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證券市場 » 南山債券違約事件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南山債券違約事件

發布時間: 2021-06-10 20:55:06

❶ 簡要分析當前債市違約接連爆發的原因

(一)產能過剩唱主角
從行業來看,現有信用違約事件多發生在化工、機械設備等強周期且產能過剩的行業。在經濟下行的環境下,這些行業往往出現開工率低、收入下滑、經營虧損的局面。如果再遇上銀行收縮信貸、政府政策調整,這些行業原本資金佔用率就很高,此時就很容易發生資金錯配和現金流斷裂,進而演變成債務連鎖違約問題。
公募中的超日太陽、華銳風電,私募中的中森通浩,起初都是由於產能過剩而導致信用風險蔓延和釋放。

(二)私募債違約「常態化」
從現有統計數據來看,信用違約事件仍是主要爆發在私募債中,且最終構成實質性違約的也主要分布在私募債中。私募債的發行主體多是民營中小企業,往往規模比較小,信用資質比較差,風險管理能力和承受能力都比較差。在出現資金緊張和兌付危機時,中小企業的外部融資支援也比較有限。此外,有的中小企業為了能順利發債,不排除信息披露不全面、甚至故意造假的情況。
鑒於2015年私募債到期量的增多,上述私募債違約事件並非結束而是開始,未來私募債違約或將呈現出「常態化」的特徵。
(三)擔而不保屢屢發生
由於民營中小企業資質不足,普遍需要通過擔保進行增信,擔保人多為當地城投企業和第三方擔保公司。迄今為止涉及擔保代償的信用違約事件中,很多擔保方不履行代償責任,「擔而不保」的現象十分普遍。
許多地方融資平台資金周轉壓力同樣較大,在債務兌付危機出現之後並沒有「兜底」。例如12東飛01,12蒙恆達,其擔保方均拒絕代償;12津天聯的擔保方,同樣是政策性擔保公司,但自身難保。此外,中海信達多次拒絕擔保的幾只違約私募債——13華珠債、12藍博01、12致富債。像這類擔保方,其擔保意願和能力都值得懷疑。
三、結論
2014年以來,債券違約事件時有發生,但公募債實質性違約尚未形成,ST湘鄂債違約之後,或將促進債券市場規范化、市場化的轉型。未來債券的信用違約風險將會逐步釋放。信用違約事件仍將集中在機械、化工、房地產等強周期行業和私募債上,需要關注擔保公司的違規擔保和過度擔保行為。

❷ 東北特鋼債券違約 最後怎麼處理的

在東北特鋼債券違約事件出現之前,一直國企債券存在著剛性兌付的問題,即企業還不起的話有政府兜底。
但當東北特鋼出現債券違約時,政府為了敲碎剛性兌付這一潛規定,沒有為東北特鋼的債務問題負責。最終以東北特鋼債務重組結束。

❸ 滬深交易所債券會違約嗎

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張滬深交易所的債券發生違約的案例。
但是並不代表他們都沒有違約風險,否則也不會有收益率的差異。
一般到期收益率相對其他同期債券更高的債券違約風險更高。
只不過債券的風險要比股票小得多得多的多。

❹ 面對債券違約有哪些防治措施

違約常態化時代已經開啟,從債券違約數量來看,歷年出現違約的債券品種中,私募債出現32支違約債券,一般中期票據出現27支債券違約,定向工具出現25支違約債券。從債券違約的金額來看,一般中期票據以322.97億元的違約金額排在第一位,且分年度動態來看,一般中期票據違約金額上榜首的概率也較高,因而我們認為一般中期票據是主要的違約品種。違約一般中期票據的發行主體多為煤炭、鋼鐵、重工等大型企業。
其實列舉這么多隻是為了更好的讓投資者發現其中的一些規律,同時規避一些風險,不過蒙格斯的《中國債券違約調查報告》裡面已經整理的很清楚,可以直接用來借鑒。

❺ 如何看待國海證券債券違約事件

債券代持是指在銀行間市場通過不轉移實質所有權的交易,而請他人代其持有債券的業務。從具體操作上看,債券持有方通過銀行間交易與代持方達成口頭協議,約定將標的債券以一定的價格轉讓給代持方,經過一定期間再以事先約定的價格由債券持有方贖

❻ 如何看待債券違約事件

債券違約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正常市場現象,本質是信用風險發生的不確定性。蒙格斯在債券違約這塊調查研究比較深入,分析透徹,有興趣想深入了解債券違約的可以去看看蒙格斯發布的調查報告。謝謝您能採納我的回答,有不明白的隨時提問

❼ 是什麼導致了首起國內公募債務違約惡性事件的發生

是盲目擴張導致了首起國內公募債務違約惡性事件的發生。

首起國內公募債務違約惡性事件的主角便是昔日的超日太陽公司,這是一家上市公司,在2010年11月——光伏產業登峰造極的時候,登上A股,成為唯一一家主板上市的光伏企業。

上市對企業來說,或許是件好事。但如果瘋狂而不知節制,那就會變成「毒葯」。

募集23億元資金後的超日,冒險進入不熟悉的LED、水處理、煉油等項目,同時還大肆進軍海外電站等項目。讓其董事長倪開祿沒有預料到的是,此時的光伏市場遭遇「寒流」,瘋狂的擴張造成了嚴重產能過剩。2011年,遭遇歐美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訴訟,光伏企業處境更為艱難,隨後的補貼下調使得光伏產業的「寒冬」真正到來。

為自己購買防彈加長賓士,為公司高管建「超日半島」別墅群的倪開祿,怎麼也想不到會有資不抵債的這一天。

資金的魔力就像吸毒,一旦陷進去就是萬丈深淵。國人一貫追求「做大做強」的思維習慣也讓超日難以自拔。據說當時光伏業內最流行的說法是「Swanson定律」———規模每擴大一倍,成本下降20%。

在上市僅僅不到半年後的2011年,跨國界、跨行業擴張的超日就申請發行公司債,規模10億元,債券票面利率為8.98%,存續期限為5年,是為「11超日債」。彼時,行業龍頭無錫尚德和江西賽維已深陷危機不能自拔。然而,在9%高利率的誘惑下,雖然超日公司盈利面已出問題,「11超日債」依然獲得投資者追捧。

埋在債券市場的那顆信用違約「炸彈」,終於還是被超日公司引爆。2014年3月,「11超日債」本期利息8980萬元已無法按期全額支付,超日公告說,只能支付400萬元——這還是從「牙縫里」擠出來的。

3月4日,上海超日不得不宣布違約。「11超日債」打破了中國債券市場零風險的記錄,成為中國債市第一個違約案例被載入了金融史。此前,許多人認為公司債和國家債一樣安全。

超日沉浮,令人唏噓,這家上市還不到4年的公司就瀕臨破產。當時,就有學者分析說,超日藉助資本市場實現「騰飛」的時候,企業還遠未達到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現代企業制度沒有健全,這才導致一連串的重大決策失誤。

❽ 債券違約時有發生,證券機構在此扮演什麼角色

企業債券作為重要的融資手段,在經濟發展、特別是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相當一部分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緩解了資金緊張的矛盾,也降低了融資成本,繼而讓企業有了更好的發展環境,取得了更好的發展。然而,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一些企業卻出現了債券違約現象,不僅讓投資者備感恐慌,也讓企業形象受到了極大影響。尤其是那些連續出現債券違約的企業,更是讓市場產生了恐慌情緒,投資者認購債券的熱情也出現了減弱現象。

客觀地講,站在企業的角度考慮,可能沒有一家企業願意出現債券違約的問題,也沒有一家企業不想兌現到期債務。然而,現實又似乎十分殘酷,承諾的事,卻無法在規定期限內兌現,而是出現了違約。縱然有再充足的理由,違約產生的影響都不可能是正面的,都會對市場和投資者帶來心理沖擊和影響,對企業的市場形象產生傷害。

那麼,如何才能有效地防範企業債券違約呢?對已經出現的債券違約問題,又將如何解決才能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點呢?筆者認為,構架良好的誠信體系,是解決債券違約問題最重要面緊迫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