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助】財富管理案例分析文章
《財務管理案例分析》結課論文
【摘要】本文以財務管理這門課程為例,首先分析了在目前財務管理教學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據此提出了財務管理案例分析的編寫要求和內容特點。
【關鍵詞】財務管理 案例分析 案例
財務管理作為會計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對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要求較高。案例教學法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鍛煉和提升學生的基本技能,有利於高校培養實用型的人才。
一、現階段,我國高校在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校教學方法相對於教育改革的迅速發展、企業管理的不斷深化的需要來說,存在著相當的滯後性,與現階段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還有很大的距離。就目前國內高校的財務管理案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一)財務管理中採用案例教學的比例非常低。與國外著名商學院相比,國內高校案例教學在財務管理教學中所佔的比例還很少,有的學校甚至為零,遠遠不能滿足財務管理實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以哈佛商學院為例,除一兩門理論性課程以外,其他課程全部都用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所佔比例90%以上;而國內的高校,案例教學的比例遠遠達不到這個數字。
(二)財務管理的數量不足,質量較差。一方面,許多高校盡管重視案例教學的應用,但是由於在案例的搜集、整理與分析等方面相當滯後,致使案例的數量非常少,並且缺乏對案例教學理論的系統性研究和案例教學方法的創新。另一方面,國內大部分案例的編寫採用「拿來主義」,不符合我國的國情,適用性較差,並且落後於國際企業財務管理的潮流,有關跨國投資、國際企業財務管理等方面的案例及教學都相當薄弱,不能適應國際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要求。
二、高校教育中財務管理案例庫的開發
案例庫的開發狀況直接影響案例教學質量,一套高水平的案例庫的建立是需要經過長期積累同時需要一定的經費投入,而且還需要按照課題一樣的方式組織調查與編寫。財務管理教學案例庫首先必須具有豐富的案例,它是教學案例庫構成的必要條件;其次是指案例的類型眾多,這些案例可以是學校組織教師自行編寫的,也可以是收集整理的二手案例;再次,教學案例庫還必須具有完善的系統分類儲存功能。那麼,什麼樣的案例可以編寫進案例庫呢?
(一)案例具有典型性、符合實際決策的要求。
教學案例是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編寫出來的實際案例,這種實際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非偶發性,這是案例的關鍵特徵。案例設計中,其問題往往是若隱若現,提供的信息並非一目瞭然,有關數據需要進行一定的計算、加工、推導,才能直接用來進行分析。案例通過模擬現實企業財務管理中紛繁復雜的問題,目的是訓練學生通過對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最終獲得符合實際的決策。
(二)案例設計的問題具有啟發性,符合教學的要求。
教學案例必須設計一定的問題,即思考題。其中有的問題比較外露,有的比較含蓄,而通常是顯而不露,留待學生去挖掘。案例中設計的問題並不在多,關鍵是能啟發學生的思考。案例提供的情況越是有虛有實,越能夠誘人深入,從而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間,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案例的選擇必須符合財務管理教學目標的需要。
案例是為教學服務的,因此案例的選擇必須符合財務管理教學目標的需要。財務管理教學目標總的來說是要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可以說案例教學不單純是去尋找正確答案的教學,而是重視得出結論的思考過程,這個過程正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說,通過這種有針對性的案例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升華與質變。
(四)案例內容的深淺應符合學生學習的需求。
不同階段的學生學習的內容具有不同的深度,因此,案例庫中的個案,其編寫的理論深度和實踐要求要與不同階段的學生學習的需求相適宜,適於相應層次的學生使用,篇幅長短以及問題的設計也應配合協調。
(五)案例的設計應體現知識的系統性和整合性。
案例庫中的案例可分為專題案例和綜合案例。專題案例內容應富有針對性,不同個案要突出不同的知識重點,且在編排上要體現出相關知識點相對集中的系列化特點;綜合案例則應注重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系,通過一個案例往往可涉及多個章節的知識。綜合案例的使用一般在總結復習階段,因此,這類案例應該編排在案例庫的後面部分。
三、財務管理案例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正確處理案例教學與傳統講授教學的關系一方面,案例教學並不能完全取代傳統講授教學,教師對一門學科的重點和難點進行適當講授,是教學中不能缺少的。另一方面,課堂講授應當是誘導式的、啟發式的,應與案例教學結合起來,只有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案例教學的優勢是明顯的,但也不是完美無缺的,我們應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案例教學與傳統講授教學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實用型人才。
(二)正確處理案例教學與其他教學手段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案例教學、傳統講授教學以外,還有許多其他教學手段,例如實證分析、模擬實驗、撰寫論文等手段,對於學生的各方面知識與技能的培養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囿於案例教學與傳統講授教學兩種方法,應該根據課程內容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結束語
案例教學是學習的過程而非最終的結果,學生應該把案例教學看作是自身知識與能力的不斷考驗。在財務管理的案例教學中,學生們培養的不是「正確」和「非正確」的觀點,而是從這些問題的討論中獲得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會使學生終生受益。
參考文獻
[1]阮萍.資產評估案例教學研究[J].雲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2]石泓,於成.稅法案例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3]樂菲菲,吳蘭飛,賀翠芹.案例教學法在財務會計中的應用[J].高等教育論壇,2008,(4)
[4]張鳳娜.稅法案例教學探討[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2)
[5]賈莉莉.財務管理專業案例教學問題及對策[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9,(4)
❷ 證券投資學課程設計論文怎麼寫關於宏觀經濟分析的。。。。急~~`
黑龍江省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宏觀經濟分析
摘要:從宏觀層面對黑龍江省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現實條件進行了分析。從經濟體制、經濟結構、宏觀政策、農業政策以及農業國際化等方面分析了黑龍江省建設農村小康社會面臨的宏觀經濟條件。通過對宏觀經濟條件的分析,得出相關結論並進行了簡要評述。
關鍵詞:農村小康社會;經濟體制;宏觀分析
經過2O多年改革,以市場調節為主,輔以政府宏觀調控的資源配置方式在我國已初步建立,農業、農村有了較大發展,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宏觀經濟環境日趨完善。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2004年農業人口比重為47.2 9,6,數量為l 802.3萬人。2004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5 303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3 897元,比2003年增長11.6 9,6 其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1 13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3年增長18.5 ,但人均僅為6 270元,尚不及總體人均生產總值的5o 9,6。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與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有失協調。因此,農業、農村是小康社會建設的重點,有必要從宏觀層面對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政治經濟條件進行分析。
1 涉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
1.1 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長期穩定
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是農村政策的核心,是農村經濟體制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的基礎。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的制度性創新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經營方式,激發了農民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農產品從供不應求的「糧票」時代轉變為現在的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相對良好狀態。據測算1978~1984年lO年中,中國農業產出增長了42.23 9,6,其中來自於制度變革的貢獻為46.8 9,6,相當於同時期資本、勞動力、土地投入的總效應[1J。黑龍江省農業自然資源豐富,耕地總量為960.1萬hm ,居全國首位。2003年人均耕地0.51 hm ,戶均2.4 hm ,有進行集約經營得天獨厚的土地資源優勢,為農業進一步適當集中和合理布局及區劃提供了可操作平台。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制度的穩定和完善,維護了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在制度創新過程中體現了農民的物質利益要求,保證了農民民主權利的實現。
1.2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繼續深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2003年以來國家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市場化改革步伐。隨著稅費改革和糧食直接補貼政策的實施,各地糧食市場相繼放開,2004年底終於完成了有利於發展糧食生產,有利於農民種糧增收,有利於糧食市場穩定,有利於國家糧食安全的」糧改」市場化進程。結合實際,黑龍江省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從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人手,加快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糧食市場體系,維護正常糧食流通秩序;加強和改善糧食宏觀調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落實好對種糧農民的補貼政策,抓好糧食生產和銷售,保護農民利益;建立健全各級政府糧食工作行政首長責任制,為深化糧改提供有力保障等5個方面進行。同時繼續完善各項配套改革,堅持科學發展觀,用改革的方法化解各種矛盾 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3 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初現
農村稅費改革是新時期為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保護農民利益、維護農村社會穩定而採取的一項新舉措。基於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的雙重考慮,2004年中央加大了糧食主產區減免農業稅的力度,在黑龍江、吉林兩省先行免徵農業稅改革試點;河北等11個糧食主產省(區)降低農業稅稅率3個百分點,其他地區降低農業稅稅率1個百分點;沿海及其他有條件的地區也可以進行免徵農業稅試點。2005年「中央1號」文件中強調繼續減免農業稅、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從政策實施效果看,農村稅費改革以及隨後的糧食直補政策不僅提高了農業產量、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使中央實行的惠農政策得以穩定和連續。2004年黑龍江省全面取消農業稅,並按播種面積給予種糧農民直接經濟補貼,減輕了農民負擔、鼓勵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增加了農民收入。黑龍江省農民純收入1995年僅為1 766.3元,2004年增長到3 010元,增加了1 243.7元,增幅為41.32 。
2 經濟總量增加,經濟結構優化
2.1 產業結構日趨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經濟平穩發展,國內生
產總值由1980年的221億元增長到2003年的
4 433億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
513億元、2 532億元、1 388億元,分別比2002年增
長2.5 、11.9 9,6和10.1 。國內生產總值2003年
比2002年增長10.3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11 623
元,比2002年增長1O.2 。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
增加到5 303億元,人均達到13 897元。在總量增
長同時,經濟結構也逐步調整,經濟資源良性整合,
加之農業「主輔換位」的導向作用,三次產業比例已
由1980年的25.0;59.3:15.7,調整為2003年的
11.6;57.1:31.3。第一產業的比重明顯下降,第
三產業的比重顯著上升。
產業結構優化說明農業基礎地位得到加強和鞏
固,各地按照區域比較優勢調配資源的構想得以實
施。另一方面,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成果斐然,傳統
裝備製造業的兼並和聯合,在整合企業優勢資源同
時,使企業在資本、技術、人員方面優勢互補,從而更
具實力迎接經濟全球化的競爭和挑戰。另外,第三
產業比重明顯提高,為下崗職工再就業和農村富餘
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就業空間,並為更深層次的國民
收入再分配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契機。
2.2 種植業結構不斷完善
經過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黑龍江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種植比重由2002年的73.1:23.9;3.0調整為2003年的72.7:24.1:3.2。優質農作物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85.0 。盡管糧食總產量因災減產,但綜合生產能力仍維持在2 500萬t以上。根據黑龍江省區域特點提出的種植業和畜牧業「主輔換位」的產業調整構想逐步實施,初見成效,全省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黑龍江省2004年實現畜牧業總產值40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3年增長了16.5 ,占農牧漁業產值比重由2003年的35.2 上升到2004年的38.2 。2004年末全省奶牛存欄141萬頭,比2003年增長19.9 。肉、蛋、奶產量分別較2003年增長19.9 、8.8 和24.4 。2004年水產品產量43萬t,比2003年增長2.6 9,6[3]。
❸ 投資經濟結課常見的論文題目有哪些
金融類畢業論文常用題目
1. 金融不良資產價值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2. 我國農村經濟增長中的農村金融抑制研究
3. 發展中國家的金融自由化與中國金融開放
4.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研究
5. 我國房地產金融風險及防範研究
6. 房地產金融風險管理及對策研究
7. 我國金融衍生市場創建若干法律問題初探
8. 現代銀行業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法律問題芻議
9. 論我國進出口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立法完善
10.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制約因素分析
11. 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研究
12. 我國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研究
13. 金融危機後韓國銀行業重組機制對中國的啟示
14. 金融自由化所必須的法律規則及其實施
15. 我國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
16. 制度、制度變遷與我國金融制度變遷研究
17. 離岸金融法律監管問題研究
18. 連接函數(Copula)理論及其在金融中的應用
19. 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風險管理研究
20. 構建中國金融條件指數
21. 中國金融發展水平:比較與分析
22. 論國際金融衍生交易中的法律問題
23. 金融投資風險評價BP神經網路模型研究及應用
24. 現代金融危機的理論與實踐
25. 歐元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
26. 試論金融債權資產的定價理論與實務
27. 中國宏觀金融風險的統計度量與分析
28. 無線金融交易模型(WFTM)技術研究
29. 中國漸進改革中以租金為基礎的政府金融支持行為
30. 對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發展問題的探討
31. 我國農村金融抑制問題研究
32. 論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
33. 金融監管有效性研究
34. 區域金融中心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35. 非正規金融在我國金融生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36. 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創新及應用研究
37. 西部地區縣域金融發展問題
38. 房地產金融風險的評價及防範對策研究
39. 房地產市場泡沫及其金融風險研究
40. 中國發展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與設想
41. 金融開放條件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42. 金融創新的擴散機理研究
43. 關於我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商業化轉型的研究
44. 基於行為金融理論下的市場有效性研究與證券價值分析
45. 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外貿出口政策的協調性研究
46. 我國農村金融生態問題研究
47. 金融中介的發展與金融穩定問題研究
48. 中外汽車金融比較研究
49. 金融資源優化配置解析及對江蘇的實際考察
50. 金融衍生工具在利率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51. 滬港金融中心發展的比較研究
52. 養老保險制度基礎與金融工具創新
53. 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54. 中國資本項目開放與金融深化關系的實證分析
55. 金融反腐敗與金融安全
56. 我國金融中介作用於經濟增長的路徑分析
57. 中國金融領域反洗錢制度分析
58. 金融服務業消費者的安全保障問題研究
59. 基於資本市場的國防工業整合中的金融支撐研究
60. 汽車金融中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研究
61. 「新經濟」後美國財政貨幣政策及對金融市場的影響研究
62. 和諧金融生態體系的構建及區域金融生態的改善
63. 金融控股公司風險與監管研究
64. 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發展策略研究
65. 我國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研究
66. 論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構建
67. 論我國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
68. 我國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融資之路研究
69. 中國汽車金融風險管理
70. 金融危機與民主化
71. 構建金融網格的若干技術研究
72. 金融深化、資本深化與地方財政分權
73. 金融創新環境中的銀行審慎監管機制研究
74. 重慶近代金融建築研究
75. 網路金融風險及其監管探析
76. 金融中介理論和我國全能銀行的發展
77. 重構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研究
78. 非洲貨幣聯盟的發展
79. 關於建立我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體系的思考
80. 金融衍生工具監管制度研究
81. 我國金融制度變遷路徑的不對稱研究
82. 我國的非正規金融
83. 安徽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84. 銀行國際化與金融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
85. 基於VaR技術的中國金融市場風險管理及實證研究
86. 世界金融監管模式的發展及我國之借鑒
87. 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品牌理論與實踐探討
88. 山東省金融資源的配置和經濟分析
89. 我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路徑研究
90. 農村金融資源的逆向配置與政策研究
91. 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商業化轉型問題研究
92. 山東省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理論與實證研究
93. 金融創新視角下的金融管制研究
94. 中國金融業務綜合經營收益和風險模擬分析
95. 電子金融的風險發生機理與防範策略研究
96. 金融集團監管的法律問題研究
97.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研究
98. 我國商業銀行房地產金融風險及其防範
99. FDI與經濟發展:金融市場的作用
100. 國內金融控股公司業務協同與創新研究
101. 新光證券交易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102. 論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實踐與完善
103. 資產證券化的定價探討和實證分析
104. 資產證券化理論及我國的應用探索
105. 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透析我國證券市場的效率
106. 證券翻譯理論與實踐
107. 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運作模式及定價方法研究
108.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的定價方法及其在中國的應用分析
109. 中國早期證券公司衰亡原因分析
110. 股權分置改革的法律問題研究
111. 證券服務機構虛假陳述民事責任問題研究
112. 對我國資產證券化法制環境的分析和立法構想
113. 我國證券投資者權益保護法律問題研究
114. 互聯網對我國證券經紀業的影響
115.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風格的經驗分析
116. 中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的風險管理
117. 中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研究
118. 我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研究
119. 證券市場中的會計事務所變更研究
120. 中國證券市場最小報價單位調整的效應分析
121. 證券公司網路改造技術研究
122. 數據挖掘技術在證券領域的應用
123. 上市公司證券法監管研究
124. 證券欺詐犯罪若干問題研究
125. 中美證券市場比較分析
126. 資產證券化
127.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模式研究
128. 基於與證券投資基金比較的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研究
129. 我國證券公司競爭力研究
130. 我國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者價值投資行為研究
131. 中國證券市場投資風險與收益研究
132.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產品在我國的應用研究
133.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與規模關系的實證研究
134. 我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評價實證研究
135. 基於行為金融理論下的市場有效性研究與證券價值分析
136. 我國證券市場股權結構的制度安排與改革
137. 我國證券經紀業務研究
138. 我國證券經紀人發展問題研究
139. 構建和提升證券公司核心競爭力探析
140. 資產證券化相關會計問題研究
141.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過程的風險控制研究
142. 汽車金融中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研究
143. 傭金自由化下的證券公司盈利模式分析
144.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系統性與非系統性風險研究
145. 我國證券市場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研究
146. 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研究與實證分析
147.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和股票價格波動性的實證研究
148. 證券投資中股票選擇理論分析與案例研究
149.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羊群行為及內部博弈研究
150. 我國證券市場內幕交易管制的實證檢驗
151. 我國證券信息內幕操縱與證券監管研究
152.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評價實證研究
153. 證券公司風險的法律監管
154. 證券投資基金監管法律制度研究
155.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與我國證券稽查執法模式比較
156. 資產證券化—我國的立法模式選擇
157. 證券市場操縱行為法律規制研究
158. 資產證券化中特殊目的載體法律問題研究
159. 一類部分信息下證券投資最優化問題
160. 我國工商企業資產證券化融資方式研究
161. 信貸資產證券化法律問題研究
162. 我國證券市場的風險研究
163. 證券交易所上市費的經濟分析
164. 中國證券公司治理結構與發展環境分析
165. 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信用風險分析
166. 淄博市農村合作銀行證券委託業務處理系統
167. 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障礙及對策研究
168. 證券業網上交易系統設計與實現
169. TT證券經紀業務營銷策略研究
170. 證券公司數據採集與數據可視化
171. 證券投資基金風險管理研究
172. 利率期限結構的混沌模型及其在利率衍生證券定價中的應用
173. 資產證券化財務效應研究
174. 證券市場政府監管的適度性分析
175. 證券民事責任制度研究
176. 證券管制的立法目標及其實現
177. 中國證券市場審計失敗問題研究
178. 中國證券市場投資者有限理性行為研究
179.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證券化研究
180. 我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風險問題研究
181. 抵押權證券化法律問題研究
182. 我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市場營銷分析
183. 中國的A股上市公司是否成功地購買了審計意見
184. 人壽保險證券化及其在化解我國壽險業利差損問題中的應用
185. 證券市場委託理財合同糾紛案件處理的思考
186. 中國證券公司盈利模式轉變研究
187.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銀行業、證券業及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分析
188. 中國證券市場信用問題研究
189.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評價體系研究
190. 保險風險證券化研究
191. QDⅡ制度與我國證券市場的漸進開放
192. 證券投資基金產品創新設計研究
193. 我國證券監管法制現狀及其完善
194.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績效評價體系的研究
195. 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法律問題研究
196. 資產證券化SPV法律問題研究
197. 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發展問題研究
198.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治理結構研究
199. 證券投資基金監管法律問題研究
200. 我國證券公司融資模式研究
❹ 我國證券市場的風險分析的論文怎麼寫啊
我國證券市場的系統風險、非系統風險及其成因分析 一、系統風險是我國證券市場的主要風險 我國證券市場目前存在兩大風險: 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非系統風險是指因個別證券公司的特殊狀況造成的風險。如公司的業績不佳、財務狀況不良信息的披露、工人的罷工、公司領導人的更換、市場競爭中的失敗、派息不合理等。 由於各個上市公司的情況千差萬別,非系統風險具有相互抵消的可能, 所以這類風險,可以通過證券組合來加以避免。 系統風險是指由於某些因素給市場上所有的證券都帶來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如宏觀經濟狀況的變化、國家稅法的變化、國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變化、世界能源狀況的改變都會使股票收益發生變動。由於這些風險來自企業外部,是單一證券無法抗拒和迴避的,它對所有企業的證券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投資者不能通過多樣化投資分散掉,因此,這些風險又叫不可迴避風險或不可分散風險。 根據有關人士對我國上海證券市場風險的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系統風險在總風險中所佔的比例較大,平均值為 80% ,而在西方的成熟股市中,系統風險在總風險中所佔的比例都較小,平均值一般都低,有的僅為 30% 。由此可見,我國的股市與西方成熟股市的差別。 相反,系統風險在證券市場風險中所佔比例較大, 非系統性風險所佔比例較小, 這必然會導致通過投資多元化來分散和降低風險的空間極其有限,股市投資風險較大。回顧我國股票市場發展的短暫歷史,分析造成股市幾次大起大落的原因,也可以證明我國證券市場的風險主要來自系統風險。 系統性風險包括政策風險、周期性波動風險、利率風險和市場風險等。就我國實際情況來看,最大的系統性風險主要來自政策風險。政策風險是指政府有關證券市場的政策發生重大變化或是有重要的舉措、法規出台,引起證券市場的波動,從而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 二、我國證券市場系統風險成因分析 有關部門過多地採用政策手段干預,加劇了證券市場系統風險。由於我國的證券市場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政府催生的,而相對於西方證券市場百年興衰發展史來說,且僅有二十多年的歷史,還是一個新生的、不成熟的嬰兒。人們對證券市場發展的規律認識不足、各種法規體系還不健全、不完善,管理手段不充分,再加上管理體制本身的局限性、市場競爭的無序性、信息的壟斷性以及運行方式的不規范性等因素的存在,單靠證券市場自身力量無法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要求運行,這就決定了政府必然較多地、更容易地使用政策手段來干預市場,「政策市」即色彩很強。 由於監管層次單一,還沒有形成政府、證券業本身及社會等多個層次的監督體系,並且監管缺乏足夠的透明度,一般投資者事先很難預測股市政策變動的情況,從而造成很大的風險。(2006 年等年份股票市如一場疾風暴雨大起大落,就是因為政府政策、政府幹預、市場消息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引起股價上躥下跳,股價並沒有體現出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狀況與財務指標等非系統因素的影響,其結果是中小股民受到最大的損失。從股市過去走勢與經濟發展不協調也可以證明這一點。這也是有關人士為什麼說我國的股票市場是典型的、封閉的政策市場的原因)。 證券市場的功能定位加大了系統風險 一般而言, 證券市場有資源配置、企業融資、對資本資產的風險收益進行合理定價等基本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資源配置功能。在我國由於證券市場不發達,對證券市場功能定位主要局限在幫助國有企業轉換企業經營機制、 國有企業籌資解困等。 正是過於強調了證券市場的籌資功能,忽略了證券市場的其它功能,導致部分上市公司不思進取,考慮更多的是怎樣索取,通過發新股、配股、增發新股和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方式,變著法向投資者圈錢,把股市圈來的錢當作免費大餐,投資者長期持有,不僅賺不到錢,還要接受上市公司的不斷盤剝圈錢。上市公司的短期行為雖然解決了資金不足的燃眉之急,但卻為日後再籌資以及股市的健康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隱患,也加大了系統性風險。這就客觀上加大了系統風險。 退出機制不到位導致過度投機 近年來,在證券市場上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投資績優股賺不了錢,而投機垃圾股能賺到錢。原因在於大搞資產重組,實實在在出現了一些「烏鴉變鳳凰」的案例。正是在這種誘惑下,兩市大炒重組股,不管真真假假,只要有重組的可能就大炒特炒。然而,真正能重組成功的案例數量卻非常少,比例相當低。但暴炒的結果卻給投資者造成一種錯誤的理念,投資績優股賺不了錢,投機垃圾股能賺大錢。 正是因為退出機制不到位, 才使常年虧損的上市公司具有所謂的「殼資源」 價值,於是市場中很多早應摘牌的企業,不但沒有被市場淘汰,反而總能屢屢起死回生,成了「莊家的寵兒」。在新規定的退市和恢復上市辦法中,可以說寬松得不能再寬鬆了。 管理層不但給了虧損公司一年的寬限期, 而且同時又規定只要公司重組後盈利,就可以摘掉虧損的帽子,獲得重新籌資能力。正是新規定的出台,使奄奄一息的虧損一族大漲,其原因是投資者認為既然獲得寬限期,那麼必然能重組成功,所以寄希望在「資產重組」上大賭一把,因此忽視了市場風險的存在。這其中的投機成分足可見一斑。這在客觀上損害了理性投資者的利益,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不再相信所謂的正確的投資理念,客觀上也誤導了人們對政府政策的理解。 購買垃圾股能賺錢的財富效應,使投資者認識趨同,紛紛轉向垃圾股,使股市的系統風險越積越大。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盡快實施退出機制,對大幅虧損股票要堅決摘牌,不搞「起死回生」,真正作到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才能為股票市場朝著健康、理性的方向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查處不力,加劇了系統風險。 有關部門監管不嚴,盡管我們制定了不少的法律、法規和管理條例,這對維護二十多年來股票市場的發展秩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現行的法律和法規在實際貫徹執行方面還存在不足,執法力度還很不夠。主要表現在:現行的法律對於約束上市公司恪守投資承諾軟弱無力,使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行為基本上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如大慶聯誼利用財務公告誤導投資者,至今沒有受處罰;深華源公開違反會計准則做假帳,至今沒有被立案審查;億安科技、水仙股東起訴上交所和證監會,操縱股價造成投資者損失,管理層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態度等等。在此我們不討論責任的歸屬問題,而是分析產生這種結果的根源,這就是監管不嚴,查處不力。這樣,無論是上市公司, 還是投資者都無法在一個市場游戲規則健全,能夠完全實現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的環境中參與交易,其結果不僅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也損害了資本市場的發展,加劇了系統風險。 因此, 我們必須從戰略高度上重視資本市場的法制建設問題。企業資金入市助長了股市過度上漲,1993 年證券市場資金准入的制度創新步伐明顯加快,允許國有企業、國有控股公司、上市公司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入市, 允許保險公司資金入市,允許券商的增資擴股資金、股票抵押貸款資金和從銀行拆借市場獲得資金入市,對於溝通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推動股市發展有積極的作用。但應看到,允許企業資金入市,可 以使資金面變得寬松,但如此寬松的一個負面效果在於投資者忽視股市的基本面風險,上市公司增加股票投資的同時也增加了股市泡沫風險,不僅損害了大眾投資者的利益,而且也將自己的業績風險暴露在股市泡沫風險面前。 在實業投資前景不好、實際稅負較重、企業邊際利潤很小,而證券市場投資一級市場的投資收益率高達200%, 又幾乎沒有風險,二級市場投資風險目前也並不大的情況下,使證券投資對資金的吸引力遠遠大於實業投資。允許企業資金入市,為資金名正言順流入股市打開了方便之門。於是,很多貸款特別是一些大企業的貸款,只在企業內走上一圈,很快就進入市盈率可觀的股市。貸款資金用於「炒股」 雖金額並不太大, 但發生額卻不小。據測算,股票抵押貼現,券商透支,銀行融資,放大了系統風險數倍。一些上市公司收1益的來自戰略投資人,一些上市的實業公司甚至轉向資本運營公司,從價值創造者變成了價值評估者, 就是這種情況的最好證明。 由於受目前各種市場和市場因素的潛在影響,新股發行定價市場化在客觀上會導致新股發行市盈率過高,使上市公司獲得超額認購資金,這又使發行價走高成為必然趨勢。再就是更多的上市公司為了獲得較多的募集資金,在招股說明書中空列項目,在得到資金後,又變更募集資金投向,更多的上市公司則直接將 錢交給券商炒股票,助長了股市泡沫。三是部分上市公司由於難以處理超過計劃的那部分資金,出現募集資金被閑置浪費的現象,違背了新股發行定價市場化的初衷,也不利於充分發揮證券市場對社會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的功能。四是目前股權結構非流通股居多,流通股發行價越高,與非流通股的成本價相差越大,將來 國有股按市場價減持的阻力就越大。五是當市場機制不靈時,市場化就成了無政府化的代名詞。其結果是: 發行價高、上市首日開盤價高、上市首日換手率高的三高現象,使上市公司圈錢之風愈演愈烈, 二級市場失血狀況越來越嚴重。造成信息不對稱,加大了系統風險。 市場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信息披露制度已成為證券市場制度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證券法規都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出了相應的規定,我們國家也不例外。目前我國證券市場信息披露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並逐步走向規范化、法制化和國際化,極大地促進了證券市場的發展。但相對於迅速發展起來的證券市場而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管理相對滯後,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這主要表現在:信息披露的非主動性;信息披露的隨意性;信息披露的滯後性和不連慣性;信息披露的虛假性、信息披露的不規范性。由此造成投資者和投資者之間以及投資者和上市公司之間因掌握信息量的多少、內容的真假、時間上的先後不同對同一上市公司的股票價值做出不同的反映和判斷。由於對新信息的產生及其客觀性、真實性和有效性很難預期,買賣雙方對證券產品的價值變化的判斷就很不確定,雙方信息的不對稱狀況十分容易引起價格操縱,導致證券產品價格的嚴重扭曲,由此造成證券市場上供求雙方大量的非理性投機。 這一方面直接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證券市場的風險。 加大了系統風險。 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 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最基本的要求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要求上市公司是一個有國家法律保護的、制度嚴謹的分權——制衡體系,通過一系列委託代理關系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機制,維系公司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平衡。從目前情況來看,部分企業改制只不過是新瓶裝舊酒換個形式罷了。主要表現在:所有權與經營權不分,國有資產所有者嚴重缺位,和由此產生的代理問題, 作為公司代理人的經理人員缺乏長期的激勵機制;股權結構畸形,難以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 由於在我國的國有企業中,股東大會、董事會及經理人員三者之間的責、權、利制度安排難以規范和統一,其結果是,董事會形同虛設,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董事長和總經理一肩挑,行為不受監督和約束,甚至凌駕於董事會之上,獨斷專行等等。 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 上市公司與原有母體之間形分實合,在人員、資產、財務方面難分彼此,界限模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盡管是兩個獨立的經濟實體,但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由於其間千絲萬縷的聯系,資產、財務不分彼此, 完全是一筆糊塗帳,這就給了某些別有用心的大股東以可趁之機。如幸福實業 20億多萬元資產被集團私自拿去抵押,三年來公司居然不知情。更奇怪的是絕大多數擔保不要說沒經過董事會討論,甚至連董事會也不知道。然而,即使上市公司與集團明明白白地實行了「三分開」,部分上市公司也難逃「搖錢樹 」的下 場。因為在多數公司仍然是「一股獨大」。 在這種特殊的股權結構情況下,容易出現內部人控制,難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將中小股東玩弄於鼓掌之間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析中國證券市場的種種系統性風險,我們不難發現,股票市場最大風險,不是莊家做市炒股票,而是市場交易規則不健全,政策不完善,是管理層重大政策出台時不能確保投資者同一時間獲知,導致上市公司與莊家相互勾結進行內幕交易,而監管部門不及時查處違規、涉嫌犯罪的行為所帶來的風險。投資者在一個 交易規則不健全的市場參與沒有完全實現公開、公平、公正的游戲, 其系統性風險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 當然, 我國證券市場的系 統風險是在特定時期和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是不可避免的,但我 們不能因此說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採取無為而治的態度。 事實上, 我國證券市場的系統風險是可以控制和化解的。
❺ 投資學能以什麼題目做畢業論文題目
學術堂整理了十五個好寫的投資學畢業論文題目供大家進行參考:
1、論在WTO框架內建立國際投資多邊協議
2、我國海外投資法律制度的完善
3、論離岸公司在我國涉外投資中的法律規制
4、證券投資基金的風險分析
5、我國國際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研究
6、民間投資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
7、山東省政府投資項目管理模式研究
8、完善政府投資監管的法律思考
9、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投資策略的財務學研究
10、我國投資效率與機制研究
11、風險投資初期階段投資風險評價
12、美國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設立法律研究
13、20世紀90年代以來雙邊投資協定評價及發展趨勢研究
14、境外風險資本在中國的投資策略研究
15、我國發展風險投資業的思考
❻ 求分析某一股票走勢的論文!
======================
巴菲特的經典投資案例詳見《投資聖經:巴菲特的真實故事》,可到下面網址查看:
http://finance.sina.com.cn/nz/bftstory/index.shtml
美國資深金融記者安迪用一個證券投資者的目光,將巴菲特66年的傳奇投資生涯,用200多個真實、生動的故事,樸素的語言,寓理於事地娓娓道來,在閱讀時令你愛不釋手的同時,使你倍感此書投資哲理的可讀、可懂、可信、可學。該書深受廣大讀者的推崇,被美國廣大投資者譽為「具有永恆價值的股票投資聖經」。巴菲特本人也非常喜愛此書,他讀完全書後,曾讓助手主動與安迪聯系,親自參加了該書的簽名售書活動。
======================
摘錄其中一節:
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公司的情況
就在巴菲特准備購買價值10億美元的可口可樂股票,從而創下股票市場又一歷史記錄的前夕,他接到了可口可樂公司總裁唐.基奧(Don Keough)的一個電話。
聖母瑪利亞(橄欖球隊)理事會主席唐.基奧回憶說:「我問他一切可好,我說『沃倫,你有沒有買可口可樂股票?』」
「他滿懷激情地做了肯定回答。」基奧是一位備受歡迎的業余演講者,並因此而名聲在外。
唐.基奧接著說:「我們通話後不久,就有報道宣稱說沃倫購買了股票。通過推理,我們也斷定有人在買我們的股票。」話語之間暗示出,可口可樂公司的人們按照股票交易的模式可以推測出這個結論。
「(自從1987年股災之後)當股票市場從低谷開始回升時,一位來自中西部的不知姓名的證券經紀商開始了時不時地購買行動。1988年秋某一天,前任可口可樂公司主席羅伯托.高澤塔(Robert Goizueta)和基奧正在研究可口可樂公司股票走勢,突然間,基奧恍然大悟。他告訴高澤塔說:『你知道嗎,很可能就是沃倫.巴菲特。』」
「我們知道他對可口可樂公司一向都很感興趣,」基奧一邊說一邊又提及到,「1985年可口可樂公司推出櫻桃可樂時,巴菲特成為美國櫻桃可樂頭號愛好者。」
「他確實清楚的了解我們。而且是一個極棒的董事會成員。他了解這個公司,了解公司的財務數據。他是一位既了解情況又在發揮積極作用的董事。他對全球注冊商標的內在價值有著清晰而深刻的認識。」
在巴菲特先生購買可口可樂股票之後,基奧先生又有何舉動呢?這位原本在30年前就有機會加盟巴菲特合夥公司而卻拒絕巴菲特邀請的基奧說:「在他購買可口可樂股票以後,我終於成為伯克希爾公司一名小股東了。」
基奧感慨道:「真希望那個時候我投資入股了。」如果當時他這樣做了,巴菲特會把他當初讓基奧投入的5000美元升值為6000萬美元。你別不信,真是這樣!
基奧,1958年出生於依阿華州蘇城,父親是一名牧牛人,母親是愛爾蘭籍美國人。他畢業於克萊頓大學,在校時曾是一位出色的辯論手。後全家遷居奧馬哈的法納姆大街,與巴菲特家正對門。
巴菲特說,基奧出色的個性魅力是吸引他巨額投資可口可樂公司的一個原因。
基奧曾在奧馬哈剛創辦的一家電視台工作過一段時間,解說WOWT-TV的足球比賽節目,並在此期間結識了約翰尼.卡森,後來結識了投資經紀人沃倫.巴菲特。此後,基奧辭去了電視台的工作轉而來到黃油-堅果咖啡製造商帕克斯頓-加拉弗公司從事廣告工作。
斯旺森家族收購了這家公司,並將其重新命名的「斯旺森食品」賣給後來被可口可樂公司收購的鄧肯咖啡公司。
這個把可樂作為自己飲食結構一部分的可口可樂先生,也成為了巴菲特誠邀許多人加盟巴菲特合夥公司的一個人。盡管基奧較晚時才與巴菲特共同投資,但他早以另一種方式參與其中了。基奧解釋說:「我和妻子米凱當初在奧馬哈結婚時,曾購買過由布魯姆金夫人經營的內布拉斯加傢具公司的傢具,它是伯克希爾公司下屬的一家子公司,而我們結婚到現在都40多年了。」
基奧說:「我已記不清當初我們彼此介紹時的情景了……那時巴菲特大約25歲,我大約30歲。」基奧已無法准確地回憶起他是如何認識巴菲特的,只記得他們曾做過鄰居。
「他還是原來的他……就是你所看到的。他的價值沒有變,他的故事並非是金錢,而是價值,人們應該了解他的價值所在……正如巴菲特在1991年伯克希爾公司的股東年會上,當他被問及有關選擇終生事業的問題時,他是這樣回答的:你要熱愛你的工作,並全身心地投入。」
銷售碳酸飲料的基奧以及後來的化學工程師羅伯托.高澤塔,他倆是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共事的,並在管理層上迅速發展。高澤塔是在1954年看完一則招聘雙語化學工程師的廣告後加盟可口可樂公司的。
1980年2月14日的晚上,在曼哈頓的「四季飯店」,為可口可樂公司主席保羅.奧斯丁舉辦的生日晚會上,他們倆人作為競爭對手來給奧斯丁祝壽。
基奧對高澤塔說:「你我各有千秋,不相上下,沒有人知道事情會如何發展。讓我們晚上好好地休息,無論誰是最後的勝利者,都要鼓勵對方迎頭趕上。」
高澤塔後被提升為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他和基奧共同負責管理的團隊現在成為美國商業界高級管理團隊的楷模。1993年退休後,基奧擔任了艾倫投資銀行總裁。長期嗜煙如命的高澤塔於1997年10月18日死於肺癌並發症。高澤塔去世時,《亞特蘭大憲章》(1997年10月19日)整版報道了他一生的經歷。其中引用了巴菲特說過的這樣一句話:「他為公司留下最寶貴的遺產,是他精心挑選和培育的公司未來的領導班子。」
高澤塔去世後不久,道格拉斯.伊威斯特接替了他的職務,領導公司度過了重重危機。兩年後,由道格拉斯.戴福特接任。
可口可樂公司在2000年10月23日發布一個公告,基奧准備以高級管理部門顧問的身份重新加入公司。
戴福特在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說:「盡管基奧於1993年退休了,但是,在許多重大決策上,我依然與他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他就如同公司董事會成員一樣。」
(摘自《投資聖經:巴菲特的真實故事》 中國與世界500強企業發展研究基金會籌委會供稿)
==================
❼ 怎樣寫證券投資分析報告能給一篇範文嗎
說實話 要寫一份證劵投資分析報告很難 至少你要懂點金融學和證劵投資學基本常識。如果只是單純的為了上交像什麼作業之類的!其實和一般論文書寫差不多 網上很多的搜一搜。
如果確實想把它寫好 那麼你應該找一些證劵投資的案例 仔細分析 從社會大環境 投資主體對投資領域的把握度及如何進行組合投資 還有如何最大程度的迴避風險等方面進行分析 多做工作我想你會寫好的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❽ 跪求一篇6000字的,個人投資理財案例分析論文
樓主可以去口碑理財網找些這方面的資料素材。