑賽昂夫人府邸對比 第二,人物形象生動豐滿,性格鮮明,各具特徵。拉斯蒂涅 第三,情節結構上線索紛繁而中心突出。四條線索與主線
5、《玩偶之家》在藝術上的特點是:第一,對社會問題的討論構成了戲劇情節的核心和塑造人物性格的基本手段。 第二,巧妙運用追溯法。倒敘法,娜拉偽造父親借債 第三,人物心理刻畫細致、深刻、真實。娜拉狂舞
7、《死魂靈》的藝術特點:第一,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作全知全能式的敘述,然後通過具體的細節描寫、典型環境和肖像描寫來表現人物最本質的性格特徵,人物的生活環境不是在發展和變化中,而是在靜止狀態中。如甜膩膩 第二,諷刺幽默的特徵:通過揭示人物的語言與其真實目的的矛盾,達到諷刺效果。運用對比的手法達到諷刺目的。
誇張是作家運用的最重要的表現手法。 第三,抒情插筆的運用。
8、《罪與罰》的藝術特點:第一,充滿戲劇性的情節。採用驚心動魄的事件作為小說情節,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常用的創作手法。 第二,獨特的情節結構。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了表現病態、畸形的社會,常選擇一些特殊的事件做題材。 第三,善於細膩精微地揭示人物最隱蔽最深層的心理活動。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最大特色,就是對人性進行深刻大膽的剖析,善於從矛盾斗爭的角度來揭示人內心的全部奧秘,描寫動盪時代所造成的人物的心理變態——雙重人格、性格分裂。 第四、復調特徵。

一、《紅與黑》中於連和《高老頭》中拉斯蒂涅形象對比:
於連與拉斯蒂涅都是文學史上不朽的典型人物,
他們的形象有著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小資產階級個人奮斗者的典型,是19世紀法國波旁王朝個人反抗社會的典型。他們野心勃勃、意志頑強,為了個人的名利可以不擇手段;兩個人都接受了資產階級利己主義哲學和腐朽的人生觀。
但是,性格有著相似之處的兩個人卻有著不同的命運,不同的結局。究其原因,既有個人性格的差異,也有時代和社會的因素。
首先,在於他們的行為方式不同。於連擁有野心和智慧,卻常因自己拿破崙般的狂熱而把奮斗目標和冷靜客觀淹沒在非理性的沖動之中;如他聽說德•瑞那夫人告發他,就不顧一切地沖回去槍擊了夫人。而拉斯蒂涅卻用商人的眼光始終以金錢為目標,奉利益為珍寶,精明而投機。
其次,他們的反抗方式不同。於連曾經通過佔有貴族夫人與小姐來報復貴族階層,顯示自己的反叛與抗爭。尤其是在法庭上那段經典的鏗鏘的陳詞更是將他對貴族的憤怒抨擊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始終為了自己平民的尊嚴堅持到最後,甚至放棄自己的生命。他的結局是他個人反抗的升華。而拉斯蒂涅放棄了貴族傳統觀念,走上了不擇手段向資產階級蛻變的道路,他充分領會了「人生三課」,明白了「不是靠天才就是靠腐敗」,懂得了「你越沒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於是,像個戰戰兢兢的小學生完成功課一樣他一步步拋棄良知,爬到了社會頂端。他成功了,卻是以出賣自己的靈魂為代價,他的結局是妥協的成功,是拋卻個人良心和道德觀念的成功。
最後,他們典型形象表現的意義不同。兩個人不同的命運與結局,所隱含的意味截然不同。於連的悲劇是一個有野心的青年試圖通過自己的奮斗躋身上流社會,卻不願與他們同流合污、泯滅良心地利用踩踏他人,最終成為被排斥者與局外人。而拉斯蒂涅的成功揭露了資產階級丑惡的嘴臉,唯利是圖,拜金與個人主義盛行。前者進一步反映了封建時代小資產階級反抗登記制度的進步性,而後者則體現了資產階級取代貴族階級的必然,金錢對人心的腐蝕與殘害,金錢成了滋生罪惡與墮落的溫床。
在我看來,於連的悲劇是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而拉斯蒂涅的悲劇是命運悲劇。於連敏感沖動的性格導致了理性思考與明智判斷的喪失,而他鮮明強烈的反叛與愛憎更是讓他成為了上流社會攻擊的靶子。而拉斯蒂涅本心善良,卻受到了巴黎貴族社會的蠱惑,被金錢至上的信念蒙蔽了雙眼,埋葬了自己最後僅存的良知與眼淚。他比之於連來說,是社會的染缸玷污侵蝕了他,是命運嘲笑了他。拉斯蒂涅更多地受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導致了他人性的喪失與良知的泯滅。

二、潑留希金與葛朗台形象的異同:
潑留希金是19世紀四十年代俄國農奴制度的畸形產物,是貴族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葛朗台則是19世紀二十年代法國資產階級暴發戶的典型形象。
共同點:他們同是歐洲文學史上著名的守財奴、吝嗇鬼的典型,他們的性格有共同的特點:貪婪、吝嗇、冷酷、自私、喪失人性、缺乏對妻子、兒女最起碼的骨肉之情。
不同點:他們屬於不同階級的典型,故掠奪方式也不同,潑留希金靠囤積糧食、收撿破爛、掠奪農奴來積累財富,葛朗台靠商業投機。
兩個形象的典型意義也完全不同:果戈理通過塑造潑留希金的形象揭露了貴族的寄生性、腐朽性,巴爾扎克通過塑造葛朗台的形象,揭露了法國資產階級的發家過程,以及資本主義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
性格特點不同:葛積極方式積累財富、使財富升值,有意義,並有些感情。 潑導致財富毀滅,落後,毫無感情。

五、《安娜•卡列尼娜》
(一)小說的時代背景及情節線索:
小說反映的是俄國社會這樣一個階段:資本主義關系正在迅速發展,而舊的關系也正在迅速瓦解。社會結構的更替,導致了就家庭的解體和家庭聯系的新形式的出現,引起了人們的自我意識的增長和個性的覺醒。家庭倫理主題構成小說的核心。兩條情節線索:一條是安娜對於生活和愛情權利的追求、爭取及其悲劇,另一條是列文對地主和農民之間的關系,對「改革」後俄國的政治、經濟、道德和生活意義的探索,再現了俄國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個轉折時期社會的矛盾和沖突。
(二)安娜悲劇命運探究
1、安娜女性意識的萌芽
(1)一見鍾情階段:安娜美麗、聰慧,具有優雅的氣質和旺盛的生命激情。
車站相遇——與吉提談渥倫斯基——舞會——回彼得堡
(2)對婚姻的重新審視階段:卡列寧是父權制的代表,他是理性和意志的化身,他的感情世界受到抑制變得貧乏蒼白,使自己異化成一部「官廳機器」,(虛偽是他的主要特徵),他也同樣壓抑安娜的精神和情感世界,阻止她產生女性自我意識,在家庭中安娜只是一個他者,丈夫只把她視作一個證明男性主體價值的工具(一個漂亮的花瓶)。
(3)女性意識萌芽階段:
安娜在愛情中展露了她的活力、智慧、情感、興趣,在愛情中充實了自我。她的付出提升了渥倫斯基的人格力量,使他從逐香獵艷的鄙俗行為提升到愛的境界。他們彼此在對方身上尋找自我。卡列寧對安娜來說是一堵牆,囚禁她的熱情,縮小她的生命價值;從渥倫斯基那裡,她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發現了自己的價值。安娜之所以愛上渥倫斯基,是因為他了解自己,覺得和他在一起能實現她人生的各種可能性,而不僅僅像有些論者所認為的由於本能的性慾沖動。
2、安娜因為追求個性自由而遭遇「圍剿」:
丈夫卡列寧:他忽而嚴厲斥責,忽而用宗教感化,忽而用金錢羞辱,忽而用兒子對她進行折磨,希望讓她重新回到依賴他、對他服服帖帖的角色中去。
貴族社會:培脫西、莉蒂亞和渥倫斯卡婭們是心甘情願地淪為女性「他者」,並且用男性世界的道德原則評判安娜的行為。
1、 安娜反叛行為失敗的原因:
安娜丟棄了她的女性角色(符合男性中心觀念的),便無法在社會上為自己找到一個位置,因為上流社會對她關上了大門。
與渥倫斯基對話的缺失:渥倫斯基依舊是男性中心觀念者,他始終沒有走出傳統,而且,男性社會的雙重標准,導致渥倫斯基對安娜的處境難以感同身受。他的退縮,使安娜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安娜經濟上對男性的依賴 安娜在經濟上毫無獨立性可言(結婚之後靠丈夫,離家之後靠情人),經濟上的不能獨立導致了她人格的不能獨立,精神的不能獨立。
安娜潛意識中對男權文化的接受 一方面安娜在時代的影響下,努力從傳統的女性角色中掙脫出來,勇敢地追求愛情自由,但另一方面,她又自覺不自覺地按男性中心的觀點審視自己,從而內心產生了罪惡感和羞恥感。
2、 安娜形象的悲劇意義 安娜在對死亡的選擇中,改變了女性他者的地位,獲取了人格的獨立。她對幸福愛情的追求,實質上就是對個性自由的追求,盡管這些要求體現了人的本質的必然要求,但在當時的俄國卻不具備實現這些要求的可能,於是就產生了人的本質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沖突,然而,正是安娜生命的悲劇性的毀滅,凸現了人性最有價值的東西,激發了對自由、平等的渴望。

13、《安娜•卡列尼娜》的藝術特點:
第一,小說結構的雙重性。小說兩條情節線平行發展。即安娜的愛情悲劇和列文的精神探索。
第二,出色的心理描寫藝術。
(1)「心理過程」的描寫:車站相遇——與吉提談渥倫斯基——舞會——回彼得堡(2)通過人物的表情描寫來表現人物內心感受。(3)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來刻畫人物的心理。
(4)運用「內心的獨白」和「內心的對白」方法來揭示人物的隱秘的思想情緒。(5)描寫人物的無序的非理性的心理狀態。
第三,獨特的肖像描寫。肖像具有個性化特點。

Ⅶ 少數民族資料

人口為1247814人

民族概況

黎族是我國嶺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東方縣、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通什市、三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其餘散居在海南省的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縣、定安等縣。由於分布地區不同和方言、服飾等的差異,其自稱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黎族人口數為1247814。使用黎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方言不同。也有不少群眾兼通漢語。1957年曾創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漢曾以「駱越」、東漢以「里」、「蠻」,隋唐以「俚」、「僚」等名稱泛稱中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海南島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這些泛稱之內。「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來,沿用至今。

據考古發現,海南島新石器時代原始文化遺址有130處,大約距今五千年左右。史學界和民族學界研究認為,這些新石器遺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是黎族先民開發了海南島。秦漢時期,海南島同漢王朝關系密切,漢武帝先後數次派兵打開瓊島,設置珠崖、儋耳兩郡,部分大陸漢人遷居海南島,與黎族土著居民雜居。以後,漢族大量移民海南島。「村人」、苗族和回族也先後遷徙入島。大量移民的遷入,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鐵器)和生產技術(農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公元l世紀中葉,封建統治漸趨穩固。

南北朝和隋朝初期,中央政權對海南島的統治更加鞏固,俚僚領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她率領俚僚1000餘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嶺南其它越人,先請命於梁朝,後又歸屬於隋朝。冼夫人深明大義,致力團結,密切了中原與海南島的關系,促進了黎族社會經濟的發展。唐宋時期,海南島與中央王朝關系更加密切,海南島作為唐朝與南海諸國貿易往來的交通要沖。唐朝十分重視海南島的統治和開發。黎族地區生產的金、銀、珍珠、玳瑁、香料等既作為「貢品」又作為對外貿易產品。與此同時,黎族地區的封建地主經濟進一步成熟。黎族勞動人民也受到日益沉重的奴役和剝削。

宋末元初,傑出的女紡織家黃道婆年輕時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至崖州,曾在崖州居留40多年(一說30多年),向黎族婦女學習棉紡織技術,回故鄉烏泥涇(今上海縣華涇鎮)後,在黎族傳統紡織工藝基礎上加以改進,創造出一套先進的棉紡織工具和技術,為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元初,封建統治者採取羈縻政策,任用「峒首」為世襲「萬戶」、「千戶」,加速了黎族社會內部的階級分化,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激起黎族人民不斷起義。

明、清兩代,封建地主經濟在黎族社會中已佔統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區的生產力水平與當地漢族相近,出現了定期的市場和墟場,檳榔、椰子和牛隻等成為大宗輸往大陸的貨物。在五指山腹地則仍保留原始公社殘余的共耕制生產方式。

社會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黎族以農業為主,種植稻、薯、玉米等作物;手工業、漁獵、飼養家畜家禽、採集野生植物是重要的家庭副業,商品生產和貿易不發達。這時黎族地區的社會形態雖是封建社會,但發展不平衡,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占黎族人口和總面積94%以上的一般地區,與當地漢族一樣,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封建地主經濟發展比較快。地主階級通過租佃、高利貸、僱工剝削農民,出現了擁有千畝耕地、千頭牛的大地主。另一類是在五指山腹心地帶13000多人口的地區,到建國前夕仍保留「合畝制」的生產方式。合畝內部實行家族制領導,生產資料統一使用,成員按嚴格的分工集體勞動,收獲後平均分配。這類地區生產力水平較低下,雖然早已使用從漢區購入的鐵制農具,但耕作技術落後,牛踩田、手捻稻、不施肥、刀耕火種仍較普遍,糧食畝產一百多斤。「合畝」(黎語稱「紋茂」,意為「大夥做工」)是農業生產的單位,以「畝頭為首」,由若干戶有血緣關系的「畝眾」組合而成。主要生產資料耕地和牛隻,基本上是合畝公有和幾戶伙有,但一律交由合畝統一使用,在畝頭主持下進行集體勞動,基本上按戶平均分配產品。在一些合畝內,已加入前來投靠的非血緣關系的畝眾,畝內的生產資料已大部分歸畝頭一戶佔有,對畝眾進行各種剝削,原始共耕組織的性質已經發生根本的變化。

建國前,黎族地區還保留「峒」(或稱「弓」)的社會組織。有固定的疆界,若有侵犯,往往會引起峒與峒之間的糾紛和械鬥。每峒都有一個由長輩充當的峒頭,負責維持社會秩序和調解紛爭,較重大的事件則召開全峒會議解決。早期,血緣紐帶是峒的組織基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封建統治的加強,峒已成為縣以下的行政單位,峒頭成了基層統治人物。

1948年初,海南島大部分黎族地區已獲解放,在解放區內進行了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以後,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黎族地區工業、農業、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文教衛生事業得到了很快發展。農村除實行科學種田,提高復種指數,增加產量外,還充分發揮黎族地區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的種植。如橡膠、油料、甘蔗、胡椒、咖啡、腰果、水果等。多種經營為黎族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工業生產已形成初具規模的工業體系。1988年,海南島被批准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以後,其對外開放步伐加快,黎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文化藝術

黎族雖然沒有本民族文字,但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口頭文學。其形式活潑,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世代相傳。主要包括故事、傳說、神話、童話、宗教家譜等。比較著名的有《人龔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傳說》、《甘工鳥》、《鹿回頭》等。既反映了社會歷史,總結生活經驗,傳播各方面的知識,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寄託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音樂和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民間音樂有自己的傳統樂器:鼻簫、口弓、叮咚板、獨木皮鼓、蛙鑼等。民間歌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海南漢語作唱詞,以黎族民歌韻律為唱腔,稱作「漢詞黎調」;一種是用黎語作唱詞,稱為「黎謠正調」。內容多樣,有勞動歌、生活歌、情歌、頌歌、儀禮歌、敘事歌、雜歌等。歌者即興作詞、吟唱心曲,引人入勝。並有獨唱、對唱、說唱、聯唱、領唱等不同形式。曲調旋律,各地區略有不同。

有歌就有舞。黎族人民不僅善唱歌,也愛跳舞,他們的舞蹈來源於生產和生活,來源於對祖先的崇拜。內容主要有生產舞、生活舞和宗教儀禮舞。較著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舂米舞》等。舞時,往往歌聲、打擊樂和喊聲相融,場面歡快。

黎族的造型藝術,以織錦工藝最為著名。在唐宋時期,黎族的紡織技術就比中原先進。織出的黎錦、黎單聞名於世。他們利用各種不同的紡織工具,從軋棉、彈棉、紡線、染色、理經、織布、刺綉,直到生產出色彩斑斕的錦、被、單、筒裙、花帶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統的生產工藝。而且至今,著名的「崖州被」和「雙面綉」,以其技術精巧細密,花色艷麗又富於特色而馳名。此外,黎族的獨木器製作和竹藤編織工藝,也十分著名。

風俗習慣的重要節日

黎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兒女成年後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後妻子一經在夫家定居,夫妻便與父母分居別炊。建國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談戀愛。盛行婚後不落夫家(婚後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後,才定居夫家)的風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再嫁比較自由。

黎族婦女束髻於腦後,插以箭豬毛或金屬、牛骨製成的發簪,披綉花頭巾,上衣對襟開襟無扣,尚青色,下穿無褶織綉花紋的統裙,盛裝時戴項圈、手鐲、腳環、耳環等,有些地方的婦女的耳環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稱「儋耳」。部分地區居民仍保留古代稱為「雕題」的文面、文身風俗,特別是婦女有文身風俗,一般從十二三歲開始至婚前陸續完成,個別有婚後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針、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臉、頸、胸和四肢等處。不同地區,文身圖案差別很大。這種習俗目前已基本消失,僅在偏僻地區能夠見到。男子結鬃纏頭,上衣無領對襟,下穿前後兩幅布的吊檐。這些衣服都以棉、麻為料,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而成。飲食比較簡朴,以大米、番薯、玉米為主食,多以狩獵、採集所得為副食,只種少量蔬菜,且多從漢區引種。婦女愛嚼檳榔。住屋多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為牆。在白沙縣偏僻山區和合畝地區還保留屋頂似船篷,地板架空離地的船形屋。

喪葬儀式各地不同,接近漢區的有停棺打醮、看風水擇地起墳的風俗。合畝地區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獨木棺土葬,不築墳立碑,葬後不再祭掃。

宗教信仰

黎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各地均以祖先崇拜為主,也有自然崇拜,個別地區還殘留著氏族圖騰崇拜的痕跡。黎族信鬼,特別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動,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編)

Ⅷ 學習了 外國文學史上 第一章後,結合課本談談你對命運 榮譽 尊嚴看法,題目自擬,字數不限

社會問題劇:社會問題劇是易卜生開創的現實主義戲劇新形式。它通過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提出現實生活中人們所關注的社會問題並且加以討論,而在劇本的結尾,不作任何直接的結論,以引起人們深思。這類戲劇貼近生活,批判地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某些不合理現象,宣揚個人精神反叛和道德改善觀點,具有強烈的現實性與社會批判精神。代表作是《玩偶之家》
自然派:自然派就是19世紀40年代在俄國形成的以果戈理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文學流派,其特徵是將批判和諷刺的鋒芒對准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真實地描寫和批判農奴制社會的黑暗面,關注小人物和普通人,描寫他們的貧困和所受的屈辱,反映他們不幸的命運。代表作《獵人筆記》
二重人格形象:俄國文學中出現的一種人物形象,二重人格是性格的一種精神病態,或者說是心理病態。這種人往往分裂成兩個自我,性格結構是混亂的,喪失了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能力。這種雙重人格是畸形社會和混亂時代的反映,是社會導致的心理病態和人性扭曲。代表人物是《二重人格》高略德金
心靈的辯證法:是托爾斯泰在其創作中表現的藝術表現手法,即善於表現人物心靈的運動,描寫人物由一種情感狀態向另一種情感狀態不斷運動、變化的心理過程。人物的每一個行動都有心裡根據,每一個心理活動又是在一定情境的影響下產生的,而環境的變化又通過人物的心理內容表現出來。
托爾斯泰主義:指托爾斯泰創作中宣揚的世界觀,它包括三點:其一是鼓吹不以暴力抗惡,把寬恕作為救世葯方;其二是鼓吹道德自我完善,認為每個人努力從道德上完善自己,便可以擺脫利己和貪欲,消除罪惡;其三是宣揚基督教博愛思想,作家反對官辦教會的偽善,但主張把教義作為道德標准。
奧維奇金派:20世紀50中後期,奧維奇金發表一系列農村特寫,揭露農村社會中的矛盾,特別對農村基層政權中的官僚主義作風進行了猛烈抨擊。代表作是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

1、《紅與黑》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技巧:首先,是嚴謹而清晰的情節結構。個人奮斗和戀愛史,三個典型環境 其次,是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於連約會前 再次,語言簡練精確,生動傳神。

Ⅸ 試述民族政治關系的類型

我國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1)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原則。
(2)各民族平等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原則。
(3)民族區域自治原則。
(4)加快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的政策。
(5)少數民族人口政策。
(6)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政策。
(7)尊重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政策。
(8)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9)保護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政策。
(10)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政策。

試述我國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基本原則有:
(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原則
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中國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則和根本,受到憲法和法律的保護。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
(二)各民族平等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原則
(1)各少數民族與漢族不僅都以平等的地位參與國家大事和各級地方事務的管理,而且少數民族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還會受到國家法律和政府政策的特殊保障: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充分體現了對少數民族權利的尊重,各少數民族都可以選出代表本民族的全國人大代表,人口特別少的民族,即使達不到最低代表人口數的規定,也可以選出1名代表;
在歷屆全國人大的代表中,少數民族代表一般占代表總數的14%左右(其中,比例最低的是四屆人大,為9.4%,比例最高的是七屆人大,為15%),比同期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大約高出1-7個百分點左右。
(2)注重培養少數民族出身的幹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培養少數民族幹部試行方案》,規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的方針。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要求「大力培養四化需要的,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少數民族政治幹部和專業人才,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目前全國大約有少數民族幹部270多萬人。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都有相當數量的少數民族幹部,參加國家和地方事務的管理。
(三)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
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中共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也是國家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或少數民族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設立自治機關,由少數民族實行區域性的民族自治。民族自治機關享有管理和決定本民族和本地區內部事務的法定權力,享有根據本民族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自主權。
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具體內容是:
(1)必須以國家統一為原則:任何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都是國家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各級自治機關,同時也是國家的一級基層政權機關。
(2)民族區域自治及其自治機關,必須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一系列規定享有自治權、行使自治權利。
(3)民族區域自治,不僅是民族自治,而且還是區域自治,是民族與區域相結合的自治。
民族區域自治原則體現了國家統一的原則,體現了對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尊重和保障的原則,體現了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民族區域自治原則的主要功能:
它保障了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己管理自己內部事務的願望和要求,因此能夠起到促進各民族團結的作用;
它能夠充分調動少數民族地區和公眾的積極性,加速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
民族政策有:
加快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的政策;
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優惠的財政政策;
鼓勵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貿易,照顧少數民族用品生產;
扶持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擺脫貧困;
加大少數民族地區改革開放的力度;
少數民族人口政策:中央政府在不同歷史階段,根據少數民族人口狀況和少數民族人口問題制定了不同的少數民族人口政策:50年代至70年代,中央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推行「人口興旺」、鼓勵生育的政策,以提高生育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人口數量,控制人口下降的趨勢;80年代以後,中央政府要求對少數民族也要實行計劃生育政策;
積極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教育事業的政策:國家採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支持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如賦予和尊重少數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發展民族教育的權利,重視民族語文教學和雙語教學,加強少數民族師資隊伍建設,在經費上給予特殊照顧,舉辦民族院校和民族班,實行定向招生,積極開展內地省市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對口支援,全國支援西藏教育事業等;
尊重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政策: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和滿族通用漢語文外,其餘53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個,共使用27種文字,其中壯、布依、苗、納西、傈僳、哈尼、佤、侗、景頗、土等十多個民族使用的13種文字是由政府幫助創制或改進的。少數民族公眾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習慣和權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障,全國人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重要會議,全國或地區性重大活動,都提供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彝、壯等民族語言文字的文件或語言翻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都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幾種文字,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依照法律規定,決定本地方的教育規劃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用語,少數民族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使用本民族或者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
尊重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目前中國較為流行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國少數民族公眾大多有宗教信仰的傳統,各少數民族宗教信仰的分布有明顯的民族性,信仰藏傳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門巴等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的有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撒拉、保安、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等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苗、瑤等民族,
還有一些民族是群體性地信仰某種宗教;
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政策;
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政策。
3 聯系我國實際論述職位分類制度。
職位分類是現代公務員制度的基礎,也是公務員管理的出發點。現代公務員職位分類制度主要由兩種基本方式:一是以英國為代表的品位分類制,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職位分類制。前者是以「人」為中心的分類,側重人的資歷條件;後者是以「事」為中心的分類,側重職位的職務、職責與職權。中國公務員職位分類制度以職位分類為導向,同時兼顧和吸收品級分類的合理因素。職位是職位分類的基礎,是特定職務、職權、職責的集合體,由符合一定規格標準的公務人員擔任。職位分類,即對機關的各種常任職位進行分類劃等。也就是說,依據規范化標准,將機關的工作職位按業務性質、繁簡難易程度、責任輕重及所需資格條件進行分析評價和整理,並對各種職位制定「職位說明書」,表明各職位的名稱、編號、工作性質和內容、職責與權利范圍、同相關職位的關系、任職者應具備的資格、工作條件、工資待遇、升遷途徑、培訓方式等,以便對從事不同工作性質的人,用不同的要求和方法管理,對同類同級的人員用統一的標准管理,從而實現人事管理的科學化。中國公務員的職位類別按照其職位性質、特點和管理需要,劃分為綜合管理類、專業技術類和行政執法類等類別。綜合管理類職位是指履行綜合管理及機關內部管理等職責的職位,具體從事規劃、咨詢、決策、組織、指揮、協調、監督及機關內部管理工作。這類職位數量最大,是公務員職位的主體。專業技術類職位是指履行專業技術職責,為實施公共管理提供專業技術支持和技術手段保障的職位。這類職位具有純技術性(只對專業技術本身負責)、不可替代性和技術權威性等特徵。行政執法類職位是指行政機關中直接履行監管、處罰、稽查等現場執法職責的職位。這類職位具有純粹執行性、現場強制性等特徵,主要集中在公安、海關、稅務、工商、質檢、葯監、環保等政府部門,且只存在於這些政府部門中的基層單位。需要指出的是,其一,除上述三類職位外,還有分別行使國家審判權與檢察權的法官、檢察官職位。其二,國務院可根據管理實踐的需要,依據《公務員法》的授權,增設其他新的職位類別。

Ⅹ 按時間順序列舉太平天國運動中的歷史時間

1843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1851年初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1851年秋永安分封———1853年春定都天京——《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林鳳祥和李開芳北伐——1853年賴漢英西征(應和北伐同時)——1856年秦日綱東征——1856年秋天京變亂——《資政新篇》——1858年陳玉成和李秀成合力打垮江北大營——解除安慶之圍——1860年陳玉成和李秀成聯合攻破江南大營——攻佔上海失敗——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國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